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課堂細節中尋求教學智慧

語文 于斌 李白 九寨溝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17-06-01

人物介紹:于斌,上海市特級教師。現為上海市吳淞中學語文教師,曾先後榮獲全國優秀教師、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園丁獎等榮譽稱號。在教學中努力踐行“建構主義”教學思想,在“大語文教學”的課堂創新過程中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與思考能力。曾多次參與校本教材的撰寫及相關教研課題項目研究,有多項成果發表。

▶學生彷彿是一塊可以燃燒的煤,有待於教師去點燃。這個點亮的過程就需要教師發揮“教學智慧”。

▶在設計教學流程時,教師要重點考慮有可能遇到的各方面細節問題,隨機應變。

▶學生學習智慧的充分展現,教師教學智慧的充分發揮,兩者互相碰撞才能成就真正精彩的課堂。

我贊成那句名言:“一個人不是一個器具,等待教師去填滿;而是一塊可以燃燒的煤,有待於教師去點燃。”這個點亮的過程就需要教師發揮“教學智慧”,而這種“教學智慧”是值得教師終生追求的專業境界。

“教學智慧”主要從教師的課堂行為彰顯出來。它需要教師面臨複雜教學情境時,表現出一種悟性和準確的判斷力。“教學智慧”涉及理論層面的問題,更是實踐過程中的個體化感悟。在此過程中,教師既是理性的課堂研究者,同時又是感性的注重“現場發揮”的實踐者。多年來,在追尋“教學智慧”的過程中,我將“教學情境的多元創設”“教學技巧的靈活運用”“教學總結的執著堅守”作為自己課堂的三大支撐點。

開局的智慧:教學情境的多元創設

建構主義教學觀指出:“學生是自己知識意義的構建者,在認知過程中具有主觀能動性。”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學生的需求,在設計教學流程時,要重點考慮有可能遇到的各方面細節問題。同時,教師應當有意給學生“留白”,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展示不同潛能的機會。這樣做的效果,遠比逼著學生按教師預設的教學思路去學習更實在,更有效。

回到具體的課堂教學上,在我看來,一節課的起始階段非常重要,正如人們常說的“萬事開頭難”。如果重視“教學情境的多元創設”,就能使課堂教學的效果增值。

俗話說,“好的開頭就等於成功了一半。”課堂起始和導入環節如果設計精妙,教學將有一個可喜的開局。下面就《晨昏諾日朗》一文的教學實踐來談一談。《晨昏諾日朗》是一篇體現了感性和理性雙重美感的課文,文本為我們展現了多元的美。如何挖掘這些多元的美,把握文章豐富的意蘊,使學生在審美的心態下求知呢?我決定從教學情境的創設入手,去調動學生豐富的情感。課堂導語是最佳切入口,我這樣設計導語:瀑布是大自然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歌詠,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詩我們最熟悉不過了,這首詩可謂聲形並茂,動靜結合,既有大膽的想象,又有形象的比喻,把一個惟妙惟肖、雄渾瑰麗的廬山瀑布展現出來,顯示了李白“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今天,我們跟隨趙麗宏一起走向西部,走向九寨溝,走向“諾日朗瀑布”,領略一下“諾日朗瀑布”的風采,看看是否與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情感氛圍的設置,給學生創設了一個體悟的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還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參與意識。雖然這只是個序幕,但卻使課堂立刻富有了活力。為本節課的主環節做了鋪墊,奠定了使課堂走向更有深度和張力的情感基礎。

不同的文章需要採用不同的情境創設的方法。教師“教學智慧”的發揮,能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得寶貴的情感體驗與學習方法,同時也能獲得美的享受。

課中教學技巧:順勢而為靈活創設

好文章的主體充實豐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豬肚”。一節好課,教師如果能巧用技巧,靈活應變,“預設”中有“生成”,同樣能使課堂教學錦上添花。

作為一名老教師,莫泊桑的《項鍊》不知教過多少遍了,但有一次課上學生的提問給我帶來了很大觸動。其實課前備課時,我自己也困惑過,小說中男主人公路瓦栽是一個極富立體感的人物形象,為什麼很少有人去探討?備課時我有些矛盾,一方面,我覺得教師在文本解讀時,必須有自己的發現——文本中的任何一個人物都是不應忽視的,教師的責任和義務不是告訴學生字面上能看到的東西,而是應當幫助學生去發現文本上的空白點。另一方面又覺得,課堂上時間有限,有許多規定性的教學任務需要完成,這樣一個小人物,沒有必要交代。

