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戰國後期,秦、趙大戰於長平。趙括中途受命,兵敗身死,趙軍俘虜四十萬被坑殺,還衍生出一則“紙上談兵”的成語。趙括對趙國長平戰敗的責任,已屬千載不刊之論。

直到親身到長平戰場故地遊歷一番,對照山河形勢與古史的記載,我才感到史實也許並非如此簡單:趙括在當時做出了最冒險、可能也是最高明的決策,而導致他失敗的,卻是趙軍內部的紛爭和背叛。

"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戰國後期,秦、趙大戰於長平。趙括中途受命,兵敗身死,趙軍俘虜四十萬被坑殺,還衍生出一則“紙上談兵”的成語。趙括對趙國長平戰敗的責任,已屬千載不刊之論。

直到親身到長平戰場故地遊歷一番,對照山河形勢與古史的記載,我才感到史實也許並非如此簡單:趙括在當時做出了最冒險、可能也是最高明的決策,而導致他失敗的,卻是趙軍內部的紛爭和背叛。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01

長平古戰場遺址,在今山西晉城的高平市(縣級市),朝市區方向步行,逐漸走到了一個“箭頭村”。這裡歷代一直有青銅箭頭出土,所以變成了村子名。唐人張守節所做的《史記正義》顯示,趙括兵敗身死之處,就是今天箭頭村位置,結合周邊戰場的總體形勢,就可以判斷趙括冒險出擊、孤軍深入的意圖:

  • 當時趙軍主力集結在今高平市北二十公里,依託東西走向的山脈和構築的壘牆防堵秦軍;而秦軍主力集中在丹河河谷中,試圖衝破趙軍防線。兩軍相持之中,趙括帶一支部隊,深入奇襲到秦軍後方(箭頭村)切斷了秦軍補給線,堵住了秦軍主力撤退路線,形成了包圍態勢。此時,如果防線上的趙軍主力發起全面攻勢,就有可能一舉殲滅秦軍主力。

趙括奇兵完成了他們的使命,但趙軍的總攻並未出現。最終趙括兵敗身死,按兵不動的四十萬趙軍主力則全部投降,又被秦軍分隔坑殺。

"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戰國後期,秦、趙大戰於長平。趙括中途受命,兵敗身死,趙軍俘虜四十萬被坑殺,還衍生出一則“紙上談兵”的成語。趙括對趙國長平戰敗的責任,已屬千載不刊之論。

直到親身到長平戰場故地遊歷一番,對照山河形勢與古史的記載,我才感到史實也許並非如此簡單:趙括在當時做出了最冒險、可能也是最高明的決策,而導致他失敗的,卻是趙軍內部的紛爭和背叛。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01

長平古戰場遺址,在今山西晉城的高平市(縣級市),朝市區方向步行,逐漸走到了一個“箭頭村”。這裡歷代一直有青銅箭頭出土,所以變成了村子名。唐人張守節所做的《史記正義》顯示,趙括兵敗身死之處,就是今天箭頭村位置,結合周邊戰場的總體形勢,就可以判斷趙括冒險出擊、孤軍深入的意圖:

  • 當時趙軍主力集結在今高平市北二十公里,依託東西走向的山脈和構築的壘牆防堵秦軍;而秦軍主力集中在丹河河谷中,試圖衝破趙軍防線。兩軍相持之中,趙括帶一支部隊,深入奇襲到秦軍後方(箭頭村)切斷了秦軍補給線,堵住了秦軍主力撤退路線,形成了包圍態勢。此時,如果防線上的趙軍主力發起全面攻勢,就有可能一舉殲滅秦軍主力。

趙括奇兵完成了他們的使命,但趙軍的總攻並未出現。最終趙括兵敗身死,按兵不動的四十萬趙軍主力則全部投降,又被秦軍分隔坑殺。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02

公元前260年前後,秦國已經是戰國七雄裡最強大的國家,曾經強大的魏、楚都在對秦戰爭中被削弱了,只有趙國的實力尚在,不容小覷。在長平開戰前的幾年裡,秦和趙的關係比較緩和,秦國的老昭襄王還把一個孫子派到了趙國當“質子”,此人就是後來秦始皇的父親。這說明昭襄王沒計劃近期和趙國會有衝突。

秦國這時主要攻打東鄰韓國,佔領了黃河以北、太行山以南地區(野王郡,今河南濟源市、焦作市一帶)。韓國的上黨郡因此被秦軍隔斷,成了孤島飛地,上黨太守不想降秦,就向相鄰的趙國遣使,希望趙國兼併上黨。

