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有一批中小企業嚐到了雲計算的甜頭,掉隊了怎麼行?

如果要劃分中國的雲計算髮展進程,那麼雲計算在中國走過的十年,可以分為:嬰兒期,青春期和成人期。

2008年到2013年,是雲計算的“嬰兒期”,國內對雲計算真正瞭解的人不多,傾力投入的大公司和創業團隊數量也極為稀少,2013-2014年,UCLOUD、訊達雲、青雲、金山雲、七牛雲等大批雲計算初創公司獲得融資,雲計算市場一下爆發;

2013-2018年,是雲計算的“青春期”,工業,零售、政務,醫療,金融,教育,智慧城市各個垂直領域的基礎設施、平臺和應用服務使用率都進入一個快速增長時期,深挖行業痛點,助力產業數字化轉型。

2018年以後, Forrester預測到2019年,雲計算將迎來“成人時代”,為企業應用程序帶來創新的開發服務。

企業上雲,從概念變為實物,從口號變為現實,從嚐鮮變為潮流,因為它的的確確幫助企業實現了價值。未來,對雲計算沒有了解的企業,和安裝了數字化“引擎”的企業相比,從長遠發展看將落於下風。

上雲,與強者同行

根據Forrester測算,全球公有云提供商第一梯隊的前六位“選手”:亞馬遜AWS、微軟Azure、阿里巴巴、谷歌、IBM、甲骨文在2019年進一步壯大,服務目錄和全球地區進一步擴張。對於想要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企業,工信部近期發聲,表示對雙方共同探索雲服務領域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有效途徑,繁榮中國雲服務市場是支持的。

中國的雲計算市場雖然落後於美國,但把握住了十年來最新的一波浪潮。不得不讚嘆剛剛退休的馬雲,十年前帶領阿里巴巴在雲計算領域率先“吃螃蟹”,他曾說,“我每年給阿里雲投10個億,投個十年,做不出來再說。”

超凡的勇氣的回饋也是豐厚的。2017年,阿里雲超越谷歌、IBM,繼亞馬遜和微軟之後,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公有云服務商。並不斷通過投資併購,完善雲生態圈。阿里雲在公共雲市場份額已經超過第2至第8名的總和。

除此以外,騰訊雲,中國電信,華為、百度、金山、京東、浪潮等企業高歌猛進。不論是中國的傳統ICT廠商還是互聯網大廠,都不遺餘力地押注雲計算。

近年來,一個明顯轉變就是眾多的雲服務提供商在披露自身經營情況時,都願意強調付費客戶,付費意味著市場對雲計算價值的認可,意味雲計算服務能給企業創造真正價值,因此,企業願意買單。

一組數據值得注意:騰訊雲在2018年第四季度付費客戶同比增長超1倍;阿里雲付費客戶量在2017年超過百萬;2019年,華為雲規模客戶數同比增長了33倍,覆蓋多個行業……其中,有地方政府、央視網、快手、今日頭條、招商銀行、交通銀行、寶馬等大型客戶,也不乏各行各業的中小型用戶。

已經有一批中小企業初嘗“甜頭”。以阿里巴巴的工業云為例,幫助中小型企業在數字世界建立起一個“平行工廠”。2018年下半年,阿里巴巴實現了一百家工廠解決方案提供的合作。阿里巴巴認為,中國中小企業在江浙、廣東有大量中小企業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都有待開發。只要提供這樣標準化的方式,就能夠讓這些中小企業享受到信息化、數字化的好處。

阿里雲首席智聯網科學家丁險峰說:“不用讓企業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10%的利潤的提升已經能使中小企業非常滿意了。

登上雲計算這艘“大船”,便是與強者為鄰。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需要找到最有把握的可能性。前頭有成功經驗,只要摸準自身需求,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選擇上雲,分享雲計算技術進步帶來的福利。

降本,增效和補貼三駕馬車

智能家居、智慧城市、零售、工業、金融、政務、醫療…….各個領域的企業都在加快數字化轉型的步伐。雲計算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應用廣泛普遍。

對於那些還在“觀望”的企業,首先要搞清楚,拉動企業上雲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降本,增效和補貼,是企業上雲,尤其是拉動中小企業上雲的“三駕馬車”。

