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祥雲縣:人居環境與產業發展齊頭並進'

"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入戶道路整潔通暢,路邊小黃花競相開放,錯落有致的白族民居掩映在綠樹紅花之中,勾勒出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這是雲南祥雲縣禾甸鎮文新村的新面貌,鄉村振興的“底色”在此越擦越亮。

"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入戶道路整潔通暢,路邊小黃花競相開放,錯落有致的白族民居掩映在綠樹紅花之中,勾勒出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這是雲南祥雲縣禾甸鎮文新村的新面貌,鄉村振興的“底色”在此越擦越亮。

雲南祥雲縣:人居環境與產業發展齊頭並進

掩映在萬壽菊中的後壩村 張麗君 攝

提升人居環境重拾白族鄉愁

據介紹,文新自然村隸屬祥雲縣禾甸鎮茨芭行政村,是1968年新興苴水庫建設的移民村,全村共96戶401人,群眾經濟收入主要以發展種植、養殖、入股合作社分紅和外出務工為主。該村結合禾甸鎮黨委提出的“建設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產業興旺、治理有效、生態富裕” 的總要求,實施提升城鄉人居環境為目標,依託避險解困項目,以住房保障建設,完善基礎設施、產業扶持、培訓就業等措施,從根本解決移民居住環境。

“以前是土路,摩托車經過時都會飄起一層灰,如今變成了方便出行的水泥路,村裡土木房也都建成了磚房。”談起村裡發生的點滴變化,村民李建國自豪不已。他們從東風水庫移民搬遷到此已有40多年,以前村子髒亂蕭條,房屋破舊,每逢下雨天,路上便多淤泥和積水,簡直寸步難行。

“我們的住房大多數是村民自建,在移民政策幫扶下,大家的生活改善明顯。”村民表示,他們的經濟收入來源主要是通過土地流轉在合作社打工,還有一部分農戶種植烤煙增收,而村裡的年輕人多數已選擇外出謀生。“國家開展脫貧攻堅以後,我們的小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禾甸鎮茨芭村黨總支書記楊雲峰說,為全面提升人居環境,促進文新移民村經濟發展,禾甸鎮黨委以全面落實移民政策為先導,以“三拆三建”(拆舊房、拆危房、拆兩違房的三拆和建花園、建菜園、建果園)為抓手,號召支部引領,黨員幹部帶頭的理念,著力打造生態、和諧、宜居的美麗新農村。

“村裡越變越美,家家房前屋後建起小菜園,院子栽起果樹花草。”環境整治帶來由外而內的變化,村民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走在文新村街道上,可見茨芭村“三清潔”門前“四包”責任牌整齊劃一地粘貼在家家戶戶的門前。茨芭行政村建立和完善了村規民約,強化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管理意識,積極宣傳動員,圍繞新的村莊規劃,最大限度調動群眾參與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由村民理事會和監事會牽頭,支部引領,黨員帶頭,投工投勞,自覺參與綠化、美化和村莊風貌整治,全面提升村莊人居環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留住白鄉風貌是一份責任,更是一份鄉愁,在居民建設中,文新村劃定村莊建設風貌管控措施,打造以青瓦、白牆、牆體繪畫為特色的白族民居,重拾白族鄉愁。”楊雲峰說。

"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入戶道路整潔通暢,路邊小黃花競相開放,錯落有致的白族民居掩映在綠樹紅花之中,勾勒出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這是雲南祥雲縣禾甸鎮文新村的新面貌,鄉村振興的“底色”在此越擦越亮。

雲南祥雲縣:人居環境與產業發展齊頭並進

掩映在萬壽菊中的後壩村 張麗君 攝

提升人居環境重拾白族鄉愁

據介紹,文新自然村隸屬祥雲縣禾甸鎮茨芭行政村,是1968年新興苴水庫建設的移民村,全村共96戶401人,群眾經濟收入主要以發展種植、養殖、入股合作社分紅和外出務工為主。該村結合禾甸鎮黨委提出的“建設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產業興旺、治理有效、生態富裕” 的總要求,實施提升城鄉人居環境為目標,依託避險解困項目,以住房保障建設,完善基礎設施、產業扶持、培訓就業等措施,從根本解決移民居住環境。

