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

公元前260年,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一次非常著名的戰爭——長平之戰,這是整個戰國時代殺傷最為慘重的一次戰爭。大家都知道,這次秦、趙兩國之間的爭霸之戰,是以秦國將軍白起坑殺45萬趙軍而告終的。

"

公元前260年,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一次非常著名的戰爭——長平之戰,這是整個戰國時代殺傷最為慘重的一次戰爭。大家都知道,這次秦、趙兩國之間的爭霸之戰,是以秦國將軍白起坑殺45萬趙軍而告終的。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以這場戰爭為背景產生了一個成語——紙上談兵,歷史上通常認為趙國將領趙括應該為這場戰爭的失敗負首要責任,但情況真的如此嗎?趙括到底冤不冤?

誠然,趙括作為一個軍事將領,一定有他的問題,但這場戰爭的失利,未必要全部歸咎到他的身上。

趙括接到命令到了前線以後,把老將廉頗替換了下來,而且,把原來軍隊裡所有的規章制度全都更改。史書裡面說的是,“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就是把廉頗對於將士的告誡,不準隨便出戰等管理條例全都改了。同樣的,把廉頗信任的偏將全都更替成自己人。

"

公元前260年,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一次非常著名的戰爭——長平之戰,這是整個戰國時代殺傷最為慘重的一次戰爭。大家都知道,這次秦、趙兩國之間的爭霸之戰,是以秦國將軍白起坑殺45萬趙軍而告終的。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以這場戰爭為背景產生了一個成語——紙上談兵,歷史上通常認為趙國將領趙括應該為這場戰爭的失敗負首要責任,但情況真的如此嗎?趙括到底冤不冤?

誠然,趙括作為一個軍事將領,一定有他的問題,但這場戰爭的失利,未必要全部歸咎到他的身上。

趙括接到命令到了前線以後,把老將廉頗替換了下來,而且,把原來軍隊裡所有的規章制度全都更改。史書裡面說的是,“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就是把廉頗對於將士的告誡,不準隨便出戰等管理條例全都改了。同樣的,把廉頗信任的偏將全都更替成自己人。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結果,趙括一到前線,秦國的主將也由原來的王齕換成了大名鼎鼎的白起,白起吩咐將士們千萬不能把軍隊換帥的消息走漏出去,所以,趙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對手換成了白起,他便一改當初廉頗“堅壁不出”的防禦策略,主動出擊,結果很快就被擊敗。

從最後的結果來看,這是趙括的慘敗。如果我們分析總結它的原因,很多人都會覺得趙括這個人特別愚蠢,廉頗這麼有經驗的老將消極防禦,那一定是有道理的,趙括為什麼要自己為是,把廉頗的戰略都改變了呢?

我們仔細想一想,為什麼趙惠王會把趙括派到前線去取代廉頗?實際上,廉頗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好。《資治通鑑》中用一句就把戰爭的具體形勢概括出來了——“秦數敗趙兵,廉頗堅壁不出。”注意,這時秦軍的將領還不是大名鼎鼎的白起,而是王齕。這時秦軍就已經多次打敗廉頗,而且殺了很多偏將。廉頗無奈之下,才採取消極防禦,堅壁不出。可以說,整個形勢一開始就是趙國佔劣勢。所以,趙王是在不滿意廉頗表現的情況下才決定換將的。

"

公元前260年,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一次非常著名的戰爭——長平之戰,這是整個戰國時代殺傷最為慘重的一次戰爭。大家都知道,這次秦、趙兩國之間的爭霸之戰,是以秦國將軍白起坑殺45萬趙軍而告終的。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以這場戰爭為背景產生了一個成語——紙上談兵,歷史上通常認為趙國將領趙括應該為這場戰爭的失敗負首要責任,但情況真的如此嗎?趙括到底冤不冤?

