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夏天,都是各類音樂愛好者每一年的夏日限定音樂盛宴期。

曾經捨不得用零花錢看演出的人們長大了,他們開始從節目現場到 LiveHouse 的現場為搖滾樂貢獻票房了;

而搖滾樂之外,觀眾的選擇就更多了——Vocal 系喜愛者,依然可以選擇《中國好聲音》;

先鋒少年們則有《中國新說唱》的伴隨來釋放青春的荷爾蒙與躁動。

"

每年的夏天,都是各類音樂愛好者每一年的夏日限定音樂盛宴期。

曾經捨不得用零花錢看演出的人們長大了,他們開始從節目現場到 LiveHouse 的現場為搖滾樂貢獻票房了;

而搖滾樂之外,觀眾的選擇就更多了——Vocal 系喜愛者,依然可以選擇《中國好聲音》;

先鋒少年們則有《中國新說唱》的伴隨來釋放青春的荷爾蒙與躁動。

誰在看《明日之子3》?

壹 | 當青春的狀態不只一種,出圈是必須的嗎?

但青春的狀態不只一種,還有各種喜歡復古腔調、西洋 Style、靜謐少女、中二大妞等各種多元音樂類型的青少年歌迷如何選擇音樂綜藝?《明日之子 3》滿足了一大批音樂喜好類型不盡相同的年輕人,因為節目中如洪一諾、Veegee、葉禹含、大牛、蘇北北、By2 等選手類型不同,但在同一檔節目中出現,有時甚至是音樂風格、日常性格之間正面碰撞,在情感共鳴上已經抓住了青少年不喜從眾的心理了。

以我本人 33 歲的年紀為樣本,可以說,我身邊的同齡人多是在討論《樂隊的夏天》的人,甚至最初把這節目安利給我的,正是一個大我兩歲的同事,他們隨口能講出如反光鏡、痛仰、新褲子、旺福、刺蝟這些出道平均都有十五年曆史的樂隊軼事,甚至還在“樂夏”要宣佈巡演時,第一時間去搶票,搶不到票的便問我在這一行好不好託些朋友的關係來買票,可見都是在為自己青春還一張演出票給樂隊們的“老炮兒”——不知道這樣算是樂隊出了圈,還是原本的圈層被夯實了一些?

看《明日之子3》的人們呢?朋友圈和微博上多是在週六晚上發力的 95 後及 00 後少年,青少年們除了為 Veegee 選唱 Billie Eilish《Bad Guy》討論著並把這首歌送上熱搜,大家還熱議張鈺琪的穩穩的原創、討論蘇北北的中二性格、討論By2唱起 RAP 和過山車式的星級評定,我甚至相信一定有不少的小眾少年少女在默默欣賞著李澤瓏一次又一次的 Alternative 選歌品味。

從某種層面上說,以中產和知識分子為核心受眾的《樂隊的夏天》,和以更為廣泛的年輕人為受眾的《明日之子3》,都以自己熱愛的音樂形態為原點,追隨著自己的圈層榜樣,在各自的圈層部落裡狂歡著。

在我看來,在越來越講究細分一切的年代,再談出圈或者破圈,都難免流於“狹隘”。龍丹妮在早些時候曾直言不諱:“圈層偶像是很真實的存在,隨著技術的發展,使得某一圈層的人能夠聚集在一起;而新型的售賣方式使他們在這個圈層能夠生存,所以我覺得他們不在乎要不要做大眾偶像,因為可能做大眾偶像需要切割某一部分他們不想去掉的東西,但這並不代表他能不能出圈,這不是他能左右的……

也許,我們應當以另一種眼光看待「出圈」,即隨著時代和經濟的發展,多元的審美造就大眾不同的選擇,找到和我志同道合的一群人,為一樣的圈層價值觀雀躍,生活如此,音樂亦是如此。

貳 | 與其等待出圈,不如製造一個圈

所以看《明日之子 3》的觀眾,比較少能聚焦在同一個焦點上發酵、蔓延,反而各自在節目裡 Pick 著自己感興趣的點,然後通過音樂和社交網路上的話題,找尋著人群中和自己相似審美喜好的同類們。大家忠於以己之力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同時希望能在精神上以音樂為寄託、以性格為依據,找尋各自喜歡的選手,比起近期許多節目熱衷討論的“出圈”,這更像是畫出了更大的一個圈。

