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的資中情結'

"

國畫大師張大千出生於內江縣(今內江市市中區),但他從少年時便與資中結下深厚的緣分,成年後創作了不少和資中相關的作品,對資中有著深厚的感情。

"

國畫大師張大千出生於內江縣(今內江市市中區),但他從少年時便與資中結下深厚的緣分,成年後創作了不少和資中相關的作品,對資中有著深厚的感情。

張大千的資中情結

古城金帶街口遺影(今資中大廈)

據文史資料記載,張大千少年時期曾到過資中求學,向老畫家楊春梯(名朝政,號珠江釣叟,資中縣太平鎮人,清末廩生,蜀中著名潑墨山水畫家)學習繪畫。

當時楊春梯的作品在沱江流域已久負盛名,他的書法筆意流暢瀟灑,鋒廓大方,別具一格,其詩書畫融為一體,相得益彰,世稱“三絕”。現存資中縣博物館《步履尋幽圖》,系楊春梯80歲時所繪,是國家二級珍品。楊春梯早期作品“資州八勝”與張大千後來繪的“資中八勝”千秋各異,用筆設色,皆為大家。

內江城內“金蘭拜盟”的四藝友,即張大千的二哥張善子(擅長畫虎,號稱“虎痴”)、工筆草蟲畫家劉採臣、潑墨山水畫家邱特澄、人物仕女畫家陳石漁都曾慕名前往資中,拜楊春梯為師,少年張大千每次都一同前往。張大千聰敏好學,楊春梯很喜歡他,教他國畫的用墨、運筆、著色等基本技法,為張大千的國畫藝術道路鋪下了基石。

從張大千畫的《倒掛琵琶》題記:“辛亥春,家四兄文修,授業資中張孟筠,予亦就讀其家數月。課餘嘗侍四兄登眺郡郊諸勝。忽忽已是四十餘年前事,真如隔世矣。”而知,1911年初,少年張大千曾在資中求學數月,並已遊覽過資中諸多名勝。他的四哥張文修在資中縣城富商張孟筠辦的宗祠學堂教書,張大千到此學習了數月,課餘與四哥同遊了資中的名勝古蹟。數十年前的往事他仍記憶猶新,如歷歷在目,由此看出他多麼思念故鄉的親人、朋友和老師,無限留戀故鄉的山水草木。

從張大千畫的《刺桐圖》的款識:“去年元月,林君默兄邀楊孝慈及予三兄麗誠,往遊資中寧國寺觀宋人壁畫,還周西巖尋王蜀題名,道旁刺桐婆娑可愛,君默嘆為有營丘遺意”而知,張大千於1940年初曾到資中風景名勝實地寫生。據當地文史資料記載,這次他在資中籍畫家、同盟會員、時任四川省參議員、四川美協常務理事的林君默和時任成都中央銀行行長(經理)的楊孝慈,以及他的三哥張麗誠陪同下,在林君默的妹夫郭谷初位於資中縣城七賢街翠豐堂的家中住了十餘天,拜訪了他幼時的啟蒙畫師楊春梯的長孫楊鄉如和張岷泉、阮甸韓等資中名士。

這一次,張大千遊覽了資中始建於東漢建安五年(200年)的著名佛教勝地寧國寺和佈滿唐宋石刻的古西巖等名勝古蹟,在欣賞古西巖唐宋石窟藝術時,只見石壁夾道長滿了婆娑可愛的刺桐樹,張大千便將此美景行諸筆端,繪出了一幅古韻盎然的《刺桐圖》,據悉,此畫作現收藏在四川省博物館。

從張大千書寫的《題畫小詩》落款:“題畫小詩,仰範章仁兄法家正之。戊子之秋,大千張爰”得知,1948年秋,張大千曾遊故地資中。

據文史資料記載,此次張大千仍由林君默陪同,住郭谷初家。他們一起前往甘露古鎮參觀甘露寺明代壁畫和明代道家宗師張三丰繪的墨龍圖,以及孔子之師萇弘的修身養晦處——龍洞,拜訪了內江有名的收藏家、原川軍少將副司令、成都警察局長李範章。