對趙國來說,如果秦軍佔領上黨,趙都邯鄲和重鎮太原都會受到威脅;但此時趙吞併上黨,肯定會得罪秦國,經過統治階級上層的一番爭論,年輕的趙孝成王決定,由廉頗掛帥進駐上黨。秦國方面自然大怒,決心不顧自己質子的安危,對趙國開戰。

兩軍的偵察兵(斥兵)首先遭遇,開始了小規模戰鬥。廉頗的戰略比較保守,試圖避免與秦軍進行野外會戰,趙軍修築了幾座壁壘,準備長期防守。但秦軍攻勢凌厲,首戰攻破趙軍兩座壘城,殺死四名軍尉(戰國秦漢的“尉”是一種高級軍官,多帶領萬人之軍,類似現代的師長)。隨後,趙軍向北收縮防守,秦軍繼續進攻,趙軍“西壘”被攻破,又損失兩名軍尉。

經過這兩次戰事,趙軍已損失了數萬人。廉頗帶軍隊沿丹河河谷繼續北撤,防守東西走向的丹朱嶺(今名)。丹朱嶺的石牆防線分隔了晉城盆地和長治盆地,如果趙軍能長期防守,可保有上黨郡的北半部分,也算實現了部分成功。秦軍主力則沿丹河河谷北上,試圖攻破趙軍防線,拿下整個上黨郡。

這就是趙括掛帥之前的兩軍形勢。

"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戰國後期,秦、趙大戰於長平。趙括中途受命,兵敗身死,趙軍俘虜四十萬被坑殺,還衍生出一則“紙上談兵”的成語。趙括對趙國長平戰敗的責任,已屬千載不刊之論。

直到親身到長平戰場故地遊歷一番,對照山河形勢與古史的記載,我才感到史實也許並非如此簡單:趙括在當時做出了最冒險、可能也是最高明的決策,而導致他失敗的,卻是趙軍內部的紛爭和背叛。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01

長平古戰場遺址,在今山西晉城的高平市(縣級市),朝市區方向步行,逐漸走到了一個“箭頭村”。這裡歷代一直有青銅箭頭出土,所以變成了村子名。唐人張守節所做的《史記正義》顯示,趙括兵敗身死之處,就是今天箭頭村位置,結合周邊戰場的總體形勢,就可以判斷趙括冒險出擊、孤軍深入的意圖:

  • 當時趙軍主力集結在今高平市北二十公里,依託東西走向的山脈和構築的壘牆防堵秦軍;而秦軍主力集中在丹河河谷中,試圖衝破趙軍防線。兩軍相持之中,趙括帶一支部隊,深入奇襲到秦軍後方(箭頭村)切斷了秦軍補給線,堵住了秦軍主力撤退路線,形成了包圍態勢。此時,如果防線上的趙軍主力發起全面攻勢,就有可能一舉殲滅秦軍主力。

趙括奇兵完成了他們的使命,但趙軍的總攻並未出現。最終趙括兵敗身死,按兵不動的四十萬趙軍主力則全部投降,又被秦軍分隔坑殺。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02

公元前260年前後,秦國已經是戰國七雄裡最強大的國家,曾經強大的魏、楚都在對秦戰爭中被削弱了,只有趙國的實力尚在,不容小覷。在長平開戰前的幾年裡,秦和趙的關係比較緩和,秦國的老昭襄王還把一個孫子派到了趙國當“質子”,此人就是後來秦始皇的父親。這說明昭襄王沒計劃近期和趙國會有衝突。

秦國這時主要攻打東鄰韓國,佔領了黃河以北、太行山以南地區(野王郡,今河南濟源市、焦作市一帶)。韓國的上黨郡因此被秦軍隔斷,成了孤島飛地,上黨太守不想降秦,就向相鄰的趙國遣使,希望趙國兼併上黨。

對趙國來說,如果秦軍佔領上黨,趙都邯鄲和重鎮太原都會受到威脅;但此時趙吞併上黨,肯定會得罪秦國,經過統治階級上層的一番爭論,年輕的趙孝成王決定,由廉頗掛帥進駐上黨。秦國方面自然大怒,決心不顧自己質子的安危,對趙國開戰。

兩軍的偵察兵(斥兵)首先遭遇,開始了小規模戰鬥。廉頗的戰略比較保守,試圖避免與秦軍進行野外會戰,趙軍修築了幾座壁壘,準備長期防守。但秦軍攻勢凌厲,首戰攻破趙軍兩座壘城,殺死四名軍尉(戰國秦漢的“尉”是一種高級軍官,多帶領萬人之軍,類似現代的師長)。隨後,趙軍向北收縮防守,秦軍繼續進攻,趙軍“西壘”被攻破,又損失兩名軍尉。

