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媽媽我,我不想學了”的時候,你的回答很重要

音樂 讀書 工作這一年 美術 早期教育 五星級媽媽 2019-03-05

通常,當孩子說出“媽媽,我不想學了。”這句話的時候,孩子一定是已經開始了學習某一門課或者興趣愛好,而且過了最初的“蜜月期”,他開始覺得厭倦、枯燥或者困難了。

聽到孩子這樣說,也許很多家長的腦海裡會冒出“半途而廢”、“前功盡棄”這樣的詞彙,於是接下來就是家長用各種事例和道理告訴孩子要學會堅持,也有更加簡單粗暴的——不容分說地逼迫孩子繼續學習。

當孩子說“媽媽我,我不想學了”的時候,你的回答很重要

這樣做如果能有用,那是皆大歡喜。遺憾的是,事與願違。既然這個方法效果不好,那麼就有必要嘗試換一種角度去理解和解決問題了。

當孩子不想再堅持的時候,你的態度和選擇是什麼,你會和他怎樣溝通,你會如何幫助他走出學習上的困境,家長的這些做法不但影響到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也影響到親子關係,這些都比單門課是不是要繼續學的問題,重要得多。

當孩子說“媽媽我,我不想學了”的時候,你的回答很重要

當孩子說“不想學了”的時候,請別聯想太多

很多家長壓根不能接受孩子說“不想學了”這樣的話。家長在心裡,把“不想學了”和“半途而廢”是劃等號的。

他們認為,半途而廢=沒有堅毅的品格=遇到困難就會退縮=學習方面無法精進=不能名列前茅=不能考上名牌大學=找不到好工作=收入低=失去了選擇的權利=庸碌的一輩子。

從孩子的“不想學了”,聯想到他的一輩子的人生走向,想得過多就會給自己增加焦慮。

尤其是小年齡的孩子,比如在學齡前,當他說“不想學了”,我們應該慶幸,至少他坦誠地表達出了自己內心的想法,而沒有隱藏或壓抑自己。父母該做的,是和孩子充分地溝通,理解他的學習感受,弄清楚他為什麼“不想學了”。

3-7歲的孩子,正處於最容易受父母影響的年齡段,父母對孩子瞭解越多,越容易引導孩子。

當孩子說“媽媽我,我不想學了”的時候,你的回答很重要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比如到了十幾歲,他的“不想學了”的原因會變得複雜一些。也許他已經有這個想法很久了,也許他正慢慢形成他自己的世界觀。但無論如何,我們不能用“半途而廢”、“懶惰”等等標籤去定義他。

因為一旦孩子覺得你在貶低他,他以後就會減少和你的溝通。聽到大孩子說“不想學了”,我們的著眼點應該是溝通、理解和啟發

當孩子說“媽媽我,我不想學了”的時候,你的回答很重要

透過“不想學了”的表面,看到孩子內心的需求

孩子或早或晚都會有“不想學了”的時候,這是誰也避免不了的。

初學一門功課或者一門才藝的孩子,會對它充滿了新鮮感,此時學習的內容又簡單,學習的成果也總是能得到家長的讚許(朵媽聊育兒)。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學得內容難了要求高了新鮮勁兒也過了,這時候孩子的興趣自然會大減,再加上家長的有些做法,著實會令孩子興趣索然。

以下情形如果每天都在發生,就難怪孩子會“不想學了”:

每天被催著去練習;

練習的過程中不停地被糾錯;

不能自主地選擇開始和結束的時間;

被強行要求重複N遍;

被批評、被拿出來和更出色的孩子比較;

學習時感到孤獨和無聊;

被要求做難度過高的事情;

......

總之,孩子沒有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只感受到了被壓迫。

當孩子說“媽媽我,我不想學了”的時候,你的回答很重要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哭著練與笑著練,練出來的效果是一樣的。”這句話雖然被很多人津津樂道,但我卻真心無法認同。哭著工作和笑著工作,效果一樣嗎?每天早上醒來想到新的一天來了就哭,和想到新的開始就笑,人生會一樣嗎?

