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春源來食貨志:南山腐竹發源地——楓樹村

楓樹村的腐竹記憶

楓樹村,位於贛州市贛縣區王母渡鎮北部,著名風景區峰山西南麓,鄰近省道沙(石)龍(布)線(S219),距離王母渡圩鎮5公里,距離贛州市中心城區30公里,唐宋時期開始即為贛州連接安遠、信豐,乃至溝通廣東、福建的交通要道和郵遞驛鋪。史料可查、延續至今的家族村坊,最早開基於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至今600多年。

楓樹村生態幽美,森林密佈。高山峽谷、清流飛瀑、茂林修竹,樹圃荷塘,一步一景,處處皆景。是引人入勝,遠隔塵嘯的“世外桃源”,沁人心脾,酣飲自然的“深山氧吧”。

悠久的歷史,秀美的山川,孕育出燴炙人口的腐竹美食,造就了聲名遠播、風情獨特的“腐竹名村”,是贛南腐竹較早的原產地,贛縣區南山一帶“江南腐竹之鄉”的歷史源頭。種豆、收豆、磨漿、熬漿,起膜、晒竹,……腐竹的生產、生活、風習、俗事,貫穿了楓樹村滄桑的歷史,經歷過一代又一代楓樹人,是一種美麗的民俗風情,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一味深刻而恆久的鄉愁。

一、深山涵佳麗,腐竹出名村。

據清贛縣鄉土志記載,從南宋開始,贛縣四會鄉(駐地王母渡)的楓樹鋪、王富(今陽埠)、富竹鋪(今新興圩)一帶就有腐竹加工生產。明清時期,新興、楓樹、陽埠、密石、大龍一帶,腐竹加工已經遍地開花。清乾隆年間,隨著黃豆、豆漿、腐竹、豆渣等交易的興旺,富竹鋪已然形成了專業的腐竹市場,成了名符其實的“腐竹鋪”。

峰山西麓高山密林、世外桃源式的自然環境,賦予楓樹腐竹地道、原味的生態品質。選用優質黃豆和高山清泉為原料,採用傳統工藝精製而成的楓樹腐竹,在生產過程中不投放任何添加劑,是純粹的綠色產品,具有品相優美、色澤金黃、久煮不糊、香甜可口的特點,內含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鈣等人體所需養分,可葷可素、可燜可炸、可煲可煮,美味清爽、品味獨特、營養豐富。

楓樹腐竹的優秀品質,促進了腐竹商品的貨暢其流,也促進了這個古老產業的興旺。至今,腐竹仍是楓樹村的重要脫貧致富產業和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村裡家家戶戶都熟悉腐竹加工工藝,目前常年從事腐竹商品加工的專業戶就有17家,年生產腐竹50多噸,從事腐竹銷售的運銷、網銷戶7家,年生產總額和銷售總額分別達到200萬元以上。近年新增7戶貧困戶從事腐竹加工,戶平月收入達到3000元。

一個產業帶動了一方經濟,帶活了一方人家,在楓樹村靠腐竹發家致富的成功達人,還真不少。那些靠腐竹加工摘掉了“貧困戶”帽子人家,就更得勁兒啦。

李粹明,1965年9月生,1983年高中畢業,先後學裁縫、在王母渡街上做蛋糕賣,2001年起開始在陽埠開加油站,兼生產腐竹,最高產量2008年日產兩噸。2007年6月成立陽埠石林山腐竹食品有限公司。2004年兼種臍橙,2005年成立陽埠良信腐竹合作社;2015年11月開辦農家樂。2016年4月成立電子商務中心。

陳定華,1976年4月 生,初中畢業,曾幹過出祖拉客,現任棋盤丘組長,妻子任村婦女主任。2006年起,建20個鍋灶,日產腐竹1400斤。

李珍珍,1986年5月生,初中文化,爺爺李明蓮手上開始做腐竹,自己從小參與腐竹生產,現家裡有10只鍋,日產腐竹600斤,另從事泥水手藝,養殖雞、鴨、山羊。

蘭紅先,畲族,1965年生,棋盤丘組人,高中文化,村支委,1987年起生產腐竹,同時兼運銷腐竹、大豆。10個鍋,日產腐竹300斤,最多時每日運銷腐竹1800多斤。

