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鉅鹿之戰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面對章邯、王離四十萬秦軍,楚霸王項羽毫無懼色,率軍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大勝秦軍。戰後坑殺二十餘萬秦軍亦廣為詬病。

然而,戰前項羽處於何等的凶險政治、軍事環境,卻鮮有人提,此一役,如項羽戰敗,所面臨的後果也是不堪設想的,但是重壓之下的項羽,卻爆發了驚人的力量,以數萬之軍重挫四十餘萬秦軍,無愧於霸王本色。

"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鉅鹿之戰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面對章邯、王離四十萬秦軍,楚霸王項羽毫無懼色,率軍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大勝秦軍。戰後坑殺二十餘萬秦軍亦廣為詬病。

然而,戰前項羽處於何等的凶險政治、軍事環境,卻鮮有人提,此一役,如項羽戰敗,所面臨的後果也是不堪設想的,但是重壓之下的項羽,卻爆發了驚人的力量,以數萬之軍重挫四十餘萬秦軍,無愧於霸王本色。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下面,水一白就來聊一聊當時項羽所面對的到底是多麼嚴峻的處境,夾縫之中又是如何殺出了一條血路。

一、項梁死後,項羽軍權旁落

秦朝末期,陳勝、吳廣起義所引領的起義浪潮一波接一波,而身為楚國名將項燕之後的項梁跟他的侄子項羽,自然也不甘居人後,率八千江東子弟兵起兵反秦。

二人反秦以後,一直順風順水,數破秦軍。陳勝死後,項梁更是推舉楚懷王之孫熊心為楚王,其聲勢更加浩大,儼然成為起義軍之首,一時風頭無二。然而,不斷的勝利卻衝昏了項梁的頭腦,驕傲自滿的情緒不斷侵襲著項梁。正所謂驕兵必敗,項梁也難逃厄運,被章邯所率領的秦軍大破於定陶,慘死於亂軍之中。

"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鉅鹿之戰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面對章邯、王離四十萬秦軍,楚霸王項羽毫無懼色,率軍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大勝秦軍。戰後坑殺二十餘萬秦軍亦廣為詬病。

然而,戰前項羽處於何等的凶險政治、軍事環境,卻鮮有人提,此一役,如項羽戰敗,所面臨的後果也是不堪設想的,但是重壓之下的項羽,卻爆發了驚人的力量,以數萬之軍重挫四十餘萬秦軍,無愧於霸王本色。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下面,水一白就來聊一聊當時項羽所面對的到底是多麼嚴峻的處境,夾縫之中又是如何殺出了一條血路。

一、項梁死後,項羽軍權旁落

秦朝末期,陳勝、吳廣起義所引領的起義浪潮一波接一波,而身為楚國名將項燕之後的項梁跟他的侄子項羽,自然也不甘居人後,率八千江東子弟兵起兵反秦。

二人反秦以後,一直順風順水,數破秦軍。陳勝死後,項梁更是推舉楚懷王之孫熊心為楚王,其聲勢更加浩大,儼然成為起義軍之首,一時風頭無二。然而,不斷的勝利卻衝昏了項梁的頭腦,驕傲自滿的情緒不斷侵襲著項梁。正所謂驕兵必敗,項梁也難逃厄運,被章邯所率領的秦軍大破於定陶,慘死於亂軍之中。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項梁死後,項羽、劉邦所率領的軍隊原打算佔領陳留,卻因項梁之死,士兵多有恐懼心理,於是二人只好同另一名楚將呂臣所率軍隊共同返回彭城駐紮。然而,原本牢牢把持軍政大權的項梁一死,項羽不但沒有繼承其叔父所有的權力和地位,相反在楚國的地位卻是急轉直下,很快,連軍事指揮權都被剝奪了。

楚王熊心聽說項梁死後,很快就帶人從盱臺直奔彭城,將項羽和呂臣的軍隊全部收編,由自己親自統率,原本與劉邦各率軍隊的項羽轉眼成為無兵之將,而劉邦則幸運地保有其軍隊的完整性,領碭郡兵、封碭郡長。呂臣與其父呂青也都在楚國官居高位,唯獨項羽遭遇了冷落。

