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是我國的民族英雄,北宋末年,率領手下的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數百次的戰鬥,在公元1140年,岳飛帶領宋軍頑強阻擊,連連收復失地,可是就在這緊要關頭,岳飛卻被高宗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治罪。從表面上看是秦檜誣陷忠良,實際情況卻是岳飛已經是高宗戰略路線的障礙,不得不除之。

岳飛之死的歷史真相

女真的進攻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北宋徽宗諸子中唯一的倖存者趙構在金軍退走之後,於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改年號建炎,是為宋高宗。趙構仍然沿用大宋國號,史稱南宋。南宋建立以後,按理來說當務之急是選賢任能,重振國家,制定積極進取的戰略計劃,營救徽宗、欽宗父子。但高宗卻並無中興國家之意,更不想營救宋徽宗、宋欽宗,而是想方設法保住自己的皇位和保證自己的安全。

岳飛之死的歷史真相

宋高宗

趙構即位初期,採取兩面手法,一方面為了網羅人心,他下沼起用曾經在北宋都城保衛戰中深孚眾望的著名抗戰派大臣李綱為相,借李綱的名聲來穩固自己的統治。同時也接受李綱的推薦,任用忠心報國的宗澤防守北宋的故都。為了籠絡人心,穩固統治,趙構不斷地發佈沼令,表示自己要隨時返回開封,祭拜祖宗、社稷,帶領全國人民與金人作戰,收復故土。

另一方面,趙構並不敢和強大的金國公開決裂,他派使臣魏行可向金國示好,以換取求和的機會。為了遠離北方戰區,確保自己的安全,趙構一直謀劃南逃。在主戰沼令剛剛頒佈後三天,趙構就再次頒佈手沼說:"京師未可往,當巡幸東南。"同時又用高壓政策堵住悠悠眾口,下令加緊向南逃到揚州。

岳飛之死的歷史真相

宋髙宗對金兵心懷恐懼,這種畏懼來自他北宋末年在金營作人質時的親身經歷,更是因為親眼目睹了父親、兄長被俘的慘烈事實。面對凶猛如虎的女真軍隊,趙構心驚膽戰。稱帝后首先考慮的是個人的安危,而不是恢復社稷與營救父兄。圍繞在趙構身邊的文武官員,李綱、宗澤等一部分大臣堅決要求對金採取主動出擊的強硬態度,且決不妥協,但很快就遭到主和派排擠,李綱被罷免,宗澤病逝。另一部分大臣如黃潛善、汪伯彥等人則希望先找到一個安全的容身之所,躲避金兵犀利的攻勢。他們主張通過與金軍談判來換取和平,不僅不積極組織武力抵抗金兵,反而不斷打擊要求抗金的官員。而北方遭受金兵蹂躪的百姓則希望新建立的南宋政權能夠帶領他們將入侵的女真人趕出家鄉,他們強烈地盼望趙構能夠回到北宋都城開封,號召天下,與金人決戰。

岳飛之死的歷史真相

趙構君臣疏於防禦,給南下的金兵以可乘之機。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金軍前鋒直逼揚州,黃潛善、汪伯彥誤判形勢,絲毫未做準備,導致十萬南宋御營軍在金兵逼近後不戰而潰,望風解體。趙構得知金兵已經來到揚州,驚慌失措,帶著親隨狼狽出逃。一時間揚州城內群龍無首,一片混亂,被金軍輕而易舉地攻破,宋方大量財物落入金兵之手,城內百姓遭到欺凌、殺戮。

道貌岸然的高宗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十三日,趙構逃到杭州,罷免了投降派黃潛善、汪伯彥宰相之職。提拔王淵,但王淵與作惡多端的宦官康履相勾結,康履也是揚州潰敗的罪魁禍首之一。面對宋高宗消極抗金和用人不當的政策,將官苗傅和劉正彥利用軍民強烈的憤怒情緒,發動兵變,殺死王、康,逼迫趙構退位。後趙構依靠呂頤浩、韓世忠等文武官員平定了兵變,重新登基。這場政變讓趙構認識到了手握兵權的重要性,也提醒他必須收攬人心。為此,趙構重新擺出一副抗戰的姿態,聲稱自己"每念中原,未嘗終食敢忘。"趙構表面表示要收復中原,實際上卻加緊向金朝求和,希望卑躬屈膝能換取金朝承認自己的統治地位,甚至不惜"願去尊號,用(金朝)正朔,比於藩臣"向金朝稱臣,這是極為奴顏媚骨的行徑。

岳飛之死的歷史真相

趙構的搖尾乞憐並未換來金朝統治者的認可,建炎三年(1129年)七月,金太宗以兀朮為統帥,兵分四路南侵,誓言要滅亡南宋。已如驚弓之鳥的趙構接受宰相呂頤浩建議,逃往海上躲避,他們君臣在海上漂泊數月,狼狽不堪。金軍追擊宋高宗,但並未得逞,在由江南北撤的途中,被南宋將領韓世忠部攔截在黃天蕩,險遭滅頂之災。此後,金軍再也不敢輕易渡江。高宗對金軍恐懼不已,擔心金軍再次南下,便命令張浚在陝西發動攻勢,以牽制金軍。張浚在富平主動出擊金軍,雖然戰敗,但打亂了金太宗南下的部署,迫使兀朮撤軍,從而解除了金朝對南宋的直接威脅。