二、名品源深歲,原味自天然

據史料記載,腐竹製作始於西漢時期,由於淮南王劉安做豆腐待漿時,偶然機會發現一層腐皮,竟然是除豆腐外的又一種豆品美食,於是腐竹這一佳餚得以面世。

然而,在贛縣區王母渡、陽埠一帶,人們卻堅信腐竹是他們那裡先民的首創和發明,你若要是問到證據,他們則拿“腐竹鋪”和一個又一個傳說故事,跟你說道說道。根據當地民間傳說:南宋末年,蝗災肆虐,贛縣四會鄉王富(今陽埠鄉)一帶煙村死絕,僅留朱家三戶,其一少年逃荒到富竹鋪幫東家做豆腐。因貪玩錯過火候,卻無意間熬出綿軟金黃爽口的腐竹。災情過後,少年回到家鄉,開啟了陽埠腐竹生產的歷史。後來,通過鄰里傳習、聯姻傳遞、拜師學藝、遷徙傳播等方式,腐竹加工行業就從這些點上逐漸傳播開來。

產業的發展、交易的需求,帶動市場的繁榮,清乾隆年間逐漸開始形成腐竹鋪、王母渡王富等相對集中的腐竹市場,1990年代中期在贛州東外還設立了全市性的腐竹專業市場,目前陽埠圩建有贛南唯一的腐竹專業市場、腐竹文化廣場,並且正在規劃陽埠腐竹體驗館。

讓那位受災少年始料不及的是,他開啟的腐竹加工業,歷經數百年,目前已經遍佈贛縣區南山片各地以及周邊地區,僅陽埠和王母渡的新興、楓樹、禾坊、大陂一帶,就有腐竹加工企業和作坊200多家,發展成為著名商標的“陽埠牌腐竹”成國內著名商標和贛南著名地標產品,陽埠鄉也因此成為著名的“江南腐竹之鄉”。

一個傳統品牌的形成,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以自然出產黃豆和水為原料的腐竹,可以說是自然之花,楓樹村傳統腐竹品質,離不開自然和地理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必然受到交通、歷史、文化、技術等多方面綜合作用。

——自然和地理因素。楓樹村高山峽谷、清流飛瀑、茂林修竹的自然環境,為生產綠色優質的黃豆和提供天然純淨的山泉提供了最佳的生態條件。

——歷史和交通因素

楓樹村歷史悠久,開埠較早,唐宋時期富竹鋪即為贛州連接信豐、安遠的交通要道和郵遞驛鋪,為腐竹的傳承、發展帶了便利的交通條件。清同治贛縣治明確記載了從贛州東南經陽埠往信豐,經王母往信豐和安遠的郵遞驛路,今新興圩為腐竹鋪,楓樹村陳屋為楓樹鋪,至今尚存茶亭和驛路遺蹟。

距楓樹村五公里的王母渡從唐宋時期就已經是桃江河上與龍南城、信豐城齊名的河運碼頭。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隆祐太后(宋高宗伯母)被金兵追趕,經此向王母渡過江而去。古詩有云:古渡名王母,由來亦有年。相傳趙宋室,經此避烽煙。又民國陳體乾詩云:王母當年此避殃,名留古渡亦堪傷。可憐南宋興亡事,盡付漁樵話夕陽。

舊時,腐竹工藝以楓樹、陽埠和王母渡為中心,沿驛路和桃江河四面傳播。現如今手提肩挑、馬拉手推的落後販運早已成為老話,現代交通、網絡電商和快遞事業的發展,腐竹產品和腐竹工藝一起行走天下,暢行無礙。

——社會和人文因素

明萬曆年間,坳高李氏世顯公從福建遷入本地開基,至今600年,是楓樹村傳承至今的最古老的家族,此後,陳、賴、黃、張、丁等姓氏家族紛紛遷入,為腐竹產業發展提供了社會和人口基礎。

楓樹人歷來有崇文重教的傳統,教育和人才的興盛,為腐竹產業的傳承和發展準備了人才和技術基礎。舊時,鄉村教育以私塾、社學和書院為主,民國時期楓樹鋪旁邊的坳高保(相當於今行政村)有新式學校——保國民小學,進士、舉人、貢生、太學生及各級官員人才輩出,僅清同治年間李屋坳(今坳高)就有太學生6名,建國後副處級以上幹部達20多人,這些名賢、學人以及劉景熙、陳毅、蔣經國等客籍名人的參與,為楓樹腐竹的改進、傳承、發展和宣揚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楓樹一帶佛教道教興旺,石林山寺、東林山寺、龍潭寺、王龍廟等寺廟信眾廣延,為“素中之葷”的腐竹創造了廣闊市場和發展。