誠然,趙括作為一個軍事將領,一定有他的問題,但這場戰爭的失利,未必要全部歸咎到他的身上。

趙括接到命令到了前線以後,把老將廉頗替換了下來,而且,把原來軍隊裡所有的規章制度全都更改。史書裡面說的是,“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就是把廉頗對於將士的告誡,不準隨便出戰等管理條例全都改了。同樣的,把廉頗信任的偏將全都更替成自己人。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結果,趙括一到前線,秦國的主將也由原來的王齕換成了大名鼎鼎的白起,白起吩咐將士們千萬不能把軍隊換帥的消息走漏出去,所以,趙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對手換成了白起,他便一改當初廉頗“堅壁不出”的防禦策略,主動出擊,結果很快就被擊敗。

從最後的結果來看,這是趙括的慘敗。如果我們分析總結它的原因,很多人都會覺得趙括這個人特別愚蠢,廉頗這麼有經驗的老將消極防禦,那一定是有道理的,趙括為什麼要自己為是,把廉頗的戰略都改變了呢?

我們仔細想一想,為什麼趙惠王會把趙括派到前線去取代廉頗?實際上,廉頗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好。《資治通鑑》中用一句就把戰爭的具體形勢概括出來了——“秦數敗趙兵,廉頗堅壁不出。”注意,這時秦軍的將領還不是大名鼎鼎的白起,而是王齕。這時秦軍就已經多次打敗廉頗,而且殺了很多偏將。廉頗無奈之下,才採取消極防禦,堅壁不出。可以說,整個形勢一開始就是趙國佔劣勢。所以,趙王是在不滿意廉頗表現的情況下才決定換將的。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那麼為什麼老將廉頗這麼有戰爭經驗,為何還會節節敗退呢?因為當時的秦國是抱著一種必須勝利的心態來發動長平之戰的。

在長平之戰中,趙括的軍隊被白起包圍了,失去了與大本營間的聯繫,與此同時,糧道也被切斷了。古人常講,“兵馬未行,糧草先動。”沒有糧食,軍隊沒法打仗。趙軍內部糧食前後一共斷了46天。所以他們在被秦軍打敗之前,內部已經開始“陰相殺食”,人吃人

"

公元前260年,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一次非常著名的戰爭——長平之戰,這是整個戰國時代殺傷最為慘重的一次戰爭。大家都知道,這次秦、趙兩國之間的爭霸之戰,是以秦國將軍白起坑殺45萬趙軍而告終的。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以這場戰爭為背景產生了一個成語——紙上談兵,歷史上通常認為趙國將領趙括應該為這場戰爭的失敗負首要責任,但情況真的如此嗎?趙括到底冤不冤?

誠然,趙括作為一個軍事將領,一定有他的問題,但這場戰爭的失利,未必要全部歸咎到他的身上。

趙括接到命令到了前線以後,把老將廉頗替換了下來,而且,把原來軍隊裡所有的規章制度全都更改。史書裡面說的是,“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就是把廉頗對於將士的告誡,不準隨便出戰等管理條例全都改了。同樣的,把廉頗信任的偏將全都更替成自己人。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結果,趙括一到前線,秦國的主將也由原來的王齕換成了大名鼎鼎的白起,白起吩咐將士們千萬不能把軍隊換帥的消息走漏出去,所以,趙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對手換成了白起,他便一改當初廉頗“堅壁不出”的防禦策略,主動出擊,結果很快就被擊敗。

從最後的結果來看,這是趙括的慘敗。如果我們分析總結它的原因,很多人都會覺得趙括這個人特別愚蠢,廉頗這麼有經驗的老將消極防禦,那一定是有道理的,趙括為什麼要自己為是,把廉頗的戰略都改變了呢?

