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


"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長平之戰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關於此戰的評價,傳統觀點是趙王沒有辨清秦強趙弱的形勢,錯誤堅持進攻戰略,棄用名將廉頗,改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結果中了秦國名將白起誘敵深入之計,慘遭分割包圍,最終全面潰敗。

此戰的結局是趙國40萬大軍被坑殺,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國抗衡,秦國也因此加快統一中國的進程。

可以說,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

對於這場戰爭,人們談論最多的就是那40萬被坑殺掉的趙國冤魂,同時也帶出了一個問題:如果趙王能夠聽從廉頗的意見,沒有讓趙括代替廉頗出戰長平,由廉頗對戰白起,名將對名將,巔峰對決,那麼,趙國的40萬大軍被坑殺的慘劇還會上演嗎?

"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長平之戰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關於此戰的評價,傳統觀點是趙王沒有辨清秦強趙弱的形勢,錯誤堅持進攻戰略,棄用名將廉頗,改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結果中了秦國名將白起誘敵深入之計,慘遭分割包圍,最終全面潰敗。

此戰的結局是趙國40萬大軍被坑殺,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國抗衡,秦國也因此加快統一中國的進程。

可以說,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

對於這場戰爭,人們談論最多的就是那40萬被坑殺掉的趙國冤魂,同時也帶出了一個問題:如果趙王能夠聽從廉頗的意見,沒有讓趙括代替廉頗出戰長平,由廉頗對戰白起,名將對名將,巔峰對決,那麼,趙國的40萬大軍被坑殺的慘劇還會上演嗎?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由於秦趙雙方在人數上並沒有太大的差距,廉頗善於防守,白起善於圍殲,兩人的對決是一場堅盾與強弩的對決。因此,主流的看法是:所謂強弩之末猶不能穿魯縞,秦軍遠在西部,長途跋涉,不但勞累,而且軍需糧草供給困難,並不適合長久作戰。廉頗佔據地利之便,一旦能紮根固守,拖累秦軍,捕捉到合適的戰機,反守為攻,大有獲勝的可能。

其實,撇開天下紛爭日久,大勢趨於統一等大局因素不談,單以廉頗與白起的搏殺論,廉頗並無勝算。

廉頗名氣很大,但這名氣,主要來自於“將相和”裡負荊請罪的故事,當然,還有辛棄疾《念奴嬌.京口北固亭懷古》的那一名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長平之戰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關於此戰的評價,傳統觀點是趙王沒有辨清秦強趙弱的形勢,錯誤堅持進攻戰略,棄用名將廉頗,改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結果中了秦國名將白起誘敵深入之計,慘遭分割包圍,最終全面潰敗。

此戰的結局是趙國40萬大軍被坑殺,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國抗衡,秦國也因此加快統一中國的進程。

可以說,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

對於這場戰爭,人們談論最多的就是那40萬被坑殺掉的趙國冤魂,同時也帶出了一個問題:如果趙王能夠聽從廉頗的意見,沒有讓趙括代替廉頗出戰長平,由廉頗對戰白起,名將對名將,巔峰對決,那麼,趙國的40萬大軍被坑殺的慘劇還會上演嗎?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由於秦趙雙方在人數上並沒有太大的差距,廉頗善於防守,白起善於圍殲,兩人的對決是一場堅盾與強弩的對決。因此,主流的看法是:所謂強弩之末猶不能穿魯縞,秦軍遠在西部,長途跋涉,不但勞累,而且軍需糧草供給困難,並不適合長久作戰。廉頗佔據地利之便,一旦能紮根固守,拖累秦軍,捕捉到合適的戰機,反守為攻,大有獲勝的可能。

其實,撇開天下紛爭日久,大勢趨於統一等大局因素不談,單以廉頗與白起的搏殺論,廉頗並無勝算。

廉頗名氣很大,但這名氣,主要來自於“將相和”裡負荊請罪的故事,當然,還有辛棄疾《念奴嬌.京口北固亭懷古》的那一名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但廉頗的統兵作戰能力,根本就不與白起在同一級別。

嚴格來說,廉頗“名將”的水分比較大。

廉頗能成為趙國重臣,官拜上卿,那是先前領兵攻打齊、魏、燕等弱小國家建立下的功勞。

能屢戰沙場,又能屢建戰功,的確是優秀將領,但要成為“名將”,單單有以強凌弱的戰績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看他在強強對決、甚至以弱抗強中的表現。

