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
"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一位留守題材紀錄片導演在攝像機後詢問幾個六七歲的孩子:

“你的夢想是什麼?”

“打工。”

“為什麼?”

“打工就有錢。”

外出打工是中國經濟不發達地區青壯年獲得收入的主要路徑。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年輕父母們在工廠流水線上爭分奪秒地掙錢,他們將孩子丟給老人照顧,而和父母雙親分離的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據統計,目前中國有695萬孩子在農村留守,也就是說,父母雙方都不在這些孩子身邊。其中,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和貴州7省的兒童佔據了其中的69.5%。

父母外出打工,是為了孩子更好的外來,但是留守則成為很多孩子和父母一輩子難以抹平的傷痛,一位孩子口中的“媽媽”變成“阿姨”,當被問到:“你想爸爸媽媽嗎?”

“不想。”

“為什麼?”

“他們不要我,我恨他們。”

……

兒童留守、父母離異、家庭暴力等問題在貧困農村普遍存在。這些孩子的童年交雜了孤獨與想念、堅強與叛逆、絕望與希望。

"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一位留守題材紀錄片導演在攝像機後詢問幾個六七歲的孩子:

“你的夢想是什麼?”

“打工。”

“為什麼?”

“打工就有錢。”

外出打工是中國經濟不發達地區青壯年獲得收入的主要路徑。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年輕父母們在工廠流水線上爭分奪秒地掙錢,他們將孩子丟給老人照顧,而和父母雙親分離的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據統計,目前中國有695萬孩子在農村留守,也就是說,父母雙方都不在這些孩子身邊。其中,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和貴州7省的兒童佔據了其中的69.5%。

父母外出打工,是為了孩子更好的外來,但是留守則成為很多孩子和父母一輩子難以抹平的傷痛,一位孩子口中的“媽媽”變成“阿姨”,當被問到:“你想爸爸媽媽嗎?”

“不想。”

“為什麼?”

“他們不要我,我恨他們。”

……

兒童留守、父母離異、家庭暴力等問題在貧困農村普遍存在。這些孩子的童年交雜了孤獨與想念、堅強與叛逆、絕望與希望。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無可選擇的命運

命運“哐當”一聲降臨在水秀頭上——

母親病故,父親外出打工,當時水秀才4個月。如今長成12歲的她把奶奶當成半個媽,父親每年只在過年回來一次,一次待五天,出生以來,水秀與父親相處的時間,總共不超過2個月。

後來,父親再娶,新媽媽帶著姐姐和新出生的弟弟在東莞生活,水秀成為了“被遺忘”的那一個。

她很懂事,每天放學一回家,不是先寫作業,而是燒水、劈柴、做飯,照顧中風臥床的爺爺。奶奶說起水秀的身世總會抹眼淚,覺得對不起水秀,“娃很可憐,過年也沒買新衣服,最新的一件衣服就是校服了。”水秀站在一旁,並不作聲。

"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一位留守題材紀錄片導演在攝像機後詢問幾個六七歲的孩子:

“你的夢想是什麼?”

“打工。”

“為什麼?”

“打工就有錢。”

外出打工是中國經濟不發達地區青壯年獲得收入的主要路徑。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年輕父母們在工廠流水線上爭分奪秒地掙錢,他們將孩子丟給老人照顧,而和父母雙親分離的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據統計,目前中國有695萬孩子在農村留守,也就是說,父母雙方都不在這些孩子身邊。其中,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和貴州7省的兒童佔據了其中的69.5%。

父母外出打工,是為了孩子更好的外來,但是留守則成為很多孩子和父母一輩子難以抹平的傷痛,一位孩子口中的“媽媽”變成“阿姨”,當被問到:“你想爸爸媽媽嗎?”

“不想。”

“為什麼?”

“他們不要我,我恨他們。”

……

兒童留守、父母離異、家庭暴力等問題在貧困農村普遍存在。這些孩子的童年交雜了孤獨與想念、堅強與叛逆、絕望與希望。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無可選擇的命運

命運“哐當”一聲降臨在水秀頭上——

母親病故,父親外出打工,當時水秀才4個月。如今長成12歲的她把奶奶當成半個媽,父親每年只在過年回來一次,一次待五天,出生以來,水秀與父親相處的時間,總共不超過2個月。

後來,父親再娶,新媽媽帶著姐姐和新出生的弟弟在東莞生活,水秀成為了“被遺忘”的那一個。

她很懂事,每天放學一回家,不是先寫作業,而是燒水、劈柴、做飯,照顧中風臥床的爺爺。奶奶說起水秀的身世總會抹眼淚,覺得對不起水秀,“娃很可憐,過年也沒買新衣服,最新的一件衣服就是校服了。”水秀站在一旁,並不作聲。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單親、留守、忽視、貧困。研究發現,貧困地區孩子身上,多重家庭不利因素疊加,加上交通不便、山大溝深、居住分散的自然不利條件,孩子們的成長承受著與年齡不匹配的艱難。

水秀隔壁班的藍小珺同樣是一名單親孩子,父親病故,母親再嫁,遠赴廣東打工,自己和姐姐寄居在外婆家。

小珺眼睛大大的,笑起來有一對小酒窩,是一個美麗的12歲小姑娘。因為家住在大山裡,她從三年級開始寄宿在福龍瑤族鄉中心小學,每週五回家,週日返校。村裡到學校的山路步行需要三個多小時,別的孩子都是父母騎車接送,今年,上初中的姐姐買了一輛二手電動車,兩人便自己騎車上學。

通往學校的路是硬化水泥路,平坦卻有很多彎道,下雨天霧氣瀰漫,看不清楚路,剛學會騎車的姐姐一個恍惚,連人帶車摔倒在路邊,沒有欄杆,旁邊就是山谷,小珺嚇哭了。姐姐爬起來,扭動把手企圖重啟電動車,卻怎麼也發動不了,姐姐只好掏出媽媽留下來的二手手機給外婆打電話,電話那頭只有盲音,山高谷深,手機信號不曾輻射到這裡。

"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一位留守題材紀錄片導演在攝像機後詢問幾個六七歲的孩子:

“你的夢想是什麼?”

“打工。”

“為什麼?”

“打工就有錢。”

外出打工是中國經濟不發達地區青壯年獲得收入的主要路徑。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年輕父母們在工廠流水線上爭分奪秒地掙錢,他們將孩子丟給老人照顧,而和父母雙親分離的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據統計,目前中國有695萬孩子在農村留守,也就是說,父母雙方都不在這些孩子身邊。其中,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和貴州7省的兒童佔據了其中的69.5%。

父母外出打工,是為了孩子更好的外來,但是留守則成為很多孩子和父母一輩子難以抹平的傷痛,一位孩子口中的“媽媽”變成“阿姨”,當被問到:“你想爸爸媽媽嗎?”

“不想。”

“為什麼?”

“他們不要我,我恨他們。”

……

兒童留守、父母離異、家庭暴力等問題在貧困農村普遍存在。這些孩子的童年交雜了孤獨與想念、堅強與叛逆、絕望與希望。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無可選擇的命運

命運“哐當”一聲降臨在水秀頭上——

母親病故,父親外出打工,當時水秀才4個月。如今長成12歲的她把奶奶當成半個媽,父親每年只在過年回來一次,一次待五天,出生以來,水秀與父親相處的時間,總共不超過2個月。

後來,父親再娶,新媽媽帶著姐姐和新出生的弟弟在東莞生活,水秀成為了“被遺忘”的那一個。

她很懂事,每天放學一回家,不是先寫作業,而是燒水、劈柴、做飯,照顧中風臥床的爺爺。奶奶說起水秀的身世總會抹眼淚,覺得對不起水秀,“娃很可憐,過年也沒買新衣服,最新的一件衣服就是校服了。”水秀站在一旁,並不作聲。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單親、留守、忽視、貧困。研究發現,貧困地區孩子身上,多重家庭不利因素疊加,加上交通不便、山大溝深、居住分散的自然不利條件,孩子們的成長承受著與年齡不匹配的艱難。

水秀隔壁班的藍小珺同樣是一名單親孩子,父親病故,母親再嫁,遠赴廣東打工,自己和姐姐寄居在外婆家。

小珺眼睛大大的,笑起來有一對小酒窩,是一個美麗的12歲小姑娘。因為家住在大山裡,她從三年級開始寄宿在福龍瑤族鄉中心小學,每週五回家,週日返校。村裡到學校的山路步行需要三個多小時,別的孩子都是父母騎車接送,今年,上初中的姐姐買了一輛二手電動車,兩人便自己騎車上學。

通往學校的路是硬化水泥路,平坦卻有很多彎道,下雨天霧氣瀰漫,看不清楚路,剛學會騎車的姐姐一個恍惚,連人帶車摔倒在路邊,沒有欄杆,旁邊就是山谷,小珺嚇哭了。姐姐爬起來,扭動把手企圖重啟電動車,卻怎麼也發動不了,姐姐只好掏出媽媽留下來的二手手機給外婆打電話,電話那頭只有盲音,山高谷深,手機信號不曾輻射到這裡。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看著哭泣的妹妹、受傷的手掌和一身的泥濘,無計可施的姐姐也哭了,兩姐妹在雨裡哭著站了數個小時,才等來出村的路人搭救。

過早的獨立是被迫的,因為不能及時得到父母的幫助,留守兒童只能獨自面對生活的重壓和住校的心裡不適。如今,很多孩子物質已不短缺,但是,父母不能指望,一個年幼的孩子能主動消化不幸和孤獨 。研究發現,留守的農村兒童更容易形成自卑、膽怯甚至是叛逆的性格。

10歲的阿文親眼目睹了母親出車禍去世的經過,他想忘掉這個傷心的往事,卻總是在夢裡反覆夢到這個場景。醒來發現母親的離去不是夢,而是事實,他嚎啕大哭,奶奶看著心疼,偷偷抹淚,卻無計可施。

"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一位留守題材紀錄片導演在攝像機後詢問幾個六七歲的孩子:

“你的夢想是什麼?”

“打工。”

“為什麼?”

“打工就有錢。”

外出打工是中國經濟不發達地區青壯年獲得收入的主要路徑。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年輕父母們在工廠流水線上爭分奪秒地掙錢,他們將孩子丟給老人照顧,而和父母雙親分離的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據統計,目前中國有695萬孩子在農村留守,也就是說,父母雙方都不在這些孩子身邊。其中,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和貴州7省的兒童佔據了其中的69.5%。

父母外出打工,是為了孩子更好的外來,但是留守則成為很多孩子和父母一輩子難以抹平的傷痛,一位孩子口中的“媽媽”變成“阿姨”,當被問到:“你想爸爸媽媽嗎?”

“不想。”

“為什麼?”

“他們不要我,我恨他們。”

……

兒童留守、父母離異、家庭暴力等問題在貧困農村普遍存在。這些孩子的童年交雜了孤獨與想念、堅強與叛逆、絕望與希望。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無可選擇的命運

命運“哐當”一聲降臨在水秀頭上——

母親病故,父親外出打工,當時水秀才4個月。如今長成12歲的她把奶奶當成半個媽,父親每年只在過年回來一次,一次待五天,出生以來,水秀與父親相處的時間,總共不超過2個月。

後來,父親再娶,新媽媽帶著姐姐和新出生的弟弟在東莞生活,水秀成為了“被遺忘”的那一個。

她很懂事,每天放學一回家,不是先寫作業,而是燒水、劈柴、做飯,照顧中風臥床的爺爺。奶奶說起水秀的身世總會抹眼淚,覺得對不起水秀,“娃很可憐,過年也沒買新衣服,最新的一件衣服就是校服了。”水秀站在一旁,並不作聲。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單親、留守、忽視、貧困。研究發現,貧困地區孩子身上,多重家庭不利因素疊加,加上交通不便、山大溝深、居住分散的自然不利條件,孩子們的成長承受著與年齡不匹配的艱難。

水秀隔壁班的藍小珺同樣是一名單親孩子,父親病故,母親再嫁,遠赴廣東打工,自己和姐姐寄居在外婆家。

小珺眼睛大大的,笑起來有一對小酒窩,是一個美麗的12歲小姑娘。因為家住在大山裡,她從三年級開始寄宿在福龍瑤族鄉中心小學,每週五回家,週日返校。村裡到學校的山路步行需要三個多小時,別的孩子都是父母騎車接送,今年,上初中的姐姐買了一輛二手電動車,兩人便自己騎車上學。

通往學校的路是硬化水泥路,平坦卻有很多彎道,下雨天霧氣瀰漫,看不清楚路,剛學會騎車的姐姐一個恍惚,連人帶車摔倒在路邊,沒有欄杆,旁邊就是山谷,小珺嚇哭了。姐姐爬起來,扭動把手企圖重啟電動車,卻怎麼也發動不了,姐姐只好掏出媽媽留下來的二手手機給外婆打電話,電話那頭只有盲音,山高谷深,手機信號不曾輻射到這裡。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看著哭泣的妹妹、受傷的手掌和一身的泥濘,無計可施的姐姐也哭了,兩姐妹在雨裡哭著站了數個小時,才等來出村的路人搭救。

過早的獨立是被迫的,因為不能及時得到父母的幫助,留守兒童只能獨自面對生活的重壓和住校的心裡不適。如今,很多孩子物質已不短缺,但是,父母不能指望,一個年幼的孩子能主動消化不幸和孤獨 。研究發現,留守的農村兒童更容易形成自卑、膽怯甚至是叛逆的性格。

10歲的阿文親眼目睹了母親出車禍去世的經過,他想忘掉這個傷心的往事,卻總是在夢裡反覆夢到這個場景。醒來發現母親的離去不是夢,而是事實,他嚎啕大哭,奶奶看著心疼,偷偷抹淚,卻無計可施。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阿文的父親在另一場車禍中受傷,失去做重勞力農活的體力,出走大城市打工,家中,除了還未消化母親去世事實的阿文,只剩下年邁的奶奶和尚且年幼的弟弟。

學校裡,阿文變成了最難管教的孩子,學習不上心,老師的話也不聽,還和老師對著幹,班主任跟奶奶說,這是隻“小刺蝟”,建議轉學。

失去最親愛的人的悲痛,黑龍江肇東的小詩也經歷過。

爸爸、姐姐和她在母親改嫁後相依為命,“爸爸有點愛面子,我考得好了,他在外人面前就有話說。”就是憑藉著這一股給爸爸“長臉”的勁頭,小詩學習一直很努力,成績也名列前茅,四年級時,她被評為了大隊長。

但就在四年級的一天,住校的小詩接到了爸爸病故的噩耗,她拖著沉重的步伐從教學樓,回到宿舍,收拾行李回家奔喪,後來她回憶說,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完這一小段路的。

一個月後,命運又一次重擊了心神未定的小詩——奶奶因為難忍喪子之痛匆匆離世。

失去親人的小詩和阿文一樣,變了一個人。“那時候什麼事兒都想要和老師對著幹,後來看到有的同學拿小刀在自己胳膊上劃,自己也想試試。”

小詩是一個要強的孩子,喜歡粘著爸爸,爸爸健在的時候,小詩在學校想法設法讓自己生病——不蓋被子、喝涼水,“因為我生病了,老師就會給爸爸打電話,爸爸就會來看我了。”但,不管小詩在手上割下多少傷疤,爸爸都不會再出現了。

"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一位留守題材紀錄片導演在攝像機後詢問幾個六七歲的孩子:

“你的夢想是什麼?”

“打工。”

“為什麼?”

“打工就有錢。”

外出打工是中國經濟不發達地區青壯年獲得收入的主要路徑。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年輕父母們在工廠流水線上爭分奪秒地掙錢,他們將孩子丟給老人照顧,而和父母雙親分離的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據統計,目前中國有695萬孩子在農村留守,也就是說,父母雙方都不在這些孩子身邊。其中,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和貴州7省的兒童佔據了其中的69.5%。

父母外出打工,是為了孩子更好的外來,但是留守則成為很多孩子和父母一輩子難以抹平的傷痛,一位孩子口中的“媽媽”變成“阿姨”,當被問到:“你想爸爸媽媽嗎?”

“不想。”

“為什麼?”

