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具備這種習慣的孩子,永遠只能當語文學科的中等生

語文 不完美媽媽 家庭教育 青蛙 讀書 布穀聽聽 2019-04-03
不具備這種習慣的孩子,永遠只能當語文學科的中等生

文丨藍星 編輯丨雲雀兒

來源丨布穀聽聽(ID:iBookgood)

布穀老師

大家好,我們每週的微課又回來啦!每週四晚8點開課,想與教育大咖零距離接觸就趕快報名吧!

今天,我們來聊聊語文這門學科。

語文,可以說是一門大海撈針的學科,即便期末大量複習,可最後還是會考出複習不到的地方。

我們都知道小學階段孩子在語文學習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最多,功夫也下的最多,可一到考試成績卻還是不理想。

我們總感覺學好語文的道路很多,卻雲霧迷濛,讓我們不知所從。學好語文的方法有無數,卻選擇困難,讓我們力不從心。

很多孩子都會說:“語文嘛,複習不復習差不多的。”

可以說,大多數人都不瞭解語文究竟該怎麼學。

大量去讀書,語文就學好了?還是多多背誦,成績就提高了?孩子要不要每天寫日記?還有家長會問,我家孩子就是不愛讀書,這可怎麼辦?

其實語文學習遠遠不是多讀書、多背誦就能夠解決所有問題的,每天寫日記也不是適合每個孩子的方法。對於每一個孩子他們思維方式各異,能力有所不同,興趣也各不相同。

每個孩子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經過長時間的堅持應用才會固化下來,成為孩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那麼,小學語文的學習中,到底什麼是最重要的?我們邀請了語文學科帶頭人藍星老師,就讓藍星老師為我們解答一下吧。

不具備這種習慣的孩子,永遠只能當語文學科的中等生

藍星

山西省語文學科帶頭人,省教學能手,從事語文教學及班主任工作研究二十餘年,省內外做各級教學培訓,家庭教育培訓數十場次。

一、學語文,哪些習慣最要緊?

不具備這種習慣的孩子,永遠只能當語文學科的中等生

我先給大家講兩個真實的小故事,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我們在學校裡常常遇到這樣有意思的事情,期末,班裡的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辛辛苦苦地複習兩個禮拜,有個孩子因為生病休息了兩個禮拜,直接參加考試,居然考到班級前幾名。

難道是家長在家裡給孩子下苦功了嗎?

經過了解,並不是這樣,這個孩子只是正常地完成老師讓同學捎回來的作業和試卷。

那大家想想,這個孩子為什麼能一鳴驚人,難道是偶然嗎?

通過和家長孩子的訪談,我瞭解到這兩個禮拜的時間裡,爸爸媽媽需要照常上班或帶孩子看病,孩子在家裡是自己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每一項學習任務他都經歷了完整的思考、探索、實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即經歷了自主學習的過程。

而學校的孩子是在老師的講解下聽、背、寫、練,灌輸的成分更多,自主學習的程度就打了折扣。

在我的班裡有這樣一個男孩子,剛入小學的時候,課堂回答問題很活躍、很積極,回家的作業也總是做的漂亮和正確,可一到課堂寫作業的時候就拖拖拉拉,多數學生都寫完一課作業了,他卻只寫了一個題目。

開始,我對這個孩子加強了督促提醒,可是效果卻不好。我走到他跟前,他寫一兩個字,我一離開他就停下筆做小動作。

於是我在他寫作業的時候坐在他旁邊觀察他,孩子看到老師坐在旁邊就急忙拿起筆、翻開書,寫兩個字又翻書、動筆,看看老師,顯得很慌亂。他不能安靜地、持續地往下寫。我看著他著急的表情感覺到他心裡也非常想改變,就是無法自控。