經過這兩次戰事,趙軍已損失了數萬人。廉頗帶軍隊沿丹河河谷繼續北撤,防守東西走向的丹朱嶺(今名)。丹朱嶺的石牆防線分隔了晉城盆地和長治盆地,如果趙軍能長期防守,可保有上黨郡的北半部分,也算實現了部分成功。秦軍主力則沿丹河河谷北上,試圖攻破趙軍防線,拿下整個上黨郡。

這就是趙括掛帥之前的兩軍形勢。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03

伴隨著戰事的展開,秦、趙兩國都在進行全面動員,軍隊源源不斷開赴前線。

相持之中,趙國也想通過外交方式打破僵局。趙國使者絡繹去往齊、魏、楚,三國表示聲援趙國,但不敢和秦公開作對;趙王還派著名學者荀子去秦國講和,荀子由此見識了秦國的獨特風格:官僚機器高效,社會簡樸富有朝氣,百姓單純,敬畏官法;相比之下,東方六國保留的貴族政治遺風還比較多,經濟文化發達而奢靡,戰爭能力不如秦國;而且,秦國上下都不重視文化和儒生,荀子很難在這裡找到崇拜者,外交使命也無從完成(《荀子·強國篇》)。

媾和無法實現,趙王也對前線曠日持久的拖延失去了耐心,決心用年輕的趙括替換下廉頗。《史記》說這是秦人的反間計奏效,其實是“事後諸葛亮”。廉頗作戰一貫謹慎,不擅長打勢均力敵的硬仗,他之前只成功指揮過對齊、魏的戰爭,從沒有戰勝秦軍的記錄。

史書對趙括掛帥做了很多負面描寫,多是按果尋因。

  • 比如,趙括之母向趙王面稟:趙括不如其先父,每次得到趙王賞賜,趙奢都分贈給部下將士;而趙括這次卻立刻用來購買田宅……但需注意,這些信息也有另外的闡釋角度,比如趙括購買田宅,可能是表示自己紮根在趙國,而非靠小恩小惠培植私人勢力,避免臨陣投敵之嫌(六十年後,蕭何在劉邦面前又做過這種表演)。如此,括母對趙王的這番陳述則另有意味。
"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戰國後期,秦、趙大戰於長平。趙括中途受命,兵敗身死,趙軍俘虜四十萬被坑殺,還衍生出一則“紙上談兵”的成語。趙括對趙國長平戰敗的責任,已屬千載不刊之論。

直到親身到長平戰場故地遊歷一番,對照山河形勢與古史的記載,我才感到史實也許並非如此簡單:趙括在當時做出了最冒險、可能也是最高明的決策,而導致他失敗的,卻是趙軍內部的紛爭和背叛。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01

長平古戰場遺址,在今山西晉城的高平市(縣級市),朝市區方向步行,逐漸走到了一個“箭頭村”。這裡歷代一直有青銅箭頭出土,所以變成了村子名。唐人張守節所做的《史記正義》顯示,趙括兵敗身死之處,就是今天箭頭村位置,結合周邊戰場的總體形勢,就可以判斷趙括冒險出擊、孤軍深入的意圖:

  • 當時趙軍主力集結在今高平市北二十公里,依託東西走向的山脈和構築的壘牆防堵秦軍;而秦軍主力集中在丹河河谷中,試圖衝破趙軍防線。兩軍相持之中,趙括帶一支部隊,深入奇襲到秦軍後方(箭頭村)切斷了秦軍補給線,堵住了秦軍主力撤退路線,形成了包圍態勢。此時,如果防線上的趙軍主力發起全面攻勢,就有可能一舉殲滅秦軍主力。

趙括奇兵完成了他們的使命,但趙軍的總攻並未出現。最終趙括兵敗身死,按兵不動的四十萬趙軍主力則全部投降,又被秦軍分隔坑殺。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02

公元前260年前後,秦國已經是戰國七雄裡最強大的國家,曾經強大的魏、楚都在對秦戰爭中被削弱了,只有趙國的實力尚在,不容小覷。在長平開戰前的幾年裡,秦和趙的關係比較緩和,秦國的老昭襄王還把一個孫子派到了趙國當“質子”,此人就是後來秦始皇的父親。這說明昭襄王沒計劃近期和趙國會有衝突。

秦國這時主要攻打東鄰韓國,佔領了黃河以北、太行山以南地區(野王郡,今河南濟源市、焦作市一帶)。韓國的上黨郡因此被秦軍隔斷,成了孤島飛地,上黨太守不想降秦,就向相鄰的趙國遣使,希望趙國兼併上黨。