楚兵已破於定陶,懷王恐,從盱臺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史記.項羽本紀》

二、楚國君臣的不信任

項羽的軍權之所以被如此迅速地拿掉,其表面原因是因為項羽過於殘暴。

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史記.高祖本紀》

但是其深層次原因則完全不同,一方面是楚王君臣需要對項梁所把持大權進行一種正常的“回收”,另一方面則是他們集體對項羽的不信任。

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剽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史記.高祖本紀》

我們常聽說的,楚王熊心與諸將相約“先入關者王之”的說法,實際上,當時楚懷王說這句話的時候,並沒有多少人主動請纓,諸將皆畏懼秦軍的強大。而真正敢於率軍西取關中的,唯有項羽和劉邦二人而已,但是正如上文所說,楚懷王君臣相對來說更希望選擇劉邦,而不是項羽。

"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鉅鹿之戰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面對章邯、王離四十萬秦軍,楚霸王項羽毫無懼色,率軍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大勝秦軍。戰後坑殺二十餘萬秦軍亦廣為詬病。

然而,戰前項羽處於何等的凶險政治、軍事環境,卻鮮有人提,此一役,如項羽戰敗,所面臨的後果也是不堪設想的,但是重壓之下的項羽,卻爆發了驚人的力量,以數萬之軍重挫四十餘萬秦軍,無愧於霸王本色。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下面,水一白就來聊一聊當時項羽所面對的到底是多麼嚴峻的處境,夾縫之中又是如何殺出了一條血路。

一、項梁死後,項羽軍權旁落

秦朝末期,陳勝、吳廣起義所引領的起義浪潮一波接一波,而身為楚國名將項燕之後的項梁跟他的侄子項羽,自然也不甘居人後,率八千江東子弟兵起兵反秦。

二人反秦以後,一直順風順水,數破秦軍。陳勝死後,項梁更是推舉楚懷王之孫熊心為楚王,其聲勢更加浩大,儼然成為起義軍之首,一時風頭無二。然而,不斷的勝利卻衝昏了項梁的頭腦,驕傲自滿的情緒不斷侵襲著項梁。正所謂驕兵必敗,項梁也難逃厄運,被章邯所率領的秦軍大破於定陶,慘死於亂軍之中。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項梁死後,項羽、劉邦所率領的軍隊原打算佔領陳留,卻因項梁之死,士兵多有恐懼心理,於是二人只好同另一名楚將呂臣所率軍隊共同返回彭城駐紮。然而,原本牢牢把持軍政大權的項梁一死,項羽不但沒有繼承其叔父所有的權力和地位,相反在楚國的地位卻是急轉直下,很快,連軍事指揮權都被剝奪了。

楚王熊心聽說項梁死後,很快就帶人從盱臺直奔彭城,將項羽和呂臣的軍隊全部收編,由自己親自統率,原本與劉邦各率軍隊的項羽轉眼成為無兵之將,而劉邦則幸運地保有其軍隊的完整性,領碭郡兵、封碭郡長。呂臣與其父呂青也都在楚國官居高位,唯獨項羽遭遇了冷落。

楚兵已破於定陶,懷王恐,從盱臺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史記.項羽本紀》

二、楚國君臣的不信任

項羽的軍權之所以被如此迅速地拿掉,其表面原因是因為項羽過於殘暴。

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史記.高祖本紀》

但是其深層次原因則完全不同,一方面是楚王君臣需要對項梁所把持大權進行一種正常的“回收”,另一方面則是他們集體對項羽的不信任。

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剽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史記.高祖本紀》

我們常聽說的,楚王熊心與諸將相約“先入關者王之”的說法,實際上,當時楚懷王說這句話的時候,並沒有多少人主動請纓,諸將皆畏懼秦軍的強大。而真正敢於率軍西取關中的,唯有項羽和劉邦二人而已,但是正如上文所說,楚懷王君臣相對來說更希望選擇劉邦,而不是項羽。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項羽攻秦的理由其實也很充分,就是要為其叔父項梁報仇,一雪前恥。可是楚王手下的諸位老將卻都不同意項羽領兵,他們形容項羽是“為人剽悍猾賊“,所以都建議由“寬大長者”劉邦帶領軍隊,向西略地,同時把陳勝、項梁的遊兵散卒盡皆收至麾下,進武關、攻咸陽、誅暴秦。