發現了這個孩子的特別之處,我和孩子的媽媽進行了溝通,瞭解到這個孩子的媽媽特別要強,孩子事事都要做到最好。

寫作業的時候媽媽拿著橡皮坐在旁邊,只要有一點寫錯的地方,甚至是不夠完美,就立刻幫孩子擦掉,讓孩子修改。就這樣,每天寫作業都得寫到十點多鐘。

我明白了為什麼孩子的家庭作業總是正確漂亮,可是為了這樣的正確漂亮,付出的代價卻太大了。

這代價包括時間的代價,包括孩子失去興趣的代價,包括孩子心理上受到影響的代價。

對於一個一年級的小孩子來說,回到家應該更多的是玩耍和休息,卻都被“完美的作業”佔去了,這個代價還包括孩子失去了自己獨立持續地做一件事的成長過程,失去了連續性的思考和注意力自我發展的寶貴的經歷。

孩子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其實就是被媽媽這樣破壞掉的。更為重要的是,孩子在心裡頭形成了為爸爸媽媽學習的想法根深蒂固。

聽了這兩個故事,家長朋友們一定在思考,什麼是最重要的語文學習習慣?

那就是自主,自主思維,自主實踐。每一次自主學習的經歷對於孩子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自主習慣是孩子持續長遠發展的關鍵。

抓住關鍵的習慣,用心培養,著力放在重點上,以點帶面,才會影響和輻射到孩子其他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

二、《魚牛圖》的四個啟示

不具備這種習慣的孩子,永遠只能當語文學科的中等生

請大家先來看一下這幅圖片,你能給這幅畫起個名字嗎?

不具備這種習慣的孩子,永遠只能當語文學科的中等生

這裡面有一個故事,青蛙和小魚是好朋友,一天,青蛙來到池塘邊對小魚說:“小魚小魚,今天我見到了一頭奶牛,它的頭上有兩隻彎彎的角,肚子下面有四條腿,身上還有黑的白的大圓點。”

小魚說:“我知道了,奶牛是這個樣子的。”於是就有了這幅圖。

這幅《魚牛圖》的故事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 第一個啟示,這是一個建構主義形象的標誌圖,建構主義心理學家曾用這幅圖來表示人感知世界、理解世界和得出概念結論的過程。
  • 魚腦中牛的形象在客觀上當然是錯誤的,但對於魚的認知過程來說是合理的,所以我們不能武斷地打擊孩子的自我認知。
  • 第二個啟示,這幅圖體現了建構主義的一個重要的結論:理解是依賴於個人的經驗,知識是個體和外部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 第三個啟示,《魚牛圖》使我們形象地感知到學生在學習中知識能力建構的過程,深刻地認識到尊重學生的原有經驗背景,尊重學生自我建構的過程,是對學生學習規律、對教育規律的遵循。
  • 第四個啟示,人獨立自主學習,獨立自主思維過程的質量、習慣才是學習成功的關鍵。

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習慣呢?

其實,孩子才是學習的主人,每個孩子都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我們要相信孩子,經過努力可以做到,滿懷期待,鼓勵、支持孩子自主成長。

三、我們家長該怎麼做?

不具備這種習慣的孩子,永遠只能當語文學科的中等生

1自主的習慣從哪裡來?

我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閉上嘴是一種能力》。

一個流浪漢走進寺廟,看到菩薩坐在蓮花臺上,眾人膜拜,非常羨慕。流浪漢說:“菩薩,我可以和你換一下嗎”?菩薩說:“只要你不開口就可以。”

流浪漢坐上了蓮花臺,他的眼前整天嘈雜紛亂,要求者眾多,他始終忍著沒開口。一天,來了個富翁,富翁說:“求菩薩賜給我美德。”說完以後磕頭、起身,他的錢包不小心掉在了地下。流浪漢剛想開口提醒,他想起了菩薩的話。

富翁走後又來一個窮人,窮人說:“求菩薩賜給我金錢,家裡人病重,急需錢。”磕頭、起身。他看到一個錢包掉在地下,窮人高興地說“菩薩真顯靈了”,他拿起錢包就走。

流浪漢想開口說,不是菩薩顯靈,那是人家丟的東西,可他又想起了菩薩的話:“只要你不開口。”

這時進來一個漁民,漁民說:“求菩薩賜我安全,出海沒有風浪。”磕頭,起身。漁民剛要走,卻被又進來的富翁揪住,為了錢包兩人扭打起來。富翁認定了是漁民撿走了錢包,而漁民覺得受了冤枉,無法容忍。