“他們不要我,我恨他們。”

……

兒童留守、父母離異、家庭暴力等問題在貧困農村普遍存在。這些孩子的童年交雜了孤獨與想念、堅強與叛逆、絕望與希望。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無可選擇的命運

命運“哐當”一聲降臨在水秀頭上——

母親病故,父親外出打工,當時水秀才4個月。如今長成12歲的她把奶奶當成半個媽,父親每年只在過年回來一次,一次待五天,出生以來,水秀與父親相處的時間,總共不超過2個月。

後來,父親再娶,新媽媽帶著姐姐和新出生的弟弟在東莞生活,水秀成為了“被遺忘”的那一個。

她很懂事,每天放學一回家,不是先寫作業,而是燒水、劈柴、做飯,照顧中風臥床的爺爺。奶奶說起水秀的身世總會抹眼淚,覺得對不起水秀,“娃很可憐,過年也沒買新衣服,最新的一件衣服就是校服了。”水秀站在一旁,並不作聲。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單親、留守、忽視、貧困。研究發現,貧困地區孩子身上,多重家庭不利因素疊加,加上交通不便、山大溝深、居住分散的自然不利條件,孩子們的成長承受著與年齡不匹配的艱難。

水秀隔壁班的藍小珺同樣是一名單親孩子,父親病故,母親再嫁,遠赴廣東打工,自己和姐姐寄居在外婆家。

小珺眼睛大大的,笑起來有一對小酒窩,是一個美麗的12歲小姑娘。因為家住在大山裡,她從三年級開始寄宿在福龍瑤族鄉中心小學,每週五回家,週日返校。村裡到學校的山路步行需要三個多小時,別的孩子都是父母騎車接送,今年,上初中的姐姐買了一輛二手電動車,兩人便自己騎車上學。

通往學校的路是硬化水泥路,平坦卻有很多彎道,下雨天霧氣瀰漫,看不清楚路,剛學會騎車的姐姐一個恍惚,連人帶車摔倒在路邊,沒有欄杆,旁邊就是山谷,小珺嚇哭了。姐姐爬起來,扭動把手企圖重啟電動車,卻怎麼也發動不了,姐姐只好掏出媽媽留下來的二手手機給外婆打電話,電話那頭只有盲音,山高谷深,手機信號不曾輻射到這裡。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看著哭泣的妹妹、受傷的手掌和一身的泥濘,無計可施的姐姐也哭了,兩姐妹在雨裡哭著站了數個小時,才等來出村的路人搭救。

過早的獨立是被迫的,因為不能及時得到父母的幫助,留守兒童只能獨自面對生活的重壓和住校的心裡不適。如今,很多孩子物質已不短缺,但是,父母不能指望,一個年幼的孩子能主動消化不幸和孤獨 。研究發現,留守的農村兒童更容易形成自卑、膽怯甚至是叛逆的性格。

10歲的阿文親眼目睹了母親出車禍去世的經過,他想忘掉這個傷心的往事,卻總是在夢裡反覆夢到這個場景。醒來發現母親的離去不是夢,而是事實,他嚎啕大哭,奶奶看著心疼,偷偷抹淚,卻無計可施。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阿文的父親在另一場車禍中受傷,失去做重勞力農活的體力,出走大城市打工,家中,除了還未消化母親去世事實的阿文,只剩下年邁的奶奶和尚且年幼的弟弟。

學校裡,阿文變成了最難管教的孩子,學習不上心,老師的話也不聽,還和老師對著幹,班主任跟奶奶說,這是隻“小刺蝟”,建議轉學。

失去最親愛的人的悲痛,黑龍江肇東的小詩也經歷過。

爸爸、姐姐和她在母親改嫁後相依為命,“爸爸有點愛面子,我考得好了,他在外人面前就有話說。”就是憑藉著這一股給爸爸“長臉”的勁頭,小詩學習一直很努力,成績也名列前茅,四年級時,她被評為了大隊長。

但就在四年級的一天,住校的小詩接到了爸爸病故的噩耗,她拖著沉重的步伐從教學樓,回到宿舍,收拾行李回家奔喪,後來她回憶說,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完這一小段路的。

一個月後,命運又一次重擊了心神未定的小詩——奶奶因為難忍喪子之痛匆匆離世。

失去親人的小詩和阿文一樣,變了一個人。“那時候什麼事兒都想要和老師對著幹,後來看到有的同學拿小刀在自己胳膊上劃,自己也想試試。”

小詩是一個要強的孩子,喜歡粘著爸爸,爸爸健在的時候,小詩在學校想法設法讓自己生病——不蓋被子、喝涼水,“因為我生病了,老師就會給爸爸打電話,爸爸就會來看我了。”但,不管小詩在手上割下多少傷疤,爸爸都不會再出現了。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水秀、小珺、阿文和小詩只是留守兒童中命運最坎坷的一撥孩子,中國農村有697萬留守兒童,每一個留守兒童都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缺失共同的DNA——陪伴。他們的父母不在身邊,一些跟爺爺奶奶輩一起生活,一些人自己一個人或者自己帶著弟弟妹妹一起生活。

一檔綜藝節目採訪了一個獨自帶著兩家四個弟弟妹妹一起生活的湖南小男孩,父親和姨夫因為搶劫入獄,母親和姨媽在外打工,編導問,你們想爸爸媽媽嗎?“哇”地一聲,四個孩子接二連三都哭了,只有哥哥低著頭強忍淚水。他後來偷偷流著淚跟編導說:“我也想,但是,在弟弟妹妹面前不能哭。”


"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一位留守題材紀錄片導演在攝像機後詢問幾個六七歲的孩子:

“你的夢想是什麼?”

“打工。”

“為什麼?”

“打工就有錢。”

外出打工是中國經濟不發達地區青壯年獲得收入的主要路徑。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年輕父母們在工廠流水線上爭分奪秒地掙錢,他們將孩子丟給老人照顧,而和父母雙親分離的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據統計,目前中國有695萬孩子在農村留守,也就是說,父母雙方都不在這些孩子身邊。其中,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和貴州7省的兒童佔據了其中的69.5%。

父母外出打工,是為了孩子更好的外來,但是留守則成為很多孩子和父母一輩子難以抹平的傷痛,一位孩子口中的“媽媽”變成“阿姨”,當被問到:“你想爸爸媽媽嗎?”

“不想。”

“為什麼?”

“他們不要我,我恨他們。”

……

兒童留守、父母離異、家庭暴力等問題在貧困農村普遍存在。這些孩子的童年交雜了孤獨與想念、堅強與叛逆、絕望與希望。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無可選擇的命運

命運“哐當”一聲降臨在水秀頭上——

母親病故,父親外出打工,當時水秀才4個月。如今長成12歲的她把奶奶當成半個媽,父親每年只在過年回來一次,一次待五天,出生以來,水秀與父親相處的時間,總共不超過2個月。

後來,父親再娶,新媽媽帶著姐姐和新出生的弟弟在東莞生活,水秀成為了“被遺忘”的那一個。

她很懂事,每天放學一回家,不是先寫作業,而是燒水、劈柴、做飯,照顧中風臥床的爺爺。奶奶說起水秀的身世總會抹眼淚,覺得對不起水秀,“娃很可憐,過年也沒買新衣服,最新的一件衣服就是校服了。”水秀站在一旁,並不作聲。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單親、留守、忽視、貧困。研究發現,貧困地區孩子身上,多重家庭不利因素疊加,加上交通不便、山大溝深、居住分散的自然不利條件,孩子們的成長承受著與年齡不匹配的艱難。

水秀隔壁班的藍小珺同樣是一名單親孩子,父親病故,母親再嫁,遠赴廣東打工,自己和姐姐寄居在外婆家。

小珺眼睛大大的,笑起來有一對小酒窩,是一個美麗的12歲小姑娘。因為家住在大山裡,她從三年級開始寄宿在福龍瑤族鄉中心小學,每週五回家,週日返校。村裡到學校的山路步行需要三個多小時,別的孩子都是父母騎車接送,今年,上初中的姐姐買了一輛二手電動車,兩人便自己騎車上學。

通往學校的路是硬化水泥路,平坦卻有很多彎道,下雨天霧氣瀰漫,看不清楚路,剛學會騎車的姐姐一個恍惚,連人帶車摔倒在路邊,沒有欄杆,旁邊就是山谷,小珺嚇哭了。姐姐爬起來,扭動把手企圖重啟電動車,卻怎麼也發動不了,姐姐只好掏出媽媽留下來的二手手機給外婆打電話,電話那頭只有盲音,山高谷深,手機信號不曾輻射到這裡。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看著哭泣的妹妹、受傷的手掌和一身的泥濘,無計可施的姐姐也哭了,兩姐妹在雨裡哭著站了數個小時,才等來出村的路人搭救。

過早的獨立是被迫的,因為不能及時得到父母的幫助,留守兒童只能獨自面對生活的重壓和住校的心裡不適。如今,很多孩子物質已不短缺,但是,父母不能指望,一個年幼的孩子能主動消化不幸和孤獨 。研究發現,留守的農村兒童更容易形成自卑、膽怯甚至是叛逆的性格。

10歲的阿文親眼目睹了母親出車禍去世的經過,他想忘掉這個傷心的往事,卻總是在夢裡反覆夢到這個場景。醒來發現母親的離去不是夢,而是事實,他嚎啕大哭,奶奶看著心疼,偷偷抹淚,卻無計可施。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阿文的父親在另一場車禍中受傷,失去做重勞力農活的體力,出走大城市打工,家中,除了還未消化母親去世事實的阿文,只剩下年邁的奶奶和尚且年幼的弟弟。

學校裡,阿文變成了最難管教的孩子,學習不上心,老師的話也不聽,還和老師對著幹,班主任跟奶奶說,這是隻“小刺蝟”,建議轉學。

失去最親愛的人的悲痛,黑龍江肇東的小詩也經歷過。

爸爸、姐姐和她在母親改嫁後相依為命,“爸爸有點愛面子,我考得好了,他在外人面前就有話說。”就是憑藉著這一股給爸爸“長臉”的勁頭,小詩學習一直很努力,成績也名列前茅,四年級時,她被評為了大隊長。

但就在四年級的一天,住校的小詩接到了爸爸病故的噩耗,她拖著沉重的步伐從教學樓,回到宿舍,收拾行李回家奔喪,後來她回憶說,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完這一小段路的。

一個月後,命運又一次重擊了心神未定的小詩——奶奶因為難忍喪子之痛匆匆離世。

失去親人的小詩和阿文一樣,變了一個人。“那時候什麼事兒都想要和老師對著幹,後來看到有的同學拿小刀在自己胳膊上劃,自己也想試試。”

小詩是一個要強的孩子,喜歡粘著爸爸,爸爸健在的時候,小詩在學校想法設法讓自己生病——不蓋被子、喝涼水,“因為我生病了,老師就會給爸爸打電話,爸爸就會來看我了。”但,不管小詩在手上割下多少傷疤,爸爸都不會再出現了。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水秀、小珺、阿文和小詩只是留守兒童中命運最坎坷的一撥孩子,中國農村有697萬留守兒童,每一個留守兒童都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缺失共同的DNA——陪伴。他們的父母不在身邊,一些跟爺爺奶奶輩一起生活,一些人自己一個人或者自己帶著弟弟妹妹一起生活。

一檔綜藝節目採訪了一個獨自帶著兩家四個弟弟妹妹一起生活的湖南小男孩,父親和姨夫因為搶劫入獄,母親和姨媽在外打工,編導問,你們想爸爸媽媽嗎?“哇”地一聲,四個孩子接二連三都哭了,只有哥哥低著頭強忍淚水。他後來偷偷流著淚跟編導說:“我也想,但是,在弟弟妹妹面前不能哭。”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掩藏不了的思念

廣西河池市福龍瑤族鄉中心小學的體育老師韋晨菲以為自己可以辨認出學校裡所有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母親不在身邊的孩子衣服總是髒髒的,或者是鞋子穿小了,不能及時添置新鞋,可以看到擠出來的大腳拇指。

"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一位留守題材紀錄片導演在攝像機後詢問幾個六七歲的孩子:

“你的夢想是什麼?”

“打工。”

“為什麼?”

“打工就有錢。”

外出打工是中國經濟不發達地區青壯年獲得收入的主要路徑。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年輕父母們在工廠流水線上爭分奪秒地掙錢,他們將孩子丟給老人照顧,而和父母雙親分離的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據統計,目前中國有695萬孩子在農村留守,也就是說,父母雙方都不在這些孩子身邊。其中,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和貴州7省的兒童佔據了其中的69.5%。

父母外出打工,是為了孩子更好的外來,但是留守則成為很多孩子和父母一輩子難以抹平的傷痛,一位孩子口中的“媽媽”變成“阿姨”,當被問到:“你想爸爸媽媽嗎?”

“不想。”

“為什麼?”

“他們不要我,我恨他們。”

……

兒童留守、父母離異、家庭暴力等問題在貧困農村普遍存在。這些孩子的童年交雜了孤獨與想念、堅強與叛逆、絕望與希望。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無可選擇的命運

命運“哐當”一聲降臨在水秀頭上——

母親病故,父親外出打工,當時水秀才4個月。如今長成12歲的她把奶奶當成半個媽,父親每年只在過年回來一次,一次待五天,出生以來,水秀與父親相處的時間,總共不超過2個月。

後來,父親再娶,新媽媽帶著姐姐和新出生的弟弟在東莞生活,水秀成為了“被遺忘”的那一個。

她很懂事,每天放學一回家,不是先寫作業,而是燒水、劈柴、做飯,照顧中風臥床的爺爺。奶奶說起水秀的身世總會抹眼淚,覺得對不起水秀,“娃很可憐,過年也沒買新衣服,最新的一件衣服就是校服了。”水秀站在一旁,並不作聲。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單親、留守、忽視、貧困。研究發現,貧困地區孩子身上,多重家庭不利因素疊加,加上交通不便、山大溝深、居住分散的自然不利條件,孩子們的成長承受著與年齡不匹配的艱難。

水秀隔壁班的藍小珺同樣是一名單親孩子,父親病故,母親再嫁,遠赴廣東打工,自己和姐姐寄居在外婆家。

小珺眼睛大大的,笑起來有一對小酒窩,是一個美麗的12歲小姑娘。因為家住在大山裡,她從三年級開始寄宿在福龍瑤族鄉中心小學,每週五回家,週日返校。村裡到學校的山路步行需要三個多小時,別的孩子都是父母騎車接送,今年,上初中的姐姐買了一輛二手電動車,兩人便自己騎車上學。

通往學校的路是硬化水泥路,平坦卻有很多彎道,下雨天霧氣瀰漫,看不清楚路,剛學會騎車的姐姐一個恍惚,連人帶車摔倒在路邊,沒有欄杆,旁邊就是山谷,小珺嚇哭了。姐姐爬起來,扭動把手企圖重啟電動車,卻怎麼也發動不了,姐姐只好掏出媽媽留下來的二手手機給外婆打電話,電話那頭只有盲音,山高谷深,手機信號不曾輻射到這裡。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看著哭泣的妹妹、受傷的手掌和一身的泥濘,無計可施的姐姐也哭了,兩姐妹在雨裡哭著站了數個小時,才等來出村的路人搭救。

過早的獨立是被迫的,因為不能及時得到父母的幫助,留守兒童只能獨自面對生活的重壓和住校的心裡不適。如今,很多孩子物質已不短缺,但是,父母不能指望,一個年幼的孩子能主動消化不幸和孤獨 。研究發現,留守的農村兒童更容易形成自卑、膽怯甚至是叛逆的性格。

10歲的阿文親眼目睹了母親出車禍去世的經過,他想忘掉這個傷心的往事,卻總是在夢裡反覆夢到這個場景。醒來發現母親的離去不是夢,而是事實,他嚎啕大哭,奶奶看著心疼,偷偷抹淚,卻無計可施。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阿文的父親在另一場車禍中受傷,失去做重勞力農活的體力,出走大城市打工,家中,除了還未消化母親去世事實的阿文,只剩下年邁的奶奶和尚且年幼的弟弟。

學校裡,阿文變成了最難管教的孩子,學習不上心,老師的話也不聽,還和老師對著幹,班主任跟奶奶說,這是隻“小刺蝟”,建議轉學。

失去最親愛的人的悲痛,黑龍江肇東的小詩也經歷過。

爸爸、姐姐和她在母親改嫁後相依為命,“爸爸有點愛面子,我考得好了,他在外人面前就有話說。”就是憑藉著這一股給爸爸“長臉”的勁頭,小詩學習一直很努力,成績也名列前茅,四年級時,她被評為了大隊長。

但就在四年級的一天,住校的小詩接到了爸爸病故的噩耗,她拖著沉重的步伐從教學樓,回到宿舍,收拾行李回家奔喪,後來她回憶說,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完這一小段路的。

一個月後,命運又一次重擊了心神未定的小詩——奶奶因為難忍喪子之痛匆匆離世。

失去親人的小詩和阿文一樣,變了一個人。“那時候什麼事兒都想要和老師對著幹,後來看到有的同學拿小刀在自己胳膊上劃,自己也想試試。”

小詩是一個要強的孩子,喜歡粘著爸爸,爸爸健在的時候,小詩在學校想法設法讓自己生病——不蓋被子、喝涼水,“因為我生病了,老師就會給爸爸打電話,爸爸就會來看我了。”但,不管小詩在手上割下多少傷疤,爸爸都不會再出現了。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水秀、小珺、阿文和小詩只是留守兒童中命運最坎坷的一撥孩子,中國農村有697萬留守兒童,每一個留守兒童都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缺失共同的DNA——陪伴。他們的父母不在身邊,一些跟爺爺奶奶輩一起生活,一些人自己一個人或者自己帶著弟弟妹妹一起生活。

一檔綜藝節目採訪了一個獨自帶著兩家四個弟弟妹妹一起生活的湖南小男孩,父親和姨夫因為搶劫入獄,母親和姨媽在外打工,編導問,你們想爸爸媽媽嗎?“哇”地一聲,四個孩子接二連三都哭了,只有哥哥低著頭強忍淚水。他後來偷偷流著淚跟編導說:“我也想,但是,在弟弟妹妹面前不能哭。”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掩藏不了的思念

廣西河池市福龍瑤族鄉中心小學的體育老師韋晨菲以為自己可以辨認出學校裡所有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母親不在身邊的孩子衣服總是髒髒的,或者是鞋子穿小了,不能及時添置新鞋,可以看到擠出來的大腳拇指。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她沒有辨認出水秀。這個姑娘性格開朗,擁有陽光燦爛般的笑容,作為班幹部是老師的“好幫手”,成績優異,擅長田徑,去年,韋老師還帶著水秀去市裡參加了田徑比賽。

2019年春節前夕,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人找來學校,計劃帶著父母不回家的留守兒童去廣州進行五天的遊學活動。

“有哪家父母過年不回來啊,買不到票騎摩托車也要回來啊,一年就一次啊,娃們都盼望著呢。”出乎韋老師的意料,全校80多個留守兒童,有40個等不到父母回來過年,水秀就是其中一個。

過年前,爸爸打電話回來說,今年還是大年三十到家,水秀聽到奶奶說這個消息,很開心,提前把家裡進行了大掃除,迎接爸爸和新媽媽回來。還計劃著要好好表現,爭取早日融入新家庭。

這份開心只持續了幾天,“廠裡過年加班給三倍工資,我們不回去了。”爸爸的出爾反爾讓水秀的心一下子涼了大半截,但奶奶說,爸爸要養活幾個孩子,自己和爺爺也不中用,掙不了錢,爸爸不容易。

"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一位留守題材紀錄片導演在攝像機後詢問幾個六七歲的孩子:

“你的夢想是什麼?”

“打工。”

“為什麼?”