對趙國來說,如果秦軍佔領上黨,趙都邯鄲和重鎮太原都會受到威脅;但此時趙吞併上黨,肯定會得罪秦國,經過統治階級上層的一番爭論,年輕的趙孝成王決定,由廉頗掛帥進駐上黨。秦國方面自然大怒,決心不顧自己質子的安危,對趙國開戰。

兩軍的偵察兵(斥兵)首先遭遇,開始了小規模戰鬥。廉頗的戰略比較保守,試圖避免與秦軍進行野外會戰,趙軍修築了幾座壁壘,準備長期防守。但秦軍攻勢凌厲,首戰攻破趙軍兩座壘城,殺死四名軍尉(戰國秦漢的“尉”是一種高級軍官,多帶領萬人之軍,類似現代的師長)。隨後,趙軍向北收縮防守,秦軍繼續進攻,趙軍“西壘”被攻破,又損失兩名軍尉。

經過這兩次戰事,趙軍已損失了數萬人。廉頗帶軍隊沿丹河河谷繼續北撤,防守東西走向的丹朱嶺(今名)。丹朱嶺的石牆防線分隔了晉城盆地和長治盆地,如果趙軍能長期防守,可保有上黨郡的北半部分,也算實現了部分成功。秦軍主力則沿丹河河谷北上,試圖攻破趙軍防線,拿下整個上黨郡。

這就是趙括掛帥之前的兩軍形勢。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03

伴隨著戰事的展開,秦、趙兩國都在進行全面動員,軍隊源源不斷開赴前線。

相持之中,趙國也想通過外交方式打破僵局。趙國使者絡繹去往齊、魏、楚,三國表示聲援趙國,但不敢和秦公開作對;趙王還派著名學者荀子去秦國講和,荀子由此見識了秦國的獨特風格:官僚機器高效,社會簡樸富有朝氣,百姓單純,敬畏官法;相比之下,東方六國保留的貴族政治遺風還比較多,經濟文化發達而奢靡,戰爭能力不如秦國;而且,秦國上下都不重視文化和儒生,荀子很難在這裡找到崇拜者,外交使命也無從完成(《荀子·強國篇》)。

媾和無法實現,趙王也對前線曠日持久的拖延失去了耐心,決心用年輕的趙括替換下廉頗。《史記》說這是秦人的反間計奏效,其實是“事後諸葛亮”。廉頗作戰一貫謹慎,不擅長打勢均力敵的硬仗,他之前只成功指揮過對齊、魏的戰爭,從沒有戰勝秦軍的記錄。

史書對趙括掛帥做了很多負面描寫,多是按果尋因。

  • 比如,趙括之母向趙王面稟:趙括不如其先父,每次得到趙王賞賜,趙奢都分贈給部下將士;而趙括這次卻立刻用來購買田宅……但需注意,這些信息也有另外的闡釋角度,比如趙括購買田宅,可能是表示自己紮根在趙國,而非靠小恩小惠培植私人勢力,避免臨陣投敵之嫌(六十年後,蕭何在劉邦面前又做過這種表演)。如此,括母對趙王的這番陳述則另有意味。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04

趙括到前線取代廉頗後,改變了廉頗的很多軍令,還變更了一些將領的職務,那些被廉頗提拔起來的將領們產生了很大不滿。秦軍四月開始對上黨的攻勢,此時已進入八月,趙括覺得反擊的時候到了。

《史記》只是記載趙括主動出擊,完全沒有此行的兵力、地點信息。如果我們確定趙括這次進攻目標是今箭頭村一帶,對局勢的判斷就非常容易了:一旦趙軍扼守住箭頭村一帶的河谷通道,就把秦軍主力封堵在了丹河河谷之中,而且掐斷了秦軍唯一的南來糧運通道,將在秦軍中造成恐慌。

但是,數十萬趙軍主力沒有行動。在趙括帶兵出擊之前,他肯定給主力中的將領留下了相關命令,只是這命令沒有被執行。

在趙主力軍按兵不動之際,趙括軍遭到優勢秦軍的合圍,無法脫離,他只能命令士兵們就地修築營壘,堅守待援。

趙括在東壘固守長達46天。靠士兵自帶乾糧維持不了這麼久,趙軍肯定佔據了秦軍的一些後勤倉庫。從地形看,秦軍完全可能在箭頭村一帶設立後勤基地。另一方面,靠繳獲的糧食能維持46天,也說明趙括這支奇襲軍規模不大,可能在一兩萬人左右。《史記》載,秦軍只用了二萬五千人圍困趙括軍,也旁證趙括軍規模不大。