所以,我們會看到當時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場景,明明是說楚王與諸將相約“先入關者王之”,但是劉邦的路線是避開秦軍主力,取武關,進咸陽;而項羽的路線卻是北上救趙,再取函谷關,再進咸陽,並且項羽還不是軍中主帥。十足的不平等競爭,這才造成了後來劉邦先入關中,而項羽後入的結果。

三、宋義的不良居心

所以,當“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約定沒過多久,項羽就迎來了一個頂頭上司——宋義。

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諸別將皆屬宋義。——《史記.項羽本紀》

宋義本來是楚國令尹,後在投奔到了項梁的麾下。項梁兵敗之前,宋義便觀察到了項梁驕傲自滿的情緒,便在其出使齊國的途中,將項梁軍必敗的預言告知齊國的使者高陵君顯,並且明言,如果顯是打算見項梁,就應該拖延時間,不必急於一時,否則大禍臨頭。正是因為聽從宋義的建議,顯才躲過一劫。所以當顯後來出使楚國見到楚王的時候,就把宋義對他說的話告訴了楚王,併力薦宋義,說他頗通兵法,可以大用。楚王因此才起用宋義,將其拜為上將軍,領兵救趙,而項羽和范增則分別被封為次將、末將,作為宋義的助手。而他們也迎來了一個嶄新的任務——抗秦救趙。

"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鉅鹿之戰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面對章邯、王離四十萬秦軍,楚霸王項羽毫無懼色,率軍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大勝秦軍。戰後坑殺二十餘萬秦軍亦廣為詬病。

然而,戰前項羽處於何等的凶險政治、軍事環境,卻鮮有人提,此一役,如項羽戰敗,所面臨的後果也是不堪設想的,但是重壓之下的項羽,卻爆發了驚人的力量,以數萬之軍重挫四十餘萬秦軍,無愧於霸王本色。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下面,水一白就來聊一聊當時項羽所面對的到底是多麼嚴峻的處境,夾縫之中又是如何殺出了一條血路。

一、項梁死後,項羽軍權旁落

秦朝末期,陳勝、吳廣起義所引領的起義浪潮一波接一波,而身為楚國名將項燕之後的項梁跟他的侄子項羽,自然也不甘居人後,率八千江東子弟兵起兵反秦。

二人反秦以後,一直順風順水,數破秦軍。陳勝死後,項梁更是推舉楚懷王之孫熊心為楚王,其聲勢更加浩大,儼然成為起義軍之首,一時風頭無二。然而,不斷的勝利卻衝昏了項梁的頭腦,驕傲自滿的情緒不斷侵襲著項梁。正所謂驕兵必敗,項梁也難逃厄運,被章邯所率領的秦軍大破於定陶,慘死於亂軍之中。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項梁死後,項羽、劉邦所率領的軍隊原打算佔領陳留,卻因項梁之死,士兵多有恐懼心理,於是二人只好同另一名楚將呂臣所率軍隊共同返回彭城駐紮。然而,原本牢牢把持軍政大權的項梁一死,項羽不但沒有繼承其叔父所有的權力和地位,相反在楚國的地位卻是急轉直下,很快,連軍事指揮權都被剝奪了。

楚王熊心聽說項梁死後,很快就帶人從盱臺直奔彭城,將項羽和呂臣的軍隊全部收編,由自己親自統率,原本與劉邦各率軍隊的項羽轉眼成為無兵之將,而劉邦則幸運地保有其軍隊的完整性,領碭郡兵、封碭郡長。呂臣與其父呂青也都在楚國官居高位,唯獨項羽遭遇了冷落。

楚兵已破於定陶,懷王恐,從盱臺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史記.項羽本紀》

二、楚國君臣的不信任

項羽的軍權之所以被如此迅速地拿掉,其表面原因是因為項羽過於殘暴。

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史記.高祖本紀》

但是其深層次原因則完全不同,一方面是楚王君臣需要對項梁所把持大權進行一種正常的“回收”,另一方面則是他們集體對項羽的不信任。

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剽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史記.高祖本紀》

我們常聽說的,楚王熊心與諸將相約“先入關者王之”的說法,實際上,當時楚懷王說這句話的時候,並沒有多少人主動請纓,諸將皆畏懼秦軍的強大。而真正敢於率軍西取關中的,唯有項羽和劉邦二人而已,但是正如上文所說,楚懷王君臣相對來說更希望選擇劉邦,而不是項羽。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項羽攻秦的理由其實也很充分,就是要為其叔父項梁報仇,一雪前恥。可是楚王手下的諸位老將卻都不同意項羽領兵,他們形容項羽是“為人剽悍猾賊“,所以都建議由“寬大長者”劉邦帶領軍隊,向西略地,同時把陳勝、項梁的遊兵散卒盡皆收至麾下,進武關、攻咸陽、誅暴秦。