“打工就有錢。”

外出打工是中國經濟不發達地區青壯年獲得收入的主要路徑。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年輕父母們在工廠流水線上爭分奪秒地掙錢,他們將孩子丟給老人照顧,而和父母雙親分離的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據統計,目前中國有695萬孩子在農村留守,也就是說,父母雙方都不在這些孩子身邊。其中,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和貴州7省的兒童佔據了其中的69.5%。

父母外出打工,是為了孩子更好的外來,但是留守則成為很多孩子和父母一輩子難以抹平的傷痛,一位孩子口中的“媽媽”變成“阿姨”,當被問到:“你想爸爸媽媽嗎?”

“不想。”

“為什麼?”

“他們不要我,我恨他們。”

……

兒童留守、父母離異、家庭暴力等問題在貧困農村普遍存在。這些孩子的童年交雜了孤獨與想念、堅強與叛逆、絕望與希望。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無可選擇的命運

命運“哐當”一聲降臨在水秀頭上——

母親病故,父親外出打工,當時水秀才4個月。如今長成12歲的她把奶奶當成半個媽,父親每年只在過年回來一次,一次待五天,出生以來,水秀與父親相處的時間,總共不超過2個月。

後來,父親再娶,新媽媽帶著姐姐和新出生的弟弟在東莞生活,水秀成為了“被遺忘”的那一個。

她很懂事,每天放學一回家,不是先寫作業,而是燒水、劈柴、做飯,照顧中風臥床的爺爺。奶奶說起水秀的身世總會抹眼淚,覺得對不起水秀,“娃很可憐,過年也沒買新衣服,最新的一件衣服就是校服了。”水秀站在一旁,並不作聲。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單親、留守、忽視、貧困。研究發現,貧困地區孩子身上,多重家庭不利因素疊加,加上交通不便、山大溝深、居住分散的自然不利條件,孩子們的成長承受著與年齡不匹配的艱難。

水秀隔壁班的藍小珺同樣是一名單親孩子,父親病故,母親再嫁,遠赴廣東打工,自己和姐姐寄居在外婆家。

小珺眼睛大大的,笑起來有一對小酒窩,是一個美麗的12歲小姑娘。因為家住在大山裡,她從三年級開始寄宿在福龍瑤族鄉中心小學,每週五回家,週日返校。村裡到學校的山路步行需要三個多小時,別的孩子都是父母騎車接送,今年,上初中的姐姐買了一輛二手電動車,兩人便自己騎車上學。

通往學校的路是硬化水泥路,平坦卻有很多彎道,下雨天霧氣瀰漫,看不清楚路,剛學會騎車的姐姐一個恍惚,連人帶車摔倒在路邊,沒有欄杆,旁邊就是山谷,小珺嚇哭了。姐姐爬起來,扭動把手企圖重啟電動車,卻怎麼也發動不了,姐姐只好掏出媽媽留下來的二手手機給外婆打電話,電話那頭只有盲音,山高谷深,手機信號不曾輻射到這裡。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看著哭泣的妹妹、受傷的手掌和一身的泥濘,無計可施的姐姐也哭了,兩姐妹在雨裡哭著站了數個小時,才等來出村的路人搭救。

過早的獨立是被迫的,因為不能及時得到父母的幫助,留守兒童只能獨自面對生活的重壓和住校的心裡不適。如今,很多孩子物質已不短缺,但是,父母不能指望,一個年幼的孩子能主動消化不幸和孤獨 。研究發現,留守的農村兒童更容易形成自卑、膽怯甚至是叛逆的性格。

10歲的阿文親眼目睹了母親出車禍去世的經過,他想忘掉這個傷心的往事,卻總是在夢裡反覆夢到這個場景。醒來發現母親的離去不是夢,而是事實,他嚎啕大哭,奶奶看著心疼,偷偷抹淚,卻無計可施。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阿文的父親在另一場車禍中受傷,失去做重勞力農活的體力,出走大城市打工,家中,除了還未消化母親去世事實的阿文,只剩下年邁的奶奶和尚且年幼的弟弟。

學校裡,阿文變成了最難管教的孩子,學習不上心,老師的話也不聽,還和老師對著幹,班主任跟奶奶說,這是隻“小刺蝟”,建議轉學。

失去最親愛的人的悲痛,黑龍江肇東的小詩也經歷過。

爸爸、姐姐和她在母親改嫁後相依為命,“爸爸有點愛面子,我考得好了,他在外人面前就有話說。”就是憑藉著這一股給爸爸“長臉”的勁頭,小詩學習一直很努力,成績也名列前茅,四年級時,她被評為了大隊長。

但就在四年級的一天,住校的小詩接到了爸爸病故的噩耗,她拖著沉重的步伐從教學樓,回到宿舍,收拾行李回家奔喪,後來她回憶說,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完這一小段路的。

一個月後,命運又一次重擊了心神未定的小詩——奶奶因為難忍喪子之痛匆匆離世。

失去親人的小詩和阿文一樣,變了一個人。“那時候什麼事兒都想要和老師對著幹,後來看到有的同學拿小刀在自己胳膊上劃,自己也想試試。”

小詩是一個要強的孩子,喜歡粘著爸爸,爸爸健在的時候,小詩在學校想法設法讓自己生病——不蓋被子、喝涼水,“因為我生病了,老師就會給爸爸打電話,爸爸就會來看我了。”但,不管小詩在手上割下多少傷疤,爸爸都不會再出現了。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水秀、小珺、阿文和小詩只是留守兒童中命運最坎坷的一撥孩子,中國農村有697萬留守兒童,每一個留守兒童都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缺失共同的DNA——陪伴。他們的父母不在身邊,一些跟爺爺奶奶輩一起生活,一些人自己一個人或者自己帶著弟弟妹妹一起生活。

一檔綜藝節目採訪了一個獨自帶著兩家四個弟弟妹妹一起生活的湖南小男孩,父親和姨夫因為搶劫入獄,母親和姨媽在外打工,編導問,你們想爸爸媽媽嗎?“哇”地一聲,四個孩子接二連三都哭了,只有哥哥低著頭強忍淚水。他後來偷偷流著淚跟編導說:“我也想,但是,在弟弟妹妹面前不能哭。”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掩藏不了的思念

廣西河池市福龍瑤族鄉中心小學的體育老師韋晨菲以為自己可以辨認出學校裡所有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母親不在身邊的孩子衣服總是髒髒的,或者是鞋子穿小了,不能及時添置新鞋,可以看到擠出來的大腳拇指。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她沒有辨認出水秀。這個姑娘性格開朗,擁有陽光燦爛般的笑容,作為班幹部是老師的“好幫手”,成績優異,擅長田徑,去年,韋老師還帶著水秀去市裡參加了田徑比賽。

2019年春節前夕,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人找來學校,計劃帶著父母不回家的留守兒童去廣州進行五天的遊學活動。

“有哪家父母過年不回來啊,買不到票騎摩托車也要回來啊,一年就一次啊,娃們都盼望著呢。”出乎韋老師的意料,全校80多個留守兒童,有40個等不到父母回來過年,水秀就是其中一個。

過年前,爸爸打電話回來說,今年還是大年三十到家,水秀聽到奶奶說這個消息,很開心,提前把家裡進行了大掃除,迎接爸爸和新媽媽回來。還計劃著要好好表現,爭取早日融入新家庭。

這份開心只持續了幾天,“廠裡過年加班給三倍工資,我們不回去了。”爸爸的出爾反爾讓水秀的心一下子涼了大半截,但奶奶說,爸爸要養活幾個孩子,自己和爺爺也不中用,掙不了錢,爸爸不容易。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水秀理解爸爸的不容易,但是,心裡依然很失落,去年爸爸也是這個原因沒有回家過年。她有太多想跟爸爸說的話,可每次打電話,爸爸只會問:爺爺奶奶身體什麼樣,你學習怎麼樣,吃得好不好,匆匆幾句就掛斷了。

當韋老師告訴水秀,她可以城市遊學活動,跟爸爸一起免費去廣州玩五天的時候,水秀又一次興奮了。“過年要加班,我去不了。”爸爸拒絕了水秀,“不行的話,讓她後媽跟著去吧?”爸爸提議,奶奶也說不想影響兒子工作,水秀真想去,自己跟著也行。

最終,是韋老師的一句話說服了爸爸:“她最想見的人是你,六年級的大姑娘了,很敏感。”爸爸勉強答應陪水秀玩兩天。

水秀終於如願,臨行前,她在一篇題為《如果有一天》的作文裡寫道:如果有一天,我能和我的父母一起生活,我會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爸爸媽媽減輕負擔,一家人能夠快快樂樂的在一起。如果真的有這一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了,哪怕只有一天時間,哪怕只有一分鐘……我都會很高興。

從柳州駛往廣州的高鐵,載著水秀、小珺和姐姐駛向父母身邊,韋老師說,孩子們憧憬廣州,但是,她知道,他們最期待的是跟父母在一起。

聚少離多,留守兒童格外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機會,父母一年回一次,一次在家待五天,12歲的孩子總共和父母相處的時間不過100天。有的孩子幸運一些,除了春節,暑假可以也跟父母團圓,他們被稱為“小候鳥”,每年開學前,火車站檢票口總會上演一幕幕撕心裂肺的分離場景:抱著爸爸的腿,哭天搶地喊著“我不回去,爸爸,我不回去!”的小女孩,在一旁一邊勸阻孫女一邊抹淚的老人,以及低著頭、像犯了大錯的中年男人。

沒有一個留守兒童的父母是容易的,可小小年紀、獨自面對生活的留守兒童更不容易,“爸媽不是不愛你,而是不得不離開你”,這是孩子們必須接受的事實。

雲南省開遠市碑格鄉小學的苗族女孩文靜已經留守了4年,父母在她二年級的時候離開家輾轉安徽、浙江打工,“看著他們的衣服或者用的其他東西,就會特別想哭。”文靜把自己的孤單和思念偷偷告訴老師。三年級開始住校後,這種孤單愈發強烈,晚上睡覺時,她把頭埋在被子裡偷偷哭。

寄宿是偏遠地區留守兒童的需要克服的另一個坎。在中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在學校的孩子,有數千萬人,其中1/4為留守兒童,集中在中西部地區。

江西遂川的小燕和文靜一樣,從三年級開始寄宿,她把孤獨寫在作文裡,“我在睡覺的時候,會不受控制去想一些事情,比如爺爺奶奶在家過得怎麼樣,爸爸媽媽在外面打工過得好不好……然後,我的眼淚一滴一滴地掉落在腮邊。”

想家的寄宿學生害怕夜晚的降臨,哭聲就像傳染病一樣,一個孩子哭了,整個宿舍的孩子都被帶動著一起哭,然後旁邊的宿舍也跟著一起哭,每個學期開學後的一兩個月,哭聲每晚都會持續。老師數量有限,幾百個孩子哄不過來,只能無奈地看著他們哭。

寄宿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有調查顯示:45% 寄宿學校有1-2年級超低齡住校生,47.3% 的孩子常有負面情緒困擾,特別是在睡覺前,63.8% 的孩子有孤獨感,65.7% 有抑鬱風險。

中國695萬留守兒童大軍中,還有不會表達思念就已經習慣孤獨的孩子:

4歲大的彭亞的遊樂園是爺爺的揹簍,爺爺幹活時揹著她,她在裡面怔怔地玩著撥浪鼓。

3歲的小小桑跟著奶奶在田間地頭除草,奶奶說:“不敢單獨放他一個人在家,睡醒了就會哭鬧。”

……

"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一位留守題材紀錄片導演在攝像機後詢問幾個六七歲的孩子:

“你的夢想是什麼?”

“打工。”

“為什麼?”

“打工就有錢。”

外出打工是中國經濟不發達地區青壯年獲得收入的主要路徑。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年輕父母們在工廠流水線上爭分奪秒地掙錢,他們將孩子丟給老人照顧,而和父母雙親分離的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據統計,目前中國有695萬孩子在農村留守,也就是說,父母雙方都不在這些孩子身邊。其中,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和貴州7省的兒童佔據了其中的69.5%。

父母外出打工,是為了孩子更好的外來,但是留守則成為很多孩子和父母一輩子難以抹平的傷痛,一位孩子口中的“媽媽”變成“阿姨”,當被問到:“你想爸爸媽媽嗎?”

“不想。”

“為什麼?”

“他們不要我,我恨他們。”

……

兒童留守、父母離異、家庭暴力等問題在貧困農村普遍存在。這些孩子的童年交雜了孤獨與想念、堅強與叛逆、絕望與希望。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無可選擇的命運

命運“哐當”一聲降臨在水秀頭上——

母親病故,父親外出打工,當時水秀才4個月。如今長成12歲的她把奶奶當成半個媽,父親每年只在過年回來一次,一次待五天,出生以來,水秀與父親相處的時間,總共不超過2個月。

後來,父親再娶,新媽媽帶著姐姐和新出生的弟弟在東莞生活,水秀成為了“被遺忘”的那一個。

她很懂事,每天放學一回家,不是先寫作業,而是燒水、劈柴、做飯,照顧中風臥床的爺爺。奶奶說起水秀的身世總會抹眼淚,覺得對不起水秀,“娃很可憐,過年也沒買新衣服,最新的一件衣服就是校服了。”水秀站在一旁,並不作聲。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單親、留守、忽視、貧困。研究發現,貧困地區孩子身上,多重家庭不利因素疊加,加上交通不便、山大溝深、居住分散的自然不利條件,孩子們的成長承受著與年齡不匹配的艱難。

水秀隔壁班的藍小珺同樣是一名單親孩子,父親病故,母親再嫁,遠赴廣東打工,自己和姐姐寄居在外婆家。

小珺眼睛大大的,笑起來有一對小酒窩,是一個美麗的12歲小姑娘。因為家住在大山裡,她從三年級開始寄宿在福龍瑤族鄉中心小學,每週五回家,週日返校。村裡到學校的山路步行需要三個多小時,別的孩子都是父母騎車接送,今年,上初中的姐姐買了一輛二手電動車,兩人便自己騎車上學。

通往學校的路是硬化水泥路,平坦卻有很多彎道,下雨天霧氣瀰漫,看不清楚路,剛學會騎車的姐姐一個恍惚,連人帶車摔倒在路邊,沒有欄杆,旁邊就是山谷,小珺嚇哭了。姐姐爬起來,扭動把手企圖重啟電動車,卻怎麼也發動不了,姐姐只好掏出媽媽留下來的二手手機給外婆打電話,電話那頭只有盲音,山高谷深,手機信號不曾輻射到這裡。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看著哭泣的妹妹、受傷的手掌和一身的泥濘,無計可施的姐姐也哭了,兩姐妹在雨裡哭著站了數個小時,才等來出村的路人搭救。

過早的獨立是被迫的,因為不能及時得到父母的幫助,留守兒童只能獨自面對生活的重壓和住校的心裡不適。如今,很多孩子物質已不短缺,但是,父母不能指望,一個年幼的孩子能主動消化不幸和孤獨 。研究發現,留守的農村兒童更容易形成自卑、膽怯甚至是叛逆的性格。

10歲的阿文親眼目睹了母親出車禍去世的經過,他想忘掉這個傷心的往事,卻總是在夢裡反覆夢到這個場景。醒來發現母親的離去不是夢,而是事實,他嚎啕大哭,奶奶看著心疼,偷偷抹淚,卻無計可施。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阿文的父親在另一場車禍中受傷,失去做重勞力農活的體力,出走大城市打工,家中,除了還未消化母親去世事實的阿文,只剩下年邁的奶奶和尚且年幼的弟弟。

學校裡,阿文變成了最難管教的孩子,學習不上心,老師的話也不聽,還和老師對著幹,班主任跟奶奶說,這是隻“小刺蝟”,建議轉學。

失去最親愛的人的悲痛,黑龍江肇東的小詩也經歷過。

爸爸、姐姐和她在母親改嫁後相依為命,“爸爸有點愛面子,我考得好了,他在外人面前就有話說。”就是憑藉著這一股給爸爸“長臉”的勁頭,小詩學習一直很努力,成績也名列前茅,四年級時,她被評為了大隊長。

但就在四年級的一天,住校的小詩接到了爸爸病故的噩耗,她拖著沉重的步伐從教學樓,回到宿舍,收拾行李回家奔喪,後來她回憶說,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完這一小段路的。

一個月後,命運又一次重擊了心神未定的小詩——奶奶因為難忍喪子之痛匆匆離世。

失去親人的小詩和阿文一樣,變了一個人。“那時候什麼事兒都想要和老師對著幹,後來看到有的同學拿小刀在自己胳膊上劃,自己也想試試。”

小詩是一個要強的孩子,喜歡粘著爸爸,爸爸健在的時候,小詩在學校想法設法讓自己生病——不蓋被子、喝涼水,“因為我生病了,老師就會給爸爸打電話,爸爸就會來看我了。”但,不管小詩在手上割下多少傷疤,爸爸都不會再出現了。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水秀、小珺、阿文和小詩只是留守兒童中命運最坎坷的一撥孩子,中國農村有697萬留守兒童,每一個留守兒童都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缺失共同的DNA——陪伴。他們的父母不在身邊,一些跟爺爺奶奶輩一起生活,一些人自己一個人或者自己帶著弟弟妹妹一起生活。

一檔綜藝節目採訪了一個獨自帶著兩家四個弟弟妹妹一起生活的湖南小男孩,父親和姨夫因為搶劫入獄,母親和姨媽在外打工,編導問,你們想爸爸媽媽嗎?“哇”地一聲,四個孩子接二連三都哭了,只有哥哥低著頭強忍淚水。他後來偷偷流著淚跟編導說:“我也想,但是,在弟弟妹妹面前不能哭。”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掩藏不了的思念