岳飛之死的歷史真相

金兀朮

戰略相持階段

紹興四年(1134年)至紹興八年(1138年)間,宋在川陝、兩淮、中原地區與金國、偽齊展開爭奪戰。經過數次大規模的戰爭和北伐反攻,南宋奪回了部分失地,與金朝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川陝戰場延續了此前的膠著狀態,宋軍在與金人進行數次大戰後,轉入了防禦態勢。金國一度企圖從川陝南下,滅亡南宋。紹興四年(1134年)二月,兀朮率領十萬大軍進攻咽喉要塞仙人關。吳玢與其弟吳璘共同率領宋軍迎敵,進行頑強抵抗,以弓弩射殺了大量金兵,然後組織反擊,大敗金軍。兀朮被迫撤兵退至鳳翔,也就是現在的陝西寶雞。吳階趁機收復甘肅東部和陝西西部的秦、鳳、隴等地。金軍企圖由川陝滅宋的計劃破滅。

岳飛之死的歷史真相

吳階兄弟雕像

兩淮戰場主要由韓世忠負責指揮。紹興四年(1134年)九月,金與偽齊聯合進犯兩淮地區,韓世忠在張俊、劉光世等將領畏懼不進的情況下,毅然率軍渡江迎敵,並在大儀鎮(今江蘇揚州西北)設伏兵,擊敗敵軍。紹興六年(1136年),韓世忠移屯楚州(今江蘇淮安),成為守衛淮東地區的主帥。他積極發展生產,聯合山東義軍,以不足三萬人的兵力,使淮東成為保衛東南的重要屏障。

岳飛之死的歷史真相

韓世忠

中原戰場是由岳飛通過三次北伐開拓的。紹興四年(1134年)五月,岳飛第一次率軍北伐,兩個多月時間,取得了收復襄陽等六個州郡的重大勝利,奪回了現在湖北中部、北部,河南南部的廣大地區。紹興六年(1136年),岳飛再次從襄陽北伐,直取中原,不到一個月時間,岳家軍先後收復汝州等大片失地,包括現在河南南部、西部和陝西東部地區。面對岳飛與岳家軍的大舉反攻,金軍接連戰敗,失去了對宋金戰爭的控制權,南宋收復中原的形勢一片大好。但因得不到高宗的支持,岳飛被迫撤軍。

岳飛之死的歷史真相

通過這些戰爭,金朝屢屢戰敗,兵力大大削弱,士氣逐漸衰退,沒有實力再一舉南下滅掉南宋。南宋軍則受到軍事實力制約與投降派的阻撓,也無法北上收復北宋全部故土,形成了宋金對峙局面。

南宋建國以來,軍隊都掌握在抗金將領手中。這些將領擁兵自重,各自佔據一方,令沒有兵權的宋高宗如芒刺在背。宋金戰事緩和後,高宗為鞏固皇權,立即著手收歸兵權。紹興七年(1137年),淮西防區發生兵變。酈瓊等將領不願服從倨傲凌下的新任督軍呂祉,於是殺死呂扯,率四萬餘將士投奔偽齊,導致淮西防區空虛。經歷這次事變,宋高宗更進一步加快削弱武將勢力的步伐,推行"撫循偏禪"的政策,即扶植偏將,分割主將的兵權。這場兵變後,宋廷內部權力關係也發生了變化,主和派趙鼎代替主戰派張浚擔任宰相,另一位主和派大臣秦檜任樞密使,把持軍事指揮權。這樣,主和派就在宋廷內部掌握主導權,導致宋廷的政策開始由主戰轉向主和。

岳飛之死的歷史真相

宋高宗趙構一直希望與金朝和議,藉機保住自己的帝位,因而從登基之日開始,不斷向金朝派遣使臣,奴顏婢膝地乞求和議。偽齊政權垮臺後,宋高宗認為宋金之間議和障礙得以消除,紹興七年(1137年)二月,趁著迎回北宋徽宗棺木之機,宋高宗再次令使臣王倫向金朝表達求和之意。此時的金朝在不能成功滅宋的情況下產生了厭戰情緒,再加上金朝統治集團內部發生權力變動,撻懶(完顏昌)一派掌握大權,他們主張對南宋政府採取"以和議佐攻戰"的誘降策略。於是,金朝對南宋的和議主張表示認可。不久,返回南宋的王倫向高宗皇帝稟報金朝願意議和的態度,宋高宗聞訊欣喜不已。立即再度起用之前大力鼓吹宋金和議的秦檜,全面負責和議事項。

岳飛之死的歷史真相

南宋主動與金朝議和,遭到朝廷內外很多官員的強烈反對。胡銓等主戰派上疏抨擊秦檜,反對與金朝和議,但宋高宗不同意他們的建議,這些人還因此獲罪被貶。岳飛也因上書反對議和而遭致更為惡毒的攻擊。十二月,金朝使者張通古到達臨安,趾高氣揚,稱南宋為"江南",要求高宗趙構叩拜迎接金熙宗沼諭。消息傳出,高宗擔心激起眾怒,便以為徽宗居喪的藉口,由秦檜代替趙構跪拜迎接了金熙宗的沼諭。根據議和條件,金朝將原偽齊統治的河南、陝西地區劃給南宋,南宋向金朝稱臣,每年向金朝進貢銀、絹五十萬兩、匹。

岳飛之死的歷史真相

紹興十年(1140年),金國撕毀與南宋簽訂的和議,兵分兩路進攻南宋。宋軍頑強阻擊,遏制了金軍的進攻勢頭。岳飛率部接連取勝,收復中原在望。但宋高宗只想保住半壁江山,他嚴令各處宋軍撤退,解除岳飛、韓世忠、張俊等人的兵權,並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與此同時,高宗和秦檜加緊對金乞和。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雙方達成和約:宋向金稱臣;兩國以淮水至大散關為界;宋每年向金納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史稱"紹興和議"。

紹興和議結束了宋金之間長達十餘年的戰爭狀態,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紹興和議後,宋金之間維持了近二十年的"和平",但這種‘‘和平"局面的取得是以宋金間政治上的不平等關係與經濟上的屈辱為代價換來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