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懟錯了公知許知遠?還是許知遠享受著市場套路還要自命不凡

十三邀的第二季,邀請了馬東 詳見文末原文。

在收看之前,我一直拒絕看任何人對於這個節目的評論。我很希望先去看完這個節目,不僅因為採訪對象是馬東,而且,總隱約感覺可以利用這個片子,進行一次自我審視。

馬東懟錯了公知許知遠?還是許知遠享受著市場套路還要自命不凡

圖片來自十三邀海報截圖

1

# 從奧威爾到李宇春,變得粗鄙了嗎?

《十三邀》的片頭,引用了奧威爾、赫胥黎的話。當看到前三秒鐘出現這樣的敘事方式時,我想我可能不是這個節目的受眾。

因為,非常坦白地說,以我淺薄的知識結構,我甚至不知這兩個人的名字。為了寫稿也怕粉絲罵我沒文化,我去認真學了下,才發現奧威爾原來是寫《1984》的那個作家,而赫胥黎我看了很久仍沒怎麼看懂。

按照許知遠的思維,我確實是沒文化的。

好在,在我關掉視頻之前,他提到了何炅、李宇春等等當下的所謂「俗人」。但我聽到許知遠在問馬東:

「流行文化越來越呈現粗鄙的傾向」?

這是一個問句,但其實,這個問句是一個充滿了「精英優越感」的感嘆句。對此我實在不敢苟同。

機智如馬東。他反駁:「那請問我們曾經精緻過嗎?」是啊,難道奧威爾、赫胥黎就是一個精緻的文化人的標籤嗎?何炅、李宇春、互聯網就是粗鄙的標籤嗎?

當然,從內容來看,恰是這個略顯尷尬的衝突設置,感覺《十三邀》是個在網綜氾濫的當下中的一個好節目,因為它可以讓我審視自己,雖然我不認同許知遠的觀點。

2

#「喜歡、喜歡、喜歡」

許知遠又問:你喜歡這個新時代嗎?

馬東連回了三個喜歡。

許知遠說:一點牴觸的情緒都沒有嗎?

馬東連回了三個沒有。

看到這,有點動容。因為終於有一個像馬東這樣的活生生的「人」在替我們表達我們普通大眾表達我們想說的觀點。馬東說:

「5%的人都在瞭解過去,但剩下的人都是在生活。」

節目中的許知遠老師,是精英。但他的這種5%的文化人跟「粗鄙的我」似乎沒有產生不了共振。相反,節目中的馬東,也是文化人,但他是我們內心聲音的表達者。因為他和我們95%一樣,在這個大時代的洪流中努力的生活者。

當一個節目可以如此坦誠的把問題剖開,我幾乎可以確定,這是個好節目。但遺憾,我還是對許知遠沒有任何感覺。

3

# 一個好記者,不會用「應該」和太多形容詞

許知遠說,看著隔壁鄰座的人一直在看著奇葩說,裡邊「亂七八糟的顏色」,他很傷感;許知遠說,奇葩說的話題都很「古老、陳舊」;許知遠也在不停地在追問:「好東西究竟是什麼?」

亂七八糟、陳舊、好東西……這一系列形容詞的使用,讓我總覺得他其實真的不是一個很好的採訪者,更不是一個好的記者。

以我淺薄的幾年媒體經驗,編輯很排斥我們在大眾媒體刊發的稿件中用任何形容詞。當然,現在寫公眾號的我不同,因為我沒拿記者證。

我覺得,這是一份職業自覺。可能,馬東和許知遠,換一換角色,會更好一點?馬東採訪許知遠,可能更無違和。

之後,他們的聊天越來越進入尬聊模式,這種尬聊要麼功課沒做足,要麼實在是不同的層級的對話。從內容產品的角度,其實是有那麼一點對用戶時間的不尊重。

對此,有點感觸。以前也採訪過很多投資圈內還算知名的人。開始的時候,很容易陷入這種尬聊。為了緩和這種尬聊,努力在採訪時多做點功課,以更謙卑的請教的姿態去聆聽。這樣久了,感覺尬聊似乎少了一點,多了一點點的共鳴。這種共鳴,讓人很有成就感。

跟許知遠有點類似,蔡康永也是一個讀書很多的人。但跟許知遠又有點不一樣,蔡康永總是在說大眾能夠聽得懂的話。

當許知遠去採訪蔡康永時,蔡康永開場語之後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們的採訪大概多久?」許知遠說:「隨便聊就好」。