廣西河池市福龍瑤族鄉中心小學的體育老師韋晨菲以為自己可以辨認出學校裡所有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母親不在身邊的孩子衣服總是髒髒的,或者是鞋子穿小了,不能及時添置新鞋,可以看到擠出來的大腳拇指。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她沒有辨認出水秀。這個姑娘性格開朗,擁有陽光燦爛般的笑容,作為班幹部是老師的“好幫手”,成績優異,擅長田徑,去年,韋老師還帶著水秀去市裡參加了田徑比賽。

2019年春節前夕,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人找來學校,計劃帶著父母不回家的留守兒童去廣州進行五天的遊學活動。

“有哪家父母過年不回來啊,買不到票騎摩托車也要回來啊,一年就一次啊,娃們都盼望著呢。”出乎韋老師的意料,全校80多個留守兒童,有40個等不到父母回來過年,水秀就是其中一個。

過年前,爸爸打電話回來說,今年還是大年三十到家,水秀聽到奶奶說這個消息,很開心,提前把家裡進行了大掃除,迎接爸爸和新媽媽回來。還計劃著要好好表現,爭取早日融入新家庭。

這份開心只持續了幾天,“廠裡過年加班給三倍工資,我們不回去了。”爸爸的出爾反爾讓水秀的心一下子涼了大半截,但奶奶說,爸爸要養活幾個孩子,自己和爺爺也不中用,掙不了錢,爸爸不容易。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水秀理解爸爸的不容易,但是,心裡依然很失落,去年爸爸也是這個原因沒有回家過年。她有太多想跟爸爸說的話,可每次打電話,爸爸只會問:爺爺奶奶身體什麼樣,你學習怎麼樣,吃得好不好,匆匆幾句就掛斷了。

當韋老師告訴水秀,她可以城市遊學活動,跟爸爸一起免費去廣州玩五天的時候,水秀又一次興奮了。“過年要加班,我去不了。”爸爸拒絕了水秀,“不行的話,讓她後媽跟著去吧?”爸爸提議,奶奶也說不想影響兒子工作,水秀真想去,自己跟著也行。

最終,是韋老師的一句話說服了爸爸:“她最想見的人是你,六年級的大姑娘了,很敏感。”爸爸勉強答應陪水秀玩兩天。

水秀終於如願,臨行前,她在一篇題為《如果有一天》的作文裡寫道:如果有一天,我能和我的父母一起生活,我會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爸爸媽媽減輕負擔,一家人能夠快快樂樂的在一起。如果真的有這一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了,哪怕只有一天時間,哪怕只有一分鐘……我都會很高興。

從柳州駛往廣州的高鐵,載著水秀、小珺和姐姐駛向父母身邊,韋老師說,孩子們憧憬廣州,但是,她知道,他們最期待的是跟父母在一起。

聚少離多,留守兒童格外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機會,父母一年回一次,一次在家待五天,12歲的孩子總共和父母相處的時間不過100天。有的孩子幸運一些,除了春節,暑假可以也跟父母團圓,他們被稱為“小候鳥”,每年開學前,火車站檢票口總會上演一幕幕撕心裂肺的分離場景:抱著爸爸的腿,哭天搶地喊著“我不回去,爸爸,我不回去!”的小女孩,在一旁一邊勸阻孫女一邊抹淚的老人,以及低著頭、像犯了大錯的中年男人。

沒有一個留守兒童的父母是容易的,可小小年紀、獨自面對生活的留守兒童更不容易,“爸媽不是不愛你,而是不得不離開你”,這是孩子們必須接受的事實。

雲南省開遠市碑格鄉小學的苗族女孩文靜已經留守了4年,父母在她二年級的時候離開家輾轉安徽、浙江打工,“看著他們的衣服或者用的其他東西,就會特別想哭。”文靜把自己的孤單和思念偷偷告訴老師。三年級開始住校後,這種孤單愈發強烈,晚上睡覺時,她把頭埋在被子裡偷偷哭。

寄宿是偏遠地區留守兒童的需要克服的另一個坎。在中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在學校的孩子,有數千萬人,其中1/4為留守兒童,集中在中西部地區。

江西遂川的小燕和文靜一樣,從三年級開始寄宿,她把孤獨寫在作文裡,“我在睡覺的時候,會不受控制去想一些事情,比如爺爺奶奶在家過得怎麼樣,爸爸媽媽在外面打工過得好不好……然後,我的眼淚一滴一滴地掉落在腮邊。”

想家的寄宿學生害怕夜晚的降臨,哭聲就像傳染病一樣,一個孩子哭了,整個宿舍的孩子都被帶動著一起哭,然後旁邊的宿舍也跟著一起哭,每個學期開學後的一兩個月,哭聲每晚都會持續。老師數量有限,幾百個孩子哄不過來,只能無奈地看著他們哭。

寄宿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有調查顯示:45% 寄宿學校有1-2年級超低齡住校生,47.3% 的孩子常有負面情緒困擾,特別是在睡覺前,63.8% 的孩子有孤獨感,65.7% 有抑鬱風險。

中國695萬留守兒童大軍中,還有不會表達思念就已經習慣孤獨的孩子:

4歲大的彭亞的遊樂園是爺爺的揹簍,爺爺幹活時揹著她,她在裡面怔怔地玩著撥浪鼓。

3歲的小小桑跟著奶奶在田間地頭除草,奶奶說:“不敢單獨放他一個人在家,睡醒了就會哭鬧。”

……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父母不在身邊,寫字、畫畫和唱歌也沒人教,可以陪他們的只有爺爺奶奶和電視機。

研究表明,0-6歲是孩子人生中認知水平發展最關鍵的時期,但是,目前在中國每5個孩子就有1個無法上幼兒園,主要是分佈在農村的幾千萬0-6歲兒童,而留守兒童的入園情況尤其不佳。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山村幼兒園項目覆蓋的兒童中,40.4%為父母均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20.5% 來自精準扶貧家庭,9.1% 來自單親家庭。


"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一位留守題材紀錄片導演在攝像機後詢問幾個六七歲的孩子:

“你的夢想是什麼?”

“打工。”

“為什麼?”

“打工就有錢。”

外出打工是中國經濟不發達地區青壯年獲得收入的主要路徑。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年輕父母們在工廠流水線上爭分奪秒地掙錢,他們將孩子丟給老人照顧,而和父母雙親分離的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據統計,目前中國有695萬孩子在農村留守,也就是說,父母雙方都不在這些孩子身邊。其中,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和貴州7省的兒童佔據了其中的69.5%。

父母外出打工,是為了孩子更好的外來,但是留守則成為很多孩子和父母一輩子難以抹平的傷痛,一位孩子口中的“媽媽”變成“阿姨”,當被問到:“你想爸爸媽媽嗎?”

“不想。”

“為什麼?”

“他們不要我,我恨他們。”

……

兒童留守、父母離異、家庭暴力等問題在貧困農村普遍存在。這些孩子的童年交雜了孤獨與想念、堅強與叛逆、絕望與希望。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無可選擇的命運

命運“哐當”一聲降臨在水秀頭上——

母親病故,父親外出打工,當時水秀才4個月。如今長成12歲的她把奶奶當成半個媽,父親每年只在過年回來一次,一次待五天,出生以來,水秀與父親相處的時間,總共不超過2個月。

後來,父親再娶,新媽媽帶著姐姐和新出生的弟弟在東莞生活,水秀成為了“被遺忘”的那一個。

她很懂事,每天放學一回家,不是先寫作業,而是燒水、劈柴、做飯,照顧中風臥床的爺爺。奶奶說起水秀的身世總會抹眼淚,覺得對不起水秀,“娃很可憐,過年也沒買新衣服,最新的一件衣服就是校服了。”水秀站在一旁,並不作聲。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單親、留守、忽視、貧困。研究發現,貧困地區孩子身上,多重家庭不利因素疊加,加上交通不便、山大溝深、居住分散的自然不利條件,孩子們的成長承受著與年齡不匹配的艱難。

水秀隔壁班的藍小珺同樣是一名單親孩子,父親病故,母親再嫁,遠赴廣東打工,自己和姐姐寄居在外婆家。

小珺眼睛大大的,笑起來有一對小酒窩,是一個美麗的12歲小姑娘。因為家住在大山裡,她從三年級開始寄宿在福龍瑤族鄉中心小學,每週五回家,週日返校。村裡到學校的山路步行需要三個多小時,別的孩子都是父母騎車接送,今年,上初中的姐姐買了一輛二手電動車,兩人便自己騎車上學。

通往學校的路是硬化水泥路,平坦卻有很多彎道,下雨天霧氣瀰漫,看不清楚路,剛學會騎車的姐姐一個恍惚,連人帶車摔倒在路邊,沒有欄杆,旁邊就是山谷,小珺嚇哭了。姐姐爬起來,扭動把手企圖重啟電動車,卻怎麼也發動不了,姐姐只好掏出媽媽留下來的二手手機給外婆打電話,電話那頭只有盲音,山高谷深,手機信號不曾輻射到這裡。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看著哭泣的妹妹、受傷的手掌和一身的泥濘,無計可施的姐姐也哭了,兩姐妹在雨裡哭著站了數個小時,才等來出村的路人搭救。

過早的獨立是被迫的,因為不能及時得到父母的幫助,留守兒童只能獨自面對生活的重壓和住校的心裡不適。如今,很多孩子物質已不短缺,但是,父母不能指望,一個年幼的孩子能主動消化不幸和孤獨 。研究發現,留守的農村兒童更容易形成自卑、膽怯甚至是叛逆的性格。

10歲的阿文親眼目睹了母親出車禍去世的經過,他想忘掉這個傷心的往事,卻總是在夢裡反覆夢到這個場景。醒來發現母親的離去不是夢,而是事實,他嚎啕大哭,奶奶看著心疼,偷偷抹淚,卻無計可施。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阿文的父親在另一場車禍中受傷,失去做重勞力農活的體力,出走大城市打工,家中,除了還未消化母親去世事實的阿文,只剩下年邁的奶奶和尚且年幼的弟弟。

學校裡,阿文變成了最難管教的孩子,學習不上心,老師的話也不聽,還和老師對著幹,班主任跟奶奶說,這是隻“小刺蝟”,建議轉學。

失去最親愛的人的悲痛,黑龍江肇東的小詩也經歷過。

爸爸、姐姐和她在母親改嫁後相依為命,“爸爸有點愛面子,我考得好了,他在外人面前就有話說。”就是憑藉著這一股給爸爸“長臉”的勁頭,小詩學習一直很努力,成績也名列前茅,四年級時,她被評為了大隊長。

但就在四年級的一天,住校的小詩接到了爸爸病故的噩耗,她拖著沉重的步伐從教學樓,回到宿舍,收拾行李回家奔喪,後來她回憶說,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完這一小段路的。

一個月後,命運又一次重擊了心神未定的小詩——奶奶因為難忍喪子之痛匆匆離世。

失去親人的小詩和阿文一樣,變了一個人。“那時候什麼事兒都想要和老師對著幹,後來看到有的同學拿小刀在自己胳膊上劃,自己也想試試。”

小詩是一個要強的孩子,喜歡粘著爸爸,爸爸健在的時候,小詩在學校想法設法讓自己生病——不蓋被子、喝涼水,“因為我生病了,老師就會給爸爸打電話,爸爸就會來看我了。”但,不管小詩在手上割下多少傷疤,爸爸都不會再出現了。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水秀、小珺、阿文和小詩只是留守兒童中命運最坎坷的一撥孩子,中國農村有697萬留守兒童,每一個留守兒童都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缺失共同的DNA——陪伴。他們的父母不在身邊,一些跟爺爺奶奶輩一起生活,一些人自己一個人或者自己帶著弟弟妹妹一起生活。

一檔綜藝節目採訪了一個獨自帶著兩家四個弟弟妹妹一起生活的湖南小男孩,父親和姨夫因為搶劫入獄,母親和姨媽在外打工,編導問,你們想爸爸媽媽嗎?“哇”地一聲,四個孩子接二連三都哭了,只有哥哥低著頭強忍淚水。他後來偷偷流著淚跟編導說:“我也想,但是,在弟弟妹妹面前不能哭。”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掩藏不了的思念

廣西河池市福龍瑤族鄉中心小學的體育老師韋晨菲以為自己可以辨認出學校裡所有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母親不在身邊的孩子衣服總是髒髒的,或者是鞋子穿小了,不能及時添置新鞋,可以看到擠出來的大腳拇指。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她沒有辨認出水秀。這個姑娘性格開朗,擁有陽光燦爛般的笑容,作為班幹部是老師的“好幫手”,成績優異,擅長田徑,去年,韋老師還帶著水秀去市裡參加了田徑比賽。

2019年春節前夕,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人找來學校,計劃帶著父母不回家的留守兒童去廣州進行五天的遊學活動。

“有哪家父母過年不回來啊,買不到票騎摩托車也要回來啊,一年就一次啊,娃們都盼望著呢。”出乎韋老師的意料,全校80多個留守兒童,有40個等不到父母回來過年,水秀就是其中一個。

過年前,爸爸打電話回來說,今年還是大年三十到家,水秀聽到奶奶說這個消息,很開心,提前把家裡進行了大掃除,迎接爸爸和新媽媽回來。還計劃著要好好表現,爭取早日融入新家庭。

這份開心只持續了幾天,“廠裡過年加班給三倍工資,我們不回去了。”爸爸的出爾反爾讓水秀的心一下子涼了大半截,但奶奶說,爸爸要養活幾個孩子,自己和爺爺也不中用,掙不了錢,爸爸不容易。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水秀理解爸爸的不容易,但是,心裡依然很失落,去年爸爸也是這個原因沒有回家過年。她有太多想跟爸爸說的話,可每次打電話,爸爸只會問:爺爺奶奶身體什麼樣,你學習怎麼樣,吃得好不好,匆匆幾句就掛斷了。

當韋老師告訴水秀,她可以城市遊學活動,跟爸爸一起免費去廣州玩五天的時候,水秀又一次興奮了。“過年要加班,我去不了。”爸爸拒絕了水秀,“不行的話,讓她後媽跟著去吧?”爸爸提議,奶奶也說不想影響兒子工作,水秀真想去,自己跟著也行。

最終,是韋老師的一句話說服了爸爸:“她最想見的人是你,六年級的大姑娘了,很敏感。”爸爸勉強答應陪水秀玩兩天。

水秀終於如願,臨行前,她在一篇題為《如果有一天》的作文裡寫道:如果有一天,我能和我的父母一起生活,我會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爸爸媽媽減輕負擔,一家人能夠快快樂樂的在一起。如果真的有這一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了,哪怕只有一天時間,哪怕只有一分鐘……我都會很高興。

從柳州駛往廣州的高鐵,載著水秀、小珺和姐姐駛向父母身邊,韋老師說,孩子們憧憬廣州,但是,她知道,他們最期待的是跟父母在一起。

聚少離多,留守兒童格外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機會,父母一年回一次,一次在家待五天,12歲的孩子總共和父母相處的時間不過100天。有的孩子幸運一些,除了春節,暑假可以也跟父母團圓,他們被稱為“小候鳥”,每年開學前,火車站檢票口總會上演一幕幕撕心裂肺的分離場景:抱著爸爸的腿,哭天搶地喊著“我不回去,爸爸,我不回去!”的小女孩,在一旁一邊勸阻孫女一邊抹淚的老人,以及低著頭、像犯了大錯的中年男人。

沒有一個留守兒童的父母是容易的,可小小年紀、獨自面對生活的留守兒童更不容易,“爸媽不是不愛你,而是不得不離開你”,這是孩子們必須接受的事實。

雲南省開遠市碑格鄉小學的苗族女孩文靜已經留守了4年,父母在她二年級的時候離開家輾轉安徽、浙江打工,“看著他們的衣服或者用的其他東西,就會特別想哭。”文靜把自己的孤單和思念偷偷告訴老師。三年級開始住校後,這種孤單愈發強烈,晚上睡覺時,她把頭埋在被子裡偷偷哭。

寄宿是偏遠地區留守兒童的需要克服的另一個坎。在中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在學校的孩子,有數千萬人,其中1/4為留守兒童,集中在中西部地區。

江西遂川的小燕和文靜一樣,從三年級開始寄宿,她把孤獨寫在作文裡,“我在睡覺的時候,會不受控制去想一些事情,比如爺爺奶奶在家過得怎麼樣,爸爸媽媽在外面打工過得好不好……然後,我的眼淚一滴一滴地掉落在腮邊。”

想家的寄宿學生害怕夜晚的降臨,哭聲就像傳染病一樣,一個孩子哭了,整個宿舍的孩子都被帶動著一起哭,然後旁邊的宿舍也跟著一起哭,每個學期開學後的一兩個月,哭聲每晚都會持續。老師數量有限,幾百個孩子哄不過來,只能無奈地看著他們哭。

寄宿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有調查顯示:45% 寄宿學校有1-2年級超低齡住校生,47.3% 的孩子常有負面情緒困擾,特別是在睡覺前,63.8% 的孩子有孤獨感,65.7% 有抑鬱風險。

中國695萬留守兒童大軍中,還有不會表達思念就已經習慣孤獨的孩子:

4歲大的彭亞的遊樂園是爺爺的揹簍,爺爺幹活時揹著她,她在裡面怔怔地玩著撥浪鼓。

3歲的小小桑跟著奶奶在田間地頭除草,奶奶說:“不敢單獨放他一個人在家,睡醒了就會哭鬧。”

……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父母不在身邊,寫字、畫畫和唱歌也沒人教,可以陪他們的只有爺爺奶奶和電視機。

研究表明,0-6歲是孩子人生中認知水平發展最關鍵的時期,但是,目前在中國每5個孩子就有1個無法上幼兒園,主要是分佈在農村的幾千萬0-6歲兒童,而留守兒童的入園情況尤其不佳。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山村幼兒園項目覆蓋的兒童中,40.4%為父母均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20.5% 來自精準扶貧家庭,9.1% 來自單親家庭。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我有一個夢想

因為不服管教,阿文轉學來了邵武學校,成為了一名寄宿生。邵武學校位於邵陽市隆回縣,距離長沙驅車4個小時,當地工資水平低,青壯年不得不外出打工。邵武學校319名學生,308名學生的爸爸媽媽雙親在外務工,屬於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照顧。

在新學校,阿文變乖了,還交了新朋友——小精靈,它是故事《吃噩夢的小精靈》的主人公,書中,小精靈幫助睡夢國的小公主吃掉了噩夢,現實裡,阿文的噩夢也不見了。

2017年,聚焦於農村寄宿留守兒童成長教育問題的公益機構歌路營給邵武學校提供了4套寢室音響和故事播放系統,隆回縣當地公益組織大邵公益提供功放、線路和安裝,歌路營《新一千零一夜》睡前故事項目在武邵學校落地。

"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一位留守題材紀錄片導演在攝像機後詢問幾個六七歲的孩子:

“你的夢想是什麼?”

