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種一路向縣城傳遞,火種傳到哪裡,哪裡就變成歡樂的海洋。每到一個鄉鎮,人們都會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殺雞宰羊擺宴慶賀。火種傳遞到人間天堂—岔河鳳窩,鑼鼓、長號、嗩吶響徹鳳窩,伴隨著舞龍隊、花鼓舞的跳躍,鳳窩人民與來賓們載歌載舞,喜迎火種,舉行火種交接儀式,歡度火把節。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種一路向縣城傳遞,火種傳到哪裡,哪裡就變成歡樂的海洋。每到一個鄉鎮,人們都會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殺雞宰羊擺宴慶賀。火種傳遞到人間天堂—岔河鳳窩,鑼鼓、長號、嗩吶響徹鳳窩,伴隨著舞龍隊、花鼓舞的跳躍,鳳窩人民與來賓們載歌載舞,喜迎火種,舉行火種交接儀式,歡度火把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當夜幕降臨時,從大西神山火壇取來的火種,在取火隊伍的呵護下,途經村村寨寨一路傳遞到達峨山縣城阿普篤慕文化園。隨著長號禮炮的響起,現場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歌聲、彝族獨特的號角聲響徹整個文化園。上香行禮,敬告天地,為峨山人民祈福。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種一路向縣城傳遞,火種傳到哪裡,哪裡就變成歡樂的海洋。每到一個鄉鎮,人們都會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殺雞宰羊擺宴慶賀。火種傳遞到人間天堂—岔河鳳窩,鑼鼓、長號、嗩吶響徹鳳窩,伴隨著舞龍隊、花鼓舞的跳躍,鳳窩人民與來賓們載歌載舞,喜迎火種,舉行火種交接儀式,歡度火把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當夜幕降臨時,從大西神山火壇取來的火種,在取火隊伍的呵護下,途經村村寨寨一路傳遞到達峨山縣城阿普篤慕文化園。隨著長號禮炮的響起,現場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歌聲、彝族獨特的號角聲響徹整個文化園。上香行禮,敬告天地,為峨山人民祈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接著敬供三牲、果品、聖水,並撒五穀,彝族畢摩唸誦《祭祖祈福經》和《祭文》,追憶祖先阿普篤慕,表達感恩和崇敬之情,每個環節都充滿神聖感。儀式結束後,彝族群眾便絡繹不絕地向阿普篤慕上香,祭拜彝族之祖。晚上8點,吉時一到,成千上萬的彝家兒女便歡呼著、雀躍著,用從大西神山火壇火種點燃位於縣城民族團結廣場的主火把,此時,嶍峨大地通亮一片。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種一路向縣城傳遞,火種傳到哪裡,哪裡就變成歡樂的海洋。每到一個鄉鎮,人們都會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殺雞宰羊擺宴慶賀。火種傳遞到人間天堂—岔河鳳窩,鑼鼓、長號、嗩吶響徹鳳窩,伴隨著舞龍隊、花鼓舞的跳躍,鳳窩人民與來賓們載歌載舞,喜迎火種,舉行火種交接儀式,歡度火把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當夜幕降臨時,從大西神山火壇取來的火種,在取火隊伍的呵護下,途經村村寨寨一路傳遞到達峨山縣城阿普篤慕文化園。隨著長號禮炮的響起,現場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歌聲、彝族獨特的號角聲響徹整個文化園。上香行禮,敬告天地,為峨山人民祈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接著敬供三牲、果品、聖水,並撒五穀,彝族畢摩唸誦《祭祖祈福經》和《祭文》,追憶祖先阿普篤慕,表達感恩和崇敬之情,每個環節都充滿神聖感。儀式結束後,彝族群眾便絡繹不絕地向阿普篤慕上香,祭拜彝族之祖。晚上8點,吉時一到,成千上萬的彝家兒女便歡呼著、雀躍著,用從大西神山火壇火種點燃位於縣城民族團結廣場的主火把,此時,嶍峨大地通亮一片。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大西神山火壇位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花街旁的大西山頂峰,距縣城90公里,海拔2600餘米,總佔地面積136畝,由火壇和綠化帶兩大部分組成,火壇基海拔高度2600餘米,火壇分三層,高度7.5米,三層之上龜背巨石高2.1米,總高度10.6米。站在火壇第三層上,極目遠眺,群山收眼底,可謂“一覽眾山小”。

大西神山被譽為“火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峨山及周圍地區彝族火把節神火取火地,也是至今仍保留原生態鑽木取火的地方。鑽木取火儀式是峨山彝族火把節的最大特色和亮點,通過這種古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彝族火文化得以延續。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種一路向縣城傳遞,火種傳到哪裡,哪裡就變成歡樂的海洋。每到一個鄉鎮,人們都會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殺雞宰羊擺宴慶賀。火種傳遞到人間天堂—岔河鳳窩,鑼鼓、長號、嗩吶響徹鳳窩,伴隨著舞龍隊、花鼓舞的跳躍,鳳窩人民與來賓們載歌載舞,喜迎火種,舉行火種交接儀式,歡度火把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當夜幕降臨時,從大西神山火壇取來的火種,在取火隊伍的呵護下,途經村村寨寨一路傳遞到達峨山縣城阿普篤慕文化園。隨著長號禮炮的響起,現場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歌聲、彝族獨特的號角聲響徹整個文化園。上香行禮,敬告天地,為峨山人民祈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接著敬供三牲、果品、聖水,並撒五穀,彝族畢摩唸誦《祭祖祈福經》和《祭文》,追憶祖先阿普篤慕,表達感恩和崇敬之情,每個環節都充滿神聖感。儀式結束後,彝族群眾便絡繹不絕地向阿普篤慕上香,祭拜彝族之祖。晚上8點,吉時一到,成千上萬的彝家兒女便歡呼著、雀躍著,用從大西神山火壇火種點燃位於縣城民族團結廣場的主火把,此時,嶍峨大地通亮一片。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大西神山火壇位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花街旁的大西山頂峰,距縣城90公里,海拔2600餘米,總佔地面積136畝,由火壇和綠化帶兩大部分組成,火壇基海拔高度2600餘米,火壇分三層,高度7.5米,三層之上龜背巨石高2.1米,總高度10.6米。站在火壇第三層上,極目遠眺,群山收眼底,可謂“一覽眾山小”。

大西神山被譽為“火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峨山及周圍地區彝族火把節神火取火地,也是至今仍保留原生態鑽木取火的地方。鑽木取火儀式是峨山彝族火把節的最大特色和亮點,通過這種古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彝族火文化得以延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

2017年2月4日下午,以“樑子一路情·紮實唻果嗦”為主題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在峨山縣塔甸鎮、富良棚鄉拉開帷幕,在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中,遊人們不僅能在塔甸鎮和富良棚鄉觀賞到油菜花海,還近距離接觸到原生態的彝文化祭龍、接送花鼓娘娘、舞龍爭霸賽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本地和外地遊客前來賞遊,擴大了峨山縣文化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種一路向縣城傳遞,火種傳到哪裡,哪裡就變成歡樂的海洋。每到一個鄉鎮,人們都會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殺雞宰羊擺宴慶賀。火種傳遞到人間天堂—岔河鳳窩,鑼鼓、長號、嗩吶響徹鳳窩,伴隨著舞龍隊、花鼓舞的跳躍,鳳窩人民與來賓們載歌載舞,喜迎火種,舉行火種交接儀式,歡度火把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當夜幕降臨時,從大西神山火壇取來的火種,在取火隊伍的呵護下,途經村村寨寨一路傳遞到達峨山縣城阿普篤慕文化園。隨著長號禮炮的響起,現場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歌聲、彝族獨特的號角聲響徹整個文化園。上香行禮,敬告天地,為峨山人民祈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接著敬供三牲、果品、聖水,並撒五穀,彝族畢摩唸誦《祭祖祈福經》和《祭文》,追憶祖先阿普篤慕,表達感恩和崇敬之情,每個環節都充滿神聖感。儀式結束後,彝族群眾便絡繹不絕地向阿普篤慕上香,祭拜彝族之祖。晚上8點,吉時一到,成千上萬的彝家兒女便歡呼著、雀躍著,用從大西神山火壇火種點燃位於縣城民族團結廣場的主火把,此時,嶍峨大地通亮一片。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大西神山火壇位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花街旁的大西山頂峰,距縣城90公里,海拔2600餘米,總佔地面積136畝,由火壇和綠化帶兩大部分組成,火壇基海拔高度2600餘米,火壇分三層,高度7.5米,三層之上龜背巨石高2.1米,總高度10.6米。站在火壇第三層上,極目遠眺,群山收眼底,可謂“一覽眾山小”。

大西神山被譽為“火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峨山及周圍地區彝族火把節神火取火地,也是至今仍保留原生態鑽木取火的地方。鑽木取火儀式是峨山彝族火把節的最大特色和亮點,通過這種古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彝族火文化得以延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

2017年2月4日下午,以“樑子一路情·紮實唻果嗦”為主題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在峨山縣塔甸鎮、富良棚鄉拉開帷幕,在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中,遊人們不僅能在塔甸鎮和富良棚鄉觀賞到油菜花海,還近距離接觸到原生態的彝文化祭龍、接送花鼓娘娘、舞龍爭霸賽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本地和外地遊客前來賞遊,擴大了峨山縣文化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是峨山彝族特有的節日,流傳於富良棚鄉、塔甸鎮、岔河鄉、甸中鎮一帶,節日定在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子天。開新街的日子,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吹奏著古老的樂器,耍著龍隊,跳著花鼓,從各個寨子朝街上湧來。整個街子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以龍獅隊領頭,其後為壯觀的花鼓隊、“貓貓舞”“蚌殼舞”彝族武藝、雜耍等表演隊,從街頭至街尾進行行進式表演,直觀展示原生態的民族民間文化。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種一路向縣城傳遞,火種傳到哪裡,哪裡就變成歡樂的海洋。每到一個鄉鎮,人們都會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殺雞宰羊擺宴慶賀。火種傳遞到人間天堂—岔河鳳窩,鑼鼓、長號、嗩吶響徹鳳窩,伴隨著舞龍隊、花鼓舞的跳躍,鳳窩人民與來賓們載歌載舞,喜迎火種,舉行火種交接儀式,歡度火把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當夜幕降臨時,從大西神山火壇取來的火種,在取火隊伍的呵護下,途經村村寨寨一路傳遞到達峨山縣城阿普篤慕文化園。隨著長號禮炮的響起,現場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歌聲、彝族獨特的號角聲響徹整個文化園。上香行禮,敬告天地,為峨山人民祈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接著敬供三牲、果品、聖水,並撒五穀,彝族畢摩唸誦《祭祖祈福經》和《祭文》,追憶祖先阿普篤慕,表達感恩和崇敬之情,每個環節都充滿神聖感。儀式結束後,彝族群眾便絡繹不絕地向阿普篤慕上香,祭拜彝族之祖。晚上8點,吉時一到,成千上萬的彝家兒女便歡呼著、雀躍著,用從大西神山火壇火種點燃位於縣城民族團結廣場的主火把,此時,嶍峨大地通亮一片。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大西神山火壇位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花街旁的大西山頂峰,距縣城90公里,海拔2600餘米,總佔地面積136畝,由火壇和綠化帶兩大部分組成,火壇基海拔高度2600餘米,火壇分三層,高度7.5米,三層之上龜背巨石高2.1米,總高度10.6米。站在火壇第三層上,極目遠眺,群山收眼底,可謂“一覽眾山小”。

大西神山被譽為“火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峨山及周圍地區彝族火把節神火取火地,也是至今仍保留原生態鑽木取火的地方。鑽木取火儀式是峨山彝族火把節的最大特色和亮點,通過這種古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彝族火文化得以延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

2017年2月4日下午,以“樑子一路情·紮實唻果嗦”為主題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在峨山縣塔甸鎮、富良棚鄉拉開帷幕,在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中,遊人們不僅能在塔甸鎮和富良棚鄉觀賞到油菜花海,還近距離接觸到原生態的彝文化祭龍、接送花鼓娘娘、舞龍爭霸賽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本地和外地遊客前來賞遊,擴大了峨山縣文化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是峨山彝族特有的節日,流傳於富良棚鄉、塔甸鎮、岔河鄉、甸中鎮一帶,節日定在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子天。開新街的日子,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吹奏著古老的樂器,耍著龍隊,跳著花鼓,從各個寨子朝街上湧來。整個街子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以龍獅隊領頭,其後為壯觀的花鼓隊、“貓貓舞”“蚌殼舞”彝族武藝、雜耍等表演隊,從街頭至街尾進行行進式表演,直觀展示原生態的民族民間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17年的開新街,不僅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還具有較強的創新性。除了迎賓、文藝隊巡街表演、舞龍大賽、花鼓舞大賽、彝人長龍宴、焰火表演、彝族手工刺繡產品展銷、彝族特色美食一條街、土特產品展銷等數十項內容外,還新增加了萬畝花海千人花鼓舞·舞龍實景演出、中國最長彝繡作品封針儀式、“龍騰鼓震·花海騎行”全省山地自行車邀請賽以及首屆中國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等創新項目。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種一路向縣城傳遞,火種傳到哪裡,哪裡就變成歡樂的海洋。每到一個鄉鎮,人們都會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殺雞宰羊擺宴慶賀。火種傳遞到人間天堂—岔河鳳窩,鑼鼓、長號、嗩吶響徹鳳窩,伴隨著舞龍隊、花鼓舞的跳躍,鳳窩人民與來賓們載歌載舞,喜迎火種,舉行火種交接儀式,歡度火把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當夜幕降臨時,從大西神山火壇取來的火種,在取火隊伍的呵護下,途經村村寨寨一路傳遞到達峨山縣城阿普篤慕文化園。隨著長號禮炮的響起,現場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歌聲、彝族獨特的號角聲響徹整個文化園。上香行禮,敬告天地,為峨山人民祈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接著敬供三牲、果品、聖水,並撒五穀,彝族畢摩唸誦《祭祖祈福經》和《祭文》,追憶祖先阿普篤慕,表達感恩和崇敬之情,每個環節都充滿神聖感。儀式結束後,彝族群眾便絡繹不絕地向阿普篤慕上香,祭拜彝族之祖。晚上8點,吉時一到,成千上萬的彝家兒女便歡呼著、雀躍著,用從大西神山火壇火種點燃位於縣城民族團結廣場的主火把,此時,嶍峨大地通亮一片。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大西神山火壇位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花街旁的大西山頂峰,距縣城90公里,海拔2600餘米,總佔地面積136畝,由火壇和綠化帶兩大部分組成,火壇基海拔高度2600餘米,火壇分三層,高度7.5米,三層之上龜背巨石高2.1米,總高度10.6米。站在火壇第三層上,極目遠眺,群山收眼底,可謂“一覽眾山小”。

大西神山被譽為“火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峨山及周圍地區彝族火把節神火取火地,也是至今仍保留原生態鑽木取火的地方。鑽木取火儀式是峨山彝族火把節的最大特色和亮點,通過這種古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彝族火文化得以延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

2017年2月4日下午,以“樑子一路情·紮實唻果嗦”為主題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在峨山縣塔甸鎮、富良棚鄉拉開帷幕,在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中,遊人們不僅能在塔甸鎮和富良棚鄉觀賞到油菜花海,還近距離接觸到原生態的彝文化祭龍、接送花鼓娘娘、舞龍爭霸賽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本地和外地遊客前來賞遊,擴大了峨山縣文化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是峨山彝族特有的節日,流傳於富良棚鄉、塔甸鎮、岔河鄉、甸中鎮一帶,節日定在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子天。開新街的日子,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吹奏著古老的樂器,耍著龍隊,跳著花鼓,從各個寨子朝街上湧來。整個街子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以龍獅隊領頭,其後為壯觀的花鼓隊、“貓貓舞”“蚌殼舞”彝族武藝、雜耍等表演隊,從街頭至街尾進行行進式表演,直觀展示原生態的民族民間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17年的開新街,不僅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還具有較強的創新性。除了迎賓、文藝隊巡街表演、舞龍大賽、花鼓舞大賽、彝人長龍宴、焰火表演、彝族手工刺繡產品展銷、彝族特色美食一條街、土特產品展銷等數十項內容外,還新增加了萬畝花海千人花鼓舞·舞龍實景演出、中國最長彝繡作品封針儀式、“龍騰鼓震·花海騎行”全省山地自行車邀請賽以及首屆中國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等創新項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而開新街的活動範圍也從原來僅在集市上進行,擴展到萬畝油菜花海、塔衝村等地,把原來以祈福和文藝表演為主的傳統開新街活動,創辦成了集遊、購、研為一體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

2月6日在富良棚鄉塔衝村舉行的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無疑是這些活動中的焦點。富良棚鄉境內古老的彝族民間信仰、民間文藝、語言文字、服飾刺繡等有著良好傳承,尤其是以古老的龍崇拜為核心的祭龍、敬龍、舞龍、護龍的彝族龍文化,以及彝族傳統民俗咪嘎哈祭祀、開新街遊藝巡演等活動,一直是全鄉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和內涵。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種一路向縣城傳遞,火種傳到哪裡,哪裡就變成歡樂的海洋。每到一個鄉鎮,人們都會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殺雞宰羊擺宴慶賀。火種傳遞到人間天堂—岔河鳳窩,鑼鼓、長號、嗩吶響徹鳳窩,伴隨著舞龍隊、花鼓舞的跳躍,鳳窩人民與來賓們載歌載舞,喜迎火種,舉行火種交接儀式,歡度火把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當夜幕降臨時,從大西神山火壇取來的火種,在取火隊伍的呵護下,途經村村寨寨一路傳遞到達峨山縣城阿普篤慕文化園。隨著長號禮炮的響起,現場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歌聲、彝族獨特的號角聲響徹整個文化園。上香行禮,敬告天地,為峨山人民祈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接著敬供三牲、果品、聖水,並撒五穀,彝族畢摩唸誦《祭祖祈福經》和《祭文》,追憶祖先阿普篤慕,表達感恩和崇敬之情,每個環節都充滿神聖感。儀式結束後,彝族群眾便絡繹不絕地向阿普篤慕上香,祭拜彝族之祖。晚上8點,吉時一到,成千上萬的彝家兒女便歡呼著、雀躍著,用從大西神山火壇火種點燃位於縣城民族團結廣場的主火把,此時,嶍峨大地通亮一片。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大西神山火壇位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花街旁的大西山頂峰,距縣城90公里,海拔2600餘米,總佔地面積136畝,由火壇和綠化帶兩大部分組成,火壇基海拔高度2600餘米,火壇分三層,高度7.5米,三層之上龜背巨石高2.1米,總高度10.6米。站在火壇第三層上,極目遠眺,群山收眼底,可謂“一覽眾山小”。

大西神山被譽為“火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峨山及周圍地區彝族火把節神火取火地,也是至今仍保留原生態鑽木取火的地方。鑽木取火儀式是峨山彝族火把節的最大特色和亮點,通過這種古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彝族火文化得以延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

2017年2月4日下午,以“樑子一路情·紮實唻果嗦”為主題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在峨山縣塔甸鎮、富良棚鄉拉開帷幕,在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中,遊人們不僅能在塔甸鎮和富良棚鄉觀賞到油菜花海,還近距離接觸到原生態的彝文化祭龍、接送花鼓娘娘、舞龍爭霸賽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本地和外地遊客前來賞遊,擴大了峨山縣文化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是峨山彝族特有的節日,流傳於富良棚鄉、塔甸鎮、岔河鄉、甸中鎮一帶,節日定在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子天。開新街的日子,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吹奏著古老的樂器,耍著龍隊,跳著花鼓,從各個寨子朝街上湧來。整個街子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以龍獅隊領頭,其後為壯觀的花鼓隊、“貓貓舞”“蚌殼舞”彝族武藝、雜耍等表演隊,從街頭至街尾進行行進式表演,直觀展示原生態的民族民間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17年的開新街,不僅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還具有較強的創新性。除了迎賓、文藝隊巡街表演、舞龍大賽、花鼓舞大賽、彝人長龍宴、焰火表演、彝族手工刺繡產品展銷、彝族特色美食一條街、土特產品展銷等數十項內容外,還新增加了萬畝花海千人花鼓舞·舞龍實景演出、中國最長彝繡作品封針儀式、“龍騰鼓震·花海騎行”全省山地自行車邀請賽以及首屆中國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等創新項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而開新街的活動範圍也從原來僅在集市上進行,擴展到萬畝油菜花海、塔衝村等地,把原來以祈福和文藝表演為主的傳統開新街活動,創辦成了集遊、購、研為一體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

2月6日在富良棚鄉塔衝村舉行的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無疑是這些活動中的焦點。富良棚鄉境內古老的彝族民間信仰、民間文藝、語言文字、服飾刺繡等有著良好傳承,尤其是以古老的龍崇拜為核心的祭龍、敬龍、舞龍、護龍的彝族龍文化,以及彝族傳統民俗咪嘎哈祭祀、開新街遊藝巡演等活動,一直是全鄉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和內涵。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富良棚鄉被列入雲南省“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行列,這不僅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與文化建設等實踐層面,而且在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理論與方法等學術層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富良棚鄉塔衝村是一個彝族山寨。開新街期間,這裡的文化旅遊活動把很多遊人都吸引到了這裡,其獨具特色的廣場舞大賽、彝人長龍宴、民俗活動展示、大娛樂篝火晚會等活動,讓遊人在狂歡之餘,盡享當地美食和民俗文化。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種一路向縣城傳遞,火種傳到哪裡,哪裡就變成歡樂的海洋。每到一個鄉鎮,人們都會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殺雞宰羊擺宴慶賀。火種傳遞到人間天堂—岔河鳳窩,鑼鼓、長號、嗩吶響徹鳳窩,伴隨著舞龍隊、花鼓舞的跳躍,鳳窩人民與來賓們載歌載舞,喜迎火種,舉行火種交接儀式,歡度火把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當夜幕降臨時,從大西神山火壇取來的火種,在取火隊伍的呵護下,途經村村寨寨一路傳遞到達峨山縣城阿普篤慕文化園。隨著長號禮炮的響起,現場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歌聲、彝族獨特的號角聲響徹整個文化園。上香行禮,敬告天地,為峨山人民祈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接著敬供三牲、果品、聖水,並撒五穀,彝族畢摩唸誦《祭祖祈福經》和《祭文》,追憶祖先阿普篤慕,表達感恩和崇敬之情,每個環節都充滿神聖感。儀式結束後,彝族群眾便絡繹不絕地向阿普篤慕上香,祭拜彝族之祖。晚上8點,吉時一到,成千上萬的彝家兒女便歡呼著、雀躍著,用從大西神山火壇火種點燃位於縣城民族團結廣場的主火把,此時,嶍峨大地通亮一片。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大西神山火壇位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花街旁的大西山頂峰,距縣城90公里,海拔2600餘米,總佔地面積136畝,由火壇和綠化帶兩大部分組成,火壇基海拔高度2600餘米,火壇分三層,高度7.5米,三層之上龜背巨石高2.1米,總高度10.6米。站在火壇第三層上,極目遠眺,群山收眼底,可謂“一覽眾山小”。