張大千後來為李範章揮毫寫就一幅巨型題畫小詩:“凌花鏡水秋,容與樂蘭舟。細草生溪綠,叢筠覆屋幽。江鄉自沮洳,岸柳尚輕柔。應共西風發,夕陽歸興遒。”落款為:“題畫小詩,仰範章仁兄法家正之。戊子之秋,大千張爰”。

此作品融行、草、隸、篆為一爐,筆法酣暢淋漓,一氣呵成,透出極強的韻律感。此書法作品裝裱後長4.68米、寬近1米,據悉,它是張大千藝術生涯中少見的巨型書法作品。

"

國畫大師張大千出生於內江縣(今內江市市中區),但他從少年時便與資中結下深厚的緣分,成年後創作了不少和資中相關的作品,對資中有著深厚的感情。

張大千的資中情結

古城金帶街口遺影(今資中大廈)

據文史資料記載,張大千少年時期曾到過資中求學,向老畫家楊春梯(名朝政,號珠江釣叟,資中縣太平鎮人,清末廩生,蜀中著名潑墨山水畫家)學習繪畫。

當時楊春梯的作品在沱江流域已久負盛名,他的書法筆意流暢瀟灑,鋒廓大方,別具一格,其詩書畫融為一體,相得益彰,世稱“三絕”。現存資中縣博物館《步履尋幽圖》,系楊春梯80歲時所繪,是國家二級珍品。楊春梯早期作品“資州八勝”與張大千後來繪的“資中八勝”千秋各異,用筆設色,皆為大家。

內江城內“金蘭拜盟”的四藝友,即張大千的二哥張善子(擅長畫虎,號稱“虎痴”)、工筆草蟲畫家劉採臣、潑墨山水畫家邱特澄、人物仕女畫家陳石漁都曾慕名前往資中,拜楊春梯為師,少年張大千每次都一同前往。張大千聰敏好學,楊春梯很喜歡他,教他國畫的用墨、運筆、著色等基本技法,為張大千的國畫藝術道路鋪下了基石。

從張大千畫的《倒掛琵琶》題記:“辛亥春,家四兄文修,授業資中張孟筠,予亦就讀其家數月。課餘嘗侍四兄登眺郡郊諸勝。忽忽已是四十餘年前事,真如隔世矣。”而知,1911年初,少年張大千曾在資中求學數月,並已遊覽過資中諸多名勝。他的四哥張文修在資中縣城富商張孟筠辦的宗祠學堂教書,張大千到此學習了數月,課餘與四哥同遊了資中的名勝古蹟。數十年前的往事他仍記憶猶新,如歷歷在目,由此看出他多麼思念故鄉的親人、朋友和老師,無限留戀故鄉的山水草木。

從張大千畫的《刺桐圖》的款識:“去年元月,林君默兄邀楊孝慈及予三兄麗誠,往遊資中寧國寺觀宋人壁畫,還周西巖尋王蜀題名,道旁刺桐婆娑可愛,君默嘆為有營丘遺意”而知,張大千於1940年初曾到資中風景名勝實地寫生。據當地文史資料記載,這次他在資中籍畫家、同盟會員、時任四川省參議員、四川美協常務理事的林君默和時任成都中央銀行行長(經理)的楊孝慈,以及他的三哥張麗誠陪同下,在林君默的妹夫郭谷初位於資中縣城七賢街翠豐堂的家中住了十餘天,拜訪了他幼時的啟蒙畫師楊春梯的長孫楊鄉如和張岷泉、阮甸韓等資中名士。

這一次,張大千遊覽了資中始建於東漢建安五年(200年)的著名佛教勝地寧國寺和佈滿唐宋石刻的古西巖等名勝古蹟,在欣賞古西巖唐宋石窟藝術時,只見石壁夾道長滿了婆娑可愛的刺桐樹,張大千便將此美景行諸筆端,繪出了一幅古韻盎然的《刺桐圖》,據悉,此畫作現收藏在四川省博物館。