“打工。”

“為什麼?”

“打工就有錢。”

外出打工是中國經濟不發達地區青壯年獲得收入的主要路徑。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年輕父母們在工廠流水線上爭分奪秒地掙錢,他們將孩子丟給老人照顧,而和父母雙親分離的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據統計,目前中國有695萬孩子在農村留守,也就是說,父母雙方都不在這些孩子身邊。其中,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和貴州7省的兒童佔據了其中的69.5%。

父母外出打工,是為了孩子更好的外來,但是留守則成為很多孩子和父母一輩子難以抹平的傷痛,一位孩子口中的“媽媽”變成“阿姨”,當被問到:“你想爸爸媽媽嗎?”

“不想。”

“為什麼?”

“他們不要我,我恨他們。”

……

兒童留守、父母離異、家庭暴力等問題在貧困農村普遍存在。這些孩子的童年交雜了孤獨與想念、堅強與叛逆、絕望與希望。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無可選擇的命運

命運“哐當”一聲降臨在水秀頭上——

母親病故,父親外出打工,當時水秀才4個月。如今長成12歲的她把奶奶當成半個媽,父親每年只在過年回來一次,一次待五天,出生以來,水秀與父親相處的時間,總共不超過2個月。

後來,父親再娶,新媽媽帶著姐姐和新出生的弟弟在東莞生活,水秀成為了“被遺忘”的那一個。

她很懂事,每天放學一回家,不是先寫作業,而是燒水、劈柴、做飯,照顧中風臥床的爺爺。奶奶說起水秀的身世總會抹眼淚,覺得對不起水秀,“娃很可憐,過年也沒買新衣服,最新的一件衣服就是校服了。”水秀站在一旁,並不作聲。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單親、留守、忽視、貧困。研究發現,貧困地區孩子身上,多重家庭不利因素疊加,加上交通不便、山大溝深、居住分散的自然不利條件,孩子們的成長承受著與年齡不匹配的艱難。

水秀隔壁班的藍小珺同樣是一名單親孩子,父親病故,母親再嫁,遠赴廣東打工,自己和姐姐寄居在外婆家。

小珺眼睛大大的,笑起來有一對小酒窩,是一個美麗的12歲小姑娘。因為家住在大山裡,她從三年級開始寄宿在福龍瑤族鄉中心小學,每週五回家,週日返校。村裡到學校的山路步行需要三個多小時,別的孩子都是父母騎車接送,今年,上初中的姐姐買了一輛二手電動車,兩人便自己騎車上學。

通往學校的路是硬化水泥路,平坦卻有很多彎道,下雨天霧氣瀰漫,看不清楚路,剛學會騎車的姐姐一個恍惚,連人帶車摔倒在路邊,沒有欄杆,旁邊就是山谷,小珺嚇哭了。姐姐爬起來,扭動把手企圖重啟電動車,卻怎麼也發動不了,姐姐只好掏出媽媽留下來的二手手機給外婆打電話,電話那頭只有盲音,山高谷深,手機信號不曾輻射到這裡。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看著哭泣的妹妹、受傷的手掌和一身的泥濘,無計可施的姐姐也哭了,兩姐妹在雨裡哭著站了數個小時,才等來出村的路人搭救。

過早的獨立是被迫的,因為不能及時得到父母的幫助,留守兒童只能獨自面對生活的重壓和住校的心裡不適。如今,很多孩子物質已不短缺,但是,父母不能指望,一個年幼的孩子能主動消化不幸和孤獨 。研究發現,留守的農村兒童更容易形成自卑、膽怯甚至是叛逆的性格。

10歲的阿文親眼目睹了母親出車禍去世的經過,他想忘掉這個傷心的往事,卻總是在夢裡反覆夢到這個場景。醒來發現母親的離去不是夢,而是事實,他嚎啕大哭,奶奶看著心疼,偷偷抹淚,卻無計可施。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阿文的父親在另一場車禍中受傷,失去做重勞力農活的體力,出走大城市打工,家中,除了還未消化母親去世事實的阿文,只剩下年邁的奶奶和尚且年幼的弟弟。

學校裡,阿文變成了最難管教的孩子,學習不上心,老師的話也不聽,還和老師對著幹,班主任跟奶奶說,這是隻“小刺蝟”,建議轉學。

失去最親愛的人的悲痛,黑龍江肇東的小詩也經歷過。

爸爸、姐姐和她在母親改嫁後相依為命,“爸爸有點愛面子,我考得好了,他在外人面前就有話說。”就是憑藉著這一股給爸爸“長臉”的勁頭,小詩學習一直很努力,成績也名列前茅,四年級時,她被評為了大隊長。

但就在四年級的一天,住校的小詩接到了爸爸病故的噩耗,她拖著沉重的步伐從教學樓,回到宿舍,收拾行李回家奔喪,後來她回憶說,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完這一小段路的。

一個月後,命運又一次重擊了心神未定的小詩——奶奶因為難忍喪子之痛匆匆離世。

失去親人的小詩和阿文一樣,變了一個人。“那時候什麼事兒都想要和老師對著幹,後來看到有的同學拿小刀在自己胳膊上劃,自己也想試試。”

小詩是一個要強的孩子,喜歡粘著爸爸,爸爸健在的時候,小詩在學校想法設法讓自己生病——不蓋被子、喝涼水,“因為我生病了,老師就會給爸爸打電話,爸爸就會來看我了。”但,不管小詩在手上割下多少傷疤,爸爸都不會再出現了。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水秀、小珺、阿文和小詩只是留守兒童中命運最坎坷的一撥孩子,中國農村有697萬留守兒童,每一個留守兒童都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缺失共同的DNA——陪伴。他們的父母不在身邊,一些跟爺爺奶奶輩一起生活,一些人自己一個人或者自己帶著弟弟妹妹一起生活。

一檔綜藝節目採訪了一個獨自帶著兩家四個弟弟妹妹一起生活的湖南小男孩,父親和姨夫因為搶劫入獄,母親和姨媽在外打工,編導問,你們想爸爸媽媽嗎?“哇”地一聲,四個孩子接二連三都哭了,只有哥哥低著頭強忍淚水。他後來偷偷流著淚跟編導說:“我也想,但是,在弟弟妹妹面前不能哭。”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掩藏不了的思念

廣西河池市福龍瑤族鄉中心小學的體育老師韋晨菲以為自己可以辨認出學校裡所有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母親不在身邊的孩子衣服總是髒髒的,或者是鞋子穿小了,不能及時添置新鞋,可以看到擠出來的大腳拇指。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她沒有辨認出水秀。這個姑娘性格開朗,擁有陽光燦爛般的笑容,作為班幹部是老師的“好幫手”,成績優異,擅長田徑,去年,韋老師還帶著水秀去市裡參加了田徑比賽。

2019年春節前夕,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人找來學校,計劃帶著父母不回家的留守兒童去廣州進行五天的遊學活動。

“有哪家父母過年不回來啊,買不到票騎摩托車也要回來啊,一年就一次啊,娃們都盼望著呢。”出乎韋老師的意料,全校80多個留守兒童,有40個等不到父母回來過年,水秀就是其中一個。

過年前,爸爸打電話回來說,今年還是大年三十到家,水秀聽到奶奶說這個消息,很開心,提前把家裡進行了大掃除,迎接爸爸和新媽媽回來。還計劃著要好好表現,爭取早日融入新家庭。

這份開心只持續了幾天,“廠裡過年加班給三倍工資,我們不回去了。”爸爸的出爾反爾讓水秀的心一下子涼了大半截,但奶奶說,爸爸要養活幾個孩子,自己和爺爺也不中用,掙不了錢,爸爸不容易。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水秀理解爸爸的不容易,但是,心裡依然很失落,去年爸爸也是這個原因沒有回家過年。她有太多想跟爸爸說的話,可每次打電話,爸爸只會問:爺爺奶奶身體什麼樣,你學習怎麼樣,吃得好不好,匆匆幾句就掛斷了。

當韋老師告訴水秀,她可以城市遊學活動,跟爸爸一起免費去廣州玩五天的時候,水秀又一次興奮了。“過年要加班,我去不了。”爸爸拒絕了水秀,“不行的話,讓她後媽跟著去吧?”爸爸提議,奶奶也說不想影響兒子工作,水秀真想去,自己跟著也行。

最終,是韋老師的一句話說服了爸爸:“她最想見的人是你,六年級的大姑娘了,很敏感。”爸爸勉強答應陪水秀玩兩天。

水秀終於如願,臨行前,她在一篇題為《如果有一天》的作文裡寫道:如果有一天,我能和我的父母一起生活,我會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爸爸媽媽減輕負擔,一家人能夠快快樂樂的在一起。如果真的有這一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了,哪怕只有一天時間,哪怕只有一分鐘……我都會很高興。

從柳州駛往廣州的高鐵,載著水秀、小珺和姐姐駛向父母身邊,韋老師說,孩子們憧憬廣州,但是,她知道,他們最期待的是跟父母在一起。

聚少離多,留守兒童格外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機會,父母一年回一次,一次在家待五天,12歲的孩子總共和父母相處的時間不過100天。有的孩子幸運一些,除了春節,暑假可以也跟父母團圓,他們被稱為“小候鳥”,每年開學前,火車站檢票口總會上演一幕幕撕心裂肺的分離場景:抱著爸爸的腿,哭天搶地喊著“我不回去,爸爸,我不回去!”的小女孩,在一旁一邊勸阻孫女一邊抹淚的老人,以及低著頭、像犯了大錯的中年男人。

沒有一個留守兒童的父母是容易的,可小小年紀、獨自面對生活的留守兒童更不容易,“爸媽不是不愛你,而是不得不離開你”,這是孩子們必須接受的事實。

雲南省開遠市碑格鄉小學的苗族女孩文靜已經留守了4年,父母在她二年級的時候離開家輾轉安徽、浙江打工,“看著他們的衣服或者用的其他東西,就會特別想哭。”文靜把自己的孤單和思念偷偷告訴老師。三年級開始住校後,這種孤單愈發強烈,晚上睡覺時,她把頭埋在被子裡偷偷哭。

寄宿是偏遠地區留守兒童的需要克服的另一個坎。在中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在學校的孩子,有數千萬人,其中1/4為留守兒童,集中在中西部地區。

江西遂川的小燕和文靜一樣,從三年級開始寄宿,她把孤獨寫在作文裡,“我在睡覺的時候,會不受控制去想一些事情,比如爺爺奶奶在家過得怎麼樣,爸爸媽媽在外面打工過得好不好……然後,我的眼淚一滴一滴地掉落在腮邊。”

想家的寄宿學生害怕夜晚的降臨,哭聲就像傳染病一樣,一個孩子哭了,整個宿舍的孩子都被帶動著一起哭,然後旁邊的宿舍也跟著一起哭,每個學期開學後的一兩個月,哭聲每晚都會持續。老師數量有限,幾百個孩子哄不過來,只能無奈地看著他們哭。

寄宿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有調查顯示:45% 寄宿學校有1-2年級超低齡住校生,47.3% 的孩子常有負面情緒困擾,特別是在睡覺前,63.8% 的孩子有孤獨感,65.7% 有抑鬱風險。

中國695萬留守兒童大軍中,還有不會表達思念就已經習慣孤獨的孩子:

4歲大的彭亞的遊樂園是爺爺的揹簍,爺爺幹活時揹著她,她在裡面怔怔地玩著撥浪鼓。

3歲的小小桑跟著奶奶在田間地頭除草,奶奶說:“不敢單獨放他一個人在家,睡醒了就會哭鬧。”

……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父母不在身邊,寫字、畫畫和唱歌也沒人教,可以陪他們的只有爺爺奶奶和電視機。

研究表明,0-6歲是孩子人生中認知水平發展最關鍵的時期,但是,目前在中國每5個孩子就有1個無法上幼兒園,主要是分佈在農村的幾千萬0-6歲兒童,而留守兒童的入園情況尤其不佳。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山村幼兒園項目覆蓋的兒童中,40.4%為父母均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20.5% 來自精準扶貧家庭,9.1% 來自單親家庭。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我有一個夢想

因為不服管教,阿文轉學來了邵武學校,成為了一名寄宿生。邵武學校位於邵陽市隆回縣,距離長沙驅車4個小時,當地工資水平低,青壯年不得不外出打工。邵武學校319名學生,308名學生的爸爸媽媽雙親在外務工,屬於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照顧。

在新學校,阿文變乖了,還交了新朋友——小精靈,它是故事《吃噩夢的小精靈》的主人公,書中,小精靈幫助睡夢國的小公主吃掉了噩夢,現實裡,阿文的噩夢也不見了。

2017年,聚焦於農村寄宿留守兒童成長教育問題的公益機構歌路營給邵武學校提供了4套寢室音響和故事播放系統,隆回縣當地公益組織大邵公益提供功放、線路和安裝,歌路營《新一千零一夜》睡前故事項目在武邵學校落地。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每天晚上9點半,都會有一個新故事伴隨著阿文和同學進入夢鄉,一開始,孩子們覺得很新奇,後來,漸漸習慣,一聽到音樂聲響起都乖乖地上床睡覺。

今年42歲的老師卿喜萍從小喪母,瞭解阿文和其他留守兒童內心的敏感,她想用聽故事、講故事的方式為孩子們找回自信,一年後,卿老師收穫了阿文的改變。

“爸爸,你在那裡好不好,你在那裡是不是很累,我好想你。” 阿文和弟弟對著攝像頭說出了對爸爸的思念。

歌路營的《新一千零一夜》故事除了吃掉了阿文的噩夢,還分散了文靜和小燕對於家人的思念,消解了小詩的叛逆。

“聽故事的時候就不會那麼想爸爸了,有時候,聽著聽著就睡著了。”文靜說。

去年9月,小燕的妹妹也要開始中心學校的寄宿生活了,爺爺擔心妹妹經歷小燕一樣的不適應,小燕反倒勸起了爺爺:“爺爺不用擔心,我們在學校有故事聽,有故事聽就不怕晚上了。”

《把夢想待在身邊的冰壇王子》主人公普魯申科激勵著小詩的為夢想——成為一名醫生,治癒像父親那樣經常打針、吃藥的病人——努力學習

故事像有魔法,讓孩子們進入主人公的世界,學會勇敢和堅強,孤獨變得不再難以忍耐。

不過,即將升初中的文靜遇到了故事中的主人公朋友也無法幫助她解決的難題——她很想去開遠市上中學,又擔心家裡的爺爺奶奶和弟弟無人照顧;留在本鄉上中學,又擔心教育質量不好,學習成績受影響。

一想到這個難題,文靜就想哭,她覺得自己像故事《一頭靈魂出竅的豬》裡被困在山崖裡的豬一樣,自己有缺點,生活也不完美,但是“要活下去,我還沒有實現飛翔的夢想”。

開朗的水秀在廣州火車站迎來了等待自己的爸爸,她沒有猶豫,“嗖”地一下,跑過去抱住了他,終於見到了,太開心了。

這一切都跟做夢一樣,像是作文暢想的那一天,真實降臨了。通過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發起的“關愛留守兒童”公益項目,孩子們有機會來到父母打工的城市與親人團聚,在廣州,他們一起騎自行車、逛公園和做遊戲,吃飯的時候,她主動給爸爸盛湯,晚上睡覺前,她還要跟爸爸說上幾個小時的悄悄話。爸爸受感染,放棄上班,陪她整整玩了5天。

這位憨厚寡言的父親發短信跟韋老師說,水秀從來都沒有說過“我想你”,我以為她真不想。

活動最後一天,孩子們都寫了一封信給父母,乖巧的小珺站上講臺,對著話筒,大聲讀出了心裡話:“……我在家會照顧好爺爺奶奶,你在外不要太掛念我們,想我們就給我們打電話,在外不要太累……”

任何集體活動都很踴躍的水秀卻拒絕了上臺讀信,她對韋老師說:"都是心裡話,我只想給爸爸看。"

分離那天正好是元宵節,還沒到車站,韋老師就看到水秀的眼眶紅了。當檢票的時間越來越臨近,孩子們忍不住都哭了,水秀不說話,跟爸爸站在一起,眼淚叭叭往下流,別的孩子不哭了,她的眼淚還是止不住。

建在村裡的鄉村幼兒園讓彭亞的童年不再孤單,彭亞如今已經九歲,成為了一名小學生,弟弟也順利入園。小小桑也被送到了幼兒園,雖然還不到年齡, 在預備班,但是已經跟著大一點的孩子們一起玩了。

(文中所涉的未成年均為化名)


"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一位留守題材紀錄片導演在攝像機後詢問幾個六七歲的孩子:

“你的夢想是什麼?”

“打工。”

“為什麼?”

“打工就有錢。”

外出打工是中國經濟不發達地區青壯年獲得收入的主要路徑。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年輕父母們在工廠流水線上爭分奪秒地掙錢,他們將孩子丟給老人照顧,而和父母雙親分離的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據統計,目前中國有695萬孩子在農村留守,也就是說,父母雙方都不在這些孩子身邊。其中,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和貴州7省的兒童佔據了其中的69.5%。

父母外出打工,是為了孩子更好的外來,但是留守則成為很多孩子和父母一輩子難以抹平的傷痛,一位孩子口中的“媽媽”變成“阿姨”,當被問到:“你想爸爸媽媽嗎?”

