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趙長平之戰,真敗於趙括無能嗎?一聲嘆息一生痛

秦趙長平之戰是一場決定六國命運的戰爭,是整個戰國時代的巔峰之戰,參戰人數達到接近百萬,也成為了中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戰爭最終以趙國的失敗告終,四十多萬趙國軍隊被殺死,趙軍的統帥趙括也陣亡。

秦趙長平之戰,真敗於趙括無能嗎?一聲嘆息一生痛

這一戰,徹底加速了中國的第一次大一統的步伐,秦統一中國的最後一塊大石頭被搬開,東方六國的最後一根大梁被鑿塌,北方最後的一個強國趙國被打殘,再也沒有緩過來。

這一戰,也是當時的"世界公敵"白起的封神之戰,雖然當時並沒有紙,但戰敗方的趙括卻被永遠的冠上了"紙上談兵"的臭名聲,可見後世多少次的提起這場戰役,多少次的演繹這場戰役,連跨年代的紙都進成語了。

秦趙長平之戰,真敗於趙括無能嗎?一聲嘆息一生痛

長平之戰紀念館

趙括的失敗讓他成為了只會誇誇其談,沒有真憑實學的代名詞。趙括在接任主帥之前,趙軍的統帥是廉頗,很多人都認為換掉廉頗是趙軍失敗的主要原因。

那麼如果趙王不換掉廉頗,這場戰爭的結局將會如何呢?

在戰國晚期的時候,秦國和趙國是兩個勢均力敵的對手,秦國從商鞅變法之後,國力迅速提升到了一流水平,有吞併六國的趨勢。趙國在戰國前期的時候並不強,到了戰國晚期,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之後,軍事實力大大增強,成為了七雄裡面唯一一個能夠單獨對抗秦國的國家。從楚國衰落之後,秦國和趙國就多次交手,期間互有勝負,隨著兩國矛盾的激化,戰爭的規模也不斷擴大,長平之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爆發的。

秦趙長平之戰,真敗於趙括無能嗎?一聲嘆息一生痛

廉頗影視劇照

在長平之戰爆發前,秦國一直是處於進攻地位,趙國則是處處被動。在面對秦國軍隊的時候,趙國戰績最好的將領是趙奢,也就是趙括的父親。在秦國進攻韓國的時候,廉頗認為道路艱難不能統兵救援,趙奢則力排眾議,帶領軍隊打破秦軍。到了長平之戰爆發的時候,趙奢已經去世。

在長平之戰前期,廉頗被秦軍擊敗,被迫轉入了戰略防守的階段,後來秦軍擊潰了廉頗的營寨,第二次打敗了廉頗,而且趙王多次催促廉頗決戰,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廉頗老將沒聽,這顯然已經觸動了趙王的底線。

當時秦國憑藉著人口優勢,糧食源源不斷的運送到長平前線,趙國的軍隊在自己的國土上反而缺衣少糧,秦軍幾乎佔領了趙軍的補給線,廉頗繼續堅守肯定會失敗。

秦趙長平之戰,真敗於趙括無能嗎?一聲嘆息一生痛

長平之戰形勢圖

這時候的趙國已經內外交困,其他國家也都不願意幫助趙國,因為秦王放下了狠話:誰敢幫助趙國,就拉過來一起打!在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情況下,趙國只能依靠自己擊退秦軍。這個任務廉頗顯然是完不成,他已經被打怕了,甚至連趙王要求出兵的命令都不聽。換人肯定是正確的決定,可是換趙括卻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因使趙括代廉頗將以擊秦。(《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這裡根本的原因,是趙國撐不住戰爭的開銷了,打不了持久戰。這麼耗下去,前方不吃緊,後方反而可能先倒下。加上,廉頗連連失利,某種程度更加激化了矛盾,而且堅守不符合趙王當時的高層決策。於是,趙括上場了。

秦趙長平之戰,真敗於趙括無能嗎?一聲嘆息一生痛

趙括影視形象

期間的插曲是,趙括的父親趙奢批評他只會紙上談兵,並警告趙括不應被重用,若統帥趙軍只會誤軍害國,並且趙母還曾面王力諫趙王不要重用趙括,但趙王不聽。

秦國聽所趙國換將了,暗地也進行了換將部署:悄悄的替換白起上場。年輕的趙括哪裡是經驗老道的白起的對手,剛剛到了戰場上,趙括立刻就帶領軍隊去找秦軍決戰。白起先讓軍隊主動後退,引誘趙括追擊,等到趙括離開營寨之後,白起又趁機包圍了趙括。