大西神山被譽為“火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峨山及周圍地區彝族火把節神火取火地,也是至今仍保留原生態鑽木取火的地方。鑽木取火儀式是峨山彝族火把節的最大特色和亮點,通過這種古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彝族火文化得以延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

2017年2月4日下午,以“樑子一路情·紮實唻果嗦”為主題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在峨山縣塔甸鎮、富良棚鄉拉開帷幕,在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中,遊人們不僅能在塔甸鎮和富良棚鄉觀賞到油菜花海,還近距離接觸到原生態的彝文化祭龍、接送花鼓娘娘、舞龍爭霸賽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本地和外地遊客前來賞遊,擴大了峨山縣文化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是峨山彝族特有的節日,流傳於富良棚鄉、塔甸鎮、岔河鄉、甸中鎮一帶,節日定在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子天。開新街的日子,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吹奏著古老的樂器,耍著龍隊,跳著花鼓,從各個寨子朝街上湧來。整個街子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以龍獅隊領頭,其後為壯觀的花鼓隊、“貓貓舞”“蚌殼舞”彝族武藝、雜耍等表演隊,從街頭至街尾進行行進式表演,直觀展示原生態的民族民間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17年的開新街,不僅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還具有較強的創新性。除了迎賓、文藝隊巡街表演、舞龍大賽、花鼓舞大賽、彝人長龍宴、焰火表演、彝族手工刺繡產品展銷、彝族特色美食一條街、土特產品展銷等數十項內容外,還新增加了萬畝花海千人花鼓舞·舞龍實景演出、中國最長彝繡作品封針儀式、“龍騰鼓震·花海騎行”全省山地自行車邀請賽以及首屆中國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等創新項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而開新街的活動範圍也從原來僅在集市上進行,擴展到萬畝油菜花海、塔衝村等地,把原來以祈福和文藝表演為主的傳統開新街活動,創辦成了集遊、購、研為一體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

2月6日在富良棚鄉塔衝村舉行的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無疑是這些活動中的焦點。富良棚鄉境內古老的彝族民間信仰、民間文藝、語言文字、服飾刺繡等有著良好傳承,尤其是以古老的龍崇拜為核心的祭龍、敬龍、舞龍、護龍的彝族龍文化,以及彝族傳統民俗咪嘎哈祭祀、開新街遊藝巡演等活動,一直是全鄉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和內涵。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富良棚鄉被列入雲南省“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行列,這不僅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與文化建設等實踐層面,而且在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理論與方法等學術層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富良棚鄉塔衝村是一個彝族山寨。開新街期間,這裡的文化旅遊活動把很多遊人都吸引到了這裡,其獨具特色的廣場舞大賽、彝人長龍宴、民俗活動展示、大娛樂篝火晚會等活動,讓遊人在狂歡之餘,盡享當地美食和民俗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

雲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是雲南省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展示與交流平臺,每兩年舉辦一屆,2017年在玉溪舉辦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其中12月13日上午將在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舞臺舉行外場演出。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種一路向縣城傳遞,火種傳到哪裡,哪裡就變成歡樂的海洋。每到一個鄉鎮,人們都會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殺雞宰羊擺宴慶賀。火種傳遞到人間天堂—岔河鳳窩,鑼鼓、長號、嗩吶響徹鳳窩,伴隨著舞龍隊、花鼓舞的跳躍,鳳窩人民與來賓們載歌載舞,喜迎火種,舉行火種交接儀式,歡度火把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當夜幕降臨時,從大西神山火壇取來的火種,在取火隊伍的呵護下,途經村村寨寨一路傳遞到達峨山縣城阿普篤慕文化園。隨著長號禮炮的響起,現場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歌聲、彝族獨特的號角聲響徹整個文化園。上香行禮,敬告天地,為峨山人民祈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接著敬供三牲、果品、聖水,並撒五穀,彝族畢摩唸誦《祭祖祈福經》和《祭文》,追憶祖先阿普篤慕,表達感恩和崇敬之情,每個環節都充滿神聖感。儀式結束後,彝族群眾便絡繹不絕地向阿普篤慕上香,祭拜彝族之祖。晚上8點,吉時一到,成千上萬的彝家兒女便歡呼著、雀躍著,用從大西神山火壇火種點燃位於縣城民族團結廣場的主火把,此時,嶍峨大地通亮一片。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大西神山火壇位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花街旁的大西山頂峰,距縣城90公里,海拔2600餘米,總佔地面積136畝,由火壇和綠化帶兩大部分組成,火壇基海拔高度2600餘米,火壇分三層,高度7.5米,三層之上龜背巨石高2.1米,總高度10.6米。站在火壇第三層上,極目遠眺,群山收眼底,可謂“一覽眾山小”。

大西神山被譽為“火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峨山及周圍地區彝族火把節神火取火地,也是至今仍保留原生態鑽木取火的地方。鑽木取火儀式是峨山彝族火把節的最大特色和亮點,通過這種古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彝族火文化得以延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

2017年2月4日下午,以“樑子一路情·紮實唻果嗦”為主題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在峨山縣塔甸鎮、富良棚鄉拉開帷幕,在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中,遊人們不僅能在塔甸鎮和富良棚鄉觀賞到油菜花海,還近距離接觸到原生態的彝文化祭龍、接送花鼓娘娘、舞龍爭霸賽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本地和外地遊客前來賞遊,擴大了峨山縣文化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是峨山彝族特有的節日,流傳於富良棚鄉、塔甸鎮、岔河鄉、甸中鎮一帶,節日定在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子天。開新街的日子,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吹奏著古老的樂器,耍著龍隊,跳著花鼓,從各個寨子朝街上湧來。整個街子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以龍獅隊領頭,其後為壯觀的花鼓隊、“貓貓舞”“蚌殼舞”彝族武藝、雜耍等表演隊,從街頭至街尾進行行進式表演,直觀展示原生態的民族民間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17年的開新街,不僅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還具有較強的創新性。除了迎賓、文藝隊巡街表演、舞龍大賽、花鼓舞大賽、彝人長龍宴、焰火表演、彝族手工刺繡產品展銷、彝族特色美食一條街、土特產品展銷等數十項內容外,還新增加了萬畝花海千人花鼓舞·舞龍實景演出、中國最長彝繡作品封針儀式、“龍騰鼓震·花海騎行”全省山地自行車邀請賽以及首屆中國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等創新項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而開新街的活動範圍也從原來僅在集市上進行,擴展到萬畝油菜花海、塔衝村等地,把原來以祈福和文藝表演為主的傳統開新街活動,創辦成了集遊、購、研為一體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

2月6日在富良棚鄉塔衝村舉行的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無疑是這些活動中的焦點。富良棚鄉境內古老的彝族民間信仰、民間文藝、語言文字、服飾刺繡等有著良好傳承,尤其是以古老的龍崇拜為核心的祭龍、敬龍、舞龍、護龍的彝族龍文化,以及彝族傳統民俗咪嘎哈祭祀、開新街遊藝巡演等活動,一直是全鄉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和內涵。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富良棚鄉被列入雲南省“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行列,這不僅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與文化建設等實踐層面,而且在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理論與方法等學術層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富良棚鄉塔衝村是一個彝族山寨。開新街期間,這裡的文化旅遊活動把很多遊人都吸引到了這裡,其獨具特色的廣場舞大賽、彝人長龍宴、民俗活動展示、大娛樂篝火晚會等活動,讓遊人在狂歡之餘,盡享當地美食和民俗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

雲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是雲南省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展示與交流平臺,每兩年舉辦一屆,2017年在玉溪舉辦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其中12月13日上午將在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舞臺舉行外場演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本屆歌舞樂展演匯聚了全省16個州市22個民族的1000多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和基層文化工作者,於12月11日晚,在玉溪市聶耳大劇院開幕,將在6天時間裡展演63個節目。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種一路向縣城傳遞,火種傳到哪裡,哪裡就變成歡樂的海洋。每到一個鄉鎮,人們都會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殺雞宰羊擺宴慶賀。火種傳遞到人間天堂—岔河鳳窩,鑼鼓、長號、嗩吶響徹鳳窩,伴隨著舞龍隊、花鼓舞的跳躍,鳳窩人民與來賓們載歌載舞,喜迎火種,舉行火種交接儀式,歡度火把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當夜幕降臨時,從大西神山火壇取來的火種,在取火隊伍的呵護下,途經村村寨寨一路傳遞到達峨山縣城阿普篤慕文化園。隨著長號禮炮的響起,現場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歌聲、彝族獨特的號角聲響徹整個文化園。上香行禮,敬告天地,為峨山人民祈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接著敬供三牲、果品、聖水,並撒五穀,彝族畢摩唸誦《祭祖祈福經》和《祭文》,追憶祖先阿普篤慕,表達感恩和崇敬之情,每個環節都充滿神聖感。儀式結束後,彝族群眾便絡繹不絕地向阿普篤慕上香,祭拜彝族之祖。晚上8點,吉時一到,成千上萬的彝家兒女便歡呼著、雀躍著,用從大西神山火壇火種點燃位於縣城民族團結廣場的主火把,此時,嶍峨大地通亮一片。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大西神山火壇位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花街旁的大西山頂峰,距縣城90公里,海拔2600餘米,總佔地面積136畝,由火壇和綠化帶兩大部分組成,火壇基海拔高度2600餘米,火壇分三層,高度7.5米,三層之上龜背巨石高2.1米,總高度10.6米。站在火壇第三層上,極目遠眺,群山收眼底,可謂“一覽眾山小”。

大西神山被譽為“火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峨山及周圍地區彝族火把節神火取火地,也是至今仍保留原生態鑽木取火的地方。鑽木取火儀式是峨山彝族火把節的最大特色和亮點,通過這種古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彝族火文化得以延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

2017年2月4日下午,以“樑子一路情·紮實唻果嗦”為主題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在峨山縣塔甸鎮、富良棚鄉拉開帷幕,在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中,遊人們不僅能在塔甸鎮和富良棚鄉觀賞到油菜花海,還近距離接觸到原生態的彝文化祭龍、接送花鼓娘娘、舞龍爭霸賽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本地和外地遊客前來賞遊,擴大了峨山縣文化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是峨山彝族特有的節日,流傳於富良棚鄉、塔甸鎮、岔河鄉、甸中鎮一帶,節日定在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子天。開新街的日子,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吹奏著古老的樂器,耍著龍隊,跳著花鼓,從各個寨子朝街上湧來。整個街子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以龍獅隊領頭,其後為壯觀的花鼓隊、“貓貓舞”“蚌殼舞”彝族武藝、雜耍等表演隊,從街頭至街尾進行行進式表演,直觀展示原生態的民族民間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17年的開新街,不僅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還具有較強的創新性。除了迎賓、文藝隊巡街表演、舞龍大賽、花鼓舞大賽、彝人長龍宴、焰火表演、彝族手工刺繡產品展銷、彝族特色美食一條街、土特產品展銷等數十項內容外,還新增加了萬畝花海千人花鼓舞·舞龍實景演出、中國最長彝繡作品封針儀式、“龍騰鼓震·花海騎行”全省山地自行車邀請賽以及首屆中國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等創新項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而開新街的活動範圍也從原來僅在集市上進行,擴展到萬畝油菜花海、塔衝村等地,把原來以祈福和文藝表演為主的傳統開新街活動,創辦成了集遊、購、研為一體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

2月6日在富良棚鄉塔衝村舉行的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無疑是這些活動中的焦點。富良棚鄉境內古老的彝族民間信仰、民間文藝、語言文字、服飾刺繡等有著良好傳承,尤其是以古老的龍崇拜為核心的祭龍、敬龍、舞龍、護龍的彝族龍文化,以及彝族傳統民俗咪嘎哈祭祀、開新街遊藝巡演等活動,一直是全鄉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和內涵。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富良棚鄉被列入雲南省“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行列,這不僅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與文化建設等實踐層面,而且在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理論與方法等學術層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富良棚鄉塔衝村是一個彝族山寨。開新街期間,這裡的文化旅遊活動把很多遊人都吸引到了這裡,其獨具特色的廣場舞大賽、彝人長龍宴、民俗活動展示、大娛樂篝火晚會等活動,讓遊人在狂歡之餘,盡享當地美食和民俗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

雲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是雲南省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展示與交流平臺,每兩年舉辦一屆,2017年在玉溪舉辦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其中12月13日上午將在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舞臺舉行外場演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本屆歌舞樂展演匯聚了全省16個州市22個民族的1000多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和基層文化工作者,於12月11日晚,在玉溪市聶耳大劇院開幕,將在6天時間裡展演63個節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節目單

演出時間:2017年12月13日上午 10:00-11:30

演出地點: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大舞臺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種一路向縣城傳遞,火種傳到哪裡,哪裡就變成歡樂的海洋。每到一個鄉鎮,人們都會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殺雞宰羊擺宴慶賀。火種傳遞到人間天堂—岔河鳳窩,鑼鼓、長號、嗩吶響徹鳳窩,伴隨著舞龍隊、花鼓舞的跳躍,鳳窩人民與來賓們載歌載舞,喜迎火種,舉行火種交接儀式,歡度火把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當夜幕降臨時,從大西神山火壇取來的火種,在取火隊伍的呵護下,途經村村寨寨一路傳遞到達峨山縣城阿普篤慕文化園。隨著長號禮炮的響起,現場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歌聲、彝族獨特的號角聲響徹整個文化園。上香行禮,敬告天地,為峨山人民祈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接著敬供三牲、果品、聖水,並撒五穀,彝族畢摩唸誦《祭祖祈福經》和《祭文》,追憶祖先阿普篤慕,表達感恩和崇敬之情,每個環節都充滿神聖感。儀式結束後,彝族群眾便絡繹不絕地向阿普篤慕上香,祭拜彝族之祖。晚上8點,吉時一到,成千上萬的彝家兒女便歡呼著、雀躍著,用從大西神山火壇火種點燃位於縣城民族團結廣場的主火把,此時,嶍峨大地通亮一片。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大西神山火壇位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花街旁的大西山頂峰,距縣城90公里,海拔2600餘米,總佔地面積136畝,由火壇和綠化帶兩大部分組成,火壇基海拔高度2600餘米,火壇分三層,高度7.5米,三層之上龜背巨石高2.1米,總高度10.6米。站在火壇第三層上,極目遠眺,群山收眼底,可謂“一覽眾山小”。

大西神山被譽為“火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峨山及周圍地區彝族火把節神火取火地,也是至今仍保留原生態鑽木取火的地方。鑽木取火儀式是峨山彝族火把節的最大特色和亮點,通過這種古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彝族火文化得以延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

2017年2月4日下午,以“樑子一路情·紮實唻果嗦”為主題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在峨山縣塔甸鎮、富良棚鄉拉開帷幕,在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中,遊人們不僅能在塔甸鎮和富良棚鄉觀賞到油菜花海,還近距離接觸到原生態的彝文化祭龍、接送花鼓娘娘、舞龍爭霸賽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本地和外地遊客前來賞遊,擴大了峨山縣文化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是峨山彝族特有的節日,流傳於富良棚鄉、塔甸鎮、岔河鄉、甸中鎮一帶,節日定在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子天。開新街的日子,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吹奏著古老的樂器,耍著龍隊,跳著花鼓,從各個寨子朝街上湧來。整個街子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以龍獅隊領頭,其後為壯觀的花鼓隊、“貓貓舞”“蚌殼舞”彝族武藝、雜耍等表演隊,從街頭至街尾進行行進式表演,直觀展示原生態的民族民間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17年的開新街,不僅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還具有較強的創新性。除了迎賓、文藝隊巡街表演、舞龍大賽、花鼓舞大賽、彝人長龍宴、焰火表演、彝族手工刺繡產品展銷、彝族特色美食一條街、土特產品展銷等數十項內容外,還新增加了萬畝花海千人花鼓舞·舞龍實景演出、中國最長彝繡作品封針儀式、“龍騰鼓震·花海騎行”全省山地自行車邀請賽以及首屆中國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等創新項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而開新街的活動範圍也從原來僅在集市上進行,擴展到萬畝油菜花海、塔衝村等地,把原來以祈福和文藝表演為主的傳統開新街活動,創辦成了集遊、購、研為一體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

2月6日在富良棚鄉塔衝村舉行的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無疑是這些活動中的焦點。富良棚鄉境內古老的彝族民間信仰、民間文藝、語言文字、服飾刺繡等有著良好傳承,尤其是以古老的龍崇拜為核心的祭龍、敬龍、舞龍、護龍的彝族龍文化,以及彝族傳統民俗咪嘎哈祭祀、開新街遊藝巡演等活動,一直是全鄉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和內涵。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富良棚鄉被列入雲南省“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行列,這不僅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與文化建設等實踐層面,而且在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理論與方法等學術層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富良棚鄉塔衝村是一個彝族山寨。開新街期間,這裡的文化旅遊活動把很多遊人都吸引到了這裡,其獨具特色的廣場舞大賽、彝人長龍宴、民俗活動展示、大娛樂篝火晚會等活動,讓遊人在狂歡之餘,盡享當地美食和民俗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

雲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是雲南省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展示與交流平臺,每兩年舉辦一屆,2017年在玉溪舉辦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其中12月13日上午將在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舞臺舉行外場演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本屆歌舞樂展演匯聚了全省16個州市22個民族的1000多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和基層文化工作者,於12月11日晚,在玉溪市聶耳大劇院開幕,將在6天時間裡展演63個節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節目單

演出時間:2017年12月13日上午 10:00-11:30

演出地點: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大舞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演出節目:

1、傳統類舞蹈 《磨皮花鼓舞》 玉溪市代表隊

2 、傳統類器樂 《阿哥四弦轉花樂》 紅河州代表隊

3 、創新類舞蹈 《滇池風韻》 昆明市代表隊

4 、創新類聲樂 《趕花街》 文山州代表隊

5 、傳統類舞蹈 《跳左腳》 楚雄州代表隊

6 、創新類舞蹈 《陶趣》 臨滄市代表隊

7 、創新類器樂 《怒族兒女歡樂多》 怒江州代表隊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種一路向縣城傳遞,火種傳到哪裡,哪裡就變成歡樂的海洋。每到一個鄉鎮,人們都會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殺雞宰羊擺宴慶賀。火種傳遞到人間天堂—岔河鳳窩,鑼鼓、長號、嗩吶響徹鳳窩,伴隨著舞龍隊、花鼓舞的跳躍,鳳窩人民與來賓們載歌載舞,喜迎火種,舉行火種交接儀式,歡度火把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當夜幕降臨時,從大西神山火壇取來的火種,在取火隊伍的呵護下,途經村村寨寨一路傳遞到達峨山縣城阿普篤慕文化園。隨著長號禮炮的響起,現場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歌聲、彝族獨特的號角聲響徹整個文化園。上香行禮,敬告天地,為峨山人民祈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接著敬供三牲、果品、聖水,並撒五穀,彝族畢摩唸誦《祭祖祈福經》和《祭文》,追憶祖先阿普篤慕,表達感恩和崇敬之情,每個環節都充滿神聖感。儀式結束後,彝族群眾便絡繹不絕地向阿普篤慕上香,祭拜彝族之祖。晚上8點,吉時一到,成千上萬的彝家兒女便歡呼著、雀躍著,用從大西神山火壇火種點燃位於縣城民族團結廣場的主火把,此時,嶍峨大地通亮一片。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大西神山火壇位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花街旁的大西山頂峰,距縣城90公里,海拔2600餘米,總佔地面積136畝,由火壇和綠化帶兩大部分組成,火壇基海拔高度2600餘米,火壇分三層,高度7.5米,三層之上龜背巨石高2.1米,總高度10.6米。站在火壇第三層上,極目遠眺,群山收眼底,可謂“一覽眾山小”。

大西神山被譽為“火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峨山及周圍地區彝族火把節神火取火地,也是至今仍保留原生態鑽木取火的地方。鑽木取火儀式是峨山彝族火把節的最大特色和亮點,通過這種古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彝族火文化得以延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

2017年2月4日下午,以“樑子一路情·紮實唻果嗦”為主題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在峨山縣塔甸鎮、富良棚鄉拉開帷幕,在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中,遊人們不僅能在塔甸鎮和富良棚鄉觀賞到油菜花海,還近距離接觸到原生態的彝文化祭龍、接送花鼓娘娘、舞龍爭霸賽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本地和外地遊客前來賞遊,擴大了峨山縣文化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是峨山彝族特有的節日,流傳於富良棚鄉、塔甸鎮、岔河鄉、甸中鎮一帶,節日定在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子天。開新街的日子,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吹奏著古老的樂器,耍著龍隊,跳著花鼓,從各個寨子朝街上湧來。整個街子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以龍獅隊領頭,其後為壯觀的花鼓隊、“貓貓舞”“蚌殼舞”彝族武藝、雜耍等表演隊,從街頭至街尾進行行進式表演,直觀展示原生態的民族民間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17年的開新街,不僅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還具有較強的創新性。除了迎賓、文藝隊巡街表演、舞龍大賽、花鼓舞大賽、彝人長龍宴、焰火表演、彝族手工刺繡產品展銷、彝族特色美食一條街、土特產品展銷等數十項內容外,還新增加了萬畝花海千人花鼓舞·舞龍實景演出、中國最長彝繡作品封針儀式、“龍騰鼓震·花海騎行”全省山地自行車邀請賽以及首屆中國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等創新項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而開新街的活動範圍也從原來僅在集市上進行,擴展到萬畝油菜花海、塔衝村等地,把原來以祈福和文藝表演為主的傳統開新街活動,創辦成了集遊、購、研為一體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

2月6日在富良棚鄉塔衝村舉行的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無疑是這些活動中的焦點。富良棚鄉境內古老的彝族民間信仰、民間文藝、語言文字、服飾刺繡等有著良好傳承,尤其是以古老的龍崇拜為核心的祭龍、敬龍、舞龍、護龍的彝族龍文化,以及彝族傳統民俗咪嘎哈祭祀、開新街遊藝巡演等活動,一直是全鄉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和內涵。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富良棚鄉被列入雲南省“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行列,這不僅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與文化建設等實踐層面,而且在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理論與方法等學術層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富良棚鄉塔衝村是一個彝族山寨。開新街期間,這裡的文化旅遊活動把很多遊人都吸引到了這裡,其獨具特色的廣場舞大賽、彝人長龍宴、民俗活動展示、大娛樂篝火晚會等活動,讓遊人在狂歡之餘,盡享當地美食和民俗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