所以,我們會看到當時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場景,明明是說楚王與諸將相約“先入關者王之”,但是劉邦的路線是避開秦軍主力,取武關,進咸陽;而項羽的路線卻是北上救趙,再取函谷關,再進咸陽,並且項羽還不是軍中主帥。十足的不平等競爭,這才造成了後來劉邦先入關中,而項羽後入的結果。

三、宋義的不良居心

所以,當“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約定沒過多久,項羽就迎來了一個頂頭上司——宋義。

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諸別將皆屬宋義。——《史記.項羽本紀》

宋義本來是楚國令尹,後在投奔到了項梁的麾下。項梁兵敗之前,宋義便觀察到了項梁驕傲自滿的情緒,便在其出使齊國的途中,將項梁軍必敗的預言告知齊國的使者高陵君顯,並且明言,如果顯是打算見項梁,就應該拖延時間,不必急於一時,否則大禍臨頭。正是因為聽從宋義的建議,顯才躲過一劫。所以當顯後來出使楚國見到楚王的時候,就把宋義對他說的話告訴了楚王,併力薦宋義,說他頗通兵法,可以大用。楚王因此才起用宋義,將其拜為上將軍,領兵救趙,而項羽和范增則分別被封為次將、末將,作為宋義的助手。而他們也迎來了一個嶄新的任務——抗秦救趙。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當時,章邯打敗了項梁的部隊以後,覺得楚國的軍隊已不足為慮,便直取趙國去了。而趙王歇也不敢怠慢,忙以陳餘為大將,率數萬軍隊奮力抵抗。深感自己實力不足的趙王於是數次向楚國求救。然而,當號為卿子冠軍的宋義,率領軍隊行至安陽以後,便安營紮寨,逗留四十六日之久而沒有前進過半步。項羽不解,向宋義提出質疑,宋義竟說:“如今秦趙相爭,如果秦國贏了,我軍可乘其疲敝,攻而克之;如果秦國勝了,我軍剛好一路追擊,可一舉而滅秦。”隨後,宋義又安排他的兒子宋襄去齊國做國相,並親自送至無鹽,並大擺酒筵以待賓客。相反,楚軍士卒卻處在捱餓、受凍之中,苦不堪言。


可見,宋義不聽從楚王命令(救趙)在前,私通齊國在後,其居心早已不良。要知道,當初項梁所支持的齊王田假正是被現在的齊王田榮所驅逐的,宋義又和田榮關係如此密切,其真實的想法很可能是趁秦趙相爭,一舉佔有趙地而稱王,也未可知。

當然也不排除另一種可能,即楚王私下命令宋義,保存實力要緊,援救趙國只不過是個恍子,以掩諸侯耳目而已。

四、項羽斬宋義、掌軍權

但是,面對如此居心叵測的宋義,不信任自己的君臣,項羽並沒有多少退身之路,長此以往,也不過是逐漸被邊緣化而已。想要奪回主動權,只有先奪取軍中的指揮權,而要奪取指揮權,就要先誅殺宋義。於是,項羽決定鋌而走險,利用朝見宋義的機會,斬殺宋義,並借楚王之名號令全軍,稱“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並派人追殺宋義之子宋襄於齊地,殺之。

"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鉅鹿之戰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面對章邯、王離四十萬秦軍,楚霸王項羽毫無懼色,率軍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大勝秦軍。戰後坑殺二十餘萬秦軍亦廣為詬病。

然而,戰前項羽處於何等的凶險政治、軍事環境,卻鮮有人提,此一役,如項羽戰敗,所面臨的後果也是不堪設想的,但是重壓之下的項羽,卻爆發了驚人的力量,以數萬之軍重挫四十餘萬秦軍,無愧於霸王本色。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下面,水一白就來聊一聊當時項羽所面對的到底是多麼嚴峻的處境,夾縫之中又是如何殺出了一條血路。

