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梭煙雨:長平之戰為趙括“翻案”其實是“想當然”

一梭煙雨:長平之戰為趙括“翻案”其實是“想當然”

最近為趙括“翻案”的不少,不是說趙括軍團堅持了46天說明戰鬥力頑強,就是說秦軍損失過半也是“慘勝”,似乎長平之戰不是秦國白起獲勝而是趙國趙括獲勝。作為歷史愛好者,我也曾撰文說過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生死之戰”,“單挑”則趙國不是對手,必須從“伐謀”與“伐交”上下功夫,例如不愛珍寶重器甚至卑辭割地聯合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出兵救援,甚至組織一次“合縱抗秦”。長平之戰趙國敗了,而且敗在宰相范雎的“反間計”與白起的“誘敵深入”再合圍。長平之戰為趙括“翻案”,其實是“想當然”,至少是沒有認真讀過《史記》與《資治通鑑》。

1、趙括沒有軍事經驗

按照《史記》與《資治通鑑》的記載,趙括沒有任何軍事經驗,更多是“熟讀兵書”。這是讓我想起馬謖,“某家自幼熟讀兵書,丞相用兵尚問於我”,結果大家都知道街亭之戰葬送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趙括的父親認為趙括不可為將,因為趙括不知道戰爭的殘酷性,“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則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趙括的母親也認為趙括不可為將,除了趙奢的遺言,還有趙母自己的看法,“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鄉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趙括不能與士卒同生共死,如何讓士卒與自己上下同心?藺相如也說“王以名使括,若膠柱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此時還沒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目前可查閱的是《紅樓夢》第一次使用紙上談兵這個詞語),出現的是“膠柱鼓瑟”這個成語。

一梭煙雨:長平之戰為趙括“翻案”其實是“想當然”

2、趙括沒有軍事情報

按照《史記》與《資治通鑑》的記載,趙王中了范雎“反間計”後用“博士後軍事學家”趙括換上實戰多年的廉頗,秦王很快就知道了消息,立即換上秦國頭號軍事“牛人”白起做主將,原來的戰地指揮官王齕為副將,還命令“有敢洩武安君將者斬”。秦昭王的這種安排一則讓經歷了長平之戰前兩個階段作戰甚至上黨作戰的王齕作為白起的副手,幫助白起短期內有效控制軍隊;二則對趙國封鎖消息,讓趙括不因為“戰神”白起到來,而受到驚嚇不敢主動出擊。

反觀趙國這邊,既沒有讓廉頗留下來作為趙括的副手或者顧問協助趙括短期內瞭解趙軍情況,也沒有即使探聽秦軍動向。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秦軍對趙軍的動向瞭解很清楚,軍事情報極為準確。而趙括對秦軍的部署完全不清楚,甚至秦軍主將變成白起都不清楚,這讓趙括如何能夠做出有效判斷?當然,廉頗沒有留下來協助趙括,也許是因為廉頗在軍中地位太高,廉頗如果留在軍中則趙括能否接管軍事指揮權都是問題。趙王沒有先把趙括派到廉頗軍中“熟悉情況”,直接臨陣“空降”一位沒有軍事經驗的主將,甚至熟悉軍情的廉頗也走了,趙括軍事情報收集能力又不如秦國,趙括又不是神仙,這已經預定了趙國“換人”的失敗。

3、趙括放棄壁壘攻堅失敗

趙括接管趙軍後,“悉更約束,易置軍吏,出兵擊秦師。武安君佯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括乘勝追造秦壁,壁堅拒不得入;奇兵二萬五千人絕趙軍之後,又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白起的戰術其實很簡單,也很管用,那就是用驕兵之計引誘趙軍脫離廉頗修築的“深溝高壘”,從而在野戰中包圍趙軍。趙括大軍在追擊白起餌兵的過程中脫離了大營保護,也就置身於野外,前有秦軍大營堅守,後有秦軍迂迴部隊包抄切斷趙軍追擊部隊與大營之間的聯繫。趙軍也就被一分為二,前面是趙括率領的追擊部隊,後面是趙軍大營守備部隊。白起此時只需要包圍趙括軍團就行,防止趙軍突圍並截斷糧道,趙括大軍也就“乏食”而失去戰鬥力。

此時趙括唯一有效的對策,只能是趁著秦軍剛剛截斷趙軍主力與大營守備隊之間的聯繫,指揮趙軍主力集中全力“向後進攻”,恢復主力部隊與大營之間的聯繫。無論是秦軍大營還是趙軍大營都是守備森嚴,趙括攻不下白起大營就應該及時“往回打”,否則趙軍主力追擊秦軍所攜帶的“野戰口糧”堅持不了多久。