三、山泉兌豆漿,美食掛竹杆。

腐竹生產以黃豆為原料,農耕時代楓樹農家以自種豆原料為主,點豆、鋤豆、收豆、晒豆,是一道特殊的農事風情。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腐竹生產向商品化轉變,自產黃豆遠遠不能滿足腐竹生產的需要,遂轉為以收購外地黃豆為主。

腐竹製作工藝比較複雜,包括精選原料、浸豆磨漿、濾漿上鍋、煮漿挑膜、烘晒成竹等工序,其加工生產過程,是一道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景。清亮的高山清泉,晶瑩剔透的黃豆,金黃透亮、秀色誘人的豆漿,還有被蒸氣薰紅了臉的廚娘專注於手上“金玉軟黃”的忘我神情,都是一種庸常、真實而動人的生活場景。尤其那些陽光滿滿的日子,腐竹人家把他們心靈手巧的傑作和美麗的心情,旗幟鮮明地張揚起來,一時之間,晒坪上、籬笆上,瓦面上,牆腳下、屋簷下,到處散金堆玉,披綢戴錦,一戶戶金玉滿堂的人家,一座座滿城金甲的山寨,在陽光照耀下,呼呼的亮起來,生動起來。若是在楓葉紅了的秋冬季節,自然別有一番情調,怡情養眼囉。生活有了,鄉愁有了,詩意和遠方也有了!

作為一種傳統風味食品,怎麼吃,怎麼吃出品味,吃出情調?當然自有一番講究。

鄉村遠僻,但從不缺少心刁嘴饞、能吃會做的廚師巧娘。楓樹村歷朝歷代的飲食男女,積極探索腐竹烹調技藝,創造腐竹菜式,通過浸泡、造型、煮、煎、炸、炒、溜、烹,精製成一道道色美味香,沁人心脾的美味佳餚。在楓樹村人的心眼裡、手頭上,腐竹能百變,一味出千滋,單一的腐竹食材可以從心所願,花樣翻新,演繹著豐富多彩,演化出千滋百味。

2016年12月30日,陽埠圩舉辦了首屆“腐竹宴”大賽,38位鄉村美食家精製的188道腐竹菜品色澤豔麗,上桌參評。選手們精心創制了“金卷三絲”、“孔雀開屏”、“同心結"”、“竹魚情深”、“堆金積玉”、“睡美人”等富有寓意和妙趣橫生的菜品,給腐竹原鄉的宴席增添了風采,深受廣大鄉民和遊客的歡迎。楓樹村派出13位選手參賽,李翠明精心製作的“腐竹豬手煲”榮獲大賽一等獎。

在傳統的宴席常規上,楓樹人也有自己的創新,他們根據本地常見的酒席菜式,以單一的腐竹代替傳統習慣上的“雞鴨魚肉”,把腐竹做成腐竹獅子頭、腐竹扣肉、腐竹烹海蔘、腐竹荷包胙等特色菜餚,做出“四盤八”和“六四燴”傳統席式,甚至十幾道、幾十道菜的腐竹宴、腐竹大全席。

四、滄桑磨玉潤,人文滋味長。

自然滋生美味,時光演繹人文。悠久的歲月,把楓樹腐竹這方小小的“璞玉”打磨得越來越溼潤、含蓄、優雅……,關於楓樹腐竹,有太久的歷史,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人事更迭,歲月滄桑,古老神奇……久遠的傳說,動人故事,古樸的習俗,等等,它們寄生於腐竹,而又升化腐竹,讓腐竹味更美,情更厚,意更濃。

在楓樹村至今流傳著兩則關於腐竹的古老傳說

楓樹腐竹的來歷

相傳南宋末年,連續大旱加上蝗災,使四會鄉(今王母渡、韓坊、陽埠)連年饑饉,餓殍遍野,王富(今陽埠鄉)一帶,更是死家倒戶,幾近滅絕,只剩下三戶姓朱的人家,勉強維護家境。為了生計,其中一位十一、二歲的朱家少年,被父母安排在十幾裡外的苦竹埔,幫東家推磨燒火做豆腐買。某日店主外出營生,留他在家熬豆漿、做豆腐,貪玩的少年與小夥伴們嬉鬧過了頭。待回到店裡慌忙打開鍋蓋一看,原來滿滿的一鍋豆漿,早已被熬成了一鍋厚實的豆腐皮。主人還算寬厚,責罵了“小叫化子”一頓之後,平下心來仔細審視這新奇的“物種”:看著金黃,聞著奇香,嘗著滑嫩綿甜,口舌生津。這一新奇的發現一嘗,讓主人興奮不已,一頓大快朵頤之後,將剩餘豆腐皮掛到竹杆一晒,倒象是乾枯的竹筍或嫩竹。

