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丨李佳露

"

記者丨李佳露

聚焦丨印度車市現18年來最大跌幅,中國車企還好嗎?

印度雖被視為繼中國之後下一個車市高增長之地,但近期也進入“寒冬”。印度汽車商協會(SIAM)數據顯示,今年7月,印度汽車銷量約為182.5萬輛,較去年同期下滑18.7%,出現近18年來最大跌幅。

其中,乘用車銷量從去年同期的29.1萬輛下跌近31%至20.1萬輛,已連續9個月出現下滑;基數較大的兩輪車銷量也同比下降逾16%至151萬輛左右。印度金融集團Ambit汽車分析師巴蘇德國布·班納吉稱,“第一次見到車市這樣的低潮。”

車市不景氣,車企裁員頻繁被提上日程。根據SIAM統計數據,包括印度汽車製造商、零部件供應商等汽車領域裁員人數已經達到約33萬人。據悉,汽車行業佔印度製造業產出的近一半,直接或間接僱傭了3500多萬人,對印度GDP貢獻率達7%。

隨著印度車市的下滑,已經進入印度車市的中國品牌還好嗎?

發展電動車計劃導致印度車市下滑?

印度車市下滑,與其政府實施的汽車產業政策不無關係。

在印度,燃油車需要繳納高達28%的商品和服務稅。雖然今年7月,印度財政部為了鼓勵電動汽車消費,宣佈電動汽車和充電設備的商品及服務稅從此前的12%和18%均下調至5%。然而,目前印度電動車的市場份額還不到0.1%。

此前,為了遏制汙染和減少對化石燃料依賴,印度曾公佈過一項為期3年總計15億美元貼補計劃,用於補貼純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但該補貼計劃也有一項要求,即約一半的電動汽車零部件必須在印度生產。印度政府還計劃到2023年實現汽車電動化,這些舉措讓不少車企頭疼。

因為政府的政策傾向,鈴木、馬恆達和塔塔等主要製造商不得不加大新能源汽車的投資。有印度車企認為,雖然從長遠來看,政府推動本土採購有利於國內汽車工業發展,但卻擾亂了車企的銷售計劃,帶來短期陣痛。

汽車銷量銳減、就業壓力加大,導致印度在推動電動車發展時面臨來自傳統燃油車廠商的巨大壓力。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主要汽車生產廠商日前與財政部長西塔拉曼就此進行了磋商,政府或暫緩實施電動車發展規劃。

除了突然而至的電動車計劃,大部分來自影子銀行的新車貸款也間接導致印度車市下滑。影子銀行,即遊離於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等問題的信用中介體系。此前,金融集團IL&FS和德萬住宅金融公司的先後破產,導致印度影子銀行危機和信貸緊張,從而抑制了汽車消費需求,因為印度消費者購買汽車的方式主要依靠貸款。

除了經濟放緩、信貸緊縮等因素,有分析認為,印度今年進入雨季以來,多個地方出現洪澇災害,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汽車的銷售行情。

中國車企還好嗎?

事實上,2018年印度汽車銷量已經超越德國成為全球第四大汽車市場。有機構預計,到2021年,印度有望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

或許基於此,越來越多的車企選擇進入印度市場。不過,像塔塔這樣的本土汽車巨頭,到鈴木、現代、本田這樣的外來品牌,他們目前在印度的日子似乎並不好過。

如,排在印度乘用車市場前列的瑪魯蒂鈴木、現代(印度)、馬恆達和塔塔汽車等車企7月銷量均出現了兩位數下滑。具體來看,鈴木(印度)公司7月銷量下滑33.5%至約10.9萬輛;本田(印度)銷量跌幅最大,跌逾48%,銷量僅1萬多輛;本土品牌馬恆達和塔塔分別下降15%和34%。

尤其是放棄中國市場的鈴木,將焦點放在了印度汽車市場上。儘管鈴木依然在印度汽車市場佔據銷量榜首,但是從其2019年一財季報(4-6月)來看,鈴木淨利潤已出現腰斬,同比減少53%至405億日元。從今年上半年業務來看,鈴木汽車的印度業務佔其全部業務的六成以上,印度車市不景氣讓鈴木體會了“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風險。

自今年4月起,塔塔、馬恆達和本田等車企都有多家工廠出現停產情況。據外媒報道,印度汽車製造商馬恆達宣佈推遲投資計劃,並表示由於汽車行業長期負增長,約1500名臨時工會被裁退。此外,本田在印度的業務部門表示正在積極尋求辦法減少庫存積壓。

相較而言,在印度的中國車企受到的衝擊則相對較小,這或與中國車企在印度的有限佈局有關。就拿上汽集團來說,今年4月,上汽集團位於印度的海外整車基地才建成投產。今年6月,上汽開始以一款名為MG Hector的新款運動型多用SUV試水印度市場,銷售速度快於預計。

此外,長城汽車對印度市場的探索也不快。據悉,長城汽車今年2月批准了一項160萬美元的投資,將在印度當地設立辦事處。而進入印度市場時間相對較久的比亞迪,雖受到了市場下滑的影響,但在印度電動車巴士銷售方面,運營狀況良好。

Reliance Securities高級研究分析師Mitul Shah預測,印度汽車行業的“寒冬”將持續到2021財年中期才會復甦,而車企們能做的就是積極變革,等待轉機的到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