“以前是土路,摩托車經過時都會飄起一層灰,如今變成了方便出行的水泥路,村裡土木房也都建成了磚房。”談起村裡發生的點滴變化,村民李建國自豪不已。他們從東風水庫移民搬遷到此已有40多年,以前村子髒亂蕭條,房屋破舊,每逢下雨天,路上便多淤泥和積水,簡直寸步難行。

“我們的住房大多數是村民自建,在移民政策幫扶下,大家的生活改善明顯。”村民表示,他們的經濟收入來源主要是通過土地流轉在合作社打工,還有一部分農戶種植烤煙增收,而村裡的年輕人多數已選擇外出謀生。“國家開展脫貧攻堅以後,我們的小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禾甸鎮茨芭村黨總支書記楊雲峰說,為全面提升人居環境,促進文新移民村經濟發展,禾甸鎮黨委以全面落實移民政策為先導,以“三拆三建”(拆舊房、拆危房、拆兩違房的三拆和建花園、建菜園、建果園)為抓手,號召支部引領,黨員幹部帶頭的理念,著力打造生態、和諧、宜居的美麗新農村。

“村裡越變越美,家家房前屋後建起小菜園,院子栽起果樹花草。”環境整治帶來由外而內的變化,村民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走在文新村街道上,可見茨芭村“三清潔”門前“四包”責任牌整齊劃一地粘貼在家家戶戶的門前。茨芭行政村建立和完善了村規民約,強化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管理意識,積極宣傳動員,圍繞新的村莊規劃,最大限度調動群眾參與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由村民理事會和監事會牽頭,支部引領,黨員帶頭,投工投勞,自覺參與綠化、美化和村莊風貌整治,全面提升村莊人居環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留住白鄉風貌是一份責任,更是一份鄉愁,在居民建設中,文新村劃定村莊建設風貌管控措施,打造以青瓦、白牆、牆體繪畫為特色的白族民居,重拾白族鄉愁。”楊雲峰說。

雲南祥雲縣:人居環境與產業發展齊頭並進

文新村居民門口粘貼的責任牌 張麗君 攝

發展穩定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文新村是祥雲縣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的一個縮影,與之相鄰的後壩村也不甘落後,各項脫貧攻堅工作有聲有色地進行著。

60歲的宋正舉從普淜水庫移民到後壩村,兩個兒子均外出打工,家裡只剩他和老伴。去年,他飼養了60多隻羊,卻只賣得6000多元,今年,他順應“黨支部+合作社+特色產業”的發展模式,多種特色農業共同發展,不僅從賓川引進突尼斯軟籽石榴,還種植續斷中草藥和萬壽菊等。“收成好的話,我和老伴兩個人一年的收入可達4萬多元”,手拿紅石榴的宋正舉高興地向記者講述著自己的生活狀況。

"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入戶道路整潔通暢,路邊小黃花競相開放,錯落有致的白族民居掩映在綠樹紅花之中,勾勒出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這是雲南祥雲縣禾甸鎮文新村的新面貌,鄉村振興的“底色”在此越擦越亮。

雲南祥雲縣:人居環境與產業發展齊頭並進

掩映在萬壽菊中的後壩村 張麗君 攝

提升人居環境重拾白族鄉愁

據介紹,文新自然村隸屬祥雲縣禾甸鎮茨芭行政村,是1968年新興苴水庫建設的移民村,全村共96戶401人,群眾經濟收入主要以發展種植、養殖、入股合作社分紅和外出務工為主。該村結合禾甸鎮黨委提出的“建設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產業興旺、治理有效、生態富裕” 的總要求,實施提升城鄉人居環境為目標,依託避險解困項目,以住房保障建設,完善基礎設施、產業扶持、培訓就業等措施,從根本解決移民居住環境。

