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

俯瞰中州,肘臂河東、幷州,則謂晉國咽喉也

秦相張儀曾稱“上黨為天下脊”,這裡自古便為兵家必爭之地。強秦自然是想納入囊中。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佔韓國野王,上黨成為一塊飛地。為緩解秦軍攻勢,韓國將上黨獻於秦國。但是上黨郡守馮亭卻投誠趙國,此舉引發秦國震怒,先後集結六十萬人馬來搶奪上黨。

"

俯瞰中州,肘臂河東、幷州,則謂晉國咽喉也

秦相張儀曾稱“上黨為天下脊”,這裡自古便為兵家必爭之地。強秦自然是想納入囊中。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佔韓國野王,上黨成為一塊飛地。為緩解秦軍攻勢,韓國將上黨獻於秦國。但是上黨郡守馮亭卻投誠趙國,此舉引發秦國震怒,先後集結六十萬人馬來搶奪上黨。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上黨北面為晉陽,趙國公族龍興之地,在趙人心中自是佔據重要地位;東面為邯鄲,從上黨出發,騎兵一兩天便可抵達邯鄲,其戰略地位無需多言。可以說,上黨失守,趙國門戶洞開。

於秦國而言,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斬首魏韓聯軍二十四萬,打開了東出的戰略通道,之後秦國加緊了對魏韓兩國的蠶食。

但是,秦國的目標是兼併天下,僅僅這一條通道是不足的,並且令秦國頭疼的還有列國間的合縱。秦國每次大規模出兵,列國都會組成聯軍抵擋。為了打破這種膠著局面,秦國急需開闢第二通道。

上黨,就成了秦國必須攻取的目標。它就像一枚釘子,深深的扎入趙國領地。如果秦國佔據上黨,僅需少量兵馬駐紮於此,便可牽制趙國大部分機動力量,趙國被死死的釘在這裡,其餘幾國的合縱效果便大打折扣;另外,還可加快對趙魏的蠶食。

"

俯瞰中州,肘臂河東、幷州,則謂晉國咽喉也

秦相張儀曾稱“上黨為天下脊”,這裡自古便為兵家必爭之地。強秦自然是想納入囊中。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佔韓國野王,上黨成為一塊飛地。為緩解秦軍攻勢,韓國將上黨獻於秦國。但是上黨郡守馮亭卻投誠趙國,此舉引發秦國震怒,先後集結六十萬人馬來搶奪上黨。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上黨北面為晉陽,趙國公族龍興之地,在趙人心中自是佔據重要地位;東面為邯鄲,從上黨出發,騎兵一兩天便可抵達邯鄲,其戰略地位無需多言。可以說,上黨失守,趙國門戶洞開。

於秦國而言,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斬首魏韓聯軍二十四萬,打開了東出的戰略通道,之後秦國加緊了對魏韓兩國的蠶食。

但是,秦國的目標是兼併天下,僅僅這一條通道是不足的,並且令秦國頭疼的還有列國間的合縱。秦國每次大規模出兵,列國都會組成聯軍抵擋。為了打破這種膠著局面,秦國急需開闢第二通道。

上黨,就成了秦國必須攻取的目標。它就像一枚釘子,深深的扎入趙國領地。如果秦國佔據上黨,僅需少量兵馬駐紮於此,便可牽制趙國大部分機動力量,趙國被死死的釘在這裡,其餘幾國的合縱效果便大打折扣;另外,還可加快對趙魏的蠶食。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上黨如此重要,秦趙兩國圍繞此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最終引發了“血流漂滷”的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四十五萬人馬,全軍覆沒!

對於趙國的戰敗,人們給出了兩點原因:

1、國力不如秦國

2、臨陣換帥,“紙上談兵”的趙括不具備實戰經驗

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這兩點。

先說第一條。在冷兵器時代,兩軍相遇,國力的體現,無非就是士兵的戰鬥力以及後勤供給。

"

俯瞰中州,肘臂河東、幷州,則謂晉國咽喉也

秦相張儀曾稱“上黨為天下脊”,這裡自古便為兵家必爭之地。強秦自然是想納入囊中。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佔韓國野王,上黨成為一塊飛地。為緩解秦軍攻勢,韓國將上黨獻於秦國。但是上黨郡守馮亭卻投誠趙國,此舉引發秦國震怒,先後集結六十萬人馬來搶奪上黨。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上黨北面為晉陽,趙國公族龍興之地,在趙人心中自是佔據重要地位;東面為邯鄲,從上黨出發,騎兵一兩天便可抵達邯鄲,其戰略地位無需多言。可以說,上黨失守,趙國門戶洞開。

於秦國而言,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斬首魏韓聯軍二十四萬,打開了東出的戰略通道,之後秦國加緊了對魏韓兩國的蠶食。

但是,秦國的目標是兼併天下,僅僅這一條通道是不足的,並且令秦國頭疼的還有列國間的合縱。秦國每次大規模出兵,列國都會組成聯軍抵擋。為了打破這種膠著局面,秦國急需開闢第二通道。

上黨,就成了秦國必須攻取的目標。它就像一枚釘子,深深的扎入趙國領地。如果秦國佔據上黨,僅需少量兵馬駐紮於此,便可牽制趙國大部分機動力量,趙國被死死的釘在這裡,其餘幾國的合縱效果便大打折扣;另外,還可加快對趙魏的蠶食。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上黨如此重要,秦趙兩國圍繞此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最終引發了“血流漂滷”的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四十五萬人馬,全軍覆沒!