雲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是雲南省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展示與交流平臺,每兩年舉辦一屆,2017年在玉溪舉辦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其中12月13日上午將在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舞臺舉行外場演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本屆歌舞樂展演匯聚了全省16個州市22個民族的1000多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和基層文化工作者,於12月11日晚,在玉溪市聶耳大劇院開幕,將在6天時間裡展演63個節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節目單

演出時間:2017年12月13日上午 10:00-11:30

演出地點: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大舞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演出節目:

1、傳統類舞蹈 《磨皮花鼓舞》 玉溪市代表隊

2 、傳統類器樂 《阿哥四弦轉花樂》 紅河州代表隊

3 、創新類舞蹈 《滇池風韻》 昆明市代表隊

4 、創新類聲樂 《趕花街》 文山州代表隊

5 、傳統類舞蹈 《跳左腳》 楚雄州代表隊

6 、創新類舞蹈 《陶趣》 臨滄市代表隊

7 、創新類器樂 《怒族兒女歡樂多》 怒江州代表隊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8 、傳統類舞蹈 《尼西情舞》 迪慶州代表隊

9 、創新類聲樂 《灶臺歌》 玉溪市代表隊

10 、創新類舞蹈 《幸福的日子》 紅河州代表隊

11 、傳統類聲樂 《紅昭和繞覺席那》 昆明市代表隊

12 、傳統類舞蹈 《龍蟲舞》 文山州代表隊

13 、創新類聲樂 《賽裝》 楚雄州代表隊

14 、傳統類舞蹈《怒蘇·嘎》 怒江州代表隊

15、傳統類聲樂 《放豬調》 臨滄市代表隊

16 、創新類聲樂 《豐收的喜悅》 迪慶州代表隊。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種一路向縣城傳遞,火種傳到哪裡,哪裡就變成歡樂的海洋。每到一個鄉鎮,人們都會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殺雞宰羊擺宴慶賀。火種傳遞到人間天堂—岔河鳳窩,鑼鼓、長號、嗩吶響徹鳳窩,伴隨著舞龍隊、花鼓舞的跳躍,鳳窩人民與來賓們載歌載舞,喜迎火種,舉行火種交接儀式,歡度火把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當夜幕降臨時,從大西神山火壇取來的火種,在取火隊伍的呵護下,途經村村寨寨一路傳遞到達峨山縣城阿普篤慕文化園。隨著長號禮炮的響起,現場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歌聲、彝族獨特的號角聲響徹整個文化園。上香行禮,敬告天地,為峨山人民祈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接著敬供三牲、果品、聖水,並撒五穀,彝族畢摩唸誦《祭祖祈福經》和《祭文》,追憶祖先阿普篤慕,表達感恩和崇敬之情,每個環節都充滿神聖感。儀式結束後,彝族群眾便絡繹不絕地向阿普篤慕上香,祭拜彝族之祖。晚上8點,吉時一到,成千上萬的彝家兒女便歡呼著、雀躍著,用從大西神山火壇火種點燃位於縣城民族團結廣場的主火把,此時,嶍峨大地通亮一片。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大西神山火壇位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花街旁的大西山頂峰,距縣城90公里,海拔2600餘米,總佔地面積136畝,由火壇和綠化帶兩大部分組成,火壇基海拔高度2600餘米,火壇分三層,高度7.5米,三層之上龜背巨石高2.1米,總高度10.6米。站在火壇第三層上,極目遠眺,群山收眼底,可謂“一覽眾山小”。

大西神山被譽為“火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峨山及周圍地區彝族火把節神火取火地,也是至今仍保留原生態鑽木取火的地方。鑽木取火儀式是峨山彝族火把節的最大特色和亮點,通過這種古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彝族火文化得以延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

2017年2月4日下午,以“樑子一路情·紮實唻果嗦”為主題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在峨山縣塔甸鎮、富良棚鄉拉開帷幕,在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中,遊人們不僅能在塔甸鎮和富良棚鄉觀賞到油菜花海,還近距離接觸到原生態的彝文化祭龍、接送花鼓娘娘、舞龍爭霸賽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本地和外地遊客前來賞遊,擴大了峨山縣文化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是峨山彝族特有的節日,流傳於富良棚鄉、塔甸鎮、岔河鄉、甸中鎮一帶,節日定在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子天。開新街的日子,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吹奏著古老的樂器,耍著龍隊,跳著花鼓,從各個寨子朝街上湧來。整個街子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以龍獅隊領頭,其後為壯觀的花鼓隊、“貓貓舞”“蚌殼舞”彝族武藝、雜耍等表演隊,從街頭至街尾進行行進式表演,直觀展示原生態的民族民間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17年的開新街,不僅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還具有較強的創新性。除了迎賓、文藝隊巡街表演、舞龍大賽、花鼓舞大賽、彝人長龍宴、焰火表演、彝族手工刺繡產品展銷、彝族特色美食一條街、土特產品展銷等數十項內容外,還新增加了萬畝花海千人花鼓舞·舞龍實景演出、中國最長彝繡作品封針儀式、“龍騰鼓震·花海騎行”全省山地自行車邀請賽以及首屆中國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等創新項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而開新街的活動範圍也從原來僅在集市上進行,擴展到萬畝油菜花海、塔衝村等地,把原來以祈福和文藝表演為主的傳統開新街活動,創辦成了集遊、購、研為一體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

2月6日在富良棚鄉塔衝村舉行的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無疑是這些活動中的焦點。富良棚鄉境內古老的彝族民間信仰、民間文藝、語言文字、服飾刺繡等有著良好傳承,尤其是以古老的龍崇拜為核心的祭龍、敬龍、舞龍、護龍的彝族龍文化,以及彝族傳統民俗咪嘎哈祭祀、開新街遊藝巡演等活動,一直是全鄉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和內涵。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富良棚鄉被列入雲南省“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行列,這不僅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與文化建設等實踐層面,而且在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理論與方法等學術層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富良棚鄉塔衝村是一個彝族山寨。開新街期間,這裡的文化旅遊活動把很多遊人都吸引到了這裡,其獨具特色的廣場舞大賽、彝人長龍宴、民俗活動展示、大娛樂篝火晚會等活動,讓遊人在狂歡之餘,盡享當地美食和民俗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

雲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是雲南省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展示與交流平臺,每兩年舉辦一屆,2017年在玉溪舉辦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其中12月13日上午將在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舞臺舉行外場演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本屆歌舞樂展演匯聚了全省16個州市22個民族的1000多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和基層文化工作者,於12月11日晚,在玉溪市聶耳大劇院開幕,將在6天時間裡展演63個節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節目單

演出時間:2017年12月13日上午 10:00-11:30

演出地點: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大舞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演出節目:

1、傳統類舞蹈 《磨皮花鼓舞》 玉溪市代表隊

2 、傳統類器樂 《阿哥四弦轉花樂》 紅河州代表隊

3 、創新類舞蹈 《滇池風韻》 昆明市代表隊

4 、創新類聲樂 《趕花街》 文山州代表隊

5 、傳統類舞蹈 《跳左腳》 楚雄州代表隊

6 、創新類舞蹈 《陶趣》 臨滄市代表隊

7 、創新類器樂 《怒族兒女歡樂多》 怒江州代表隊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8 、傳統類舞蹈 《尼西情舞》 迪慶州代表隊

9 、創新類聲樂 《灶臺歌》 玉溪市代表隊

10 、創新類舞蹈 《幸福的日子》 紅河州代表隊

11 、傳統類聲樂 《紅昭和繞覺席那》 昆明市代表隊

12 、傳統類舞蹈 《龍蟲舞》 文山州代表隊

13 、創新類聲樂 《賽裝》 楚雄州代表隊

14 、傳統類舞蹈《怒蘇·嘎》 怒江州代表隊

15、傳統類聲樂 《放豬調》 臨滄市代表隊

16 、創新類聲樂 《豐收的喜悅》 迪慶州代表隊。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參演人員覆蓋全省16個州市的22個民族,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藝人、基層文化館、文化站工作人員為主的演職人員1000餘人。其中還包括基諾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景頗族等6個人口較少民族的130餘人。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種一路向縣城傳遞,火種傳到哪裡,哪裡就變成歡樂的海洋。每到一個鄉鎮,人們都會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殺雞宰羊擺宴慶賀。火種傳遞到人間天堂—岔河鳳窩,鑼鼓、長號、嗩吶響徹鳳窩,伴隨著舞龍隊、花鼓舞的跳躍,鳳窩人民與來賓們載歌載舞,喜迎火種,舉行火種交接儀式,歡度火把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當夜幕降臨時,從大西神山火壇取來的火種,在取火隊伍的呵護下,途經村村寨寨一路傳遞到達峨山縣城阿普篤慕文化園。隨著長號禮炮的響起,現場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歌聲、彝族獨特的號角聲響徹整個文化園。上香行禮,敬告天地,為峨山人民祈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接著敬供三牲、果品、聖水,並撒五穀,彝族畢摩唸誦《祭祖祈福經》和《祭文》,追憶祖先阿普篤慕,表達感恩和崇敬之情,每個環節都充滿神聖感。儀式結束後,彝族群眾便絡繹不絕地向阿普篤慕上香,祭拜彝族之祖。晚上8點,吉時一到,成千上萬的彝家兒女便歡呼著、雀躍著,用從大西神山火壇火種點燃位於縣城民族團結廣場的主火把,此時,嶍峨大地通亮一片。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大西神山火壇位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花街旁的大西山頂峰,距縣城90公里,海拔2600餘米,總佔地面積136畝,由火壇和綠化帶兩大部分組成,火壇基海拔高度2600餘米,火壇分三層,高度7.5米,三層之上龜背巨石高2.1米,總高度10.6米。站在火壇第三層上,極目遠眺,群山收眼底,可謂“一覽眾山小”。

大西神山被譽為“火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峨山及周圍地區彝族火把節神火取火地,也是至今仍保留原生態鑽木取火的地方。鑽木取火儀式是峨山彝族火把節的最大特色和亮點,通過這種古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彝族火文化得以延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

2017年2月4日下午,以“樑子一路情·紮實唻果嗦”為主題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在峨山縣塔甸鎮、富良棚鄉拉開帷幕,在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中,遊人們不僅能在塔甸鎮和富良棚鄉觀賞到油菜花海,還近距離接觸到原生態的彝文化祭龍、接送花鼓娘娘、舞龍爭霸賽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本地和外地遊客前來賞遊,擴大了峨山縣文化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是峨山彝族特有的節日,流傳於富良棚鄉、塔甸鎮、岔河鄉、甸中鎮一帶,節日定在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子天。開新街的日子,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吹奏著古老的樂器,耍著龍隊,跳著花鼓,從各個寨子朝街上湧來。整個街子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以龍獅隊領頭,其後為壯觀的花鼓隊、“貓貓舞”“蚌殼舞”彝族武藝、雜耍等表演隊,從街頭至街尾進行行進式表演,直觀展示原生態的民族民間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17年的開新街,不僅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還具有較強的創新性。除了迎賓、文藝隊巡街表演、舞龍大賽、花鼓舞大賽、彝人長龍宴、焰火表演、彝族手工刺繡產品展銷、彝族特色美食一條街、土特產品展銷等數十項內容外,還新增加了萬畝花海千人花鼓舞·舞龍實景演出、中國最長彝繡作品封針儀式、“龍騰鼓震·花海騎行”全省山地自行車邀請賽以及首屆中國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等創新項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而開新街的活動範圍也從原來僅在集市上進行,擴展到萬畝油菜花海、塔衝村等地,把原來以祈福和文藝表演為主的傳統開新街活動,創辦成了集遊、購、研為一體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

2月6日在富良棚鄉塔衝村舉行的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無疑是這些活動中的焦點。富良棚鄉境內古老的彝族民間信仰、民間文藝、語言文字、服飾刺繡等有著良好傳承,尤其是以古老的龍崇拜為核心的祭龍、敬龍、舞龍、護龍的彝族龍文化,以及彝族傳統民俗咪嘎哈祭祀、開新街遊藝巡演等活動,一直是全鄉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和內涵。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富良棚鄉被列入雲南省“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行列,這不僅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與文化建設等實踐層面,而且在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理論與方法等學術層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富良棚鄉塔衝村是一個彝族山寨。開新街期間,這裡的文化旅遊活動把很多遊人都吸引到了這裡,其獨具特色的廣場舞大賽、彝人長龍宴、民俗活動展示、大娛樂篝火晚會等活動,讓遊人在狂歡之餘,盡享當地美食和民俗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

雲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是雲南省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展示與交流平臺,每兩年舉辦一屆,2017年在玉溪舉辦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其中12月13日上午將在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舞臺舉行外場演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本屆歌舞樂展演匯聚了全省16個州市22個民族的1000多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和基層文化工作者,於12月11日晚,在玉溪市聶耳大劇院開幕,將在6天時間裡展演63個節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節目單

演出時間:2017年12月13日上午 10:00-11:30

演出地點: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大舞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演出節目:

1、傳統類舞蹈 《磨皮花鼓舞》 玉溪市代表隊

2 、傳統類器樂 《阿哥四弦轉花樂》 紅河州代表隊

3 、創新類舞蹈 《滇池風韻》 昆明市代表隊

4 、創新類聲樂 《趕花街》 文山州代表隊

5 、傳統類舞蹈 《跳左腳》 楚雄州代表隊

6 、創新類舞蹈 《陶趣》 臨滄市代表隊

7 、創新類器樂 《怒族兒女歡樂多》 怒江州代表隊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8 、傳統類舞蹈 《尼西情舞》 迪慶州代表隊

9 、創新類聲樂 《灶臺歌》 玉溪市代表隊

10 、創新類舞蹈 《幸福的日子》 紅河州代表隊

11 、傳統類聲樂 《紅昭和繞覺席那》 昆明市代表隊

12 、傳統類舞蹈 《龍蟲舞》 文山州代表隊

13 、創新類聲樂 《賽裝》 楚雄州代表隊

14 、傳統類舞蹈《怒蘇·嘎》 怒江州代表隊

15、傳統類聲樂 《放豬調》 臨滄市代表隊

16 、創新類聲樂 《豐收的喜悅》 迪慶州代表隊。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參演人員覆蓋全省16個州市的22個民族,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藝人、基層文化館、文化站工作人員為主的演職人員1000餘人。其中還包括基諾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景頗族等6個人口較少民族的130餘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為了呈現更好的作品,大批基層編導與文藝工作者紮根基層,經過精心挖掘、整理、編創,將眾多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參演節目中精彩呈現,使本屆展演成為一次百花齊放、絢麗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盛宴。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種一路向縣城傳遞,火種傳到哪裡,哪裡就變成歡樂的海洋。每到一個鄉鎮,人們都會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殺雞宰羊擺宴慶賀。火種傳遞到人間天堂—岔河鳳窩,鑼鼓、長號、嗩吶響徹鳳窩,伴隨著舞龍隊、花鼓舞的跳躍,鳳窩人民與來賓們載歌載舞,喜迎火種,舉行火種交接儀式,歡度火把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當夜幕降臨時,從大西神山火壇取來的火種,在取火隊伍的呵護下,途經村村寨寨一路傳遞到達峨山縣城阿普篤慕文化園。隨著長號禮炮的響起,現場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歌聲、彝族獨特的號角聲響徹整個文化園。上香行禮,敬告天地,為峨山人民祈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接著敬供三牲、果品、聖水,並撒五穀,彝族畢摩唸誦《祭祖祈福經》和《祭文》,追憶祖先阿普篤慕,表達感恩和崇敬之情,每個環節都充滿神聖感。儀式結束後,彝族群眾便絡繹不絕地向阿普篤慕上香,祭拜彝族之祖。晚上8點,吉時一到,成千上萬的彝家兒女便歡呼著、雀躍著,用從大西神山火壇火種點燃位於縣城民族團結廣場的主火把,此時,嶍峨大地通亮一片。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大西神山火壇位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花街旁的大西山頂峰,距縣城90公里,海拔2600餘米,總佔地面積136畝,由火壇和綠化帶兩大部分組成,火壇基海拔高度2600餘米,火壇分三層,高度7.5米,三層之上龜背巨石高2.1米,總高度10.6米。站在火壇第三層上,極目遠眺,群山收眼底,可謂“一覽眾山小”。

大西神山被譽為“火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峨山及周圍地區彝族火把節神火取火地,也是至今仍保留原生態鑽木取火的地方。鑽木取火儀式是峨山彝族火把節的最大特色和亮點,通過這種古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彝族火文化得以延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

2017年2月4日下午,以“樑子一路情·紮實唻果嗦”為主題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在峨山縣塔甸鎮、富良棚鄉拉開帷幕,在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中,遊人們不僅能在塔甸鎮和富良棚鄉觀賞到油菜花海,還近距離接觸到原生態的彝文化祭龍、接送花鼓娘娘、舞龍爭霸賽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本地和外地遊客前來賞遊,擴大了峨山縣文化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是峨山彝族特有的節日,流傳於富良棚鄉、塔甸鎮、岔河鄉、甸中鎮一帶,節日定在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子天。開新街的日子,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吹奏著古老的樂器,耍著龍隊,跳著花鼓,從各個寨子朝街上湧來。整個街子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以龍獅隊領頭,其後為壯觀的花鼓隊、“貓貓舞”“蚌殼舞”彝族武藝、雜耍等表演隊,從街頭至街尾進行行進式表演,直觀展示原生態的民族民間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17年的開新街,不僅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還具有較強的創新性。除了迎賓、文藝隊巡街表演、舞龍大賽、花鼓舞大賽、彝人長龍宴、焰火表演、彝族手工刺繡產品展銷、彝族特色美食一條街、土特產品展銷等數十項內容外,還新增加了萬畝花海千人花鼓舞·舞龍實景演出、中國最長彝繡作品封針儀式、“龍騰鼓震·花海騎行”全省山地自行車邀請賽以及首屆中國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等創新項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而開新街的活動範圍也從原來僅在集市上進行,擴展到萬畝油菜花海、塔衝村等地,把原來以祈福和文藝表演為主的傳統開新街活動,創辦成了集遊、購、研為一體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

2月6日在富良棚鄉塔衝村舉行的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無疑是這些活動中的焦點。富良棚鄉境內古老的彝族民間信仰、民間文藝、語言文字、服飾刺繡等有著良好傳承,尤其是以古老的龍崇拜為核心的祭龍、敬龍、舞龍、護龍的彝族龍文化,以及彝族傳統民俗咪嘎哈祭祀、開新街遊藝巡演等活動,一直是全鄉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和內涵。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富良棚鄉被列入雲南省“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行列,這不僅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與文化建設等實踐層面,而且在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理論與方法等學術層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富良棚鄉塔衝村是一個彝族山寨。開新街期間,這裡的文化旅遊活動把很多遊人都吸引到了這裡,其獨具特色的廣場舞大賽、彝人長龍宴、民俗活動展示、大娛樂篝火晚會等活動,讓遊人在狂歡之餘,盡享當地美食和民俗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

雲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是雲南省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展示與交流平臺,每兩年舉辦一屆,2017年在玉溪舉辦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其中12月13日上午將在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舞臺舉行外場演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本屆歌舞樂展演匯聚了全省16個州市22個民族的1000多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和基層文化工作者,於12月11日晚,在玉溪市聶耳大劇院開幕,將在6天時間裡展演63個節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節目單

演出時間:2017年12月13日上午 10:00-11:30

演出地點: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大舞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演出節目:

1、傳統類舞蹈 《磨皮花鼓舞》 玉溪市代表隊

2 、傳統類器樂 《阿哥四弦轉花樂》 紅河州代表隊

3 、創新類舞蹈 《滇池風韻》 昆明市代表隊

4 、創新類聲樂 《趕花街》 文山州代表隊

5 、傳統類舞蹈 《跳左腳》 楚雄州代表隊

6 、創新類舞蹈 《陶趣》 臨滄市代表隊

7 、創新類器樂 《怒族兒女歡樂多》 怒江州代表隊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8 、傳統類舞蹈 《尼西情舞》 迪慶州代表隊

9 、創新類聲樂 《灶臺歌》 玉溪市代表隊

10 、創新類舞蹈 《幸福的日子》 紅河州代表隊

11 、傳統類聲樂 《紅昭和繞覺席那》 昆明市代表隊

12 、傳統類舞蹈 《龍蟲舞》 文山州代表隊

13 、創新類聲樂 《賽裝》 楚雄州代表隊

14 、傳統類舞蹈《怒蘇·嘎》 怒江州代表隊

15、傳統類聲樂 《放豬調》 臨滄市代表隊

16 、創新類聲樂 《豐收的喜悅》 迪慶州代表隊。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參演人員覆蓋全省16個州市的22個民族,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藝人、基層文化館、文化站工作人員為主的演職人員1000餘人。其中還包括基諾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景頗族等6個人口較少民族的130餘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為了呈現更好的作品,大批基層編導與文藝工作者紮根基層,經過精心挖掘、整理、編創,將眾多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參演節目中精彩呈現,使本屆展演成為一次百花齊放、絢麗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盛宴。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特產和美食

峨山有味道鮮美、百吃不厭的峨山菌全席;有滋味醇厚、肥而不膩化念烤鵝;有凸顯彝家美味小街壩子的舂雞;有大西彝族傳統“三大碗”;有綠汁江畔的彝族特色烤乳豬;有大自然的恩賜萬畝茶山、萬畝竹海的茶全宴、竹全宴……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種一路向縣城傳遞,火種傳到哪裡,哪裡就變成歡樂的海洋。每到一個鄉鎮,人們都會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殺雞宰羊擺宴慶賀。火種傳遞到人間天堂—岔河鳳窩,鑼鼓、長號、嗩吶響徹鳳窩,伴隨著舞龍隊、花鼓舞的跳躍,鳳窩人民與來賓們載歌載舞,喜迎火種,舉行火種交接儀式,歡度火把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當夜幕降臨時,從大西神山火壇取來的火種,在取火隊伍的呵護下,途經村村寨寨一路傳遞到達峨山縣城阿普篤慕文化園。隨著長號禮炮的響起,現場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歌聲、彝族獨特的號角聲響徹整個文化園。上香行禮,敬告天地,為峨山人民祈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接著敬供三牲、果品、聖水,並撒五穀,彝族畢摩唸誦《祭祖祈福經》和《祭文》,追憶祖先阿普篤慕,表達感恩和崇敬之情,每個環節都充滿神聖感。儀式結束後,彝族群眾便絡繹不絕地向阿普篤慕上香,祭拜彝族之祖。晚上8點,吉時一到,成千上萬的彝家兒女便歡呼著、雀躍著,用從大西神山火壇火種點燃位於縣城民族團結廣場的主火把,此時,嶍峨大地通亮一片。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大西神山火壇位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花街旁的大西山頂峰,距縣城90公里,海拔2600餘米,總佔地面積136畝,由火壇和綠化帶兩大部分組成,火壇基海拔高度2600餘米,火壇分三層,高度7.5米,三層之上龜背巨石高2.1米,總高度10.6米。站在火壇第三層上,極目遠眺,群山收眼底,可謂“一覽眾山小”。

