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BBC紀錄片又出神作啦!”

“哦。”

“豆瓣9.5,IMDb9.3,又爆了!”

“哦。”

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呢?

在這變幻無常的世界裡,權遊爛尾,黑鏡不黑,追了二十年的叉男也在臨了被塞一嘴翔,一切看似堅固的都已煙消雲散,似乎沒什麼是永恆不變的。

除了BBC的紀錄片。

從2016年《地球脈動2》,到2017年的《藍色星球2》,再到去年的《王朝》,每年不被BBC的紀錄片刷屏一次,就渾身難受。終於,今年刷屏的BBC紀錄片還是來了 —《行星》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行星》 豆瓣9.5,IMDb9.3,想拍爛片,但實力不允許

眾所周知,BBC在紀錄片的製作上一直不遺餘力地開拓新技術:在《藍色星球2》中,拍攝團隊使用了美國前軍事潛水技術 — 循環呼吸機和水下無人機;在《大貓》中,首次使用了Leonardo熱成像攝影機;在《荒野間諜》中,把攝像頭安裝在一系列仿真的動物模型中,以便最近距離捕捉到動物的一舉一動。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拍攝《荒野間諜》的仿生鏡頭

這回的《行星》同樣沒有令人失望,它徹底顛覆了紀錄片的拍法,把龐大的行星擬人化。原本遙遠神祕的行星,變得觸手可及,就像一大家子人。

《行星》使用CGI特效把太陽系每一顆行星的壯麗與宏偉展現得淋漓盡致,把枯燥的理論還原成了科幻大片,把行星的演變過程拍出了戲劇性史詩感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衛報》評價:《行星》會震撼到你不斷尖叫

在這出時間跨度長達數十億年的大戲裡,宇宙是舞臺,行星是主演,而我們既是觀眾,也是群演。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主演是零片酬加盟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等多名球狀演員,幾十億年高齡,絕對的老戲骨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英國開放大學(The Open University)參與《行星》製作,由其提供理論支持

《行星》的主持人還是熟悉的布萊恩·考克斯教授,他和“老爵爺”戴維·阿滕伯勒分工明確,一個講地球,一個講宇宙。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布萊恩·考克斯教授

觀眾跟隨考克斯教授穿梭於地球的各個角落,聽他低語著甜美的虛無,他像一個佈道者,但又不企圖說服任何人。他用或感動,或同情,或驚訝的語氣,講述著行星從誕生之初再到今天的故事

好慘一水星

水星,距離太陽5800萬公里。八大行星中距離太陽最近的一顆。數十億年來與太陽親密接觸,承受著狂暴的炙烤。

可原本不該是這樣的,說來都是命。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水星最初的誕生地,離太陽1.7億公里,介於如今的地球和火星之間。

對行星來說,這是最好的地段,數十顆行星胚胎你推我搡,爭奪最佳位置。至於能否常駐,一看自身實力,二看運氣。

水星實屬點兒背,鍋從天上來。在與某個不知名大型天體碰撞後,偏離原來的位置,被推向了太陽的懷抱。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小老弟,你可往前稍稍

此次事故將水星大部分的地殼和地幔撞碎,灑向太空,這些物質形成了最早的金星

而水星也成了一顆幾乎全裸的行星,它的內核佔據了整體的絕大部分,表面的岩石外衣,被無情褪去。

繼承了水星衣缽的金星也好不到哪去。

在35億到40億年前,彼時的太陽尚且年輕,溫度較低,被稱作“黯淡太陽”。這使得金星表面的溫度像現在的地球一樣怡人。於是,天堂的大門打開,雨水傾盆而至,金星成了一個海洋的世界。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經過20億多年,太陽逐漸升溫,金星的表面溫度也跟著上升,直至溫室效應失控,表面被厚厚的大氣層覆蓋,金星徹底淪為灼人的熔爐,表面溫度可達四百多攝氏度,甚至比水星還高。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金星也玩完了。

待解凍的下一個地球

發生在金星身上的慘案,有一天會落到地球頭上嗎?

會。處在適居帶內的地球,宜居性並非它永恆的特徵,太陽系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天堂可能頃刻間就變為地獄。

隨著太陽的日益老化,溫度變得越來越高。當太陽核心的氫燃料徹底耗盡,就將進入紅巨星階段,向外擴張數百萬公里。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屆時,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會第一個被吞沒。接著輪到金星,地球和火星,四個類地行星,一個也逃不了。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膨脹的太陽吞沒水星 ,“還要多遠才能進入你的心”

但這不是故事的結尾。太陽在擴張,衛星在狂歡。

因為在小行星帶之外,遠離太陽的區域,一系列蓄勢待發的冰封星球即將被喚醒。原本不受陽光恩澤的它們,將日益變暖。

而其中最有希望成為地球接班球的,是土衛六 —“泰坦”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土衛六表面的液態甲烷湖

土衛六的大小與行星相當,具有孕育生命的一切元素,目前的表面溫度是零下180攝氏度,一旦受熱,情況可能會大不一樣。冰山融化,水流覆蓋,生命也將出現。

不過這一偉大工程,要再等55億年。

姐妹花:火星與地球

火星與地球,兩姐妹。約40億年前,它們幾乎無異,火星的先天條件甚至還要好於地球。

火星當時的大氣壓與地球目前的情況相當,氣溫在25攝氏度左右,唯一缺點就是氧氣比較稀薄;而地球卻是一個有毒的混亂世界,二氧化碳濃度高,海水呈酸性。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之後究竟發生了什麼,使火星和地球變成現在這般模樣?