對於節目中的少女來說,這是一個觀察圈——有關音樂風格迥異的女生們,如何在熱愛與認真的環境中學習與成長。對於屏幕前的觀眾和網絡上的討論者來說,它則圈住了很多在話語中心點之外的精神世界獨立,又著實誠摯認真生活的青少年們。

《明日之子 3》一邊畫出一個圈,圈住不願被定義的年輕人們的審美聚點,一邊也用一個有序的、專業的圈,讓選手在這裡學習、成長、表達,讓觀眾在這裡觀摩、Pick、共鳴。

當然,緊張的比拼依然存在。

節目中星級的設置、選手在獨唱舞臺與合唱舞臺上的沉浮,星推官對選手關於情感表達的培養、對於“靈魂表達”的訓練,都同步兼顧了一個音樂榜樣、或一個全能唱作人該有的專業素養,觀眾在這個多元有序的專業圈裡目睹她們成長,並最終找到了在音樂內容上與自己內心相通的人。

"

每年的夏天,都是各類音樂愛好者每一年的夏日限定音樂盛宴期。

曾經捨不得用零花錢看演出的人們長大了,他們開始從節目現場到 LiveHouse 的現場為搖滾樂貢獻票房了;

而搖滾樂之外,觀眾的選擇就更多了——Vocal 系喜愛者,依然可以選擇《中國好聲音》;

先鋒少年們則有《中國新說唱》的伴隨來釋放青春的荷爾蒙與躁動。

誰在看《明日之子3》?

壹 | 當青春的狀態不只一種,出圈是必須的嗎?

但青春的狀態不只一種,還有各種喜歡復古腔調、西洋 Style、靜謐少女、中二大妞等各種多元音樂類型的青少年歌迷如何選擇音樂綜藝?《明日之子 3》滿足了一大批音樂喜好類型不盡相同的年輕人,因為節目中如洪一諾、Veegee、葉禹含、大牛、蘇北北、By2 等選手類型不同,但在同一檔節目中出現,有時甚至是音樂風格、日常性格之間正面碰撞,在情感共鳴上已經抓住了青少年不喜從眾的心理了。

以我本人 33 歲的年紀為樣本,可以說,我身邊的同齡人多是在討論《樂隊的夏天》的人,甚至最初把這節目安利給我的,正是一個大我兩歲的同事,他們隨口能講出如反光鏡、痛仰、新褲子、旺福、刺蝟這些出道平均都有十五年曆史的樂隊軼事,甚至還在“樂夏”要宣佈巡演時,第一時間去搶票,搶不到票的便問我在這一行好不好託些朋友的關係來買票,可見都是在為自己青春還一張演出票給樂隊們的“老炮兒”——不知道這樣算是樂隊出了圈,還是原本的圈層被夯實了一些?

看《明日之子3》的人們呢?朋友圈和微博上多是在週六晚上發力的 95 後及 00 後少年,青少年們除了為 Veegee 選唱 Billie Eilish《Bad Guy》討論著並把這首歌送上熱搜,大家還熱議張鈺琪的穩穩的原創、討論蘇北北的中二性格、討論By2唱起 RAP 和過山車式的星級評定,我甚至相信一定有不少的小眾少年少女在默默欣賞著李澤瓏一次又一次的 Alternative 選歌品味。

從某種層面上說,以中產和知識分子為核心受眾的《樂隊的夏天》,和以更為廣泛的年輕人為受眾的《明日之子3》,都以自己熱愛的音樂形態為原點,追隨著自己的圈層榜樣,在各自的圈層部落裡狂歡著。

在我看來,在越來越講究細分一切的年代,再談出圈或者破圈,都難免流於“狹隘”。龍丹妮在早些時候曾直言不諱:“圈層偶像是很真實的存在,隨著技術的發展,使得某一圈層的人能夠聚集在一起;而新型的售賣方式使他們在這個圈層能夠生存,所以我覺得他們不在乎要不要做大眾偶像,因為可能做大眾偶像需要切割某一部分他們不想去掉的東西,但這並不代表他能不能出圈,這不是他能左右的……

也許,我們應當以另一種眼光看待「出圈」,即隨著時代和經濟的發展,多元的審美造就大眾不同的選擇,找到和我志同道合的一群人,為一樣的圈層價值觀雀躍,生活如此,音樂亦是如此。