豆腐皮原來沒有什麼正經的名字。因豆腐皮的發現地在苦竹林旁的苦竹鋪,豆腐皮形狀象“竹”,在當地方言裡“腐”與“苦”不同字,卻同音,都念今普通話的“腐”音,這樣一聯想,“腐竹”這個新生的食品,從此就有了響噹噹的名號。

發現腐竹後,店主與周圍的農商人家逐漸進行探索和改良。因為口味好,營養豐富,且系乾貨便於儲藏和流通,慢慢地流行起來,名聲也越來越大。前來苦竹鋪學習、交流腐竹技術、採購腐竹的人越來越多,苦竹鋪逐漸形成市場,成了遠近聞名的“腐竹鋪”。

十八座和三十六裡水倒流

十八座,是一個地名,位於楓樹村北十里之處。位於峰山西麓的新建、新興和楓樹等村,山勢險峻,水勢湍急,高山流水隨著山崖臺地忽急忽緩、忽瀑忽溪,層層跌落,十八級山臺正好形成十八座溪潭水陂。到“十八座”這個位置,正好是第十八級。

三十六裡水倒流,是從水流走向而言的。新興河屬桃江支流,桃江水自南向北在茅店注入貢江,新興河卻依北高南低的峰山西麓地勢,自北向南經新建、楓樹、和坊等村,在大陂村江頭注入陽埠河,然後再向東北在蘿蔔壩注入桃江。

據說,很久以前,新興河從高山峽谷奔騰而下,缺少緩衝回旅,水勢凶猛,經常氾濫成災。因溪水于山間福地涵養時間太短,與土地養分交流不足,水質不好,生產的腐竹不夠香甜,銷路自然不夠通暢。為此,當地腐竹商農雖然一年到頭費盡艱辛,日子依然過得緊巴巴的。一次風水大師楊救貧扮成叫化子前來楓樹一帶體察民情,沿路乞討,發現這裡民風純樸,樂善好施,頓生慈悲之心。他輕輕一揮趕山神鞭,口中默唸施法咒語,霎那間,陰風怒號,塵土飛揚,好一陣山舞水狂之後,一幅“十八山臺從天落”和“三十六裡水倒流”的風水靈境,山川形勢,躍然眼前。

從此以後,楓樹、新興一帶,風生水起;腐竹產業,更是長盛不衰!!

楓樹村地處交通要道,歷代官商、名賢和學人到此遊歷者不少。他們的參與,為楓樹腐竹增色不少。

劉景熙對楓樹腐竹的宣揚和推介

劉景點,王母渡鎮濃口村人,晚清進士,辛苦革命前後,贛南新學實業的領軍人物。在其人生求學、為政的過程中,經常要經過楓樹,且特別喜愛腐竹美食,深悟楓樹腐竹的營養、口味之妙。1898年他設立贛南第一所新式中學——贛州府致用中學堂,並親任督學後,積極提倡廣大學生和教職員工,多吃腐竹,還特別向當時分管後勤的副督導推薦楓樹腐竹,曾一度導致楓樹腐竹供不應求的景象。

蔣經國鼓勵楓樹腐竹生產。

1939年的一天,時任贛南行署專員的蔣經國,來到石林山古寺,發現這裡收養的孤兒和老人,因為常食本地產的腐竹,一個個身體健壯、精神勁朗,遂高興地留下來,與眾位孤幼一同用餐,還詳細詢問腐竹生產的工藝、營養和烹煮方法等。此後,蔣經國還曾幾次到過楓樹一帶視察瞭解腐竹生產情況,鼓勵百姓加工腐竹,發家致富。

陳毅元帥與楓樹腐竹的特殊情緣

楓樹腐竹與蘇區革命有一段特殊的淵源。1935年3月,陳毅、項英從於都大坪經王母渡祕密轉移去油山打游擊,曾經短期活躍在楓樹、新興一帶,那時陳毅同志腿傷未愈,因被白狗子追剿,躲在山上又缺米少油,腐竹營養豐富、輕便好帶,便於留藏的腐竹,正合游擊隊的需要,為了儘早幫助陳毅同志恢復健康,大龍蘇區游擊隊多次想方設法下山採購,或由交通員祕密送到山上。後來,大龍蘇區游擊隊,還曾在陽埠、坳高、楓樹和新興等地,設卡徵收腐竹特產稅,以解決區機關和游擊隊的給養。由於游擊隊收稅講信用,且實行一稅制,不重複收稅,因而在新興、王母和王富(今陽埠)一帶深受腐竹農商的歡迎。

