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曾經是匈奴、烏桓人客居最多的地區

匈奴人

西漢時,北方匈奴勢力空前強大,特別是冒頓單于(公元前209-前174年)的統領下,不斷侵犯今河北、山西、陝西、以及河套一帶,給予剛剛建立起來的西漢王朝以莫大的威脅,公元前200年,甚至連漢高祖劉邦亦被冒頓單于四十萬精兵圍困於平城白登山,差點成了匈奴單于庭的階下囚。至漢武帝即位後,採取抗戰派的主張,發動積極的防禦戰爭,匈奴的襲擾勢力才被擊退。在西漢,匈奴勢力雖然強盛,但其控制範圍也僅僅侷限於東盡遼河、西至蔥嶺、北抵貝加爾湖、南達陰山附近的秦長城,也就是說,大同附近一帶,除了屢屢遭其侵擾外,還鮮見匈奴人居住。

到了王莽時期,一些北部漢朝官吏背漢降匈奴。從此,出現了匈奴人在大同區域居住的現象。公元24年,代郡守張曄叛漢,引結匈奴為援助。當時的代郡西部屬於現在的大同區域。“更始”為光武帝劉秀稱帝前劉玄的年號,《後漢書》所言:“招匈奴,烏桓為援助”,說明已有匈奴戶落進入代郡屬縣。更能印證的是盧芳叛漢事件。公元35年,上將軍、西平王盧芳歸入匈奴、單于立盧芳為“漢帝”,以其弟盧程為中郎將,與建武五年(29年)都於九原。既然投降了匈奴的盧芳在雁門沒有守令,並於匈奴互相通兵,不難想象,當時的雁門郡地,已是胡、漢通地了。

山西大同,曾經是匈奴、烏桓人客居最多的地區

桑乾河流域

建武九年(33年),盧芳的軍隊和後漢的軍隊在高柳(今大同市陽高縣)、繁峙開戰,漢軍大敗。第二年,匈奴的左南將軍率千餘騎兵與漢軍王霸決戰於平城(大同),漢軍又一次潰敗。這些事實說明,其時大同地區的匈奴勢力已經十分強盛。後漢的防線迫於匈奴的強大軍事力量,不得已後撤。王霸將刑徒六千餘人,與杜茂治飛狐道。堆石布土,修築亭障,自帶至大同三百里,重新構築了從代郡的中心壺流河流域至平城的中心桑乾河上游地區的防線。匈奴在晉北的步步逼近,後漢防線的節節後退,充分說明了匈奴部落居民在平城(大同)一帶已成局面。

後漢建武二十四年(48年),騅牧匈奴之南管領南邊八部之眾的右奧鞬日逐王比(呼韓邪單于稽候珊之孫),歸附漢朝,自立為呼韓邪單于,遣使至後漢首都洛陽奉藩稱臣。至此,匈奴遂分為南北二部。南匈奴降漢後,其部分部落散居在雁門、代郡一帶。這個事實非常重要,匈奴的左南將軍和慄籍骨都侯分領“部眾”當包括南匈奴的的非軍事部落,同時,後漢王朝為了安撫新近歸順的南匈奴,每年供給費值一億九十餘萬,又詔令:“雲中、五原、朔方、北地、定襄、雁門、上谷、代八郡民,避匈奴內徙者歸於本土”,此時的大同地區主要居民無疑是以漢和南匈奴人為主了。

山西大同,曾經是匈奴、烏桓人客居最多的地區

東漢末,戰火連綿,南匈奴勢力處於衰弱狀態,這種狀態一直延續至魏晉。公元357年,北燕慕容派遣撫軍將軍慕容垂、中將軍慕容虔率步騎八萬進攻匈奴敕勒部,大破亡。這次戰役共斬獲敕勒十餘萬,繳獲馬匹十三萬匹,牛羊億萬頭。匈奴單于賀賴頭攝於北燕軍威勢,於是率部三萬五千人口降燕,燕人將其安置於代郡平舒(今大同市渾源縣東,廣靈縣西)。四世紀中葉,該地區除原有的散居匈奴居民外,又增加三萬五千口。南匈奴自降漢以來,其部落大部分散居在鄂爾多斯高原以南,人口最多曾達二十三萬之多。

其時居住在桑乾河上游一帶的匈奴人除了南匈奴之外,還有重要的兩支部族,即鐵弗匈奴劉虎部和獨孤部劉庫仁。四世紀初,鐵弗劉虎世居慮虒(今山西五臺縣北)之北。父親是匈奴人、母親是鮮卑人的混血兒稱作"鐵弗",所以劉虎便以此為號,稱為鐵弗部,一直散居在離著不遠的桑乾河上游一帶。劉虎是幷州五部匈奴北部統帥劉猛的侄子。另外,獨孤部劉庫仁是大同的老住戶了,居住在桑乾河上游部分地區以及廣靈、蔚縣為中心的壺流河流域,也就是說,劉庫仁遍散於現在大同和朔州所轄的所有地區。後漢末年,崛起的鮮卑族勢力逐漸南下,散居在北邊的匈奴難於抵抗,疲於奔命,有些部落已被拓跋部完全吞併,以作為拓跋部族聯合核心的三十六部之一獨孤部便是典型的例子。也可以這樣說,到四世紀中後期,雁門關外佔主要力量的鮮卑拓跋部,其部落民眾中,匈奴人佔有很大的成分。