貳 | 與其等待出圈,不如製造一個圈

所以看《明日之子 3》的觀眾,比較少能聚焦在同一個焦點上發酵、蔓延,反而各自在節目裡 Pick 著自己感興趣的點,然後通過音樂和社交網路上的話題,找尋著人群中和自己相似審美喜好的同類們。大家忠於以己之力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同時希望能在精神上以音樂為寄託、以性格為依據,找尋各自喜歡的選手,比起近期許多節目熱衷討論的“出圈”,這更像是畫出了更大的一個圈。

對於節目中的少女來說,這是一個觀察圈——有關音樂風格迥異的女生們,如何在熱愛與認真的環境中學習與成長。對於屏幕前的觀眾和網絡上的討論者來說,它則圈住了很多在話語中心點之外的精神世界獨立,又著實誠摯認真生活的青少年們。

《明日之子 3》一邊畫出一個圈,圈住不願被定義的年輕人們的審美聚點,一邊也用一個有序的、專業的圈,讓選手在這裡學習、成長、表達,讓觀眾在這裡觀摩、Pick、共鳴。

當然,緊張的比拼依然存在。

節目中星級的設置、選手在獨唱舞臺與合唱舞臺上的沉浮,星推官對選手關於情感表達的培養、對於“靈魂表達”的訓練,都同步兼顧了一個音樂榜樣、或一個全能唱作人該有的專業素養,觀眾在這個多元有序的專業圈裡目睹她們成長,並最終找到了在音樂內容上與自己內心相通的人。

誰在看《明日之子3》?

在《明日之子 3》開播前發佈的星推官集結篇裡,龍丹妮有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如果這個節目選出來的冠軍,最後因為拍戲成功,那麼我們這個節目就是失敗的”。

就目前來看,已經晉級到《明日之子 3》四強的選手,By2、洪一諾、張鈺琪、馮希瑤都具備著完完全全的音樂個性和基因,畢竟,對於音樂和歌唱的熱愛是大家來參加比賽的底線,相比較在影視劇中表演別人,音樂是最能表達自我真實態度的載體,大家在壓力與推力之下,這些女生都表現出了最本我、最真誠的個性一面。

"

每年的夏天,都是各類音樂愛好者每一年的夏日限定音樂盛宴期。

曾經捨不得用零花錢看演出的人們長大了,他們開始從節目現場到 LiveHouse 的現場為搖滾樂貢獻票房了;

而搖滾樂之外,觀眾的選擇就更多了——Vocal 系喜愛者,依然可以選擇《中國好聲音》;

先鋒少年們則有《中國新說唱》的伴隨來釋放青春的荷爾蒙與躁動。

誰在看《明日之子3》?

壹 | 當青春的狀態不只一種,出圈是必須的嗎?

但青春的狀態不只一種,還有各種喜歡復古腔調、西洋 Style、靜謐少女、中二大妞等各種多元音樂類型的青少年歌迷如何選擇音樂綜藝?《明日之子 3》滿足了一大批音樂喜好類型不盡相同的年輕人,因為節目中如洪一諾、Veegee、葉禹含、大牛、蘇北北、By2 等選手類型不同,但在同一檔節目中出現,有時甚至是音樂風格、日常性格之間正面碰撞,在情感共鳴上已經抓住了青少年不喜從眾的心理了。

以我本人 33 歲的年紀為樣本,可以說,我身邊的同齡人多是在討論《樂隊的夏天》的人,甚至最初把這節目安利給我的,正是一個大我兩歲的同事,他們隨口能講出如反光鏡、痛仰、新褲子、旺福、刺蝟這些出道平均都有十五年曆史的樂隊軼事,甚至還在“樂夏”要宣佈巡演時,第一時間去搶票,搶不到票的便問我在這一行好不好託些朋友的關係來買票,可見都是在為自己青春還一張演出票給樂隊們的“老炮兒”——不知道這樣算是樂隊出了圈,還是原本的圈層被夯實了一些?