我們仔細想一想,為什麼趙惠王會把趙括派到前線去取代廉頗?實際上,廉頗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好。《資治通鑑》中用一句就把戰爭的具體形勢概括出來了——“秦數敗趙兵,廉頗堅壁不出。”注意,這時秦軍的將領還不是大名鼎鼎的白起,而是王齕。這時秦軍就已經多次打敗廉頗,而且殺了很多偏將。廉頗無奈之下,才採取消極防禦,堅壁不出。可以說,整個形勢一開始就是趙國佔劣勢。所以,趙王是在不滿意廉頗表現的情況下才決定換將的。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那麼為什麼老將廉頗這麼有戰爭經驗,為何還會節節敗退呢?因為當時的秦國是抱著一種必須勝利的心態來發動長平之戰的。

在長平之戰中,趙括的軍隊被白起包圍了,失去了與大本營間的聯繫,與此同時,糧道也被切斷了。古人常講,“兵馬未行,糧草先動。”沒有糧食,軍隊沒法打仗。趙軍內部糧食前後一共斷了46天。所以他們在被秦軍打敗之前,內部已經開始“陰相殺食”,人吃人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資治通鑑》在介紹當時雙方的戰爭形勢的時候,專門講到秦軍為什麼能夠做到牢牢困住趙國軍隊四十六天。因為除了白起之外,秦王還率領了另外一支力量,他為了防止趙國軍隊通過其它途徑打通一條運送糧食的道路,親自到河內郡,也就是說離趙國比較近的這塊地盤,發動15歲以上的男性老百姓,全都武裝起來,作為截斷趙軍糧道的生力軍。

所以,一方面是白起的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和趙括周旋,另一方面,秦國的國君親自動員軍民,去截糧道,這也就意味著這一戰,秦國是抱著必勝的決心,傾國而來。至於為什麼秦國會下這麼大的決心來打這一戰。我們回顧一下戰國時代的國際環境就可以知道了。

當時,分處於西面的秦國、中部的趙國和東面的齊國並列成為戰國中期三大強國。而三者之中,齊國最弱,也就是說,秦國如果要獨大的話,最重要的敵人就是趙國。一旦趙國被打下去了,當時的國際舞臺上,秦國就能成為唯一的霸主,也就能夠為將來統一天下奠定基礎。所以,長平一戰,秦國投入了相當多的人力物力。

"

公元前260年,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一次非常著名的戰爭——長平之戰,這是整個戰國時代殺傷最為慘重的一次戰爭。大家都知道,這次秦、趙兩國之間的爭霸之戰,是以秦國將軍白起坑殺45萬趙軍而告終的。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以這場戰爭為背景產生了一個成語——紙上談兵,歷史上通常認為趙國將領趙括應該為這場戰爭的失敗負首要責任,但情況真的如此嗎?趙括到底冤不冤?

誠然,趙括作為一個軍事將領,一定有他的問題,但這場戰爭的失利,未必要全部歸咎到他的身上。

趙括接到命令到了前線以後,把老將廉頗替換了下來,而且,把原來軍隊裡所有的規章制度全都更改。史書裡面說的是,“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就是把廉頗對於將士的告誡,不準隨便出戰等管理條例全都改了。同樣的,把廉頗信任的偏將全都更替成自己人。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結果,趙括一到前線,秦國的主將也由原來的王齕換成了大名鼎鼎的白起,白起吩咐將士們千萬不能把軍隊換帥的消息走漏出去,所以,趙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對手換成了白起,他便一改當初廉頗“堅壁不出”的防禦策略,主動出擊,結果很快就被擊敗。

從最後的結果來看,這是趙括的慘敗。如果我們分析總結它的原因,很多人都會覺得趙括這個人特別愚蠢,廉頗這麼有經驗的老將消極防禦,那一定是有道理的,趙括為什麼要自己為是,把廉頗的戰略都改變了呢?