大西神山被譽為“火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峨山及周圍地區彝族火把節神火取火地,也是至今仍保留原生態鑽木取火的地方。鑽木取火儀式是峨山彝族火把節的最大特色和亮點,通過這種古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彝族火文化得以延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

2017年2月4日下午,以“樑子一路情·紮實唻果嗦”為主題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在峨山縣塔甸鎮、富良棚鄉拉開帷幕,在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中,遊人們不僅能在塔甸鎮和富良棚鄉觀賞到油菜花海,還近距離接觸到原生態的彝文化祭龍、接送花鼓娘娘、舞龍爭霸賽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本地和外地遊客前來賞遊,擴大了峨山縣文化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是峨山彝族特有的節日,流傳於富良棚鄉、塔甸鎮、岔河鄉、甸中鎮一帶,節日定在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子天。開新街的日子,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吹奏著古老的樂器,耍著龍隊,跳著花鼓,從各個寨子朝街上湧來。整個街子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以龍獅隊領頭,其後為壯觀的花鼓隊、“貓貓舞”“蚌殼舞”彝族武藝、雜耍等表演隊,從街頭至街尾進行行進式表演,直觀展示原生態的民族民間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17年的開新街,不僅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還具有較強的創新性。除了迎賓、文藝隊巡街表演、舞龍大賽、花鼓舞大賽、彝人長龍宴、焰火表演、彝族手工刺繡產品展銷、彝族特色美食一條街、土特產品展銷等數十項內容外,還新增加了萬畝花海千人花鼓舞·舞龍實景演出、中國最長彝繡作品封針儀式、“龍騰鼓震·花海騎行”全省山地自行車邀請賽以及首屆中國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等創新項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而開新街的活動範圍也從原來僅在集市上進行,擴展到萬畝油菜花海、塔衝村等地,把原來以祈福和文藝表演為主的傳統開新街活動,創辦成了集遊、購、研為一體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

2月6日在富良棚鄉塔衝村舉行的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無疑是這些活動中的焦點。富良棚鄉境內古老的彝族民間信仰、民間文藝、語言文字、服飾刺繡等有著良好傳承,尤其是以古老的龍崇拜為核心的祭龍、敬龍、舞龍、護龍的彝族龍文化,以及彝族傳統民俗咪嘎哈祭祀、開新街遊藝巡演等活動,一直是全鄉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和內涵。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富良棚鄉被列入雲南省“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行列,這不僅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與文化建設等實踐層面,而且在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理論與方法等學術層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富良棚鄉塔衝村是一個彝族山寨。開新街期間,這裡的文化旅遊活動把很多遊人都吸引到了這裡,其獨具特色的廣場舞大賽、彝人長龍宴、民俗活動展示、大娛樂篝火晚會等活動,讓遊人在狂歡之餘,盡享當地美食和民俗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

雲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是雲南省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展示與交流平臺,每兩年舉辦一屆,2017年在玉溪舉辦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其中12月13日上午將在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舞臺舉行外場演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本屆歌舞樂展演匯聚了全省16個州市22個民族的1000多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和基層文化工作者,於12月11日晚,在玉溪市聶耳大劇院開幕,將在6天時間裡展演63個節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節目單

演出時間:2017年12月13日上午 10:00-11:30

演出地點: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大舞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演出節目:

1、傳統類舞蹈 《磨皮花鼓舞》 玉溪市代表隊

2 、傳統類器樂 《阿哥四弦轉花樂》 紅河州代表隊

3 、創新類舞蹈 《滇池風韻》 昆明市代表隊

4 、創新類聲樂 《趕花街》 文山州代表隊

5 、傳統類舞蹈 《跳左腳》 楚雄州代表隊

6 、創新類舞蹈 《陶趣》 臨滄市代表隊

7 、創新類器樂 《怒族兒女歡樂多》 怒江州代表隊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8 、傳統類舞蹈 《尼西情舞》 迪慶州代表隊

9 、創新類聲樂 《灶臺歌》 玉溪市代表隊

10 、創新類舞蹈 《幸福的日子》 紅河州代表隊

11 、傳統類聲樂 《紅昭和繞覺席那》 昆明市代表隊

12 、傳統類舞蹈 《龍蟲舞》 文山州代表隊

13 、創新類聲樂 《賽裝》 楚雄州代表隊

14 、傳統類舞蹈《怒蘇·嘎》 怒江州代表隊

15、傳統類聲樂 《放豬調》 臨滄市代表隊

16 、創新類聲樂 《豐收的喜悅》 迪慶州代表隊。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參演人員覆蓋全省16個州市的22個民族,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藝人、基層文化館、文化站工作人員為主的演職人員1000餘人。其中還包括基諾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景頗族等6個人口較少民族的130餘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為了呈現更好的作品,大批基層編導與文藝工作者紮根基層,經過精心挖掘、整理、編創,將眾多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參演節目中精彩呈現,使本屆展演成為一次百花齊放、絢麗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盛宴。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特產和美食

峨山有味道鮮美、百吃不厭的峨山菌全席;有滋味醇厚、肥而不膩化念烤鵝;有凸顯彝家美味小街壩子的舂雞;有大西彝族傳統“三大碗”;有綠汁江畔的彝族特色烤乳豬;有大自然的恩賜萬畝茶山、萬畝竹海的茶全宴、竹全宴……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塔甸“三大碗”

素有美譽的“塔甸三大碗”,牛一碗、羊一碗、狗一碗,令人垂涎欲滴,可以算得上是飲食文化的一朵奇葩,萬綠叢中的一點紅。品嚐“三大碗”非得到塔甸大西山上去才能品得出感覺、品得出人生來。鍋裡的湯和肉隨時熱著,客人叫菜後,主人才現場從湯鍋撈出牛肉,切肉給客人。由於彝族山區放牛,還沿襲著祖輩傳下來的放牧習俗,因此彝家的牛肉湯鍋生態自然美味可口。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種一路向縣城傳遞,火種傳到哪裡,哪裡就變成歡樂的海洋。每到一個鄉鎮,人們都會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殺雞宰羊擺宴慶賀。火種傳遞到人間天堂—岔河鳳窩,鑼鼓、長號、嗩吶響徹鳳窩,伴隨著舞龍隊、花鼓舞的跳躍,鳳窩人民與來賓們載歌載舞,喜迎火種,舉行火種交接儀式,歡度火把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當夜幕降臨時,從大西神山火壇取來的火種,在取火隊伍的呵護下,途經村村寨寨一路傳遞到達峨山縣城阿普篤慕文化園。隨著長號禮炮的響起,現場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歌聲、彝族獨特的號角聲響徹整個文化園。上香行禮,敬告天地,為峨山人民祈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接著敬供三牲、果品、聖水,並撒五穀,彝族畢摩唸誦《祭祖祈福經》和《祭文》,追憶祖先阿普篤慕,表達感恩和崇敬之情,每個環節都充滿神聖感。儀式結束後,彝族群眾便絡繹不絕地向阿普篤慕上香,祭拜彝族之祖。晚上8點,吉時一到,成千上萬的彝家兒女便歡呼著、雀躍著,用從大西神山火壇火種點燃位於縣城民族團結廣場的主火把,此時,嶍峨大地通亮一片。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大西神山火壇位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花街旁的大西山頂峰,距縣城90公里,海拔2600餘米,總佔地面積136畝,由火壇和綠化帶兩大部分組成,火壇基海拔高度2600餘米,火壇分三層,高度7.5米,三層之上龜背巨石高2.1米,總高度10.6米。站在火壇第三層上,極目遠眺,群山收眼底,可謂“一覽眾山小”。

大西神山被譽為“火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峨山及周圍地區彝族火把節神火取火地,也是至今仍保留原生態鑽木取火的地方。鑽木取火儀式是峨山彝族火把節的最大特色和亮點,通過這種古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彝族火文化得以延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

2017年2月4日下午,以“樑子一路情·紮實唻果嗦”為主題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在峨山縣塔甸鎮、富良棚鄉拉開帷幕,在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中,遊人們不僅能在塔甸鎮和富良棚鄉觀賞到油菜花海,還近距離接觸到原生態的彝文化祭龍、接送花鼓娘娘、舞龍爭霸賽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本地和外地遊客前來賞遊,擴大了峨山縣文化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是峨山彝族特有的節日,流傳於富良棚鄉、塔甸鎮、岔河鄉、甸中鎮一帶,節日定在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子天。開新街的日子,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吹奏著古老的樂器,耍著龍隊,跳著花鼓,從各個寨子朝街上湧來。整個街子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以龍獅隊領頭,其後為壯觀的花鼓隊、“貓貓舞”“蚌殼舞”彝族武藝、雜耍等表演隊,從街頭至街尾進行行進式表演,直觀展示原生態的民族民間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17年的開新街,不僅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還具有較強的創新性。除了迎賓、文藝隊巡街表演、舞龍大賽、花鼓舞大賽、彝人長龍宴、焰火表演、彝族手工刺繡產品展銷、彝族特色美食一條街、土特產品展銷等數十項內容外,還新增加了萬畝花海千人花鼓舞·舞龍實景演出、中國最長彝繡作品封針儀式、“龍騰鼓震·花海騎行”全省山地自行車邀請賽以及首屆中國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等創新項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而開新街的活動範圍也從原來僅在集市上進行,擴展到萬畝油菜花海、塔衝村等地,把原來以祈福和文藝表演為主的傳統開新街活動,創辦成了集遊、購、研為一體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

2月6日在富良棚鄉塔衝村舉行的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無疑是這些活動中的焦點。富良棚鄉境內古老的彝族民間信仰、民間文藝、語言文字、服飾刺繡等有著良好傳承,尤其是以古老的龍崇拜為核心的祭龍、敬龍、舞龍、護龍的彝族龍文化,以及彝族傳統民俗咪嘎哈祭祀、開新街遊藝巡演等活動,一直是全鄉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和內涵。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富良棚鄉被列入雲南省“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行列,這不僅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與文化建設等實踐層面,而且在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理論與方法等學術層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富良棚鄉塔衝村是一個彝族山寨。開新街期間,這裡的文化旅遊活動把很多遊人都吸引到了這裡,其獨具特色的廣場舞大賽、彝人長龍宴、民俗活動展示、大娛樂篝火晚會等活動,讓遊人在狂歡之餘,盡享當地美食和民俗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

雲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是雲南省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展示與交流平臺,每兩年舉辦一屆,2017年在玉溪舉辦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其中12月13日上午將在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舞臺舉行外場演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本屆歌舞樂展演匯聚了全省16個州市22個民族的1000多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和基層文化工作者,於12月11日晚,在玉溪市聶耳大劇院開幕,將在6天時間裡展演63個節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節目單

演出時間:2017年12月13日上午 10:00-11:30

演出地點: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大舞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演出節目:

1、傳統類舞蹈 《磨皮花鼓舞》 玉溪市代表隊

2 、傳統類器樂 《阿哥四弦轉花樂》 紅河州代表隊

3 、創新類舞蹈 《滇池風韻》 昆明市代表隊

4 、創新類聲樂 《趕花街》 文山州代表隊

5 、傳統類舞蹈 《跳左腳》 楚雄州代表隊

6 、創新類舞蹈 《陶趣》 臨滄市代表隊

7 、創新類器樂 《怒族兒女歡樂多》 怒江州代表隊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8 、傳統類舞蹈 《尼西情舞》 迪慶州代表隊

9 、創新類聲樂 《灶臺歌》 玉溪市代表隊

10 、創新類舞蹈 《幸福的日子》 紅河州代表隊

11 、傳統類聲樂 《紅昭和繞覺席那》 昆明市代表隊

12 、傳統類舞蹈 《龍蟲舞》 文山州代表隊

13 、創新類聲樂 《賽裝》 楚雄州代表隊

14 、傳統類舞蹈《怒蘇·嘎》 怒江州代表隊

15、傳統類聲樂 《放豬調》 臨滄市代表隊

16 、創新類聲樂 《豐收的喜悅》 迪慶州代表隊。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參演人員覆蓋全省16個州市的22個民族,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藝人、基層文化館、文化站工作人員為主的演職人員1000餘人。其中還包括基諾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景頗族等6個人口較少民族的130餘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為了呈現更好的作品,大批基層編導與文藝工作者紮根基層,經過精心挖掘、整理、編創,將眾多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參演節目中精彩呈現,使本屆展演成為一次百花齊放、絢麗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盛宴。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特產和美食

峨山有味道鮮美、百吃不厭的峨山菌全席;有滋味醇厚、肥而不膩化念烤鵝;有凸顯彝家美味小街壩子的舂雞;有大西彝族傳統“三大碗”;有綠汁江畔的彝族特色烤乳豬;有大自然的恩賜萬畝茶山、萬畝竹海的茶全宴、竹全宴……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塔甸“三大碗”

素有美譽的“塔甸三大碗”,牛一碗、羊一碗、狗一碗,令人垂涎欲滴,可以算得上是飲食文化的一朵奇葩,萬綠叢中的一點紅。品嚐“三大碗”非得到塔甸大西山上去才能品得出感覺、品得出人生來。鍋裡的湯和肉隨時熱著,客人叫菜後,主人才現場從湯鍋撈出牛肉,切肉給客人。由於彝族山區放牛,還沿襲著祖輩傳下來的放牧習俗,因此彝家的牛肉湯鍋生態自然美味可口。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玉林泉

玉林泉是全國小曲清香型白酒代表之一,又是雲南省標杆性白酒生產企業之一。玉林泉酒源於三國時期,揚名於清朝中葉,民國初期享譽滇中,距今已有近一千八百年的歷史。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種一路向縣城傳遞,火種傳到哪裡,哪裡就變成歡樂的海洋。每到一個鄉鎮,人們都會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殺雞宰羊擺宴慶賀。火種傳遞到人間天堂—岔河鳳窩,鑼鼓、長號、嗩吶響徹鳳窩,伴隨著舞龍隊、花鼓舞的跳躍,鳳窩人民與來賓們載歌載舞,喜迎火種,舉行火種交接儀式,歡度火把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當夜幕降臨時,從大西神山火壇取來的火種,在取火隊伍的呵護下,途經村村寨寨一路傳遞到達峨山縣城阿普篤慕文化園。隨著長號禮炮的響起,現場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歌聲、彝族獨特的號角聲響徹整個文化園。上香行禮,敬告天地,為峨山人民祈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接著敬供三牲、果品、聖水,並撒五穀,彝族畢摩唸誦《祭祖祈福經》和《祭文》,追憶祖先阿普篤慕,表達感恩和崇敬之情,每個環節都充滿神聖感。儀式結束後,彝族群眾便絡繹不絕地向阿普篤慕上香,祭拜彝族之祖。晚上8點,吉時一到,成千上萬的彝家兒女便歡呼著、雀躍著,用從大西神山火壇火種點燃位於縣城民族團結廣場的主火把,此時,嶍峨大地通亮一片。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大西神山火壇位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花街旁的大西山頂峰,距縣城90公里,海拔2600餘米,總佔地面積136畝,由火壇和綠化帶兩大部分組成,火壇基海拔高度2600餘米,火壇分三層,高度7.5米,三層之上龜背巨石高2.1米,總高度10.6米。站在火壇第三層上,極目遠眺,群山收眼底,可謂“一覽眾山小”。

大西神山被譽為“火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峨山及周圍地區彝族火把節神火取火地,也是至今仍保留原生態鑽木取火的地方。鑽木取火儀式是峨山彝族火把節的最大特色和亮點,通過這種古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彝族火文化得以延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

2017年2月4日下午,以“樑子一路情·紮實唻果嗦”為主題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在峨山縣塔甸鎮、富良棚鄉拉開帷幕,在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中,遊人們不僅能在塔甸鎮和富良棚鄉觀賞到油菜花海,還近距離接觸到原生態的彝文化祭龍、接送花鼓娘娘、舞龍爭霸賽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本地和外地遊客前來賞遊,擴大了峨山縣文化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是峨山彝族特有的節日,流傳於富良棚鄉、塔甸鎮、岔河鄉、甸中鎮一帶,節日定在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子天。開新街的日子,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吹奏著古老的樂器,耍著龍隊,跳著花鼓,從各個寨子朝街上湧來。整個街子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以龍獅隊領頭,其後為壯觀的花鼓隊、“貓貓舞”“蚌殼舞”彝族武藝、雜耍等表演隊,從街頭至街尾進行行進式表演,直觀展示原生態的民族民間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17年的開新街,不僅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還具有較強的創新性。除了迎賓、文藝隊巡街表演、舞龍大賽、花鼓舞大賽、彝人長龍宴、焰火表演、彝族手工刺繡產品展銷、彝族特色美食一條街、土特產品展銷等數十項內容外,還新增加了萬畝花海千人花鼓舞·舞龍實景演出、中國最長彝繡作品封針儀式、“龍騰鼓震·花海騎行”全省山地自行車邀請賽以及首屆中國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等創新項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而開新街的活動範圍也從原來僅在集市上進行,擴展到萬畝油菜花海、塔衝村等地,把原來以祈福和文藝表演為主的傳統開新街活動,創辦成了集遊、購、研為一體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

2月6日在富良棚鄉塔衝村舉行的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無疑是這些活動中的焦點。富良棚鄉境內古老的彝族民間信仰、民間文藝、語言文字、服飾刺繡等有著良好傳承,尤其是以古老的龍崇拜為核心的祭龍、敬龍、舞龍、護龍的彝族龍文化,以及彝族傳統民俗咪嘎哈祭祀、開新街遊藝巡演等活動,一直是全鄉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和內涵。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富良棚鄉被列入雲南省“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行列,這不僅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與文化建設等實踐層面,而且在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理論與方法等學術層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富良棚鄉塔衝村是一個彝族山寨。開新街期間,這裡的文化旅遊活動把很多遊人都吸引到了這裡,其獨具特色的廣場舞大賽、彝人長龍宴、民俗活動展示、大娛樂篝火晚會等活動,讓遊人在狂歡之餘,盡享當地美食和民俗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

雲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是雲南省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展示與交流平臺,每兩年舉辦一屆,2017年在玉溪舉辦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其中12月13日上午將在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舞臺舉行外場演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本屆歌舞樂展演匯聚了全省16個州市22個民族的1000多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和基層文化工作者,於12月11日晚,在玉溪市聶耳大劇院開幕,將在6天時間裡展演63個節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節目單

演出時間:2017年12月13日上午 10:00-11:30

演出地點: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大舞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演出節目:

1、傳統類舞蹈 《磨皮花鼓舞》 玉溪市代表隊

2 、傳統類器樂 《阿哥四弦轉花樂》 紅河州代表隊

3 、創新類舞蹈 《滇池風韻》 昆明市代表隊

4 、創新類聲樂 《趕花街》 文山州代表隊

5 、傳統類舞蹈 《跳左腳》 楚雄州代表隊

6 、創新類舞蹈 《陶趣》 臨滄市代表隊

7 、創新類器樂 《怒族兒女歡樂多》 怒江州代表隊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8 、傳統類舞蹈 《尼西情舞》 迪慶州代表隊

9 、創新類聲樂 《灶臺歌》 玉溪市代表隊

10 、創新類舞蹈 《幸福的日子》 紅河州代表隊

11 、傳統類聲樂 《紅昭和繞覺席那》 昆明市代表隊

12 、傳統類舞蹈 《龍蟲舞》 文山州代表隊

13 、創新類聲樂 《賽裝》 楚雄州代表隊

14 、傳統類舞蹈《怒蘇·嘎》 怒江州代表隊

15、傳統類聲樂 《放豬調》 臨滄市代表隊

16 、創新類聲樂 《豐收的喜悅》 迪慶州代表隊。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參演人員覆蓋全省16個州市的22個民族,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藝人、基層文化館、文化站工作人員為主的演職人員1000餘人。其中還包括基諾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景頗族等6個人口較少民族的130餘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為了呈現更好的作品,大批基層編導與文藝工作者紮根基層,經過精心挖掘、整理、編創,將眾多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參演節目中精彩呈現,使本屆展演成為一次百花齊放、絢麗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盛宴。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特產和美食

峨山有味道鮮美、百吃不厭的峨山菌全席;有滋味醇厚、肥而不膩化念烤鵝;有凸顯彝家美味小街壩子的舂雞;有大西彝族傳統“三大碗”;有綠汁江畔的彝族特色烤乳豬;有大自然的恩賜萬畝茶山、萬畝竹海的茶全宴、竹全宴……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塔甸“三大碗”

素有美譽的“塔甸三大碗”,牛一碗、羊一碗、狗一碗,令人垂涎欲滴,可以算得上是飲食文化的一朵奇葩,萬綠叢中的一點紅。品嚐“三大碗”非得到塔甸大西山上去才能品得出感覺、品得出人生來。鍋裡的湯和肉隨時熱著,客人叫菜後,主人才現場從湯鍋撈出牛肉,切肉給客人。由於彝族山區放牛,還沿襲著祖輩傳下來的放牧習俗,因此彝家的牛肉湯鍋生態自然美味可口。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玉林泉

