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有30萬中國留學生在假裝留學?如何才能打破“抱團”的僵局'

"

關注:融匯學仁教育

搶先了解留學最新資訊!


去美國留學的中國留學生,都具備著良好的本科教育,優秀的英語分數,甚至有大公司的實習經歷。就是這樣一群優秀群體,在美國卻是很卑微。

據說,有30萬中國留學生在假裝留學。‍

不是有篇文章說麼,“有種讓美國同學困惑又懵逼的生物,叫做“中國留學生”。中國留學生對外國小夥伴來說,確實如同腰間盤一樣的突出。

具體突出在哪呢?

可能更多的是一種抱團的行為。

知乎上曾有一個標題為“如何看待中國留學生的“抱團”行為?”,下面的回答褒貶不一。

"

關注:融匯學仁教育

搶先了解留學最新資訊!


去美國留學的中國留學生,都具備著良好的本科教育,優秀的英語分數,甚至有大公司的實習經歷。就是這樣一群優秀群體,在美國卻是很卑微。

據說,有30萬中國留學生在假裝留學。‍

不是有篇文章說麼,“有種讓美國同學困惑又懵逼的生物,叫做“中國留學生”。中國留學生對外國小夥伴來說,確實如同腰間盤一樣的突出。

具體突出在哪呢?

可能更多的是一種抱團的行為。

知乎上曾有一個標題為“如何看待中國留學生的“抱團”行為?”,下面的回答褒貶不一。

據說,有30萬中國留學生在假裝留學?如何才能打破“抱團”的僵局


有人認為,在陌生的環境,遇到自己的同胞更傾向於和自己有共同點的人在一起。

有人認為留學不就是為了開闊一下眼界,不與當地人融合的話,那怕是留了個假學吧。一年下來,英語沒提高,咱們那裡各地的方言倒是精進了不少。

很多留學生,基本上都只跟中國朋友打交道,平時上課做小組作業也跟同班的中國同學一起,跟外國同齡人的接觸越來越少。

這種現象在中國留學生中比比皆是,在歐美國家求學,週末吃火鍋,上課說中文~

很多人不過是換了個城市,

過中國式生活。


"

關注:融匯學仁教育

搶先了解留學最新資訊!


去美國留學的中國留學生,都具備著良好的本科教育,優秀的英語分數,甚至有大公司的實習經歷。就是這樣一群優秀群體,在美國卻是很卑微。

據說,有30萬中國留學生在假裝留學。‍

不是有篇文章說麼,“有種讓美國同學困惑又懵逼的生物,叫做“中國留學生”。中國留學生對外國小夥伴來說,確實如同腰間盤一樣的突出。

具體突出在哪呢?

可能更多的是一種抱團的行為。

知乎上曾有一個標題為“如何看待中國留學生的“抱團”行為?”,下面的回答褒貶不一。

據說,有30萬中國留學生在假裝留學?如何才能打破“抱團”的僵局


有人認為,在陌生的環境,遇到自己的同胞更傾向於和自己有共同點的人在一起。

有人認為留學不就是為了開闊一下眼界,不與當地人融合的話,那怕是留了個假學吧。一年下來,英語沒提高,咱們那裡各地的方言倒是精進了不少。

很多留學生,基本上都只跟中國朋友打交道,平時上課做小組作業也跟同班的中國同學一起,跟外國同齡人的接觸越來越少。

這種現象在中國留學生中比比皆是,在歐美國家求學,週末吃火鍋,上課說中文~

很多人不過是換了個城市,

過中國式生活。


據說,有30萬中國留學生在假裝留學?如何才能打破“抱團”的僵局

為什麼中國留學生愛抱團?

剛到國外那一陣子,大部分留學生看見金髮碧眼的同齡人總是願意熱情地聊兩句。但是久而久之,發現自己的語言功底實在有限,詞彙僅限於簡單的日常溝通,無法深入。

越聊越詞窮,還是跟自己人打交道更輕鬆!!!

很多留學生學了許多年英語,語法掌握得很好, 但是詞彙不足,知識面也不廣。日常溝通中,不是看你說得多精準,而是看你能夠表達的東西有多少。

詞彙不足以進行深層溝通,導致話題始終都停留在比較淺的層次上,會覺得跟外國朋友打交道是一個很無趣的事情,自己的信心和熱情也在這個過程中被慢慢磨掉了。

再加上近些年,出國讀書的人數逐步增加。無論你去任何大學,似乎都能找到一兩個來自中國的小夥伴。這為留學生們創造了一個封閉的舒適圈。所以大部分人到最後乾脆還是跟本國同學混在一起,就算性格相差再大,至少溝通起來無壓力。