我們仔細想一想,為什麼趙惠王會把趙括派到前線去取代廉頗?實際上,廉頗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好。《資治通鑑》中用一句就把戰爭的具體形勢概括出來了——“秦數敗趙兵,廉頗堅壁不出。”注意,這時秦軍的將領還不是大名鼎鼎的白起,而是王齕。這時秦軍就已經多次打敗廉頗,而且殺了很多偏將。廉頗無奈之下,才採取消極防禦,堅壁不出。可以說,整個形勢一開始就是趙國佔劣勢。所以,趙王是在不滿意廉頗表現的情況下才決定換將的。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那麼為什麼老將廉頗這麼有戰爭經驗,為何還會節節敗退呢?因為當時的秦國是抱著一種必須勝利的心態來發動長平之戰的。

在長平之戰中,趙括的軍隊被白起包圍了,失去了與大本營間的聯繫,與此同時,糧道也被切斷了。古人常講,“兵馬未行,糧草先動。”沒有糧食,軍隊沒法打仗。趙軍內部糧食前後一共斷了46天。所以他們在被秦軍打敗之前,內部已經開始“陰相殺食”,人吃人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資治通鑑》在介紹當時雙方的戰爭形勢的時候,專門講到秦軍為什麼能夠做到牢牢困住趙國軍隊四十六天。因為除了白起之外,秦王還率領了另外一支力量,他為了防止趙國軍隊通過其它途徑打通一條運送糧食的道路,親自到河內郡,也就是說離趙國比較近的這塊地盤,發動15歲以上的男性老百姓,全都武裝起來,作為截斷趙軍糧道的生力軍。

所以,一方面是白起的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和趙括周旋,另一方面,秦國的國君親自動員軍民,去截糧道,這也就意味著這一戰,秦國是抱著必勝的決心,傾國而來。至於為什麼秦國會下這麼大的決心來打這一戰。我們回顧一下戰國時代的國際環境就可以知道了。

當時,分處於西面的秦國、中部的趙國和東面的齊國並列成為戰國中期三大強國。而三者之中,齊國最弱,也就是說,秦國如果要獨大的話,最重要的敵人就是趙國。一旦趙國被打下去了,當時的國際舞臺上,秦國就能成為唯一的霸主,也就能夠為將來統一天下奠定基礎。所以,長平一戰,秦國投入了相當多的人力物力。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公元前260年局勢圖

如此看來,趙國在長平之戰中的失敗其實是不可避免的。當時趙王為什麼一定要把廉頗換下來?因為廉頗這樣的一種消極打法,使得趙王非常不滿意,那麼他把趙括換上去,如果趙括還是堅持廉頗的那一套消極防禦的打法,把趙括換上去的意義是什麼呢?所以,趙括到了前線,在打法的選擇上,他是沒有選擇的餘地的。也就是說,這一次主動出擊,不能簡單的責怪趙括,他其實是承受著一定的壓力而來的。

另外,趙括急於建功立業也是一個問題。正是因為他急於建功立業,低估了這一次任務的困難程度,所以到前線來以後,認為更改廉頗的打法是有可為的,他才會這麼做。想建功立業的年輕人一定會犯這樣的一個錯誤,就是太把領導的意志當回事情。像廉頗這樣的老將,他有資本去反駁國君,而像趙括這樣毫無戰功的年輕人是沒有這個資格的,他只能希望國君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名垂青史。所以他必須更積極的把國君的意志體現在戰場上,這也加速了他的失敗。

"

公元前260年,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一次非常著名的戰爭——長平之戰,這是整個戰國時代殺傷最為慘重的一次戰爭。大家都知道,這次秦、趙兩國之間的爭霸之戰,是以秦國將軍白起坑殺45萬趙軍而告終的。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以這場戰爭為背景產生了一個成語——紙上談兵,歷史上通常認為趙國將領趙括應該為這場戰爭的失敗負首要責任,但情況真的如此嗎?趙括到底冤不冤?