“以前是土路,摩托車經過時都會飄起一層灰,如今變成了方便出行的水泥路,村裡土木房也都建成了磚房。”談起村裡發生的點滴變化,村民李建國自豪不已。他們從東風水庫移民搬遷到此已有40多年,以前村子髒亂蕭條,房屋破舊,每逢下雨天,路上便多淤泥和積水,簡直寸步難行。

“我們的住房大多數是村民自建,在移民政策幫扶下,大家的生活改善明顯。”村民表示,他們的經濟收入來源主要是通過土地流轉在合作社打工,還有一部分農戶種植烤煙增收,而村裡的年輕人多數已選擇外出謀生。“國家開展脫貧攻堅以後,我們的小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禾甸鎮茨芭村黨總支書記楊雲峰說,為全面提升人居環境,促進文新移民村經濟發展,禾甸鎮黨委以全面落實移民政策為先導,以“三拆三建”(拆舊房、拆危房、拆兩違房的三拆和建花園、建菜園、建果園)為抓手,號召支部引領,黨員幹部帶頭的理念,著力打造生態、和諧、宜居的美麗新農村。

“村裡越變越美,家家房前屋後建起小菜園,院子栽起果樹花草。”環境整治帶來由外而內的變化,村民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走在文新村街道上,可見茨芭村“三清潔”門前“四包”責任牌整齊劃一地粘貼在家家戶戶的門前。茨芭行政村建立和完善了村規民約,強化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管理意識,積極宣傳動員,圍繞新的村莊規劃,最大限度調動群眾參與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由村民理事會和監事會牽頭,支部引領,黨員帶頭,投工投勞,自覺參與綠化、美化和村莊風貌整治,全面提升村莊人居環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留住白鄉風貌是一份責任,更是一份鄉愁,在居民建設中,文新村劃定村莊建設風貌管控措施,打造以青瓦、白牆、牆體繪畫為特色的白族民居,重拾白族鄉愁。”楊雲峰說。

雲南祥雲縣:人居環境與產業發展齊頭並進

文新村居民門口粘貼的責任牌 張麗君 攝

發展穩定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文新村是祥雲縣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的一個縮影,與之相鄰的後壩村也不甘落後,各項脫貧攻堅工作有聲有色地進行著。

60歲的宋正舉從普淜水庫移民到後壩村,兩個兒子均外出打工,家裡只剩他和老伴。去年,他飼養了60多隻羊,卻只賣得6000多元,今年,他順應“黨支部+合作社+特色產業”的發展模式,多種特色農業共同發展,不僅從賓川引進突尼斯軟籽石榴,還種植續斷中草藥和萬壽菊等。“收成好的話,我和老伴兩個人一年的收入可達4萬多元”,手拿紅石榴的宋正舉高興地向記者講述著自己的生活狀況。

雲南祥雲縣:人居環境與產業發展齊頭並進

採摘石榴的農戶 張麗君 攝

後壩自然村隸屬於禾甸鎮新澤村委會,自然村分成2個村民小組,至2018年共有135戶,總人口543人。自脫貧攻堅戰的號角吹響以來,該村致力於發展穩定增收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在移民避險解困項目的支持下,發展以突尼斯軟籽石榴為主的水果產業,期間套種續斷、萬壽菊等中草藥以替換原來的桉樹產業,實現了產業發展的立體化。

今年6月,在黨支部書記宋成德的牽頭下,後壩自然村成立了祥雲縣遷喜樂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全村石榴的銷售,以“黨支部+合作社+特色產業”的發展模式推動移民群眾的產業發展,為產業發展輸入新動能。

據瞭解,祥雲縣共有3個貧困鄉鎮、64個貧困村,目前已全部穩定有序退出。全縣有建檔立卡人口 8959戶33207人,2014至2017年累計脫貧7081戶27300人,2018年脫貧1083戶3530人,剩餘貧困人口795戶2377人,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6.81%降至2018年的0.62%,累計減貧率92.9%。2018年9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貧困縣,今年預脫貧795戶2377人,年內可以實現未脫貧人口全部脫貧。

雲南網記者 熊強 實習記者 張麗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