這得問月球。

陪伴火星和地球的這數十億年,月球一直很穩定,它就像一個盡職的史官,太陽系在那段時間發生的一切,都被如實記錄在了月球表面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通過研究月球表面隕石坑的數量,以及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衰變速度,可大致推測出當時的情況。

約38到39億年前,月球表面隕石坑形成的速度達到了峰值。這表明太陽系在那個時期最為動盪,出現了嚴重的天體撞擊事件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火星和地球都沒能倖免。據估計,當時的火星表面,每平方米有53噸的岩石落下,超過三分之一的火星表面遭到撞擊,傷痕累累。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遭遇如此重創後,火星和地球的命運走向了兩個極端。在10億年的時間內,火星上的水逐漸消失,成為寒冷乾旱的荒漠;而地球則開始孕育出生命。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火星:我曾經擁有著一切,轉眼都飄散如煙

因為在成型之初,火星的體積和質量就比地球小得多。隨著時間流逝,火星的內核比地球冷卻得更快。火星出現“心臟衰竭”,磁場開始減弱,大氣中的氣體向太空逃逸,火星的絕緣層慢慢變薄,導致海洋蒸發,地表結冰。

儘管偶爾的火山活動還是會融化冰塊,在火星表面製造洪流,並形成太陽系史上最大的瀑布,但這也只是火星最後的絕唱罷了。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火星上的艾徹斯深谷瀑布,落差超過4000米

而地球卻依靠強勁的心臟,持續製造出磁場,保護著大氣層。這就是地球上的生命得以延續至今的原因。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我們存在的原因。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極光是我們看到地球磁場的唯一機會

火星和地球,它們都具備了生命所需的所有元素,火星顯然是天賦更好的那一個,它在童年時期溫暖溼潤,地球則荒涼且充滿毒氣。可是一場大病過後,火星一病不起,地球卻很快痊癒。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地球能成功逆襲,靠的就是一副結實扛揍的軀體。

木星:太陽系教父

花臂身上紋,社會我木星。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沿著太陽系向外,穿過小行星帶,就是木星了。

木星是太陽系第一顆誕生的行星,它是太陽系中最大的氣態巨行星。這種碾壓級的塊頭,也讓木星徹底改寫了太陽系的歷史。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木星是個被招安的壞孩子。

45億年前,木星鐵了心要向太陽系內部移動,橫衝直撞,蠻不講理。它穿過小行星帶,見誰滅誰,留下了一系列破壞痕跡。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不氣盛叫年輕人嗎”

眼瞅著就要奔火星和地球來了。好在這時候,土星形成了,它依靠自己的引力,及時拉了木星一把,避免了太陽系第一慘案的發生。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木星被引力拖回到小行星帶的另一邊,並在小行星帶的邊緣就地建立起自己的軌道。

此事過後,木星痛定思痛,深刻反思自己,開始扮演起太陽系守護者的角色。對於宇宙中那些可能會衝過小行星帶的物體,木星的引力場發揮著屏障般的作用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小行星帶跟隨著木星一起轉動,木星就是它們的指揮官。可就是這個指揮官,在一億年前,失職了。它犯下一個大錯,就此改變了地球的生命進程。

一顆直徑大約10公里的小行星從小行星帶被撞飛,在木星引力的作用下,徑直撞向了地球

當時地球上那些高大威猛的恐龍,在一個悠閒的午後,正在河邊喝水,散步,沐浴陽光,突然不明物體從天而降,恐龍就這麼遭遇了滅族之災。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木星露出鬼魅一笑,地球就炸了

這一撞,為人類統治地球鋪平了道路。

《行星》這部紀錄片要告訴我們,在地球漫長的歷史上,甚至是長達138億年的宇宙歷史上,原來發生了那麼多不可思議的事情。

在這期間,但凡有任何小差錯,有些事沒發生,或是換個時間發生,可能就沒有我們了。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而放眼宇宙,我們只是宇宙殘餘物上偶然的倖存者。在這個充滿變數的宇宙,即使是生命本身,也有著難以捉摸的無限可能性。

但這只是《行星》要講的一部分。考克斯教授說了,《行星》這部紀錄片有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它要探討的是,關於生命的出現,到底是一種偶然,還是一種必然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偶然之外也有必然。

正如片中所描述的那樣,太陽系其他的一些行星,也曾有過孕育生命的大好機會,後來都因各種原因失去了。雖然它們現在是一抹褪色的灰燼,毫無無生命跡象,但上面鑲刻著昔日的輝煌。說不定,曾經出現過生命呢。

如果真的被證實曾有生命存在過,那麼必將對現代的哲學,科學和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因為這意味著,生命起源存在必然性,這意味著,宇宙中可能充滿著其他生命。我們並不孤單,可我們也並不知道。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行星》拋出了一個沒有答案但值得一直探討下去的問題。

因為我們始終沒有自信說自己就是宇宙唯一的生命體,所以這麼多年來,花費著巨大的人力物力,總是不厭其煩地向宇宙問話,“在嗎”,“有人嗎”,“吱個聲”。

對於這樣的發問,或許,沒有收到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當然,也可能是對方已讀不回。

誰知道呢。

BBC紀錄片《行星》集結了宇宙最強陣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