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老沙河城衛生院的前世今生

《邢臺老沙河城人文歷史與風物》系列之

邢臺老沙河城衛生院的前世今生

胡順安

邢臺老沙河城衛生院的前世今生

曾幾何時,在邢臺開發區沙河城附近,如果有人不舒服或病了,總會聽到建議說“去益合公看看吧”。

“益合公”,是舊時沙河縣城關鎮傳承近百年,久負盛名的私人診所。

民國初期,千年沙河古邑,一座四合院,師徒三個人,組成了“益合堂”(後改稱“益合公”)。他們師徒合作,眾志成城,憑藉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術,堅持幾十年為沙河城周邊居民治病療傷,聲名卓著。自此,“益合公”這個名字成為沙河城附近幾代人的心裡揮之不去的記憶。

從民國年間的“益合公”到如今的沙河城衛生院,在它曲折坎坷的經歷中,延續了老城“醫者仁術”的古聖風範和杏林“懸壺濟世”的醫脈傳承,也見證了邢臺老沙河城近代醫療衛生的百年發展史。

如果你在邢臺老沙河城居住了幾十年,一定記得“益合公”這個古老的傳說;如果你是遷居沙河城的新人,也一定知道沙河城衛生院這個近年來在邢臺地區鄉鎮衛生系統奔騰的一匹黑馬。

你,或者你的親人,可能曾經在此得到過某些關照。

百年的歷史長河中,沙河城的“益合公”究竟經歷了哪些滄桑鉅變?

讓我們回頭來看看它的前世今生吧。

一、緣起私診,命運多舛,沐風櫛雨近百年,薪火相傳,不忘初衷

邢臺經濟開發區沙河城衛生院的前身,是邯鄲雞澤縣知名中醫弓盡臣先生於1929年在此創辦的一傢俬人中醫診所“益合堂”,位於沙河縣城關南北街交界處的十字街口南行一百米左右(沙河縣公安局舊址南邊不遠處)的路東,坐東面西。

1930年,邢臺地區發生旱災,周邊大批難民湧入沙河縣城附近避難謀生。內丘縣人張金海、邢臺縣人靳炳南,兩個少年先後跟隨家人逃難至沙河縣城,經人引薦,拜弓盡臣先生為師,入門學徒。於是,包括弓先生在內,“益合堂”有了師徒三名醫務工作人員。當時的診所是幾間簡陋的普通平房,醫療條件非常艱苦,根本沒有像樣的醫療設備。

1934年,“益合堂”更名“益合公”。

弓先生帶領徒弟們,認真鑽研醫道,細心服務百姓。同時,他們虛懷若谷,經常走出拜師,請進傳經。短短的數年間,他們用精湛高超的醫術和周到細緻的服務,贏得了周邊老百姓的廣泛認可和讚譽。“益合公”迅速聲名鵲起,成為了當地百姓醫療治病的著名品牌。就如同北京的同仁堂一樣,在沙河城老輩人的口中,代代相傳,久負盛名。一提起“益合公”,家喻戶曉,口碑極佳。

1949年,“益合公”按照當時政府的政策,實行股份制,由弓盡臣、張金海、靳炳南,還有一位當地的王姓大夫,四人合作成立聯合診所,以中醫為主,適當兼顧西醫。

1956-1958年,國家推行公私合營,在私營企業中增加政府公股。當地政府與弓盡臣先生商議公私合營,政府出政策,並派駐之前合作的王大夫任幹部(公方代表)負責經營管理。弓盡臣出人員和技術。“益合公”更名為城關公社衛生院。不久,王先生因故辭職。城關衛生院還是弓盡臣先生師徒三人經營,人們還是習慣於稱之“益合公”。

1963年,陰雨連綿,老沙河城經歷了一次洪災。洪災過後,城關公社衛生院被沖毀。由於人民群眾的客觀需要,為了能繼續給當地群眾提供醫療服務,弓藎臣、張金海、靳炳南三人商定以個人名義各籌資600元人民幣,共計1800元,在舊址上修復重建了新的衛生院。新建的衛生院是磚木結構的四合院,設計構建比較講究,採光通風,比之前大有改善,醫療條件和環境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1990年,城關公社衛生院改名為沙河城鎮衛生院,當時在職醫療工作人員一共8人。侷限於當時的條件,這些醫務人員普遍存在學歷低,技術不成熟,經驗缺乏,而且醫療設備仍然落後,極大程度地制約了沙河城衛生院的發展。