一、項梁死後,項羽軍權旁落

秦朝末期,陳勝、吳廣起義所引領的起義浪潮一波接一波,而身為楚國名將項燕之後的項梁跟他的侄子項羽,自然也不甘居人後,率八千江東子弟兵起兵反秦。

二人反秦以後,一直順風順水,數破秦軍。陳勝死後,項梁更是推舉楚懷王之孫熊心為楚王,其聲勢更加浩大,儼然成為起義軍之首,一時風頭無二。然而,不斷的勝利卻衝昏了項梁的頭腦,驕傲自滿的情緒不斷侵襲著項梁。正所謂驕兵必敗,項梁也難逃厄運,被章邯所率領的秦軍大破於定陶,慘死於亂軍之中。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項梁死後,項羽、劉邦所率領的軍隊原打算佔領陳留,卻因項梁之死,士兵多有恐懼心理,於是二人只好同另一名楚將呂臣所率軍隊共同返回彭城駐紮。然而,原本牢牢把持軍政大權的項梁一死,項羽不但沒有繼承其叔父所有的權力和地位,相反在楚國的地位卻是急轉直下,很快,連軍事指揮權都被剝奪了。

楚王熊心聽說項梁死後,很快就帶人從盱臺直奔彭城,將項羽和呂臣的軍隊全部收編,由自己親自統率,原本與劉邦各率軍隊的項羽轉眼成為無兵之將,而劉邦則幸運地保有其軍隊的完整性,領碭郡兵、封碭郡長。呂臣與其父呂青也都在楚國官居高位,唯獨項羽遭遇了冷落。

楚兵已破於定陶,懷王恐,從盱臺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史記.項羽本紀》

二、楚國君臣的不信任

項羽的軍權之所以被如此迅速地拿掉,其表面原因是因為項羽過於殘暴。

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史記.高祖本紀》

但是其深層次原因則完全不同,一方面是楚王君臣需要對項梁所把持大權進行一種正常的“回收”,另一方面則是他們集體對項羽的不信任。

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剽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史記.高祖本紀》

我們常聽說的,楚王熊心與諸將相約“先入關者王之”的說法,實際上,當時楚懷王說這句話的時候,並沒有多少人主動請纓,諸將皆畏懼秦軍的強大。而真正敢於率軍西取關中的,唯有項羽和劉邦二人而已,但是正如上文所說,楚懷王君臣相對來說更希望選擇劉邦,而不是項羽。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項羽攻秦的理由其實也很充分,就是要為其叔父項梁報仇,一雪前恥。可是楚王手下的諸位老將卻都不同意項羽領兵,他們形容項羽是“為人剽悍猾賊“,所以都建議由“寬大長者”劉邦帶領軍隊,向西略地,同時把陳勝、項梁的遊兵散卒盡皆收至麾下,進武關、攻咸陽、誅暴秦。

所以,我們會看到當時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場景,明明是說楚王與諸將相約“先入關者王之”,但是劉邦的路線是避開秦軍主力,取武關,進咸陽;而項羽的路線卻是北上救趙,再取函谷關,再進咸陽,並且項羽還不是軍中主帥。十足的不平等競爭,這才造成了後來劉邦先入關中,而項羽後入的結果。

三、宋義的不良居心

所以,當“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約定沒過多久,項羽就迎來了一個頂頭上司——宋義。

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諸別將皆屬宋義。——《史記.項羽本紀》

宋義本來是楚國令尹,後在投奔到了項梁的麾下。項梁兵敗之前,宋義便觀察到了項梁驕傲自滿的情緒,便在其出使齊國的途中,將項梁軍必敗的預言告知齊國的使者高陵君顯,並且明言,如果顯是打算見項梁,就應該拖延時間,不必急於一時,否則大禍臨頭。正是因為聽從宋義的建議,顯才躲過一劫。所以當顯後來出使楚國見到楚王的時候,就把宋義對他說的話告訴了楚王,併力薦宋義,說他頗通兵法,可以大用。楚王因此才起用宋義,將其拜為上將軍,領兵救趙,而項羽和范增則分別被封為次將、末將,作為宋義的助手。而他們也迎來了一個嶄新的任務——抗秦救趙。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當時,章邯打敗了項梁的部隊以後,覺得楚國的軍隊已不足為慮,便直取趙國去了。而趙王歇也不敢怠慢,忙以陳餘為大將,率數萬軍隊奮力抵抗。深感自己實力不足的趙王於是數次向楚國求救。然而,當號為卿子冠軍的宋義,率領軍隊行至安陽以後,便安營紮寨,逗留四十六日之久而沒有前進過半步。項羽不解,向宋義提出質疑,宋義竟說:“如今秦趙相爭,如果秦國贏了,我軍可乘其疲敝,攻而克之;如果秦國勝了,我軍剛好一路追擊,可一舉而滅秦。”隨後,宋義又安排他的兒子宋襄去齊國做國相,並親自送至無鹽,並大擺酒筵以待賓客。相反,楚軍士卒卻處在捱餓、受凍之中,苦不堪言。


