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酒與中國文化

本文摘自《易中天中華史》 系授權使用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酒具有協調人際關係的功能。或者說,喝酒主要是為了處理人與人的關係,而不是處理人與自我的關係。

因此,中國從來就有喝酒的禮儀和規矩。但是現在包房裡席位的安排,簡直不倫不類,很沒文化,應該改革。

易中天:酒與中國文化

從漢字的演化看酒

中國很早就有酒。

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酒”字,有文字學家說它是這個樣子的:

易中天:酒與中國文化

這其實不是酒,是酉。酉是盛酒的器具,因此也可以用來指代酒。

易中天:酒與中國文化

而且,跟酒有關係的字,也都以“酉”為部首,比如:釀酒的、醉酒的、酌酒的和酗酒的

易中天:酒與中國文化

此外還有醞釀、酩酊、酬酢。酬酢就是酒宴上相互敬酒,主人敬客人叫酬,客人回敬主人叫酢。還有,是用不同的酒調出的顏色,以後才引申為配偶、配合、匹配、分配、調配。哈,原本媒婆就是調酒師。

易中天:酒與中國文化

當然,酉為部首的字也不都是酒。比如醍醐灌頂的醍醐,就是從酥酪中提取的奶油。都是奶製品。即便馬奶子,也不是果酒或糧食酒。

也不是,但與酒有關。實際上,醋的第一種意思是,也就是客人回敬主人。第二種意思才是調味品,也叫

易中天:酒與中國文化

為什麼會這樣呢?有人說因為醋起源於酒糟,也有人說酒釀不好就會變成醋。古時的作坊,往往釀酒也釀醋。宋代,酒和醋都實行專賣制度,由國家壟斷資源。民營企業要釀酒釀醋、賣酒賣醋,得向官方申請特許經營,還必須購買使用國企生產的酒麴,政府趁機大發橫財。

易中天:酒與中國文化

國營酒廠直屬和使用官曲釀酒的酒店,在宋代就叫正店。正店的酒成本高,價錢也高,必須促銷。手段則有兩個,一是在門口掛出“正店”的招牌,表示本店安全可靠,不賣假酒和劣質酒;二是在招牌旁邊懸掛紅梔子花燈,表示有陪酒女郎甚至色情服務。元代甚至在官釀新酒上市時組織歌女遊行,類似於今天的車模。

在《清明上河圖》中,掛紅梔子花燈的正店是這個樣子的:

易中天:酒與中國文化

不過,正店的利潤還是很高,因為與官方關係密切。難怪宋代民諺雲:欲得官,殺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趕著行在賣酒醋。

行在,就是皇帝所在地。

天子腳下好賣酒,這個你懂的。

事實上,從商代起,用酒量最大的就是王室。所以,商代不但有酉,也有酒,而且字形就是這樣:

易中天:酒與中國文化

對此,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是: 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

奇怪,酒與人性有什麼關係?

不妨先講一個故事。

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睿智的人,叫淳于髡。有一次,齊威王請他喝酒。

易中天:酒與中國文化

齊威王:先生喝多少酒才醉?

淳于髡:一斗也醉,一石也醉。

齊威王:只喝一斗就醉了,怎麼能喝一石呢?

淳于髡:大王賜酒,執法官站在旁邊,監察官站在背後。臣心驚膽戰,誠惶誠恐,低頭伏地,不到一斗就醉了。

父母請客,臣躬身奉酒,低眉順眼,行禮如儀,不到兩鬥就醉了。

朋友久別重逢,高談闊論,互訴衷腸,大約能喝五六鬥。

鄉里聚會,呼朋引類,握手言歡,相邀成對,男女雜坐,眉目傳情,面前有落下的耳環,背後有丟掉的髮簪。這時喝上八斗,也不過兩三分醉意。

再往後,夜深人靜,杯盤狼藉,寬衣解帶,男女同席,這時臣忘乎所以,能喝下一石。

易中天:酒與中國文化

結論是:酒能亂性,樂極生悲。

這個結論牽強附會,我甚至懷疑淳于髡有沒有說過這話。實際上他表達的意思是:酒量與心情和場合有關。因此,我們應該能看出別的意義來。

意義在關係

易中天:酒與中國文化

酒與中國人的“關係”

我們知道,人的一生,都要處理三種關係:

易中天:酒與中國文化

第一種關係,酒無能為力,起作用在後面兩種。一般地說,西方人喝酒,偏重於處理人與自我的關係;中國人喝酒,偏重於處理人與人的關係。如果自斟自飲,那是好(hào)酒。即便如此,也會想象有人同飲: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易中天:酒與中國文化

這並不奇怪,因為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核是群體意識。在這種意識下,人際關係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會做人,就很難立足於華人社會。如果不會喝酒,也很難在官場、商界和江湖上混。

易中天:酒與中國文化

能喝白酒喝啤酒,這樣的員工要調走;能喝八兩喝一斤,這樣的同事我放心。當然,八項規定之後,好多了。

易中天:酒與中國文化

包房席位安排很沒文化

其實,由於酒能協調人際關係,中國古代便有法定的酒會,比如鄉飲酒禮。

簡單地說,鄉飲酒禮就是國君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請社會賢達一起喝酒,並就國家大事徵求意見,相當於酒會形式的政治協商會議。值得注意的有兩點:第一,席位是按照年齡大小來安排的,叫序齒。第二,就是鄉字。

鄉的字形在金文中是這個樣子的:

易中天:酒與中國文化

很清楚,鄉,就是兩個人面對面,當中一個飯桶或者酒罈,也就是共食或共飲。換句話說,鄉親就是在一起吃飯或者喝酒的人。而且,是平等的。

但是現在包房裡的席位是這樣的:

易中天:酒與中國文化

簡單地說,就是主人面對房門,主賓坐在右首。上菜倒酒的時候,從主賓開始,然後主人,順時針方向旋轉。必須順時針,因為逆時針是向遺體告別。

我不知道發明這種安排的人,懂不懂中國傳統文化。這裡面的前提,是默認房門在南。主人面對房門,就是坐北朝南,這叫君位。背對房門面對主人的,叫臣位。因為面門靠牆的席位最安全,背對房門的最危險。萬一來了刺客,他要擋槍擋刀擋子彈,所以這個位置往往坐副手或者辦公室主任。

請大家想想,這是不是帝王思想?

再說了,主人坐了君位,客人坐哪裡呢?

按照中國傳統文化,主人要坐在東邊,叫東家。客人坐在西邊,叫西席。東家看見的是夕陽西下,西席看見的是旭日東昇,這是把好位子讓給了客人,才是待客之道,也才是禮儀之邦。

現在客人倒是在西邊,卻又不是正西,何況主人還不在東邊。主人坐君位,客人坐西席,這是什麼亂七八糟?簡直不倫不類,太沒文化。

易中天:酒與中國文化

所以我請客吃飯,一定把當中那個座位取消,然後分賓主坐下。

易中天:酒與中國文化

喝酒體現教養和氣質

其實一旦進入社交領域,喝酒就不是小事了。它體現出來的,是一個人的教養和氣質。

雖然我不喜歡太平天國,卻不妨給大家講一個翼王石達開的故事。傳說他軍進西南地區時,當地少數民族曾請他喝酒。這種酒用五穀雜糧釀成,裝在罈子裡,喝的時候用手抱住吸管吸。

於是,石達開當場賦詩一首:

易中天:酒與中國文化

這真是王者風範。

至於他喝的是不是五糧液,就不知道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