從張大千書寫的《題畫小詩》落款:“題畫小詩,仰範章仁兄法家正之。戊子之秋,大千張爰”得知,1948年秋,張大千曾遊故地資中。

據文史資料記載,此次張大千仍由林君默陪同,住郭谷初家。他們一起前往甘露古鎮參觀甘露寺明代壁畫和明代道家宗師張三丰繪的墨龍圖,以及孔子之師萇弘的修身養晦處——龍洞,拜訪了內江有名的收藏家、原川軍少將副司令、成都警察局長李範章。

張大千後來為李範章揮毫寫就一幅巨型題畫小詩:“凌花鏡水秋,容與樂蘭舟。細草生溪綠,叢筠覆屋幽。江鄉自沮洳,岸柳尚輕柔。應共西風發,夕陽歸興遒。”落款為:“題畫小詩,仰範章仁兄法家正之。戊子之秋,大千張爰”。

此作品融行、草、隸、篆為一爐,筆法酣暢淋漓,一氣呵成,透出極強的韻律感。此書法作品裝裱後長4.68米、寬近1米,據悉,它是張大千藝術生涯中少見的巨型書法作品。

張大千的資中情結

大千曾居住過的狀元街“林穀風診所”(原教會啟蒙小學)

新中國成立之初,李範章在資中縣球溪中學教書的侄子將這幅巨型書法和張大千早期繪畫《荷葉圖》及其兄張善子繪畫《虎》三件作品送交給資中縣文化館收藏。張大千先生逝世後,這一書法作品曾在北京舉辦的《張大千書畫展覽》展出,是公認的珍品。這件文物,現存於資中縣博物館。

1920年以後,張大千多數時間遠離故鄉,遍遊祖國和世界名山大川,忙於藝術創作和作品展出,一生很少回到家鄉,但他無論走到哪裡,都非常思念故鄉。中年以後的張大千長期身居異國他鄉,但故鄉一直是牽著他情感的藤,他不斷以詩畫作品來表達其思鄉之情。

一方面,他作為畫家,把思鄉的情愫訴諸筆端,讓筆下淌出的山水草木傳達出他對故鄉纏綿眷戀的訊息。如《蜀山行旅圖(1939)、《資中醮壇山》(1940)、《資中景色》(1940)、《蜀中山色》(1944)、《蜀歸圖》(1947)、《蜀山春曉》(1953)、《巴山清逸圖》(1954)、《資中八勝圖》(1956)、《山溪村舍》(1960)、《懷鄉圖》(1961)、《巴蜀景色》(1963)、《蜀山流泉》(1967)、《蜀山秋色》(1967)《看山須看故山青》(1967)等畫作都表達出了他對故鄉的無限眷念之情,直到他去世前的頭一年,他還畫了《憶蜀中山水》(1982臺北)。

一方面,他作為詩人,胸腔裡不時流淌出濃濃的鄉情:“海角天涯鬢已霜,揮毫蘸淚寫滄桑。五洲行遍猶尋勝,萬里遲歸總戀鄉”、“故鄉無數佳山水”……從張大千許多畫上的題識可知,他對故鄉有著無限的眷戀。如:《巴山清逸圖》題識:“不見巴人作巴語,爭教蜀客鄰蜀山。垂老可無歸國日,夢中滿意說鄉關。眷念故山如夢中事,漫拈小詩寫圖寄意”。《方亭論道》(1959)題識:“……投荒南美八年矣,思歸未歸,眷念故山,情如夢際中爭。漫拈小詩寫圖集意”。《山溪村舍》題識:“十年去國吾何說,萬里還鄉君且聽。行遍歐西南北美,看山須看故山青”。甚至他的鈐印也多以故鄉巴蜀取名,如西川張爰、蜀客、蜀人張大千爰、蜀郡張爰等等。

