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伯族簡志

圖為錫伯族

一、民族概況

錫伯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現有人口190481人。主要分佈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白治縣和霍城縣伊車嘎善錫伯族鄉,遼寧省瀋陽市新城子區興隆臺錫伯族鎮、新城子區黃家錫伯族鄉等地。

錫伯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它是傳承本民族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和媒介。錫伯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錫伯文是在滿文基礎上稍加改動構成的。錫伯語同滿語在語音詞法、句法、詞彙諸方面基本相同或完全一致。錫伯語口語和書面語之間有一定差異。生活在新疆的錫伯族仍使用著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而東北的錫伯族已轉用漢語言文字了。

二、族源與社會發展

“錫伯”為本民族自稱,口語稱siwe,書面語稱sibe,歷史上有“室韋”、“失比”、“西伯”、“錫伯”、“席北”、“史伯”、“錫窩”等不同譯音,皆為siwe之同音異寫。錫伯之稱,明末清初已基本定型。

錫伯族是古代鮮卑人的後裔,最初遊牧於大興安嶺東麓,世代以狩獵、捕魚為生。17世紀被編人“蒙古八旗”後,其社會組織發生了急劇變化,生產上亦轉入穩定的農業經濟。18世紀中葉,清王朝為鞏固西北邊防,從盛京(今瀋陽)、開原、遼陽、義州、金州、興京、牛莊、撫順等地抽調部分錫伯族官兵及眷屬西遷新疆。此後,這批錫伯人就在伊犁河谷屯墾戍邊,開拓了自己的第二故鄉。在原野茫茫、風沙彌漫的大西北,勤勞勇敢的錫伯族人民鑿山築渠,修築了長達100多公里的著名的“察布查爾大渠”,引伊犁河水灌溉兩岸的土地,使荒蕪的原野變成了阡陌縱橫、綠樹成蔭、瓜果飄香的美麗家園。

三、經濟生活

錫伯族的生產方式包括農業生產、漁業生產、牧業產業。農業生產是錫伯族的主要生產方式。錫伯族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高粱、大麥、玉米、水稻、糜子、穀子、油菜籽、胡麻、向日葵、土豆、菸草等。以捕魚為主要內容的漁業生產活動,一直作為一種輔助生產習俗保留至今,捕魚始終沒有從他們的經濟生活領域中消失。錫伯族從事農業、漁業生產的同時還兼營畜牧業。飼養的牲畜主要有馬、牛、羊等,飼養牲畜的目的主要是為解決自身食肉及乳品的需要。改革開放以後,錫伯族的生產方式發生了許多變化,農民中湧現出許多養牛專業戶、養鹿專業戶。錫伯族以農牧產品為主的商業貿易活動很繁榮,但加工業很不發達。

四、宗教信仰與民俗文化

錫伯族的宗教信仰伴隨著長期遷徙流動和生活環境的不斷變化而及其複雜。錫伯族在長期從事狩獵、農牧業生產的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原始信仰,併成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如獵神崇拜、漁神崇拜、天地神崇拜、牲畜神崇拜、喜利媽媽崇拜、祖先崇拜、灶神崇拜、門神崇拜、娘娘神崇拜、土地神崇拜、狐仙崇拜等。錫伯族自古信仰薩滿教。東北地區的錫伯族中,除遺留有一部分薩滿用具外,薩滿教已完全消失。在察布查爾錫伯族中,直至新中國成立前後,仍較完整地保存著薩滿教風習。錫伯族薩滿教沒有專門的教義,也沒有專祭的寺廟,只有跳神時唱的薩滿舞春(薩滿歌)和薩滿舞、薩滿畫。

錫伯族的節日有西遷節、春節、二月節、清明節、端午節、臘八節,其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當屬西遷節。西遷節是錫伯族自己的節日。西遷節又稱“懷親節”“四一八”節,是錫伯民族的西遷紀念日。西遷節的慶祝活動豐富多彩:有野炊、射箭、比武、唱歌、跳舞等娛樂活動。演唱《西遷之歌》逐漸成為新疆地區錫伯族歡度西遷節必不可少的內容,成為西遷節最獨特的文化表現形式。

錫伯族的早期服飾衣料是以鹿、豬、犴等獸皮為主,比較注重防寒、保暖功能。傳統服裝中,錫伯族的男裝多為長袍,底邊在膝下半尺許,袖口為馬蹄形。下身穿長褲,外加“套褲”,春秋穿 “夾套褲”,冬季穿“棉套褲”。老年男子多內穿用白平布縫製的小褂,外罩長袍,參加社會活動時外套馬褂。婦女穿長及腳面的旗袍,要貼花邊或繡花寬邊,外罩坎肩。衣襟、袖口、領口、下襬多鑲緄邊,扎黑色腿帶,腳著白襪, 繡花鞋。婚禮時,新娘頭戴“吉塔庫”,錫伯語為“頭飾”,即布制髮圈,上有貝殼、寶石和金(銀)制的花飾,下一排銀鏈或串珠等裝飾垂於眉宇之上。新娘的婚禮服飾面料質地優良、色澤鮮豔、製作精緻考究,並佩戴額箍、簪子、鬢釵、絹花等首飾。