第一駕馬車是降成本。雲計算首先是既滿足了算力需求,又省去了企業自建和運維基礎設施的成本。

浪潮雲服務集團高級架構師霍林接受媒體採訪時,曾經用真實案例算了一筆賬:山東樂速在上雲之前擁有自建機房面積40—50平方米,硬件設施投入大約200萬元(5年折舊),3—5人的維護團隊,5年的人員、團隊費用合計約為150萬元。山東樂速上雲之後,無需投入任何的硬件和運維人員,等同於40—50平方米機房的雲服務配置,一年的支出費用約12萬元,5年約60萬元,共節約IT支出80%以上。通過雲計算服務提供商,企業得以將精力更多地放在業務擴張上,能夠更快速地搶佔物流行業市場。

樹根互聯賀東東也在用演講中表示,原來實體經濟、製造業之所以會被被互聯網遺忘,主要的原因是新一代的互聯網技術沒有通道,並且價格高昂。由於成本太高,只有很少的頭部企業有能力佈局,但是以目前的方式,成本可以低到幾萬塊錢,是普通製造企業能夠承受的。

互聯網應用程序構建變得廉價方便,2014年後湧現出的大量小型互聯網公司,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軟件成本的構建大大降低,市場得以快速裂變。

第二駕馬車是提高效率。從業務端看,雲計算提高了業務穩定性。過去如果出現產品突然爆火的情況,需要臨時購買大量服務器,業務流程長且複雜。今天,隨調隨取的雲計算可以瞬間滿足海量算力的需求。以及協同辦公、會議系統、行政管理、電子商務、市場營銷、客戶服務等業務系統,提高企業的業務運行效率。

隨著未來業務的擴張,物聯網帶來的數據是海量的,與其在本地自己管理,不如上雲讓別人幫忙“打理”,進一步做數據分析,數據挖掘,反哺業務。

中國電子學會學術交流中心主任余文科發佈《2018 中國企業上雲報告》時表示,他們發現100人是上雲的節點,100人以上的規模企業上雲比例顯著高於100人以下的企業。這說明:大中型企業上雲需求得到了釋放,是當下雲建設的核心力量。但是我們國家的中小企業數量巨大,這塊市場潛力還沒有被充分挖掘出來。

如何吸引中小企業的興趣,除了以上的優越性以外,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架馬車“補貼”也給了中小企業一部分“拉力”。2017年以後,各省市跟進企業上雲政策,各地補貼力度不同。

比如廣東省,2018年廣東省支持企業“上雲上平臺”,制定了公有云平臺降費支持、以服務券後補助方式給予財政支持、網絡降費支持、政府購買服務、標杆示範項目遴選標準、建設廣東省工業互聯網產業示範基地、研發費用事後獎補等多種政策鼓勵手段。

比如山東省,山東省計劃利用3年時間推動全省上雲企業達到20萬家,每年企業上雲信息化投入超過30億元,建設成本節約60億。各級財政採用補助方式,向符合條件的企業發放“雲服務券”,作為購買雲服務的財政補貼憑證,引導和支持企業加快上雲步伐。上雲標杆企業不高於20萬元、優秀體驗中心不高於50萬元。

總體來看,中國企業雲服務整體市場規模都在呈現上漲的趨勢。政策也創造了一個寬鬆,優越的發展環境,鼓勵企業按需合理選擇雲服務,穩妥有序實施上雲,並提出發展目標:2020年全國新增上雲企業100萬家,企業此時若不跟上,更待何時?

優質活動推薦:

中小企業如何明確上雲意圖?明確目的和需求之後,應當怎樣進行雲服務商的選擇?優質的雲服務商應該具備哪些品質?如何為上雲服務分階段、分主次、定重點?

10月18日,億歐將在深圳市寶安區舉辦“2019BATi普惠·智能企業服務論壇”。2019BATi普惠·智能企業服務論壇將就“企業雲轉型與生態發展策略”、“新技術激活企服市場活力”、“2019年企業服務創新風口”、“企服投資新機遇”等話題開展探討。共聚深圳·前海華城JW萬豪酒店,尋找企服普惠的更多可能。

2019BATi普惠·智能企業服務論壇詳情及報名鏈接:https://www.iyiou.com/a/znqyfw_shenzhen_2019/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