對於趙國的戰敗,人們給出了兩點原因:

1、國力不如秦國

2、臨陣換帥,“紙上談兵”的趙括不具備實戰經驗

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這兩點。

先說第一條。在冷兵器時代,兩軍相遇,國力的體現,無非就是士兵的戰鬥力以及後勤供給。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軍作戰能力迅速提高,可以說是戰鬥力爆表,這點從發生於公元前269年的閼與之戰就得到了證實。趙奢率領5萬趙軍對陣胡陽統帥的十萬秦軍,最終秦軍傷亡過半!

另外,長平之戰趙軍被坑殺二十餘萬,死於陣前大約二十萬,但是秦軍也是陣亡二十多萬,兩軍對壘,基本持平,這樣算下來,趙軍實力並不輸於秦軍。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雙方控弦百萬,背後的消耗亦是驚人。都說趙國養不起這些軍士,秦國就沒有壓力嗎?看下面的幾起戰役:

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斬首魏韓聯軍二十四萬;

公元前273年,華陽之戰,斬首魏軍十三萬;

公元前269年,閼與之戰,秦軍傷亡五萬以上;

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秦軍出兵六十萬。

"

俯瞰中州,肘臂河東、幷州,則謂晉國咽喉也

秦相張儀曾稱“上黨為天下脊”,這裡自古便為兵家必爭之地。強秦自然是想納入囊中。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佔韓國野王,上黨成為一塊飛地。為緩解秦軍攻勢,韓國將上黨獻於秦國。但是上黨郡守馮亭卻投誠趙國,此舉引發秦國震怒,先後集結六十萬人馬來搶奪上黨。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上黨北面為晉陽,趙國公族龍興之地,在趙人心中自是佔據重要地位;東面為邯鄲,從上黨出發,騎兵一兩天便可抵達邯鄲,其戰略地位無需多言。可以說,上黨失守,趙國門戶洞開。

於秦國而言,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斬首魏韓聯軍二十四萬,打開了東出的戰略通道,之後秦國加緊了對魏韓兩國的蠶食。

但是,秦國的目標是兼併天下,僅僅這一條通道是不足的,並且令秦國頭疼的還有列國間的合縱。秦國每次大規模出兵,列國都會組成聯軍抵擋。為了打破這種膠著局面,秦國急需開闢第二通道。

上黨,就成了秦國必須攻取的目標。它就像一枚釘子,深深的扎入趙國領地。如果秦國佔據上黨,僅需少量兵馬駐紮於此,便可牽制趙國大部分機動力量,趙國被死死的釘在這裡,其餘幾國的合縱效果便大打折扣;另外,還可加快對趙魏的蠶食。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上黨如此重要,秦趙兩國圍繞此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最終引發了“血流漂滷”的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四十五萬人馬,全軍覆沒!

對於趙國的戰敗,人們給出了兩點原因:

1、國力不如秦國

2、臨陣換帥,“紙上談兵”的趙括不具備實戰經驗

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這兩點。

先說第一條。在冷兵器時代,兩軍相遇,國力的體現,無非就是士兵的戰鬥力以及後勤供給。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軍作戰能力迅速提高,可以說是戰鬥力爆表,這點從發生於公元前269年的閼與之戰就得到了證實。趙奢率領5萬趙軍對陣胡陽統帥的十萬秦軍,最終秦軍傷亡過半!

另外,長平之戰趙軍被坑殺二十餘萬,死於陣前大約二十萬,但是秦軍也是陣亡二十多萬,兩軍對壘,基本持平,這樣算下來,趙軍實力並不輸於秦軍。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雙方控弦百萬,背後的消耗亦是驚人。都說趙國養不起這些軍士,秦國就沒有壓力嗎?看下面的幾起戰役:

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斬首魏韓聯軍二十四萬;

公元前273年,華陽之戰,斬首魏軍十三萬;

公元前269年,閼與之戰,秦軍傷亡五萬以上;

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秦軍出兵六十萬。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三十年間,秦國打了四次比較大的戰役。秦國應該非常消耗國力。還是以長平之戰為例,秦軍六十萬人馬,吃喝用度是大頭。以每人每年500斤糧食算,當時黃河中游畝產大約是一石半,換算過來尚不足兩百斤。六十萬人的糧食就需要一百五十萬畝!

那個時候,秦國還沒有修建都江堰,鄭國可能也就剛剛出生,秦國往哪裡去找這一百五十萬畝良田去?而且一耗就是三年!秦國也是無法承受這個壓力的。在這個問題上,秦趙不分彼此。

再看第二點,關於趙括的問題。毫無疑問,趙括是一個文人,文人就不能領兵嗎?看看王陽明,看看曾國藩,哪個不是文臣?

