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跟孩子解釋“偷”和“拿”的概念?家長怎麼做才能不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

媽媽,媽媽,和我一起玩新橡皮泥!

“新橡皮泥?”小歐的媽媽疑惑了。似乎自己沒有給小歐買過新的橡皮泥啊,家裡那些舊的還可以用,小歐的媽媽是向來不助長小孩子喜新厭舊之風的。

“哪兒來的新橡皮泥啊?是不是爸爸給你買的?”媽媽坐到地板上,一邊把玩著新的橡皮泥,一邊問小歐。

“不是,是我從妞妞家裡拿來的!”啊--你居然從妞妞家裡……‘拿’橡皮泥?”媽媽差點兒把“偷”字脫口而出!平復了一下驚訝的心情,媽媽耐心地問小歐:“你為什麼從妞妞家裡‘拿’橡皮泥出來啊?”

"

媽媽,媽媽,和我一起玩新橡皮泥!

“新橡皮泥?”小歐的媽媽疑惑了。似乎自己沒有給小歐買過新的橡皮泥啊,家裡那些舊的還可以用,小歐的媽媽是向來不助長小孩子喜新厭舊之風的。

“哪兒來的新橡皮泥啊?是不是爸爸給你買的?”媽媽坐到地板上,一邊把玩著新的橡皮泥,一邊問小歐。

“不是,是我從妞妞家裡拿來的!”啊--你居然從妞妞家裡……‘拿’橡皮泥?”媽媽差點兒把“偷”字脫口而出!平復了一下驚訝的心情,媽媽耐心地問小歐:“你為什麼從妞妞家裡‘拿’橡皮泥出來啊?”

該如何跟孩子解釋“偷”和“拿”的概念?家長怎麼做才能不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覺得它比家裡的好,很喜歡,就把它裝進口袋帶回來了。”

哦,原來這孩子還不知道“拿”與“偷”的區別!

媽媽坐到小歐的身邊,拉著他的手說:“想拿別人的東西,一定要經過別人的同意,否則就是不懂禮貌了。你拿了妞妞家的橡皮泥,是不是應該問問姐妞同不同意呢?”媽媽特意沒對小歐說“偷”這個詞,怕他認為自己是小偷對他的內心產生影響。

小歐仰起小腦袋,思考了一會兒,說:“對,我忘記問妞妞了!”¨那明天媽媽和你一起去妞妞家還橡皮泥好不好?”“好!”小歐爽快地回答道。

這時候媽媽的心才落回了原處。

尋根究底

小寶寶“偷”東西是由於喜歡、好奇心等原因,像故事中的小歐把妞妞家的橡皮泥拿回家,僅僅是因為喜歡它,想玩而已。寶寶的這種行為,是由於無知和根本就不懂得“偷”的概念而造成的,這和“偷盜”完全是兩回事。

"

媽媽,媽媽,和我一起玩新橡皮泥!

“新橡皮泥?”小歐的媽媽疑惑了。似乎自己沒有給小歐買過新的橡皮泥啊,家裡那些舊的還可以用,小歐的媽媽是向來不助長小孩子喜新厭舊之風的。

“哪兒來的新橡皮泥啊?是不是爸爸給你買的?”媽媽坐到地板上,一邊把玩著新的橡皮泥,一邊問小歐。

“不是,是我從妞妞家裡拿來的!”啊--你居然從妞妞家裡……‘拿’橡皮泥?”媽媽差點兒把“偷”字脫口而出!平復了一下驚訝的心情,媽媽耐心地問小歐:“你為什麼從妞妞家裡‘拿’橡皮泥出來啊?”

該如何跟孩子解釋“偷”和“拿”的概念?家長怎麼做才能不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覺得它比家裡的好,很喜歡,就把它裝進口袋帶回來了。”

哦,原來這孩子還不知道“拿”與“偷”的區別!

媽媽坐到小歐的身邊,拉著他的手說:“想拿別人的東西,一定要經過別人的同意,否則就是不懂禮貌了。你拿了妞妞家的橡皮泥,是不是應該問問姐妞同不同意呢?”媽媽特意沒對小歐說“偷”這個詞,怕他認為自己是小偷對他的內心產生影響。

小歐仰起小腦袋,思考了一會兒,說:“對,我忘記問妞妞了!”¨那明天媽媽和你一起去妞妞家還橡皮泥好不好?”“好!”小歐爽快地回答道。

這時候媽媽的心才落回了原處。

尋根究底

小寶寶“偷”東西是由於喜歡、好奇心等原因,像故事中的小歐把妞妞家的橡皮泥拿回家,僅僅是因為喜歡它,想玩而已。寶寶的這種行為,是由於無知和根本就不懂得“偷”的概念而造成的,這和“偷盜”完全是兩回事。

該如何跟孩子解釋“偷”和“拿”的概念?家長怎麼做才能不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給您支招

儘管家裡有數不清的玩具,但別人家的東西還是會讓寶寶覺得更有趣,更好玩兒,很多寶寶會和小歐一樣自然地想到“拿”回家玩,爸爸媽媽知道這一情況後應該怎麼辦呢?

