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嘻哈》新路數不care什麼小眾與大眾

“嘻哈”亞文化的重推是在製作環境越趨狹窄、老牌IP活力不再的檔口下的奮力一搏,背後是商業力量的操控,不再受限於借用、佔有、嵌入亞文化的被動狀態,商業邏輯同樣可以主動激發、形塑青年亞文化。

領域細分,垂直深耕

自2015年來,優酷推出的“看理想”系列獲得一致好評,播放至今發揮著長尾效應,無明星、無槽點、全硬貨的文化類節目竟然凝聚了可觀數量的粉絲受眾,成為網絡視頻垂直細分領域的佼佼者。至今,垂直細分市場已然成為“藍海”,節目不再是簡單的棚內棚外劃分而是在節目類型、題材上垂直細分,包括受眾、製作、商業點等的一檔節目的全部層面都要趨於細分。電視平臺或是臺網聯動的選秀綜藝則是儘可能擴展受眾覆蓋面,自然不會輕而易舉進行題材領域的細分。然而其中一些網綜雖追求垂直細分,大都流於表面,仍未觸動節目內容。騰訊主推的《明日之子》在形式上細分,劃分為顏值、才華、能力三大比賽項目以求粘住更多的受眾,卻不能在面面俱到中深耕每一個環節,結果背道而馳。

《中國有嘻哈》新路數不care什麼小眾與大眾

對用戶的生活方式、市場縫隙、人口和心理特徵等的分析能更全面有效地得出受眾市場範圍,有助於有針對性地進行內容生產以及吸引廣告商的精準投入。騰訊的受眾以年輕女性居多,主推二次元文化、萌暖文化;愛奇藝對用戶受眾群像分析,主打青春個性招牌。《中國有嘻哈》更將目標受眾對準了“95後”,雖然嘻哈音樂在國內的受眾市場微小,這也是節目垂直細分的步驟之一——受眾的“窄化”,在專業性上力求保質保真粘住粉絲,同時在綜藝性上不可挑剔,用其率真隨性嘻哈風格的文化吸引年輕一代受眾,接入大眾視野。圈聚用戶垂直細分,高粘性的粉絲也自然促成了社群經濟的拓展。

“迷”成就“嘻哈現象”

綜藝節目所有“套路”的最終目標即是吸引一批粉絲併發揮其圈聚效應繼而粘住更多的受眾,“迷”是促成一檔節目傳播的關鍵力量。追求平民化、掙脫條理框架的“嘻哈”文化觸及了受眾的嗨點,不譁眾取寵,張揚、敢說、躁動不安無一不是對準了渴求個性的年輕一代。約翰·費斯克在詮釋大眾文化迷時多次提到的“麥當娜現象”,粉絲非但不是文化複製品而是主動有選擇地去看、去聽、去模仿。“Freestyle(即興說唱)”也成為了“嘻哈現象”的主要表現方面。“迷”是一個主動的、具有創造力和生產力的群體。粉絲為歐陽靖、為孫八一等叫好稱讚,抱怨節目組的賽制,質疑冠軍內定,樂此不疲地為選手投票,主動科普嘻哈知識,尋找選手同款搭配……具有個人化情趣偏好的“小敘事”滲入其中,對“嘻哈”文化盡情拼貼和戲仿,掠走對自己有用或愉悅的東西。嘻哈“迷”通過購買愛奇藝VIP,參與社交圈子評論、申請線下商演等已經參與到“嘻哈現象”的生產製造中。

《中國有嘻哈》新路數不care什麼小眾與大眾

“迷”文化是積極主動的受眾觀的重要部分,是產生和循環意義與愉悅的自下而上的參與性的文化。嘻哈音樂在媒介傳播中必然是一種小眾文化,但受眾反而能從其中生產出與自己生活經驗契合的相關意義。在微博、微信八卦賬號被封,嗶哩嗶哩等網站視頻遭下架的監管浪潮下,我行我素的“嘻哈”文化更是對受眾的慰藉,《中國有嘻哈》便成了意義生產的場所之一。

《中國有嘻哈》在節目題材與形式甚至精神內核上都另擇跑道起飛,成為2017年暑期檔網絡綜藝當仁不讓的爆款。關於選秀綜藝“反套路”的升維之舉,《中國有嘻哈》可謂大獲全勝。反觀“綜N代”的泥潭困境,能否擁有持久力保持內容常新(投黑馬www.touheima.com專注於文創領域的眾籌平臺),亦是該檔選秀網綜無法輕越的關卡。同時,沸沸揚揚的“嘻哈”文化已然踏入了商業變現的道路,“一旦代表亞文化最初的創新被轉化為商品,變得唾手可得時,它們就會變得僵化”,赫伯迪格關於亞文化的憂慮註定亦會在《中國有嘻哈》上演,“嘻哈”文化有可能被主流文化馴化直至收編,消弭掉其最初的獨立性與創造性趨於告終。同時,一檔爆款的成功並不能證實選秀節目尚能流行,但就其對受眾多元化偏好的滿足來看實屬不易,更為同時代綜藝做出了內容垂直細分深耕的嘗試。

(文章來源於:媒意見摘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