"

俯瞰中州,肘臂河東、幷州,則謂晉國咽喉也

秦相張儀曾稱“上黨為天下脊”,這裡自古便為兵家必爭之地。強秦自然是想納入囊中。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佔韓國野王,上黨成為一塊飛地。為緩解秦軍攻勢,韓國將上黨獻於秦國。但是上黨郡守馮亭卻投誠趙國,此舉引發秦國震怒,先後集結六十萬人馬來搶奪上黨。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上黨北面為晉陽,趙國公族龍興之地,在趙人心中自是佔據重要地位;東面為邯鄲,從上黨出發,騎兵一兩天便可抵達邯鄲,其戰略地位無需多言。可以說,上黨失守,趙國門戶洞開。

於秦國而言,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斬首魏韓聯軍二十四萬,打開了東出的戰略通道,之後秦國加緊了對魏韓兩國的蠶食。

但是,秦國的目標是兼併天下,僅僅這一條通道是不足的,並且令秦國頭疼的還有列國間的合縱。秦國每次大規模出兵,列國都會組成聯軍抵擋。為了打破這種膠著局面,秦國急需開闢第二通道。

上黨,就成了秦國必須攻取的目標。它就像一枚釘子,深深的扎入趙國領地。如果秦國佔據上黨,僅需少量兵馬駐紮於此,便可牽制趙國大部分機動力量,趙國被死死的釘在這裡,其餘幾國的合縱效果便大打折扣;另外,還可加快對趙魏的蠶食。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上黨如此重要,秦趙兩國圍繞此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最終引發了“血流漂滷”的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四十五萬人馬,全軍覆沒!

對於趙國的戰敗,人們給出了兩點原因:

1、國力不如秦國

2、臨陣換帥,“紙上談兵”的趙括不具備實戰經驗

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這兩點。

先說第一條。在冷兵器時代,兩軍相遇,國力的體現,無非就是士兵的戰鬥力以及後勤供給。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軍作戰能力迅速提高,可以說是戰鬥力爆表,這點從發生於公元前269年的閼與之戰就得到了證實。趙奢率領5萬趙軍對陣胡陽統帥的十萬秦軍,最終秦軍傷亡過半!

另外,長平之戰趙軍被坑殺二十餘萬,死於陣前大約二十萬,但是秦軍也是陣亡二十多萬,兩軍對壘,基本持平,這樣算下來,趙軍實力並不輸於秦軍。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雙方控弦百萬,背後的消耗亦是驚人。都說趙國養不起這些軍士,秦國就沒有壓力嗎?看下面的幾起戰役:

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斬首魏韓聯軍二十四萬;

公元前273年,華陽之戰,斬首魏軍十三萬;

公元前269年,閼與之戰,秦軍傷亡五萬以上;

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秦軍出兵六十萬。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三十年間,秦國打了四次比較大的戰役。秦國應該非常消耗國力。還是以長平之戰為例,秦軍六十萬人馬,吃喝用度是大頭。以每人每年500斤糧食算,當時黃河中游畝產大約是一石半,換算過來尚不足兩百斤。六十萬人的糧食就需要一百五十萬畝!

那個時候,秦國還沒有修建都江堰,鄭國可能也就剛剛出生,秦國往哪裡去找這一百五十萬畝良田去?而且一耗就是三年!秦國也是無法承受這個壓力的。在這個問題上,秦趙不分彼此。

再看第二點,關於趙括的問題。毫無疑問,趙括是一個文人,文人就不能領兵嗎?看看王陽明,看看曾國藩,哪個不是文臣?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兩軍對壘,排兵佈陣,講究的就是謀略,並不需要將帥親自上場殺敵。在趙軍投降之前,趙括統帥的趙軍傷亡二十餘萬,但是秦軍差不多也是這個數字,而這個成績的取得,是趙軍在餓著肚子的條件下取得的,比他父親趙奢的閼與之戰更不容易,畢竟那是偷襲。

還有,趙軍被圍困四十六天,斷糧斷水,幾乎彈盡糧絕,趙軍內部居然沒有譁然,依然是鬥志高揚,這點也足以證明,趙括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統帥,絕非人們想象中的“紙上談兵”之輩。

其實,我們更應該反問的是,糧道被斷,趙國的支援為何遲遲不到?

所以,趙括只是一個倒黴蛋,以一己之力背起了趙國失敗的黑鍋。

那趙國失利原因到底是什麼?