中美同學追的劇,看的綜藝,追的偶像,都不一樣。差異巨大的文化經歷,懸殊的興趣愛好,在中外同齡人之間豎起了一堵厚厚的牆。

就算口語已經很好的孩子,跟外國朋友交流的時候依然不免遇到一個問題:美國同學在一個話題上聊得火熱,但中國留學生對他們聊的話題卻一無所知。一次兩次,也許還會願意積極地去問,去了解。次數多了,便漸漸覺得自己似乎不太合群,不再願意費力融入別人的圈子。

除此之外,很多外國孩子對中國知之甚少,對中國文化也很陌生。對於完全不同的行為模式,他們一頭霧水,不能理解。

看到一批又一批中國學生都寧願擠在小圈子裡,也不願融入外面的世界,他們會覺得可能中國學生不願意融入自己的文化,也反過來頓挫了他們交中國朋友的積極性。

這個時候你不來,我不往,建立友誼就徹底成了一盤死局。不要說深入地瞭解外國文化,很多孩子到了國外,甚至一天都說不上一句英語。

從小的中國教育就是儘量不要麻煩別人,以至於到了國外,這樣的思想達到了峰值。含蓄委婉是我們的標籤,學業中遇到困難,只選擇默不作聲,老師提問時,依舊保持沉默是金、明哲保身的原則。

可潛意識中又希望得到大家的認同與幫助,大部分的中國留學生都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

畢業於City University London(倫敦城市大學)的劉哲,現在在北京某留學機構擔任高級顧問,他對留學生抱團現象也有自己的看法。

外國本地學生不會表現出對你的排斥,他們都有自己的圈子,由於文化的差異,中國學生想融入外國學生圈子很難,中國學生不得不尋找自己的圈子。

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中國學生的表現實在太不靠譜了,可能連溝通都做不到位。現在回國的留學生中,連英文都說不流利的也有很多。只要一個班或是一個系中國人一多,那就必然發生中國人扎堆,而且和外國同學交流越來越少。其實,外國學生本身並不排斥中國學生而是和中國學生缺乏交流因為中國學生扎堆只和中國人玩這樣一來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和中國人玩多了,英文也不常說了,和外國同學交流會困難這很正常。在生活當中也許大家見面還能打招呼、說笑。一到課題分組,外國學生肯定不願意和中國學生分在一起,因為是團隊工作,缺乏交流和溝通是大忌。所以理論上來說這並不是排斥,而是外國學生想安全順利拿到學分的一個平常心。

還有,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近年來,中國留學生在海外發生的安全事故層出不窮。不少學生和家長的關注點已經從“怎麼出國留學”轉變為“怎麼安全留學”。

畢業於加拿大布魯克大學的袁先生表示:“剛到加拿大讀書的時候約克大學發生了一起姦殺案,一個女生,住在比較亂的地區,正在和男友視頻聊天,然後有個老外闖進房間,把電腦蓋上,把她強姦後殺死了。當時這件事鬧得沸沸揚揚,身邊的很多中國女同學開始牴觸和外國人交際,後來基本上都是一群中國人衣食住行都在一起。我們留學生特別是女生普遍認為身邊有中國老鄉會有安全感。”


“舒適圈”這個詞這些日子頻頻和留學生聯繫起來,也常常被誇大。“抱團”的背後更多的是語言,文化的差異,導致心理的不適所造成的。外國人到中國留學也同樣會有“抱團”現象。

獨自一人異國他鄉求學,那種焦慮與煎熬,只有真正體會過才知道。當受國外語言,文化衝擊時,只能尋找同根文化的人尋求安慰。它能緩解留學時期的孤獨與無助,能夠提高在國外的適應能力,直接否定“留學生抱團”不可取,它並不是一件負面的事情。“外國人的圈子”和“中國人圈子”不是對立的,這兩個圈子完全可以共存可以多元化。在差異中求同,你會發現邁出這一步後,後面的事情都不是那麼難了。

只有當“抱團”過度了,才會影響到你更廣範圍的社交。

中西民間文化的差異性,不代表我們不能融入異國的文化。大家都知道物極必反的道理,如果只是一味的扎堆,把自己的心門關閉起來,逃避與外國人的接觸,那就真的違背了我們留學的初衷。


我們需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圈!

不然,

為啥要出國留學啊?

在自己國家老老實待著不好麼?

那麼,留學生如何才能不做溫水中的青蛙,逃離舒適圈呢?