此時,我喜歡蔡康永這種「有底線」的時間意識。我不喜歡許知遠的「隨便就好」。

4

# 用玻璃杯還是保溫杯,只要胃知道

節目中的一個細節。許知遠一直拿著一個玻璃杯。這可能是節目中的安排,也可能是被採方米未的慣例。

但,請不要再該喝白開水的年紀喝可樂。保溫杯、枸杞或者可樂,這從來都不關乎年齡。但只關乎胃的舒服程度。不信?瞧,那些拿著保溫杯的年輕人。

馬東一直保持著站立姿勢辦公。這是一份養生的自覺。但有一點不一樣,透過許知遠的玻璃杯裡,總能隱約透過一個玻璃杯,看到一個知識分子在努力著保持著自我的精英思維,但卻希望努力地去抓住這個時代的洪流,有點矛盾,有點撕裂。

當然,這個細節,我可能有點小題大做。許知遠也好,馬東也好,只要追尋內心的自覺,其實就夠了。

5

# 把馬東稱為先生,他們笑了

節目開始,許知遠稱馬東為「馬先生」。肖驍他們都笑了。我不知,這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女士先生」的先生。還是對一個文化者尊重的尊稱。兩者似乎對於馬東來說,都不過分。

以馬東的文化底蘊和閱歷,尊稱為「先生」可能並未不恰。但以電梯裡玩著農藥、流行語不離口的馬東來說,他似乎看起來真的也不過是一個馬東。這樣的多面立體馬東,即便他讀著廣告,我卻一直討厭不起來。

節目中講馬東在悉尼的留學經歷。對馬東來說,這些故事可能面對無數人講過無數次。即便我不是他的忠粉,我都有所耳聞。就這樣,越聊越無聊。

為了緩和尷尬的氣氛,許知遠拿出了一本書讀了起來。書中講對悉尼的認識。顯然馬東似乎有點心不在焉了。不過基於主持功底,馬東最後把話題圓回來了。他說悉尼很美,但有關他的記憶,可能跟我個人當時的窘境有關。這是一種「我只說跟我有關聯的看法,而不是隨便評價一個事物」的自覺。

這是俗人們喜歡的馬東。這種自覺,在蔡康永,或者何炅身上也有。或者,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我們稱之為——會說話,或者情商還不錯。

許知遠有點矛盾的自卑,也有點文人的自傲,他非常樂意把「北大」作為自己的標籤,他非常樂意引經據典的去脫口而出莎士比亞等任何名家的任何名言。當然,這都沒有毛病。可我,作為普通的人來說,似乎不願意讓他成為我朋友圈的人。

6

# 坐上奔馳,快回家

節目的冠名商是奔馳。這似乎沒有任何違和。因為所有的房地產廣告和豪車廣告都是一樣的「陳詞濫調」,追求卓越、速度激情、品質人生……

但當許知遠隱約表示,他並不那麼喜歡這個時代的速度時,總覺得奔馳和這個節目,有那麼一點的格格不入。不知道奔馳怎麼想。

節目最後出現了一個預告片,樑文道說了一句:

科技的東西發展的太快了,取代人類本身的智能。

我不太認同。我總覺得科技的東西還不夠快。就好像開頭馬東所說的,我喜歡這個新時代。喜歡,喜歡,喜歡。

個體想法,越來越比意見領袖的態度更重要。

7

# 是的,我就是95%的俗人

節目尾聲中,屏幕一直顯示著這樣一句話:

每個人都帶著成見來看待世界的,如果不帶著成見,那你對世界根本沒有看待方式。

——許知遠。

這句話的語言思路,似乎跟片頭的那個奧威爾、赫胥黎的引言很呼應。但即便我們充滿了成見,但希望我們的成見可能更變少一點。或者說,用多一點的包容去取代成見。

因為比起所謂的「我們對世界的看待方式」的東西,我們可能更在乎個人內心的感受。原諒我,我可能只是那普普通通的95%的人。活得有趣,可能對我們更重要。

最後的一個鏡頭,一輛奔馳行駛在無人的高架橋上時,有夕陽照射過來。對於許知遠和上個時代的大V們,能夠開著奔馳,用中國有嘻哈里的流行語「快回家」,或許是他們最體面的謝幕。

以上。

純屬個人看法。

我知道,可能會掉粉。

但我知道我想說的東西和有人可能能聽懂。

當然,我最終還是欣賞不了許知遠。

但我喜歡這個節目,

因為我們可以在這個節目中找到自身的定位,

以及衝突,甚至尷尬

而這,恰是因為許知遠或者許知遠們的存在。

——————————

叄趣 關注 內容營銷

用主張和態度尋求知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