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國內史學界存在著一種說法,那就是:匈奴帝國分裂之後南匈奴被漢朝招降,之後把北匈奴打得潰不成軍一路西遷,而北匈奴則在羅馬世界武運齊天,接連戰勝了阿蘭、東哥特,西哥特,並在最後滅亡羅馬帝國。因此,這段歷史論證了這麼一個觀點:

漢家天下的軍事實力完爆匈奴匈奴帝國,自然也完爆羅馬帝國。

最典型的是顧城有詩云:

“胡塵一入哥特西,

羅馬萬金拜單于。

誰知全歐皇太歲,

卻是漢關夜遁騎。

但是,這一支曾經在羅馬帝國邊境為非作歹之後又曾經攻入腹地的野蠻人匈人卻並非匈奴之後,自然也就不是西遷的北匈奴。

匈人就是匈奴人這種觀點是由十七世紀法國史學家德揆尼(Joseph De Guignes)於1756AD在其史學著作《匈奴通史》提出的,主要依據是語言學。拉丁文“匈人”Hvnnvs的中文譯音和匈奴非常相似。所以德揆尼認為這個匈人就是西遷的北匈奴之後。而同時期一代史學鬼才愛德華吉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關於匈奴與阿蘭人之間恩怨的內容完全採用了德揆尼所翻譯的《魏書·慄特傳》

“粟特國,在蔥嶺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居於大澤……去代一萬六千里,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

注意 ,這是漢文史籍最後一次記錄北匈奴人​的活動。再順便說一句,德揆尼還認為古中國人世古埃及人的一種······

現代的研究者在通過對各種史料的對比之後,普遍的認為匈人並不是西遷的北匈奴。

最後的匈奴——西遷的匈奴人究竟去了哪裡?又是怎樣的歸宿

熊人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把頭顱壓成偏平的樣子,十分的醜陋、不自然。

最後的匈奴——西遷的匈奴人究竟去了哪裡?又是怎樣的歸宿

《權力遊戲》中的虛擬的遊牧民族多斯拉克人。其中不穿鎧甲的設計是來自與匈人。

首先是漢魏兩晉以來所有的中文史料幾乎都不支持這匈人和北匈奴之間的繼承關係。二者之間差異實在太大,尤其明顯的是匈奴人和匈人在外表上差異很大——據中國的史書記載匈奴男子中不乏相貌英俊者,比如匈奴王子金日磾的相貌、氣質在少年時代就十分出眾,因此引起了漢武帝的注意;而在數百年後,擾亂中原的南匈奴大單于劉淵也是“姿儀魁偉,身長八尺四寸”;真正是匈奴苗裔的夏主赫連勃勃“身長八尺五寸……美風儀”;而鮮卑化的匈奴人獨孤信更是“美容儀,善騎射······好自修飾,服章有殊於眾,軍中號為獨孤郎”,是歷史上有名的“顏值擔當”。而所有的記錄匈人的文獻,幾乎都眾口一詞的都強調匈人矮小、醜陋。羅馬歷史學家威格爾這樣描述匈人的特徵:

他們的身材矮而粗壯,頭大而圓,闊臉,顴骨高,鼻翼寬,上脣鬍鬚濃密,而頷下僅有一小撮硬須,長長的耳垂上穿著孔,佩戴著一隻耳環,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

而另一位史學家阿密阿那斯在《歷史》中有這樣記載:

匈人比歐洲所有的蠻族還要野蠻很多。他們天生醜怪,四肢粗短,軀幹壯碩,大腦袋,羅圈腿,整個身體的線條就好像是上帝用斧頭在一塊老樹根上隨便砍出來的一樣。他們吃半生不熟的獸肉,或者是地裡挖出來的草根,從來不用調料;穿粗糙的亞麻布衣服,或者是鼠皮袍子,一件衣服上身以後就再也不洗不換,直到破爛不堪。

曾經親眼見過阿提拉的普里斯庫斯在《匈奴史殘稿》中描繪了阿提拉的相貌:

“他的身材矮短,胸部寬廣,頭很大,眼睛小,散發出灰色。他的鼻子是平的,臉是黑的。

所有的記載都表明:匈人中幾乎完全沒有匈奴人的普遍體貌特徵,比如修長的身材、俊朗的長相,而且匈人剃髮,而匈奴大多留長髮。最重要的是匈人文明落後到了極點,羅馬的史料中多次記載了匈人一開始沒有金屬盔甲、沒有冶金工藝,而東歐挖掘出的匈人墳墓也證明了匈人的落後——不僅沒有鎧甲,連箭簇都是骨頭做的,這說明匈人的貧困和原始。但是我們都知道匈奴人的冶金技術雖然不能和中原王朝相比,但卻也能在兩千五百年前就給自己打製精美的金飾和青銅板甲。退一萬步講,就算匈人等於匈奴這個觀點成立,那麼早在君士坦丁大帝時代,南匈奴大單于劉淵就已經佔領了長安和洛陽,也就是說匈奴人肆虐帝國腹地這種事在中國發生的比阿提拉還早了六、七十年,真不明白一些狹隘的歷史虛無主義者們有什麼可自豪的······​

最後的匈奴——西遷的匈奴人究竟去了哪裡?又是怎樣的歸宿

多斯拉克人高顏值、鬚髮濃密的設計則是來自於匈奴的特徵。

最後的匈奴——西遷的匈奴人究竟去了哪裡?又是怎樣的歸宿

匈奴金冠

最後的匈奴——西遷的匈奴人究竟去了哪裡?又是怎樣的歸宿

嵌綠松石的虎食人銀帶鉤。

最後的匈奴——西遷的匈奴人究竟去了哪裡?又是怎樣的歸宿

金帶飾——匈奴很會打扮,有自己獨特的手工藝。這和野蠻的匈人完全不同。

既然匈人並非匈奴,那麼西遷的北匈奴又應該在何處歸宿?

還看《魏書·慄特傳》中的記載,既然書中記載的那個位於”蔥嶺之西”、“去代一萬六千里”、“居於大澤”的粟特國被北匈奴滅亡,那麼只要找到這個粟特國的地點就向西遷移的北匈奴人。根據“居於大澤”的記載,這個粟特國應該位於鹹海東南。這一塊區域在第四、五世紀時為一個被稱作匈尼特人的民族所佔領。

匈尼特人是羅馬外交官馬賽裡努斯在《回憶錄》記載的一個來自於東方族群,在四世紀中期曾經突然出現在波斯帝國的東部,也就是中國史料記載的北匈奴最後的行蹤之處,並於波斯的沙普爾大帝進行了八年的持久戰,後來兩國罷兵言和波斯帝國與匈尼特化干戈為玉帛,一起對付羅馬帝國。在當時,作為外交人員的馬賽裡努斯在沙普爾大帝的宮廷中見過匈尼特人,比如沙普爾大帝的左側,就有一位匈尼特王子作為客卿侍奉。這位王子相貌英俊、舉止風雅並且非常有智慧。

最後的匈奴——西遷的匈奴人究竟去了哪裡?又是怎樣的歸宿

匈尼特人的銀幣,精美程度不遜色於同時期的羅馬金幣。

從語言學上講,希臘語稱謂為Χιονιται,其中ιται為詞綴,表示部族、族群,所以前面的Χιον才是這個民族的真正稱謂稱,這一名稱的發音就是“匈”,與拉丁文的hun和漢語中的匈奴發音都很接近。更重要的是,當時的粟特人稱這匈尼特這一民族為 Hwn。而半個世紀前,目擊過永嘉之亂,南匈奴劉曜火燒洛陽城的粟特商人,對前漢匈奴的稱呼也是如此。而且,馬賽裡努斯作為一個外交官既和匈人打過交道,也和匈尼特人有過來往,所以對兩種人之間的差別十分清楚。他曾很明白的指出匈人相貌猥瑣古怪、習俗卑劣下賤、生活貧困;而匈尼特人雖然也是遊牧民族,但卻是高大俊美、風俗接近文明人,總體上都比較富裕。從這裡後人就可以得知生活在東波斯的匈尼特人無論從那方面看,都比匈人更接近西遷的北匈奴。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這支匈奴人的經歷:再被南匈奴和宿敵漢朝擊垮之後,北匈奴人輾轉漂泊鹹海南岸,並滅亡了由粟特人建立的商業大國後,取而代之。並因此和波斯帝國發生了長達八年的戰爭。波斯的沙普爾大帝欣賞這支匈奴人的驍勇,同時也懼怕羅馬帝國從背後捅一刀,於是與之講和,承認了北匈奴人對粟特的佔領。彼此間成了盟友。一個世紀之後又被同樣來自草原的嚈噠人滅亡並且融合——據說嚈噠人是大月氏或丁零人的後代,也是突厥人的祖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