是戰略失誤,或者說是朝堂決策出了問題。

秦趙兩國交兵,戰場不僅僅在長平,更重要的是在兩國朝堂!而朝堂決策人的實力直接決定了策略的水平。

我們先看一下兩國智囊團實力對比。

"

俯瞰中州,肘臂河東、幷州,則謂晉國咽喉也

秦相張儀曾稱“上黨為天下脊”,這裡自古便為兵家必爭之地。強秦自然是想納入囊中。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佔韓國野王,上黨成為一塊飛地。為緩解秦軍攻勢,韓國將上黨獻於秦國。但是上黨郡守馮亭卻投誠趙國,此舉引發秦國震怒,先後集結六十萬人馬來搶奪上黨。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上黨北面為晉陽,趙國公族龍興之地,在趙人心中自是佔據重要地位;東面為邯鄲,從上黨出發,騎兵一兩天便可抵達邯鄲,其戰略地位無需多言。可以說,上黨失守,趙國門戶洞開。

於秦國而言,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斬首魏韓聯軍二十四萬,打開了東出的戰略通道,之後秦國加緊了對魏韓兩國的蠶食。

但是,秦國的目標是兼併天下,僅僅這一條通道是不足的,並且令秦國頭疼的還有列國間的合縱。秦國每次大規模出兵,列國都會組成聯軍抵擋。為了打破這種膠著局面,秦國急需開闢第二通道。

上黨,就成了秦國必須攻取的目標。它就像一枚釘子,深深的扎入趙國領地。如果秦國佔據上黨,僅需少量兵馬駐紮於此,便可牽制趙國大部分機動力量,趙國被死死的釘在這裡,其餘幾國的合縱效果便大打折扣;另外,還可加快對趙魏的蠶食。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上黨如此重要,秦趙兩國圍繞此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最終引發了“血流漂滷”的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四十五萬人馬,全軍覆沒!

對於趙國的戰敗,人們給出了兩點原因:

1、國力不如秦國

2、臨陣換帥,“紙上談兵”的趙括不具備實戰經驗

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這兩點。

先說第一條。在冷兵器時代,兩軍相遇,國力的體現,無非就是士兵的戰鬥力以及後勤供給。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軍作戰能力迅速提高,可以說是戰鬥力爆表,這點從發生於公元前269年的閼與之戰就得到了證實。趙奢率領5萬趙軍對陣胡陽統帥的十萬秦軍,最終秦軍傷亡過半!

另外,長平之戰趙軍被坑殺二十餘萬,死於陣前大約二十萬,但是秦軍也是陣亡二十多萬,兩軍對壘,基本持平,這樣算下來,趙軍實力並不輸於秦軍。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雙方控弦百萬,背後的消耗亦是驚人。都說趙國養不起這些軍士,秦國就沒有壓力嗎?看下面的幾起戰役:

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斬首魏韓聯軍二十四萬;

公元前273年,華陽之戰,斬首魏軍十三萬;

公元前269年,閼與之戰,秦軍傷亡五萬以上;

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秦軍出兵六十萬。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三十年間,秦國打了四次比較大的戰役。秦國應該非常消耗國力。還是以長平之戰為例,秦軍六十萬人馬,吃喝用度是大頭。以每人每年500斤糧食算,當時黃河中游畝產大約是一石半,換算過來尚不足兩百斤。六十萬人的糧食就需要一百五十萬畝!

那個時候,秦國還沒有修建都江堰,鄭國可能也就剛剛出生,秦國往哪裡去找這一百五十萬畝良田去?而且一耗就是三年!秦國也是無法承受這個壓力的。在這個問題上,秦趙不分彼此。

再看第二點,關於趙括的問題。毫無疑問,趙括是一個文人,文人就不能領兵嗎?看看王陽明,看看曾國藩,哪個不是文臣?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兩軍對壘,排兵佈陣,講究的就是謀略,並不需要將帥親自上場殺敵。在趙軍投降之前,趙括統帥的趙軍傷亡二十餘萬,但是秦軍差不多也是這個數字,而這個成績的取得,是趙軍在餓著肚子的條件下取得的,比他父親趙奢的閼與之戰更不容易,畢竟那是偷襲。

還有,趙軍被圍困四十六天,斷糧斷水,幾乎彈盡糧絕,趙軍內部居然沒有譁然,依然是鬥志高揚,這點也足以證明,趙括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統帥,絕非人們想象中的“紙上談兵”之輩。

其實,我們更應該反問的是,糧道被斷,趙國的支援為何遲遲不到?

所以,趙括只是一個倒黴蛋,以一己之力背起了趙國失敗的黑鍋。

那趙國失利原因到底是什麼?

是戰略失誤,或者說是朝堂決策出了問題。

秦趙兩國交兵,戰場不僅僅在長平,更重要的是在兩國朝堂!而朝堂決策人的實力直接決定了策略的水平。

我們先看一下兩國智囊團實力對比。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秦國,以秦相範睢為首。秦昭襄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期間開始大規模東出。但是列國間的合縱讓他頭疼不已。範睢提出了“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只須搞定齊國,剩下的魏韓楚不足為慮。這種新的玩法,直接將合縱陣營分化,降低了合縱勢能。

趙國,自然是平原君趙勝。說他是一個鼠目寸光的人一點不為過。

君於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邪?