秦趙長平之戰,真敗於趙括無能嗎?一聲嘆息一生痛

白起影視形象

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以待救至。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但是趙括並沒有等來救援,而且秦國加大兵力對趙軍進行封鎖。於是陷入困境的趙軍,被逼無奈和秦軍決一死戰。

長平之戰歷代形成的固有觀點:

  1. 紙上談兵,趙括沒有實戰經驗,直接導致了趙國全軍覆沒;
  2. 臨陣換將,趙括放棄了老將廉頗持重固守、不宜主動出擊的正確戰略,導致全軍覆沒;
  3. 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千錯萬錯都是趙括一個人的錯;

固然,趙括的才能和經驗可能和白起相比有不足,但是,趙括也絕非只會"紙上談兵"的無能之輩。在長平決戰中,他率領的趙軍被秦軍包圍了整整46天,期間沒有任何糧草。趙軍身處絕境,卻能保證軍心不亂,還可以多次發動有組織的突圍戰鬥,直到趙括被秦軍射殺,趙軍才最終崩潰。

秦趙長平之戰,真敗於趙括無能嗎?一聲嘆息一生痛

趙軍被圍

以我淺薄的認知看來,這當然是不公平的,宋人周密說韓侂冑"身隕之後,眾惡歸焉,然其間是非,亦未盡然",此理同樣適用在趙括身上。實際上,以事後諸葛亮的眼光回顧,可以推斷,趙國的罹難,是由一系列的原因、失誤所造成的,讓一個人背起所有黑鍋有失公允。

因為,這根本就是一場必亡之戰,唯一可以挽救的不過就是失敗的輕重問題。

即使不上趙括,趙國戰敗也是大概率事件,《孫子兵法》告訴我們,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

其實,秦趙兩國本來綜合實力相關就很懸殊。秦國從秦孝公(在位24年)遷都咸陽、推動商鞅變法以來,歷任秦惠文王(在位27年)、秦武王(在位4年)一直到主導長平之戰的秦昭襄王,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候沒有出過昏庸的國君,國家整體都在不斷髮展積累實力,秦軍到處打仗基本都是別的國家"多少城池被攻破,多少城池被用來割地求和",秦國是一個強大的"虎狼之國",已經是強大到要六國聯合起來才能抗衡,所以這不過是"強者恆強"的勝利。

秦趙長平之戰,真敗於趙括無能嗎?一聲嘆息一生痛

反觀趙國,自三家分晉立國以來,憑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讓國家的軍事實力達到頂峰,再加上趙國也注重用賢任能,所以像肥義、樓緩、藺相如、虞卿、趙勝、趙奢、廉頗、李牧這樣的良相名將輩出,所以也迅速成為了有實力和秦國叫板的六國主力擔當。

但軍事實力的強大不代表國家真正的強大,強大應該是方方面面的綜合實力強大,二者在綜合實力還是相距甚遠。

讓趙括背鍋之前,趙王才是慘敗的第一責任人

任何的失敗,主要的責任首先都是領導者的責任。

原因有三:

  • 一、君臣有隙。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然而趙王對廉頗不夠信任,認為他不敢出戰,實在有失國威。
  • 二、秦國反間。秦國害怕的正是廉頗這樣堅守不出的將領,要打持久戰,單是秦國糧草補給不如趙國便捷。至於換趙括,一來他有個好爹,俗語云虎父無犬子,趙王易信;二來他沒有實戰經驗,秦國易勝。
  • 三、趙括出兵。為什麼會出兵?一來王命不可違,身負趙王的「擊秦」使命,不可能堅壁不出;二來秦國暗遣白起,不讓趙國知曉,以免名聲在外的戰神名號嚇到新來的趙括。
秦趙長平之戰,真敗於趙括無能嗎?一聲嘆息一生痛

戰國形勢圖

長平之戰是多個事件疊加影響的結果,更是秦趙兩國國力的對抗,不是單一事件某一個人所能左右的,這是一場事先註定了結果的戰爭。


歷史紀聞:深淺度挖掘歷史故事,民間野史,古史雜談,述古道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