玉林泉是全國小曲清香型白酒代表之一,又是雲南省標杆性白酒生產企業之一。玉林泉酒源於三國時期,揚名於清朝中葉,民國初期享譽滇中,距今已有近一千八百年的歷史。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一千多年來玉林泉酒始終固守著雲南小曲白酒獨具的釀酒祕藝:小罐發酵、木甄蒸餾、掐頭去尾。以雲南獨有的小罐作為發酵容器,其特有的微孔網狀結構和良好的透氣性促進了酒體的均勻老熟,發酵週期長達32-38天,使酒香蘊育得更為充分、濃厚。蒸餾所用木甄吸收了多餘的水分,散熱又慢,使蒸餾出來的酒體純粹,並帶有清新木質香。蒸餾出來的酒,“頭酒”過熱、“尾酒”嫌淡,玉林泉僅摘取中間段小部分酒,這部分酒微量成分比例協調,酸酯協調度好。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種一路向縣城傳遞,火種傳到哪裡,哪裡就變成歡樂的海洋。每到一個鄉鎮,人們都會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殺雞宰羊擺宴慶賀。火種傳遞到人間天堂—岔河鳳窩,鑼鼓、長號、嗩吶響徹鳳窩,伴隨著舞龍隊、花鼓舞的跳躍,鳳窩人民與來賓們載歌載舞,喜迎火種,舉行火種交接儀式,歡度火把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當夜幕降臨時,從大西神山火壇取來的火種,在取火隊伍的呵護下,途經村村寨寨一路傳遞到達峨山縣城阿普篤慕文化園。隨著長號禮炮的響起,現場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歌聲、彝族獨特的號角聲響徹整個文化園。上香行禮,敬告天地,為峨山人民祈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接著敬供三牲、果品、聖水,並撒五穀,彝族畢摩唸誦《祭祖祈福經》和《祭文》,追憶祖先阿普篤慕,表達感恩和崇敬之情,每個環節都充滿神聖感。儀式結束後,彝族群眾便絡繹不絕地向阿普篤慕上香,祭拜彝族之祖。晚上8點,吉時一到,成千上萬的彝家兒女便歡呼著、雀躍著,用從大西神山火壇火種點燃位於縣城民族團結廣場的主火把,此時,嶍峨大地通亮一片。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大西神山火壇位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花街旁的大西山頂峰,距縣城90公里,海拔2600餘米,總佔地面積136畝,由火壇和綠化帶兩大部分組成,火壇基海拔高度2600餘米,火壇分三層,高度7.5米,三層之上龜背巨石高2.1米,總高度10.6米。站在火壇第三層上,極目遠眺,群山收眼底,可謂“一覽眾山小”。

大西神山被譽為“火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峨山及周圍地區彝族火把節神火取火地,也是至今仍保留原生態鑽木取火的地方。鑽木取火儀式是峨山彝族火把節的最大特色和亮點,通過這種古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彝族火文化得以延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

2017年2月4日下午,以“樑子一路情·紮實唻果嗦”為主題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在峨山縣塔甸鎮、富良棚鄉拉開帷幕,在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中,遊人們不僅能在塔甸鎮和富良棚鄉觀賞到油菜花海,還近距離接觸到原生態的彝文化祭龍、接送花鼓娘娘、舞龍爭霸賽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本地和外地遊客前來賞遊,擴大了峨山縣文化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是峨山彝族特有的節日,流傳於富良棚鄉、塔甸鎮、岔河鄉、甸中鎮一帶,節日定在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子天。開新街的日子,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吹奏著古老的樂器,耍著龍隊,跳著花鼓,從各個寨子朝街上湧來。整個街子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以龍獅隊領頭,其後為壯觀的花鼓隊、“貓貓舞”“蚌殼舞”彝族武藝、雜耍等表演隊,從街頭至街尾進行行進式表演,直觀展示原生態的民族民間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17年的開新街,不僅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還具有較強的創新性。除了迎賓、文藝隊巡街表演、舞龍大賽、花鼓舞大賽、彝人長龍宴、焰火表演、彝族手工刺繡產品展銷、彝族特色美食一條街、土特產品展銷等數十項內容外,還新增加了萬畝花海千人花鼓舞·舞龍實景演出、中國最長彝繡作品封針儀式、“龍騰鼓震·花海騎行”全省山地自行車邀請賽以及首屆中國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等創新項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而開新街的活動範圍也從原來僅在集市上進行,擴展到萬畝油菜花海、塔衝村等地,把原來以祈福和文藝表演為主的傳統開新街活動,創辦成了集遊、購、研為一體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

2月6日在富良棚鄉塔衝村舉行的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無疑是這些活動中的焦點。富良棚鄉境內古老的彝族民間信仰、民間文藝、語言文字、服飾刺繡等有著良好傳承,尤其是以古老的龍崇拜為核心的祭龍、敬龍、舞龍、護龍的彝族龍文化,以及彝族傳統民俗咪嘎哈祭祀、開新街遊藝巡演等活動,一直是全鄉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和內涵。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富良棚鄉被列入雲南省“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行列,這不僅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與文化建設等實踐層面,而且在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理論與方法等學術層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富良棚鄉塔衝村是一個彝族山寨。開新街期間,這裡的文化旅遊活動把很多遊人都吸引到了這裡,其獨具特色的廣場舞大賽、彝人長龍宴、民俗活動展示、大娛樂篝火晚會等活動,讓遊人在狂歡之餘,盡享當地美食和民俗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

雲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是雲南省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展示與交流平臺,每兩年舉辦一屆,2017年在玉溪舉辦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其中12月13日上午將在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舞臺舉行外場演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本屆歌舞樂展演匯聚了全省16個州市22個民族的1000多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和基層文化工作者,於12月11日晚,在玉溪市聶耳大劇院開幕,將在6天時間裡展演63個節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節目單

演出時間:2017年12月13日上午 10:00-11:30

演出地點: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大舞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演出節目:

1、傳統類舞蹈 《磨皮花鼓舞》 玉溪市代表隊

2 、傳統類器樂 《阿哥四弦轉花樂》 紅河州代表隊

3 、創新類舞蹈 《滇池風韻》 昆明市代表隊

4 、創新類聲樂 《趕花街》 文山州代表隊

5 、傳統類舞蹈 《跳左腳》 楚雄州代表隊

6 、創新類舞蹈 《陶趣》 臨滄市代表隊

7 、創新類器樂 《怒族兒女歡樂多》 怒江州代表隊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8 、傳統類舞蹈 《尼西情舞》 迪慶州代表隊

9 、創新類聲樂 《灶臺歌》 玉溪市代表隊

10 、創新類舞蹈 《幸福的日子》 紅河州代表隊

11 、傳統類聲樂 《紅昭和繞覺席那》 昆明市代表隊

12 、傳統類舞蹈 《龍蟲舞》 文山州代表隊

13 、創新類聲樂 《賽裝》 楚雄州代表隊

14 、傳統類舞蹈《怒蘇·嘎》 怒江州代表隊

15、傳統類聲樂 《放豬調》 臨滄市代表隊

16 、創新類聲樂 《豐收的喜悅》 迪慶州代表隊。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參演人員覆蓋全省16個州市的22個民族,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藝人、基層文化館、文化站工作人員為主的演職人員1000餘人。其中還包括基諾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景頗族等6個人口較少民族的130餘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為了呈現更好的作品,大批基層編導與文藝工作者紮根基層,經過精心挖掘、整理、編創,將眾多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參演節目中精彩呈現,使本屆展演成為一次百花齊放、絢麗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盛宴。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特產和美食

峨山有味道鮮美、百吃不厭的峨山菌全席;有滋味醇厚、肥而不膩化念烤鵝;有凸顯彝家美味小街壩子的舂雞;有大西彝族傳統“三大碗”;有綠汁江畔的彝族特色烤乳豬;有大自然的恩賜萬畝茶山、萬畝竹海的茶全宴、竹全宴……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塔甸“三大碗”

素有美譽的“塔甸三大碗”,牛一碗、羊一碗、狗一碗,令人垂涎欲滴,可以算得上是飲食文化的一朵奇葩,萬綠叢中的一點紅。品嚐“三大碗”非得到塔甸大西山上去才能品得出感覺、品得出人生來。鍋裡的湯和肉隨時熱著,客人叫菜後,主人才現場從湯鍋撈出牛肉,切肉給客人。由於彝族山區放牛,還沿襲著祖輩傳下來的放牧習俗,因此彝家的牛肉湯鍋生態自然美味可口。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玉林泉

玉林泉是全國小曲清香型白酒代表之一,又是雲南省標杆性白酒生產企業之一。玉林泉酒源於三國時期,揚名於清朝中葉,民國初期享譽滇中,距今已有近一千八百年的歷史。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一千多年來玉林泉酒始終固守著雲南小曲白酒獨具的釀酒祕藝:小罐發酵、木甄蒸餾、掐頭去尾。以雲南獨有的小罐作為發酵容器,其特有的微孔網狀結構和良好的透氣性促進了酒體的均勻老熟,發酵週期長達32-38天,使酒香蘊育得更為充分、濃厚。蒸餾所用木甄吸收了多餘的水分,散熱又慢,使蒸餾出來的酒體純粹,並帶有清新木質香。蒸餾出來的酒,“頭酒”過熱、“尾酒”嫌淡,玉林泉僅摘取中間段小部分酒,這部分酒微量成分比例協調,酸酯協調度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玉林泉酒生產用水玉林泉水為終年湧動的活泉水,富含鍶、鋰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自然硬度低於3個德國度,PH值在6.5至7.5之間,屬最適合釀酒的生態用水。獨特的釀酒祕藝和上好的生產用水,釀造出了獨具特色、口感極佳的玉林泉酒,使玉林泉酒以其綿、甜、淨、爽的獨特風格及晶瑩剔透、清香淡雅的個性魅力,牢牢佔據廣大飲酒愛好者的心,給人們帶來了無限激情與歡樂,綿綿不絕、日久彌香。

峨山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日照豐富,雨量充沛,盛產各種野生菌。峨山人自創的菌全席,包括乾巴菌、青頭菌、牛肝菌、雞油菌等,烹飪方法有多種,可炒可煮,味道鮮美。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種一路向縣城傳遞,火種傳到哪裡,哪裡就變成歡樂的海洋。每到一個鄉鎮,人們都會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殺雞宰羊擺宴慶賀。火種傳遞到人間天堂—岔河鳳窩,鑼鼓、長號、嗩吶響徹鳳窩,伴隨著舞龍隊、花鼓舞的跳躍,鳳窩人民與來賓們載歌載舞,喜迎火種,舉行火種交接儀式,歡度火把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當夜幕降臨時,從大西神山火壇取來的火種,在取火隊伍的呵護下,途經村村寨寨一路傳遞到達峨山縣城阿普篤慕文化園。隨著長號禮炮的響起,現場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歌聲、彝族獨特的號角聲響徹整個文化園。上香行禮,敬告天地,為峨山人民祈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接著敬供三牲、果品、聖水,並撒五穀,彝族畢摩唸誦《祭祖祈福經》和《祭文》,追憶祖先阿普篤慕,表達感恩和崇敬之情,每個環節都充滿神聖感。儀式結束後,彝族群眾便絡繹不絕地向阿普篤慕上香,祭拜彝族之祖。晚上8點,吉時一到,成千上萬的彝家兒女便歡呼著、雀躍著,用從大西神山火壇火種點燃位於縣城民族團結廣場的主火把,此時,嶍峨大地通亮一片。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大西神山火壇位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花街旁的大西山頂峰,距縣城90公里,海拔2600餘米,總佔地面積136畝,由火壇和綠化帶兩大部分組成,火壇基海拔高度2600餘米,火壇分三層,高度7.5米,三層之上龜背巨石高2.1米,總高度10.6米。站在火壇第三層上,極目遠眺,群山收眼底,可謂“一覽眾山小”。

大西神山被譽為“火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峨山及周圍地區彝族火把節神火取火地,也是至今仍保留原生態鑽木取火的地方。鑽木取火儀式是峨山彝族火把節的最大特色和亮點,通過這種古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彝族火文化得以延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

2017年2月4日下午,以“樑子一路情·紮實唻果嗦”為主題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在峨山縣塔甸鎮、富良棚鄉拉開帷幕,在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中,遊人們不僅能在塔甸鎮和富良棚鄉觀賞到油菜花海,還近距離接觸到原生態的彝文化祭龍、接送花鼓娘娘、舞龍爭霸賽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本地和外地遊客前來賞遊,擴大了峨山縣文化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是峨山彝族特有的節日,流傳於富良棚鄉、塔甸鎮、岔河鄉、甸中鎮一帶,節日定在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子天。開新街的日子,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吹奏著古老的樂器,耍著龍隊,跳著花鼓,從各個寨子朝街上湧來。整個街子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以龍獅隊領頭,其後為壯觀的花鼓隊、“貓貓舞”“蚌殼舞”彝族武藝、雜耍等表演隊,從街頭至街尾進行行進式表演,直觀展示原生態的民族民間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17年的開新街,不僅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還具有較強的創新性。除了迎賓、文藝隊巡街表演、舞龍大賽、花鼓舞大賽、彝人長龍宴、焰火表演、彝族手工刺繡產品展銷、彝族特色美食一條街、土特產品展銷等數十項內容外,還新增加了萬畝花海千人花鼓舞·舞龍實景演出、中國最長彝繡作品封針儀式、“龍騰鼓震·花海騎行”全省山地自行車邀請賽以及首屆中國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等創新項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而開新街的活動範圍也從原來僅在集市上進行,擴展到萬畝油菜花海、塔衝村等地,把原來以祈福和文藝表演為主的傳統開新街活動,創辦成了集遊、購、研為一體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

2月6日在富良棚鄉塔衝村舉行的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無疑是這些活動中的焦點。富良棚鄉境內古老的彝族民間信仰、民間文藝、語言文字、服飾刺繡等有著良好傳承,尤其是以古老的龍崇拜為核心的祭龍、敬龍、舞龍、護龍的彝族龍文化,以及彝族傳統民俗咪嘎哈祭祀、開新街遊藝巡演等活動,一直是全鄉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和內涵。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富良棚鄉被列入雲南省“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行列,這不僅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與文化建設等實踐層面,而且在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理論與方法等學術層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富良棚鄉塔衝村是一個彝族山寨。開新街期間,這裡的文化旅遊活動把很多遊人都吸引到了這裡,其獨具特色的廣場舞大賽、彝人長龍宴、民俗活動展示、大娛樂篝火晚會等活動,讓遊人在狂歡之餘,盡享當地美食和民俗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

雲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是雲南省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展示與交流平臺,每兩年舉辦一屆,2017年在玉溪舉辦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其中12月13日上午將在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舞臺舉行外場演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本屆歌舞樂展演匯聚了全省16個州市22個民族的1000多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和基層文化工作者,於12月11日晚,在玉溪市聶耳大劇院開幕,將在6天時間裡展演63個節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節目單

演出時間:2017年12月13日上午 10:00-11:30

演出地點: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大舞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演出節目:

1、傳統類舞蹈 《磨皮花鼓舞》 玉溪市代表隊

2 、傳統類器樂 《阿哥四弦轉花樂》 紅河州代表隊

3 、創新類舞蹈 《滇池風韻》 昆明市代表隊

4 、創新類聲樂 《趕花街》 文山州代表隊

5 、傳統類舞蹈 《跳左腳》 楚雄州代表隊

6 、創新類舞蹈 《陶趣》 臨滄市代表隊

7 、創新類器樂 《怒族兒女歡樂多》 怒江州代表隊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8 、傳統類舞蹈 《尼西情舞》 迪慶州代表隊

9 、創新類聲樂 《灶臺歌》 玉溪市代表隊

10 、創新類舞蹈 《幸福的日子》 紅河州代表隊

11 、傳統類聲樂 《紅昭和繞覺席那》 昆明市代表隊

12 、傳統類舞蹈 《龍蟲舞》 文山州代表隊

13 、創新類聲樂 《賽裝》 楚雄州代表隊

14 、傳統類舞蹈《怒蘇·嘎》 怒江州代表隊

15、傳統類聲樂 《放豬調》 臨滄市代表隊

16 、創新類聲樂 《豐收的喜悅》 迪慶州代表隊。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參演人員覆蓋全省16個州市的22個民族,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藝人、基層文化館、文化站工作人員為主的演職人員1000餘人。其中還包括基諾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景頗族等6個人口較少民族的130餘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為了呈現更好的作品,大批基層編導與文藝工作者紮根基層,經過精心挖掘、整理、編創,將眾多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參演節目中精彩呈現,使本屆展演成為一次百花齊放、絢麗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盛宴。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特產和美食

峨山有味道鮮美、百吃不厭的峨山菌全席;有滋味醇厚、肥而不膩化念烤鵝;有凸顯彝家美味小街壩子的舂雞;有大西彝族傳統“三大碗”;有綠汁江畔的彝族特色烤乳豬;有大自然的恩賜萬畝茶山、萬畝竹海的茶全宴、竹全宴……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塔甸“三大碗”

素有美譽的“塔甸三大碗”,牛一碗、羊一碗、狗一碗,令人垂涎欲滴,可以算得上是飲食文化的一朵奇葩,萬綠叢中的一點紅。品嚐“三大碗”非得到塔甸大西山上去才能品得出感覺、品得出人生來。鍋裡的湯和肉隨時熱著,客人叫菜後,主人才現場從湯鍋撈出牛肉,切肉給客人。由於彝族山區放牛,還沿襲著祖輩傳下來的放牧習俗,因此彝家的牛肉湯鍋生態自然美味可口。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玉林泉

玉林泉是全國小曲清香型白酒代表之一,又是雲南省標杆性白酒生產企業之一。玉林泉酒源於三國時期,揚名於清朝中葉,民國初期享譽滇中,距今已有近一千八百年的歷史。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一千多年來玉林泉酒始終固守著雲南小曲白酒獨具的釀酒祕藝:小罐發酵、木甄蒸餾、掐頭去尾。以雲南獨有的小罐作為發酵容器,其特有的微孔網狀結構和良好的透氣性促進了酒體的均勻老熟,發酵週期長達32-38天,使酒香蘊育得更為充分、濃厚。蒸餾所用木甄吸收了多餘的水分,散熱又慢,使蒸餾出來的酒體純粹,並帶有清新木質香。蒸餾出來的酒,“頭酒”過熱、“尾酒”嫌淡,玉林泉僅摘取中間段小部分酒,這部分酒微量成分比例協調,酸酯協調度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玉林泉酒生產用水玉林泉水為終年湧動的活泉水,富含鍶、鋰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自然硬度低於3個德國度,PH值在6.5至7.5之間,屬最適合釀酒的生態用水。獨特的釀酒祕藝和上好的生產用水,釀造出了獨具特色、口感極佳的玉林泉酒,使玉林泉酒以其綿、甜、淨、爽的獨特風格及晶瑩剔透、清香淡雅的個性魅力,牢牢佔據廣大飲酒愛好者的心,給人們帶來了無限激情與歡樂,綿綿不絕、日久彌香。

峨山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日照豐富,雨量充沛,盛產各種野生菌。峨山人自創的菌全席,包括乾巴菌、青頭菌、牛肝菌、雞油菌等,烹飪方法有多種,可炒可煮,味道鮮美。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舂雞

民間廣為流傳的峨山舂雞被稱為一道彝族名菜, 舂雞因加入當地產的大香椿籽面、花生,口味獨特,麻辣鮮嫩,尤以小街舂雞尤為有名,由於麻、辣、香等味漸漸融入清甜雞肉之中,吃起來麻辣爽口,就像感受到了彝家人的生活,酸甜苦辣鹹盡在其中。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種一路向縣城傳遞,火種傳到哪裡,哪裡就變成歡樂的海洋。每到一個鄉鎮,人們都會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殺雞宰羊擺宴慶賀。火種傳遞到人間天堂—岔河鳳窩,鑼鼓、長號、嗩吶響徹鳳窩,伴隨著舞龍隊、花鼓舞的跳躍,鳳窩人民與來賓們載歌載舞,喜迎火種,舉行火種交接儀式,歡度火把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當夜幕降臨時,從大西神山火壇取來的火種,在取火隊伍的呵護下,途經村村寨寨一路傳遞到達峨山縣城阿普篤慕文化園。隨著長號禮炮的響起,現場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歌聲、彝族獨特的號角聲響徹整個文化園。上香行禮,敬告天地,為峨山人民祈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接著敬供三牲、果品、聖水,並撒五穀,彝族畢摩唸誦《祭祖祈福經》和《祭文》,追憶祖先阿普篤慕,表達感恩和崇敬之情,每個環節都充滿神聖感。儀式結束後,彝族群眾便絡繹不絕地向阿普篤慕上香,祭拜彝族之祖。晚上8點,吉時一到,成千上萬的彝家兒女便歡呼著、雀躍著,用從大西神山火壇火種點燃位於縣城民族團結廣場的主火把,此時,嶍峨大地通亮一片。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大西神山火壇位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花街旁的大西山頂峰,距縣城90公里,海拔2600餘米,總佔地面積136畝,由火壇和綠化帶兩大部分組成,火壇基海拔高度2600餘米,火壇分三層,高度7.5米,三層之上龜背巨石高2.1米,總高度10.6米。站在火壇第三層上,極目遠眺,群山收眼底,可謂“一覽眾山小”。

大西神山被譽為“火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峨山及周圍地區彝族火把節神火取火地,也是至今仍保留原生態鑽木取火的地方。鑽木取火儀式是峨山彝族火把節的最大特色和亮點,通過這種古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彝族火文化得以延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

2017年2月4日下午,以“樑子一路情·紮實唻果嗦”為主題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在峨山縣塔甸鎮、富良棚鄉拉開帷幕,在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中,遊人們不僅能在塔甸鎮和富良棚鄉觀賞到油菜花海,還近距離接觸到原生態的彝文化祭龍、接送花鼓娘娘、舞龍爭霸賽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本地和外地遊客前來賞遊,擴大了峨山縣文化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是峨山彝族特有的節日,流傳於富良棚鄉、塔甸鎮、岔河鄉、甸中鎮一帶,節日定在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子天。開新街的日子,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吹奏著古老的樂器,耍著龍隊,跳著花鼓,從各個寨子朝街上湧來。整個街子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以龍獅隊領頭,其後為壯觀的花鼓隊、“貓貓舞”“蚌殼舞”彝族武藝、雜耍等表演隊,從街頭至街尾進行行進式表演,直觀展示原生態的民族民間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17年的開新街,不僅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還具有較強的創新性。除了迎賓、文藝隊巡街表演、舞龍大賽、花鼓舞大賽、彝人長龍宴、焰火表演、彝族手工刺繡產品展銷、彝族特色美食一條街、土特產品展銷等數十項內容外,還新增加了萬畝花海千人花鼓舞·舞龍實景演出、中國最長彝繡作品封針儀式、“龍騰鼓震·花海騎行”全省山地自行車邀請賽以及首屆中國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等創新項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而開新街的活動範圍也從原來僅在集市上進行,擴展到萬畝油菜花海、塔衝村等地,把原來以祈福和文藝表演為主的傳統開新街活動,創辦成了集遊、購、研為一體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

