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張裕農

編輯丨陳 桐

文娛價值官解讀:

ID:wenyujiazhiguan

隨著視頻平臺的崛起,各類綜藝與時俱進的發生著變化,原本並不主流的訪談類節目隨著移動端用戶增加,開始擁有穩定的觀眾群,美女僵坐演播室的訪談節目也被《十三邀》這樣的由知識分子主持的節目取代,中國的訪談類節目已經在時代更迭中潛移默化的發生了幾輪變遷。


從李湘、楊瀾到許知遠、高曉鬆,訪談節目“由表及裡”演變史


你問我答,演播室裡的萌芽期

根據郭慎之在其著作《電視傳播史》一書中所稱,中國電視傳播真正走進大市場的時間點為1993年,那麼在26年的發展過程裡,綜藝、電視劇這些電視內容的從無到有,到今天的市場極大繁榮,也不過20餘年。多品類的電視內容中,訪談節目是較晚出現的,且發展至今都不屬主流品類,但從訪談節目不到20年的變遷中,可以窺見中國文娛行業從硬件到軟件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及市場從被動接受到主動需求,再到精準細分的更迭。


從李湘、楊瀾到許知遠、高曉鬆,訪談節目“由表及裡”演變史


中國早期訪談節目的參考模式大多來自美國。其中範本之一的《奧普拉脫口秀》是美國史上收視率最高的脫口秀節目,這檔節目從1986年12月開播後持續播放了多達3000多集,最終於播出25年之後停播。奧普拉曾在節目中採訪過邁克爾·傑克遜、瑪麗亞·凱莉、惠特尼·休斯頓等、美國阿拉斯加州前州長、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的薩拉·佩林等幾乎所有美國著名的文娛明星、政商界精英。奧普拉犀利、溫暖的提問風格,讓這檔節目在主流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另一檔美國教科書式的談話節目非《艾倫秀》莫屬,主持人艾倫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對新聞人物、普通人進行訪談時,還經常會介紹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非凡智慧的普通人,往往以觀眾感興趣的話題切入。《艾倫秀》2003年9月3日首播後已獲得33個日間艾美獎,至今都是訪談類節目的標杆,而幽默風趣則是主持人艾倫的鮮明標籤。


從李湘、楊瀾到許知遠、高曉鬆,訪談節目“由表及裡”演變史


中國早期訪談節目模式為一對一提問,從央視到衛視,幾乎每個電視臺都配備一檔訪談節目,邀請到的嘉賓侷限於當紅和有作品上映的明星,以至於曾出現一個明星接受幾家訪談節目回答的問題都是一樣的。模式單一、內容雷同、主持人缺乏積累成為早期訪談節目的弊病。2000-2010之間,中國電視市場上推出幾十部訪談類節目,而現在回看,那些能沉澱下來的少數精品節目的核心競爭力,都集中在主持人能力和內涵上。

2000年年底,中央電視臺推出的一檔談話類節目《藝術人生》,每期主持人朱軍邀請一位明星與主持人、現場觀眾一起回憶過去的藝術、探討人生。但這檔節目從開播就伴隨諸多質疑,林奕華就曾表示對《藝術人生》的不滿:“內地的《藝術人生》走探求人生意義的雅俗共賞路線,只是太過嚴肅正經又會流於板著面孔說教,而且零嘴就是零嘴,何必,又何需戴上道學面具來推銷?”背靠大樹好乘涼的《藝術人生》請來的嘉賓都是陳凱歌、謝晉、蔣雯麗、潘虹、秦怡這樣的中國著名文藝界名人,但是由於市場上多元形式的訪談節目分流不少收視率,加上節目的內容單一,導致收視率停滯,2017年12月30日播出最後一期後停播。


從李湘、楊瀾到許知遠、高曉鬆,訪談節目“由表及裡”演變史


2001年,國內最早推出的高端訪談電視節目《楊瀾訪談錄》秉承“記錄時代的精神印跡”的理念,主持人楊瀾自身閱歷豐富,節目常常就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眾多領域的熱點話題,與世界各國的知名人士進行廣泛探討。採訪話題不僅圍繞時事,更以人的經歷、感受和智慧為中心,抽絲剝繭地講述人的故事,以成敗得失、人生百味來體現人的智慧和感悟。《楊瀾訪談錄》採訪過全球800多位各界精英人物,算是很多訪談節目的啟蒙教科書。