就這樣,我在講與不講之間徘徊。最後,我決定在下課前再拋出這個問題,將之作為課外探究性作業留給學生去討論。那天課堂的前半節都在既定的預設中進行,對女主人公瑪蒂爾德的分析非常順利。就在我準備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的時候,突然有個同學舉手提問:老師,瑪蒂爾德丈夫的形象為何只字未提?聽了他的話,我不禁竊喜,儘管自己預設的課堂節奏已被打破,但這正是我所期待的。我請這位同學談談自己的看法,他說:“其一,女主人公叫路瓦栽夫人,路瓦栽這個人物就不能不分析;其二,故事因他而起……”

聽了這番慷慨陳詞,其他同學開始興奮地討論起來。面對這種課堂“意外”,我開始對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進行調整。於是我臨時闢出了討論的時間,索性採取了辯論賽的方式,將學生分成甲、乙兩組,要求學生圍繞“多個形象的多面性”這一論題再次剖析文本。學生們討論熱烈,踴躍表達自己的想法。我沒有想到課堂生成的這一問題能引起這樣深層次的辯論,更沒有料到學生的探究不但能追根溯源,有章可循,他們的表述也是有理有據,頭頭是道……若干個沒想到讓我非常感慨。這些爭辯和分析,不僅展現了學生的學習智慧,還突然讓我明白一個道理:所謂教學技巧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僵化教條,根據課堂情境靈活運用教學智慧,才能成就別樣的課堂。這節課正是因為抓住了學生的興奮點,適時引導點撥,把學生的思維調動了起來,課堂上才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實踐證明,教師不能只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還要關注學生的主體人格與價值觀。教師要站在學生的立場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去考慮學生的需求。在設計教學流程時,教師完全可以巧設一些“意外”,讓有價值的“意外”成為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去質疑、探疑和解疑,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就會有智慧的火花閃爍。這種課堂的教學效果,遠比逼著學生按教師“預設”的教學思路去學習更實在,更有效。

學生學習智慧的充分展現,教師教學智慧的充分發揮,兩者互相碰撞才能成就真正精彩的課堂。

堅守課尾三分鐘:促進學生思維昇華

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這收口也是一種“教學智慧”的體現。如果說課始為序幕,那麼課尾自然就是尾聲。事實上,在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很多青年教師缺乏的往往就是對一節課尾聲的處理能力,因此經常給人造成一種“頭重腳輕”的感覺。

一節課是一個整體,教師應該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不但要重視課始“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還要講究課中“跌宕起伏”的動態過程,更要享受課尾創造的“餘音繞樑”的味道,讓學生帶著思考下課,帶著美感走出課堂,帶著期待迎接下一課的到來。不但如此,一節課最後三分鐘的設計,既有加深主旨、畫龍點睛的作用,還有發微燭遠的好處。那麼,如何上好一節課最後的三分鐘,讓學生的學習取得更上一層樓的效果?在我看來,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提出一些符合其認知水平、能引起他們思考並同時具有知識性、趣味性的問題,才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

課尾處理得當,能無形中製造一個新的課堂高潮,把學生推向一個新的境界。我在執教《秦晉殽之戰》一文時,距下課還有三分鐘左右的時間,發現學生緊繃的弦兒有些鬆弛下來,便趁機拋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本文作者描寫了幾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一個人物在歷史上佔了一個“第一”,這個人物是誰?話音剛落,同學們便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看上去只是一個有關人物形象的趣味性十足的問題,實際上卻是一個關鍵問題,關乎整節課教學目標的達成。短短的幾分鐘討論,打破了下課前三分鐘的沉悶、懶散的課堂氣氛,再次激起同學們的求知慾望,達到了課雖盡而意無窮的效果。執教《伐檀》一課時,我同樣利用課尾兩三分鐘時間向同學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縣”通“懸”?學生們有的說字形相近,有的說聲母相同……為講清這個問題,我參考了字源上的解說。字源上說:“‘縣’‘首’倒轉也。”故為“懸”意,這樣一來,學生對“縣”通“懸”字的理解就更加準確深刻了。沒想到這個小小的知識點,竟然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對“六書”造字法的研究興趣。可見,只要教師每節課都有意而為之,就不怕學生對語文學習沒有興趣。

教師並不一定總要扮演全知全能的角色,而應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最大限度地留給學生思維論辯的時間。事實上,每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會遇到始料未及的智慧火花,教師如果能感受到“教學相長”的喜悅,更會使課堂有“意外”的精彩。我想:一個充滿智慧的教師,應充分了解教學對象的知識與智慧,對教學對象要有足夠的信任,因為了解和信任,教師才敢於放手、樂於放手。放手也是教師教學智慧的體現。實踐證明,這種智慧能使語文課堂更有深度和張力,更富有活力。 (于斌)

《中國教育報》2017年05月31日第10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