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裁員,十有九悲

知乎 馬化騰 創業 張志東 Uber 百略網 2018-12-15

昨天刷抖音,一個操著東北口音的姑娘說,自己要到杭州避寒,結果到了以後發現,杭州大雪紛紛,倒是北方豔陽高照。

北方少了北方該有的樣子。

其實北方早就下雪了,只不過這場雪無聲地下在創業公司CEO的心裡,下在突然被裁員的人心裡,下在仍然正常上班,但公司老總每天在微信群發消息,暗示要裁員的人心裡。

聽聞裁員,十有九悲


01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個知乎裁員的消息:聽聞知乎裁員300人。


聽聞裁員,十有九悲


知乎官方很快做出迴應,稱只是“結構優化”。

關於網上所傳的知乎裁員屬於謠言,每年年底公司都會進行員工績效評估,予以相應的人員調整和結構優化。


“結構優化”這個詞,知乎應該是和鬥魚學的。

12月6日,有媒體爆料,直播龍頭鬥魚進行了緊急裁員,裁員的人數大概為70多人,為了減少開支,以度過寒冬。

後來發現鬥魚被裁掉的70多人,是一個團隊。 鬥魚今年10月份推出,主打東南亞市場的海外版直播產品Doyo,還未出海,先折腰。

稍微有點經驗的人都知道,“結構優化”這個詞就像“不予置評”,都是行話。

以至於網上都出現了這樣的段子:辭退10%叫“末尾淘汰”,20%叫“人員優化”,至於裁員?不存在的。

以前,聽聞愛情,十有九悲。

現在,聽聞裁員,哪個不是虎軀一震,菊花一緊。

當初年少無知,只思愛情之事。

即將成家立業,才讀懂生活二字。

心智的成長,沒能跟上身份轉變的腳步,猝不及防,宛如東南西北風。

02


知乎被曝出裁員消息後,脈脈上很快就有了相關的帖子。

知乎裁員了,幾個朋友前段時間去的,沒轉正,沒賠償。



聽聞裁員,十有九悲


認證為知乎員工的評論,憑實力打臉“結構優化”。

“上午還在改bug,下午就接到了消息,唉!”


聽聞裁員,十有九悲



上午改bug,下午就被裁的員工,相較於鬥魚被裁的程序員,已經好了很多。

鬥魚一位被裁員工在自己的公眾號寫了一篇文章,《終於,這個冬天,我也被裁員了!》。

他在文中寫道:

“本身我也不想寫這篇文章的,但是網絡上的某些謠言和洗地稿,讓我很難以看下去。”


被裁員之後,他每月有近2w的房貸要還,原本還計劃要小孩,現在連工作都沒了也不敢告訴家裡人。

他的一個同事,被裁之後失聯了,第二天找到發現是去了同事家裡,他們都害怕像去年中興(跳樓)事件一樣。

不僅這些。

華為和BAT停止社招的消息,也是滿天飛。

生活真的就像每天撲面而來的負面消息一樣,讓人焦慮、無助甚至絕望嗎?生活真的就不會再有陽光和希望嗎?

03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2018年的互聯網寒冬,放在歷史的長河裡,發現只不過是個浪花。在危機到來時,悲觀的人覺得是危機,樂觀的人覺得是機遇。

1998年東南亞金融海嘯,又遇上國企第一次改革,大批藍領工人下崗。但同樣是1998年,也發生了許多不一樣的故事。

1995年從美國讀完博士,拿著導師給的創業資金回國的張朝陽,創立愛特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後,於1998年正式推出搜狐,熬過了冬天,兩年後就在美國納斯達克上了市。

1998年11月,接觸到ICQ兩年後的馬化騰在裁員潮下的冬天,和後來被稱為騰訊五虎的張志東等人一起成立騰訊。

當時面對用戶暴增沒錢買服務器的困境,馬化騰也曾想過把QQ賣掉,但無人接盤,之後靠著IDG和香港首富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的投資,度過寒冬,現在依舊是國內的社交巨無霸。

1998年,原本在北京外貿局做網頁的馬雲,發現政府的工作很難做,次年回到杭州,在靠著外國友人幫助買下的別墅裡,成立阿里巴巴。

04


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引發的金融危機爆發後,裁員潮更猛烈一些。2008年中國網發佈的職場十大熱詞盤點中,“裁員”位列第四。

中國證券網在金融危機過後沒多久(2009年2月),統計了全球名企裁員規模,亞太地區裁員最少的企業,也達到8000人。


聽聞裁員,十有九悲


同樣是2008年,有一些企業卻異軍突起。

體操王子李寧與意大利體育品牌LottoSports簽訂協議,以總計不少於9.3億元人民幣的費用,獲得該品牌在中國20年的獨家制造及代理特許權。快餐連鎖企業真功夫從今日資本、聯動投資兩家風險投資商獲得3億元人民幣資金。

假如拋開1998年和2008年,這兩個特定的時間節點,仔細翻看歷史,會發現2012年也曾出現一波裁員潮。

諾基亞計劃在全球三個工廠裁員4000人,大約佔員工總數的8%。百事可樂確認全球裁員8700人,比例高達3%。當時的“百團大戰”,包括窩窩團、團寶網等網站都先後開始著手進行大規模“優化”行動。

但同樣是2012年。張一鳴在北京成立了今日頭條。程維模仿美國的Uber創建滴滴打車。奠定了日後的TMD互聯網三小巨頭的格局。

05


如何度過2018年的互聯網寒冬。

12月9日,42章經發布了一篇關於採訪創投圈從業人士的文章,其中一個被採訪人說:

“每個基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把住這個口子,只有老闆自己知道兜裡有沒有錢。”

基金都在捂緊錢袋子過冬,而需要融資補血的創業公司就會斷了血脈。

雷軍在09年1月,也就是中國還未度過農曆春年之前,在自己的新浪博客寫下《企業過冬的生存技能》。他說在自己二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中,遭遇過多次冬天,也因此總結了許多過冬的方法論。

第一就是要保持充足的現金流。

我在二十年的職業生涯中,遭遇過多次冬天,甚至在1997年9月管理北京金山的時候差點發不出工資,所以無論壓力有多大,我堅持企業安全第一,保持充足的現金量。


第二點是建立成本意識,而且是要求建立全員成本意識。

該花的錢一定要花,不該花的錢一分錢都不能花。


保持充足的現金流和建立成本意識是從企業經營者的角度而言,作為個人如何“過冬”?在前文提到的鬥魚被裁程序員的文章裡寫道,他的老前輩總結了幾點人生經驗。

老前輩說的幾點人生經驗:

1、技能一定要有,無論是什麼時候。2、程序員幹到年紀大,別去折騰創業公司和互聯網公司了。不要想著當下工作瑣碎,沒意思。工作本身就是生活一部分。3、互聯網公司,來的快,去的也快,OFO,全民TV,還有很多死了的公司。新項目組慎入。4、要有第二技能或者副業傍身。5、不要想著能在某個公司幹一輩子。6、老前輩的話,要受聽,別人工作10多年,走過來的,大方向不會錯,走的坑也比你多。7、有機會,爭取去大廠吧。


英國作家王爾德曾寫道:我們都在陰溝裡走,但總有人仰望星空。

冬天已然來臨,負面消息會讓人焦慮、無助甚至絕望,但總要對生活抱有希望。

面對裁員這場無聲無影無形的雪,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應該默默修煉內功,熬過寒冬,等來年穿暖花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