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名老中醫:很多人想養生,但卻不小心“養了病”!

養生 薏米 中醫 食療 養生雜誌 養生雜誌 2017-10-02

國家級名老中醫:很多人想養生,但卻不小心“養了病”!

作者:沈紹功 國家級名老中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節選自《大國醫講了你才懂 》

現如今,養生已經成為社會大眾的熱門話題,不僅中老年人對預防保健如數家珍,能隨口說出一些古今名方,好多年輕人也開始講求科學飲食鍛鍊,將養生列入自己的日程安排之中,有點兒“全民養生”的感覺。

但是您可知道,很多人自以為是在養生,其實卻是在“養病”。

舉個例子您可能更好理解。

國家級名老中醫:很多人想養生,但卻不小心“養了病”!

有個很受老百姓歡迎的養生節目,曾推出一款以薏米來祛溼健脾的食療方,效果非常好。但這並不代表所有人喝了都有效,我就遇到過一個不適合的案例。

我的這位患者是個中年女性,她描述說自己最近經常胃脹,尤其是晚飯後更嚴重,時不時還頭暈,大便稀。我看了看她的舌頭,舌苔白而水滑,右手脾胃脈沉滑,這是脾胃虛寒,水溼停於胃。詢問之後我得知,一個月前她婆婆看了這個養生節目的薏米食療法,之後就每天熬薏米粥,這位女士心想婆婆難得這麼疼自己,那就多喝點兒吧,但沒想到婆婆的好意卻適得其反。

其實薏米生用是偏寒涼的,這位女士本來就脾胃虛寒,吃了生薏米豈不是寒上加寒、雪上加霜!我給她開了一劑苓桂術甘湯,並勸她暫時不要喝薏米粥,以後想喝也一定要用炒薏米,炒過的薏米就不會那麼涼了。

國家級名老中醫:很多人想養生,但卻不小心“養了病”!

前兩天有位中年男士來找我,進門一看架勢就是位大老闆,他說他的問題是覺得渾身沒勁兒,最讓他想不通的是吃了那麼多補藥,反而更難受了。高麗野山參、北海道海蔘、青海蟲草、東北人蔘······補藥吃遍了也沒見一點兒好轉。

我看他面色黃暗發黑,舌苔白膩,脈沉滑。這說明他的病並不是因為虛導致的,而是因為溼,中醫講“脾主肌肉”,溼阻礙了脾的運化,他自然會渾身沒勁兒。

這位老闆每天大酒大肉,再加上各種上好的補品,不僅沒補進去,還對脾胃造成了極大的負擔,脾運化無力就生溼,溼堆積起來又妨礙脾,最終成了惡性循環。久而久之不僅會出現身重乏力,如果體內代謝廢物排不出去,三高、脂肪肝也就找上門了。

這就是典型的補出病的例子。現代人普遍攝入營養過剩,還要用黃芪、枸杞子、阿膠等補氣養血,卻不知道自己的脾胃已經無法承擔這麼重的負荷。身體好不好其實不在於你吃了多少,而在於你消化和吸收了多少。

國家級名老中醫:很多人想養生,但卻不小心“養了病”!

藥食同源是沒錯,但也要分清楚是否適合自己再下嘴。比如,秋季天干氣燥,應該多吃梨和百合,但痰溼咳嗽的人一定不能多吃;阿膠養血,但脾胃虛弱的人容易滋膩礙胃,而且月經期間更不宜多服;黃芪補氣,但氣血不虛的人久服則容易上火。所以在制訂自己的食療法時,並不是說你看到了電視臺、網上哪個方子,覺得適合自己就照搬使用,你最好能夠諮詢一下醫生。

其實只要你能“管住嘴、邁開腿”,疾病就會離你遠遠的。雖然我說“邁開腿”,但也不能過度運動。古人講“生病起於過用”,我就見過不少因為運動過量而生病的案例,有因為汗出過多導致心悸氣短的,有打羽毛球久了導致跟腱受損的,還有踢足球久了導致腰頸膝踝都有問題的……這樣的例子層出 不窮。

國家級名老中醫:很多人想養生,但卻不小心“養了病”!

《黃帝內經》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大意就是告訴我們,真正的養生就是順應四季,情緒平和,適度適量,不急不躁。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保證生活規律,就一定能養出健康的體魄。

最後,我要勸誡大家,一定不能道聽途說地養生,更不能盲目地養生,否則很有可能會背道而馳,養出一身的病。


關注健康的朋友,歡迎關注本號,瞭解更多健康知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