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有那麼難嗎?'

創業 微商 文章 T雲軒 2019-09-19
"

本來這篇文章想寫的是“那些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是怎麼想的”,後來訪問了幾個人,發現這部分人根本沒啥可寫的。

"

本來這篇文章想寫的是“那些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是怎麼想的”,後來訪問了幾個人,發現這部分人根本沒啥可寫的。

在朋友圈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有那麼難嗎?

我男友跟我認識的六年間總共發了10條朋友圈,其中4條是公司要求轉的,3條是集贊吃飯打折的,還有2條是我逼著他秀恩愛的,另外1條是遊戲分享,在我眼裡這朋友圈基本是廢了。

你問人家為啥不發,人就倆字:忍著。跟修仙似的。

再濃烈的情緒都自行消化,傷痛都能自己癒合了,還在乎往外晒嗎?久而久之覺得表達和展示都是多餘的,人家對於朋友圈就是單純的“看客”心理,光看不發,你們凡夫俗子的世界我不想摻和。

這種思想我單方面封它為禁慾的最高級,自己就是自己的soulmate。

愛發朋友圈的人越來越少,微信好友少的對此感觸最深,有次我圍觀一朋友刷朋友圈,原來500好友的朋友圈劃5下以內就到昨天了,這刷著還有啥意思?

我分析這種情況,一方面是裝X行為都被批判得差不多了,發之前還得覆盤一下炫耀嗎合適嗎有趣嗎,還不夠累的,算了不發了。

另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人轉戰微博了,現在的微博是知乎和朋友圈的大型集合體,晒秀社交兩不耽誤,誰還玩朋友圈啊?情緒噴湧而出的時候發現還得分組,算了不發了。

一直以來朋友圈被微商刷屏,直到去年創業認識了一位新朋友,對方是某知名羽絨服品牌創始人的女兒,標準的富家千金。每天朋友圈10條起發,從早餐吃啥直播到午夜心事,一下點亮了我暗淡無光的生活。

有段時間我每天刷新朋友圈就是為了看她的日常,看她跳舞,錄抖音,跟朋友約飯,抱怨減不下肥,偶爾炫炫富。

其實很普通,但這種“真實”讓人上頭。

"

本來這篇文章想寫的是“那些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是怎麼想的”,後來訪問了幾個人,發現這部分人根本沒啥可寫的。

在朋友圈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有那麼難嗎?

我男友跟我認識的六年間總共發了10條朋友圈,其中4條是公司要求轉的,3條是集贊吃飯打折的,還有2條是我逼著他秀恩愛的,另外1條是遊戲分享,在我眼裡這朋友圈基本是廢了。

你問人家為啥不發,人就倆字:忍著。跟修仙似的。

再濃烈的情緒都自行消化,傷痛都能自己癒合了,還在乎往外晒嗎?久而久之覺得表達和展示都是多餘的,人家對於朋友圈就是單純的“看客”心理,光看不發,你們凡夫俗子的世界我不想摻和。

這種思想我單方面封它為禁慾的最高級,自己就是自己的soulmate。

愛發朋友圈的人越來越少,微信好友少的對此感觸最深,有次我圍觀一朋友刷朋友圈,原來500好友的朋友圈劃5下以內就到昨天了,這刷著還有啥意思?

我分析這種情況,一方面是裝X行為都被批判得差不多了,發之前還得覆盤一下炫耀嗎合適嗎有趣嗎,還不夠累的,算了不發了。

另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人轉戰微博了,現在的微博是知乎和朋友圈的大型集合體,晒秀社交兩不耽誤,誰還玩朋友圈啊?情緒噴湧而出的時候發現還得分組,算了不發了。

一直以來朋友圈被微商刷屏,直到去年創業認識了一位新朋友,對方是某知名羽絨服品牌創始人的女兒,標準的富家千金。每天朋友圈10條起發,從早餐吃啥直播到午夜心事,一下點亮了我暗淡無光的生活。

有段時間我每天刷新朋友圈就是為了看她的日常,看她跳舞,錄抖音,跟朋友約飯,抱怨減不下肥,偶爾炫炫富。

其實很普通,但這種“真實”讓人上頭。

在朋友圈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有那麼難嗎?

這種上頭就像很多人愛看vlog或者plog,窺探別人私生活的好奇心永遠不會熄滅,而“真實”的閃光點就在於那些太做作的vlog你從開頭就看不下去,太假了反而不吸引人。

說實話,我挺羨慕這些屁大點事都要發朋友圈的人的,比起刻意塑造朋友圈形象的人,我更願意跟這些人做朋友。

一方面我羨慕她們從小被保護得很好,比方說某天起晚了沒吃到早餐就覺得是個事兒了,這都值得發個朋友圈,是得有多順風順水的人生才能讓心態這麼純?

另一方面我羨慕她們完美自洽的底氣,按照一天10條朋友圈的頻率,盲測除了非常好的朋友,是不會次次都有迴應的,即便沒有人迴應也要發,這種底氣是我們這些發個自拍沒人點贊就悄悄刪掉的人可以隨便擁有的嗎?

