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需品牌,山西農民把生意做到了千億規模!

這是一個年銷售額達上千億的商業帝國。

這個數據的背後,是一個默默無聞的群體

他們辛勤勞作,他們是一個沒有品牌不依靠品牌運行的商業帝國。


無需品牌,山西農民把生意做到了千億規模!



3年前的大數據

這是一個來自太原市原平商會的數據,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原平籍的果商早已遍佈全國,多達8萬餘戶,在全國累計投資30多億元,年銷售額達上千億。

這個數據,應該是3年前的數據了。

原平?!

沒錯,這個應該是大多數中國人不會知道的一個地方。

甚至有人連太原都不知道在哪裡,可以想象對原平的熟悉程度。

事實上,這個名叫原平的地方,就在著名的五臺山腳下(五臺山著名嗎?這個應該很多人知道吧)

“人民大會堂開會所用的水果,都是由我們提供的。”

1995年前,保定香蕉市場由來自南方香蕉產地的人經營,但在隨後三年時間裡,原平人已控制70%的市場份額,到現在這一數字已變為90%。

經過10多年發展,北京新發地的原平人經營的進口水果,在北京已有80%的市場份額。

原平商人自豪地說:“人民大會堂開會所用的水果,都是由我們提供的。”

這句話不知道有多少可信度,不過,筆者去新發地採訪過,賣香蕉的都是一口原平同川方言。

太原市原平商會會長艾金明介紹說:“原平人在省城經營香蕉生意只是一個縮影。北到黑龍江的黑河,南到海南省的三亞,西到新疆的烏魯木齊,東到中朝邊界的丹東,但凡有香蕉市場,都由原平人絕對控制,其他地方人只佔很小份額。在十個香蕉批發商中,有七八個是原平人,其他兩三個不是原平人,也沾親帶故。”

沒有品牌,只有生意

就是這麼一個默默無聞的千億帝國,他們做的卻是一個沒有品牌的生意。

是不是可以這麼理解,當市場佔有率足夠大的時候,可以忽略品牌的價值?

總之,當你進入市場裡邊選擇只有一個的時候,品牌還有意義嗎?

當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品牌一定是有價值的。

只不過,這個群體確確實實是在沒有品牌的情況下做出了一個千億規模的商業帝國。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傳統得掉渣的商業奇蹟。

就在兩天前,在原平一個小區裡,一位同川水果商人介紹,他們那裡很多人都在外地賣水果,而且做的基本都是批發生意。

據說,這幾天,各地做生意的原平同川商人就要回家了,他們開著自己的車,從全國各地回到原平,回到同川,過年。

在本地,同川人的水果生意也還是不錯,普普通通收入5、6萬是很正常的,收入10幾萬的也很常見。

這個結果,對於商學院來講,其實是一個極具挑戰的案例。

到底要不要品牌?要不要投資?

一個縣級市的一個鄉鎮裡的一群人,在世界各地默默無聞地經營出來結果千億帝國。

那麼,這個帝國到底要不要品牌?

對於地方政府來說,打造這個商人故事的品牌,是有價值的。不過,原平市政府目前好像並沒有就此有專門的品牌傳播行動。

對於這個商業群體來說,走到今天這個規模,是不是需要品牌?

理論上應該是需要的。

拿市場上的水果店來說,很多投資機構躍躍欲試,但是,很多模式證明不太可行。為什麼?大概還是那些水果店的基礎不紮實吧。畢竟,水果是個很深的生意。

原平同川商人是花了幾十年的功夫才有了自己的一套東西,而且目前還是隻拉親戚同鄉入夥做生意,就憑藉這一點,可見其中的門道也是有點“不與外人道也”的味道。

資金呢?

這麼大的盤子。

就香蕉來說,同川商人已經從種植到物流、批發一條龍了,肯定有資金的需求。

上世紀80年代初,在做了幾年香蕉零售生意之後,原平人利用積累的原始資金,合夥南下批發香蕉。為解決資金問題,幾個經營戶先聯合到一起,組成幾大股,每股出資數千元,拉一火車皮香蕉回來銷售,掙錢後按出資比例分配利潤。發起的經營戶再從親戚朋友中借錢,將大股分成小股,掙錢後大股再按比例給小股分配利潤。

現在呢?不知道他們的資金是否還是依靠這種傳統的模式,看來有必要去調查一下。

成功祕訣

從晉北走出來的農民,憑藉賣梨起家,進而形成龐大的販運大軍控制全國香蕉批發市場,讓人為之驚歎。但是問起成功祕訣時,原平果商一致表示:是吃苦加智慧成就了今天。

相比蘋果、梨等水果,香蕉是一種容易腐爛的水果。季節、天氣、溫度、儲藏條件等因素的變化都會對香蕉品質產生影響,果商們說:“香蕉比嬰兒都難伺候”。為使香蕉不腐爛,從運輸,到儲存,再到銷售,經營戶要操很多心。

上世紀,原平商人靠火車把香蕉從產地運回北方各城市,最快也需一個星期。由於沿途氣溫不斷變化,需要有人隨車押運,為香蕉通風、保溫。當時鐵路部門規定,一節車廂配一個押運的人。在堆滿香蕉的車皮裡,押運的人鋪了稻草睡覺,隨身帶些乾糧作為沿途食物,等編組列車停靠時,才能在站臺上吃一頓熱飯或補充生活用水。但列車每天只停靠一次,如遇到意外停靠在野外,幾天吃不上飯喝不上水也是常事。

從南方運回的香蕉好不好,押運人很關鍵。在一節車廂裡,只要有一把香蕉熟了以後,就會帶熟一筐,進而帶熟一大片,火車到站後,香蕉就軟得拿不起來了。押運人一旦聞見香蕉味,就要想盡辦法找到是哪一筐的香蕉熟了,趕快扔掉。

“冬季把香蕉運到哈爾濱,押運的人更是受罪。火車一經過山海關,車廂不僅要關門,而且要採取保暖措施。在貼近車皮的地方依次加一層棉布、一層塑料布、兩層草簾,裡邊堆放的香蕉上面還要再蓋一層塑料布和一層棉布。押運人就在堆放香蕉的狹小空間裡呆著,因為門已封住,押運人只能從窗戶鑽進鑽出。”提起押運經歷,果商王天寶苦不堪言。

上面這一整段是網絡上摘過來的,可見,這門生意確實不易。

結語

一個小小的縣級市的一群農民,卻把控著一個千億級別的市場。

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

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案例。

從賣自家的梨到賣別人的香蕉,從賣香蕉到賣其它水果,從賣其它水果到賣進口水果,這個群體不停地在迭代,在這個迭代的過程中,就是生存能力和商業智慧。

網絡上,有一位應該是同川本地人的呼籲,他希望早日有老鄉回到家鄉做深加工服務。


無需品牌,山西農民把生意做到了千億規模!


深加工服務,是眼下急需的業務嗎?

或許,在同川商人的眼裡,第一要義還是得走出去。

走出去,才有無限的商機。

走出去,才有滿滿的生機。

或許,走出去,才是這個群體的真正成功祕訣所在。

8萬人的群體,1000億級別的規模,這個商業帝國,有點意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