1998年,沙河城鎮衛生院往北稍微移遷數十米入住沙河縣老公安局大院舊址(1968-1969年,沙河縣政府南遷褡褳鎮後,此處曾經先後變作“城關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城關派出所”辦公地址),佔地984平方米。醫務人員增加到9名,張勇大夫擔任院長。2005年,根據需要,沙河城鎮衛生院在原址翻蓋了近二十間新房,磚石結構,以北屋平房為主。開設有中西醫門診,主治內、兒、婦等科疾病,有簡單低配的X光機、B超機、心電圖機等。另外還有病床12張,可以最低程度的解決居民一般性的住院醫療問題。

此間,儘管待遇低下,條件艱苦,沙河城衛生院的幾代醫護人員始終堅守“苟利群眾苦亦榮,清心一片蕩渠間”的信念,堅持愛崗敬業,恪盡職守,認真鑽研業務。他們發揚不怕困難的精神,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白天坐診,晚上出診,不懼風雨,無論寒暑,為當地百姓搞好防疫和醫療服務。

近百年以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和精心經營,沙河城衛生院創造了無數的奇蹟。例如,弓盡臣先生憑著高超醫術,治癒了七萬多例各種疑難雜症患者。張金海、靳炳南兩個人治癒各種病例合計十一萬人次。張勇大夫獨自研製了很多祕方。他拒絕外地醫療機構的高薪聘請,堅持長期給附近村民做好醫療服務,為周邊數萬人緩解了病痛,受到了周邊群眾的一致好評。

令人感動的是,沙河城衛生院的前輩醫護人員具有博大的胸襟和奉獻精神。為了沙河城衛生院的生存發展,他們“獻了青春,再獻子孫”。張金海先生就是一個典型。他是內丘縣人,自從1930年代學徒入職“益合公”,一直到從沙河城衛生院工作退休。他不但把自己的全部人生奉獻給了沙河城人民,還把兒子張勇,孫子張玉明也貢獻給了沙河城的醫療事業。他兒子張勇,高中畢業就加入了沙河城衛生院這個基層醫療隊伍,從藥房司藥開始,隨父學醫。後來潛心研修,醫術高超,服務熱情,深受好評。張勇的兒子---張玉明,醫校畢業後,又堅定回到沙河城衛生院,服務家鄉人民。等等。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日子裡,忍受著條件簡陋,待遇低下,他們祖孫三代堅持為沙河城人民服務,任勞任怨。這不僅僅是讓人感念的醫術服務,更有令人敬佩的奉獻精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張金海祖孫三代人的從醫歷史,就是沙河城衛生院的半部發展史。他們三代人見證了沙河城衛生院“誕生初期的艱難成長,中年之後的舊貌變新顏,改革時代的脫胎換骨”的全部歷史。

像張金海這樣祖孫三代給沙河城人民做奉獻的,沙河城衛生院還有好幾個。這些“嫡系部隊”用堅定的信念,不畏艱苦,子承父業,薪火相傳,用幾代人的生命頑強的支撐著沙河城衛生院的生存和發展。他們一代代的傳承併發揚光大了沙河城“益合堂”懸壺濟世的醫道和精神,長期戰鬥在基層服務的第一線,熱情給當地群眾診斷治療,紓解病苦,已經成為基層醫療服務隊伍的中堅力量。他們用自己美好的青春支持了沙河城衛生事業的發展,沙河城衛生院也充實和成就了他們的美好人生。長時間的互動,他們深深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已然成為了當地人民心中的親人,深受百姓愛戴,而非僅僅是普通的醫務工作者。

二、涅槃重生,外美內優,砥礪奮進新時代,建功立業,再譜華章

2011年,沙河城衛生院隨著沙河城鎮政府的隸屬移交而劃歸邢臺經濟開發區。邢臺開發區黨工委時任領導段小勇書記高度重視民生大事,加強基層醫療設施建設,提高醫療水平,改善人民健康。