資中有許多風景名勝、文物古蹟,尤其是自古以來便是巴蜀遊覽勝地的“資州八景”,自然成為了張大千極好的創作素材。張大千中年以後,一直身居海外,他總是忘不了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將濃濃的鄉情作為創作的源泉,把故鄉的美景作為創作的素材,繪製出了無數反映他無限鄉愁的山水畫卷。

據文史資料和張大千詩畫作品可知,他凡回四川,多數時間都要到故地資中走親訪友、遊覽勝景,實地寫生,創作了不少以資中景物為題材的藝術佳品。如《荷葉圖》(早期作品)、《刺桐圖》《資中醮壇山》《資中景色》《隱士圖》、《資中八勝圖》(共八幅)、題畫小詩(大千先生藝術生涯中少見的巨型書法、國家一級文物)等等。

張大千反映故地資中景物的藝術作品較多,他的這些詩畫不僅表達其濃濃的思鄉之情,豐富了內江大千文化的內涵,為大千故里增輝添彩,也印證了資中無愧為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號。尤其是他的《資中八勝圖》多次在巴黎、新加坡、臺北巡迴展出,在海內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使資中古城名揚天下。

張大千1956年寓居法國巴黎時,住在其表親郭有守(又名子傑,時任中國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資中人)家。那時他已離開故鄉近10年了,可資中的風景名勝、珍貴文物古蹟一直讓他魂牽夢縈。“丙申五月,重來法京巴黎,住子傑中表家,每話故山之勝,輒為唏噓,為寫資中八景,以慰羈情”。於是他憑著腦海裡的深刻印象,飽蘸濃墨揮毫繪製出《資中八勝圖》以表達身為一個海外遊子濃濃思鄉的心情。並於同年7月在巴黎展出,1960年又在新加坡展出。

"

國畫大師張大千出生於內江縣(今內江市市中區),但他從少年時便與資中結下深厚的緣分,成年後創作了不少和資中相關的作品,對資中有著深厚的感情。

張大千的資中情結

古城金帶街口遺影(今資中大廈)

據文史資料記載,張大千少年時期曾到過資中求學,向老畫家楊春梯(名朝政,號珠江釣叟,資中縣太平鎮人,清末廩生,蜀中著名潑墨山水畫家)學習繪畫。

當時楊春梯的作品在沱江流域已久負盛名,他的書法筆意流暢瀟灑,鋒廓大方,別具一格,其詩書畫融為一體,相得益彰,世稱“三絕”。現存資中縣博物館《步履尋幽圖》,系楊春梯80歲時所繪,是國家二級珍品。楊春梯早期作品“資州八勝”與張大千後來繪的“資中八勝”千秋各異,用筆設色,皆為大家。

內江城內“金蘭拜盟”的四藝友,即張大千的二哥張善子(擅長畫虎,號稱“虎痴”)、工筆草蟲畫家劉採臣、潑墨山水畫家邱特澄、人物仕女畫家陳石漁都曾慕名前往資中,拜楊春梯為師,少年張大千每次都一同前往。張大千聰敏好學,楊春梯很喜歡他,教他國畫的用墨、運筆、著色等基本技法,為張大千的國畫藝術道路鋪下了基石。

從張大千畫的《倒掛琵琶》題記:“辛亥春,家四兄文修,授業資中張孟筠,予亦就讀其家數月。課餘嘗侍四兄登眺郡郊諸勝。忽忽已是四十餘年前事,真如隔世矣。”而知,1911年初,少年張大千曾在資中求學數月,並已遊覽過資中諸多名勝。他的四哥張文修在資中縣城富商張孟筠辦的宗祠學堂教書,張大千到此學習了數月,課餘與四哥同遊了資中的名勝古蹟。數十年前的往事他仍記憶猶新,如歷歷在目,由此看出他多麼思念故鄉的親人、朋友和老師,無限留戀故鄉的山水草木。