遺憾的是,在後者的表現上,廉頗卻是乏善可陳。

首先,廉頗缺乏強強對決、以弱抗強的勇氣。

"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長平之戰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關於此戰的評價,傳統觀點是趙王沒有辨清秦強趙弱的形勢,錯誤堅持進攻戰略,棄用名將廉頗,改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結果中了秦國名將白起誘敵深入之計,慘遭分割包圍,最終全面潰敗。

此戰的結局是趙國40萬大軍被坑殺,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國抗衡,秦國也因此加快統一中國的進程。

可以說,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

對於這場戰爭,人們談論最多的就是那40萬被坑殺掉的趙國冤魂,同時也帶出了一個問題:如果趙王能夠聽從廉頗的意見,沒有讓趙括代替廉頗出戰長平,由廉頗對戰白起,名將對名將,巔峰對決,那麼,趙國的40萬大軍被坑殺的慘劇還會上演嗎?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由於秦趙雙方在人數上並沒有太大的差距,廉頗善於防守,白起善於圍殲,兩人的對決是一場堅盾與強弩的對決。因此,主流的看法是:所謂強弩之末猶不能穿魯縞,秦軍遠在西部,長途跋涉,不但勞累,而且軍需糧草供給困難,並不適合長久作戰。廉頗佔據地利之便,一旦能紮根固守,拖累秦軍,捕捉到合適的戰機,反守為攻,大有獲勝的可能。

其實,撇開天下紛爭日久,大勢趨於統一等大局因素不談,單以廉頗與白起的搏殺論,廉頗並無勝算。

廉頗名氣很大,但這名氣,主要來自於“將相和”裡負荊請罪的故事,當然,還有辛棄疾《念奴嬌.京口北固亭懷古》的那一名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但廉頗的統兵作戰能力,根本就不與白起在同一級別。

嚴格來說,廉頗“名將”的水分比較大。

廉頗能成為趙國重臣,官拜上卿,那是先前領兵攻打齊、魏、燕等弱小國家建立下的功勞。

能屢戰沙場,又能屢建戰功,的確是優秀將領,但要成為“名將”,單單有以強凌弱的戰績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看他在強強對決、甚至以弱抗強中的表現。

遺憾的是,在後者的表現上,廉頗卻是乏善可陳。

首先,廉頗缺乏強強對決、以弱抗強的勇氣。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秦軍征伐韓國,韓人向趙國求救。趙王有意讓廉頗領兵赴援,問廉頗:“可救不?”廉頗面露難色,答:“道遠險狹,難救。”趙王只好改問趙奢。趙奢是貨真價實的名將,且看這位名將是怎麼回答的——“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看,狹路相逢勇者勝!這就是名將的風采、名將的自信!趙王命趙奢將兵去救。趙奢不負所望,大破秦軍,凱旋而回。客觀條件“道遠險狹”就擺在那兒,在趙奢眼中是取勝利的關鍵,在廉頗眼中卻是不能出兵的因素。這就是名將與優秀將領之間難以跨越的差距。

長平之戰的第一階段發生在趙孝成王七年,即公元前259年,這時候,“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儘管廉頗缺乏抗秦的勇氣,趙國實在無人可用,還是讓他將兵攻秦。

結果讓人不忍直視——“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障四尉。七月,趙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廉頗萬般無奈,只好“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長平之戰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關於此戰的評價,傳統觀點是趙王沒有辨清秦強趙弱的形勢,錯誤堅持進攻戰略,棄用名將廉頗,改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結果中了秦國名將白起誘敵深入之計,慘遭分割包圍,最終全面潰敗。

此戰的結局是趙國40萬大軍被坑殺,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國抗衡,秦國也因此加快統一中國的進程。

可以說,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

對於這場戰爭,人們談論最多的就是那40萬被坑殺掉的趙國冤魂,同時也帶出了一個問題:如果趙王能夠聽從廉頗的意見,沒有讓趙括代替廉頗出戰長平,由廉頗對戰白起,名將對名將,巔峰對決,那麼,趙國的40萬大軍被坑殺的慘劇還會上演嗎?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由於秦趙雙方在人數上並沒有太大的差距,廉頗善於防守,白起善於圍殲,兩人的對決是一場堅盾與強弩的對決。因此,主流的看法是:所謂強弩之末猶不能穿魯縞,秦軍遠在西部,長途跋涉,不但勞累,而且軍需糧草供給困難,並不適合長久作戰。廉頗佔據地利之便,一旦能紮根固守,拖累秦軍,捕捉到合適的戰機,反守為攻,大有獲勝的可能。