"

俯瞰中州,肘臂河東、幷州,則謂晉國咽喉也

秦相張儀曾稱“上黨為天下脊”,這裡自古便為兵家必爭之地。強秦自然是想納入囊中。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佔韓國野王,上黨成為一塊飛地。為緩解秦軍攻勢,韓國將上黨獻於秦國。但是上黨郡守馮亭卻投誠趙國,此舉引發秦國震怒,先後集結六十萬人馬來搶奪上黨。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上黨北面為晉陽,趙國公族龍興之地,在趙人心中自是佔據重要地位;東面為邯鄲,從上黨出發,騎兵一兩天便可抵達邯鄲,其戰略地位無需多言。可以說,上黨失守,趙國門戶洞開。

於秦國而言,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斬首魏韓聯軍二十四萬,打開了東出的戰略通道,之後秦國加緊了對魏韓兩國的蠶食。

但是,秦國的目標是兼併天下,僅僅這一條通道是不足的,並且令秦國頭疼的還有列國間的合縱。秦國每次大規模出兵,列國都會組成聯軍抵擋。為了打破這種膠著局面,秦國急需開闢第二通道。

上黨,就成了秦國必須攻取的目標。它就像一枚釘子,深深的扎入趙國領地。如果秦國佔據上黨,僅需少量兵馬駐紮於此,便可牽制趙國大部分機動力量,趙國被死死的釘在這裡,其餘幾國的合縱效果便大打折扣;另外,還可加快對趙魏的蠶食。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上黨如此重要,秦趙兩國圍繞此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最終引發了“血流漂滷”的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四十五萬人馬,全軍覆沒!

對於趙國的戰敗,人們給出了兩點原因:

1、國力不如秦國

2、臨陣換帥,“紙上談兵”的趙括不具備實戰經驗

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這兩點。

先說第一條。在冷兵器時代,兩軍相遇,國力的體現,無非就是士兵的戰鬥力以及後勤供給。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軍作戰能力迅速提高,可以說是戰鬥力爆表,這點從發生於公元前269年的閼與之戰就得到了證實。趙奢率領5萬趙軍對陣胡陽統帥的十萬秦軍,最終秦軍傷亡過半!

另外,長平之戰趙軍被坑殺二十餘萬,死於陣前大約二十萬,但是秦軍也是陣亡二十多萬,兩軍對壘,基本持平,這樣算下來,趙軍實力並不輸於秦軍。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雙方控弦百萬,背後的消耗亦是驚人。都說趙國養不起這些軍士,秦國就沒有壓力嗎?看下面的幾起戰役:

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斬首魏韓聯軍二十四萬;

公元前273年,華陽之戰,斬首魏軍十三萬;

公元前269年,閼與之戰,秦軍傷亡五萬以上;

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秦軍出兵六十萬。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三十年間,秦國打了四次比較大的戰役。秦國應該非常消耗國力。還是以長平之戰為例,秦軍六十萬人馬,吃喝用度是大頭。以每人每年500斤糧食算,當時黃河中游畝產大約是一石半,換算過來尚不足兩百斤。六十萬人的糧食就需要一百五十萬畝!

那個時候,秦國還沒有修建都江堰,鄭國可能也就剛剛出生,秦國往哪裡去找這一百五十萬畝良田去?而且一耗就是三年!秦國也是無法承受這個壓力的。在這個問題上,秦趙不分彼此。

再看第二點,關於趙括的問題。毫無疑問,趙括是一個文人,文人就不能領兵嗎?看看王陽明,看看曾國藩,哪個不是文臣?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兩軍對壘,排兵佈陣,講究的就是謀略,並不需要將帥親自上場殺敵。在趙軍投降之前,趙括統帥的趙軍傷亡二十餘萬,但是秦軍差不多也是這個數字,而這個成績的取得,是趙軍在餓著肚子的條件下取得的,比他父親趙奢的閼與之戰更不容易,畢竟那是偷襲。

還有,趙軍被圍困四十六天,斷糧斷水,幾乎彈盡糧絕,趙軍內部居然沒有譁然,依然是鬥志高揚,這點也足以證明,趙括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統帥,絕非人們想象中的“紙上談兵”之輩。

其實,我們更應該反問的是,糧道被斷,趙國的支援為何遲遲不到?

所以,趙括只是一個倒黴蛋,以一己之力背起了趙國失敗的黑鍋。

那趙國失利原因到底是什麼?

是戰略失誤,或者說是朝堂決策出了問題。

秦趙兩國交兵,戰場不僅僅在長平,更重要的是在兩國朝堂!而朝堂決策人的實力直接決定了策略的水平。

我們先看一下兩國智囊團實力對比。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秦國,以秦相範睢為首。秦昭襄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期間開始大規模東出。但是列國間的合縱讓他頭疼不已。範睢提出了“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只須搞定齊國,剩下的魏韓楚不足為慮。這種新的玩法,直接將合縱陣營分化,降低了合縱勢能。

趙國,自然是平原君趙勝。說他是一個鼠目寸光的人一點不為過。

君於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邪?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趙奢年輕的時候是一個收稅的小官,到平原君家收租,人家不給,趙奢一怒之下殺了平原君主事九人。才有了上面趙奢教訓平原君這段對話。