主力按兵不動,使趙括的奇襲完全失去了意義。被秦軍壓縮到駐壘營地之後,掐斷秦軍糧運的意圖也破滅了,秦軍仍可以繞過這個孤軍營壘運糧。

"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戰國後期,秦、趙大戰於長平。趙括中途受命,兵敗身死,趙軍俘虜四十萬被坑殺,還衍生出一則“紙上談兵”的成語。趙括對趙國長平戰敗的責任,已屬千載不刊之論。

直到親身到長平戰場故地遊歷一番,對照山河形勢與古史的記載,我才感到史實也許並非如此簡單:趙括在當時做出了最冒險、可能也是最高明的決策,而導致他失敗的,卻是趙軍內部的紛爭和背叛。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01

長平古戰場遺址,在今山西晉城的高平市(縣級市),朝市區方向步行,逐漸走到了一個“箭頭村”。這裡歷代一直有青銅箭頭出土,所以變成了村子名。唐人張守節所做的《史記正義》顯示,趙括兵敗身死之處,就是今天箭頭村位置,結合周邊戰場的總體形勢,就可以判斷趙括冒險出擊、孤軍深入的意圖:

  • 當時趙軍主力集結在今高平市北二十公里,依託東西走向的山脈和構築的壘牆防堵秦軍;而秦軍主力集中在丹河河谷中,試圖衝破趙軍防線。兩軍相持之中,趙括帶一支部隊,深入奇襲到秦軍後方(箭頭村)切斷了秦軍補給線,堵住了秦軍主力撤退路線,形成了包圍態勢。此時,如果防線上的趙軍主力發起全面攻勢,就有可能一舉殲滅秦軍主力。

趙括奇兵完成了他們的使命,但趙軍的總攻並未出現。最終趙括兵敗身死,按兵不動的四十萬趙軍主力則全部投降,又被秦軍分隔坑殺。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02

公元前260年前後,秦國已經是戰國七雄裡最強大的國家,曾經強大的魏、楚都在對秦戰爭中被削弱了,只有趙國的實力尚在,不容小覷。在長平開戰前的幾年裡,秦和趙的關係比較緩和,秦國的老昭襄王還把一個孫子派到了趙國當“質子”,此人就是後來秦始皇的父親。這說明昭襄王沒計劃近期和趙國會有衝突。

秦國這時主要攻打東鄰韓國,佔領了黃河以北、太行山以南地區(野王郡,今河南濟源市、焦作市一帶)。韓國的上黨郡因此被秦軍隔斷,成了孤島飛地,上黨太守不想降秦,就向相鄰的趙國遣使,希望趙國兼併上黨。

對趙國來說,如果秦軍佔領上黨,趙都邯鄲和重鎮太原都會受到威脅;但此時趙吞併上黨,肯定會得罪秦國,經過統治階級上層的一番爭論,年輕的趙孝成王決定,由廉頗掛帥進駐上黨。秦國方面自然大怒,決心不顧自己質子的安危,對趙國開戰。

兩軍的偵察兵(斥兵)首先遭遇,開始了小規模戰鬥。廉頗的戰略比較保守,試圖避免與秦軍進行野外會戰,趙軍修築了幾座壁壘,準備長期防守。但秦軍攻勢凌厲,首戰攻破趙軍兩座壘城,殺死四名軍尉(戰國秦漢的“尉”是一種高級軍官,多帶領萬人之軍,類似現代的師長)。隨後,趙軍向北收縮防守,秦軍繼續進攻,趙軍“西壘”被攻破,又損失兩名軍尉。

經過這兩次戰事,趙軍已損失了數萬人。廉頗帶軍隊沿丹河河谷繼續北撤,防守東西走向的丹朱嶺(今名)。丹朱嶺的石牆防線分隔了晉城盆地和長治盆地,如果趙軍能長期防守,可保有上黨郡的北半部分,也算實現了部分成功。秦軍主力則沿丹河河谷北上,試圖攻破趙軍防線,拿下整個上黨郡。

這就是趙括掛帥之前的兩軍形勢。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03

伴隨著戰事的展開,秦、趙兩國都在進行全面動員,軍隊源源不斷開赴前線。

相持之中,趙國也想通過外交方式打破僵局。趙國使者絡繹去往齊、魏、楚,三國表示聲援趙國,但不敢和秦公開作對;趙王還派著名學者荀子去秦國講和,荀子由此見識了秦國的獨特風格:官僚機器高效,社會簡樸富有朝氣,百姓單純,敬畏官法;相比之下,東方六國保留的貴族政治遺風還比較多,經濟文化發達而奢靡,戰爭能力不如秦國;而且,秦國上下都不重視文化和儒生,荀子很難在這裡找到崇拜者,外交使命也無從完成(《荀子·強國篇》)。

