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敗於趙括紙上談兵嗎?給你換個角度

趙括 韓國 廉頗 白起 歷史 中國歷史 山西 認知終結者 2019-07-15

今天我們聊聊中國歷史上一場著名的戰役, 叫“長平之戰”。這是發生在公元前260年的一場戰爭,交戰雙方是當時的秦國和趙國,主要參戰的將領是四個人:秦國的主帥先是王齕,後來換成白起;趙國這邊先是老將廉頗,後來換成小將趙括。

記住這四個人的名字,這是我們後面理解“長平之戰”的重要信息。

過去,我們對長平之戰的印象就是四個字——“紙上談兵”。簡單來說,就是面對秦國的大兵壓境,趙國的老將廉頗採取固守堅城的辦法,打持久戰,想把秦軍拖垮。秦軍打不起持久戰,於是就用反間計讓趙王臨陣換將,讓年輕的趙括擔任統帥。

長平之戰,敗於趙括紙上談兵嗎?給你換個角度

結果趙括雖然精通兵法,卻沒有實際經驗,主動出擊之後中了秦軍的埋伏,最後全軍覆沒。

也就是說,長平之戰的失敗,第一責任人是趙括,他不該輕敵出擊;第二責任人當然就是趙王,他不該中了秦軍的反間計。

這種說法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場戰爭的前前後後仔細看一遍,就會發現事情好像沒這麼簡單。

我們先來講一下戰爭過程。

最開始,秦國沒打算跟趙國過不去,它的主要目標是韓國。論實力,韓國在當時已經是二三流國家了,所以連戰連敗,放棄了大片的土地。最可怕的後果是,秦軍把韓國切斷,把一個叫上黨的地方給孤立了。上黨是韓國的一個邊郡,在今天山西省的東南一帶。

因為上黨這個地方地勢很高,所以戰略位置重要,號稱“天下之脊”,就天下的屋頂的意思,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但是,在沒有本國支援的情況下,單憑上黨本地軍民是沒有辦法抵抗秦國大軍的。按照韓國國君韓桓惠王的意思,你們既然已經孤懸國外,乾脆就投降算了。

但是,上黨的軍民不幹,怎麼辦?正好,趙國就在邊上,乾脆就投降趙國,也算找了個靠山。這時候,第一個細節出現了,面對上黨的投降,趙國內部有兩種意見,第一種是這個便宜不能佔,佔了會惹禍上身。

第二種意見就說要接受,上黨這麼大,又是戰略要地,還有17座城池。我們平時動用百萬大軍,經年累月地打,也未必能打下一座城池。這下一次就坐享其成,拿下17個城池,這個便宜為啥不佔呢。最後,趙國還是把上黨接收了過來。

長平之戰,敗於趙括紙上談兵嗎?給你換個角度

可是你想,秦國費了那麼大功夫,結果卻讓趙國佔了個大便宜,能幹嗎?所以,秦國大軍又殺了回來,主帥就是王齕。這時候,趙國只好兵來將擋,派老將廉頗出馬,兩軍在長平這個地方對峙。

過去我們總是以為,廉頗是百戰名將,他出馬一定沒有問題。但實際情況是,廉頗一開始也是主動出擊,可結果卻是三戰三敗,最後只能採取長期防守。

注意,並不是廉頗主動選擇了持久戰,而是在短兵相接打不過的情況下,被迫轉入防守戰。

這時候,第二個細節出現了。在流傳的版本中,總是說廉頗的做法很明智,因為秦國戰線長,運輸困難,打不起持久戰。就這麼拖下去,一定能把秦軍拖垮。

但實際的情況是,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國富民強,又興修水利,國力已經遠超從前。所以打持久戰,最先拖不下去的反倒是趙國,趙國甚至派使者去秦國議和了。

接下來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反間計了。秦國在趙國散佈謠言,說我們不怕廉頗,我們就怕趙括。

過去我們總是說,這是趙王太愚蠢了,秦國說啥你就信啥?但是,這事可沒那麼簡單。

首先,早在秦軍散佈謠言之前,趙王已經對廉頗不滿了。不滿的原因也很簡單,國家已經耗不下去了,你還在這打持久戰。也就是說,趙王在議和不成的情況下,就有了速戰速決的想法。

只不過廉頗資格老,威信重,趙王一時拿他沒有辦法而已。被反間計一提醒,他想起來,趙國除了老將廉頗之外,還有一個少年成名的趙括。

長平之戰,敗於趙括紙上談兵嗎?給你換個角度

於是,不管其他人如何勸誡,趙王還是把廉頗給換了下來。

實際上,趙國最大的失誤,不在於換上去的趙括究竟是不是隻會“紙上談兵”。而在於,把廉頗換成趙括這個動作,釋放了一個額外信息,就是我趙國要改變戰略,主動出擊了。

所於是秦國這邊的部署,不是針對趙括這個人的,而是針對趙軍主動出擊的這個動作。

你看,秦國先是臨陣換將,把白起派到前線替換王齕。注意,這個動作是極度保密的,膽敢洩密的人立即處死。然後,把國內的生力軍全部調到前線,這些情況趙括是都不知道的。所以,就在趙括制定作戰計劃的時候,白起制定的是誘捕計劃。

因此,後來的戰爭過程其實很簡單。趙括率領主力主動進攻,白起先是佯裝敗走,然後切斷趙括的後路,把趙軍圍困了四十天,只等到趙軍彈盡糧絕,趙括戰死,這場戰役才結束。

好了,現在我們回到關鍵的問題,趙軍為什麼會失敗?

通過剛才的敘述就可以發現,失敗的根本原因不是所謂的趙括“紙上談兵”。而是在整件事情上,趙國根本就沒有一個一貫到底的戰略目標,趙國做的所有決策都是“應激反應”。

你看,最開始上黨一投降,趙國就接納了,以為秦軍就算來也只是一場小戰役。所以,最開始廉頗只是在長平這個地方做簡單的駐守,兵來將擋嘛。

長平之戰,敗於趙括紙上談兵嗎?給你換個角度

後來,戰爭轉入相持階段之後,趙國感覺打不下去,居然主動跑到秦國議和——這就等於告訴秦國,我打不下去了嘛。最後,議和不成,就臨陣換將,以至於全軍覆沒。

你再回過頭來看秦國,早在長平之戰以前很多年,秦國就做好了隨時打全面戰爭的準備。“商鞅變法”提高了秦國基本的生產力和戰鬥力,然後先拿下蜀地修築了都江堰,這些都是秦國的經濟保障。而且,秦國隨時可以做出全國性的軍事動員,為了對付趙括,秦國十五歲以上的男丁全部被派去前線。

在趙國眼中,長平之戰就是一次關於利益的爭奪。而在秦國眼中,一城一池皆為死鬥。

誰勝誰敗,一目瞭然。

從這我們就可以看出,戰略目標的重要性——目標一旦確定,就雷打不動。所有的資源,所有的戰術動作,都是圍繞這個戰略目標的,這才有可能成功,就像秦國這樣。

而像趙國那樣,每時每刻都在尋找所謂的最佳策略,戰略目標變來變去,以佔便宜開始,以吃大虧結束,那就是必然的了。

順便說一句,這句成語叫“紙上談兵”,我們都以為這個成語說的是趙括。可是你想啊,紙是到東漢時期才發明的,戰國時候哪有紙呢?可見,趙括這個倒黴蛋,是因為後人反覆強化這個故事,才讓他背上了這口黑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