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如果不用趙括換掉廉頗,長平之戰的結局會怎樣?

公元前260年,在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發生了一場中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長平之戰。

這場戰爭的參戰雙方是戰國當時最強的兩個大國:秦國和趙國。雙方累計投入戰場的兵力總計將近100萬人,而戰爭的結果是趙軍被包圍殲滅,40餘萬人被秦軍坑殺。此戰之後,趙國國力大減、一蹶不振,再也無法重振當年雄風。而秦國則掃除了東方六國中最難啃的一塊骨頭,為日後統一天下打下了基礎。

趙國如果不用趙括換掉廉頗,長平之戰的結局會怎樣?

我們回顧長平之戰的過程會發現,是趙國臨陣換將,用年輕的趙括替換掉老將廉頗。而趙括一改廉頗穩固防守的策略,率大軍傾巢出擊,最後被白起包圍,才導致最後的戰爭結果。

那我們大膽設想一下,如果當時趙國不用趙括,而是繼續用廉頗為將的話,長平之戰的結局會不會改寫呢?勝負的天平會不會向趙國傾斜呢?

先說筆者個人的結論:不會。

趙國如果不用趙括換掉廉頗,長平之戰的結局會怎樣?

首先,將領的軍事才能和臨場指揮固然重要,但決定戰爭最終結果的是交戰雙方的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

趙國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之後,國力顯著增強,但同國力強盛的秦國相比,趙國還是顯得太小兒科了。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以法家學說為治國思想,用“耕戰”二字作為立國之本。當時的秦國全國上下都秉承著同一個信念,瞄準著同一個目標,那就是掃除六國、統一天下。

在這種思想的引領下,秦國從上到下都開足馬力。因為秦國的軍功獎勵體制,士兵在戰場上如同虎狼;而在大後方,秦國則是努力發展生產,儘可能的產出更多的糧食供應前線。在這種體制的推動下,秦國就像是一臺上滿發條的機器,展現出了令人恐怖的戰鬥力。

趙國如果不用趙括換掉廉頗,長平之戰的結局會怎樣?

其次,後世很多人都認為老將廉頗行事穩健、善於防守,如果以他為將的話秦國很難取得勝機,其實這種說法根本是無稽之談。我們翻看史書根本找不到廉頗打防守戰的記載,也無法從側面得出廉頗對防守有心得的結論。恰恰相反,廉頗在他指揮的無數次戰爭中的主要打法是進攻而不是防守。趙國由於地處北方,和匈奴交界,也時常受匈奴等胡人的侵擾,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制定了所謂“北進戰略”。

在和北方少數民族打交道的過程中,趙國訓練出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這支騎兵部隊在當時的戰國七雄中是最強的。而廉頗作為趙國的名將,其擅長的作戰方式自然是縱橫馳突的對攻戰而不是憑險據守的防禦戰。後人認為廉頗擅長防守大概是因為在長平之戰前期與秦軍的遭遇戰中,廉頗屢次受挫而迫不得已暫時採取防守策略,或者是因為廉頗年紀大,給人的感覺更偏於穩重吧。

趙國如果不用趙括換掉廉頗,長平之戰的結局會怎樣?

最後,趙孝成王之所以用趙括換掉廉頗,也是形勢所迫、迫不得已。

為什麼這麼說呢?秦趙雙方在長平僵持了半年時間,這麼長時間的對峙使雙方苦不堪言,巨大的糧食物資消耗壓得兩國喘不過氣來。在幾次增兵後,秦趙雙方在長平前線囤積的兵力總計將盡100萬人,如此大規模的用兵給兩國後方帶來了巨大壓力,要知道以當時秦趙兩國人口分別400萬到500萬計算的話,每十個人中就有一個要被徵調到長平戰場。而這種壓力和考驗,對於趙國而言無疑是更為沉重的。

趙孝成王也深知在國力不如秦國的前提下,如果這麼無限期的拖下去,不僅今年的秋收要錯過了,就是前線數十萬趙軍的糧草供應都成了大問題。與其坐以待斃,不如索性賭一把,此時撤換掉先前戰事不利的廉頗,換上名門之後的趙括也就不足為奇了。

趙國如果不用趙括換掉廉頗,長平之戰的結局會怎樣?

由此看來,即使趙國不用趙括換掉廉頗,長平之戰的結果也不會有很大改變。不過可以想見的是,如果廉頗繼續指揮趙軍的話,等待數十萬趙軍將士的可能依然是失敗,但不會是盡數被坑殺的悲慘結局。

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是歷史可以啟迪後人。我們在回顧兩千多年前的長平大戰之餘,要時刻勉勵自己懷有一顆珍惜和平、熱愛和平的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