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老沙河城的舊城牆

《邢臺老沙河城人文歷史與風物》系列之

邢臺老沙河城的舊城牆

作者:胡順安

熱度 9已有 11439 次閱讀|系統分類:邢臺老沙河城人文歷史| 沙河

邢臺老沙河城的舊城牆

本文所說的“老沙河城”,也即沙河縣古城,是今河北沙河市的舊府治所, 位於現在沙河市治所褡褳鎮北邊十公里處。

《沙河縣誌》記載,沙河縣於隋開皇公元596年從龍崗縣析出,單獨置縣。沙河縣的歷史粗算起來也有一千四百多年了。沙河城是河北省千年歷史名縣古城。

如果你懷古情濃,現今想去尋找千年歷史的老沙河縣城看看,很遺憾,沙河縣府早於1968-69年南遷至域南小村---褡褳鎮,即現在沙河市府所在地(據傳是1963年大水之後,因城南緊鄰大沙河,懼怕再淹而遷),而古城也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銷聲匿跡、蕩然無存,僅遺北關村外近二十米長的殘破明代閣樓。老沙河城只是“有名無城,徒留符號”了。

有感於此,我即興把崔顥的《黃鶴樓》改寫為《沙河故城》: “故人南遷褡褳去,此地空餘北閣樓。縣府一去不復返,老城卅載空悠悠。故事歷歷坊間傳,枯草清清沙河洲。昔日城關何處是?大橋河畔使人愁”。

一天,我腦海裡突然浮現一念,百年之後,子孫們若想了解祖籍邢臺老沙河城的概貌和故事,恐怕只能是“野史傳說無真憑,官方記載多欠缺”了。於是,我萌發了寫點祖籍老沙河城的想法。

可提起筆才發現,“小城故事多”,一時無從說。

從我記事的時候起,到後來的所見所聞,以及近年查閱歷史資料,走訪部分健在的八十多歲以上的土著文化人所述,使我記憶中的古城漸近充實和豐滿。不揣冒昧,粗加整理,以《邢臺老沙河城人文歷史與風物》系列為名,分類簡述,以饗鄰眾。

邢臺老沙河城的舊城牆

沙河縣古城,俗稱“老沙河城”。隋朝公元596年置縣,隋末開始築城。初期,縣署在今沙河城東邊三裡處,因處低窪地帶,城池履遭水衝。唐朝武德元年(618年),為祈平安,避水患,沙河縣再築城池,更名溫州(志載說源自沙河西北部湯山有一溫泉),石匾刻字,鑲於門樓內側上方。公元621年,廢州復縣(邢臺著名學者冀彤軍先生綜合《永年縣誌》和沙河市封巒寺明代石碑等史料推測,廢除溫州後,沙河改名疑是溫陽縣,至宋朝複稱沙河縣)。新築城池,土牆環城,唯南北城門石礎磚壁。

唐睿宗垂拱年間到武則天獨立執政時期,沙河縣大興土木,加固城牆,翻新縣衙,修擴文廟等。城池的南北城牆設有兩個拱形主門,分別命名“泳薰” 、“拱辰”,作為進入縣城的唯一通道。拱門之上增建磚木結構、斗拱飛簷二層閣樓,地面到樓頂通高約十二米多。南北城門旁的牆壁全是大青磚砌成,牆中填滿夯實的粘土。門洞寬五米,高近四米,內置碗口粗的門栓兩道。城門俱是木質,用寬厚的鐵箍包裹,鉚釘透固。正門上端的牆壁內側鑲有一塊一米多長、六十釐米寬的石板,刻有“溫州”二字。“泳薰” 、“拱辰”則分書於南北門樓外的上方,以示吉祥。