一方土地,產一方風物,成一方風俗。腐竹專業村裡,關於腐竹傳統習俗,別有情趣。

種豆。舊時,屬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楓樹人多自種黃豆烹製腐竹。黃豆分兩季,一般在蒔完早稻種早豆(俗稱

“六月包子”,有“立夏前後,種瓜點豆”的說法),蒔完晚稻種早晚豆(俗稱“八月豆”)。田塍種豆,也能增加不少產量,諺語說:最賤田塍豆,越種渠越有。又說:蕃薯芋子田塍豆,巴巴掘掘半年糧。

家藏腐竹。在楓樹,腐竹是高貴的食品,是唯一視同葷菜的素食,向與豬肉同價。因為腐竹味美,營養,乾爽,適宜積存和待客,楓樹農家日常都有留藏,以備人客,隨時取用、煮食。

腐竹贈禮。腐竹乾爽、味美,宜於保存,包裝精美,便於攜帶,是人們走親訪友、禮敬師長的上好禮品。

平鍋送嫁。腐竹加工,是楓樹、新興一帶興村富民的重要產業,為表示對兒女家庭事業的支持,常有岳父把蒸制腐竹的平底鍋作為嫁妝送到婿家,也有兄弟分灶頭時,父母給兒子置辦腐竹生產設施的。

腐竹龍盤。家人向有正月新年吃九龍盤的習俗。不過,楓樹村的九龍盤裡多有滷腐竹、香腸鑲腐竹、香菜拌腐竹、辣味腐竹一類特色菜點,是腐竹原鄉新年待客的一大特色。

五、一點土俗味,風情亮眼眸

楓樹村是傳統的腐竹專業村,地近贛州中心城區,擁有峰山西麓高山叢林、“天然氧吧”,一頃荷塘、百畝樹圃、滿嶺橙園和千層稻浪;有坳高古村、林屋傳統民居、坳高李氏宗祠、棋盤丘祖墳以及石林山古寺、王龍廟等大量文化遺產;有王龍廟迎神賽會、石林山古寺大法會、座唱班演奏、稻草龍舞、打黃年、做顏片等古老民俗,具備發展以“腐竹風情”為主題的鄉村遊、美食遊的天然優勢和廣闊前景。

目前王母渡鎮、楓樹村和該村村民一道,正在規劃設施以“腐竹美食”、“深山氧吧”和“觀光農業”為主題的鄉村風情旅遊項目,對全村實施村坊建設規劃,提升“腐竹記憶”農家樂,恢復和提升石林山腐竹食品有限公司品牌,在馬棕坪林屋規劃建設“腐竹生活體驗館”,在新興圩恢復和擴建仿古的“腐竹鋪”——腐竹專業交易市場,並輔以田園漫步、開心果園、腐竹宴席、腐竹大賽和山堂廟會等動態的娛遊活動,為楓樹鄉村旅遊張目、助力,增光添色。

棋盤坵荷塘。位於棋盤坵組,楓樹村2011年招商項目,屬農業旅遊觀光項目,佔地10畝,荷塘東面山麓設濂園,亦為廉政文化主題公園。

綠海花世園林花木基地。2011年1月招商項目,屬王母渡鎮花卉苗木產業龍頭企業,基地面積300餘畝,採取大小苗木套種模式種植,已投資460餘萬元種植桂花130畝,擁有珍稀品小苗15萬餘株。

“腐竹記憶”腐竹文化體驗館。位於林屋馬棕坪,由林屋八幢四扇三間傳統民居、內院、敞坪和魚塘組成,佔地2000平方米,包括“腐竹記憶——楓樹村腐竹文化展示館”和“楓樹腐竹生活體驗館”兩個部分,項目正在設施中。

“腐竹記憶”農家樂。位於橫坑口,現經營中的楓樹農家樂菜館,擬提升檔次,突然腐竹宴特色。

石林山腐竹食品有限公司。位於橫坑中部山腰,2007年6月村民李翠明創建,佔地1000平方米,擬恢復和擴大生產規模,進一步提升產品品質。

“腐竹鋪”新興圩腐竹專業市場,位於新興圩,項目正在規劃設施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