其實,撇開天下紛爭日久,大勢趨於統一等大局因素不談,單以廉頗與白起的搏殺論,廉頗並無勝算。

廉頗名氣很大,但這名氣,主要來自於“將相和”裡負荊請罪的故事,當然,還有辛棄疾《念奴嬌.京口北固亭懷古》的那一名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但廉頗的統兵作戰能力,根本就不與白起在同一級別。

嚴格來說,廉頗“名將”的水分比較大。

廉頗能成為趙國重臣,官拜上卿,那是先前領兵攻打齊、魏、燕等弱小國家建立下的功勞。

能屢戰沙場,又能屢建戰功,的確是優秀將領,但要成為“名將”,單單有以強凌弱的戰績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看他在強強對決、甚至以弱抗強中的表現。

遺憾的是,在後者的表現上,廉頗卻是乏善可陳。

首先,廉頗缺乏強強對決、以弱抗強的勇氣。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秦軍征伐韓國,韓人向趙國求救。趙王有意讓廉頗領兵赴援,問廉頗:“可救不?”廉頗面露難色,答:“道遠險狹,難救。”趙王只好改問趙奢。趙奢是貨真價實的名將,且看這位名將是怎麼回答的——“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看,狹路相逢勇者勝!這就是名將的風采、名將的自信!趙王命趙奢將兵去救。趙奢不負所望,大破秦軍,凱旋而回。客觀條件“道遠險狹”就擺在那兒,在趙奢眼中是取勝利的關鍵,在廉頗眼中卻是不能出兵的因素。這就是名將與優秀將領之間難以跨越的差距。

長平之戰的第一階段發生在趙孝成王七年,即公元前259年,這時候,“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儘管廉頗缺乏抗秦的勇氣,趙國實在無人可用,還是讓他將兵攻秦。

結果讓人不忍直視——“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障四尉。七月,趙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廉頗萬般無奈,只好“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由此可見,廉頗堅壁防守,並非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是想佔據地利之便,紮根固守,以拖累秦軍,捕捉戰機,反守為攻。

廉頗的堅壁防守,是本能的反應,無奈的選擇。

戰爭態勢就兩樣,攻或防。攻,您攻的方式搞得一塌糊塗,那不得退回來防守?

其實,從戰略戰術上說,秦軍遠道而來,師老兵疲,趙軍以逸待勞,又佔地利之便,最佳應對方式就是趁其立足未穩、部署不定時,予以迎頭痛擊。

所以,趙王派遣廉頗將兵主動攻秦的想法是正確的,如果能在戰爭初期重創秦軍,長平之戰也不會是這個結局了。

可是,廉頗心存畏懼,進攻不堅決,致使初戰失利,隨後便畏縮不前,消極防禦,使得秦軍得以從容調整部署,起用白起擔任主帥,秦王又親臨一線督戰,徵發國內十五歲以上男丁參戰。

"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長平之戰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關於此戰的評價,傳統觀點是趙王沒有辨清秦強趙弱的形勢,錯誤堅持進攻戰略,棄用名將廉頗,改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結果中了秦國名將白起誘敵深入之計,慘遭分割包圍,最終全面潰敗。

此戰的結局是趙國40萬大軍被坑殺,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國抗衡,秦國也因此加快統一中國的進程。

可以說,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

對於這場戰爭,人們談論最多的就是那40萬被坑殺掉的趙國冤魂,同時也帶出了一個問題:如果趙王能夠聽從廉頗的意見,沒有讓趙括代替廉頗出戰長平,由廉頗對戰白起,名將對名將,巔峰對決,那麼,趙國的40萬大軍被坑殺的慘劇還會上演嗎?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由於秦趙雙方在人數上並沒有太大的差距,廉頗善於防守,白起善於圍殲,兩人的對決是一場堅盾與強弩的對決。因此,主流的看法是:所謂強弩之末猶不能穿魯縞,秦軍遠在西部,長途跋涉,不但勞累,而且軍需糧草供給困難,並不適合長久作戰。廉頗佔據地利之便,一旦能紮根固守,拖累秦軍,捕捉到合適的戰機,反守為攻,大有獲勝的可能。