2月6日在富良棚鄉塔衝村舉行的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無疑是這些活動中的焦點。富良棚鄉境內古老的彝族民間信仰、民間文藝、語言文字、服飾刺繡等有著良好傳承,尤其是以古老的龍崇拜為核心的祭龍、敬龍、舞龍、護龍的彝族龍文化,以及彝族傳統民俗咪嘎哈祭祀、開新街遊藝巡演等活動,一直是全鄉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和內涵。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富良棚鄉被列入雲南省“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行列,這不僅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與文化建設等實踐層面,而且在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理論與方法等學術層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富良棚鄉塔衝村是一個彝族山寨。開新街期間,這裡的文化旅遊活動把很多遊人都吸引到了這裡,其獨具特色的廣場舞大賽、彝人長龍宴、民俗活動展示、大娛樂篝火晚會等活動,讓遊人在狂歡之餘,盡享當地美食和民俗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

雲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是雲南省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展示與交流平臺,每兩年舉辦一屆,2017年在玉溪舉辦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其中12月13日上午將在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舞臺舉行外場演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本屆歌舞樂展演匯聚了全省16個州市22個民族的1000多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和基層文化工作者,於12月11日晚,在玉溪市聶耳大劇院開幕,將在6天時間裡展演63個節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節目單

演出時間:2017年12月13日上午 10:00-11:30

演出地點: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大舞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演出節目:

1、傳統類舞蹈 《磨皮花鼓舞》 玉溪市代表隊

2 、傳統類器樂 《阿哥四弦轉花樂》 紅河州代表隊

3 、創新類舞蹈 《滇池風韻》 昆明市代表隊

4 、創新類聲樂 《趕花街》 文山州代表隊

5 、傳統類舞蹈 《跳左腳》 楚雄州代表隊

6 、創新類舞蹈 《陶趣》 臨滄市代表隊

7 、創新類器樂 《怒族兒女歡樂多》 怒江州代表隊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8 、傳統類舞蹈 《尼西情舞》 迪慶州代表隊

9 、創新類聲樂 《灶臺歌》 玉溪市代表隊

10 、創新類舞蹈 《幸福的日子》 紅河州代表隊

11 、傳統類聲樂 《紅昭和繞覺席那》 昆明市代表隊

12 、傳統類舞蹈 《龍蟲舞》 文山州代表隊

13 、創新類聲樂 《賽裝》 楚雄州代表隊

14 、傳統類舞蹈《怒蘇·嘎》 怒江州代表隊

15、傳統類聲樂 《放豬調》 臨滄市代表隊

16 、創新類聲樂 《豐收的喜悅》 迪慶州代表隊。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參演人員覆蓋全省16個州市的22個民族,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藝人、基層文化館、文化站工作人員為主的演職人員1000餘人。其中還包括基諾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景頗族等6個人口較少民族的130餘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為了呈現更好的作品,大批基層編導與文藝工作者紮根基層,經過精心挖掘、整理、編創,將眾多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參演節目中精彩呈現,使本屆展演成為一次百花齊放、絢麗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盛宴。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特產和美食

峨山有味道鮮美、百吃不厭的峨山菌全席;有滋味醇厚、肥而不膩化念烤鵝;有凸顯彝家美味小街壩子的舂雞;有大西彝族傳統“三大碗”;有綠汁江畔的彝族特色烤乳豬;有大自然的恩賜萬畝茶山、萬畝竹海的茶全宴、竹全宴……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塔甸“三大碗”

素有美譽的“塔甸三大碗”,牛一碗、羊一碗、狗一碗,令人垂涎欲滴,可以算得上是飲食文化的一朵奇葩,萬綠叢中的一點紅。品嚐“三大碗”非得到塔甸大西山上去才能品得出感覺、品得出人生來。鍋裡的湯和肉隨時熱著,客人叫菜後,主人才現場從湯鍋撈出牛肉,切肉給客人。由於彝族山區放牛,還沿襲著祖輩傳下來的放牧習俗,因此彝家的牛肉湯鍋生態自然美味可口。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玉林泉

玉林泉是全國小曲清香型白酒代表之一,又是雲南省標杆性白酒生產企業之一。玉林泉酒源於三國時期,揚名於清朝中葉,民國初期享譽滇中,距今已有近一千八百年的歷史。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一千多年來玉林泉酒始終固守著雲南小曲白酒獨具的釀酒祕藝:小罐發酵、木甄蒸餾、掐頭去尾。以雲南獨有的小罐作為發酵容器,其特有的微孔網狀結構和良好的透氣性促進了酒體的均勻老熟,發酵週期長達32-38天,使酒香蘊育得更為充分、濃厚。蒸餾所用木甄吸收了多餘的水分,散熱又慢,使蒸餾出來的酒體純粹,並帶有清新木質香。蒸餾出來的酒,“頭酒”過熱、“尾酒”嫌淡,玉林泉僅摘取中間段小部分酒,這部分酒微量成分比例協調,酸酯協調度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玉林泉酒生產用水玉林泉水為終年湧動的活泉水,富含鍶、鋰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自然硬度低於3個德國度,PH值在6.5至7.5之間,屬最適合釀酒的生態用水。獨特的釀酒祕藝和上好的生產用水,釀造出了獨具特色、口感極佳的玉林泉酒,使玉林泉酒以其綿、甜、淨、爽的獨特風格及晶瑩剔透、清香淡雅的個性魅力,牢牢佔據廣大飲酒愛好者的心,給人們帶來了無限激情與歡樂,綿綿不絕、日久彌香。

峨山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日照豐富,雨量充沛,盛產各種野生菌。峨山人自創的菌全席,包括乾巴菌、青頭菌、牛肝菌、雞油菌等,烹飪方法有多種,可炒可煮,味道鮮美。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舂雞

民間廣為流傳的峨山舂雞被稱為一道彝族名菜, 舂雞因加入當地產的大香椿籽面、花生,口味獨特,麻辣鮮嫩,尤以小街舂雞尤為有名,由於麻、辣、香等味漸漸融入清甜雞肉之中,吃起來麻辣爽口,就像感受到了彝家人的生活,酸甜苦辣鹹盡在其中。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化念烤鵝

化念鎮素有“火鳳凰”的雅稱,又有“天然溫室”的美譽。這裡有被綠水青山環繞的天然牧場,當地人飼養的家禽就以大鵝為主。 化念烤鵝,因鵝體飽滿,腹含湯汁,滋味醇厚,從而具有皮脆、肉嫩、骨香、肥而不膩的特點。

坡腳雜菜

源自峨山彝人谷一帶,此菜與四川名菜——水煮肉片有異曲同工之處,在峨山乃至玉溪、昆明皆十分有名。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種一路向縣城傳遞,火種傳到哪裡,哪裡就變成歡樂的海洋。每到一個鄉鎮,人們都會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殺雞宰羊擺宴慶賀。火種傳遞到人間天堂—岔河鳳窩,鑼鼓、長號、嗩吶響徹鳳窩,伴隨著舞龍隊、花鼓舞的跳躍,鳳窩人民與來賓們載歌載舞,喜迎火種,舉行火種交接儀式,歡度火把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當夜幕降臨時,從大西神山火壇取來的火種,在取火隊伍的呵護下,途經村村寨寨一路傳遞到達峨山縣城阿普篤慕文化園。隨著長號禮炮的響起,現場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歌聲、彝族獨特的號角聲響徹整個文化園。上香行禮,敬告天地,為峨山人民祈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接著敬供三牲、果品、聖水,並撒五穀,彝族畢摩唸誦《祭祖祈福經》和《祭文》,追憶祖先阿普篤慕,表達感恩和崇敬之情,每個環節都充滿神聖感。儀式結束後,彝族群眾便絡繹不絕地向阿普篤慕上香,祭拜彝族之祖。晚上8點,吉時一到,成千上萬的彝家兒女便歡呼著、雀躍著,用從大西神山火壇火種點燃位於縣城民族團結廣場的主火把,此時,嶍峨大地通亮一片。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大西神山火壇位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花街旁的大西山頂峰,距縣城90公里,海拔2600餘米,總佔地面積136畝,由火壇和綠化帶兩大部分組成,火壇基海拔高度2600餘米,火壇分三層,高度7.5米,三層之上龜背巨石高2.1米,總高度10.6米。站在火壇第三層上,極目遠眺,群山收眼底,可謂“一覽眾山小”。

大西神山被譽為“火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峨山及周圍地區彝族火把節神火取火地,也是至今仍保留原生態鑽木取火的地方。鑽木取火儀式是峨山彝族火把節的最大特色和亮點,通過這種古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彝族火文化得以延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

2017年2月4日下午,以“樑子一路情·紮實唻果嗦”為主題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在峨山縣塔甸鎮、富良棚鄉拉開帷幕,在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中,遊人們不僅能在塔甸鎮和富良棚鄉觀賞到油菜花海,還近距離接觸到原生態的彝文化祭龍、接送花鼓娘娘、舞龍爭霸賽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本地和外地遊客前來賞遊,擴大了峨山縣文化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是峨山彝族特有的節日,流傳於富良棚鄉、塔甸鎮、岔河鄉、甸中鎮一帶,節日定在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子天。開新街的日子,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吹奏著古老的樂器,耍著龍隊,跳著花鼓,從各個寨子朝街上湧來。整個街子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以龍獅隊領頭,其後為壯觀的花鼓隊、“貓貓舞”“蚌殼舞”彝族武藝、雜耍等表演隊,從街頭至街尾進行行進式表演,直觀展示原生態的民族民間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17年的開新街,不僅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還具有較強的創新性。除了迎賓、文藝隊巡街表演、舞龍大賽、花鼓舞大賽、彝人長龍宴、焰火表演、彝族手工刺繡產品展銷、彝族特色美食一條街、土特產品展銷等數十項內容外,還新增加了萬畝花海千人花鼓舞·舞龍實景演出、中國最長彝繡作品封針儀式、“龍騰鼓震·花海騎行”全省山地自行車邀請賽以及首屆中國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等創新項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而開新街的活動範圍也從原來僅在集市上進行,擴展到萬畝油菜花海、塔衝村等地,把原來以祈福和文藝表演為主的傳統開新街活動,創辦成了集遊、購、研為一體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

2月6日在富良棚鄉塔衝村舉行的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無疑是這些活動中的焦點。富良棚鄉境內古老的彝族民間信仰、民間文藝、語言文字、服飾刺繡等有著良好傳承,尤其是以古老的龍崇拜為核心的祭龍、敬龍、舞龍、護龍的彝族龍文化,以及彝族傳統民俗咪嘎哈祭祀、開新街遊藝巡演等活動,一直是全鄉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和內涵。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富良棚鄉被列入雲南省“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行列,這不僅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與文化建設等實踐層面,而且在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理論與方法等學術層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富良棚鄉塔衝村是一個彝族山寨。開新街期間,這裡的文化旅遊活動把很多遊人都吸引到了這裡,其獨具特色的廣場舞大賽、彝人長龍宴、民俗活動展示、大娛樂篝火晚會等活動,讓遊人在狂歡之餘,盡享當地美食和民俗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

雲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是雲南省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展示與交流平臺,每兩年舉辦一屆,2017年在玉溪舉辦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其中12月13日上午將在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舞臺舉行外場演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本屆歌舞樂展演匯聚了全省16個州市22個民族的1000多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和基層文化工作者,於12月11日晚,在玉溪市聶耳大劇院開幕,將在6天時間裡展演63個節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節目單

演出時間:2017年12月13日上午 10:00-11:30

演出地點: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大舞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演出節目:

1、傳統類舞蹈 《磨皮花鼓舞》 玉溪市代表隊

2 、傳統類器樂 《阿哥四弦轉花樂》 紅河州代表隊

3 、創新類舞蹈 《滇池風韻》 昆明市代表隊

4 、創新類聲樂 《趕花街》 文山州代表隊

5 、傳統類舞蹈 《跳左腳》 楚雄州代表隊

6 、創新類舞蹈 《陶趣》 臨滄市代表隊

7 、創新類器樂 《怒族兒女歡樂多》 怒江州代表隊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8 、傳統類舞蹈 《尼西情舞》 迪慶州代表隊

9 、創新類聲樂 《灶臺歌》 玉溪市代表隊

10 、創新類舞蹈 《幸福的日子》 紅河州代表隊

11 、傳統類聲樂 《紅昭和繞覺席那》 昆明市代表隊

12 、傳統類舞蹈 《龍蟲舞》 文山州代表隊

13 、創新類聲樂 《賽裝》 楚雄州代表隊

14 、傳統類舞蹈《怒蘇·嘎》 怒江州代表隊

15、傳統類聲樂 《放豬調》 臨滄市代表隊

16 、創新類聲樂 《豐收的喜悅》 迪慶州代表隊。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參演人員覆蓋全省16個州市的22個民族,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藝人、基層文化館、文化站工作人員為主的演職人員1000餘人。其中還包括基諾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景頗族等6個人口較少民族的130餘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為了呈現更好的作品,大批基層編導與文藝工作者紮根基層,經過精心挖掘、整理、編創,將眾多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參演節目中精彩呈現,使本屆展演成為一次百花齊放、絢麗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盛宴。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特產和美食

峨山有味道鮮美、百吃不厭的峨山菌全席;有滋味醇厚、肥而不膩化念烤鵝;有凸顯彝家美味小街壩子的舂雞;有大西彝族傳統“三大碗”;有綠汁江畔的彝族特色烤乳豬;有大自然的恩賜萬畝茶山、萬畝竹海的茶全宴、竹全宴……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塔甸“三大碗”

素有美譽的“塔甸三大碗”,牛一碗、羊一碗、狗一碗,令人垂涎欲滴,可以算得上是飲食文化的一朵奇葩,萬綠叢中的一點紅。品嚐“三大碗”非得到塔甸大西山上去才能品得出感覺、品得出人生來。鍋裡的湯和肉隨時熱著,客人叫菜後,主人才現場從湯鍋撈出牛肉,切肉給客人。由於彝族山區放牛,還沿襲著祖輩傳下來的放牧習俗,因此彝家的牛肉湯鍋生態自然美味可口。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玉林泉

玉林泉是全國小曲清香型白酒代表之一,又是雲南省標杆性白酒生產企業之一。玉林泉酒源於三國時期,揚名於清朝中葉,民國初期享譽滇中,距今已有近一千八百年的歷史。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一千多年來玉林泉酒始終固守著雲南小曲白酒獨具的釀酒祕藝:小罐發酵、木甄蒸餾、掐頭去尾。以雲南獨有的小罐作為發酵容器,其特有的微孔網狀結構和良好的透氣性促進了酒體的均勻老熟,發酵週期長達32-38天,使酒香蘊育得更為充分、濃厚。蒸餾所用木甄吸收了多餘的水分,散熱又慢,使蒸餾出來的酒體純粹,並帶有清新木質香。蒸餾出來的酒,“頭酒”過熱、“尾酒”嫌淡,玉林泉僅摘取中間段小部分酒,這部分酒微量成分比例協調,酸酯協調度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玉林泉酒生產用水玉林泉水為終年湧動的活泉水,富含鍶、鋰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自然硬度低於3個德國度,PH值在6.5至7.5之間,屬最適合釀酒的生態用水。獨特的釀酒祕藝和上好的生產用水,釀造出了獨具特色、口感極佳的玉林泉酒,使玉林泉酒以其綿、甜、淨、爽的獨特風格及晶瑩剔透、清香淡雅的個性魅力,牢牢佔據廣大飲酒愛好者的心,給人們帶來了無限激情與歡樂,綿綿不絕、日久彌香。

峨山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日照豐富,雨量充沛,盛產各種野生菌。峨山人自創的菌全席,包括乾巴菌、青頭菌、牛肝菌、雞油菌等,烹飪方法有多種,可炒可煮,味道鮮美。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舂雞

民間廣為流傳的峨山舂雞被稱為一道彝族名菜, 舂雞因加入當地產的大香椿籽面、花生,口味獨特,麻辣鮮嫩,尤以小街舂雞尤為有名,由於麻、辣、香等味漸漸融入清甜雞肉之中,吃起來麻辣爽口,就像感受到了彝家人的生活,酸甜苦辣鹹盡在其中。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化念烤鵝

化念鎮素有“火鳳凰”的雅稱,又有“天然溫室”的美譽。這裡有被綠水青山環繞的天然牧場,當地人飼養的家禽就以大鵝為主。 化念烤鵝,因鵝體飽滿,腹含湯汁,滋味醇厚,從而具有皮脆、肉嫩、骨香、肥而不膩的特點。

坡腳雜菜

源自峨山彝人谷一帶,此菜與四川名菜——水煮肉片有異曲同工之處,在峨山乃至玉溪、昆明皆十分有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全竹宴

到了彜人谷,除了領略竹海的獨特魅力之外,一頓豐盛的竹宴美食可是不容錯過的。竹宴是以竹海山珍為特色的美味佳餚,以竹筍、竹蓀、竹胚胎、竹蛋等為原料,每一道菜都與“竹”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繫。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種一路向縣城傳遞,火種傳到哪裡,哪裡就變成歡樂的海洋。每到一個鄉鎮,人們都會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殺雞宰羊擺宴慶賀。火種傳遞到人間天堂—岔河鳳窩,鑼鼓、長號、嗩吶響徹鳳窩,伴隨著舞龍隊、花鼓舞的跳躍,鳳窩人民與來賓們載歌載舞,喜迎火種,舉行火種交接儀式,歡度火把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當夜幕降臨時,從大西神山火壇取來的火種,在取火隊伍的呵護下,途經村村寨寨一路傳遞到達峨山縣城阿普篤慕文化園。隨著長號禮炮的響起,現場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歌聲、彝族獨特的號角聲響徹整個文化園。上香行禮,敬告天地,為峨山人民祈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接著敬供三牲、果品、聖水,並撒五穀,彝族畢摩唸誦《祭祖祈福經》和《祭文》,追憶祖先阿普篤慕,表達感恩和崇敬之情,每個環節都充滿神聖感。儀式結束後,彝族群眾便絡繹不絕地向阿普篤慕上香,祭拜彝族之祖。晚上8點,吉時一到,成千上萬的彝家兒女便歡呼著、雀躍著,用從大西神山火壇火種點燃位於縣城民族團結廣場的主火把,此時,嶍峨大地通亮一片。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大西神山火壇位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花街旁的大西山頂峰,距縣城90公里,海拔2600餘米,總佔地面積136畝,由火壇和綠化帶兩大部分組成,火壇基海拔高度2600餘米,火壇分三層,高度7.5米,三層之上龜背巨石高2.1米,總高度10.6米。站在火壇第三層上,極目遠眺,群山收眼底,可謂“一覽眾山小”。

大西神山被譽為“火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峨山及周圍地區彝族火把節神火取火地,也是至今仍保留原生態鑽木取火的地方。鑽木取火儀式是峨山彝族火把節的最大特色和亮點,通過這種古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彝族火文化得以延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

2017年2月4日下午,以“樑子一路情·紮實唻果嗦”為主題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在峨山縣塔甸鎮、富良棚鄉拉開帷幕,在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中,遊人們不僅能在塔甸鎮和富良棚鄉觀賞到油菜花海,還近距離接觸到原生態的彝文化祭龍、接送花鼓娘娘、舞龍爭霸賽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本地和外地遊客前來賞遊,擴大了峨山縣文化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是峨山彝族特有的節日,流傳於富良棚鄉、塔甸鎮、岔河鄉、甸中鎮一帶,節日定在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子天。開新街的日子,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吹奏著古老的樂器,耍著龍隊,跳著花鼓,從各個寨子朝街上湧來。整個街子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以龍獅隊領頭,其後為壯觀的花鼓隊、“貓貓舞”“蚌殼舞”彝族武藝、雜耍等表演隊,從街頭至街尾進行行進式表演,直觀展示原生態的民族民間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17年的開新街,不僅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還具有較強的創新性。除了迎賓、文藝隊巡街表演、舞龍大賽、花鼓舞大賽、彝人長龍宴、焰火表演、彝族手工刺繡產品展銷、彝族特色美食一條街、土特產品展銷等數十項內容外,還新增加了萬畝花海千人花鼓舞·舞龍實景演出、中國最長彝繡作品封針儀式、“龍騰鼓震·花海騎行”全省山地自行車邀請賽以及首屆中國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等創新項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而開新街的活動範圍也從原來僅在集市上進行,擴展到萬畝油菜花海、塔衝村等地,把原來以祈福和文藝表演為主的傳統開新街活動,創辦成了集遊、購、研為一體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

2月6日在富良棚鄉塔衝村舉行的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無疑是這些活動中的焦點。富良棚鄉境內古老的彝族民間信仰、民間文藝、語言文字、服飾刺繡等有著良好傳承,尤其是以古老的龍崇拜為核心的祭龍、敬龍、舞龍、護龍的彝族龍文化,以及彝族傳統民俗咪嘎哈祭祀、開新街遊藝巡演等活動,一直是全鄉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和內涵。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富良棚鄉被列入雲南省“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行列,這不僅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與文化建設等實踐層面,而且在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理論與方法等學術層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富良棚鄉塔衝村是一個彝族山寨。開新街期間,這裡的文化旅遊活動把很多遊人都吸引到了這裡,其獨具特色的廣場舞大賽、彝人長龍宴、民俗活動展示、大娛樂篝火晚會等活動,讓遊人在狂歡之餘,盡享當地美食和民俗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

雲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是雲南省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展示與交流平臺,每兩年舉辦一屆,2017年在玉溪舉辦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其中12月13日上午將在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舞臺舉行外場演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本屆歌舞樂展演匯聚了全省16個州市22個民族的1000多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和基層文化工作者,於12月11日晚,在玉溪市聶耳大劇院開幕,將在6天時間裡展演63個節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節目單

演出時間:2017年12月13日上午 10:00-11:30

演出地點: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大舞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演出節目:

1、傳統類舞蹈 《磨皮花鼓舞》 玉溪市代表隊

2 、傳統類器樂 《阿哥四弦轉花樂》 紅河州代表隊

3 、創新類舞蹈 《滇池風韻》 昆明市代表隊

4 、創新類聲樂 《趕花街》 文山州代表隊

5 、傳統類舞蹈 《跳左腳》 楚雄州代表隊

6 、創新類舞蹈 《陶趣》 臨滄市代表隊

7 、創新類器樂 《怒族兒女歡樂多》 怒江州代表隊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8 、傳統類舞蹈 《尼西情舞》 迪慶州代表隊

9 、創新類聲樂 《灶臺歌》 玉溪市代表隊

10 、創新類舞蹈 《幸福的日子》 紅河州代表隊

11 、傳統類聲樂 《紅昭和繞覺席那》 昆明市代表隊

12 、傳統類舞蹈 《龍蟲舞》 文山州代表隊

13 、創新類聲樂 《賽裝》 楚雄州代表隊

14 、傳統類舞蹈《怒蘇·嘎》 怒江州代表隊

15、傳統類聲樂 《放豬調》 臨滄市代表隊

16 、創新類聲樂 《豐收的喜悅》 迪慶州代表隊。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參演人員覆蓋全省16個州市的22個民族,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藝人、基層文化館、文化站工作人員為主的演職人員1000餘人。其中還包括基諾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景頗族等6個人口較少民族的130餘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為了呈現更好的作品,大批基層編導與文藝工作者紮根基層,經過精心挖掘、整理、編創,將眾多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參演節目中精彩呈現,使本屆展演成為一次百花齊放、絢麗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盛宴。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特產和美食

