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來啦!這份養生指南請收好

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就要到來了。“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2019年的“三伏天”總共有40天, 7月12日“入伏”至8月20日“出伏”。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時節,炎炎夏日,如何養生避病,這份指南趕緊收起來!

三伏天來啦!這份養生指南請收好

點擊查看大圖

7月12日入伏!一年中最難熬的三伏天來了!

2019年三伏天一共有40天,其中初、中、末伏時間表如下:

初伏:2019年7月12日(農曆六月初十)——2019年7月21日(農曆六月十九)

中伏:2019年7月22日(農曆六月二十)——2019年8月10日(農曆七月初十)

末伏:2019年8月11日(農曆七月十一)——2019年8月20日(農曆七月二十)

“三伏天”特點

“三伏天”的天氣特點:氣溫高、氣壓低、空氣溼度大,容易對人體健康有不利影響。

入伏後,地表溼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溼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

三伏天防寒有妙招

1.常按足三裡穴。按足三裡穴,有助於運化水溼。取足三裡穴,握拳輕釦兩百下,以略感酸脹為度,早晚各一次,有調和營衛之氣的作用。

2.飲薑茶。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姜含揮發性姜油酮和姜油酚,有活血、祛寒、除溼、發汗之功,特別是姜具有利膽、健胃止嘔、闢腥臭、消水腫的作用,與蜂蜜合用對肝病恢復有益。有人會說夏天這麼熱喝薑茶會不會上火?其實姜的功效在於溫補,夏季吃薑,可以補陽氣,同時可以散寒發汗,化痰止咳。

3.吃羊肉。民諺有“伏天一碗羊肉湯,一個夏天不用看醫生”的說法。夏季適量喝一些羊湯,可以起到強身健體、滋陰補氣的效果。而且,夏季吃點羊肉,能夠補充營養,還可以排出身體中的毒素。不過,熱性體質、容易上火、身體容易發“癰疽疔癤”的人,並不適合“三伏補羊”,別隨意嘗試。

4.溫水泡腳。每天早睡,不要熬夜,睡前用38℃-45度的溫水泡腳,可祛溼,而且改善睡眠質量。還可以刻意出些汗,讓溼氣隨著汗水散發出去。須注意,泡腳時間不能太長,大概10-15分鐘,後背有熱烘烘的感覺即可。

5.三伏貼。三伏貼是根據中醫“天人相應”“內病外治”“冬病夏治”的觀念,通過中藥穴位敷貼,由中藥對穴位產生熱性刺激,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達到祛病保健的效果。貼敷一般適合體弱易感、哮喘、鼻炎、四肢椎體關節疾病、宮寒痛經者,能起到增強免疫力的作用,特別是經常咳嗽感冒的易感及寒性病症的人群可以考慮此法。

6.三伏灸。所謂灸法,是一種傳統中醫的外治療法,就是用艾絨等藥物在人的體表穴位上灼燙、薰熨以治病的方法。灸法藉助灸火的溫和熱力以及藥物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的目的。

7.拔火罐。拔罐可以逐寒祛溼、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扶正祛邪、治癒疾病。夏季留罐時間最好控制在10分鐘左右。

8.艾葉墊。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等功效。艾葉裝在坐墊裡,溫暖之氣從腸道進入人體,可以溫暖五臟六腑,甚至可以治療寒冷誘發的腹瀉。坐墊法可以說“坐著就能增加陽氣”。

(文字來源:新華網、河北日報等)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