可見,平原君家國關係都弄不清,讓他制定關乎國運的長平策略,真是難為他了。和範睢比,高下立判。

人的水平往往就決定了事情的結果,下面來看一下趙國廟堂決策失誤在哪裡。

一、尋求合縱

根據以往慣例,秦趙開戰,合縱必開。趙國也確實是這樣做的,使者不停穿梭於魏、韓、楚、齊。對於列國而言,內心是很矛盾的。曾經的強國---魏、楚都被秦國打殘了,齊國遠離戰亂,對合縱不大上心,和秦國關係打得火熱,只是安心的販賣他的鹽鐵,所以對於這幾個國家來說,即便是想幫趙國,心有餘力不足呀。

"

俯瞰中州,肘臂河東、幷州,則謂晉國咽喉也

秦相張儀曾稱“上黨為天下脊”,這裡自古便為兵家必爭之地。強秦自然是想納入囊中。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佔韓國野王,上黨成為一塊飛地。為緩解秦軍攻勢,韓國將上黨獻於秦國。但是上黨郡守馮亭卻投誠趙國,此舉引發秦國震怒,先後集結六十萬人馬來搶奪上黨。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上黨北面為晉陽,趙國公族龍興之地,在趙人心中自是佔據重要地位;東面為邯鄲,從上黨出發,騎兵一兩天便可抵達邯鄲,其戰略地位無需多言。可以說,上黨失守,趙國門戶洞開。

於秦國而言,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斬首魏韓聯軍二十四萬,打開了東出的戰略通道,之後秦國加緊了對魏韓兩國的蠶食。

但是,秦國的目標是兼併天下,僅僅這一條通道是不足的,並且令秦國頭疼的還有列國間的合縱。秦國每次大規模出兵,列國都會組成聯軍抵擋。為了打破這種膠著局面,秦國急需開闢第二通道。

上黨,就成了秦國必須攻取的目標。它就像一枚釘子,深深的扎入趙國領地。如果秦國佔據上黨,僅需少量兵馬駐紮於此,便可牽制趙國大部分機動力量,趙國被死死的釘在這裡,其餘幾國的合縱效果便大打折扣;另外,還可加快對趙魏的蠶食。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上黨如此重要,秦趙兩國圍繞此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最終引發了“血流漂滷”的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四十五萬人馬,全軍覆沒!

對於趙國的戰敗,人們給出了兩點原因:

1、國力不如秦國

2、臨陣換帥,“紙上談兵”的趙括不具備實戰經驗

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這兩點。

先說第一條。在冷兵器時代,兩軍相遇,國力的體現,無非就是士兵的戰鬥力以及後勤供給。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軍作戰能力迅速提高,可以說是戰鬥力爆表,這點從發生於公元前269年的閼與之戰就得到了證實。趙奢率領5萬趙軍對陣胡陽統帥的十萬秦軍,最終秦軍傷亡過半!

另外,長平之戰趙軍被坑殺二十餘萬,死於陣前大約二十萬,但是秦軍也是陣亡二十多萬,兩軍對壘,基本持平,這樣算下來,趙軍實力並不輸於秦軍。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雙方控弦百萬,背後的消耗亦是驚人。都說趙國養不起這些軍士,秦國就沒有壓力嗎?看下面的幾起戰役:

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斬首魏韓聯軍二十四萬;

公元前273年,華陽之戰,斬首魏軍十三萬;

公元前269年,閼與之戰,秦軍傷亡五萬以上;

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秦軍出兵六十萬。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三十年間,秦國打了四次比較大的戰役。秦國應該非常消耗國力。還是以長平之戰為例,秦軍六十萬人馬,吃喝用度是大頭。以每人每年500斤糧食算,當時黃河中游畝產大約是一石半,換算過來尚不足兩百斤。六十萬人的糧食就需要一百五十萬畝!

那個時候,秦國還沒有修建都江堰,鄭國可能也就剛剛出生,秦國往哪裡去找這一百五十萬畝良田去?而且一耗就是三年!秦國也是無法承受這個壓力的。在這個問題上,秦趙不分彼此。

再看第二點,關於趙括的問題。毫無疑問,趙括是一個文人,文人就不能領兵嗎?看看王陽明,看看曾國藩,哪個不是文臣?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兩軍對壘,排兵佈陣,講究的就是謀略,並不需要將帥親自上場殺敵。在趙軍投降之前,趙括統帥的趙軍傷亡二十餘萬,但是秦軍差不多也是這個數字,而這個成績的取得,是趙軍在餓著肚子的條件下取得的,比他父親趙奢的閼與之戰更不容易,畢竟那是偷襲。

還有,趙軍被圍困四十六天,斷糧斷水,幾乎彈盡糧絕,趙軍內部居然沒有譁然,依然是鬥志高揚,這點也足以證明,趙括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統帥,絕非人們想象中的“紙上談兵”之輩。

其實,我們更應該反問的是,糧道被斷,趙國的支援為何遲遲不到?

所以,趙括只是一個倒黴蛋,以一己之力背起了趙國失敗的黑鍋。

那趙國失利原因到底是什麼?

