鍼灸配合運動療法治療腦卒中—中風的效果

中風 鍼灸 康復治療 穴位 中醫 體育 推拿 岐伯小醫館 2019-06-17

腦卒中—中風、腦血栓、腦缺血

腦卒中是生活中比較常見,且預後非常不好的疾病,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壓力的增大,有著低齡化的趨勢,不在是專屬於老年人了。

現代醫學認為,腦卒中是由於腦組織局部供血動脈血流的突然減少或停止,造成該血管供血區的腦組織缺血、缺氧導致局部腦組織壞死、軟化,從而形成相應部位的臨床症狀和體徵。尤其對肢體的運動功能以及神經功能損傷的影響比較嚴重,多數會造成肢體偏癱、手足麻木、失語等頃刻發生。目前在臨床上普遍認為在康復期進行康復治療是可以有效的緩解患者臨床症狀的有效手段。越來越受到重視。

鍼灸配合運動療法治療腦卒中—中風的效果

傳統醫學的診斷及治療

腦卒中是西醫學的名詞,在我們傳統醫學中醫學中將其歸屬於中風的範疇,中醫學認為其基本病機為氣血逆亂,上犯於腦,從而腦之神明失用。致使患者出現運動功能、神經功能等臨床症狀。

鍼灸療法有著悠久的歷史,完善的理論體系,在治療中風上具有整體性和雙向性調節作用,故而在本病的任何階段治療都有其獨到之處。但中風是一個病機複雜且病程長久的病證,從中風發病到其完全康復有許多階段,不論在任何一個階段的治療中,僅僅採用一種針刺療法,要達到完全治癒或提高療效均有困難。所以,在臨床上經常採取綜合康復療法,結合了鍼灸、推拿、運動康復中醫綜合療法,在臨床上取得了非常令人滿意的效果。

鍼灸配合運動療法治療腦卒中—中風的效果

鍼灸具體操作

1.頭體針:選取百會、四神聰、內關、手三裡、曲池、三陰交、風市、血海、陽陵泉、足三裡,頭部以及上肢穴位選用 0.30mm×40mm毫針,其他穴位選用0.35mm×50mm毫針,足三裡、三陰交採用捻轉補法,曲池、血海採用捻轉瀉法,其餘穴位均採用平補平瀉法,以穴位有麻、脹感為準。

2.腹針:參照薄智雲《腹針療法》取穴,以引氣歸元法為主,取中脘、下脘、天樞(雙側)大橫(雙側)、氣海、關元。選用腹針專用針具,規格為0.22mm×40mm。所有穴位均採用捻轉補法。

3.腕踝針:取患側上1區(小指尺骨緣與尺骨腕屈肌腱之間的凹陷處)和下1區(靠跟腱內緣)。選用30號1.5寸不鏽鋼毫針,針與皮膚呈30°,然後快速刺入,使針身沿皮下進入穴位約1.2~1.4寸,以針下有鬆軟感為宜,不捻鍼。若針下出現阻力,患者有酸、麻、重、脹等感覺,說明針體已進入肌層或筋膜下層,需調針至皮下淺表層。當上述穴位針刺完畢後,均留針4-5分鐘,留針期間不行鍼。

鍼灸配合運動療法治療腦卒中—中風的效果

常規康復療法

1.採用功能性電刺激來誘發肌肉運動或模擬正常的自主運動;

2.採用神經促進技術來調整神經通路的興奮性,促進中樞性癱瘓患者神經肌肉功能的恢復,達到神經運動功能重組;

3.採用牽伸技術來牽伸患側肢體及其周圍的肌肉和其他軟組織;

4.進行軀幹肌、髖關節、膝關節控制訓練,踝背屈誘發訓練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等。

鍼灸配合運動療法治療腦卒中—中風的效果

具體解釋

對於中風引起的運動功能障礙以及神經功能損傷,採用頭部穴位刺激以及病變側肢體上的穴位刺激,可有效疏通經絡;此外,加用腕踝針可加強治療的作用。腹針是一種治本之術,因為人體腹部的穴位,尤其是中脘、天樞、關元、氣海等均具有健脾益氣,補肝腎的功效,此為中醫治本之術。可以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祛除瘀滯、通利氣血、平衡陰陽、調理臟腑的作用。

本方所選的針刺方案,常規選穴中百會為諸陽之會,結合四神聰。此五神針也,均位居人體巔頂,針刺之可醒腦提神,開竅清熱,疏通腦絡,啟動一身之陽氣;三陰交活血健脾利溼,補肝益腎,與百會穴相合,可以協調人體一身之陰陽。手三裡、曲池兩者結合,可以疏通上肢經絡之氣,活血化瘀,改善上肢運動功能。陽陵泉最早見於《靈樞·九針十二原》,具有宣發、疏調之功,與血海、足三裡相互配合,可疏調下肢經絡,通利氣血,平衡陰陽。

鍼灸配合運動療法治療腦卒中—中風的效果

結束語

採用腹針療法治療中風的優點在於:1.治病求本,本於陰陽。對人體臟腑經絡以及相關的經脈進行鍼刺,抓住了治病必求於本的思路,中脘穴調理中焦,關元和氣海可補氣歸元,天樞穴斡旋中州,如此陰陽兩調,氣血雙補,利於中風偏癱患者的恢復。2.治療安全、痛苦少,患者易接受,利於中風患者長期治療。敬請關注《岐伯小醫館》,謝謝支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