提前培養獨立和自控能力

出國前著重培養獨立能力和自控能力,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為應對留學期間的困難做好準備。


改變身份觀念

留學生要改變身份觀念,要把“我們是留學生”身份的這個觀念,改變成我是這個學校的“學生”觀念。要敞開心扉,主動的去接受和融入,轉變觀念,認同自己是團隊的一員,走出中國留學生的"小團體",保持多元化思想,推動自己,融入當地學生的交流圈。


增加自信心,別怕丟臉

打破心理的社交障礙,本來我們就是半路出家學的英語,讓我們像當地人一樣說地道的英語,有點困難。即使說的不好,也別怕丟臉,一定要打破心理上的社交恐懼,勇敢向別人展示自己。


積極參加社交活動

留學生扎堆可以作為剛來美國的一個過渡期,當然不是說讓大家“過河拆橋”,而是儘量脫離固有的中國留學生圈,去認識更多的外國人。

積極參加社交活動,這也是鍛鍊自己的一種方式。


勇敢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在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如果你想要什麼,你一定要說出來。如果你覺得不滿意,你要告訴對方;如果你認為你收到不公正的待遇,你不要不好意思抗議。

總而言之,這就是美國做事情的方式:如果是你想要的,你一定要勇於爭取;而如果你不爭取,人們就不會意識到或在意你的想法。

"

關注:融匯學仁教育

搶先了解留學最新資訊!


去美國留學的中國留學生,都具備著良好的本科教育,優秀的英語分數,甚至有大公司的實習經歷。就是這樣一群優秀群體,在美國卻是很卑微。

據說,有30萬中國留學生在假裝留學。‍

不是有篇文章說麼,“有種讓美國同學困惑又懵逼的生物,叫做“中國留學生”。中國留學生對外國小夥伴來說,確實如同腰間盤一樣的突出。

具體突出在哪呢?

可能更多的是一種抱團的行為。

知乎上曾有一個標題為“如何看待中國留學生的“抱團”行為?”,下面的回答褒貶不一。

據說,有30萬中國留學生在假裝留學?如何才能打破“抱團”的僵局


有人認為,在陌生的環境,遇到自己的同胞更傾向於和自己有共同點的人在一起。

有人認為留學不就是為了開闊一下眼界,不與當地人融合的話,那怕是留了個假學吧。一年下來,英語沒提高,咱們那裡各地的方言倒是精進了不少。

很多留學生,基本上都只跟中國朋友打交道,平時上課做小組作業也跟同班的中國同學一起,跟外國同齡人的接觸越來越少。

這種現象在中國留學生中比比皆是,在歐美國家求學,週末吃火鍋,上課說中文~

很多人不過是換了個城市,

過中國式生活。


據說,有30萬中國留學生在假裝留學?如何才能打破“抱團”的僵局

為什麼中國留學生愛抱團?

剛到國外那一陣子,大部分留學生看見金髮碧眼的同齡人總是願意熱情地聊兩句。但是久而久之,發現自己的語言功底實在有限,詞彙僅限於簡單的日常溝通,無法深入。

越聊越詞窮,還是跟自己人打交道更輕鬆!!!

很多留學生學了許多年英語,語法掌握得很好, 但是詞彙不足,知識面也不廣。日常溝通中,不是看你說得多精準,而是看你能夠表達的東西有多少。

詞彙不足以進行深層溝通,導致話題始終都停留在比較淺的層次上,會覺得跟外國朋友打交道是一個很無趣的事情,自己的信心和熱情也在這個過程中被慢慢磨掉了。

再加上近些年,出國讀書的人數逐步增加。無論你去任何大學,似乎都能找到一兩個來自中國的小夥伴。這為留學生們創造了一個封閉的舒適圈。所以大部分人到最後乾脆還是跟本國同學混在一起,就算性格相差再大,至少溝通起來無壓力。

中美同學追的劇,看的綜藝,追的偶像,都不一樣。差異巨大的文化經歷,懸殊的興趣愛好,在中外同齡人之間豎起了一堵厚厚的牆。

就算口語已經很好的孩子,跟外國朋友交流的時候依然不免遇到一個問題:美國同學在一個話題上聊得火熱,但中國留學生對他們聊的話題卻一無所知。一次兩次,也許還會願意積極地去問,去了解。次數多了,便漸漸覺得自己似乎不太合群,不再願意費力融入別人的圈子。

除此之外,很多外國孩子對中國知之甚少,對中國文化也很陌生。對於完全不同的行為模式,他們一頭霧水,不能理解。

看到一批又一批中國學生都寧願擠在小圈子裡,也不願融入外面的世界,他們會覺得可能中國學生不願意融入自己的文化,也反過來頓挫了他們交中國朋友的積極性。

這個時候你不來,我不往,建立友誼就徹底成了一盤死局。不要說深入地瞭解外國文化,很多孩子到了國外,甚至一天都說不上一句英語。

從小的中國教育就是儘量不要麻煩別人,以至於到了國外,這樣的思想達到了峰值。含蓄委婉是我們的標籤,學業中遇到困難,只選擇默不作聲,老師提問時,依舊保持沉默是金、明哲保身的原則。