“不想。”

“為什麼?”

“他們不要我,我恨他們。”

……

兒童留守、父母離異、家庭暴力等問題在貧困農村普遍存在。這些孩子的童年交雜了孤獨與想念、堅強與叛逆、絕望與希望。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無可選擇的命運

命運“哐當”一聲降臨在水秀頭上——

母親病故,父親外出打工,當時水秀才4個月。如今長成12歲的她把奶奶當成半個媽,父親每年只在過年回來一次,一次待五天,出生以來,水秀與父親相處的時間,總共不超過2個月。

後來,父親再娶,新媽媽帶著姐姐和新出生的弟弟在東莞生活,水秀成為了“被遺忘”的那一個。

她很懂事,每天放學一回家,不是先寫作業,而是燒水、劈柴、做飯,照顧中風臥床的爺爺。奶奶說起水秀的身世總會抹眼淚,覺得對不起水秀,“娃很可憐,過年也沒買新衣服,最新的一件衣服就是校服了。”水秀站在一旁,並不作聲。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單親、留守、忽視、貧困。研究發現,貧困地區孩子身上,多重家庭不利因素疊加,加上交通不便、山大溝深、居住分散的自然不利條件,孩子們的成長承受著與年齡不匹配的艱難。

水秀隔壁班的藍小珺同樣是一名單親孩子,父親病故,母親再嫁,遠赴廣東打工,自己和姐姐寄居在外婆家。

小珺眼睛大大的,笑起來有一對小酒窩,是一個美麗的12歲小姑娘。因為家住在大山裡,她從三年級開始寄宿在福龍瑤族鄉中心小學,每週五回家,週日返校。村裡到學校的山路步行需要三個多小時,別的孩子都是父母騎車接送,今年,上初中的姐姐買了一輛二手電動車,兩人便自己騎車上學。

通往學校的路是硬化水泥路,平坦卻有很多彎道,下雨天霧氣瀰漫,看不清楚路,剛學會騎車的姐姐一個恍惚,連人帶車摔倒在路邊,沒有欄杆,旁邊就是山谷,小珺嚇哭了。姐姐爬起來,扭動把手企圖重啟電動車,卻怎麼也發動不了,姐姐只好掏出媽媽留下來的二手手機給外婆打電話,電話那頭只有盲音,山高谷深,手機信號不曾輻射到這裡。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看著哭泣的妹妹、受傷的手掌和一身的泥濘,無計可施的姐姐也哭了,兩姐妹在雨裡哭著站了數個小時,才等來出村的路人搭救。

過早的獨立是被迫的,因為不能及時得到父母的幫助,留守兒童只能獨自面對生活的重壓和住校的心裡不適。如今,很多孩子物質已不短缺,但是,父母不能指望,一個年幼的孩子能主動消化不幸和孤獨 。研究發現,留守的農村兒童更容易形成自卑、膽怯甚至是叛逆的性格。

10歲的阿文親眼目睹了母親出車禍去世的經過,他想忘掉這個傷心的往事,卻總是在夢裡反覆夢到這個場景。醒來發現母親的離去不是夢,而是事實,他嚎啕大哭,奶奶看著心疼,偷偷抹淚,卻無計可施。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阿文的父親在另一場車禍中受傷,失去做重勞力農活的體力,出走大城市打工,家中,除了還未消化母親去世事實的阿文,只剩下年邁的奶奶和尚且年幼的弟弟。

學校裡,阿文變成了最難管教的孩子,學習不上心,老師的話也不聽,還和老師對著幹,班主任跟奶奶說,這是隻“小刺蝟”,建議轉學。

失去最親愛的人的悲痛,黑龍江肇東的小詩也經歷過。

爸爸、姐姐和她在母親改嫁後相依為命,“爸爸有點愛面子,我考得好了,他在外人面前就有話說。”就是憑藉著這一股給爸爸“長臉”的勁頭,小詩學習一直很努力,成績也名列前茅,四年級時,她被評為了大隊長。

但就在四年級的一天,住校的小詩接到了爸爸病故的噩耗,她拖著沉重的步伐從教學樓,回到宿舍,收拾行李回家奔喪,後來她回憶說,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完這一小段路的。

一個月後,命運又一次重擊了心神未定的小詩——奶奶因為難忍喪子之痛匆匆離世。

失去親人的小詩和阿文一樣,變了一個人。“那時候什麼事兒都想要和老師對著幹,後來看到有的同學拿小刀在自己胳膊上劃,自己也想試試。”

小詩是一個要強的孩子,喜歡粘著爸爸,爸爸健在的時候,小詩在學校想法設法讓自己生病——不蓋被子、喝涼水,“因為我生病了,老師就會給爸爸打電話,爸爸就會來看我了。”但,不管小詩在手上割下多少傷疤,爸爸都不會再出現了。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水秀、小珺、阿文和小詩只是留守兒童中命運最坎坷的一撥孩子,中國農村有697萬留守兒童,每一個留守兒童都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缺失共同的DNA——陪伴。他們的父母不在身邊,一些跟爺爺奶奶輩一起生活,一些人自己一個人或者自己帶著弟弟妹妹一起生活。

一檔綜藝節目採訪了一個獨自帶著兩家四個弟弟妹妹一起生活的湖南小男孩,父親和姨夫因為搶劫入獄,母親和姨媽在外打工,編導問,你們想爸爸媽媽嗎?“哇”地一聲,四個孩子接二連三都哭了,只有哥哥低著頭強忍淚水。他後來偷偷流著淚跟編導說:“我也想,但是,在弟弟妹妹面前不能哭。”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掩藏不了的思念

廣西河池市福龍瑤族鄉中心小學的體育老師韋晨菲以為自己可以辨認出學校裡所有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母親不在身邊的孩子衣服總是髒髒的,或者是鞋子穿小了,不能及時添置新鞋,可以看到擠出來的大腳拇指。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她沒有辨認出水秀。這個姑娘性格開朗,擁有陽光燦爛般的笑容,作為班幹部是老師的“好幫手”,成績優異,擅長田徑,去年,韋老師還帶著水秀去市裡參加了田徑比賽。

2019年春節前夕,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人找來學校,計劃帶著父母不回家的留守兒童去廣州進行五天的遊學活動。

“有哪家父母過年不回來啊,買不到票騎摩托車也要回來啊,一年就一次啊,娃們都盼望著呢。”出乎韋老師的意料,全校80多個留守兒童,有40個等不到父母回來過年,水秀就是其中一個。

過年前,爸爸打電話回來說,今年還是大年三十到家,水秀聽到奶奶說這個消息,很開心,提前把家裡進行了大掃除,迎接爸爸和新媽媽回來。還計劃著要好好表現,爭取早日融入新家庭。

這份開心只持續了幾天,“廠裡過年加班給三倍工資,我們不回去了。”爸爸的出爾反爾讓水秀的心一下子涼了大半截,但奶奶說,爸爸要養活幾個孩子,自己和爺爺也不中用,掙不了錢,爸爸不容易。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水秀理解爸爸的不容易,但是,心裡依然很失落,去年爸爸也是這個原因沒有回家過年。她有太多想跟爸爸說的話,可每次打電話,爸爸只會問:爺爺奶奶身體什麼樣,你學習怎麼樣,吃得好不好,匆匆幾句就掛斷了。

當韋老師告訴水秀,她可以城市遊學活動,跟爸爸一起免費去廣州玩五天的時候,水秀又一次興奮了。“過年要加班,我去不了。”爸爸拒絕了水秀,“不行的話,讓她後媽跟著去吧?”爸爸提議,奶奶也說不想影響兒子工作,水秀真想去,自己跟著也行。

最終,是韋老師的一句話說服了爸爸:“她最想見的人是你,六年級的大姑娘了,很敏感。”爸爸勉強答應陪水秀玩兩天。

水秀終於如願,臨行前,她在一篇題為《如果有一天》的作文裡寫道:如果有一天,我能和我的父母一起生活,我會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爸爸媽媽減輕負擔,一家人能夠快快樂樂的在一起。如果真的有這一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了,哪怕只有一天時間,哪怕只有一分鐘……我都會很高興。

從柳州駛往廣州的高鐵,載著水秀、小珺和姐姐駛向父母身邊,韋老師說,孩子們憧憬廣州,但是,她知道,他們最期待的是跟父母在一起。

聚少離多,留守兒童格外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機會,父母一年回一次,一次在家待五天,12歲的孩子總共和父母相處的時間不過100天。有的孩子幸運一些,除了春節,暑假可以也跟父母團圓,他們被稱為“小候鳥”,每年開學前,火車站檢票口總會上演一幕幕撕心裂肺的分離場景:抱著爸爸的腿,哭天搶地喊著“我不回去,爸爸,我不回去!”的小女孩,在一旁一邊勸阻孫女一邊抹淚的老人,以及低著頭、像犯了大錯的中年男人。

沒有一個留守兒童的父母是容易的,可小小年紀、獨自面對生活的留守兒童更不容易,“爸媽不是不愛你,而是不得不離開你”,這是孩子們必須接受的事實。

雲南省開遠市碑格鄉小學的苗族女孩文靜已經留守了4年,父母在她二年級的時候離開家輾轉安徽、浙江打工,“看著他們的衣服或者用的其他東西,就會特別想哭。”文靜把自己的孤單和思念偷偷告訴老師。三年級開始住校後,這種孤單愈發強烈,晚上睡覺時,她把頭埋在被子裡偷偷哭。

寄宿是偏遠地區留守兒童的需要克服的另一個坎。在中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在學校的孩子,有數千萬人,其中1/4為留守兒童,集中在中西部地區。

江西遂川的小燕和文靜一樣,從三年級開始寄宿,她把孤獨寫在作文裡,“我在睡覺的時候,會不受控制去想一些事情,比如爺爺奶奶在家過得怎麼樣,爸爸媽媽在外面打工過得好不好……然後,我的眼淚一滴一滴地掉落在腮邊。”

想家的寄宿學生害怕夜晚的降臨,哭聲就像傳染病一樣,一個孩子哭了,整個宿舍的孩子都被帶動著一起哭,然後旁邊的宿舍也跟著一起哭,每個學期開學後的一兩個月,哭聲每晚都會持續。老師數量有限,幾百個孩子哄不過來,只能無奈地看著他們哭。

寄宿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有調查顯示:45% 寄宿學校有1-2年級超低齡住校生,47.3% 的孩子常有負面情緒困擾,特別是在睡覺前,63.8% 的孩子有孤獨感,65.7% 有抑鬱風險。

中國695萬留守兒童大軍中,還有不會表達思念就已經習慣孤獨的孩子:

4歲大的彭亞的遊樂園是爺爺的揹簍,爺爺幹活時揹著她,她在裡面怔怔地玩著撥浪鼓。

3歲的小小桑跟著奶奶在田間地頭除草,奶奶說:“不敢單獨放他一個人在家,睡醒了就會哭鬧。”

……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父母不在身邊,寫字、畫畫和唱歌也沒人教,可以陪他們的只有爺爺奶奶和電視機。

研究表明,0-6歲是孩子人生中認知水平發展最關鍵的時期,但是,目前在中國每5個孩子就有1個無法上幼兒園,主要是分佈在農村的幾千萬0-6歲兒童,而留守兒童的入園情況尤其不佳。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山村幼兒園項目覆蓋的兒童中,40.4%為父母均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20.5% 來自精準扶貧家庭,9.1% 來自單親家庭。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我有一個夢想

因為不服管教,阿文轉學來了邵武學校,成為了一名寄宿生。邵武學校位於邵陽市隆回縣,距離長沙驅車4個小時,當地工資水平低,青壯年不得不外出打工。邵武學校319名學生,308名學生的爸爸媽媽雙親在外務工,屬於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照顧。

在新學校,阿文變乖了,還交了新朋友——小精靈,它是故事《吃噩夢的小精靈》的主人公,書中,小精靈幫助睡夢國的小公主吃掉了噩夢,現實裡,阿文的噩夢也不見了。

2017年,聚焦於農村寄宿留守兒童成長教育問題的公益機構歌路營給邵武學校提供了4套寢室音響和故事播放系統,隆回縣當地公益組織大邵公益提供功放、線路和安裝,歌路營《新一千零一夜》睡前故事項目在武邵學校落地。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每天晚上9點半,都會有一個新故事伴隨著阿文和同學進入夢鄉,一開始,孩子們覺得很新奇,後來,漸漸習慣,一聽到音樂聲響起都乖乖地上床睡覺。

今年42歲的老師卿喜萍從小喪母,瞭解阿文和其他留守兒童內心的敏感,她想用聽故事、講故事的方式為孩子們找回自信,一年後,卿老師收穫了阿文的改變。

“爸爸,你在那裡好不好,你在那裡是不是很累,我好想你。” 阿文和弟弟對著攝像頭說出了對爸爸的思念。

歌路營的《新一千零一夜》故事除了吃掉了阿文的噩夢,還分散了文靜和小燕對於家人的思念,消解了小詩的叛逆。

“聽故事的時候就不會那麼想爸爸了,有時候,聽著聽著就睡著了。”文靜說。

去年9月,小燕的妹妹也要開始中心學校的寄宿生活了,爺爺擔心妹妹經歷小燕一樣的不適應,小燕反倒勸起了爺爺:“爺爺不用擔心,我們在學校有故事聽,有故事聽就不怕晚上了。”

《把夢想待在身邊的冰壇王子》主人公普魯申科激勵著小詩的為夢想——成為一名醫生,治癒像父親那樣經常打針、吃藥的病人——努力學習

故事像有魔法,讓孩子們進入主人公的世界,學會勇敢和堅強,孤獨變得不再難以忍耐。

不過,即將升初中的文靜遇到了故事中的主人公朋友也無法幫助她解決的難題——她很想去開遠市上中學,又擔心家裡的爺爺奶奶和弟弟無人照顧;留在本鄉上中學,又擔心教育質量不好,學習成績受影響。

一想到這個難題,文靜就想哭,她覺得自己像故事《一頭靈魂出竅的豬》裡被困在山崖裡的豬一樣,自己有缺點,生活也不完美,但是“要活下去,我還沒有實現飛翔的夢想”。

開朗的水秀在廣州火車站迎來了等待自己的爸爸,她沒有猶豫,“嗖”地一下,跑過去抱住了他,終於見到了,太開心了。

這一切都跟做夢一樣,像是作文暢想的那一天,真實降臨了。通過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發起的“關愛留守兒童”公益項目,孩子們有機會來到父母打工的城市與親人團聚,在廣州,他們一起騎自行車、逛公園和做遊戲,吃飯的時候,她主動給爸爸盛湯,晚上睡覺前,她還要跟爸爸說上幾個小時的悄悄話。爸爸受感染,放棄上班,陪她整整玩了5天。

這位憨厚寡言的父親發短信跟韋老師說,水秀從來都沒有說過“我想你”,我以為她真不想。

活動最後一天,孩子們都寫了一封信給父母,乖巧的小珺站上講臺,對著話筒,大聲讀出了心裡話:“……我在家會照顧好爺爺奶奶,你在外不要太掛念我們,想我們就給我們打電話,在外不要太累……”

任何集體活動都很踴躍的水秀卻拒絕了上臺讀信,她對韋老師說:"都是心裡話,我只想給爸爸看。"

分離那天正好是元宵節,還沒到車站,韋老師就看到水秀的眼眶紅了。當檢票的時間越來越臨近,孩子們忍不住都哭了,水秀不說話,跟爸爸站在一起,眼淚叭叭往下流,別的孩子不哭了,她的眼淚還是止不住。

建在村裡的鄉村幼兒園讓彭亞的童年不再孤單,彭亞如今已經九歲,成為了一名小學生,弟弟也順利入園。小小桑也被送到了幼兒園,雖然還不到年齡, 在預備班,但是已經跟著大一點的孩子們一起玩了。

(文中所涉的未成年均為化名)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美團:公益商家計劃托起承重童年

也許命運不公,但是出生於貧困地區的兒童也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

36元,就可以支持一個孩子收聽6年睡前故事。截止至今,歌路營“新一千零一夜”睡前故事已經覆蓋全國29省879縣區7525所學校,幫助210萬名農村學生度過孤獨無助的夜晚。

關愛留守兒童,從細微處給予關懷與照顧。2015年至今,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已援建未來教室50所,博愛校醫室73所,動員教育志願者800餘人開展線上線下課程累計500多課時,受益學生約98萬餘人。


"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一位留守題材紀錄片導演在攝像機後詢問幾個六七歲的孩子:

“你的夢想是什麼?”

“打工。”

“為什麼?”

“打工就有錢。”

外出打工是中國經濟不發達地區青壯年獲得收入的主要路徑。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年輕父母們在工廠流水線上爭分奪秒地掙錢,他們將孩子丟給老人照顧,而和父母雙親分離的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據統計,目前中國有695萬孩子在農村留守,也就是說,父母雙方都不在這些孩子身邊。其中,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和貴州7省的兒童佔據了其中的69.5%。

父母外出打工,是為了孩子更好的外來,但是留守則成為很多孩子和父母一輩子難以抹平的傷痛,一位孩子口中的“媽媽”變成“阿姨”,當被問到:“你想爸爸媽媽嗎?”

“不想。”

“為什麼?”