誠然,趙括作為一個軍事將領,一定有他的問題,但這場戰爭的失利,未必要全部歸咎到他的身上。

趙括接到命令到了前線以後,把老將廉頗替換了下來,而且,把原來軍隊裡所有的規章制度全都更改。史書裡面說的是,“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就是把廉頗對於將士的告誡,不準隨便出戰等管理條例全都改了。同樣的,把廉頗信任的偏將全都更替成自己人。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結果,趙括一到前線,秦國的主將也由原來的王齕換成了大名鼎鼎的白起,白起吩咐將士們千萬不能把軍隊換帥的消息走漏出去,所以,趙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對手換成了白起,他便一改當初廉頗“堅壁不出”的防禦策略,主動出擊,結果很快就被擊敗。

從最後的結果來看,這是趙括的慘敗。如果我們分析總結它的原因,很多人都會覺得趙括這個人特別愚蠢,廉頗這麼有經驗的老將消極防禦,那一定是有道理的,趙括為什麼要自己為是,把廉頗的戰略都改變了呢?

我們仔細想一想,為什麼趙惠王會把趙括派到前線去取代廉頗?實際上,廉頗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好。《資治通鑑》中用一句就把戰爭的具體形勢概括出來了——“秦數敗趙兵,廉頗堅壁不出。”注意,這時秦軍的將領還不是大名鼎鼎的白起,而是王齕。這時秦軍就已經多次打敗廉頗,而且殺了很多偏將。廉頗無奈之下,才採取消極防禦,堅壁不出。可以說,整個形勢一開始就是趙國佔劣勢。所以,趙王是在不滿意廉頗表現的情況下才決定換將的。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那麼為什麼老將廉頗這麼有戰爭經驗,為何還會節節敗退呢?因為當時的秦國是抱著一種必須勝利的心態來發動長平之戰的。

在長平之戰中,趙括的軍隊被白起包圍了,失去了與大本營間的聯繫,與此同時,糧道也被切斷了。古人常講,“兵馬未行,糧草先動。”沒有糧食,軍隊沒法打仗。趙軍內部糧食前後一共斷了46天。所以他們在被秦軍打敗之前,內部已經開始“陰相殺食”,人吃人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資治通鑑》在介紹當時雙方的戰爭形勢的時候,專門講到秦軍為什麼能夠做到牢牢困住趙國軍隊四十六天。因為除了白起之外,秦王還率領了另外一支力量,他為了防止趙國軍隊通過其它途徑打通一條運送糧食的道路,親自到河內郡,也就是說離趙國比較近的這塊地盤,發動15歲以上的男性老百姓,全都武裝起來,作為截斷趙軍糧道的生力軍。

所以,一方面是白起的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和趙括周旋,另一方面,秦國的國君親自動員軍民,去截糧道,這也就意味著這一戰,秦國是抱著必勝的決心,傾國而來。至於為什麼秦國會下這麼大的決心來打這一戰。我們回顧一下戰國時代的國際環境就可以知道了。

當時,分處於西面的秦國、中部的趙國和東面的齊國並列成為戰國中期三大強國。而三者之中,齊國最弱,也就是說,秦國如果要獨大的話,最重要的敵人就是趙國。一旦趙國被打下去了,當時的國際舞臺上,秦國就能成為唯一的霸主,也就能夠為將來統一天下奠定基礎。所以,長平一戰,秦國投入了相當多的人力物力。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公元前260年局勢圖

如此看來,趙國在長平之戰中的失敗其實是不可避免的。當時趙王為什麼一定要把廉頗換下來?因為廉頗這樣的一種消極打法,使得趙王非常不滿意,那麼他把趙括換上去,如果趙括還是堅持廉頗的那一套消極防禦的打法,把趙括換上去的意義是什麼呢?所以,趙括到了前線,在打法的選擇上,他是沒有選擇的餘地的。也就是說,這一次主動出擊,不能簡單的責怪趙括,他其實是承受著一定的壓力而來的。