可潛意識中又希望得到大家的認同與幫助,大部分的中國留學生都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

畢業於City University London(倫敦城市大學)的劉哲,現在在北京某留學機構擔任高級顧問,他對留學生抱團現象也有自己的看法。

外國本地學生不會表現出對你的排斥,他們都有自己的圈子,由於文化的差異,中國學生想融入外國學生圈子很難,中國學生不得不尋找自己的圈子。

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中國學生的表現實在太不靠譜了,可能連溝通都做不到位。現在回國的留學生中,連英文都說不流利的也有很多。只要一個班或是一個系中國人一多,那就必然發生中國人扎堆,而且和外國同學交流越來越少。其實,外國學生本身並不排斥中國學生而是和中國學生缺乏交流因為中國學生扎堆只和中國人玩這樣一來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和中國人玩多了,英文也不常說了,和外國同學交流會困難這很正常。在生活當中也許大家見面還能打招呼、說笑。一到課題分組,外國學生肯定不願意和中國學生分在一起,因為是團隊工作,缺乏交流和溝通是大忌。所以理論上來說這並不是排斥,而是外國學生想安全順利拿到學分的一個平常心。

還有,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近年來,中國留學生在海外發生的安全事故層出不窮。不少學生和家長的關注點已經從“怎麼出國留學”轉變為“怎麼安全留學”。

畢業於加拿大布魯克大學的袁先生表示:“剛到加拿大讀書的時候約克大學發生了一起姦殺案,一個女生,住在比較亂的地區,正在和男友視頻聊天,然後有個老外闖進房間,把電腦蓋上,把她強姦後殺死了。當時這件事鬧得沸沸揚揚,身邊的很多中國女同學開始牴觸和外國人交際,後來基本上都是一群中國人衣食住行都在一起。我們留學生特別是女生普遍認為身邊有中國老鄉會有安全感。”


“舒適圈”這個詞這些日子頻頻和留學生聯繫起來,也常常被誇大。“抱團”的背後更多的是語言,文化的差異,導致心理的不適所造成的。外國人到中國留學也同樣會有“抱團”現象。

獨自一人異國他鄉求學,那種焦慮與煎熬,只有真正體會過才知道。當受國外語言,文化衝擊時,只能尋找同根文化的人尋求安慰。它能緩解留學時期的孤獨與無助,能夠提高在國外的適應能力,直接否定“留學生抱團”不可取,它並不是一件負面的事情。“外國人的圈子”和“中國人圈子”不是對立的,這兩個圈子完全可以共存可以多元化。在差異中求同,你會發現邁出這一步後,後面的事情都不是那麼難了。

只有當“抱團”過度了,才會影響到你更廣範圍的社交。

中西民間文化的差異性,不代表我們不能融入異國的文化。大家都知道物極必反的道理,如果只是一味的扎堆,把自己的心門關閉起來,逃避與外國人的接觸,那就真的違背了我們留學的初衷。


我們需要突破自己的舒適圈!

不然,

為啥要出國留學啊?

在自己國家老老實待著不好麼?

那麼,留學生如何才能不做溫水中的青蛙,逃離舒適圈呢?


提前培養獨立和自控能力

出國前著重培養獨立能力和自控能力,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為應對留學期間的困難做好準備。


改變身份觀念

留學生要改變身份觀念,要把“我們是留學生”身份的這個觀念,改變成我是這個學校的“學生”觀念。要敞開心扉,主動的去接受和融入,轉變觀念,認同自己是團隊的一員,走出中國留學生的"小團體",保持多元化思想,推動自己,融入當地學生的交流圈。


增加自信心,別怕丟臉

打破心理的社交障礙,本來我們就是半路出家學的英語,讓我們像當地人一樣說地道的英語,有點困難。即使說的不好,也別怕丟臉,一定要打破心理上的社交恐懼,勇敢向別人展示自己。


積極參加社交活動

留學生扎堆可以作為剛來美國的一個過渡期,當然不是說讓大家“過河拆橋”,而是儘量脫離固有的中國留學生圈,去認識更多的外國人。

積極參加社交活動,這也是鍛鍊自己的一種方式。


勇敢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在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如果你想要什麼,你一定要說出來。如果你覺得不滿意,你要告訴對方;如果你認為你收到不公正的待遇,你不要不好意思抗議。

總而言之,這就是美國做事情的方式:如果是你想要的,你一定要勇於爭取;而如果你不爭取,人們就不會意識到或在意你的想法。

據說,有30萬中國留學生在假裝留學?如何才能打破“抱團”的僵局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