流浪漢再也看不下去了,他大喊一聲:“住手!”把一切告訴了他們,一場糾紛停息了。“你覺得這樣很正確嗎?”菩薩對流浪漢說:“你還是去做流浪漢吧!你開口以為自己很公道,但是窮人因此沒有得到那筆救命的錢;富人沒有修來好德行;漁夫出海趕上了風浪葬身海底。

如果你不開口,窮人家的命有救了,富人損失了一點錢但幫了別人積的德,而漁夫因為糾纏無法上船,躲過了風雨,至今還活著。”流浪漢默默地離開了寺廟。

許多事情,該怎樣就怎樣,等待著它順其自然的發生,結果可能會更好。可是面對現實的時候,有誰又知道事物本該有的結果是什麼樣子呢?靜觀其變是一種能力!順其自然是一種智慧!

培養孩子的自主習慣,最重要的就是相信孩子,家長要儘量地減少對孩子的干擾、接納、認同、陪伴、期待、支持、鼓勵,給孩子更充分地自主發展的空間。

2怎樣減少對孩子的干擾?

怎樣減少對孩子的干擾,我把下面這段話送給大家:

大人“說孩子”已經成為習慣,習慣是一套自動化的行為,不受意志控制,張嘴就來。比如說:“你怎麼搞的,還不會。”“上課沒聽嗎?作業做成這樣。”“為什麼又錯了?怎麼老錯?”

“管孩子”時大人可以任意地說孩子,自己的情緒很容易發洩出來,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說”本身是輕鬆的,說出來也痛快了,所以所謂的“管孩子”之事非常容易。

而“管孩子”其實是要控制自己不說什麼,慎重做好“說”的計劃,即在什麼情況下怎麼說?說什麼最好?說的重點是什麼。所以,難的不是怎麼說服孩子,而是怎麼“控制自己。”

教育孩子靜觀其變、順其自然就一定是對的嗎?難道不管孩子就能培養出孩子的好習慣嗎?當然不是。我們不能把撒手不管當作靜待花開,那我們究竟該怎麼辦?

3父母的自我成長

我們不知道孩子此刻是需要我們幫助還是自己能夠做好?不知道孩子的能力在什麼時候會怎樣發展?

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做,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孩子成長和發展的規律。因此教育孩子最需要的是家長的自我成長,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會天天向上。

  • 要有發展的眼光。孩子是發展變化的,要了解孩子的變化,相信孩子的成長。
  • 要有整體的思想。任何一個問題都不可能是單方面的原因,要綜合分析,綜合解決。
  • 要讀書學習。認識孩子成長髮展普遍規律,知道孩子發展的過程是怎樣的,心裡有數,才能淡定自然,靜待花開。
  • 要做好自己的事。最重要的家庭教育是爸爸媽媽做好自己,認真讀書,認真做事,寬厚待人,心態平和,堅持恆定,榜樣示範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 觀察、分析、讀書、交流。運用自己的智慧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每個父母都是解決自己孩子教育問題的專家。
  • 弱化自己對孩子的關注。這也是培養自主性最重要的一點,家長的過度關注,對孩子的一言一行都要不時地點評幾句,表揚幾句。

但孩子心裡感受到的是你對他時時刻刻的壓力,他會努力做好你眼中的孩子,而不是努力做好他自己,這就是孩子被動發展的重要原因。

父母要拉大關注孩子的密度,在關鍵的時刻和事項上用心,在其他的事項上不怕孩子摸索,遇到困難走走彎路,這是成長必須的過程。

我們也發現最優秀的孩子往往是高度自主的孩子,因此培養孩子的自主習慣成為首要的語文學習習慣。

其實,什麼方法最有效?什麼習慣最關鍵?不是一成不變的。

隨著孩子身體和智力的發育,孩子的能力在成長,對於孩子來說那些最要緊的習慣也會漸漸發生變化。

只要你多觀察、多學習、多讀書、多思考,就會創造出適合自己的教育方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