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覆蓋老中青 老年痴呆就診率低

抑鬱症 心理健康 睡眠 神經科學 光明網 2017-06-15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以及工業化、城鎮化、生態環境及生活方式變化等,老年痴呆症、抑鬱症等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多,診治也面臨諸多挑戰。《“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特別強調“促進健康老齡化”,強化老年人健康管理、加強老年痴呆症等的有效干預;“促進心理健康”,加強對抑鬱症、焦慮症等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的干預。上週,“2017國際神經精神疾病高峰論壇”在成都舉行,來自我國的近300位神經精神疾病專家出席了會議。

抑鬱症發病率上升

就診率卻不到10%

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表明:2015年全球抑鬱症患者超過3.2億人,從2005—2015年,抑鬱症全球患病率增加了18.4%。中國抑鬱症發病率為3.02%,目前已有超過4000萬抑鬱患者。與高發病率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就診率不足10%,90%以上患者沒有接受專業的治療。

“抑鬱症就診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在於認知率低”,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施慎遜教授指出:“在所有的精神疾病中,抑鬱症最廣為人知,卻也最容易被誤解。目前抑鬱症的就診率仍然不到10%。”

作為一種複雜又常見的精神疾病,目前公眾對抑鬱症的瞭解更多地侷限在情感症狀,比如情緒低落、興趣減低、悲觀、思維遲緩、缺乏主動性、飲食、睡眠差等。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精神病學基礎與臨床分會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方貽儒教授指出:“抑鬱症很常見,是一個從兒童到老年都會發病的影響面很廣的精神疾病。抑鬱症的症狀囊括了情感症狀、軀體症狀和認知症狀等。在抑鬱症患者中,認知功能損害是常見的併發症狀,這些‘認知功能損害’,對患者從事日常工作和社會活動帶來困難,這在職業人群中尤其突出。”

抑鬱症不僅影響工作,影響生活,影響健康,更多的後果是造成自殺,成為青壯年人群自殺的一大原因,所以疾病負擔很重,在全球疾病負擔中目前排第二位。但是抑鬱症並不可怕,職業人群遭遇抑鬱症,應當及早就醫,通過合理的治療干預,70%—80%的病人若積極配合治療都能取得明顯的效果。

老年痴呆症

多數人認為是正常衰老過程

十年前,很多家庭都羞於承認家裡的長者患有老年痴呆症。近年來,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劇,社會公眾、醫學界對老年痴呆症的認識都在逐步完善。但絕大多數公眾對此疾病的認識依然不足,48.8%的人群認為痴呆是正常的衰老過程,沒有讓老人及時就醫。

老年痴呆難以預防,治療難度大,是世界性難題。據與會專家介紹,2020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2.5億,每百人中有17位老人。同時,中國也是老年痴呆症患者人數最多的國家,全球每四個患者中就有一箇中國人。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主任崔麗英教授指出:“痴呆是一種以獲得性認知功能損害為核心,並導致患者日常生活、社會交往和工作能力明顯減退的綜合症,這一疾病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已成為嚴重的醫療衛生和社會問題。”

“在中國,很多老年人患病後不一定能夠及時就診,特別是在偏遠山區,老年人有一點記憶力減退,尤其65歲以上,家人會覺得這是與年齡相關的改變,歲數大了都這樣,造成不能及時就診。目前,中國老年痴呆症早期就診率非常低,就診率只有23.3%,漏診率也非常高。”

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首都醫科大學神經病學系主任賈建平教授解釋說:“很多老年人及家屬都把患者出現的健忘等認知功能損害的症狀誤認為是人體的正常老化,從而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其實,除了常見的健忘功能,痴呆患者的認知損害可涉及記憶、學習、定向、理解、判斷、計算、語言、視空間等功能,分析及解決問題等能力,在病程某一階段常伴有精神、行為和人格異常。認知症狀是痴呆的重要臨床標誌,但精神行為症狀(BPSD)往往影響疾病的發展。”

目前國際上對防治老年痴呆沒有特別有效的藥物,但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於延緩發病時間,切實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本報記者 餘星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