其實,撇開天下紛爭日久,大勢趨於統一等大局因素不談,單以廉頗與白起的搏殺論,廉頗並無勝算。

廉頗名氣很大,但這名氣,主要來自於“將相和”裡負荊請罪的故事,當然,還有辛棄疾《念奴嬌.京口北固亭懷古》的那一名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但廉頗的統兵作戰能力,根本就不與白起在同一級別。

嚴格來說,廉頗“名將”的水分比較大。

廉頗能成為趙國重臣,官拜上卿,那是先前領兵攻打齊、魏、燕等弱小國家建立下的功勞。

能屢戰沙場,又能屢建戰功,的確是優秀將領,但要成為“名將”,單單有以強凌弱的戰績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看他在強強對決、甚至以弱抗強中的表現。

遺憾的是,在後者的表現上,廉頗卻是乏善可陳。

首先,廉頗缺乏強強對決、以弱抗強的勇氣。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秦軍征伐韓國,韓人向趙國求救。趙王有意讓廉頗領兵赴援,問廉頗:“可救不?”廉頗面露難色,答:“道遠險狹,難救。”趙王只好改問趙奢。趙奢是貨真價實的名將,且看這位名將是怎麼回答的——“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看,狹路相逢勇者勝!這就是名將的風采、名將的自信!趙王命趙奢將兵去救。趙奢不負所望,大破秦軍,凱旋而回。客觀條件“道遠險狹”就擺在那兒,在趙奢眼中是取勝利的關鍵,在廉頗眼中卻是不能出兵的因素。這就是名將與優秀將領之間難以跨越的差距。

長平之戰的第一階段發生在趙孝成王七年,即公元前259年,這時候,“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儘管廉頗缺乏抗秦的勇氣,趙國實在無人可用,還是讓他將兵攻秦。

結果讓人不忍直視——“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障四尉。七月,趙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廉頗萬般無奈,只好“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由此可見,廉頗堅壁防守,並非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是想佔據地利之便,紮根固守,以拖累秦軍,捕捉戰機,反守為攻。

廉頗的堅壁防守,是本能的反應,無奈的選擇。

戰爭態勢就兩樣,攻或防。攻,您攻的方式搞得一塌糊塗,那不得退回來防守?

其實,從戰略戰術上說,秦軍遠道而來,師老兵疲,趙軍以逸待勞,又佔地利之便,最佳應對方式就是趁其立足未穩、部署不定時,予以迎頭痛擊。

所以,趙王派遣廉頗將兵主動攻秦的想法是正確的,如果能在戰爭初期重創秦軍,長平之戰也不會是這個結局了。

可是,廉頗心存畏懼,進攻不堅決,致使初戰失利,隨後便畏縮不前,消極防禦,使得秦軍得以從容調整部署,起用白起擔任主帥,秦王又親臨一線督戰,徵發國內十五歲以上男丁參戰。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等秦國部署停當,將帥已經就位,大軍已經集結,糧草充盈,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孫子、吳起出現也無法改變戰局,更遑論一個初出茅廬的軍事愛好者趙括!

說到底,長平之戰的敗局,罪不在趙括,廉頗倒是要負一點責任的。

趙王以趙括替換廉頗,史書上已說得很清楚了,“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初戰失利,痛失戰機,隨後又採取烏龜戰術,消極防守,這是撤廉頗主帥職務的主要原因,秦國的反間計只是其中的一道催化劑。

一句話,廉頗並非可以拯救趙國、扭轉歷史大局的英雄人物,即使沒有以趙括代替廉頗,長平之戰的敗局也已經註定。

"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長平之戰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關於此戰的評價,傳統觀點是趙王沒有辨清秦強趙弱的形勢,錯誤堅持進攻戰略,棄用名將廉頗,改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結果中了秦國名將白起誘敵深入之計,慘遭分割包圍,最終全面潰敗。

此戰的結局是趙國40萬大軍被坑殺,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國抗衡,秦國也因此加快統一中國的進程。