2008年,李湘也曾嘗試過訪談節目,由她主持的《背後的故事》屬於湖南衛視第二代電視產品,是一檔感動多數人的大型故事性情感類節目。當時,李湘創辦快樂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後,大部分時間都在北京,湖南衛視在北京專門為《背後的故事》設立了一個演播廳。節目播出時期,屬於李湘從娛樂主播到知性主持人的轉型期,然而這檔節目並未成就李湘的轉型夢想,《背後的故事》無非是美女主持人對明星你問我答的演播室訪談。


從李湘、楊瀾到許知遠、高曉鬆,訪談節目“由表及裡”演變史


《可凡傾聽》是上海SMG2003年開設的一檔名人訪談類欄目,主持人曹可凡帶有典型的海派風格,採訪穩健但鮮少驚喜,時間久了難免受到觀眾詬病,豆瓣評分果然並不友善。


從李湘、楊瀾到許知遠、高曉鬆,訪談節目“由表及裡”演變史


2015年,金星以脫口秀主持人的身份亮相東方衛視,《金星秀》的播出讓觀眾眼前一亮。金星的風格既接近美國脫口秀的觀點獨立,又貼近中國本土文化,收視率一直高居不下,成功霸屏。金星的採訪個人特點鮮明,問題不雷同於其他節目,很多明星在這裡展示出更真實的一面。2017年8月30日,金星發文宣佈《金星秀》將停播,其停播原因在金星的暗示下正指向《可凡傾聽》的曹可凡。

從李湘、楊瀾到許知遠、高曉鬆,訪談節目“由表及裡”演變史


在主流電視臺訪談節目中,《看見》是飽含“古典主義”情節的,這檔節目的口號是“為一個清晰的世界努力”,由柴靜負責人物專訪部分,對於從“非典一線”上走過來的女記者而言,對採訪的認真與忠誠可想而知。李安、周星馳、劍橋校長樂思哲先、姚晨……柴靜的提問和對話有一種穩定的力量,在這個“快消”年代裡卻提供巨大的信息量,讓觀眾能感受到的情感溫度。豆瓣9.2分的高分,也是對這個新聞工作者最好的致敬。


從李湘、楊瀾到許知遠、高曉鬆,訪談節目“由表及裡”演變史




舊IP升級 重返年輕市場

在日新月異的內容升級大背景下,不少節目遭到市場淘汰,而那些經得起推敲的節目也必須做出創新和改變,才能保住以往的“江湖地位”。

中國早期娛樂訪談節目《超級訪問》的主持人李靜和戴軍一度被外界譽為“中國內地的康熙組合”,他們背靠京城一流的製作班底,大規模投入資金,手握絕對優勢的人脈資源,使得《超級訪問》成為中國最具原創風格的娛樂談話節目。隨著戴軍的退出,節目轉型為《非常靜距離》,轉在深圳衛視播出,仍然是一檔明星訪談新綜藝節目。

李靜是中國為數不多的敢在鏡頭前毫不掩飾個性的女主持人,曾被《中國日報》評為中國“最會問問題的主持人”。加上李靜在娛樂圈常年積累的人脈,商業上獲得的巨大成功,她本身已經成為一個具有商業價值的IP。

轉型對李靜而言,可謂水到渠成。


從李湘、楊瀾到許知遠、高曉鬆,訪談節目“由表及裡”演變史


由李靜獨立主持的《非常靜距離》反而更能突出她的個人風格,她在營造氣氛時插科打諢很自然,親民鄰家大姐的分寸把握的很好,但提問和對話的深度有限。觀眾通過她拜訪、探班明星嘉賓工作生活場所,或由主持人邀請嘉賓做客棚內錄製,全方位、真實、立體地展現明星鮮活、真實的一面。《非常靜距離》以深圳衛視為大本營,各視頻平臺同步播出,全新的“互動+談話”大型娛樂談話節目模式,讓這檔節目在市場中產生了全新的商業價值。