可見,宋義不聽從楚王命令(救趙)在前,私通齊國在後,其居心早已不良。要知道,當初項梁所支持的齊王田假正是被現在的齊王田榮所驅逐的,宋義又和田榮關係如此密切,其真實的想法很可能是趁秦趙相爭,一舉佔有趙地而稱王,也未可知。

當然也不排除另一種可能,即楚王私下命令宋義,保存實力要緊,援救趙國只不過是個恍子,以掩諸侯耳目而已。

四、項羽斬宋義、掌軍權

但是,面對如此居心叵測的宋義,不信任自己的君臣,項羽並沒有多少退身之路,長此以往,也不過是逐漸被邊緣化而已。想要奪回主動權,只有先奪取軍中的指揮權,而要奪取指揮權,就要先誅殺宋義。於是,項羽決定鋌而走險,利用朝見宋義的機會,斬殺宋義,並借楚王之名號令全軍,稱“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並派人追殺宋義之子宋襄於齊地,殺之。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看到楚軍將士的表現,項羽明白自己賭對了。當全軍將士聽說宋義被殺之時,並沒有什麼牴觸情緒。其中原因有二,一是宋義違約不救趙,並長期逗留使士卒受苦;二則最初建立楚國,擁立楚王的正是項羽的叔父項梁,有一定的聲望基礎。

可見,項羽此舉雖然冒險,但並非是不義之舉,反而可稱之為誅亂所為。

五、諸侯作壁上觀、楚軍獨力滅秦軍

殺了所謂的卿子冠軍宋義,雖然項羽“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但是卻並沒有得到多少助力。

當時,各國諸侯雖然也都派了不少軍隊,名為發兵救趙,卻大多不敢攻打強大的秦軍,都只想保存自己的實力,而其中也不乏覬覦趙地之人。然而正在此時,趙將陳餘又一次發出了求救信號,於是項羽決定率兵渡河救趙。渡河以後,項羽下令將所有船隻沉沒、做飯的餐具也都毀壞,並只留下三天的口糧,誓與秦軍決一死戰。

"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鉅鹿之戰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面對章邯、王離四十萬秦軍,楚霸王項羽毫無懼色,率軍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大勝秦軍。戰後坑殺二十餘萬秦軍亦廣為詬病。

然而,戰前項羽處於何等的凶險政治、軍事環境,卻鮮有人提,此一役,如項羽戰敗,所面臨的後果也是不堪設想的,但是重壓之下的項羽,卻爆發了驚人的力量,以數萬之軍重挫四十餘萬秦軍,無愧於霸王本色。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下面,水一白就來聊一聊當時項羽所面對的到底是多麼嚴峻的處境,夾縫之中又是如何殺出了一條血路。

一、項梁死後,項羽軍權旁落

秦朝末期,陳勝、吳廣起義所引領的起義浪潮一波接一波,而身為楚國名將項燕之後的項梁跟他的侄子項羽,自然也不甘居人後,率八千江東子弟兵起兵反秦。

二人反秦以後,一直順風順水,數破秦軍。陳勝死後,項梁更是推舉楚懷王之孫熊心為楚王,其聲勢更加浩大,儼然成為起義軍之首,一時風頭無二。然而,不斷的勝利卻衝昏了項梁的頭腦,驕傲自滿的情緒不斷侵襲著項梁。正所謂驕兵必敗,項梁也難逃厄運,被章邯所率領的秦軍大破於定陶,慘死於亂軍之中。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項梁死後,項羽、劉邦所率領的軍隊原打算佔領陳留,卻因項梁之死,士兵多有恐懼心理,於是二人只好同另一名楚將呂臣所率軍隊共同返回彭城駐紮。然而,原本牢牢把持軍政大權的項梁一死,項羽不但沒有繼承其叔父所有的權力和地位,相反在楚國的地位卻是急轉直下,很快,連軍事指揮權都被剝奪了。