媾和無法實現,趙王也對前線曠日持久的拖延失去了耐心,決心用年輕的趙括替換下廉頗。《史記》說這是秦人的反間計奏效,其實是“事後諸葛亮”。廉頗作戰一貫謹慎,不擅長打勢均力敵的硬仗,他之前只成功指揮過對齊、魏的戰爭,從沒有戰勝秦軍的記錄。

史書對趙括掛帥做了很多負面描寫,多是按果尋因。

  • 比如,趙括之母向趙王面稟:趙括不如其先父,每次得到趙王賞賜,趙奢都分贈給部下將士;而趙括這次卻立刻用來購買田宅……但需注意,這些信息也有另外的闡釋角度,比如趙括購買田宅,可能是表示自己紮根在趙國,而非靠小恩小惠培植私人勢力,避免臨陣投敵之嫌(六十年後,蕭何在劉邦面前又做過這種表演)。如此,括母對趙王的這番陳述則另有意味。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04

趙括到前線取代廉頗後,改變了廉頗的很多軍令,還變更了一些將領的職務,那些被廉頗提拔起來的將領們產生了很大不滿。秦軍四月開始對上黨的攻勢,此時已進入八月,趙括覺得反擊的時候到了。

《史記》只是記載趙括主動出擊,完全沒有此行的兵力、地點信息。如果我們確定趙括這次進攻目標是今箭頭村一帶,對局勢的判斷就非常容易了:一旦趙軍扼守住箭頭村一帶的河谷通道,就把秦軍主力封堵在了丹河河谷之中,而且掐斷了秦軍唯一的南來糧運通道,將在秦軍中造成恐慌。

但是,數十萬趙軍主力沒有行動。在趙括帶兵出擊之前,他肯定給主力中的將領留下了相關命令,只是這命令沒有被執行。

在趙主力軍按兵不動之際,趙括軍遭到優勢秦軍的合圍,無法脫離,他只能命令士兵們就地修築營壘,堅守待援。

趙括在東壘固守長達46天。靠士兵自帶乾糧維持不了這麼久,趙軍肯定佔據了秦軍的一些後勤倉庫。從地形看,秦軍完全可能在箭頭村一帶設立後勤基地。另一方面,靠繳獲的糧食能維持46天,也說明趙括這支奇襲軍規模不大,可能在一兩萬人左右。《史記》載,秦軍只用了二萬五千人圍困趙括軍,也旁證趙括軍規模不大。

主力按兵不動,使趙括的奇襲完全失去了意義。被秦軍壓縮到駐壘營地之後,掐斷秦軍糧運的意圖也破滅了,秦軍仍可以繞過這個孤軍營壘運糧。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05

在和趙括孤軍的戰鬥中,秦軍將領察覺到了趙軍主力的畏戰和遲疑,甚至可能收到了趙軍內部投降派的情報。所以秦軍沒有急於進攻趙括營壘,如果不惜代價強攻,拿下這個營壘也不困難,但秦軍確信趙軍主力不會趕來救援;或者,即使趙軍主力貿然出擊,已經穩住了陣腳的秦軍也有信心將他們殲滅於野外。

最終,孤軍食盡,幾次突圍未果。趙括帶領殘餘的士兵做了最後一次嘗試,在箭雨中全軍覆沒。然後,防線上的四十萬趙軍主力全部繳械,成為俘虜。

從當時的實力看,趙括孤軍的覆滅對趙軍總體影響不大,他們人數太少。而且,趙軍依託山嶺的防線仍完好無損,雙方的對峙態勢並沒有明顯改觀。但背叛了趙括的將領們已經沒有了作戰勇氣,也許他們擔心日後趙國方面的清算,投降顯然最安全。

趙軍全體士兵、中下級軍官,卻很難接受作為戰俘的命運,因為他們並沒有被敵人擊敗,而是被一小撮上層將領出賣了:萬一他們知道了自己主帥英勇而悲慘的事蹟,難保不會再生譁變。秦軍統帥白起深諳這種可能,於是秦軍立刻展開了對趙軍俘虜的屠殺。關於那些主導投降的趙軍將領的結局,則沒有任何史籍記載。

"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戰國後期,秦、趙大戰於長平。趙括中途受命,兵敗身死,趙軍俘虜四十萬被坑殺,還衍生出一則“紙上談兵”的成語。趙括對趙國長平戰敗的責任,已屬千載不刊之論。