“他們不要我,我恨他們。”

……

兒童留守、父母離異、家庭暴力等問題在貧困農村普遍存在。這些孩子的童年交雜了孤獨與想念、堅強與叛逆、絕望與希望。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無可選擇的命運

命運“哐當”一聲降臨在水秀頭上——

母親病故,父親外出打工,當時水秀才4個月。如今長成12歲的她把奶奶當成半個媽,父親每年只在過年回來一次,一次待五天,出生以來,水秀與父親相處的時間,總共不超過2個月。

後來,父親再娶,新媽媽帶著姐姐和新出生的弟弟在東莞生活,水秀成為了“被遺忘”的那一個。

她很懂事,每天放學一回家,不是先寫作業,而是燒水、劈柴、做飯,照顧中風臥床的爺爺。奶奶說起水秀的身世總會抹眼淚,覺得對不起水秀,“娃很可憐,過年也沒買新衣服,最新的一件衣服就是校服了。”水秀站在一旁,並不作聲。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單親、留守、忽視、貧困。研究發現,貧困地區孩子身上,多重家庭不利因素疊加,加上交通不便、山大溝深、居住分散的自然不利條件,孩子們的成長承受著與年齡不匹配的艱難。

水秀隔壁班的藍小珺同樣是一名單親孩子,父親病故,母親再嫁,遠赴廣東打工,自己和姐姐寄居在外婆家。

小珺眼睛大大的,笑起來有一對小酒窩,是一個美麗的12歲小姑娘。因為家住在大山裡,她從三年級開始寄宿在福龍瑤族鄉中心小學,每週五回家,週日返校。村裡到學校的山路步行需要三個多小時,別的孩子都是父母騎車接送,今年,上初中的姐姐買了一輛二手電動車,兩人便自己騎車上學。

通往學校的路是硬化水泥路,平坦卻有很多彎道,下雨天霧氣瀰漫,看不清楚路,剛學會騎車的姐姐一個恍惚,連人帶車摔倒在路邊,沒有欄杆,旁邊就是山谷,小珺嚇哭了。姐姐爬起來,扭動把手企圖重啟電動車,卻怎麼也發動不了,姐姐只好掏出媽媽留下來的二手手機給外婆打電話,電話那頭只有盲音,山高谷深,手機信號不曾輻射到這裡。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看著哭泣的妹妹、受傷的手掌和一身的泥濘,無計可施的姐姐也哭了,兩姐妹在雨裡哭著站了數個小時,才等來出村的路人搭救。

過早的獨立是被迫的,因為不能及時得到父母的幫助,留守兒童只能獨自面對生活的重壓和住校的心裡不適。如今,很多孩子物質已不短缺,但是,父母不能指望,一個年幼的孩子能主動消化不幸和孤獨 。研究發現,留守的農村兒童更容易形成自卑、膽怯甚至是叛逆的性格。

10歲的阿文親眼目睹了母親出車禍去世的經過,他想忘掉這個傷心的往事,卻總是在夢裡反覆夢到這個場景。醒來發現母親的離去不是夢,而是事實,他嚎啕大哭,奶奶看著心疼,偷偷抹淚,卻無計可施。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阿文的父親在另一場車禍中受傷,失去做重勞力農活的體力,出走大城市打工,家中,除了還未消化母親去世事實的阿文,只剩下年邁的奶奶和尚且年幼的弟弟。

學校裡,阿文變成了最難管教的孩子,學習不上心,老師的話也不聽,還和老師對著幹,班主任跟奶奶說,這是隻“小刺蝟”,建議轉學。

失去最親愛的人的悲痛,黑龍江肇東的小詩也經歷過。

爸爸、姐姐和她在母親改嫁後相依為命,“爸爸有點愛面子,我考得好了,他在外人面前就有話說。”就是憑藉著這一股給爸爸“長臉”的勁頭,小詩學習一直很努力,成績也名列前茅,四年級時,她被評為了大隊長。

但就在四年級的一天,住校的小詩接到了爸爸病故的噩耗,她拖著沉重的步伐從教學樓,回到宿舍,收拾行李回家奔喪,後來她回憶說,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完這一小段路的。

一個月後,命運又一次重擊了心神未定的小詩——奶奶因為難忍喪子之痛匆匆離世。

失去親人的小詩和阿文一樣,變了一個人。“那時候什麼事兒都想要和老師對著幹,後來看到有的同學拿小刀在自己胳膊上劃,自己也想試試。”

小詩是一個要強的孩子,喜歡粘著爸爸,爸爸健在的時候,小詩在學校想法設法讓自己生病——不蓋被子、喝涼水,“因為我生病了,老師就會給爸爸打電話,爸爸就會來看我了。”但,不管小詩在手上割下多少傷疤,爸爸都不會再出現了。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水秀、小珺、阿文和小詩只是留守兒童中命運最坎坷的一撥孩子,中國農村有697萬留守兒童,每一個留守兒童都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缺失共同的DNA——陪伴。他們的父母不在身邊,一些跟爺爺奶奶輩一起生活,一些人自己一個人或者自己帶著弟弟妹妹一起生活。

一檔綜藝節目採訪了一個獨自帶著兩家四個弟弟妹妹一起生活的湖南小男孩,父親和姨夫因為搶劫入獄,母親和姨媽在外打工,編導問,你們想爸爸媽媽嗎?“哇”地一聲,四個孩子接二連三都哭了,只有哥哥低著頭強忍淚水。他後來偷偷流著淚跟編導說:“我也想,但是,在弟弟妹妹面前不能哭。”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掩藏不了的思念

廣西河池市福龍瑤族鄉中心小學的體育老師韋晨菲以為自己可以辨認出學校裡所有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母親不在身邊的孩子衣服總是髒髒的,或者是鞋子穿小了,不能及時添置新鞋,可以看到擠出來的大腳拇指。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她沒有辨認出水秀。這個姑娘性格開朗,擁有陽光燦爛般的笑容,作為班幹部是老師的“好幫手”,成績優異,擅長田徑,去年,韋老師還帶著水秀去市裡參加了田徑比賽。

2019年春節前夕,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人找來學校,計劃帶著父母不回家的留守兒童去廣州進行五天的遊學活動。

“有哪家父母過年不回來啊,買不到票騎摩托車也要回來啊,一年就一次啊,娃們都盼望著呢。”出乎韋老師的意料,全校80多個留守兒童,有40個等不到父母回來過年,水秀就是其中一個。

過年前,爸爸打電話回來說,今年還是大年三十到家,水秀聽到奶奶說這個消息,很開心,提前把家裡進行了大掃除,迎接爸爸和新媽媽回來。還計劃著要好好表現,爭取早日融入新家庭。

這份開心只持續了幾天,“廠裡過年加班給三倍工資,我們不回去了。”爸爸的出爾反爾讓水秀的心一下子涼了大半截,但奶奶說,爸爸要養活幾個孩子,自己和爺爺也不中用,掙不了錢,爸爸不容易。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水秀理解爸爸的不容易,但是,心裡依然很失落,去年爸爸也是這個原因沒有回家過年。她有太多想跟爸爸說的話,可每次打電話,爸爸只會問:爺爺奶奶身體什麼樣,你學習怎麼樣,吃得好不好,匆匆幾句就掛斷了。

當韋老師告訴水秀,她可以城市遊學活動,跟爸爸一起免費去廣州玩五天的時候,水秀又一次興奮了。“過年要加班,我去不了。”爸爸拒絕了水秀,“不行的話,讓她後媽跟著去吧?”爸爸提議,奶奶也說不想影響兒子工作,水秀真想去,自己跟著也行。

最終,是韋老師的一句話說服了爸爸:“她最想見的人是你,六年級的大姑娘了,很敏感。”爸爸勉強答應陪水秀玩兩天。

水秀終於如願,臨行前,她在一篇題為《如果有一天》的作文裡寫道:如果有一天,我能和我的父母一起生活,我會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爸爸媽媽減輕負擔,一家人能夠快快樂樂的在一起。如果真的有這一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了,哪怕只有一天時間,哪怕只有一分鐘……我都會很高興。

從柳州駛往廣州的高鐵,載著水秀、小珺和姐姐駛向父母身邊,韋老師說,孩子們憧憬廣州,但是,她知道,他們最期待的是跟父母在一起。

聚少離多,留守兒童格外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機會,父母一年回一次,一次在家待五天,12歲的孩子總共和父母相處的時間不過100天。有的孩子幸運一些,除了春節,暑假可以也跟父母團圓,他們被稱為“小候鳥”,每年開學前,火車站檢票口總會上演一幕幕撕心裂肺的分離場景:抱著爸爸的腿,哭天搶地喊著“我不回去,爸爸,我不回去!”的小女孩,在一旁一邊勸阻孫女一邊抹淚的老人,以及低著頭、像犯了大錯的中年男人。

沒有一個留守兒童的父母是容易的,可小小年紀、獨自面對生活的留守兒童更不容易,“爸媽不是不愛你,而是不得不離開你”,這是孩子們必須接受的事實。

雲南省開遠市碑格鄉小學的苗族女孩文靜已經留守了4年,父母在她二年級的時候離開家輾轉安徽、浙江打工,“看著他們的衣服或者用的其他東西,就會特別想哭。”文靜把自己的孤單和思念偷偷告訴老師。三年級開始住校後,這種孤單愈發強烈,晚上睡覺時,她把頭埋在被子裡偷偷哭。

寄宿是偏遠地區留守兒童的需要克服的另一個坎。在中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在學校的孩子,有數千萬人,其中1/4為留守兒童,集中在中西部地區。

江西遂川的小燕和文靜一樣,從三年級開始寄宿,她把孤獨寫在作文裡,“我在睡覺的時候,會不受控制去想一些事情,比如爺爺奶奶在家過得怎麼樣,爸爸媽媽在外面打工過得好不好……然後,我的眼淚一滴一滴地掉落在腮邊。”

想家的寄宿學生害怕夜晚的降臨,哭聲就像傳染病一樣,一個孩子哭了,整個宿舍的孩子都被帶動著一起哭,然後旁邊的宿舍也跟著一起哭,每個學期開學後的一兩個月,哭聲每晚都會持續。老師數量有限,幾百個孩子哄不過來,只能無奈地看著他們哭。

寄宿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有調查顯示:45% 寄宿學校有1-2年級超低齡住校生,47.3% 的孩子常有負面情緒困擾,特別是在睡覺前,63.8% 的孩子有孤獨感,65.7% 有抑鬱風險。

中國695萬留守兒童大軍中,還有不會表達思念就已經習慣孤獨的孩子:

4歲大的彭亞的遊樂園是爺爺的揹簍,爺爺幹活時揹著她,她在裡面怔怔地玩著撥浪鼓。

3歲的小小桑跟著奶奶在田間地頭除草,奶奶說:“不敢單獨放他一個人在家,睡醒了就會哭鬧。”

……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父母不在身邊,寫字、畫畫和唱歌也沒人教,可以陪他們的只有爺爺奶奶和電視機。

研究表明,0-6歲是孩子人生中認知水平發展最關鍵的時期,但是,目前在中國每5個孩子就有1個無法上幼兒園,主要是分佈在農村的幾千萬0-6歲兒童,而留守兒童的入園情況尤其不佳。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山村幼兒園項目覆蓋的兒童中,40.4%為父母均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20.5% 來自精準扶貧家庭,9.1% 來自單親家庭。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我有一個夢想

因為不服管教,阿文轉學來了邵武學校,成為了一名寄宿生。邵武學校位於邵陽市隆回縣,距離長沙驅車4個小時,當地工資水平低,青壯年不得不外出打工。邵武學校319名學生,308名學生的爸爸媽媽雙親在外務工,屬於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照顧。

在新學校,阿文變乖了,還交了新朋友——小精靈,它是故事《吃噩夢的小精靈》的主人公,書中,小精靈幫助睡夢國的小公主吃掉了噩夢,現實裡,阿文的噩夢也不見了。

2017年,聚焦於農村寄宿留守兒童成長教育問題的公益機構歌路營給邵武學校提供了4套寢室音響和故事播放系統,隆回縣當地公益組織大邵公益提供功放、線路和安裝,歌路營《新一千零一夜》睡前故事項目在武邵學校落地。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每天晚上9點半,都會有一個新故事伴隨著阿文和同學進入夢鄉,一開始,孩子們覺得很新奇,後來,漸漸習慣,一聽到音樂聲響起都乖乖地上床睡覺。

今年42歲的老師卿喜萍從小喪母,瞭解阿文和其他留守兒童內心的敏感,她想用聽故事、講故事的方式為孩子們找回自信,一年後,卿老師收穫了阿文的改變。

“爸爸,你在那裡好不好,你在那裡是不是很累,我好想你。” 阿文和弟弟對著攝像頭說出了對爸爸的思念。

歌路營的《新一千零一夜》故事除了吃掉了阿文的噩夢,還分散了文靜和小燕對於家人的思念,消解了小詩的叛逆。

“聽故事的時候就不會那麼想爸爸了,有時候,聽著聽著就睡著了。”文靜說。

去年9月,小燕的妹妹也要開始中心學校的寄宿生活了,爺爺擔心妹妹經歷小燕一樣的不適應,小燕反倒勸起了爺爺:“爺爺不用擔心,我們在學校有故事聽,有故事聽就不怕晚上了。”

《把夢想待在身邊的冰壇王子》主人公普魯申科激勵著小詩的為夢想——成為一名醫生,治癒像父親那樣經常打針、吃藥的病人——努力學習

故事像有魔法,讓孩子們進入主人公的世界,學會勇敢和堅強,孤獨變得不再難以忍耐。

不過,即將升初中的文靜遇到了故事中的主人公朋友也無法幫助她解決的難題——她很想去開遠市上中學,又擔心家裡的爺爺奶奶和弟弟無人照顧;留在本鄉上中學,又擔心教育質量不好,學習成績受影響。

一想到這個難題,文靜就想哭,她覺得自己像故事《一頭靈魂出竅的豬》裡被困在山崖裡的豬一樣,自己有缺點,生活也不完美,但是“要活下去,我還沒有實現飛翔的夢想”。

開朗的水秀在廣州火車站迎來了等待自己的爸爸,她沒有猶豫,“嗖”地一下,跑過去抱住了他,終於見到了,太開心了。

這一切都跟做夢一樣,像是作文暢想的那一天,真實降臨了。通過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發起的“關愛留守兒童”公益項目,孩子們有機會來到父母打工的城市與親人團聚,在廣州,他們一起騎自行車、逛公園和做遊戲,吃飯的時候,她主動給爸爸盛湯,晚上睡覺前,她還要跟爸爸說上幾個小時的悄悄話。爸爸受感染,放棄上班,陪她整整玩了5天。

這位憨厚寡言的父親發短信跟韋老師說,水秀從來都沒有說過“我想你”,我以為她真不想。

活動最後一天,孩子們都寫了一封信給父母,乖巧的小珺站上講臺,對著話筒,大聲讀出了心裡話:“……我在家會照顧好爺爺奶奶,你在外不要太掛念我們,想我們就給我們打電話,在外不要太累……”

任何集體活動都很踴躍的水秀卻拒絕了上臺讀信,她對韋老師說:"都是心裡話,我只想給爸爸看。"

分離那天正好是元宵節,還沒到車站,韋老師就看到水秀的眼眶紅了。當檢票的時間越來越臨近,孩子們忍不住都哭了,水秀不說話,跟爸爸站在一起,眼淚叭叭往下流,別的孩子不哭了,她的眼淚還是止不住。

建在村裡的鄉村幼兒園讓彭亞的童年不再孤單,彭亞如今已經九歲,成為了一名小學生,弟弟也順利入園。小小桑也被送到了幼兒園,雖然還不到年齡, 在預備班,但是已經跟著大一點的孩子們一起玩了。

(文中所涉的未成年均為化名)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美團:公益商家計劃托起承重童年

也許命運不公,但是出生於貧困地區的兒童也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

36元,就可以支持一個孩子收聽6年睡前故事。截止至今,歌路營“新一千零一夜”睡前故事已經覆蓋全國29省879縣區7525所學校,幫助210萬名農村學生度過孤獨無助的夜晚。

關愛留守兒童,從細微處給予關懷與照顧。2015年至今,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已援建未來教室50所,博愛校醫室73所,動員教育志願者800餘人開展線上線下課程累計500多課時,受益學生約98萬餘人。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不讓任何一個貧困幼兒被落下。截至2018年4月,中國發展基金會的“一村一園:山村幼兒園”項目已經覆蓋湖南省、貴州省、青海省等9省21個縣,共設立“山村幼兒園”2227所,在園幼兒6萬餘名,幼教志願者2886人。

以“Eat Better,Live Better”為使命的生活服務電商平臺——美團,正在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幫助留守兒童托起沉重的童年。

目前,包括溫德姆、碧桂園等在內的5000家酒店成為了美團的首批公益酒店,這些商家來自全國243個城市,他們將從每一筆經由美團平臺達成的訂單中捐出一定數額的善款,送達上述三家公益機構,為像水秀一樣堅強的留守兒童創造美好的童年生活。

不止是留守兒童,每一個人都值得擁有美好的生活。9月5日,美團發起“美團公益商家計劃”,動員平臺鏈接的580萬商戶、4億的用戶共同參與公益事業。

5000多家酒店是美團“公益商家計劃”的先頭部隊,美團公益正在推動美團酒店、美團外賣、美團門票、美團親子等多個美團業務一起,融合用戶消費場景,打造“美團公益生態”。讓用戶在生活中遇到公益,讓商家在經營中參與公益,讓公益融入每個人的生活。

"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一位留守題材紀錄片導演在攝像機後詢問幾個六七歲的孩子:

“你的夢想是什麼?”

“打工。”

“為什麼?”

“打工就有錢。”

外出打工是中國經濟不發達地區青壯年獲得收入的主要路徑。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年輕父母們在工廠流水線上爭分奪秒地掙錢,他們將孩子丟給老人照顧,而和父母雙親分離的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據統計,目前中國有695萬孩子在農村留守,也就是說,父母雙方都不在這些孩子身邊。其中,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和貴州7省的兒童佔據了其中的69.5%。

父母外出打工,是為了孩子更好的外來,但是留守則成為很多孩子和父母一輩子難以抹平的傷痛,一位孩子口中的“媽媽”變成“阿姨”,當被問到:“你想爸爸媽媽嗎?”

“不想。”

“為什麼?”