簡單而自信的人本身就很迷人。

說到底,無論是“選擇性地發”,還是“乾脆不發”某種程度上都是一種“裝”。

選擇性地發是因為想要別人的認同,是虛榮。乾脆不發是想傳達我不惜得別人認同,本質是自卑。當每個人都想硬拗有趣和特別時,朋友圈就變質了。

事實上朋友圈早就變質了,8年前微信剛出現的時候大家還在分享自己的生活,5年前流行舉著星巴克自拍,這兩年大家連朋友圈都不想發了,因為我們給朋友圈賦予的意義太多了。

以前的第一印象可能是見面看看這人咋樣,現在的第一印象就是你等我三分鐘我翻翻你朋友圈,能翻出啥來咱也不知道,於是每個人都開始兢兢業業地運營自己的朋友圈,彷彿在打造一張完美名片。

何必呢,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就那麼難嗎?

"

本來這篇文章想寫的是“那些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是怎麼想的”,後來訪問了幾個人,發現這部分人根本沒啥可寫的。

在朋友圈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有那麼難嗎?

我男友跟我認識的六年間總共發了10條朋友圈,其中4條是公司要求轉的,3條是集贊吃飯打折的,還有2條是我逼著他秀恩愛的,另外1條是遊戲分享,在我眼裡這朋友圈基本是廢了。

你問人家為啥不發,人就倆字:忍著。跟修仙似的。

再濃烈的情緒都自行消化,傷痛都能自己癒合了,還在乎往外晒嗎?久而久之覺得表達和展示都是多餘的,人家對於朋友圈就是單純的“看客”心理,光看不發,你們凡夫俗子的世界我不想摻和。

這種思想我單方面封它為禁慾的最高級,自己就是自己的soulmate。

愛發朋友圈的人越來越少,微信好友少的對此感觸最深,有次我圍觀一朋友刷朋友圈,原來500好友的朋友圈劃5下以內就到昨天了,這刷著還有啥意思?

我分析這種情況,一方面是裝X行為都被批判得差不多了,發之前還得覆盤一下炫耀嗎合適嗎有趣嗎,還不夠累的,算了不發了。

另一方面是越來越多的人轉戰微博了,現在的微博是知乎和朋友圈的大型集合體,晒秀社交兩不耽誤,誰還玩朋友圈啊?情緒噴湧而出的時候發現還得分組,算了不發了。

一直以來朋友圈被微商刷屏,直到去年創業認識了一位新朋友,對方是某知名羽絨服品牌創始人的女兒,標準的富家千金。每天朋友圈10條起發,從早餐吃啥直播到午夜心事,一下點亮了我暗淡無光的生活。

有段時間我每天刷新朋友圈就是為了看她的日常,看她跳舞,錄抖音,跟朋友約飯,抱怨減不下肥,偶爾炫炫富。

其實很普通,但這種“真實”讓人上頭。

在朋友圈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有那麼難嗎?

這種上頭就像很多人愛看vlog或者plog,窺探別人私生活的好奇心永遠不會熄滅,而“真實”的閃光點就在於那些太做作的vlog你從開頭就看不下去,太假了反而不吸引人。

說實話,我挺羨慕這些屁大點事都要發朋友圈的人的,比起刻意塑造朋友圈形象的人,我更願意跟這些人做朋友。

一方面我羨慕她們從小被保護得很好,比方說某天起晚了沒吃到早餐就覺得是個事兒了,這都值得發個朋友圈,是得有多順風順水的人生才能讓心態這麼純?

另一方面我羨慕她們完美自洽的底氣,按照一天10條朋友圈的頻率,盲測除了非常好的朋友,是不會次次都有迴應的,即便沒有人迴應也要發,這種底氣是我們這些發個自拍沒人點贊就悄悄刪掉的人可以隨便擁有的嗎?

簡單而自信的人本身就很迷人。

說到底,無論是“選擇性地發”,還是“乾脆不發”某種程度上都是一種“裝”。

選擇性地發是因為想要別人的認同,是虛榮。乾脆不發是想傳達我不惜得別人認同,本質是自卑。當每個人都想硬拗有趣和特別時,朋友圈就變質了。

事實上朋友圈早就變質了,8年前微信剛出現的時候大家還在分享自己的生活,5年前流行舉著星巴克自拍,這兩年大家連朋友圈都不想發了,因為我們給朋友圈賦予的意義太多了。

以前的第一印象可能是見面看看這人咋樣,現在的第一印象就是你等我三分鐘我翻翻你朋友圈,能翻出啥來咱也不知道,於是每個人都開始兢兢業業地運營自己的朋友圈,彷彿在打造一張完美名片。

何必呢,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就那麼難嗎?

在朋友圈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有那麼難嗎?

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因為創業那些逼事兒心情差到了極點,每天連妝都懶得化,朋友圈剛有破罐破摔的傾向的時候,又遇見了上面那位啥都敢發的朋友。

當時心想:害,就瞎發唄,大不了之後再刪。於是我開始發佈一些我從未發過的喪話和如今看起來難以置信的醜照,也顧不得這些體面不體面了,就把朋友圈當作一個情緒的出口。

起初沒什麼人看,甚至有人給我評論一個“?”,估計是以為我壓力過大快瘋了。

沒想到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人開始跟我互動,甚至收到了工作上加了好友未曾謀面的陌生人的私信,說想跟我做朋友。

直到放飛自我才吸引到別人,可見之前的朋友圈都白裝了,沒用。

依我看,當代人對精雕細琢和完美早已審美疲勞了,裝X也過時了。

現在最好的朋友圈人設其實是瑕疵,是自我,是你會抱著手機修圖也會抱著馬桶宿醉的樣子,是你吸著肚子拍完照又吃了一桶全家桶的樣子。

“真實”發出來其實一點都不蠢。真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