峨山有味道鮮美、百吃不厭的峨山菌全席;有滋味醇厚、肥而不膩化念烤鵝;有凸顯彝家美味小街壩子的舂雞;有大西彝族傳統“三大碗”;有綠汁江畔的彝族特色烤乳豬;有大自然的恩賜萬畝茶山、萬畝竹海的茶全宴、竹全宴……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塔甸“三大碗”

素有美譽的“塔甸三大碗”,牛一碗、羊一碗、狗一碗,令人垂涎欲滴,可以算得上是飲食文化的一朵奇葩,萬綠叢中的一點紅。品嚐“三大碗”非得到塔甸大西山上去才能品得出感覺、品得出人生來。鍋裡的湯和肉隨時熱著,客人叫菜後,主人才現場從湯鍋撈出牛肉,切肉給客人。由於彝族山區放牛,還沿襲著祖輩傳下來的放牧習俗,因此彝家的牛肉湯鍋生態自然美味可口。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玉林泉

玉林泉是全國小曲清香型白酒代表之一,又是雲南省標杆性白酒生產企業之一。玉林泉酒源於三國時期,揚名於清朝中葉,民國初期享譽滇中,距今已有近一千八百年的歷史。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一千多年來玉林泉酒始終固守著雲南小曲白酒獨具的釀酒祕藝:小罐發酵、木甄蒸餾、掐頭去尾。以雲南獨有的小罐作為發酵容器,其特有的微孔網狀結構和良好的透氣性促進了酒體的均勻老熟,發酵週期長達32-38天,使酒香蘊育得更為充分、濃厚。蒸餾所用木甄吸收了多餘的水分,散熱又慢,使蒸餾出來的酒體純粹,並帶有清新木質香。蒸餾出來的酒,“頭酒”過熱、“尾酒”嫌淡,玉林泉僅摘取中間段小部分酒,這部分酒微量成分比例協調,酸酯協調度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玉林泉酒生產用水玉林泉水為終年湧動的活泉水,富含鍶、鋰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自然硬度低於3個德國度,PH值在6.5至7.5之間,屬最適合釀酒的生態用水。獨特的釀酒祕藝和上好的生產用水,釀造出了獨具特色、口感極佳的玉林泉酒,使玉林泉酒以其綿、甜、淨、爽的獨特風格及晶瑩剔透、清香淡雅的個性魅力,牢牢佔據廣大飲酒愛好者的心,給人們帶來了無限激情與歡樂,綿綿不絕、日久彌香。

峨山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日照豐富,雨量充沛,盛產各種野生菌。峨山人自創的菌全席,包括乾巴菌、青頭菌、牛肝菌、雞油菌等,烹飪方法有多種,可炒可煮,味道鮮美。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舂雞

民間廣為流傳的峨山舂雞被稱為一道彝族名菜, 舂雞因加入當地產的大香椿籽面、花生,口味獨特,麻辣鮮嫩,尤以小街舂雞尤為有名,由於麻、辣、香等味漸漸融入清甜雞肉之中,吃起來麻辣爽口,就像感受到了彝家人的生活,酸甜苦辣鹹盡在其中。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化念烤鵝

化念鎮素有“火鳳凰”的雅稱,又有“天然溫室”的美譽。這裡有被綠水青山環繞的天然牧場,當地人飼養的家禽就以大鵝為主。 化念烤鵝,因鵝體飽滿,腹含湯汁,滋味醇厚,從而具有皮脆、肉嫩、骨香、肥而不膩的特點。

坡腳雜菜

源自峨山彝人谷一帶,此菜與四川名菜——水煮肉片有異曲同工之處,在峨山乃至玉溪、昆明皆十分有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全竹宴

到了彜人谷,除了領略竹海的獨特魅力之外,一頓豐盛的竹宴美食可是不容錯過的。竹宴是以竹海山珍為特色的美味佳餚,以竹筍、竹蓀、竹胚胎、竹蛋等為原料,每一道菜都與“竹”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鴿子宴

一鴿勝九雞。自古以來,鴿肉不僅是皇家貴族宴席中的上乘美味,同時因其具有滋補養顏、延年益壽等功效而受到老百姓熱捧。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種一路向縣城傳遞,火種傳到哪裡,哪裡就變成歡樂的海洋。每到一個鄉鎮,人們都會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殺雞宰羊擺宴慶賀。火種傳遞到人間天堂—岔河鳳窩,鑼鼓、長號、嗩吶響徹鳳窩,伴隨著舞龍隊、花鼓舞的跳躍,鳳窩人民與來賓們載歌載舞,喜迎火種,舉行火種交接儀式,歡度火把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當夜幕降臨時,從大西神山火壇取來的火種,在取火隊伍的呵護下,途經村村寨寨一路傳遞到達峨山縣城阿普篤慕文化園。隨著長號禮炮的響起,現場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歌聲、彝族獨特的號角聲響徹整個文化園。上香行禮,敬告天地,為峨山人民祈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接著敬供三牲、果品、聖水,並撒五穀,彝族畢摩唸誦《祭祖祈福經》和《祭文》,追憶祖先阿普篤慕,表達感恩和崇敬之情,每個環節都充滿神聖感。儀式結束後,彝族群眾便絡繹不絕地向阿普篤慕上香,祭拜彝族之祖。晚上8點,吉時一到,成千上萬的彝家兒女便歡呼著、雀躍著,用從大西神山火壇火種點燃位於縣城民族團結廣場的主火把,此時,嶍峨大地通亮一片。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大西神山火壇位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花街旁的大西山頂峰,距縣城90公里,海拔2600餘米,總佔地面積136畝,由火壇和綠化帶兩大部分組成,火壇基海拔高度2600餘米,火壇分三層,高度7.5米,三層之上龜背巨石高2.1米,總高度10.6米。站在火壇第三層上,極目遠眺,群山收眼底,可謂“一覽眾山小”。

大西神山被譽為“火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峨山及周圍地區彝族火把節神火取火地,也是至今仍保留原生態鑽木取火的地方。鑽木取火儀式是峨山彝族火把節的最大特色和亮點,通過這種古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彝族火文化得以延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

2017年2月4日下午,以“樑子一路情·紮實唻果嗦”為主題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在峨山縣塔甸鎮、富良棚鄉拉開帷幕,在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中,遊人們不僅能在塔甸鎮和富良棚鄉觀賞到油菜花海,還近距離接觸到原生態的彝文化祭龍、接送花鼓娘娘、舞龍爭霸賽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本地和外地遊客前來賞遊,擴大了峨山縣文化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是峨山彝族特有的節日,流傳於富良棚鄉、塔甸鎮、岔河鄉、甸中鎮一帶,節日定在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子天。開新街的日子,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吹奏著古老的樂器,耍著龍隊,跳著花鼓,從各個寨子朝街上湧來。整個街子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以龍獅隊領頭,其後為壯觀的花鼓隊、“貓貓舞”“蚌殼舞”彝族武藝、雜耍等表演隊,從街頭至街尾進行行進式表演,直觀展示原生態的民族民間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17年的開新街,不僅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還具有較強的創新性。除了迎賓、文藝隊巡街表演、舞龍大賽、花鼓舞大賽、彝人長龍宴、焰火表演、彝族手工刺繡產品展銷、彝族特色美食一條街、土特產品展銷等數十項內容外,還新增加了萬畝花海千人花鼓舞·舞龍實景演出、中國最長彝繡作品封針儀式、“龍騰鼓震·花海騎行”全省山地自行車邀請賽以及首屆中國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等創新項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而開新街的活動範圍也從原來僅在集市上進行,擴展到萬畝油菜花海、塔衝村等地,把原來以祈福和文藝表演為主的傳統開新街活動,創辦成了集遊、購、研為一體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

2月6日在富良棚鄉塔衝村舉行的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無疑是這些活動中的焦點。富良棚鄉境內古老的彝族民間信仰、民間文藝、語言文字、服飾刺繡等有著良好傳承,尤其是以古老的龍崇拜為核心的祭龍、敬龍、舞龍、護龍的彝族龍文化,以及彝族傳統民俗咪嘎哈祭祀、開新街遊藝巡演等活動,一直是全鄉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和內涵。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富良棚鄉被列入雲南省“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行列,這不僅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與文化建設等實踐層面,而且在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理論與方法等學術層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富良棚鄉塔衝村是一個彝族山寨。開新街期間,這裡的文化旅遊活動把很多遊人都吸引到了這裡,其獨具特色的廣場舞大賽、彝人長龍宴、民俗活動展示、大娛樂篝火晚會等活動,讓遊人在狂歡之餘,盡享當地美食和民俗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

雲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是雲南省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展示與交流平臺,每兩年舉辦一屆,2017年在玉溪舉辦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其中12月13日上午將在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舞臺舉行外場演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本屆歌舞樂展演匯聚了全省16個州市22個民族的1000多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和基層文化工作者,於12月11日晚,在玉溪市聶耳大劇院開幕,將在6天時間裡展演63個節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節目單

演出時間:2017年12月13日上午 10:00-11:30

演出地點: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大舞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演出節目:

1、傳統類舞蹈 《磨皮花鼓舞》 玉溪市代表隊

2 、傳統類器樂 《阿哥四弦轉花樂》 紅河州代表隊

3 、創新類舞蹈 《滇池風韻》 昆明市代表隊

4 、創新類聲樂 《趕花街》 文山州代表隊

5 、傳統類舞蹈 《跳左腳》 楚雄州代表隊

6 、創新類舞蹈 《陶趣》 臨滄市代表隊

7 、創新類器樂 《怒族兒女歡樂多》 怒江州代表隊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8 、傳統類舞蹈 《尼西情舞》 迪慶州代表隊

9 、創新類聲樂 《灶臺歌》 玉溪市代表隊

10 、創新類舞蹈 《幸福的日子》 紅河州代表隊

11 、傳統類聲樂 《紅昭和繞覺席那》 昆明市代表隊

12 、傳統類舞蹈 《龍蟲舞》 文山州代表隊

13 、創新類聲樂 《賽裝》 楚雄州代表隊

14 、傳統類舞蹈《怒蘇·嘎》 怒江州代表隊

15、傳統類聲樂 《放豬調》 臨滄市代表隊

16 、創新類聲樂 《豐收的喜悅》 迪慶州代表隊。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參演人員覆蓋全省16個州市的22個民族,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藝人、基層文化館、文化站工作人員為主的演職人員1000餘人。其中還包括基諾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景頗族等6個人口較少民族的130餘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為了呈現更好的作品,大批基層編導與文藝工作者紮根基層,經過精心挖掘、整理、編創,將眾多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參演節目中精彩呈現,使本屆展演成為一次百花齊放、絢麗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盛宴。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特產和美食

峨山有味道鮮美、百吃不厭的峨山菌全席;有滋味醇厚、肥而不膩化念烤鵝;有凸顯彝家美味小街壩子的舂雞;有大西彝族傳統“三大碗”;有綠汁江畔的彝族特色烤乳豬;有大自然的恩賜萬畝茶山、萬畝竹海的茶全宴、竹全宴……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塔甸“三大碗”

素有美譽的“塔甸三大碗”,牛一碗、羊一碗、狗一碗,令人垂涎欲滴,可以算得上是飲食文化的一朵奇葩,萬綠叢中的一點紅。品嚐“三大碗”非得到塔甸大西山上去才能品得出感覺、品得出人生來。鍋裡的湯和肉隨時熱著,客人叫菜後,主人才現場從湯鍋撈出牛肉,切肉給客人。由於彝族山區放牛,還沿襲著祖輩傳下來的放牧習俗,因此彝家的牛肉湯鍋生態自然美味可口。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玉林泉

玉林泉是全國小曲清香型白酒代表之一,又是雲南省標杆性白酒生產企業之一。玉林泉酒源於三國時期,揚名於清朝中葉,民國初期享譽滇中,距今已有近一千八百年的歷史。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一千多年來玉林泉酒始終固守著雲南小曲白酒獨具的釀酒祕藝:小罐發酵、木甄蒸餾、掐頭去尾。以雲南獨有的小罐作為發酵容器,其特有的微孔網狀結構和良好的透氣性促進了酒體的均勻老熟,發酵週期長達32-38天,使酒香蘊育得更為充分、濃厚。蒸餾所用木甄吸收了多餘的水分,散熱又慢,使蒸餾出來的酒體純粹,並帶有清新木質香。蒸餾出來的酒,“頭酒”過熱、“尾酒”嫌淡,玉林泉僅摘取中間段小部分酒,這部分酒微量成分比例協調,酸酯協調度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玉林泉酒生產用水玉林泉水為終年湧動的活泉水,富含鍶、鋰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自然硬度低於3個德國度,PH值在6.5至7.5之間,屬最適合釀酒的生態用水。獨特的釀酒祕藝和上好的生產用水,釀造出了獨具特色、口感極佳的玉林泉酒,使玉林泉酒以其綿、甜、淨、爽的獨特風格及晶瑩剔透、清香淡雅的個性魅力,牢牢佔據廣大飲酒愛好者的心,給人們帶來了無限激情與歡樂,綿綿不絕、日久彌香。

峨山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日照豐富,雨量充沛,盛產各種野生菌。峨山人自創的菌全席,包括乾巴菌、青頭菌、牛肝菌、雞油菌等,烹飪方法有多種,可炒可煮,味道鮮美。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舂雞

民間廣為流傳的峨山舂雞被稱為一道彝族名菜, 舂雞因加入當地產的大香椿籽面、花生,口味獨特,麻辣鮮嫩,尤以小街舂雞尤為有名,由於麻、辣、香等味漸漸融入清甜雞肉之中,吃起來麻辣爽口,就像感受到了彝家人的生活,酸甜苦辣鹹盡在其中。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化念烤鵝

化念鎮素有“火鳳凰”的雅稱,又有“天然溫室”的美譽。這裡有被綠水青山環繞的天然牧場,當地人飼養的家禽就以大鵝為主。 化念烤鵝,因鵝體飽滿,腹含湯汁,滋味醇厚,從而具有皮脆、肉嫩、骨香、肥而不膩的特點。

坡腳雜菜

源自峨山彝人谷一帶,此菜與四川名菜——水煮肉片有異曲同工之處,在峨山乃至玉溪、昆明皆十分有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全竹宴

到了彜人谷,除了領略竹海的獨特魅力之外,一頓豐盛的竹宴美食可是不容錯過的。竹宴是以竹海山珍為特色的美味佳餚,以竹筍、竹蓀、竹胚胎、竹蛋等為原料,每一道菜都與“竹”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鴿子宴

一鴿勝九雞。自古以來,鴿肉不僅是皇家貴族宴席中的上乘美味,同時因其具有滋補養顏、延年益壽等功效而受到老百姓熱捧。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

峨山彝族自治縣東接玉溪市紅塔區,東南與通海縣交界,南與石屏縣接壤,西南與新平縣相連,西北與雙柏縣隔江相望,北與易門縣相通,東北與晉寧縣毗鄰。峨山舊名嶍峨,有“臨郡巖邑,省會南藩”之稱,是雲南4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滇中革命的搖籃,峨山被命名為“彝族花鼓舞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隸屬於雲南省玉溪市,在197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哺育了山蘇、納蘇、聶蘇三支彝族支系中近10萬彝族同胞。近10萬的阿普篤慕後代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一代代傳承著彝族的古老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自治縣成立於1951年5月12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彝族自治縣,也是雲南第一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縣。在世界開放、融合發展的今天,峨山彝族依然保留著日常穿著傳統服飾、說彝語、寫彝族象形文字、住傳統民居等習俗。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開新街、火把節、米嘎哈、祭祖節等彝族傳統節慶時,熱情好客的彝族兒女都會唱著四腔、跳花鼓舞慶祝,迎接四方賓客。彝族火把節素有東方狂歡節的美譽,是彝族民間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城設於雙江街道,距玉溪市24千米,距昆明市116千米。峨山縣轄2個街道(雙江街道、小街街道)、3個鎮(甸中鎮、化念鎮、塔甸鎮)、3個鄉(岔河鄉、大龍潭鄉、富良棚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民族分佈

哈尼族分佈在雙江、化念、大龍潭、甸中4個鄉鎮和街道。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谷河畔水源豐沛、土地肥美、自然條件較為優越的地方。峨山境內的哈尼族有本民族的語言而無文字。哈尼族有“俄咪吐”、“苦扎扎”、“新米節”等本民族節日。

回族主要聚居在雙江街道大白邑、小街街道文明和甸百畝3個村。回族居住城鎮近郊,自然條件優越、土地肥沃。峨山回族通用漢語和規範漢字,全民信奉伊斯蘭教,經堂教育使用阿拉伯語言和文字,風俗習慣與西北地區的回族相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蒙古族祖先隨元世祖忽必烈來自北方蒙古草原,後由通海縣興蒙鄉遷入峨山縣境,居住在小街街道水車田、小新寨、譚昌勒3個村,散居於小街社區、縣城等集鎮所在地。峨山蒙古族通用漢語普通話和規範漢文,傳統節日有“那達慕節”。

苗族、白族主要居住在雙江、小街街道和化念鎮。

傣族主要居住在雙江街道和化念鎮,散居於各鄉鎮、街道。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阿普篤慕文化園

在峨山猊江、練江兩河交匯之處,有一座巨大的彝族長者雕像——彝族祖先阿普篤慕。阿普篤慕是川、桂、黔、滇彝族共同尊奉的人文祖先。20世紀80年代初,峨山在對彝文古籍進行翻譯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畫像。2006年4月,峨山邀請了來自國內外的彝學專家和彝族聚居區的數十位學者進行論證,並取得共識——在峨山建彝族祖先阿普篤慕的塑像,同時決定每年舉行彝族祭祖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09年,峨山建立了佔地面積19畝的阿普篤慕文化園,包括阿普篤慕及其六子銅像和祭祀廣場。自2009年11月成功舉辦首屆彝族祖先文化節後,峨山成為了全國彝族同胞尋根祭祖的聖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彝族三個支系:納蘇、聶蘇、勒蘇

彝族納蘇支系

富良棚鄉境內土著民族彝族源出於我國古代西北的氐恙遊牧部落,是恙戍系和本地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元明清時期,彝族稱“羅羅”。據清康熙《嶍峨縣誌》載,境內有“黑倮倮”、“白倮倮”、“僕喇”、“山蘇”。民國時期稱夷人、山蘇。夷人分黑白兩種。建國後,統稱為彝族。峨山彝族有納蘇、聶蘇、 山蘇三個支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納蘇支系主要分佈在岔河、甸中、大龍潭、富良棚和塔甸等鄉(鎮)。納蘇服飾由包頭、喜鵲帽、長褂、小褂、圍腰、褲子、繡花鞋及手帕等組成,繡有鮮豔逼真的花草樹木、蟲魚鳥獸,飾有金銀線,活潑靈動、色彩斑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聶蘇支系

峨山彝族聶蘇支系(俗稱花腰彝)主要居住在縣城東南郊區的小街街道棚租、大維堵、雨來救和化念鎮羅裡村委會、雙江、塔甸等地。

峨山彝族花腰婦女服飾主要由頭飾、大褂(長衣)、小褂(短衣)、兜肚、腰帶、圍帶、褲子、花鞋及佩飾手帕、煙包、銀飾、纓須等組成。服飾分青年、中年、老年和喪葬服飾,每個彝族花腰婦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服飾穿著有嚴格的區別。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最有觀賞和個性特徵的是花飾圖案和花邊紋樣,分佈於整套服飾(除褲子少許外)的圖案多以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為表現內容,每種圖案施於服飾的哪個部位,都有嚴格的要求和傳統,並且根據每個圖案的含義不同,有各自特殊的象徵意義。

彝族花腰婦女服飾是峨山彝族聶蘇支系婦女的傳統服飾,也是峨山縣民族民間服飾的精品和代表。服飾製作工藝精湛、刺繡精美、裝飾突出,色彩豔麗高貴,花飾圖案有強烈的民族特徵,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審美觀、勞動觀、生育觀和愛情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山蘇服飾

山蘇婦女服飾較為簡便,流行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和與之相鄰的富良棚鄉婀娜、石板兩個村委會的山蘇村寨,頭飾用一塊長18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黑色布為包頭帕包頭,年輕婦女多用天藍色、兩邊沿邊用彩色絲線繡條式花紋和犬牙狀為飾,包頭帕中部蓋住頭頂,兩頭疊齊分別向後纏,以斜十字交叉包緊,把繡有花紋的兩頭別於後腦,使兩頭布片分左右上翹,狀如並蒂蓮花。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婦女服飾不分老少,喜穿藍色或藏青色右衽襟衣,後襬長及小腿,前襟齊腰。襟邊、託肩及衣袖均用紅、黑、藍彩色絲線繡花邊或彩色布鑲嵌,形成色彩對比鮮明的條紋。用一條長120釐米、寬20釐米的淺藍色或白色布料作腰帶,沿腰纏繞,於後腰左側打結,剩餘長帶垂及臀部,少女喜在腰帶兩頭繡花並綴以紅、綠色穗纓為飾。下裝為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製的深襠大管褲,褲腳長及小腿,腳穿繡花布鞋。

山蘇服飾以藍色為主,衣服分內外兩件,外衣無領、袖短寬大;內衣矮立領長及腰。外衣襟邊袖口大多繡有各種精美花邊,兩衣疊穿,顯露出層次分明的花邊圖案,結構簡單但樸素大方。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非遺名錄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而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它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峨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共有83項,其中代表性傳承人41人,省級6人、市級13人、縣級22人。全縣共有14個“彝族花鼓舞”傳承點和2個“彝族四腔”傳承點。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彝族花鼓舞”

“彝族服飾”

“彝族四腔 ”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

花鼓舞是峨山流傳最廣和最主要的一種民間舞蹈,舊時是主要用於喪葬時跳的祭祀性歌舞,以歌為主,舞蹈為輔,爾後逐漸演變成以舞蹈為主、歌為輔的表演形式,並且成為逢年過節、拜年賀喜、聯歡慶典等活動場合必不可少的舞蹈。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的舞蹈動作非常豐富,特別是腳部的動作變化萬千,要麼蹬、頓、甩、收、跳、越,要麼吸腳空轉、雙腳縱步、空中崴腳,同時腰、頭等部位大幅度搖擺晃動,動作乾淨利落,粗獷豪放,令人目不暇接,歎為觀止。