另一位具有個人IP價值的訪談主持人魯豫,是從青少年就活躍在電視上的主持“老將”,自1998年開始主持《魯豫有約》開始,她就沒有離開過這檔訪談節目。鳳凰衛視推出《魯豫有約》之後,節目採訪對方包括名人、明星,難得的是還會採訪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的普通人,而魯豫的採訪風格睿智、沉靜,她總是把自己的光彩暗化,突出受訪對象的光芒。 2007年,一篇名為《陳魯豫:中國的“奧普拉”》的文章出現在CNN網站的頁面上,文章將“中國奧普拉”的美譽給了陳魯豫,並對《魯豫有約》給予充分關注與肯定。


從李湘、楊瀾到許知遠、高曉鬆,訪談節目“由表及裡”演變史


2008年,《魯豫有約》第一次轉型,從鳳凰衛視進駐湖南衛視,《魯豫有約》改名為《快樂心靈——說出你的故事》,可惜收視率不理想,一年後停播。2010年1月4日,《魯豫有約》改版為《愛傳萬家——說出你的故事》在安徽衛視播出。2015年,《魯豫有約》再次改版,登陸旅遊衛視。在7年輾轉迂迴的過程中可以看到,這個時期魯豫團隊頂著收視壓力,生存壓力,和市場上激烈的競爭,為保住純粹的談話節目而做出的努力。


從李湘、楊瀾到許知遠、高曉鬆,訪談節目“由表及裡”演變史


積蓄能量的魯豫,終於在2016年全新升級的IP中徹底爆發,《魯豫有約大咖一日行》豆瓣評分比此前《魯豫有約》高出1.6分,而魯豫對周潤發的採訪讓市場不再小看這個瘦瘦的主持人,採訪不僅霸佔微博熱搜,在行業中反饋也非常積極,觀眾第一次看到周潤發這種高高在上的大明星,日常裡如何走街串巷和小販討價還價,每天怎樣爬山……魯豫摒棄了演播室僵硬的採訪形式,突破傳統模式,找到一個更適合年輕人和互聯網節奏的節目模式。


從李湘、楊瀾到許知遠、高曉鬆,訪談節目“由表及裡”演變史


王健林、董明珠、周鴻禕、楊紫瓊等,節目請來橫跨經濟、演藝、藝術等領域的明星名人,而且幾乎全是“頭號人物”,魯豫帶領觀眾見識大咖們的日常,展示他們不為人知的生活背面。採訪王健林那期,很多觀眾首次跟著魯豫的鏡頭看到私人飛機內部,看到王健林如何在私人飛機裡打“升級”。

作為老牌訪談節目的IP,《魯豫有約一日行》和《非常靜距離》能在堅守中推陳出新,這種走出演播廳、擁抱互聯網,將訪談環境轉移到受訪對象的生活與工作空間之中的“沉浸式體驗”訪談形式,是帶節目重回巔峰的最佳途徑。

大V知識分子+網生細分市場

日前,《曉說》最後一期在優酷上播出,高曉鬆在最後一期裡坦言自己不想在一檔節目成為“笑話”時再退役,7年時間,這檔節目也到了該告別的時候。

《曉說》是2012年3月高曉鬆開始主持的純網脫口秀節目。開始只是高曉鬆在演播室裡獨立演說,慢慢加入明星和名人的專訪後,這檔節目被賦予了談話節目的屬性,甚至有觀眾在豆瓣說節目應該改名“曉鬆有約”。


從李湘、楊瀾到許知遠、高曉鬆,訪談節目“由表及裡”演變史


由於自身人脈較廣,高曉鬆的採訪對象維度也很大。政界的包括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商界包括世界首富比爾·蓋茨、體育界有C羅、文化藝術界有巖井俊二、劉慈欣、韓寒、姜文等,因為高曉鬆自身知識分子的背景,他在採訪中“乾貨”充沛,與採訪對象的對談視角更平等,接近朋友間聊天的輕鬆狀態,總能拋出觀眾期待的提問。