山西大同,曾經是匈奴、烏桓人客居最多的地區

桑乾河流域

烏桓,亦作烏丸,與鮮卑族同種同源,同屬東胡種。《三國志.烏丸鮮卑族》曰:“烏丸.鮮卑即古所謂的東胡也”。東胡,古族名,因為在匈奴以東,故名。春秋戰國時,被鄰國燕將秦開擊破,退至西遼河上游地區。秦末,又被冒頓單于擊敗,其一支退居烏桓山(今內蒙古樂南部,阿魯科爾沁旗西北一百四十里的地方),稱烏桓。另一支退居鮮卑山(今大興安嶺地區),稱鮮卑。前漢,匈奴屢屢犯邊,是以遣衛青、霍去病窮追單于,將匈奴擊敗之後,烏桓被徙往遼西。上谷、遼西、右北平諸郡,以上諸郡大約在今遼寧西南、東南及河北省東北、西北一帶。

《三國志.烏桓鮮卑轉》載:遼西烏丸大人丘力居,眾五千餘落;上谷烏丸大人難樓,眾九千餘落,各稱王。而遼東大人蘇僕延,眾千餘落,自稱峭王;右北平烏丸大人烏延,眾八百餘落,自稱汗魯王,皆有計策勇健。以上是說漢武帝時,烏丸南移的情況,其方位大體還在塞外。而王莽時,烏桓迫於形勢而又難移,進入代郡。《後漢書.烏桓轉》載:“王莽篡位,擊匈奴,興十二部軍,使東城將嚴尤領烏桓,丁零兵屯代郡,皆質於郡縣。”以上引文說明,遠在漢宣帝年間,即世紀初,大同市區的壺流河流域,已有烏桓人居住。

山西大同,曾經是匈奴、烏桓人客居最多的地區

桑乾河流域

光武帝劉秀即位前,烏桓被匈奴攻破之後,人眾孤弱,不得已而臣服匈奴,每年工輸牛、馬、羊,如過時不具,則擄掠其妻女,烏桓人苦不堪言。到了匈奴壹衍鞮單于時,烏桓勢力轉強,為了報復當年冒頓單于所破之恥辱,於是發掘了單于之墓,以洩其恨。壹衍鞮單于聞訊大怒,派出二萬多精騎兵共計烏桓,結果漢軍一石二鳥,將雙方同時大敗。至王莽末,烏桓夥同匈奴屢有犯邊為寇之舉。光武帝劉秀即位初期,烏桓又配合漢軍擊討匈奴,得到了光武帝的賞賜,並開始向漢朝進貢。

另外,建武二十五年即公元49年,烏丸大人赫旦等九千餘人率眾歸降,封其渠帥為侯王者達八十餘人,使居塞內,佈列遼東屬國外,代郡、雁門、太原、朔方等諸郡。從上文可以看出,桑乾河流域是代郡,雁門郡的主要轄區,後漢初,整個區域已有烏桓居住了,這些遷移來的代郡和雁門郡的烏桓,必須招來種人,使得桑乾河流域的烏桓部眾逐漸繁衍。後來,居住在這一地區的烏桓分別稱為代郡烏桓和雁門烏桓。

山西大同,曾經是匈奴、烏桓人客居最多的地區

烏桓遷來桑乾河上游地區在二世紀不斷繁衍生息,勢力漸強,且經常與漢朝為敵。安帝永初三年(109年)秋九月,雁門烏桓與鮮卑大人丘倫等以及南匈奴骨都侯合七千騎兵入侵五原,與太守戰於高渠谷,漢軍大敗。到了二世紀末,居住在大同地區的烏桓人勢力仍未減弱,漢獻帝初平四年(193年)夏六月,袁紹與黑山軍張燕以及四營屠各胡,雁門烏桓戰於常山。到三世紀初期,休養生息在代郡、雁門的烏桓羽翼漸豐,擁兵自重,連曹操也不得不慎重對待。

一直到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都平城時的四世紀末,桑乾河流域的烏桓人數量沒有多大變化。北魏穆皇帝拓拔猗盧與其子拓跋六修作戰失敗,被其子六修所殺,鮮卑拓跋部內部大亂,衛雄等反叛歸晉,所率晉人和烏桓人共計萬戶餘,《資治通鑑》言為三萬戶,烏桓人以一半而計,也有萬戶以上之眾。晉幷州刺史劉琨是在平城(大同)收撫這些叛眾的,說明北魏在平城建都前,平城附近的烏桓人至少有三萬餘眾。另外從烏桓府徙移一事,也可以說明上述問題,前秦苻堅於太和五年(380年):“大鴻臚韓胤鄰護沙中郎將,移烏丸府於代郡平城”,在此之前,烏桓府是設在壺流河流域的可見烏桓的中心,已在四世紀未移向平城(大同)了。

山西大同,曾經是匈奴、烏桓人客居最多的地區

大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