一、不要對寶寶用“偷”這個字眼

寶寶對“我的”“你的”“他的”這種物權概念還很模糊,所以,當拿了別人的東西后,不會認為是不好的行為,就像故事中的小歐,如果他知道這偷竊行為,就不會開心地讓媽媽和他一起玩了。所以,作為家長,當你第一次發現寶寶拿別人的東西時,一定要詢問清楚原因,別輕易對寶用“偷”這個字眼,因為寶寶的這種行為在初犯時往往是由於無知,根本不是想真的“偷”。家長應該像小歐的媽媽一樣,溫和地讓寶寶明白“拿”別人的東西一定要徵求所有者同意的道理。

二、在生活細節中培養寶寶的物權概念

在發現寶寶有“拿來主義”的現象後,家長要引起一定的重視,要在生活細節上培養並樹立寶寶良好的習慣:

第一,在平常生活中教導寶寶認識、辨別自己和別人的東西。例如在收衣服時,告訴寶寶“這衣服是爸爸的”“這襪子是妹妹的”“這是你的衣服”,然後請寶寶幫忙收到各人的衣櫃中。從具體事物中學到物品所有權的概念。

"

媽媽,媽媽,和我一起玩新橡皮泥!

“新橡皮泥?”小歐的媽媽疑惑了。似乎自己沒有給小歐買過新的橡皮泥啊,家裡那些舊的還可以用,小歐的媽媽是向來不助長小孩子喜新厭舊之風的。

“哪兒來的新橡皮泥啊?是不是爸爸給你買的?”媽媽坐到地板上,一邊把玩著新的橡皮泥,一邊問小歐。

“不是,是我從妞妞家裡拿來的!”啊--你居然從妞妞家裡……‘拿’橡皮泥?”媽媽差點兒把“偷”字脫口而出!平復了一下驚訝的心情,媽媽耐心地問小歐:“你為什麼從妞妞家裡‘拿’橡皮泥出來啊?”

該如何跟孩子解釋“偷”和“拿”的概念?家長怎麼做才能不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覺得它比家裡的好,很喜歡,就把它裝進口袋帶回來了。”

哦,原來這孩子還不知道“拿”與“偷”的區別!

媽媽坐到小歐的身邊,拉著他的手說:“想拿別人的東西,一定要經過別人的同意,否則就是不懂禮貌了。你拿了妞妞家的橡皮泥,是不是應該問問姐妞同不同意呢?”媽媽特意沒對小歐說“偷”這個詞,怕他認為自己是小偷對他的內心產生影響。

小歐仰起小腦袋,思考了一會兒,說:“對,我忘記問妞妞了!”¨那明天媽媽和你一起去妞妞家還橡皮泥好不好?”“好!”小歐爽快地回答道。

這時候媽媽的心才落回了原處。

尋根究底

小寶寶“偷”東西是由於喜歡、好奇心等原因,像故事中的小歐把妞妞家的橡皮泥拿回家,僅僅是因為喜歡它,想玩而已。寶寶的這種行為,是由於無知和根本就不懂得“偷”的概念而造成的,這和“偷盜”完全是兩回事。

該如何跟孩子解釋“偷”和“拿”的概念?家長怎麼做才能不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給您支招

儘管家裡有數不清的玩具,但別人家的東西還是會讓寶寶覺得更有趣,更好玩兒,很多寶寶會和小歐一樣自然地想到“拿”回家玩,爸爸媽媽知道這一情況後應該怎麼辦呢?

一、不要對寶寶用“偷”這個字眼

寶寶對“我的”“你的”“他的”這種物權概念還很模糊,所以,當拿了別人的東西后,不會認為是不好的行為,就像故事中的小歐,如果他知道這偷竊行為,就不會開心地讓媽媽和他一起玩了。所以,作為家長,當你第一次發現寶寶拿別人的東西時,一定要詢問清楚原因,別輕易對寶用“偷”這個字眼,因為寶寶的這種行為在初犯時往往是由於無知,根本不是想真的“偷”。家長應該像小歐的媽媽一樣,溫和地讓寶寶明白“拿”別人的東西一定要徵求所有者同意的道理。

二、在生活細節中培養寶寶的物權概念

在發現寶寶有“拿來主義”的現象後,家長要引起一定的重視,要在生活細節上培養並樹立寶寶良好的習慣:

第一,在平常生活中教導寶寶認識、辨別自己和別人的東西。例如在收衣服時,告訴寶寶“這衣服是爸爸的”“這襪子是妹妹的”“這是你的衣服”,然後請寶寶幫忙收到各人的衣櫃中。從具體事物中學到物品所有權的概念。

該如何跟孩子解釋“偷”和“拿”的概念?家長怎麼做才能不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二,寶寶拿了別人的東西回家,父母一定要讓寶寶把東西送還給小朋友若寶寶太小的話,父母可以幫助他,但物品一定要由寶寶手中交回去才好。

第三,平常帶寶寶到商店時,寶寶選了要買的東西,可以讓他把錢放到櫃檯上付賬,讓他慢慢知道東西是要用錢交換回來的,不是“拿”回來的。

另外,家長也要尊重寶寶的所有權,允許寶寶有自己的收藏品,如果家長要拿取,也必須先得到寶寶的同意。

三、培養寶寶的自制力

有時,由於寶寶的自我控制力不強,懂得拿別人的東西不對,也不光彩,但看到別人的東西好玩兒,又控制不住自己。這種情況下,家長就要著重培養寶寶的自制力,警惕寶寶因為喜歡從“拿”發展成為“偷”。

"

媽媽,媽媽,和我一起玩新橡皮泥!