楚王熊心聽說項梁死後,很快就帶人從盱臺直奔彭城,將項羽和呂臣的軍隊全部收編,由自己親自統率,原本與劉邦各率軍隊的項羽轉眼成為無兵之將,而劉邦則幸運地保有其軍隊的完整性,領碭郡兵、封碭郡長。呂臣與其父呂青也都在楚國官居高位,唯獨項羽遭遇了冷落。

楚兵已破於定陶,懷王恐,從盱臺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史記.項羽本紀》

二、楚國君臣的不信任

項羽的軍權之所以被如此迅速地拿掉,其表面原因是因為項羽過於殘暴。

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史記.高祖本紀》

但是其深層次原因則完全不同,一方面是楚王君臣需要對項梁所把持大權進行一種正常的“回收”,另一方面則是他們集體對項羽的不信任。

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剽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史記.高祖本紀》

我們常聽說的,楚王熊心與諸將相約“先入關者王之”的說法,實際上,當時楚懷王說這句話的時候,並沒有多少人主動請纓,諸將皆畏懼秦軍的強大。而真正敢於率軍西取關中的,唯有項羽和劉邦二人而已,但是正如上文所說,楚懷王君臣相對來說更希望選擇劉邦,而不是項羽。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項羽攻秦的理由其實也很充分,就是要為其叔父項梁報仇,一雪前恥。可是楚王手下的諸位老將卻都不同意項羽領兵,他們形容項羽是“為人剽悍猾賊“,所以都建議由“寬大長者”劉邦帶領軍隊,向西略地,同時把陳勝、項梁的遊兵散卒盡皆收至麾下,進武關、攻咸陽、誅暴秦。

所以,我們會看到當時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場景,明明是說楚王與諸將相約“先入關者王之”,但是劉邦的路線是避開秦軍主力,取武關,進咸陽;而項羽的路線卻是北上救趙,再取函谷關,再進咸陽,並且項羽還不是軍中主帥。十足的不平等競爭,這才造成了後來劉邦先入關中,而項羽後入的結果。

三、宋義的不良居心

所以,當“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約定沒過多久,項羽就迎來了一個頂頭上司——宋義。

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諸別將皆屬宋義。——《史記.項羽本紀》

宋義本來是楚國令尹,後在投奔到了項梁的麾下。項梁兵敗之前,宋義便觀察到了項梁驕傲自滿的情緒,便在其出使齊國的途中,將項梁軍必敗的預言告知齊國的使者高陵君顯,並且明言,如果顯是打算見項梁,就應該拖延時間,不必急於一時,否則大禍臨頭。正是因為聽從宋義的建議,顯才躲過一劫。所以當顯後來出使楚國見到楚王的時候,就把宋義對他說的話告訴了楚王,併力薦宋義,說他頗通兵法,可以大用。楚王因此才起用宋義,將其拜為上將軍,領兵救趙,而項羽和范增則分別被封為次將、末將,作為宋義的助手。而他們也迎來了一個嶄新的任務——抗秦救趙。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當時,章邯打敗了項梁的部隊以後,覺得楚國的軍隊已不足為慮,便直取趙國去了。而趙王歇也不敢怠慢,忙以陳餘為大將,率數萬軍隊奮力抵抗。深感自己實力不足的趙王於是數次向楚國求救。然而,當號為卿子冠軍的宋義,率領軍隊行至安陽以後,便安營紮寨,逗留四十六日之久而沒有前進過半步。項羽不解,向宋義提出質疑,宋義竟說:“如今秦趙相爭,如果秦國贏了,我軍可乘其疲敝,攻而克之;如果秦國勝了,我軍剛好一路追擊,可一舉而滅秦。”隨後,宋義又安排他的兒子宋襄去齊國做國相,並親自送至無鹽,並大擺酒筵以待賓客。相反,楚軍士卒卻處在捱餓、受凍之中,苦不堪言。


可見,宋義不聽從楚王命令(救趙)在前,私通齊國在後,其居心早已不良。要知道,當初項梁所支持的齊王田假正是被現在的齊王田榮所驅逐的,宋義又和田榮關係如此密切,其真實的想法很可能是趁秦趙相爭,一舉佔有趙地而稱王,也未可知。