2014年5月,在邢臺開發區主要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籌資,沙河城衛生院開始勘查新址和啟動建設。新址位於107國道路西,沙河城鎮政府北鄰,端莊村東南角。2015年8月,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和建設,沙河城衛生院醫療新樓竣工,也在一片鞭炮聲中剪裁喬遷。至此,沙河城衛生院不僅完成了精彩轉身,交通便利、環境優美、設備齊全,在邢臺地區鄉鎮級衛生院中獨樹一幟,鶴立雞群,還成為了當地獨特的標誌性建築。由此,沙河城衛生院跨入了突飛猛進,日新月異的跨越式發展新階段。沙河城衛生院不僅僅從外觀和硬件建設舊貌換新顏,更在內質提升方面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各方面都可謂更上一層樓。

新的沙河城衛生院佔地面積3340平方米,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設計床位35張,醫護人員達30人,成為了一所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為一體的國辦一級綜合性醫院,同時也是城鄉醫療定點醫療機構。

新院的科室設置也更加全面合理,涵蓋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中醫科、小兒推拿科、康復科、肛腸科、預防保健科、公共衛生科、新農合管理科等,可以為廣大村民提供多元化綜合性的全方位服務。新院還增添和更新了部分重要的現代化醫療設備,配置了彩色(B超)多普勒超聲診斷儀、X線數字化攝影(DR)、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細胞分析儀、多導心電圖機等治療設備。病房寬敞明亮,配有供氧系統、呼叫對講系統、室內設有暖氣空調和鋼製多檔調節床。樓道電梯24小時隨用,標準化營養餐廳隨時開放。

邢臺開發區沙河城衛生院的新建,醫療水平的提高,為當地廣大群眾改善就醫條件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附近廣大群眾感受深刻。醫院的就診人數比前幾年明顯增多,其中門診的就診人數是之前的4倍,住院人數超過3倍。

2017年6月14日,沙河城衛生院再次迎來發展新機遇。在開發區政府和上級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沙河城衛生院加盟邢臺經濟開發區醫療集團,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邢臺市多科醫學專家定期坐診沙河城衛生院。同時,衛生院還與邢臺人民醫院聯合進行了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性分診、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並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優質、價廉、連續的醫療保健服務,造福村民。通過醫療優質資源共享,讓當地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歸屬感、榮譽感和自豪感,真真正正得到了實惠,享受到國家醫療體系改革的成果。

回首過去,雄關漫道真如鐵。雖然設備簡陋,條件艱苦,沙河城衛生院全體醫護人員在上級領導堅強有力的帶領下,精誠團結,不懼困難,奮力拼搏,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展望未來,而今邁步從頭越。沙河城衛生院前途錦繡,重任在肩。他們戒驕戒躁,誓言在新時代續寫新篇章。

縱觀沙河城衛生院的發展史,充滿了幾多坎坷,幾多辛酸,令人感慨萬千。近百年來,從民國年間師徒三人和設備簡易的四合院,到如今擁有三十名醫護人員的現代化綜合醫療中心,從交通不便的狹隘舊街到毗鄰寬闊的107國道,沙河城衛生院的化繭成蝶和浴火重生,凝聚了多少代人的心血?一百年來,沙河城衛生院,幾經變化的是名稱和地址,永恆不變的是沙河城衛生院醫務工作者“醫者仁術”的高尚風範,杏林“懸壺濟世”的醫脈傳承和待人如親的敬業精神,還有沙河城幾萬人對它的深痴情懷。

令人感念的是,歷經戰火與社會動亂的洗禮,沙河城衛生院的醫護人員,子承父業,薪火相傳,百年滄桑,不改初衷。他們長期堅守在基層第一線,堅持為當地數萬村民搞好醫療服務。解救很多群眾的痛苦,深受廣大村民的信賴和好評。

近年來,沙河城衛生院諸多同仁經過努力奮鬥,用辛勤的汗水換取了喜人的成績。他們除了累計治癒三十多萬人次的疑難雜症,衛生院和員工先後獲得多種榮譽稱號。衛生院多次被評為邢臺市文明單位等;張勇榮膺邢臺市先進工作者稱號,張勇獲得邢臺經濟開發區十大新聞人物獎,邢臺市政府二等功嘉獎;張潤洋大夫獲得邢臺市最美鄉村醫生的稱號,等等。

祝願沙河城衛生院的明天發展更好。

邢臺老沙河城衛生院的前世今生_河北胡順安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2ad21050102yi04.html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