“新橡皮泥?”小歐的媽媽疑惑了。似乎自己沒有給小歐買過新的橡皮泥啊,家裡那些舊的還可以用,小歐的媽媽是向來不助長小孩子喜新厭舊之風的。

“哪兒來的新橡皮泥啊?是不是爸爸給你買的?”媽媽坐到地板上,一邊把玩著新的橡皮泥,一邊問小歐。

“不是,是我從妞妞家裡拿來的!”啊--你居然從妞妞家裡……‘拿’橡皮泥?”媽媽差點兒把“偷”字脫口而出!平復了一下驚訝的心情,媽媽耐心地問小歐:“你為什麼從妞妞家裡‘拿’橡皮泥出來啊?”

該如何跟孩子解釋“偷”和“拿”的概念?家長怎麼做才能不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覺得它比家裡的好,很喜歡,就把它裝進口袋帶回來了。”

哦,原來這孩子還不知道“拿”與“偷”的區別!

媽媽坐到小歐的身邊,拉著他的手說:“想拿別人的東西,一定要經過別人的同意,否則就是不懂禮貌了。你拿了妞妞家的橡皮泥,是不是應該問問姐妞同不同意呢?”媽媽特意沒對小歐說“偷”這個詞,怕他認為自己是小偷對他的內心產生影響。

小歐仰起小腦袋,思考了一會兒,說:“對,我忘記問妞妞了!”¨那明天媽媽和你一起去妞妞家還橡皮泥好不好?”“好!”小歐爽快地回答道。

這時候媽媽的心才落回了原處。

尋根究底

小寶寶“偷”東西是由於喜歡、好奇心等原因,像故事中的小歐把妞妞家的橡皮泥拿回家,僅僅是因為喜歡它,想玩而已。寶寶的這種行為,是由於無知和根本就不懂得“偷”的概念而造成的,這和“偷盜”完全是兩回事。

該如何跟孩子解釋“偷”和“拿”的概念?家長怎麼做才能不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給您支招

儘管家裡有數不清的玩具,但別人家的東西還是會讓寶寶覺得更有趣,更好玩兒,很多寶寶會和小歐一樣自然地想到“拿”回家玩,爸爸媽媽知道這一情況後應該怎麼辦呢?

一、不要對寶寶用“偷”這個字眼

寶寶對“我的”“你的”“他的”這種物權概念還很模糊,所以,當拿了別人的東西后,不會認為是不好的行為,就像故事中的小歐,如果他知道這偷竊行為,就不會開心地讓媽媽和他一起玩了。所以,作為家長,當你第一次發現寶寶拿別人的東西時,一定要詢問清楚原因,別輕易對寶用“偷”這個字眼,因為寶寶的這種行為在初犯時往往是由於無知,根本不是想真的“偷”。家長應該像小歐的媽媽一樣,溫和地讓寶寶明白“拿”別人的東西一定要徵求所有者同意的道理。

二、在生活細節中培養寶寶的物權概念

在發現寶寶有“拿來主義”的現象後,家長要引起一定的重視,要在生活細節上培養並樹立寶寶良好的習慣:

第一,在平常生活中教導寶寶認識、辨別自己和別人的東西。例如在收衣服時,告訴寶寶“這衣服是爸爸的”“這襪子是妹妹的”“這是你的衣服”,然後請寶寶幫忙收到各人的衣櫃中。從具體事物中學到物品所有權的概念。

該如何跟孩子解釋“偷”和“拿”的概念?家長怎麼做才能不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二,寶寶拿了別人的東西回家,父母一定要讓寶寶把東西送還給小朋友若寶寶太小的話,父母可以幫助他,但物品一定要由寶寶手中交回去才好。

第三,平常帶寶寶到商店時,寶寶選了要買的東西,可以讓他把錢放到櫃檯上付賬,讓他慢慢知道東西是要用錢交換回來的,不是“拿”回來的。

另外,家長也要尊重寶寶的所有權,允許寶寶有自己的收藏品,如果家長要拿取,也必須先得到寶寶的同意。

三、培養寶寶的自制力

有時,由於寶寶的自我控制力不強,懂得拿別人的東西不對,也不光彩,但看到別人的東西好玩兒,又控制不住自己。這種情況下,家長就要著重培養寶寶的自制力,警惕寶寶因為喜歡從“拿”發展成為“偷”。

該如何跟孩子解釋“偷”和“拿”的概念?家長怎麼做才能不傷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