如果說《曉說》是文藝青年推崇的脫口秀,那麼《十三邀》則是文藝青年通往文藝彼岸的純網訪談節目,它徹底打破了固有的美女主持、演播室僵坐、問題無趣的傳統模式,可以說《十三邀》獲得的成功,也是中國觀眾文化素質提高的一種體現。能容忍一個外表不帥,且“帶著偏見出發”,經常與採訪對象“針鋒相對”的主持人,由此可見市場已經進入多元細分的時期。


從李湘、楊瀾到許知遠、高曉鬆,訪談節目“由表及裡”演變史


許知遠是單向街的創始人之一,也是中國知識分子中的“明星人物”,《十三邀》是單向空間和騰訊新聞聯合出品的一檔純網人文訪談節目。由“時代的思考者”許知遠擔任主持人,每季尋找13位行業精英,向他們發出邀請:請求觀察他們的行為,請求他們分享個人的經驗和心得;暢談對於社會現場、人生路徑、文化藝術等觀點的深度理解;提供正在發生的樣本,探求中國發展的切片。《十三邀》團隊凸顯出網生節目的自由與包容性,比如採訪導演畢贛的那期,《十三邀》團隊來到畢贛兒時成長的凱里,在畢贛的外婆家“閒聊”,廢棄的監獄、殘破的建築、高低起伏的小路,藉由這些鏡頭試圖讓觀眾理解畢贛電影裡的空間感。

從李湘、楊瀾到許知遠、高曉鬆,訪談節目“由表及裡”演變史


看看一下的數據,就能知道這檔節目受歡迎的程度:

騰訊視頻獨播,三季的總播放量超過9億。

第一季總播放量1.8億,每期平均播放量1200萬,豆瓣評分8.2

第二季總播放量4億,每期平均播放量2600萬,豆瓣評分8.4

第三季總播放量4+億,每期平均播放量3500萬,豆瓣評分8.6

許知遠是個魅力與爭議同在的知識分子,他主持的節目也具有同樣特性。不是所有人都喜歡許知遠,而《十三邀》也不是一檔國民節目,這種極為個人視角的訪談節目,從一開始就伴隨質疑聲,有觀眾詬病許知遠過於“自戀”、“不尊重採訪對象”,在許知遠與馬東對談之後,節目方過於主觀的提問形式,就多次遭到輿論的“反擊”,但這些聲音並沒有讓節目組做出改變,仍保持著帶有“偏見”的調性,這在當下整個文化產業都試圖迎合受眾的市場中十分少見的。

《不止於她》是由騰訊新聞、騰訊娛樂聯合開果科技聯手打造的女性名人紀實談話節目,對豆瓣女神雷宛螢的採訪讓這檔節目被很多網友所知道。《不止於她》屬於沉浸式訪談目,一季只邀請了四位採訪嘉賓:楊冪談流量背後的付出、胡靜談家庭與事業的抉擇、雷宛螢談自己面對網絡暴力的堅持、文雅麗談每十年重新定義一次自己……這是一檔起到女性覺醒作用的節目,而節目組定位它是給予女性觀眾“她力量”的節目,雖然節目收視數據一般,但這種細分市場的節目起到了實驗的作用。


從李湘、楊瀾到許知遠、高曉鬆,訪談節目“由表及裡”演變史



最後,編輯部同學要求以《以德服人》為壓軸,因為郭德綱作為編輯部所有記者背景音的“提供商”。《以德服人》是愛奇藝出品的純網訪談節目,郭德綱和于謙(以及其他德雲社相聲演員)陪嘉賓談話的感覺,就像坐在清風習習的衚衕口聽鄰居吹牛,全身通透的放鬆。但節目因為郭德綱的侷限性談話格局並不大,有點像市井版的“鏘鏘三人行”,屬於娛樂性較強的一檔談話節目。


從李湘、楊瀾到許知遠、高曉鬆,訪談節目“由表及裡”演變史



結語:

好的訪談節目,是幫觀眾走入未知世界的捷徑,在這個多維世界裡,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小宇宙”,通過訪談節目,得以瞭解到不同的人生、迥異的觀念,只有在廣泛瞭解世界的多元性後,我們才能對身邊的人和事更包容,更熱愛,而這,也正是訪談節目存在的價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