因為太多父母急功近利,只想得到那些“看得見”的效果,所以才會把孩子的興趣放在次要的位置,而這種理念所導致的做法也會讓孩子逐漸失去學習興趣。

當孩子說“不想學了”,父母當務之急是思考自己哪裡做得還不夠,怎樣讓孩子重拾興趣和感受到父母的支持。

當孩子說“媽媽我,我不想學了”的時候,你的回答很重要

與其說是孩子在堅持,不如說是大人在堅持

孩子的堅持,從來都不是單槍匹馬地一個人堅持,而是父母陪著他堅持,是整個家庭的堅持。

為什麼很多孩子學樂器會堅持不下去?很大的原因是大人對這方面沒有很大的興趣,選擇讓孩子學的初衷可能是一些並不堅定的理由,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父母給的關心不是太多就是太少。關心太少,讓孩子覺得自己學得很孤獨想放棄;關(幹)心(涉)太多了讓孩子覺得被管頭管腳太受挫而想放棄。

時間一長,對於大人和孩子來說這件事都是一件苦差事,堅持的信念就越來越薄弱。

當孩子說“媽媽我,我不想學了”的時候,你的回答很重要

“堅持”,這麼辛苦的事情,是需要興趣的,所以得選一件自己喜歡的事去堅持。

如果你的孩子還沒有開始真正的學習,那正是一個時機可以問問自己,是否喜歡這件事?喜歡到什麼程度?如果孩子現在有興趣但是將來不想學了,對你來說可以接受嗎?如果將來孩子的課業忙到無法繼續學習這門課了,你會引導孩子怎樣取捨?

這些問題每個人心中答案都不一樣,但只有真心的喜歡和體驗到這方面的樂趣,才能讓人堅持下去。

因為有了“喜歡”,你才會不知不覺地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這件事。

比如你真的喜歡鋼琴,你會在車上放鋼琴音樂;你真的喜歡美術,你會想帶孩子去看畫展;你真的喜歡閱讀,只要有空你會不自覺地端起一本書;你真的喜歡歷史文化,你不會錯過在你的城市舉辦的各種文化展覽;你真的喜歡書法,你家裡總會藏有幾本字帖;你真的喜歡足球,你一定會觀看足球賽事……

這就是一個家庭的氛圍,它影響著孩子的興趣和能否堅持。

當孩子說“媽媽我,我不想學了”的時候,你的回答很重要

有時候,允許孩子放棄,未嘗不是一種選擇

我有一個朋友,女兒小學三年級,學習小提琴三年後不想學了。促使孩子不想繼續學小提琴還有一個因素,她參加了的學校裡游泳興趣課,課上她的表現很突出,游泳老師說如果她平時能再多加練習,也許以後可以代表學校去參加比賽。

孩子受到老師的鼓勵,越發喜歡游泳,相比之下對於小提琴不但覺得沒興趣,還嫌它佔用了自己太多的時間。在一場“家庭會議”上,孩子的一句話打動了我朋友——“媽媽,小提琴不是我的天賦和興趣的焦點,游泳才是。”

孩子的這句話,一語中的。“天賦和興趣的焦點”不正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尋覓和探索的嗎?多少人一輩子沒有找到這個焦點,或許正是因為自己沒有勇氣重新選擇。

當孩子說“媽媽我,我不想學了”的時候,你的回答很重要

當然,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並不是想說,孩子說不學就別學了。只是我們不要讓“一旦學了就必須堅持到底”成為一種執念,堅持還是放棄哪個更好,沒有絕對。具體情況還需要具體分析,經過理性思考後選擇的“放棄”,是一次調整,也是給孩子和自己新的可能性。

如果孩子對一門學習已經走到了深惡痛絕的地步,父母仍然不允許孩子放棄,那麼他的這種極不愉快的學習體驗,會令他今後害怕選擇開始新的學習。

當孩子說“媽媽我,我不想學了”的時候,你的回答很重要

那些“被逼成材”的故事,真的只是“逼孩子”那麼簡單嗎?

郎朗的父親“逼”兒子學鋼琴逼得夠狠,他曾經多次對郎朗以死相逼。如果讀一讀郎朗寫的自傳,你就可以瞭解,與其說郎爸是逼孩子,不如說他是在逼自己。

你可以到網上找一段郎朗爸爸演奏二胡音樂“賽馬”來聽一聽,相信你會感受到郎朗父親本身對於音樂也是極其喜愛並且有追求的。“逼”這個字,很籠統,只有看到它背後發生的具體事情,才知道沒有這麼簡單。

當孩子說“媽媽我,我不想學了”的時候,你的回答很重要

暫且不論郎爸的教育方法是不是好,我只是覺得,已經成功的人士可以用一句“被逼的”來一筆帶過自己小時候的種種經歷。而聽著這些話的你要是當真以為,只要狠狠心逼孩子,孩子就能成材,那就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了。

每每看到身邊有孩子學習地很痛苦,父母跟著陷入矛盾心情的時候,我很想說,一味逼孩子痛苦地堅持,孩子走不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