錫伯族以稻米為主食,日常也食用小麥、稻子米、高粱、黃米、小米等。錫伯族的飲食種類較豐富,有酒米、茶類、面類、菜蔬類和肉類等。新疆地區的錫伯族還善於吸納其他民族的飲食文化,如維吾爾族的拉條子、抓飯;哈薩克族的奶茶、手抓肉、燻肉。漢族的各類菜餚等都成為錫伯人所喜愛的飲食,經常在日常百姓的餐桌上出現。日常飲食包括髮麵餅、花花菜、麵醬、灌血腸。節日飲食有餜子額芬,即一種油煎餜子餅,加南瓜後炸熟;薩斯恆,即一種燉菜,由豬肉片、洋蔥、胡蘿蔔、白菜、幹豇豆等燉熟而成。

錫伯族的住房,在古代是帳篷、草房、馬架子、地窩子。清朝時期,錫伯族的住房形式具有自己的民族特點。平房(馬架子)房屋不高,一般為三間,中間為廚房,兩耳間是臥室。窗戶較小,房內光線不足,較陰暗,但冬季暖和。牆壁均用溼土打成,房屋造價低,用工、用料少。“人”字形大屋頂房的造型是從滿族學來的,造價較高,用工、用料較多。“杜喀包”(門房或廂房),一般蓋在大門旁。“哈什包”(庫房),每戶都有一到兩間。新中國成立後,房屋前面的牆兩頭都有一米多寬的“瑪圖”,它實際上就是擋風的屏障牆,房屋的廊簷和瑪圖並齊,錫伯族有的叫“大廊簷屋”(即大屋頂房)。“來蘭皮”房屋也很特殊,它是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開始興建的。“來蘭皮”房子整潔光亮,冬暖夏涼。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錫伯族群眾多建蓋這種房屋。

五、文學藝術

在錫伯族文學領域中,民間文學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從某種意義上講,錫伯族的書面文學脫胎於民間文學,沒有民間文學就沒有書面文學。因此,在錫伯族文學中,書面文學和民間文學交織在一起,達到了密不可分的地步。長期以來,很多表現為書面文學的作品,被當作民間文學作品來傳唱,使錫伯族文學表現出了自己的特色。在錫伯族民間文學中,最有特色的是民歌,錫伯語叫“伊爾根舞春”,內容可分為敘事歌、苦歌、薩滿歌、頌歌、勸導歌、習俗歌、田野歌、打獵歌、情歌、宴歌、格言歌、新民歌等。錫伯族民間文學中,傳說和故事也佔相當重要的位置,而且有一定的影響。內容有反映古代錫伯族生活、反映錫伯族近代社會生活和軍旅生活,包括英雄傳、輾轉遷徙的傳說、守衛臺站和卡倫的傳說、民間優秀人物的傳說等等,內容豐富,長短不一。錫伯族的民間故事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可分為生活故事、童話故事、動物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話故事。

錫伯族的音樂分戲劇音樂和說唱音樂兩種。戲劇音樂又分為平調和越調兩種。平調歷史悠久,是錫伯族在東北時期就演唱的音樂,而越調是錫伯族西遷,和漢族開始有了往來以後才形成的,其中有漢族音樂的成分。錫伯族說唱音樂曲式結構簡單,大部分曲子以單越短構成,因此記憶十分方便,又便於廣泛流傳,常見的是上下兩句的單樂段,調式種類繁多。錫伯族的樂器種類不多,但有幾種獨特的樂器即墨克納、東布爾、葦笛。在錫伯族的生活中,跳舞是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之一。早在原始社會時期,薩滿教便在錫伯族中盛行。錫伯人根據男女薩滿的跳神姿勢,創造了獨特的薩滿舞,並在民間廣泛傳播和流行。貝倫舞也是在錫伯族民間最為盛行的一種舞蹈。送荷包舞也叫愛的紀念,表現了姑娘們偷偷繡花、縫荷包的過程和將其送給意中人的情景。此外,還有打獵舞和漢杜春。

參考資料:

1.阿蘇、盛豐天、何榮偉著:《走近中國少數民族叢書——錫伯族》,遼寧民族出版社,2014年

2.毛公寧主編:《中國少數民族風俗志》,民族出版社,2006年

(責編:趙亮、董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