是戰略失誤,或者說是朝堂決策出了問題。

秦趙兩國交兵,戰場不僅僅在長平,更重要的是在兩國朝堂!而朝堂決策人的實力直接決定了策略的水平。

我們先看一下兩國智囊團實力對比。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秦國,以秦相範睢為首。秦昭襄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期間開始大規模東出。但是列國間的合縱讓他頭疼不已。範睢提出了“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只須搞定齊國,剩下的魏韓楚不足為慮。這種新的玩法,直接將合縱陣營分化,降低了合縱勢能。

趙國,自然是平原君趙勝。說他是一個鼠目寸光的人一點不為過。

君於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邪?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趙奢年輕的時候是一個收稅的小官,到平原君家收租,人家不給,趙奢一怒之下殺了平原君主事九人。才有了上面趙奢教訓平原君這段對話。

可見,平原君家國關係都弄不清,讓他制定關乎國運的長平策略,真是難為他了。和範睢比,高下立判。

人的水平往往就決定了事情的結果,下面來看一下趙國廟堂決策失誤在哪裡。

一、尋求合縱

根據以往慣例,秦趙開戰,合縱必開。趙國也確實是這樣做的,使者不停穿梭於魏、韓、楚、齊。對於列國而言,內心是很矛盾的。曾經的強國---魏、楚都被秦國打殘了,齊國遠離戰亂,對合縱不大上心,和秦國關係打得火熱,只是安心的販賣他的鹽鐵,所以對於這幾個國家來說,即便是想幫趙國,心有餘力不足呀。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另外,列國也害怕,自己屁顛屁顛的上前幫趙國,萬一秦趙撤軍,秦國回過頭來肯定不會放過自己。

還有,趙國是戰國後期僅次於秦國的強國,對於秦趙對決,其餘五國多少有些看熱鬧的心態,甚至有“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想法,理想的結局是秦趙兩敗俱傷。

二、斡旋秦國

在邯鄲通往咸陽的大道上,秦趙兩國使者不絕於路。趙國使者每次進入秦國,必受到最高的禮遇,兩國外交人員吃喝玩樂,不要太融洽,這哪像兩國交兵,更像是定立盟約!每次會談,秦國都將過程公佈給五國,就像今天的新聞發佈會,範睢就差一個實況轉播了。

作為虎狼之國的秦國,它一個就夠列國受的了,如果聯盟趙國,那還得了?

"

俯瞰中州,肘臂河東、幷州,則謂晉國咽喉也

秦相張儀曾稱“上黨為天下脊”,這裡自古便為兵家必爭之地。強秦自然是想納入囊中。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佔韓國野王,上黨成為一塊飛地。為緩解秦軍攻勢,韓國將上黨獻於秦國。但是上黨郡守馮亭卻投誠趙國,此舉引發秦國震怒,先後集結六十萬人馬來搶奪上黨。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上黨北面為晉陽,趙國公族龍興之地,在趙人心中自是佔據重要地位;東面為邯鄲,從上黨出發,騎兵一兩天便可抵達邯鄲,其戰略地位無需多言。可以說,上黨失守,趙國門戶洞開。

於秦國而言,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斬首魏韓聯軍二十四萬,打開了東出的戰略通道,之後秦國加緊了對魏韓兩國的蠶食。

但是,秦國的目標是兼併天下,僅僅這一條通道是不足的,並且令秦國頭疼的還有列國間的合縱。秦國每次大規模出兵,列國都會組成聯軍抵擋。為了打破這種膠著局面,秦國急需開闢第二通道。

上黨,就成了秦國必須攻取的目標。它就像一枚釘子,深深的扎入趙國領地。如果秦國佔據上黨,僅需少量兵馬駐紮於此,便可牽制趙國大部分機動力量,趙國被死死的釘在這裡,其餘幾國的合縱效果便大打折扣;另外,還可加快對趙魏的蠶食。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上黨如此重要,秦趙兩國圍繞此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最終引發了“血流漂滷”的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四十五萬人馬,全軍覆沒!

對於趙國的戰敗,人們給出了兩點原因:

1、國力不如秦國

2、臨陣換帥,“紙上談兵”的趙括不具備實戰經驗

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這兩點。

先說第一條。在冷兵器時代,兩軍相遇,國力的體現,無非就是士兵的戰鬥力以及後勤供給。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軍作戰能力迅速提高,可以說是戰鬥力爆表,這點從發生於公元前269年的閼與之戰就得到了證實。趙奢率領5萬趙軍對陣胡陽統帥的十萬秦軍,最終秦軍傷亡過半!