另外,趙括急於建功立業也是一個問題。正是因為他急於建功立業,低估了這一次任務的困難程度,所以到前線來以後,認為更改廉頗的打法是有可為的,他才會這麼做。想建功立業的年輕人一定會犯這樣的一個錯誤,就是太把領導的意志當回事情。像廉頗這樣的老將,他有資本去反駁國君,而像趙括這樣毫無戰功的年輕人是沒有這個資格的,他只能希望國君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名垂青史。所以他必須更積極的把國君的意志體現在戰場上,這也加速了他的失敗。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趙括

所以趙括本人有很嚴重的才能和心態的問題。但是,要把長平之戰失敗完全歸罪於趙括,恐怕是有失公允的。

但是,我們把問題反過來想一想,如果這一次趙括成功了呢?他就會成為一個名垂青史的英雄。我們看待問題總喜歡簡單化,很多時候,只能看到一場偉大勝利中的英雄,卻看不到很多普通人的貢獻。反之也是如此,對於每一次失敗,人們也總要去找一隻替罪羊,而把一些複雜的歷史形勢給遺忘。

趙國的失敗事實上是有大的歷史環境在背後支撐的。也就是說,如果光靠個人的能力,去博取這一次勝利幾乎是無望。趙括忽視了這一點,想去嘗試這樣一次建功立業的機會。結果,在強大的歷史形勢面前被擊的粉碎,非常不幸的充當了這一次長平之戰失敗的替罪羊。

"

公元前260年,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一次非常著名的戰爭——長平之戰,這是整個戰國時代殺傷最為慘重的一次戰爭。大家都知道,這次秦、趙兩國之間的爭霸之戰,是以秦國將軍白起坑殺45萬趙軍而告終的。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以這場戰爭為背景產生了一個成語——紙上談兵,歷史上通常認為趙國將領趙括應該為這場戰爭的失敗負首要責任,但情況真的如此嗎?趙括到底冤不冤?

誠然,趙括作為一個軍事將領,一定有他的問題,但這場戰爭的失利,未必要全部歸咎到他的身上。

趙括接到命令到了前線以後,把老將廉頗替換了下來,而且,把原來軍隊裡所有的規章制度全都更改。史書裡面說的是,“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就是把廉頗對於將士的告誡,不準隨便出戰等管理條例全都改了。同樣的,把廉頗信任的偏將全都更替成自己人。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結果,趙括一到前線,秦國的主將也由原來的王齕換成了大名鼎鼎的白起,白起吩咐將士們千萬不能把軍隊換帥的消息走漏出去,所以,趙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對手換成了白起,他便一改當初廉頗“堅壁不出”的防禦策略,主動出擊,結果很快就被擊敗。

從最後的結果來看,這是趙括的慘敗。如果我們分析總結它的原因,很多人都會覺得趙括這個人特別愚蠢,廉頗這麼有經驗的老將消極防禦,那一定是有道理的,趙括為什麼要自己為是,把廉頗的戰略都改變了呢?

我們仔細想一想,為什麼趙惠王會把趙括派到前線去取代廉頗?實際上,廉頗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好。《資治通鑑》中用一句就把戰爭的具體形勢概括出來了——“秦數敗趙兵,廉頗堅壁不出。”注意,這時秦軍的將領還不是大名鼎鼎的白起,而是王齕。這時秦軍就已經多次打敗廉頗,而且殺了很多偏將。廉頗無奈之下,才採取消極防禦,堅壁不出。可以說,整個形勢一開始就是趙國佔劣勢。所以,趙王是在不滿意廉頗表現的情況下才決定換將的。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那麼為什麼老將廉頗這麼有戰爭經驗,為何還會節節敗退呢?因為當時的秦國是抱著一種必須勝利的心態來發動長平之戰的。

