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曲》是一幅用音樂描繪彝家山寨的風俗畫

《彝族舞曲》是一幅用音樂描繪彝家山寨的風俗畫

1

著名作曲家王惠然先生在琵琶獨奏曲《彝族舞曲》的創作體會中這樣寫道:“那時(1956 年),我們每天隨著彝、苗族的馬幫,一起爬山涉水,經常是腳踩雲彩,頭頂藍天,飽嘗了十萬大山的巍峨雄姿和風景如畫的山寨美景。那時我們還在半夜三、四點鐘出發趕路,一路上明月皎潔,夜色迷人,與大地朦朧的景色競相交輝。這些就是以後在《彝族舞曲》的‘引子’中所描寫的意境。

《彝族舞曲》是一幅用音樂描繪彝家山寨的風俗畫

在行軍的路上,趕著馬幫的老鄉們常常為我們演唱風格別緻、豐富多彩的彝族民歌、山歌,我們還留心觀看他們的表演,學習了不少民歌和舞蹈。其中最感人的是彝族舞蹈《煙盒舞》(又名《烙上一個洞,繡上一朵花》),它那優美動人的舞姿,柔美動聽的旋律,輕快、富有彈性的節奏,給我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加上其他絢麗多彩的彝家音樂,為創作《彝族舞曲》提供了堅實的生活基礎,積累了豐富的音樂素材。”

《彝族舞曲》是一幅用音樂描繪彝家山寨的風俗畫

2

《彝族舞曲》這首琵琶獨奏曲取材於雲南彝族民間素材《海菜腔》和民間樂曲《煙盒舞曲》,運用“復三部曲式”結構,並創造了“四指輪”新技法,形象地表現了西南山寨那恬靜的夜色和青年人的歡樂歌舞。樂曲輕悠、朦朧,具有中國古典琵琶曲“文套”的品格,充滿了民間色彩和時代特點,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彝族舞曲》是一首風格新穎、獨特的作品。它以優美抒情的旋律和粗獷強悍的節奏,描繪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風光和年輕小夥姑娘們熱情舞蹈的歡樂場面。它既繼承了我國民族音樂的優秀傳統,又借鑑外來手法,做到推陳出新,是解放後反映我國少數民族新生活的成功之作。

《彝族舞曲》是一幅用音樂描繪彝家山寨的風俗畫

琵琶獨奏曲《彝族舞曲》於1959 年開始創作,經過多次修改,於1960 年底定稿。樂曲問世後,很快流行全國。音樂富有濃郁的民族特點,並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深受眾多音樂家喜愛,並被選為高等音樂院校的琵琶教材,現為中國音樂學院琵琶演奏考級作品七級曲目。該曲曾先後被改編為古箏、三絃、揚琴、阮獨奏曲以及管絃樂曲。殷飈還將它改編成了吉它獨奏曲,1987年參加在珠海舉辦的中國國際吉它藝術節中得到國內外的高度讚揚,成為一首在吉它界中頗有影響的吉它名曲。

《彝族舞曲》是一幅用音樂描繪彝家山寨的風俗畫

3

琵琶獨奏曲《彝族舞曲》是一首旋律優美細膩、風格獨特新穎、藝術性極高的經典傑作。抒情氣息非常濃郁,彷彿是一幅用音樂描繪彝家山寨的風俗畫,幽靜迷人,運用琵琶獨特的聲音魅力和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法,為我們展示了:月色朦朧的美麗山寨,彝族少女充滿青春活力的輕歌曼舞,小夥子們圍著火堆強悍地跳舞歡唱,一對對情人在細聲絮語……充滿了愛戀的浪漫氣息。

《彝族舞曲》是一幅用音樂描繪彝家山寨的風俗畫

樂曲是三部曲式結構,但作者在借鑑外來形式時糅合了我國傳統樂曲常用的多段體逐步演變、發展的手法,因而對比段落之間的過渡十分自然。全曲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彝族舞曲》是一幅用音樂描繪彝家山寨的風俗畫

全曲共分九個段落。

引子(即第一段)為a羽調,2/4,4/4,混合拍子。它首先以輪指開始,在調式主音上自由地、慢起漸快地展開,猶如悠揚的笛聲。然後出現上方小三度音和五度音,使人產生一種飄忽不定的感覺,接著從彝族民歌《海菜腔》發展而來的緩慢自由、色彩朦朧的旋律,彷彿讓人看到了彝家山寨在朦朧月色下霧煙繞繚的美麗夜景:

《彝族舞曲》是一幅用音樂描繪彝家山寨的風俗畫

隨後,琵琶以雙弦在低音區滾奏出深沉的旋律,似乎遠方響起悠揚的葫蘆笙,召喚彝族農家青年男女聚合一起。一個歡樂的夜晚在祖國西南邊陲開始了。

《彝族舞曲》是一幅用音樂描繪彝家山寨的風俗畫

第一部分(即第二段)是一首優美抒情的慢板旋律。這個主題音調是根據彝族民間樂曲《煙盒舞曲》改編的,它在琵琶最有光彩的中音區出現,琵琶演奏時運用推輓手法奏出柔美的滑音,旋律悠揚,富於歌唱性,純樸、深情的彝族音調中飽含著一種醉人的韻味:

《彝族舞曲》是一幅用音樂描繪彝家山寨的風俗畫

這段旋律柔美輕巧,富於彈性,伴以舞蹈性節奏音型,生動地描繪了彝族姑娘們灑脫放逸、俏皮、輕盈而又略帶羞澀的舞姿,同時也塑造了彝家少女婀娜多姿、翩然起舞的音樂形象。

《彝族舞曲》是一幅用音樂描繪彝家山寨的風俗畫

作者出色地繼承了我國傳統琵琶文曲中如《夕陽簫鼓》、《塞上曲》、《月兒高》等曲有關推、拉、吟、揉的技巧,充分美化餘音,使音調格外動聽,表現出東方民族那種細膩、含蓄的感情。這段旋律經過變形展開後又重複出現,構成樂曲第一部分的小三段結構。這裡音樂既有短促節奏和舒展音型的對比,技巧上也有彈挑和長輪的區分,把琵琶那種細膩、委婉的特色表現得非常動人。

《彝族舞曲》是一幅用音樂描繪彝家山寨的風俗畫

第二部分(即第三、四、五、六段),是快板部分。它是主題音調的變奏和發展:

《彝族舞曲》是一幅用音樂描繪彝家山寨的風俗畫

其中的第三、四段,主題旋律簡化,速度突然加快,力度加強,運用掃弦技巧,使音樂節奏歡快粗獷,音調剛勁有力,富有鮮明的音樂個性。它描繪了彝族青年小夥子們熱情、爽朗的形象和健美、強悍的舞姿。

《彝族舞曲》是一幅用音樂描繪彝家山寨的風俗畫

著重刻畫了他們跳舞的陽剛勇猛氣質,使舞蹈場面更為熱烈。隨後,音調向下行方向發展,逐漸趨向柔和,並引出一段流暢、悠揚的旋律,彷彿彝族姑娘們像仙女一般自天而降,飄然加入群舞的行列:

《彝族舞曲》是一幅用音樂描繪彝家山寨的風俗畫

緊接著是第五段的雙人舞,音樂流暢。在這段中出現了一小段以均勻音型陪襯的長音旋律。這段由琵琶“四指輪”技法奏出的音樂,相當優美。

《彝族舞曲》是一幅用音樂描繪彝家山寨的風俗畫

《彝族舞曲》是一幅用音樂描繪彝家山寨的風俗畫

作曲家王惠然先生在琵琶上首創“四指輪”的技法,即在傳統扣輪、挑輪、勾輪的指法基礎上,把右手大指分離出來,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連續輪彈,大拇指在低音區彈奏獨立的伴奏聲部或節奏音型,以奏出復調或和聲,使音樂效果更為豐滿、和諧,增強了琵琶的表現力。接著,速度的突快,使音樂又轉入節奏強烈的快板段落,對比鮮明。尾部又回到第四段的快速度。在進行高、低音區的色彩對比之後,進入第六段,是獨舞與群舞。旋律以十六分音符上行進行,增強緊張度,渾厚深沉的一連串排比短樂句,使音樂堅實有力,熱烈紅火。強而有力的節奏和驃悍的氣質,同前後形成鮮明的對比。尾部通過音區的逐層提高,並結合一音一拍的輪拂手法,把音樂推向高潮,猶如彝族山寨農家姑娘小夥歡樂的情緒。

《彝族舞曲》是一幅用音樂描繪彝家山寨的風俗畫

第三部分(即第七、八、九段)是引子和慢板音樂的變化再現。這部分的第七、八段是再次呈現對比性的抒情段落,更加充分發揮了曲首悠揚的笛聲,展現了一個更恬美、朦朧的意境,表達一對對戀人互訴衷腸,情意綿綿的情景。

《彝族舞曲》是一幅用音樂描繪彝家山寨的風俗畫

這情緒由集會的歡樂轉向表現內心無比激動的感情,好似在撫今追昔,心頭洋溢起難以描述的幸福感。第九段重複主旋律,漸弱漸遠,如同熱戀的青年男女沉浸於幸福之中,意境深遠。作者為了表達這種複雜的內心感觸,運用了琵琶的新技巧,演奏出多聲部的音響效果:

《彝族舞曲》是一幅用音樂描繪彝家山寨的風俗畫

樂曲進入尾聲時,音樂又回到引子所描繪的畫面。作者運用“四指輪”技法輕輕奏出和絃長音作為襯托背景,同時右手大拇指在第四弦上彈奏低音旋律,使引子音調在琵琶相位上再現。音樂把聽眾引入這樣的意境:夜已深,村寨一片寂靜,只有遠處的葫蘆笙還在時隱時現地鳴響。人們歡快地哼著彝家小調漸漸遠去,消失在濃重的夜幕之中。

《彝族舞曲》是一幅用音樂描繪彝家山寨的風俗畫

琵琶獨奏曲《彝族舞曲》有婀娜旖旎的旋律,也有粗獷強烈的節奏,有令人心醉的彝寨美景,也有阿哥阿妹的盡情歡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