邢臺老沙河城的舊城牆

唐末,滔天洪水再次衝襲沙河縣舊城,全城毀殆無遺。

後晉開運年間(約公元937-945年),沙河縣城池西移三裡許重建,仍築土城。規制依舊,規模擴大。

新建城池坐落在大沙河北支流的北岸,南北長兩千米左右,東西寬約一千餘米,古代御路縱穿南北。城池地勢呈北高南低,基本與中國的整體地貌相吻合,按照風水學,取名“金龜吸(探)水”。縣城四周築有高牆,南北城門及城牆均為石礎磚壁,城門依舊。東西城牆全是粘土夯實構築,高十米左右,厚八米。

傳說,初建時,城池僅僅東北隅的城牆上一個角樓,其餘地方每隔不遠處設有用於瞭望和備戰的土垛,還隱置射箭孔等。

唐末宋初,沙河城城池開挖隍河,深達五六米,寬約八九米。南北城門外設有吊橋。

宋元兩朝開始在城牆四隅增建角樓。

近七八百餘年間,沙河城池履遭水患。歷經至元二十六年,明朝成化十八年,弘治二年,隆慶三年,清朝順治十二年,康熙七年,(康熙四十七年地震),雍正八年和十一年等多次水患衝襲,沙河城履毀履建。經歷逐次修繕,沙河城的基礎建設日臻完善。例如,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因罹水患,縣令葛禎(遍查史料,葛禎離任沙河後升遷潮州府通判。弘治三年到六年縣令是王讓,弘治七年縣令為張璠fan。此間沒有出現葛禎復職)將縣治遷至西部35裡處小屯(今新城,而非小屯橋。小屯橋是屯兵之處)。地處丘陵,諸多不適。十八年(1505年)復還舊址。後任知縣張謹重築城池。再次修擴,南北增建月城(以加強防禦。因為這層外牆範圍的整體形狀酷似民間盛裝糧食用的甕缸,所以,百姓把這段外牆俗稱作“甕城”。)。按照相關理學,月城置“東南門,西北門”,南門口面東,迎趙莊村,吸辰時東來紫氣;北門朝西開,朝端莊村,納酉時夕陽祥光。月城門旁皆植巨石,上書“大路然(即官道)。”

萬曆年間(公元1572-1602年),沙河城池再修。周長五里二十步,高三丈(近十米)。南北二門重修後沿襲唐時“泳薰”,“ 拱辰”舊稱。環繞城牆外有護城河(隍河),深四米多,寬六七米左右(志載“隍深一丈有奇,闊兩丈”。據傳,實際的深寬不止於此)。

同期,在月城外二百米處新建閣樓分序南北,用於瞭望,溝通信息和設卡檢查。閣樓為石礎磚牆的歇山式兩層建築。底層中間安裝對開的兩扇木質大門,御路從中穿過(修建詳記曾刊石植於閣樓上,1950-1960年代間去向不明)。

明朝崇禎十三年(1640年),知縣崔鍾英再修城池,新擴“磚城九十三丈七尺。”二門仍舊南曰“泳薰”,北曰“拱辰”。“隍深一丈有奇,闊二丈(深四五米,寬六七米)”。

清朝順治十五年(約1658年),沙河知縣馮源在城池周圍培栽柳樹。清朝道光年間,沙河縣令魯傑漫步南關河堤鋪,看平沙浩浩,垂柳依依,過客曉徵,望殘月一鉤。興起處,欣然賦詩《河堤曉月》:“沙湧河堤一望遙,曉風楊柳舞千條。多情更有溶溶月,伴送行人過短橋。”

沙河城的城池,經十數次的修繕和擴建,至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再修,周長約六裡,高四丈(12米多),四隅有角樓,南北有改名之後雄偉的迎薰(南)、拱極(北)二門。月城門外置南、北二關和官廳,檢查過往行人,迎送官員。月城外的南北閣樓再得修葺加固(本次再修的有關石刻記載,原植北城門旁。2016年留埋於北街胡東貴位北城門內西側北屋房簷下東部)。

