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老沙河城的明代關帝廟

《邢臺老沙河城人文歷史與風物》系列

邢臺老沙河城的明代關帝廟

作者:胡順安

邢臺老沙河城的明代關帝廟

關帝廟,也叫關聖廟、關聖帝廟、武聖廟,民間俗稱關爺廟。是為了供奉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關羽而興建的,為武廟之祖。關羽“著忠義於生前,顯威靈於奕祀”被稱為“武聖人”,與“文聖人”孔子齊名。古代,每一個縣城只有一座祭祀孔子的文廟,同期也建有一座關帝廟。後來,逐漸普及到幾乎中國每一座城鎮鄉村都建有關帝廟,“千秋肅毖祀之”。而且關帝廟的建築規格也比較高,金闕瑤臺,殿廡俱全。關帝廟已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康熙版《沙河縣誌》圖顯示,沙河城的關帝廟位於沙河城北關的月(翁)城門外,稍微偏西,坐北面南。長七八十米左右,寬六七十米。

據考證,沙河城的關帝廟,創建年代應不遲於明代,具體年份不詳。一則,志載元朝時期,關帝廟已因“忠義”著稱而“廟貌廣建於神州”,這是歷史和大環境,沙河城作為縣治所在地,理應建有關帝廟;再則,明代萬曆年間沙河知縣姬自修曾將關帝廟改做演武場,督練兵操(後演武場北移動至北三裡鋪旁邊,御路之東。清末民初改為苗圃)。康熙年間的縣誌圖也顯示關帝廟;最後,清朝的魯傑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任沙河縣令,他剛“承乏茲土”,便去關帝廟“入廟致祭,……,惟觀其工料樸實渾厚,似在二三百年前,斷非近時所能造……,廟中有重修碑記要”,也間接印證了此說。

邢臺老沙河城的明代關帝廟

坊傳 ,沙河縣的關帝廟在創建初期,坐北面南,規格高檔,佈局規整。自南向北,路南建有戲臺,路北開始,依次建有大門,兩廡,正殿,寢室等,一應俱全。

最南端臨街的關帝廟門。東鄰御路,南對戲臺和月城。硃色木質大門寬三米,高四米。門匾書寫“武聖廟”,門板張貼門神。門口蹲坐石獅。

北關八十三歲的郭慶鳳和八十六歲的鄭老江等幾位耄耋老人根據自己兒時的記憶描述。

關帝廟對面路南的戲臺下邊有一個小型拱形橋,下邊有東西走向的流水。

關帝廟分為三進院落。第一進院落有石碑和樹木等。

穿過一道拱形的大門(也叫過廳),就是第二進院落。第二進院落裡邊有東西兩廡各一。東廡放置日常雜物,以供信徒日常生活方便;西廡系禪堂。牆壁均為外磚內坯,雕樑畫棟。

拾步前移,然後進入第三進院落。這裡建有大殿。大殿為磚木結構的單層建築,雕楹繡瓦,九檁抬樑,前後出廊式,硬山頂,面闊三間,徑深六間,房高六米,有立柱四根,金柱、角柱、簷柱各四根。殿內正中祀有關公塑像,威武雄壯,神聖威嚴。兩邊分別為關平(關帝之子,武將)和周倉(周倉,正史無載。野史備其字元福,是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在《山西通志》中也有記載,但是在真實歷史上不存在。其形象為身材高大、黑麵虯髯的關西大漢,本是黃巾軍身,關羽千里尋兄之時請求跟隨,自此對關羽忠心不二;在聽說關羽兵敗被殺後,周倉也自刎而死)。