從張大千畫的《刺桐圖》的款識:“去年元月,林君默兄邀楊孝慈及予三兄麗誠,往遊資中寧國寺觀宋人壁畫,還周西巖尋王蜀題名,道旁刺桐婆娑可愛,君默嘆為有營丘遺意”而知,張大千於1940年初曾到資中風景名勝實地寫生。據當地文史資料記載,這次他在資中籍畫家、同盟會員、時任四川省參議員、四川美協常務理事的林君默和時任成都中央銀行行長(經理)的楊孝慈,以及他的三哥張麗誠陪同下,在林君默的妹夫郭谷初位於資中縣城七賢街翠豐堂的家中住了十餘天,拜訪了他幼時的啟蒙畫師楊春梯的長孫楊鄉如和張岷泉、阮甸韓等資中名士。

這一次,張大千遊覽了資中始建於東漢建安五年(200年)的著名佛教勝地寧國寺和佈滿唐宋石刻的古西巖等名勝古蹟,在欣賞古西巖唐宋石窟藝術時,只見石壁夾道長滿了婆娑可愛的刺桐樹,張大千便將此美景行諸筆端,繪出了一幅古韻盎然的《刺桐圖》,據悉,此畫作現收藏在四川省博物館。

從張大千書寫的《題畫小詩》落款:“題畫小詩,仰範章仁兄法家正之。戊子之秋,大千張爰”得知,1948年秋,張大千曾遊故地資中。

據文史資料記載,此次張大千仍由林君默陪同,住郭谷初家。他們一起前往甘露古鎮參觀甘露寺明代壁畫和明代道家宗師張三丰繪的墨龍圖,以及孔子之師萇弘的修身養晦處——龍洞,拜訪了內江有名的收藏家、原川軍少將副司令、成都警察局長李範章。

張大千後來為李範章揮毫寫就一幅巨型題畫小詩:“凌花鏡水秋,容與樂蘭舟。細草生溪綠,叢筠覆屋幽。江鄉自沮洳,岸柳尚輕柔。應共西風發,夕陽歸興遒。”落款為:“題畫小詩,仰範章仁兄法家正之。戊子之秋,大千張爰”。

此作品融行、草、隸、篆為一爐,筆法酣暢淋漓,一氣呵成,透出極強的韻律感。此書法作品裝裱後長4.68米、寬近1米,據悉,它是張大千藝術生涯中少見的巨型書法作品。

張大千的資中情結

大千曾居住過的狀元街“林穀風診所”(原教會啟蒙小學)

新中國成立之初,李範章在資中縣球溪中學教書的侄子將這幅巨型書法和張大千早期繪畫《荷葉圖》及其兄張善子繪畫《虎》三件作品送交給資中縣文化館收藏。張大千先生逝世後,這一書法作品曾在北京舉辦的《張大千書畫展覽》展出,是公認的珍品。這件文物,現存於資中縣博物館。

1920年以後,張大千多數時間遠離故鄉,遍遊祖國和世界名山大川,忙於藝術創作和作品展出,一生很少回到家鄉,但他無論走到哪裡,都非常思念故鄉。中年以後的張大千長期身居異國他鄉,但故鄉一直是牽著他情感的藤,他不斷以詩畫作品來表達其思鄉之情。

一方面,他作為畫家,把思鄉的情愫訴諸筆端,讓筆下淌出的山水草木傳達出他對故鄉纏綿眷戀的訊息。如《蜀山行旅圖(1939)、《資中醮壇山》(1940)、《資中景色》(1940)、《蜀中山色》(1944)、《蜀歸圖》(1947)、《蜀山春曉》(1953)、《巴山清逸圖》(1954)、《資中八勝圖》(1956)、《山溪村舍》(1960)、《懷鄉圖》(1961)、《巴蜀景色》(1963)、《蜀山流泉》(1967)、《蜀山秋色》(1967)《看山須看故山青》(1967)等畫作都表達出了他對故鄉的無限眷念之情,直到他去世前的頭一年,他還畫了《憶蜀中山水》(1982臺北)。