在長平之戰中,趙括的軍隊被白起包圍了,失去了與大本營間的聯繫,與此同時,糧道也被切斷了。古人常講,“兵馬未行,糧草先動。”沒有糧食,軍隊沒法打仗。趙軍內部糧食前後一共斷了46天。所以他們在被秦軍打敗之前,內部已經開始“陰相殺食”,人吃人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資治通鑑》在介紹當時雙方的戰爭形勢的時候,專門講到秦軍為什麼能夠做到牢牢困住趙國軍隊四十六天。因為除了白起之外,秦王還率領了另外一支力量,他為了防止趙國軍隊通過其它途徑打通一條運送糧食的道路,親自到河內郡,也就是說離趙國比較近的這塊地盤,發動15歲以上的男性老百姓,全都武裝起來,作為截斷趙軍糧道的生力軍。

所以,一方面是白起的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和趙括周旋,另一方面,秦國的國君親自動員軍民,去截糧道,這也就意味著這一戰,秦國是抱著必勝的決心,傾國而來。至於為什麼秦國會下這麼大的決心來打這一戰。我們回顧一下戰國時代的國際環境就可以知道了。

當時,分處於西面的秦國、中部的趙國和東面的齊國並列成為戰國中期三大強國。而三者之中,齊國最弱,也就是說,秦國如果要獨大的話,最重要的敵人就是趙國。一旦趙國被打下去了,當時的國際舞臺上,秦國就能成為唯一的霸主,也就能夠為將來統一天下奠定基礎。所以,長平一戰,秦國投入了相當多的人力物力。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公元前260年局勢圖

如此看來,趙國在長平之戰中的失敗其實是不可避免的。當時趙王為什麼一定要把廉頗換下來?因為廉頗這樣的一種消極打法,使得趙王非常不滿意,那麼他把趙括換上去,如果趙括還是堅持廉頗的那一套消極防禦的打法,把趙括換上去的意義是什麼呢?所以,趙括到了前線,在打法的選擇上,他是沒有選擇的餘地的。也就是說,這一次主動出擊,不能簡單的責怪趙括,他其實是承受著一定的壓力而來的。

另外,趙括急於建功立業也是一個問題。正是因為他急於建功立業,低估了這一次任務的困難程度,所以到前線來以後,認為更改廉頗的打法是有可為的,他才會這麼做。想建功立業的年輕人一定會犯這樣的一個錯誤,就是太把領導的意志當回事情。像廉頗這樣的老將,他有資本去反駁國君,而像趙括這樣毫無戰功的年輕人是沒有這個資格的,他只能希望國君給自己一個機會,讓自己名垂青史。所以他必須更積極的把國君的意志體現在戰場上,這也加速了他的失敗。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趙括

所以趙括本人有很嚴重的才能和心態的問題。但是,要把長平之戰失敗完全歸罪於趙括,恐怕是有失公允的。

但是,我們把問題反過來想一想,如果這一次趙括成功了呢?他就會成為一個名垂青史的英雄。我們看待問題總喜歡簡單化,很多時候,只能看到一場偉大勝利中的英雄,卻看不到很多普通人的貢獻。反之也是如此,對於每一次失敗,人們也總要去找一隻替罪羊,而把一些複雜的歷史形勢給遺忘。

趙國的失敗事實上是有大的歷史環境在背後支撐的。也就是說,如果光靠個人的能力,去博取這一次勝利幾乎是無望。趙括忽視了這一點,想去嘗試這樣一次建功立業的機會。結果,在強大的歷史形勢面前被擊的粉碎,非常不幸的充當了這一次長平之戰失敗的替罪羊。

你一定錯怪了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之戰的失敗不全怪他

長平之戰

所以長平之戰中的趙括或許對很多年輕人也是一個告誡。我們一天到晚想著岌岌於功名,但是,大家忘了,被講述的英雄的故事,永遠只是所有故事當中非常少的一部分。還有成千上萬的失敗以後被摔的粉身碎骨的故事,我們都沒有聽到過。所以,趙括讓我們看到一個想求成功卻沒有成功的人。這樣的案例也能給我們敲敲警鐘,讓一些痴迷於成功學的年輕人能夠反省反省,是不是努力把握每一次機會,都是非常正確的事情。可能不見得那麼簡單。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