直到親身到長平戰場故地遊歷一番,對照山河形勢與古史的記載,我才感到史實也許並非如此簡單:趙括在當時做出了最冒險、可能也是最高明的決策,而導致他失敗的,卻是趙軍內部的紛爭和背叛。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01

長平古戰場遺址,在今山西晉城的高平市(縣級市),朝市區方向步行,逐漸走到了一個“箭頭村”。這裡歷代一直有青銅箭頭出土,所以變成了村子名。唐人張守節所做的《史記正義》顯示,趙括兵敗身死之處,就是今天箭頭村位置,結合周邊戰場的總體形勢,就可以判斷趙括冒險出擊、孤軍深入的意圖:

  • 當時趙軍主力集結在今高平市北二十公里,依託東西走向的山脈和構築的壘牆防堵秦軍;而秦軍主力集中在丹河河谷中,試圖衝破趙軍防線。兩軍相持之中,趙括帶一支部隊,深入奇襲到秦軍後方(箭頭村)切斷了秦軍補給線,堵住了秦軍主力撤退路線,形成了包圍態勢。此時,如果防線上的趙軍主力發起全面攻勢,就有可能一舉殲滅秦軍主力。

趙括奇兵完成了他們的使命,但趙軍的總攻並未出現。最終趙括兵敗身死,按兵不動的四十萬趙軍主力則全部投降,又被秦軍分隔坑殺。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02

公元前260年前後,秦國已經是戰國七雄裡最強大的國家,曾經強大的魏、楚都在對秦戰爭中被削弱了,只有趙國的實力尚在,不容小覷。在長平開戰前的幾年裡,秦和趙的關係比較緩和,秦國的老昭襄王還把一個孫子派到了趙國當“質子”,此人就是後來秦始皇的父親。這說明昭襄王沒計劃近期和趙國會有衝突。

秦國這時主要攻打東鄰韓國,佔領了黃河以北、太行山以南地區(野王郡,今河南濟源市、焦作市一帶)。韓國的上黨郡因此被秦軍隔斷,成了孤島飛地,上黨太守不想降秦,就向相鄰的趙國遣使,希望趙國兼併上黨。

對趙國來說,如果秦軍佔領上黨,趙都邯鄲和重鎮太原都會受到威脅;但此時趙吞併上黨,肯定會得罪秦國,經過統治階級上層的一番爭論,年輕的趙孝成王決定,由廉頗掛帥進駐上黨。秦國方面自然大怒,決心不顧自己質子的安危,對趙國開戰。

兩軍的偵察兵(斥兵)首先遭遇,開始了小規模戰鬥。廉頗的戰略比較保守,試圖避免與秦軍進行野外會戰,趙軍修築了幾座壁壘,準備長期防守。但秦軍攻勢凌厲,首戰攻破趙軍兩座壘城,殺死四名軍尉(戰國秦漢的“尉”是一種高級軍官,多帶領萬人之軍,類似現代的師長)。隨後,趙軍向北收縮防守,秦軍繼續進攻,趙軍“西壘”被攻破,又損失兩名軍尉。

經過這兩次戰事,趙軍已損失了數萬人。廉頗帶軍隊沿丹河河谷繼續北撤,防守東西走向的丹朱嶺(今名)。丹朱嶺的石牆防線分隔了晉城盆地和長治盆地,如果趙軍能長期防守,可保有上黨郡的北半部分,也算實現了部分成功。秦軍主力則沿丹河河谷北上,試圖攻破趙軍防線,拿下整個上黨郡。

這就是趙括掛帥之前的兩軍形勢。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03

伴隨著戰事的展開,秦、趙兩國都在進行全面動員,軍隊源源不斷開赴前線。

相持之中,趙國也想通過外交方式打破僵局。趙國使者絡繹去往齊、魏、楚,三國表示聲援趙國,但不敢和秦公開作對;趙王還派著名學者荀子去秦國講和,荀子由此見識了秦國的獨特風格:官僚機器高效,社會簡樸富有朝氣,百姓單純,敬畏官法;相比之下,東方六國保留的貴族政治遺風還比較多,經濟文化發達而奢靡,戰爭能力不如秦國;而且,秦國上下都不重視文化和儒生,荀子很難在這裡找到崇拜者,外交使命也無從完成(《荀子·強國篇》)。

媾和無法實現,趙王也對前線曠日持久的拖延失去了耐心,決心用年輕的趙括替換下廉頗。《史記》說這是秦人的反間計奏效,其實是“事後諸葛亮”。廉頗作戰一貫謹慎,不擅長打勢均力敵的硬仗,他之前只成功指揮過對齊、魏的戰爭,從沒有戰勝秦軍的記錄。