一方面,他作為詩人,胸腔裡不時流淌出濃濃的鄉情:“海角天涯鬢已霜,揮毫蘸淚寫滄桑。五洲行遍猶尋勝,萬里遲歸總戀鄉”、“故鄉無數佳山水”……從張大千許多畫上的題識可知,他對故鄉有著無限的眷戀。如:《巴山清逸圖》題識:“不見巴人作巴語,爭教蜀客鄰蜀山。垂老可無歸國日,夢中滿意說鄉關。眷念故山如夢中事,漫拈小詩寫圖寄意”。《方亭論道》(1959)題識:“……投荒南美八年矣,思歸未歸,眷念故山,情如夢際中爭。漫拈小詩寫圖集意”。《山溪村舍》題識:“十年去國吾何說,萬里還鄉君且聽。行遍歐西南北美,看山須看故山青”。甚至他的鈐印也多以故鄉巴蜀取名,如西川張爰、蜀客、蜀人張大千爰、蜀郡張爰等等。

資中有許多風景名勝、文物古蹟,尤其是自古以來便是巴蜀遊覽勝地的“資州八景”,自然成為了張大千極好的創作素材。張大千中年以後,一直身居海外,他總是忘不了故鄉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將濃濃的鄉情作為創作的源泉,把故鄉的美景作為創作的素材,繪製出了無數反映他無限鄉愁的山水畫卷。

據文史資料和張大千詩畫作品可知,他凡回四川,多數時間都要到故地資中走親訪友、遊覽勝景,實地寫生,創作了不少以資中景物為題材的藝術佳品。如《荷葉圖》(早期作品)、《刺桐圖》《資中醮壇山》《資中景色》《隱士圖》、《資中八勝圖》(共八幅)、題畫小詩(大千先生藝術生涯中少見的巨型書法、國家一級文物)等等。

張大千反映故地資中景物的藝術作品較多,他的這些詩畫不僅表達其濃濃的思鄉之情,豐富了內江大千文化的內涵,為大千故里增輝添彩,也印證了資中無愧為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號。尤其是他的《資中八勝圖》多次在巴黎、新加坡、臺北巡迴展出,在海內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使資中古城名揚天下。

張大千1956年寓居法國巴黎時,住在其表親郭有守(又名子傑,時任中國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資中人)家。那時他已離開故鄉近10年了,可資中的風景名勝、珍貴文物古蹟一直讓他魂牽夢縈。“丙申五月,重來法京巴黎,住子傑中表家,每話故山之勝,輒為唏噓,為寫資中八景,以慰羈情”。於是他憑著腦海裡的深刻印象,飽蘸濃墨揮毫繪製出《資中八勝圖》以表達身為一個海外遊子濃濃思鄉的心情。並於同年7月在巴黎展出,1960年又在新加坡展出。

張大千的資中情結

古城小東街口

1983年4月2日,張大千在祖國寶島——臺灣台北市帶著他對家鄉的無限眷戀溘然長逝,享年85歲。作為他思鄉代表作的《資中八勝圖》這一組畫,也在法國巴黎舉辦的《張大千遺作展》中展出。同年5月28日,由臺北歷史博物館在臺灣高雄市舉辦“張大千遺作展”,展出其精品遺作136幅,其中《資中八勝圖》擺放在畫展的第一廳,可見大千先生的資中情結是多麼深厚!

2014年3月13日至5月25日,兩岸攜手舉辦“萬里江山頻入夢——張大千辭世三十週年兩岸紀念展”。其中臺北歷史博物館35件館藏珍品,絕大部分是張大千的思鄉之作,在深圳、成都等地巡展。他的《資中八勝圖》首度“回川”展出,終了卻大千先生平生夙願,讓家鄉人感受到了他的思鄉情愫。(宋國英 文/圖)

本文參考:

資中《文史資料選輯》(第15輯)、《內江古今名人》(2005.6)及相關文史資料。

轉自:內江旅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