看《明日之子3》的人們呢?朋友圈和微博上多是在週六晚上發力的 95 後及 00 後少年,青少年們除了為 Veegee 選唱 Billie Eilish《Bad Guy》討論著並把這首歌送上熱搜,大家還熱議張鈺琪的穩穩的原創、討論蘇北北的中二性格、討論By2唱起 RAP 和過山車式的星級評定,我甚至相信一定有不少的小眾少年少女在默默欣賞著李澤瓏一次又一次的 Alternative 選歌品味。

從某種層面上說,以中產和知識分子為核心受眾的《樂隊的夏天》,和以更為廣泛的年輕人為受眾的《明日之子3》,都以自己熱愛的音樂形態為原點,追隨著自己的圈層榜樣,在各自的圈層部落裡狂歡著。

在我看來,在越來越講究細分一切的年代,再談出圈或者破圈,都難免流於“狹隘”。龍丹妮在早些時候曾直言不諱:“圈層偶像是很真實的存在,隨著技術的發展,使得某一圈層的人能夠聚集在一起;而新型的售賣方式使他們在這個圈層能夠生存,所以我覺得他們不在乎要不要做大眾偶像,因為可能做大眾偶像需要切割某一部分他們不想去掉的東西,但這並不代表他能不能出圈,這不是他能左右的……

也許,我們應當以另一種眼光看待「出圈」,即隨著時代和經濟的發展,多元的審美造就大眾不同的選擇,找到和我志同道合的一群人,為一樣的圈層價值觀雀躍,生活如此,音樂亦是如此。

貳 | 與其等待出圈,不如製造一個圈

所以看《明日之子 3》的觀眾,比較少能聚焦在同一個焦點上發酵、蔓延,反而各自在節目裡 Pick 著自己感興趣的點,然後通過音樂和社交網路上的話題,找尋著人群中和自己相似審美喜好的同類們。大家忠於以己之力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同時希望能在精神上以音樂為寄託、以性格為依據,找尋各自喜歡的選手,比起近期許多節目熱衷討論的“出圈”,這更像是畫出了更大的一個圈。

對於節目中的少女來說,這是一個觀察圈——有關音樂風格迥異的女生們,如何在熱愛與認真的環境中學習與成長。對於屏幕前的觀眾和網絡上的討論者來說,它則圈住了很多在話語中心點之外的精神世界獨立,又著實誠摯認真生活的青少年們。

《明日之子 3》一邊畫出一個圈,圈住不願被定義的年輕人們的審美聚點,一邊也用一個有序的、專業的圈,讓選手在這裡學習、成長、表達,讓觀眾在這裡觀摩、Pick、共鳴。

當然,緊張的比拼依然存在。

節目中星級的設置、選手在獨唱舞臺與合唱舞臺上的沉浮,星推官對選手關於情感表達的培養、對於“靈魂表達”的訓練,都同步兼顧了一個音樂榜樣、或一個全能唱作人該有的專業素養,觀眾在這個多元有序的專業圈裡目睹她們成長,並最終找到了在音樂內容上與自己內心相通的人。

誰在看《明日之子3》?

在《明日之子 3》開播前發佈的星推官集結篇裡,龍丹妮有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如果這個節目選出來的冠軍,最後因為拍戲成功,那麼我們這個節目就是失敗的”。

就目前來看,已經晉級到《明日之子 3》四強的選手,By2、洪一諾、張鈺琪、馮希瑤都具備著完完全全的音樂個性和基因,畢竟,對於音樂和歌唱的熱愛是大家來參加比賽的底線,相比較在影視劇中表演別人,音樂是最能表達自我真實態度的載體,大家在壓力與推力之下,這些女生都表現出了最本我、最真誠的個性一面。

誰在看《明日之子3》?

外形顛覆常規的女生審美,單眼皮非常迷人;創作能兼顧流行與另類兩種領域的紮實質感;演唱亦有自己的特色和情感感染力——張鈺琪獲得「明日之子 3」冠軍實在是實至名歸

如果要給《明日之子3》的觀眾描述群像的話,那裡面是活力四射、進可蹦迪、退可泡咖啡館的多元青少年們,大家個性相異、審美相異、所以討論聲不算集中,而是分散在各個角落,但由此造就出不同風格的選手,受到不同人群的歡迎。

止步四強的原創選手葉禹含說得對:“我們這個舞臺是讓大家知道,我們的靈魂是由音樂組成的、是有精神力量的,所以我希望我們這一代人追尋的音樂是精神榜樣。

葉禹含的話濃縮了一些《明日之子3》的價值核心。對音樂的熱愛是基底,在此基底上,生長出各式各樣的少女和無法被輕易歸類的年輕聽眾。他們共同拼湊出一個音樂與審美朝著四面八方肆意生長的多元時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