另外,長平之戰趙軍被坑殺二十餘萬,死於陣前大約二十萬,但是秦軍也是陣亡二十多萬,兩軍對壘,基本持平,這樣算下來,趙軍實力並不輸於秦軍。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雙方控弦百萬,背後的消耗亦是驚人。都說趙國養不起這些軍士,秦國就沒有壓力嗎?看下面的幾起戰役:

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斬首魏韓聯軍二十四萬;

公元前273年,華陽之戰,斬首魏軍十三萬;

公元前269年,閼與之戰,秦軍傷亡五萬以上;

公元前262年,長平之戰,秦軍出兵六十萬。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三十年間,秦國打了四次比較大的戰役。秦國應該非常消耗國力。還是以長平之戰為例,秦軍六十萬人馬,吃喝用度是大頭。以每人每年500斤糧食算,當時黃河中游畝產大約是一石半,換算過來尚不足兩百斤。六十萬人的糧食就需要一百五十萬畝!

那個時候,秦國還沒有修建都江堰,鄭國可能也就剛剛出生,秦國往哪裡去找這一百五十萬畝良田去?而且一耗就是三年!秦國也是無法承受這個壓力的。在這個問題上,秦趙不分彼此。

再看第二點,關於趙括的問題。毫無疑問,趙括是一個文人,文人就不能領兵嗎?看看王陽明,看看曾國藩,哪個不是文臣?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兩軍對壘,排兵佈陣,講究的就是謀略,並不需要將帥親自上場殺敵。在趙軍投降之前,趙括統帥的趙軍傷亡二十餘萬,但是秦軍差不多也是這個數字,而這個成績的取得,是趙軍在餓著肚子的條件下取得的,比他父親趙奢的閼與之戰更不容易,畢竟那是偷襲。

還有,趙軍被圍困四十六天,斷糧斷水,幾乎彈盡糧絕,趙軍內部居然沒有譁然,依然是鬥志高揚,這點也足以證明,趙括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統帥,絕非人們想象中的“紙上談兵”之輩。

其實,我們更應該反問的是,糧道被斷,趙國的支援為何遲遲不到?

所以,趙括只是一個倒黴蛋,以一己之力背起了趙國失敗的黑鍋。

那趙國失利原因到底是什麼?

是戰略失誤,或者說是朝堂決策出了問題。

秦趙兩國交兵,戰場不僅僅在長平,更重要的是在兩國朝堂!而朝堂決策人的實力直接決定了策略的水平。

我們先看一下兩國智囊團實力對比。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秦國,以秦相範睢為首。秦昭襄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期間開始大規模東出。但是列國間的合縱讓他頭疼不已。範睢提出了“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只須搞定齊國,剩下的魏韓楚不足為慮。這種新的玩法,直接將合縱陣營分化,降低了合縱勢能。

趙國,自然是平原君趙勝。說他是一個鼠目寸光的人一點不為過。

君於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而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邪?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趙奢年輕的時候是一個收稅的小官,到平原君家收租,人家不給,趙奢一怒之下殺了平原君主事九人。才有了上面趙奢教訓平原君這段對話。

可見,平原君家國關係都弄不清,讓他制定關乎國運的長平策略,真是難為他了。和範睢比,高下立判。

人的水平往往就決定了事情的結果,下面來看一下趙國廟堂決策失誤在哪裡。

一、尋求合縱

根據以往慣例,秦趙開戰,合縱必開。趙國也確實是這樣做的,使者不停穿梭於魏、韓、楚、齊。對於列國而言,內心是很矛盾的。曾經的強國---魏、楚都被秦國打殘了,齊國遠離戰亂,對合縱不大上心,和秦國關係打得火熱,只是安心的販賣他的鹽鐵,所以對於這幾個國家來說,即便是想幫趙國,心有餘力不足呀。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另外,列國也害怕,自己屁顛屁顛的上前幫趙國,萬一秦趙撤軍,秦國回過頭來肯定不會放過自己。

還有,趙國是戰國後期僅次於秦國的強國,對於秦趙對決,其餘五國多少有些看熱鬧的心態,甚至有“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想法,理想的結局是秦趙兩敗俱傷。

二、斡旋秦國

在邯鄲通往咸陽的大道上,秦趙兩國使者不絕於路。趙國使者每次進入秦國,必受到最高的禮遇,兩國外交人員吃喝玩樂,不要太融洽,這哪像兩國交兵,更像是定立盟約!每次會談,秦國都將過程公佈給五國,就像今天的新聞發佈會,範睢就差一個實況轉播了。

作為虎狼之國的秦國,它一個就夠列國受的了,如果聯盟趙國,那還得了?

長平之戰趙國失利原因是什麼?趙括無能?趙國實力弱?都錯了

這種外交上的假象也麻痺了趙國君臣,他們也想當然的認為秦趙不會對決,畢竟秦軍遠道而來,定然耗不起。

這事兒,事關國運,國運是談來的嗎?意識如此薄弱,焉有不敗之理?

結束語

趙國朝堂這種雙元外交策略,看似穩妥,實則大謬。而他們的這種搖擺,也是不再支援趙括糧餉的根本原因。畢竟,他們根本不會想到秦國在僵持了三年的時間後,會快刀斬亂麻,說打就打了,也不會想到,四十萬秦軍居然能把二十幾萬趙軍包圍,更不會想到,二十幾萬降卒居然被坑殺!

其實,諸多想不到的背後,就是趙國朝堂的戰略高度達不到秦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