“他們不要我,我恨他們。”

……

兒童留守、父母離異、家庭暴力等問題在貧困農村普遍存在。這些孩子的童年交雜了孤獨與想念、堅強與叛逆、絕望與希望。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無可選擇的命運

命運“哐當”一聲降臨在水秀頭上——

母親病故,父親外出打工,當時水秀才4個月。如今長成12歲的她把奶奶當成半個媽,父親每年只在過年回來一次,一次待五天,出生以來,水秀與父親相處的時間,總共不超過2個月。

後來,父親再娶,新媽媽帶著姐姐和新出生的弟弟在東莞生活,水秀成為了“被遺忘”的那一個。

她很懂事,每天放學一回家,不是先寫作業,而是燒水、劈柴、做飯,照顧中風臥床的爺爺。奶奶說起水秀的身世總會抹眼淚,覺得對不起水秀,“娃很可憐,過年也沒買新衣服,最新的一件衣服就是校服了。”水秀站在一旁,並不作聲。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單親、留守、忽視、貧困。研究發現,貧困地區孩子身上,多重家庭不利因素疊加,加上交通不便、山大溝深、居住分散的自然不利條件,孩子們的成長承受著與年齡不匹配的艱難。

水秀隔壁班的藍小珺同樣是一名單親孩子,父親病故,母親再嫁,遠赴廣東打工,自己和姐姐寄居在外婆家。

小珺眼睛大大的,笑起來有一對小酒窩,是一個美麗的12歲小姑娘。因為家住在大山裡,她從三年級開始寄宿在福龍瑤族鄉中心小學,每週五回家,週日返校。村裡到學校的山路步行需要三個多小時,別的孩子都是父母騎車接送,今年,上初中的姐姐買了一輛二手電動車,兩人便自己騎車上學。

通往學校的路是硬化水泥路,平坦卻有很多彎道,下雨天霧氣瀰漫,看不清楚路,剛學會騎車的姐姐一個恍惚,連人帶車摔倒在路邊,沒有欄杆,旁邊就是山谷,小珺嚇哭了。姐姐爬起來,扭動把手企圖重啟電動車,卻怎麼也發動不了,姐姐只好掏出媽媽留下來的二手手機給外婆打電話,電話那頭只有盲音,山高谷深,手機信號不曾輻射到這裡。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看著哭泣的妹妹、受傷的手掌和一身的泥濘,無計可施的姐姐也哭了,兩姐妹在雨裡哭著站了數個小時,才等來出村的路人搭救。

過早的獨立是被迫的,因為不能及時得到父母的幫助,留守兒童只能獨自面對生活的重壓和住校的心裡不適。如今,很多孩子物質已不短缺,但是,父母不能指望,一個年幼的孩子能主動消化不幸和孤獨 。研究發現,留守的農村兒童更容易形成自卑、膽怯甚至是叛逆的性格。

10歲的阿文親眼目睹了母親出車禍去世的經過,他想忘掉這個傷心的往事,卻總是在夢裡反覆夢到這個場景。醒來發現母親的離去不是夢,而是事實,他嚎啕大哭,奶奶看著心疼,偷偷抹淚,卻無計可施。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阿文的父親在另一場車禍中受傷,失去做重勞力農活的體力,出走大城市打工,家中,除了還未消化母親去世事實的阿文,只剩下年邁的奶奶和尚且年幼的弟弟。

學校裡,阿文變成了最難管教的孩子,學習不上心,老師的話也不聽,還和老師對著幹,班主任跟奶奶說,這是隻“小刺蝟”,建議轉學。

失去最親愛的人的悲痛,黑龍江肇東的小詩也經歷過。

爸爸、姐姐和她在母親改嫁後相依為命,“爸爸有點愛面子,我考得好了,他在外人面前就有話說。”就是憑藉著這一股給爸爸“長臉”的勁頭,小詩學習一直很努力,成績也名列前茅,四年級時,她被評為了大隊長。

但就在四年級的一天,住校的小詩接到了爸爸病故的噩耗,她拖著沉重的步伐從教學樓,回到宿舍,收拾行李回家奔喪,後來她回憶說,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走完這一小段路的。

一個月後,命運又一次重擊了心神未定的小詩——奶奶因為難忍喪子之痛匆匆離世。

失去親人的小詩和阿文一樣,變了一個人。“那時候什麼事兒都想要和老師對著幹,後來看到有的同學拿小刀在自己胳膊上劃,自己也想試試。”

小詩是一個要強的孩子,喜歡粘著爸爸,爸爸健在的時候,小詩在學校想法設法讓自己生病——不蓋被子、喝涼水,“因為我生病了,老師就會給爸爸打電話,爸爸就會來看我了。”但,不管小詩在手上割下多少傷疤,爸爸都不會再出現了。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水秀、小珺、阿文和小詩只是留守兒童中命運最坎坷的一撥孩子,中國農村有697萬留守兒童,每一個留守兒童都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缺失共同的DNA——陪伴。他們的父母不在身邊,一些跟爺爺奶奶輩一起生活,一些人自己一個人或者自己帶著弟弟妹妹一起生活。

一檔綜藝節目採訪了一個獨自帶著兩家四個弟弟妹妹一起生活的湖南小男孩,父親和姨夫因為搶劫入獄,母親和姨媽在外打工,編導問,你們想爸爸媽媽嗎?“哇”地一聲,四個孩子接二連三都哭了,只有哥哥低著頭強忍淚水。他後來偷偷流著淚跟編導說:“我也想,但是,在弟弟妹妹面前不能哭。”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掩藏不了的思念

廣西河池市福龍瑤族鄉中心小學的體育老師韋晨菲以為自己可以辨認出學校裡所有家庭困難的留守兒童:母親不在身邊的孩子衣服總是髒髒的,或者是鞋子穿小了,不能及時添置新鞋,可以看到擠出來的大腳拇指。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她沒有辨認出水秀。這個姑娘性格開朗,擁有陽光燦爛般的笑容,作為班幹部是老師的“好幫手”,成績優異,擅長田徑,去年,韋老師還帶著水秀去市裡參加了田徑比賽。

2019年春節前夕,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人找來學校,計劃帶著父母不回家的留守兒童去廣州進行五天的遊學活動。

“有哪家父母過年不回來啊,買不到票騎摩托車也要回來啊,一年就一次啊,娃們都盼望著呢。”出乎韋老師的意料,全校80多個留守兒童,有40個等不到父母回來過年,水秀就是其中一個。

過年前,爸爸打電話回來說,今年還是大年三十到家,水秀聽到奶奶說這個消息,很開心,提前把家裡進行了大掃除,迎接爸爸和新媽媽回來。還計劃著要好好表現,爭取早日融入新家庭。

這份開心只持續了幾天,“廠裡過年加班給三倍工資,我們不回去了。”爸爸的出爾反爾讓水秀的心一下子涼了大半截,但奶奶說,爸爸要養活幾個孩子,自己和爺爺也不中用,掙不了錢,爸爸不容易。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水秀理解爸爸的不容易,但是,心裡依然很失落,去年爸爸也是這個原因沒有回家過年。她有太多想跟爸爸說的話,可每次打電話,爸爸只會問:爺爺奶奶身體什麼樣,你學習怎麼樣,吃得好不好,匆匆幾句就掛斷了。

當韋老師告訴水秀,她可以城市遊學活動,跟爸爸一起免費去廣州玩五天的時候,水秀又一次興奮了。“過年要加班,我去不了。”爸爸拒絕了水秀,“不行的話,讓她後媽跟著去吧?”爸爸提議,奶奶也說不想影響兒子工作,水秀真想去,自己跟著也行。

最終,是韋老師的一句話說服了爸爸:“她最想見的人是你,六年級的大姑娘了,很敏感。”爸爸勉強答應陪水秀玩兩天。

水秀終於如願,臨行前,她在一篇題為《如果有一天》的作文裡寫道:如果有一天,我能和我的父母一起生活,我會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爸爸媽媽減輕負擔,一家人能夠快快樂樂的在一起。如果真的有這一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生活了,哪怕只有一天時間,哪怕只有一分鐘……我都會很高興。

從柳州駛往廣州的高鐵,載著水秀、小珺和姐姐駛向父母身邊,韋老師說,孩子們憧憬廣州,但是,她知道,他們最期待的是跟父母在一起。

聚少離多,留守兒童格外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機會,父母一年回一次,一次在家待五天,12歲的孩子總共和父母相處的時間不過100天。有的孩子幸運一些,除了春節,暑假可以也跟父母團圓,他們被稱為“小候鳥”,每年開學前,火車站檢票口總會上演一幕幕撕心裂肺的分離場景:抱著爸爸的腿,哭天搶地喊著“我不回去,爸爸,我不回去!”的小女孩,在一旁一邊勸阻孫女一邊抹淚的老人,以及低著頭、像犯了大錯的中年男人。

沒有一個留守兒童的父母是容易的,可小小年紀、獨自面對生活的留守兒童更不容易,“爸媽不是不愛你,而是不得不離開你”,這是孩子們必須接受的事實。

雲南省開遠市碑格鄉小學的苗族女孩文靜已經留守了4年,父母在她二年級的時候離開家輾轉安徽、浙江打工,“看著他們的衣服或者用的其他東西,就會特別想哭。”文靜把自己的孤單和思念偷偷告訴老師。三年級開始住校後,這種孤單愈發強烈,晚上睡覺時,她把頭埋在被子裡偷偷哭。

寄宿是偏遠地區留守兒童的需要克服的另一個坎。在中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在學校的孩子,有數千萬人,其中1/4為留守兒童,集中在中西部地區。

江西遂川的小燕和文靜一樣,從三年級開始寄宿,她把孤獨寫在作文裡,“我在睡覺的時候,會不受控制去想一些事情,比如爺爺奶奶在家過得怎麼樣,爸爸媽媽在外面打工過得好不好……然後,我的眼淚一滴一滴地掉落在腮邊。”

想家的寄宿學生害怕夜晚的降臨,哭聲就像傳染病一樣,一個孩子哭了,整個宿舍的孩子都被帶動著一起哭,然後旁邊的宿舍也跟著一起哭,每個學期開學後的一兩個月,哭聲每晚都會持續。老師數量有限,幾百個孩子哄不過來,只能無奈地看著他們哭。

寄宿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有調查顯示:45% 寄宿學校有1-2年級超低齡住校生,47.3% 的孩子常有負面情緒困擾,特別是在睡覺前,63.8% 的孩子有孤獨感,65.7% 有抑鬱風險。

中國695萬留守兒童大軍中,還有不會表達思念就已經習慣孤獨的孩子:

4歲大的彭亞的遊樂園是爺爺的揹簍,爺爺幹活時揹著她,她在裡面怔怔地玩著撥浪鼓。

3歲的小小桑跟著奶奶在田間地頭除草,奶奶說:“不敢單獨放他一個人在家,睡醒了就會哭鬧。”

……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父母不在身邊,寫字、畫畫和唱歌也沒人教,可以陪他們的只有爺爺奶奶和電視機。

研究表明,0-6歲是孩子人生中認知水平發展最關鍵的時期,但是,目前在中國每5個孩子就有1個無法上幼兒園,主要是分佈在農村的幾千萬0-6歲兒童,而留守兒童的入園情況尤其不佳。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山村幼兒園項目覆蓋的兒童中,40.4%為父母均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20.5% 來自精準扶貧家庭,9.1% 來自單親家庭。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我有一個夢想

因為不服管教,阿文轉學來了邵武學校,成為了一名寄宿生。邵武學校位於邵陽市隆回縣,距離長沙驅車4個小時,當地工資水平低,青壯年不得不外出打工。邵武學校319名學生,308名學生的爸爸媽媽雙親在外務工,屬於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照顧。

在新學校,阿文變乖了,還交了新朋友——小精靈,它是故事《吃噩夢的小精靈》的主人公,書中,小精靈幫助睡夢國的小公主吃掉了噩夢,現實裡,阿文的噩夢也不見了。

2017年,聚焦於農村寄宿留守兒童成長教育問題的公益機構歌路營給邵武學校提供了4套寢室音響和故事播放系統,隆回縣當地公益組織大邵公益提供功放、線路和安裝,歌路營《新一千零一夜》睡前故事項目在武邵學校落地。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每天晚上9點半,都會有一個新故事伴隨著阿文和同學進入夢鄉,一開始,孩子們覺得很新奇,後來,漸漸習慣,一聽到音樂聲響起都乖乖地上床睡覺。

今年42歲的老師卿喜萍從小喪母,瞭解阿文和其他留守兒童內心的敏感,她想用聽故事、講故事的方式為孩子們找回自信,一年後,卿老師收穫了阿文的改變。

“爸爸,你在那裡好不好,你在那裡是不是很累,我好想你。” 阿文和弟弟對著攝像頭說出了對爸爸的思念。

歌路營的《新一千零一夜》故事除了吃掉了阿文的噩夢,還分散了文靜和小燕對於家人的思念,消解了小詩的叛逆。

“聽故事的時候就不會那麼想爸爸了,有時候,聽著聽著就睡著了。”文靜說。

去年9月,小燕的妹妹也要開始中心學校的寄宿生活了,爺爺擔心妹妹經歷小燕一樣的不適應,小燕反倒勸起了爺爺:“爺爺不用擔心,我們在學校有故事聽,有故事聽就不怕晚上了。”

《把夢想待在身邊的冰壇王子》主人公普魯申科激勵著小詩的為夢想——成為一名醫生,治癒像父親那樣經常打針、吃藥的病人——努力學習

故事像有魔法,讓孩子們進入主人公的世界,學會勇敢和堅強,孤獨變得不再難以忍耐。

不過,即將升初中的文靜遇到了故事中的主人公朋友也無法幫助她解決的難題——她很想去開遠市上中學,又擔心家裡的爺爺奶奶和弟弟無人照顧;留在本鄉上中學,又擔心教育質量不好,學習成績受影響。

一想到這個難題,文靜就想哭,她覺得自己像故事《一頭靈魂出竅的豬》裡被困在山崖裡的豬一樣,自己有缺點,生活也不完美,但是“要活下去,我還沒有實現飛翔的夢想”。

開朗的水秀在廣州火車站迎來了等待自己的爸爸,她沒有猶豫,“嗖”地一下,跑過去抱住了他,終於見到了,太開心了。

這一切都跟做夢一樣,像是作文暢想的那一天,真實降臨了。通過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發起的“關愛留守兒童”公益項目,孩子們有機會來到父母打工的城市與親人團聚,在廣州,他們一起騎自行車、逛公園和做遊戲,吃飯的時候,她主動給爸爸盛湯,晚上睡覺前,她還要跟爸爸說上幾個小時的悄悄話。爸爸受感染,放棄上班,陪她整整玩了5天。

這位憨厚寡言的父親發短信跟韋老師說,水秀從來都沒有說過“我想你”,我以為她真不想。

活動最後一天,孩子們都寫了一封信給父母,乖巧的小珺站上講臺,對著話筒,大聲讀出了心裡話:“……我在家會照顧好爺爺奶奶,你在外不要太掛念我們,想我們就給我們打電話,在外不要太累……”

任何集體活動都很踴躍的水秀卻拒絕了上臺讀信,她對韋老師說:"都是心裡話,我只想給爸爸看。"

分離那天正好是元宵節,還沒到車站,韋老師就看到水秀的眼眶紅了。當檢票的時間越來越臨近,孩子們忍不住都哭了,水秀不說話,跟爸爸站在一起,眼淚叭叭往下流,別的孩子不哭了,她的眼淚還是止不住。

建在村裡的鄉村幼兒園讓彭亞的童年不再孤單,彭亞如今已經九歲,成為了一名小學生,弟弟也順利入園。小小桑也被送到了幼兒園,雖然還不到年齡, 在預備班,但是已經跟著大一點的孩子們一起玩了。

(文中所涉的未成年均為化名)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美團:公益商家計劃托起承重童年

也許命運不公,但是出生於貧困地區的兒童也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

36元,就可以支持一個孩子收聽6年睡前故事。截止至今,歌路營“新一千零一夜”睡前故事已經覆蓋全國29省879縣區7525所學校,幫助210萬名農村學生度過孤獨無助的夜晚。

關愛留守兒童,從細微處給予關懷與照顧。2015年至今,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已援建未來教室50所,博愛校醫室73所,動員教育志願者800餘人開展線上線下課程累計500多課時,受益學生約98萬餘人。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不讓任何一個貧困幼兒被落下。截至2018年4月,中國發展基金會的“一村一園:山村幼兒園”項目已經覆蓋湖南省、貴州省、青海省等9省21個縣,共設立“山村幼兒園”2227所,在園幼兒6萬餘名,幼教志願者2886人。

以“Eat Better,Live Better”為使命的生活服務電商平臺——美團,正在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幫助留守兒童托起沉重的童年。

目前,包括溫德姆、碧桂園等在內的5000家酒店成為了美團的首批公益酒店,這些商家來自全國243個城市,他們將從每一筆經由美團平臺達成的訂單中捐出一定數額的善款,送達上述三家公益機構,為像水秀一樣堅強的留守兒童創造美好的童年生活。

不止是留守兒童,每一個人都值得擁有美好的生活。9月5日,美團發起“美團公益商家計劃”,動員平臺鏈接的580萬商戶、4億的用戶共同參與公益事業。

5000多家酒店是美團“公益商家計劃”的先頭部隊,美團公益正在推動美團酒店、美團外賣、美團門票、美團親子等多個美團業務一起,融合用戶消費場景,打造“美團公益生態”。讓用戶在生活中遇到公益,讓商家在經營中參與公益,讓公益融入每個人的生活。

千里之外的父母,聽不見留守孩子的哭聲

美團公益商家計劃由美團發起,美團公益聯合美團酒店、美團外賣、美團門票、美團親子等業務溝通開展,旨在發揮美團生活服務超級電商平臺能力,帶動生活服務業各細分領域商家通過在線訂單捐贈、線下場景結合、聯合推廣宣傳等方式 ,多元化參與公益,關注不同社會議題解決,助力美好生活,讓每一筆訂單更有溫度。

作者 | 蘇素

點擊拓展鏈接,進入孩子們的故事世界,為他們點亮愛的“心”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