彝族的“跳樂”動作被大量吸收在花鼓舞中,曲調則多以漢族的花燈調為主,有35種表演套路,結構完整,內容、形式多樣,峨山也因此享有“花鼓之源”的美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與其他歌舞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他歌舞都是由樂器伴奏或邊唱邊舞,花鼓舞則是唱一段停下來舞,舞一段停下來唱,唱時無伴奏,只有舞者用鼓槌在鼓邊上敲著節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張弛有度。急鼓剛勁有力,熱情奔放,催人奮進;板鼓緩沉柔軟,柔中帶剛。在或奔放,或凝重,或流暢,或舒緩的花鼓舞節奏中,彷彿可以窺見彝族人民生產勞作、節慶習俗、宗教祭祀和文化生活的一些蹤跡。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峨山,喪葬和祭祀總是與花鼓舞息息相連。因此,花鼓舞形成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峨山彝族花鼓舞是彝族人民社會活動的產物,原始屬性就是喪葬和祭祀,是彝族文化的綜合載體和反映形式,包含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祖先文化、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對社會生產生活、自然現象等的感悟與熱愛,以及對審美的追求和創造。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喪葬花鼓舞中的“羅思則兜”(阿普篤慕踩尖刀草)動作套路,是追溯和尋訪祖先阿普篤慕六祖分支披荊斬棘、開疆拓土時的場景和部族遷徙路線。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指路舞”是指引亡靈在迴歸祖先安息的地方時,不使亡靈在途中迷失方向。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羅思則兜”和“指路舞”是喪葬花鼓舞中最重要的部分和表演內容,是彝族人民祖先崇拜和傳續祖先文化的直接表現,在彝族花鼓舞中還有許多包含某種寓意和情感表達的套路和動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花鼓舞主要分佈在峨山縣境內的西北部,即彝族聚居的甸中、岔河、高平、塔甸、亞尼、富良棚、大龍潭等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柳學光,峨山縣岔河鄉青河中哨村人。自幼喜愛花鼓舞表演,掌握花鼓舞表演套路和技巧,他的花鼓舞表演個性突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多次參加省、市、縣民族民間文藝演出。

市級非遺傳承人魯政富,雲南省峨山縣塔甸鎮九龍村人;市級非遺傳承人周興,雲南省峨山縣岔河鄉下中哨村人,是彝族花鼓舞(急鼓)表演中為數不多且有較高表演質量的表演者之一,與省級花鼓舞傳承人柳學光共同編創的動作套路“柳周對腳組合”、“那本畢”、“鬼跳腳”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服飾”

峨山“彝族服飾”憑藉其精巧的設計、精湛的繡法被列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峨山彝繡參加雲南省工藝美術第六屆“工美杯”精品評選榮獲金獎;2014年,李紹萍、肖會玉、李蓮英3位繡娘被評為省級刺繡工藝大師。

峨山縣女能人協會理事長杜瓊珍於2014年10月成立了慧玉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扛起了保護、傳承和發揚彝繡文化的大旗。該公司目前有包括3名省級刺繡工藝大師在內的員工18人,同時還有相對固定的繡娘50餘人,形成“公司+協會+基地+大師+繡娘”的經營模式。省級刺繡工藝大師李紹萍是慧玉公司的設計師,主要從事“納蘇”彝繡產品的開發與設計、繡孃的培訓與管理等工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傳承人李蓮英,峨山縣富良棚鄉大寨一組人。她13歲便開始跟隨外婆學習彝族服飾的製作,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自己天生的悟性,李蓮英通過看到的花、鳥,通過自己的想想,就能設計出各種搭配,畫在樣紙上裁剪出來,再用綵線刺繡在布上。李蓮英繪畫製作的衣服、圍腰、帶子、挎包,受到當地群眾的熱烈喜愛。

省級非遺傳承人肖會玉,峨山縣小街街道大棚租人。自幼向村裡老一輩婦女學習,熟練掌握彝族剪紙和花腰婦女服飾製作技藝,在剪紙和刺繡的圖案花樣、色彩搭配等方面融入了獨創的設計,其作品深受歡迎,遠銷省內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在出嫁前親自縫製一套精緻的花腰彝婦女服飾,是花腰彝女子一生中重要的使命。花腰彝婦女服飾製作步驟多而繁瑣,其中剪紙便是一項關鍵工藝,要將剪好的服飾花粘貼於布料,再按圖樣刺繡,最後把上百個服飾部件拼縫起來,才算完成一套完整的衣服。花腰女大多善於刺繡,但會剪紙的人寥寥無幾,肖會玉是峨山熟練掌握剪紙工藝並能承擔傳承任務的幾個花腰彝婦女之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作為彝族服飾的傳承人,依託雲南省“土風計劃”暨峨山縣彝族聶蘇(花腰)服飾文化傳承示範村項目,肖會玉在家中建立峨山縣彝族服飾(花腰)日常傳習所,利用晚上和農閒時間,向年輕族人傳授花腰彝服飾文化和彝族刺繡工藝。

肖會玉的女兒錢映花和錢映春深得母親真傳,已經全面掌握剪紙、刺繡技藝,錢映花還承擔了峨山縣花腰彝服飾花剪紙初級教學光盤的主講老師任務,二人被相繼被評為縣級民族民間工藝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四腔 ”

彝族四腔是“滇南彝族四大聲腔”(四腔、五山腔、海菜腔、山藥腔)之一,主要流傳於玉溪市的峨山、通海和華寧,以及紅河州的建水、石屏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

在峨山縣境內小街一帶的大部分彝族村寨皆有流傳。四腔大約起源於明代中晚期,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並且和當地彝族“吃火草煙”的習俗活動密不可分。四腔主要用漢語演唱,音樂則保留了彝族風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的演唱通常由“拘腔”“舍腔”“曲子”“白話”等部分組成。“曲子”是核心部分,一般七字一句。“曲子”的基本結構包括“頭腔”“二腔”“三腔”“四腔”,這四個腔每唱一遍,只唱完兩句詞,“頭腔”唱四個字,“二腔”唱三個字,“三腔”唱四個字,“四腔”唱三個字,唱完一遍為一個轉板,四腔由此得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四腔有齊唱、領唱、對唱、說唱等演唱形式,其曲調時而高亢、時而柔和,節奏舒緩,交替運用真假聲,演唱難度較大。四腔演唱,有愉悅身心、抒發情感、交友擇偶等作用,同時還具有傳承本民族歷史文化、傳播生產生活知識、教化民眾、增進民族認同感等社會功能。

四腔代表了當地彝族獨特的審美價值取向,是彝族音樂文化的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省級非遺《彝族四腔》民間藝人龍蘭珍,岔河鄉謝扎村委會象鼻小組人,龍蘭珍是峨山縣岔河鄉內知名的彝族山歌、調子演唱者,熟練掌握《彝族四腔》演唱技巧及曲子演唱套路。龍蘭珍每年積極參加我縣歷年火把節山歌比賽並取得優異的成績,在“峨山縣文化館彝族四腔傳承人培訓班”擔任授課教師,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承擔起《彝族四腔》的傳承工作。

市級非遺傳承人李成剛,峨山縣小街譚昌勒村人。自幼喜愛彝族民歌,能出色演唱四腔。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

峨山縣化念鎮司法所徐寶安自幼喜愛本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彝族傳統民間樂器製作,他善於鑽研和領悟,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實踐,全面掌握了龍頭四弦製作和雕刻技藝,並在前人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徐寶安的傳統龍頭四弦雕刻技藝,迄今共雕刻製作各種大小的上百把,做到古老和現代的結合,現為市級傳承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畢摩

喪葬祭祀是畢摩目前的主要工作,市級非遺傳承人龍祥旺,峨山縣小街街道小棚租村。1994年開始拜師學習彝族經文、祭祀禮儀等,通過學習鑽研便開始獨立從事喪葬、節慶典禮儀等的祭祀活動。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至今有近二十年的喪葬祭祀、風俗禮儀主持經歷,積累了不少的知識和經驗。現已熟練掌握了近1000個彝文字的書寫和讀法,熟識九成以上彝族經文,對彝族祭祀活動的儀式、程序、內涵全面瞭解,嫻熟掌握。現為市級傳承人。

峨山縣最年輕的彝族畢摩李曉明,掌握彝族畢摩的操作程序、經文的唸誦、使用器具等。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羽扇舞

羽扇舞是根據彝族喪儀舞蹈羽扇舞的套路進行編排,把蜻蜓點水、山鷹展翅、踩尖刀草等10多個標誌性的動作和套路,穿插在舞蹈隊形變化中,展示羽扇舞的剛柔之美。彝族傳統喪禮祭祀舞蹈羽扇舞傳承人倪文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縣民族節日

2018年8月5日晚,火把狂歡旅遊節暨第四屆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峨山縣城民族團結廣場隆重開幕,點燃祈盼吉祥幸福的火把,萬人圍著火把載歌載舞,同慶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共度不眠的火把狂歡之夜。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藝術節

2017年7月14日,第三屆中國彝族花鼓舞藝術節在玉溪峨山民族團結廣場拉開了帷幕。阿哥阿妹們,身著節日盛裝,肩挎花鼓載歌載舞。儘管當晚下著大雨,並沒有影響人們觀看節目的興致,記者在現場看到舞臺周圍擠滿了前來觀看的市民。

此次活動以“激情七月,鼓韻峨山”為主題,參加此次比賽的隊伍有11支,每支隊伍20人,共220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彝族花鼓舞,彝語稱“者波必",意為“跳鼓"。彝族花鼓舞是彝族傳統歌舞樂合一的一種祭祀類儀式舞蹈,主要用於彝族民間喪禮儀式展演,表達驅鬼安魂、送靈歸祖的文化象徵,也在“咪嘎哈“開新街"、火把節等重大民俗節祭展演,廣泛流傳於雲南省峨山彝族自治縣塔甸、甸中、岔河、富良棚與大龍潭等鄉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把節

2017年7月15日一大早,彝家兒女們便身著節日的盛裝,帶著喜悅的心情成群結隊地來到位於大西神山之巔的火壇,為神聖的取火儀式做準備。與此同時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紛至沓來,期待著親身感受火把節神祕的“鑽木取火”儀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9時9分吉時一到,鑼鼓喧天,長號、嗩吶齊鳴,身著盛裝的彝族畢摩唸誦著古老而神祕的《取火經》,圍著火壇中央的神石跳動起來,所有人靜默以待,虔誠祈福,畢摩的吟唱沉抑而又高揚,呼喚著祖先神靈的保佑,庇護家庭平安、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早已等候在神石頂上的取火者把特製的鑽木取火工具放在神石中央的木盒裡,使出全力不停地轉動。一會的功夫,神石頂冒起了青煙,取火者趕忙小心翼翼地呵護著,用火種點燃第一根火把。火把點燃後,取火者站在神石頂上,將火把高高舉起,站在神石下面猛抬頭往上一看,火把似從天而降,頓時,神山之巔歡呼雀躍,人們頂禮膜拜,鞭炮聲、嗩吶聲響起,彝族人民與火共舞引燃幸福希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離開火壇,來到塔甸大西分火點,身著美麗服飾的彝家女,敲鑼打鼓,圍著用火壇取來的聖火點燃的火把,跳起彝族花鼓舞,用彝家特有的方式喜迎聖火,各鄉鎮在次等候火種的人們絡繹不絕,大家紛紛取得火種後,念著《取火經》伍浩浩蕩蕩的簇擁著火種,把火種護送至彝鄉各地。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火種一路向縣城傳遞,火種傳到哪裡,哪裡就變成歡樂的海洋。每到一個鄉鎮,人們都會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殺雞宰羊擺宴慶賀。火種傳遞到人間天堂—岔河鳳窩,鑼鼓、長號、嗩吶響徹鳳窩,伴隨著舞龍隊、花鼓舞的跳躍,鳳窩人民與來賓們載歌載舞,喜迎火種,舉行火種交接儀式,歡度火把節。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當夜幕降臨時,從大西神山火壇取來的火種,在取火隊伍的呵護下,途經村村寨寨一路傳遞到達峨山縣城阿普篤慕文化園。隨著長號禮炮的響起,現場頓時沸騰起來,鑼鼓聲、歌聲、彝族獨特的號角聲響徹整個文化園。上香行禮,敬告天地,為峨山人民祈福。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接著敬供三牲、果品、聖水,並撒五穀,彝族畢摩唸誦《祭祖祈福經》和《祭文》,追憶祖先阿普篤慕,表達感恩和崇敬之情,每個環節都充滿神聖感。儀式結束後,彝族群眾便絡繹不絕地向阿普篤慕上香,祭拜彝族之祖。晚上8點,吉時一到,成千上萬的彝家兒女便歡呼著、雀躍著,用從大西神山火壇火種點燃位於縣城民族團結廣場的主火把,此時,嶍峨大地通亮一片。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大西神山火壇位於塔甸鎮大西村委會花街旁的大西山頂峰,距縣城90公里,海拔2600餘米,總佔地面積136畝,由火壇和綠化帶兩大部分組成,火壇基海拔高度2600餘米,火壇分三層,高度7.5米,三層之上龜背巨石高2.1米,總高度10.6米。站在火壇第三層上,極目遠眺,群山收眼底,可謂“一覽眾山小”。

大西神山被譽為“火的發源地”,自古以來就是峨山及周圍地區彝族火把節神火取火地,也是至今仍保留原生態鑽木取火的地方。鑽木取火儀式是峨山彝族火把節的最大特色和亮點,通過這種古老的方式,生生不息的彝族火文化得以延續。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

2017年2月4日下午,以“樑子一路情·紮實唻果嗦”為主題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在峨山縣塔甸鎮、富良棚鄉拉開帷幕,在為期6天的系列活動中,遊人們不僅能在塔甸鎮和富良棚鄉觀賞到油菜花海,還近距離接觸到原生態的彝文化祭龍、接送花鼓娘娘、舞龍爭霸賽等活動,吸引了眾多本地和外地遊客前來賞遊,擴大了峨山縣文化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開新街是峨山彝族特有的節日,流傳於富良棚鄉、塔甸鎮、岔河鄉、甸中鎮一帶,節日定在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子天。開新街的日子,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吹奏著古老的樂器,耍著龍隊,跳著花鼓,從各個寨子朝街上湧來。整個街子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以龍獅隊領頭,其後為壯觀的花鼓隊、“貓貓舞”“蚌殼舞”彝族武藝、雜耍等表演隊,從街頭至街尾進行行進式表演,直觀展示原生態的民族民間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2017年的開新街,不僅活動內容豐富多彩,還具有較強的創新性。除了迎賓、文藝隊巡街表演、舞龍大賽、花鼓舞大賽、彝人長龍宴、焰火表演、彝族手工刺繡產品展銷、彝族特色美食一條街、土特產品展銷等數十項內容外,還新增加了萬畝花海千人花鼓舞·舞龍實景演出、中國最長彝繡作品封針儀式、“龍騰鼓震·花海騎行”全省山地自行車邀請賽以及首屆中國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等創新項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而開新街的活動範圍也從原來僅在集市上進行,擴展到萬畝油菜花海、塔衝村等地,把原來以祈福和文藝表演為主的傳統開新街活動,創辦成了集遊、購、研為一體的開新街暨油菜花文化旅遊節。

2月6日在富良棚鄉塔衝村舉行的彝族特色旅遊小鎮文化研討會,無疑是這些活動中的焦點。富良棚鄉境內古老的彝族民間信仰、民間文藝、語言文字、服飾刺繡等有著良好傳承,尤其是以古老的龍崇拜為核心的祭龍、敬龍、舞龍、護龍的彝族龍文化,以及彝族傳統民俗咪嘎哈祭祀、開新街遊藝巡演等活動,一直是全鄉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民族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和內涵。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富良棚鄉被列入雲南省“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行列,這不僅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與文化建設等實踐層面,而且在民族特色旅遊小鎮建設理論與方法等學術層面,都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富良棚鄉塔衝村是一個彝族山寨。開新街期間,這裡的文化旅遊活動把很多遊人都吸引到了這裡,其獨具特色的廣場舞大賽、彝人長龍宴、民俗活動展示、大娛樂篝火晚會等活動,讓遊人在狂歡之餘,盡享當地美食和民俗文化。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

雲南省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是雲南省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的展示與交流平臺,每兩年舉辦一屆,2017年在玉溪舉辦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其中12月13日上午將在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舞臺舉行外場演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本屆歌舞樂展演匯聚了全省16個州市22個民族的1000多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和基層文化工作者,於12月11日晚,在玉溪市聶耳大劇院開幕,將在6天時間裡展演63個節目。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第十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節目單

演出時間:2017年12月13日上午 10:00-11:30

演出地點:峨山縣民族團結廣場大舞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演出節目:

1、傳統類舞蹈 《磨皮花鼓舞》 玉溪市代表隊

2 、傳統類器樂 《阿哥四弦轉花樂》 紅河州代表隊

3 、創新類舞蹈 《滇池風韻》 昆明市代表隊

4 、創新類聲樂 《趕花街》 文山州代表隊

5 、傳統類舞蹈 《跳左腳》 楚雄州代表隊

6 、創新類舞蹈 《陶趣》 臨滄市代表隊

7 、創新類器樂 《怒族兒女歡樂多》 怒江州代表隊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8 、傳統類舞蹈 《尼西情舞》 迪慶州代表隊

9 、創新類聲樂 《灶臺歌》 玉溪市代表隊

10 、創新類舞蹈 《幸福的日子》 紅河州代表隊

11 、傳統類聲樂 《紅昭和繞覺席那》 昆明市代表隊

12 、傳統類舞蹈 《龍蟲舞》 文山州代表隊

13 、創新類聲樂 《賽裝》 楚雄州代表隊

14 、傳統類舞蹈《怒蘇·嘎》 怒江州代表隊

15、傳統類聲樂 《放豬調》 臨滄市代表隊

16 、創新類聲樂 《豐收的喜悅》 迪慶州代表隊。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參演人員覆蓋全省16個州市的22個民族,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藝人、基層文化館、文化站工作人員為主的演職人員1000餘人。其中還包括基諾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景頗族等6個人口較少民族的130餘人。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為了呈現更好的作品,大批基層編導與文藝工作者紮根基層,經過精心挖掘、整理、編創,將眾多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參演節目中精彩呈現,使本屆展演成為一次百花齊放、絢麗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盛宴。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特產和美食

峨山有味道鮮美、百吃不厭的峨山菌全席;有滋味醇厚、肥而不膩化念烤鵝;有凸顯彝家美味小街壩子的舂雞;有大西彝族傳統“三大碗”;有綠汁江畔的彝族特色烤乳豬;有大自然的恩賜萬畝茶山、萬畝竹海的茶全宴、竹全宴……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塔甸“三大碗”

素有美譽的“塔甸三大碗”,牛一碗、羊一碗、狗一碗,令人垂涎欲滴,可以算得上是飲食文化的一朵奇葩,萬綠叢中的一點紅。品嚐“三大碗”非得到塔甸大西山上去才能品得出感覺、品得出人生來。鍋裡的湯和肉隨時熱著,客人叫菜後,主人才現場從湯鍋撈出牛肉,切肉給客人。由於彝族山區放牛,還沿襲著祖輩傳下來的放牧習俗,因此彝家的牛肉湯鍋生態自然美味可口。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玉林泉

玉林泉是全國小曲清香型白酒代表之一,又是雲南省標杆性白酒生產企業之一。玉林泉酒源於三國時期,揚名於清朝中葉,民國初期享譽滇中,距今已有近一千八百年的歷史。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一千多年來玉林泉酒始終固守著雲南小曲白酒獨具的釀酒祕藝:小罐發酵、木甄蒸餾、掐頭去尾。以雲南獨有的小罐作為發酵容器,其特有的微孔網狀結構和良好的透氣性促進了酒體的均勻老熟,發酵週期長達32-38天,使酒香蘊育得更為充分、濃厚。蒸餾所用木甄吸收了多餘的水分,散熱又慢,使蒸餾出來的酒體純粹,並帶有清新木質香。蒸餾出來的酒,“頭酒”過熱、“尾酒”嫌淡,玉林泉僅摘取中間段小部分酒,這部分酒微量成分比例協調,酸酯協調度好。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玉林泉酒生產用水玉林泉水為終年湧動的活泉水,富含鍶、鋰等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自然硬度低於3個德國度,PH值在6.5至7.5之間,屬最適合釀酒的生態用水。獨特的釀酒祕藝和上好的生產用水,釀造出了獨具特色、口感極佳的玉林泉酒,使玉林泉酒以其綿、甜、淨、爽的獨特風格及晶瑩剔透、清香淡雅的個性魅力,牢牢佔據廣大飲酒愛好者的心,給人們帶來了無限激情與歡樂,綿綿不絕、日久彌香。

峨山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日照豐富,雨量充沛,盛產各種野生菌。峨山人自創的菌全席,包括乾巴菌、青頭菌、牛肝菌、雞油菌等,烹飪方法有多種,可炒可煮,味道鮮美。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峨山舂雞

民間廣為流傳的峨山舂雞被稱為一道彝族名菜, 舂雞因加入當地產的大香椿籽面、花生,口味獨特,麻辣鮮嫩,尤以小街舂雞尤為有名,由於麻、辣、香等味漸漸融入清甜雞肉之中,吃起來麻辣爽口,就像感受到了彝家人的生活,酸甜苦辣鹹盡在其中。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化念烤鵝

化念鎮素有“火鳳凰”的雅稱,又有“天然溫室”的美譽。這裡有被綠水青山環繞的天然牧場,當地人飼養的家禽就以大鵝為主。 化念烤鵝,因鵝體飽滿,腹含湯汁,滋味醇厚,從而具有皮脆、肉嫩、骨香、肥而不膩的特點。

坡腳雜菜

源自峨山彝人谷一帶,此菜與四川名菜——水煮肉片有異曲同工之處,在峨山乃至玉溪、昆明皆十分有名。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全竹宴

到了彜人谷,除了領略竹海的獨特魅力之外,一頓豐盛的竹宴美食可是不容錯過的。竹宴是以竹海山珍為特色的美味佳餚,以竹筍、竹蓀、竹胚胎、竹蛋等為原料,每一道菜都與“竹”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繫。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鴿子宴

一鴿勝九雞。自古以來,鴿肉不僅是皇家貴族宴席中的上乘美味,同時因其具有滋補養顏、延年益壽等功效而受到老百姓熱捧。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雲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縣1


編輯:納吉茲莫

來源:話下民族風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