4、趙括不急於突圍也就徹底失去突圍機會

淮海戰役時粟裕就說杜聿明30萬大軍就是被包圍了都很難吃掉,他們可以“打著走”。趙括大軍也是如此,手上還有40萬大軍,完全可以“打著走”。問題是趙括大軍被包圍,竟然沒有及時突圍,而是白白浪費40多天的突圍“黃金時間”。“九月,趙軍食絕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急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趙括既然“熟讀兵書”,難道不知道絕食46日意味著什麼?秦軍圍而不攻,明顯是讓趙軍餓得奄奄一息時再行出擊,這才能用最小的代價消滅趙軍。

一些“糊塗蟲”認為趙括指揮趙軍能堅持46天沒有被秦軍攻滅沒有出現崩潰很厲害,焉不知這46日白起是“以飽待飢”耗盡趙軍的戰鬥力?司馬懿圍困公孫淵於襄平,粟裕圍困杜聿明於陳官莊,徐向前圍困閻錫山於太原,甚至蘇聯紅軍圍困保盧斯於斯大林格勒,不都是長期圍困直到對方彈盡糧絕才發起總攻?不是趙括很厲害,第一次領軍就可以堅持46日不敗,而是白起用46天時間讓趙軍在長圍中失去反抗能力。“趙括自出銳卒搏戰,秦人射殺之。趙師大敗,卒四十萬人皆降。”趙括終於想起來突圍,而不是坐等救援,但為時已晚,趙括在突圍中被射殺,趙軍失去主帥而投降。古今中外只要是“坐等救援”的基本都因為“死守”而“守死”,保盧斯在斯大林格勒是這樣,黃伯韜在碾莊是這樣,黃維在雙堆集也是這樣。抗美援朝時幾乎每一支美軍只要被包圍都會積極突圍,甚至“從不撤退”的海軍陸戰隊第一師也發明了“向後進攻”的詞語,因為“自救者才能被拯救”。

5、趙國精銳損失殆盡

長平之戰趙軍戰敗,“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這也說明趙國處於崩潰邊緣。趙國這時才想起“上兵伐謀”,離間范雎與白起的關係。縱橫家蘇代遊說范雎時說“趙亡則秦王王矣”,這也說明長平之戰後秦國一鼓作氣有滅亡趙國的能力,而且秦國足以稱王天下。范雎建議秦國罷兵,理由是“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秦軍的損失最多是一些非戰鬥損失,白起的包圍戰是“弓箭手”阻止突圍,秦軍很難說損失嚴重。至於說秦軍損失過半,這是長平之戰結束兩年後的公元前258年王陵進攻邯鄲失敗後,白起拒絕掛帥出征時說的話,原文是“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之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秦雖勝於長平,士卒死者過半,國內空,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白起主要是說長平之戰後秦軍損失嚴重,此時錯過了一鼓作氣拿下邯鄲的機會,趙國緩過氣來,魏楚等國援軍與趙軍內外夾擊,秦軍遠程作戰必然失敗。“士卒死者過半”僅見於白起的話,沒有看到其他證據,應該是白起為了說服秦昭王的誇大之詞,要知道長平之戰後白起分三路進攻趙國,甚至迫使魏韓等國派說客“離間”范雎和白起。

趙國精銳損失殆盡,則見於多次記載。公元前251年“燕王喜使慄腹約歡於趙,以五百金為趙王酒”,慄腹回來就對燕王說“趙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此外,長平之戰秦軍一直處於優勢地位,與廉頗的“攻堅戰”可能損失較大但也不會傷及元氣,後來包圍趙軍阻止其突圍很難說損失嚴重,白起之語應該是一種誇大。長平之戰後秦軍繼續進攻,甚至趙國首都邯鄲直到長平之戰後第三年即公元前257年才解圍,竟然有人說秦軍慘勝,只能說這些人不讀書不思考真敢大言。

長平之戰結束9年後(邯鄲保衛戰結束6年後)秦昭王病逝,秦國進入多事之秋,國君連續病故直到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繼位,趙國又延續了多年生命。長平之戰為趙括“翻案”太難,一則資料太少只能高度依賴司馬遷、司馬光的記錄,二則長平之戰結束後秦軍一直壓著趙國進攻,趙國是在魏楚聯軍支持下才耗時3年擊敗秦軍。

長平之戰沒有奇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