史書對趙括掛帥做了很多負面描寫,多是按果尋因。

  • 比如,趙括之母向趙王面稟:趙括不如其先父,每次得到趙王賞賜,趙奢都分贈給部下將士;而趙括這次卻立刻用來購買田宅……但需注意,這些信息也有另外的闡釋角度,比如趙括購買田宅,可能是表示自己紮根在趙國,而非靠小恩小惠培植私人勢力,避免臨陣投敵之嫌(六十年後,蕭何在劉邦面前又做過這種表演)。如此,括母對趙王的這番陳述則另有意味。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04

趙括到前線取代廉頗後,改變了廉頗的很多軍令,還變更了一些將領的職務,那些被廉頗提拔起來的將領們產生了很大不滿。秦軍四月開始對上黨的攻勢,此時已進入八月,趙括覺得反擊的時候到了。

《史記》只是記載趙括主動出擊,完全沒有此行的兵力、地點信息。如果我們確定趙括這次進攻目標是今箭頭村一帶,對局勢的判斷就非常容易了:一旦趙軍扼守住箭頭村一帶的河谷通道,就把秦軍主力封堵在了丹河河谷之中,而且掐斷了秦軍唯一的南來糧運通道,將在秦軍中造成恐慌。

但是,數十萬趙軍主力沒有行動。在趙括帶兵出擊之前,他肯定給主力中的將領留下了相關命令,只是這命令沒有被執行。

在趙主力軍按兵不動之際,趙括軍遭到優勢秦軍的合圍,無法脫離,他只能命令士兵們就地修築營壘,堅守待援。

趙括在東壘固守長達46天。靠士兵自帶乾糧維持不了這麼久,趙軍肯定佔據了秦軍的一些後勤倉庫。從地形看,秦軍完全可能在箭頭村一帶設立後勤基地。另一方面,靠繳獲的糧食能維持46天,也說明趙括這支奇襲軍規模不大,可能在一兩萬人左右。《史記》載,秦軍只用了二萬五千人圍困趙括軍,也旁證趙括軍規模不大。

主力按兵不動,使趙括的奇襲完全失去了意義。被秦軍壓縮到駐壘營地之後,掐斷秦軍糧運的意圖也破滅了,秦軍仍可以繞過這個孤軍營壘運糧。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05

在和趙括孤軍的戰鬥中,秦軍將領察覺到了趙軍主力的畏戰和遲疑,甚至可能收到了趙軍內部投降派的情報。所以秦軍沒有急於進攻趙括營壘,如果不惜代價強攻,拿下這個營壘也不困難,但秦軍確信趙軍主力不會趕來救援;或者,即使趙軍主力貿然出擊,已經穩住了陣腳的秦軍也有信心將他們殲滅於野外。

最終,孤軍食盡,幾次突圍未果。趙括帶領殘餘的士兵做了最後一次嘗試,在箭雨中全軍覆沒。然後,防線上的四十萬趙軍主力全部繳械,成為俘虜。

從當時的實力看,趙括孤軍的覆滅對趙軍總體影響不大,他們人數太少。而且,趙軍依託山嶺的防線仍完好無損,雙方的對峙態勢並沒有明顯改觀。但背叛了趙括的將領們已經沒有了作戰勇氣,也許他們擔心日後趙國方面的清算,投降顯然最安全。

趙軍全體士兵、中下級軍官,卻很難接受作為戰俘的命運,因為他們並沒有被敵人擊敗,而是被一小撮上層將領出賣了:萬一他們知道了自己主帥英勇而悲慘的事蹟,難保不會再生譁變。秦軍統帥白起深諳這種可能,於是秦軍立刻展開了對趙軍俘虜的屠殺。關於那些主導投降的趙軍將領的結局,則沒有任何史籍記載。

揭祕長平之戰,我們都誤會趙括了

以上就是對長平之戰和趙括的另一種解釋。

這並非對趙括的“全面平反”。說到底,戰爭只能以成敗論英雄。趙括是失敗者,但他並非敗在戰略和戰術能力層面,而是缺少對人心和權謀的瞭解。他得罪了廉頗的舊部將領,又貿然親自出徵,這兩者共同構成了他的失敗。如果他坐鎮主力軍中,派遣一名將領去奇襲箭頭村,整個戰局也許會改寫。

他選擇了親自出擊,也許有和將領們爭執、負氣的因素,想用自己英雄主義的犧牲精神激發那些蠅營狗苟、只重私利的將軍們,但他高估了人性的底線。

廉頗晚年棄趙奔魏,後又謀求返回趙國,則是另一種境界,他一直活得現實而且皮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