可以說,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

對於這場戰爭,人們談論最多的就是那40萬被坑殺掉的趙國冤魂,同時也帶出了一個問題:如果趙王能夠聽從廉頗的意見,沒有讓趙括代替廉頗出戰長平,由廉頗對戰白起,名將對名將,巔峰對決,那麼,趙國的40萬大軍被坑殺的慘劇還會上演嗎?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由於秦趙雙方在人數上並沒有太大的差距,廉頗善於防守,白起善於圍殲,兩人的對決是一場堅盾與強弩的對決。因此,主流的看法是:所謂強弩之末猶不能穿魯縞,秦軍遠在西部,長途跋涉,不但勞累,而且軍需糧草供給困難,並不適合長久作戰。廉頗佔據地利之便,一旦能紮根固守,拖累秦軍,捕捉到合適的戰機,反守為攻,大有獲勝的可能。

其實,撇開天下紛爭日久,大勢趨於統一等大局因素不談,單以廉頗與白起的搏殺論,廉頗並無勝算。

廉頗名氣很大,但這名氣,主要來自於“將相和”裡負荊請罪的故事,當然,還有辛棄疾《念奴嬌.京口北固亭懷古》的那一名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但廉頗的統兵作戰能力,根本就不與白起在同一級別。

嚴格來說,廉頗“名將”的水分比較大。

廉頗能成為趙國重臣,官拜上卿,那是先前領兵攻打齊、魏、燕等弱小國家建立下的功勞。

能屢戰沙場,又能屢建戰功,的確是優秀將領,但要成為“名將”,單單有以強凌弱的戰績是遠遠不夠的,還要看他在強強對決、甚至以弱抗強中的表現。

遺憾的是,在後者的表現上,廉頗卻是乏善可陳。

首先,廉頗缺乏強強對決、以弱抗強的勇氣。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秦軍征伐韓國,韓人向趙國求救。趙王有意讓廉頗領兵赴援,問廉頗:“可救不?”廉頗面露難色,答:“道遠險狹,難救。”趙王只好改問趙奢。趙奢是貨真價實的名將,且看這位名將是怎麼回答的——“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看,狹路相逢勇者勝!這就是名將的風采、名將的自信!趙王命趙奢將兵去救。趙奢不負所望,大破秦軍,凱旋而回。客觀條件“道遠險狹”就擺在那兒,在趙奢眼中是取勝利的關鍵,在廉頗眼中卻是不能出兵的因素。這就是名將與優秀將領之間難以跨越的差距。

長平之戰的第一階段發生在趙孝成王七年,即公元前259年,這時候,“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儘管廉頗缺乏抗秦的勇氣,趙國實在無人可用,還是讓他將兵攻秦。

結果讓人不忍直視——“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障四尉。七月,趙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

廉頗萬般無奈,只好“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由此可見,廉頗堅壁防守,並非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是想佔據地利之便,紮根固守,以拖累秦軍,捕捉戰機,反守為攻。

廉頗的堅壁防守,是本能的反應,無奈的選擇。

戰爭態勢就兩樣,攻或防。攻,您攻的方式搞得一塌糊塗,那不得退回來防守?

其實,從戰略戰術上說,秦軍遠道而來,師老兵疲,趙軍以逸待勞,又佔地利之便,最佳應對方式就是趁其立足未穩、部署不定時,予以迎頭痛擊。

所以,趙王派遣廉頗將兵主動攻秦的想法是正確的,如果能在戰爭初期重創秦軍,長平之戰也不會是這個結局了。

可是,廉頗心存畏懼,進攻不堅決,致使初戰失利,隨後便畏縮不前,消極防禦,使得秦軍得以從容調整部署,起用白起擔任主帥,秦王又親臨一線督戰,徵發國內十五歲以上男丁參戰。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等秦國部署停當,將帥已經就位,大軍已經集結,糧草充盈,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孫子、吳起出現也無法改變戰局,更遑論一個初出茅廬的軍事愛好者趙括!

說到底,長平之戰的敗局,罪不在趙括,廉頗倒是要負一點責任的。

趙王以趙括替換廉頗,史書上已說得很清楚了,“趙王既怒廉頗軍多失亡,軍數敗,又反堅壁不敢戰,而又聞秦反間之言”,初戰失利,痛失戰機,隨後又採取烏龜戰術,消極防守,這是撤廉頗主帥職務的主要原因,秦國的反間計只是其中的一道催化劑。

一句話,廉頗並非可以拯救趙國、扭轉歷史大局的英雄人物,即使沒有以趙括代替廉頗,長平之戰的敗局也已經註定。

廉頗的能力到底有多大,若沒用趙括取代他,長平之戰慘劇能避免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