明末清初,老沙河城池的隍溝還保留有河水和過往吊橋。上世紀初,多處於乾涸無水的狀態。

民國六年(1917年),城南大沙河洪水咆哮,南閣樓被衝涮毀圮。

1945年秋季,在解放沙河縣戰役中,沙河城池東西兩牆被攻破,西牆佔先。是年底,沙河城南北城門及月城大門被政府拆除。因年久失修,沙河城池的城牆和殘餘門樓破損嚴重,城垣頹廢。

至1949年前後,沙河城人們的思想尚為保守,不敢隨便破壞古城,老沙河城仍保有基本原貌。1950年以後,人們為了交通行走方便,在東西城牆各拆開一個小豁口通行。這可能是古城牆被村民自毀的初始。

邢臺老沙河城的舊城牆

大約到五十年代末期,南北甕城的主體被損壞得遺留無幾,南城門的門洞尚有殘遺。1960--1975年之間,正逢我國政治經濟內外交困的時期,國內外形勢變幻不定。上級號召“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當地政府就組織民兵在四周沙河城城池的主城牆中挖建深邃的地道。每年閒暇季節,城關公社民兵營組組民兵們分段在城牆挖地道向外運土。這是對古城牆實施內質性破壞的主要時期。我們小時候常去地道里邊玩耍。幾個小夥伴相約,經常在漆黑的地道里上下求索。裡邊狹長,黑暗,蜿蜒不平。每隔一段不遠處的旁邊,時有藏洞,或腳下驟然陷阱一樣的坑,不小心突然掉進坑中,驚恐的尖叫一聲。偶爾,我們提著馬燈在地道中轉悠,想仔細看看裡邊的究竟,是為方便日後玩耍時熟悉些地形。

儘管如此破壞嚴重,但四周城牆的主體外貌大部分猶在,雖然不完好。那時,我們還在古城牆上打兒仗玩或躲迷藏。城牆兩面長滿荊棘,當地人叫“圪針”。也有枸杞,野棗樹等。下雨後,牆體潮溼光滑,滋生一些蠍子,不留意就會被蟄,疼腫幾天。

一些勤勞的老人常在基本平整成片的城牆上開墾若干小條塊的梯田,種植蓖麻或芝麻等留著自用。小時候看見大人抽菸,我們沒有煙抽,就常常跑到這些梯田裡偷偷採摘一些蓖麻葉子,晒乾,搓碎,當做菸草,用廢舊作業本的紙張捲住,點燃抽著玩。

真正對古城牆形成毀滅性破壞的,是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期。早期,村民是為了燒煤土而採挖城牆粘土。後來興起一股自建房。村民們像瘋了一樣,紛紛挖刨古城牆粘土,用平板車拉回家墊宅基。雄偉壯觀的古城牆頃刻間“灰飛煙滅”,只剩少量的斷垣殘壁。

歷經數十年變遷,隨著周圍人們從古城牆大量取土,城池的南牆和西牆最先消失,隨之是北牆,最後東牆。

邢臺老沙河城的舊城牆

早期的南北月城門外各有閣樓,遙相呼應。南邊的閣樓在民國六年發大水時被沖毀了,只剩下破舊的北閣樓。二樓早毀,後有人簡單搭建草棚以代替二層。周圍野樹雜草叢生,凌亂樹枝伸出城樓,在風中搖曳。整個閣樓,似乎更像一個風濁殘年、不修邊幅的老人向世界訴說著老沙河城悠久的歷史,又像一個常年值崗,守護著老沙河城的衛兵,向來往的行人敬禮。

邢臺老沙河城的舊城牆

夏季,在北城門外幹完農活中午回來的途中,村民常常聚在這個閣樓下的門洞中小憩。剛才還是大汗淋漓,一進門洞頓覺清風入懷,汗水飛逝,涼爽之極,勝似神仙,坐下就不想走了。

如今,這裡成了住在周圍的老人們夏季相聚閒聊的沙龍。

(2011-03-12初稿,2019/4/25修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