院中植有古柏幾株,樹冠遮陰。

邢臺老沙河城的明代關帝廟

明清兩代,關帝廟履遭水患,履有修繕。尤其是清朝時期,關帝廟得到多次修擴。但大部分都是“砌葺罅(xia縫隙)漏,稍加丹堊(e用塗料粉刷牆壁)”而已,很少拆除翻蓋。

史料記載,明初,沙河縣城全部被洪水沖毀。關帝廟也傾圮無存。後再築城池,關帝廟簡單復建。明朝成化十八年(1482年),初旱繼澇,大水再毀關帝廟。葛禎擔任縣令期間,奏請縣署遷址。弘治四年 (1491年),縣署西遷新城小屯。隆慶三年大水,徹底沖毀關帝廟。弘治十八年(1501年)縣城遷回,縣令張謹(而非張瑾。瑾,金華府人,正統年間任沙河縣令,遠早於張謹)復建城池,關帝廟和北關閣樓(東鄰準提庵,故也被叫做準提庵閣)等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復建和修繕。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楊世卿初任沙河縣令,倡議眾紳捐資修建關帝廟,鳩工取材,興圮擴狹。明朝崇禎年間,縣令崔鍾英再加修繕,但是基本上也在原貌基礎上加以粉刷和鞏固。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大水,關帝廟傾圮。縣令吳極看到關帝廟“湮廢久矣”,遂籌資按照原貌修復。康熙七年(1669年)大水,無修。民間為祭祀關帝,簡單修復。康熙縣誌圖還顯示關帝廟。

志載,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沙河縣的關帝廟奉旨加封三代。

嘉慶年間,沙河縣令張孔源(1801-1804年在任)去關帝廟祭拜,看到關帝廟“向構翬(hui錦雞,五彩山雉zhi)飛棟宇。而年遠不無傾頹之感(但因為年代久遠而有一種滄桑破舊之感)。”於是,大興土木,重新修葺,殿廡尚仍其舊,採用塗料粉刷。堂壁宏敞,祠宇壯麗,“樓臺重建以新,俾有鐘鼓之樂。”

此後很久,關帝廟幾乎未修。歷經風吹日晒,大殿也有一部分倒塌,民宅佔用良多。至清朝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縣令魯傑看到關帝廟大殿“高不足兩丈(五米多),深寬不及一丈(三米)”“廟頂坍塌,神像露處,後殿亦然”。他內心忐忑,擔心關帝廟“廢則禮亦與之俱廢”,乃召集多位邑內紳士商議,重修關帝廟,於道光二十四年三月竣工並撰寫《重修關帝廟碑記》。這次修擴,關帝廟大為改觀。大殿地基抬高近一米,“正殿擴展為三楹(楹,本義指堂屋前部的柱子,引指房屋一間為一楹。出自《說文》等),寬深皆倍於舊(都是原來的兩三倍)”。後殿土坯全部更新為磚瓦。

民國年間,關帝廟大殿供奉的塑像變成了三個牌位。中間是關雲長,兩邊分別為關平和周倉。

1930年代,關帝廟在沙河縣西部山區尚有四十多畝廟地。關帝廟主管在每年的臘八(農曆臘月初八)這一天,用廟地的糧食熬成粥接濟附近窮人,隨便吃喝。

1950年代,沙河縣關帝廟開始遭到一些人為破壞。但院內還倖存清朝的沙河縣令張孔源撰寫的《重修關帝廟碑記》,署邑令葉之筠在嘉慶二十三年(1829年)撰寫的《關帝廟重修碑記》,縣令魯傑撰寫的《重修關帝廟碑記》等碑刻三四通。大殿前和東西兩側有古柏幾株。香火依然旺盛。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村民對關帝廟的人為破壞日益嚴重,大殿椽朽頂漏,兩廡倒塌,佛像搗壞。樹毀碑殘。關帝廟範圍的一部分先後變作北關小學和村委會辦公室等,有的則被民宅佔用。

1980年代,部分村民商議把原來建有過廳的地方改建為大殿,內祀關帝神像。自此,關帝廟遺址上香火再續。因為地方的侷限等多種原因,其規模和影響力銳減,大不如前。

查閱史料,關帝廟在每年春秋和五月十三舉行廟會大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