當然也不排除另一種可能,即楚王私下命令宋義,保存實力要緊,援救趙國只不過是個恍子,以掩諸侯耳目而已。

四、項羽斬宋義、掌軍權

但是,面對如此居心叵測的宋義,不信任自己的君臣,項羽並沒有多少退身之路,長此以往,也不過是逐漸被邊緣化而已。想要奪回主動權,只有先奪取軍中的指揮權,而要奪取指揮權,就要先誅殺宋義。於是,項羽決定鋌而走險,利用朝見宋義的機會,斬殺宋義,並借楚王之名號令全軍,稱“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並派人追殺宋義之子宋襄於齊地,殺之。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看到楚軍將士的表現,項羽明白自己賭對了。當全軍將士聽說宋義被殺之時,並沒有什麼牴觸情緒。其中原因有二,一是宋義違約不救趙,並長期逗留使士卒受苦;二則最初建立楚國,擁立楚王的正是項羽的叔父項梁,有一定的聲望基礎。

可見,項羽此舉雖然冒險,但並非是不義之舉,反而可稱之為誅亂所為。

五、諸侯作壁上觀、楚軍獨力滅秦軍

殺了所謂的卿子冠軍宋義,雖然項羽“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但是卻並沒有得到多少助力。

當時,各國諸侯雖然也都派了不少軍隊,名為發兵救趙,卻大多不敢攻打強大的秦軍,都只想保存自己的實力,而其中也不乏覬覦趙地之人。然而正在此時,趙將陳餘又一次發出了求救信號,於是項羽決定率兵渡河救趙。渡河以後,項羽下令將所有船隻沉沒、做飯的餐具也都毀壞,並只留下三天的口糧,誓與秦軍決一死戰。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雖然各個諸侯都在作壁上觀,但是擁有背水一戰決心的楚軍,卻有一當十之勇,奮勇殺敵,虜獲秦軍副將王離,一舉大破秦軍。得勝後的項羽,發號施令,召各諸侯前來相見,各大小諸侯無不拜服,連仰視都不敢。項羽更是以此一戰,而成為諸侯之上將軍,所有諸侯軍隊皆聽從他的調遣,亦為其後來成為西楚霸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因懾於項羽的威勢,又恐奸相趙高相害,章邯率所部剩餘二十餘萬秦軍,投降項羽。後來,項羽恐怕秦軍與其所率諸侯聯軍矛盾激化,而聽取黥布、蒲將軍之計,將二十餘萬秦軍坑殺,雖消除了風險,卻更加墊定了他凶狠殘暴的惡名。

水言水語

當我們再來複盤鉅鹿之戰時,我們才能更加清楚地看到項羽此戰所承受的重壓有如此之大。

1、軍權旁落;

2、後方君臣的不信任;

3、領軍統帥的不作為;

4、各路諸侯都在看熱鬧;

5、軍力的不對等(數萬對四十餘萬);

6、失敗後難以東山再起的後果。

但是,在如此困難重重的情況下,項羽依然毅然決然地斬宋義、掌楚軍,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大破秦軍。鉅鹿之戰,項羽不僅僅摧毀了秦國的最後有生力量,更是一舉扭轉了項梁死後其個人在楚軍之中的不利地位。破釜沉舟之時,他砸掉的不僅僅是楚國士兵的退路,更是將其個人的希望畢其功於一役。


正是項羽這種豪氣干雲、一往無前的氣勢,使得後世無數人傾倒;也正因為如此,後來垓之下戰,楚霸王自刎於烏江之時,才更加顯得悲壯。雖說“勝者王侯敗者寇”,但是項羽這位最後的失敗者,卻擁有了更勝於劉邦的一眾“粉絲”的擁躉。

"

作為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鉅鹿之戰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面對章邯、王離四十萬秦軍,楚霸王項羽毫無懼色,率軍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大勝秦軍。戰後坑殺二十餘萬秦軍亦廣為詬病。

然而,戰前項羽處於何等的凶險政治、軍事環境,卻鮮有人提,此一役,如項羽戰敗,所面臨的後果也是不堪設想的,但是重壓之下的項羽,卻爆發了驚人的力量,以數萬之軍重挫四十餘萬秦軍,無愧於霸王本色。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下面,水一白就來聊一聊當時項羽所面對的到底是多麼嚴峻的處境,夾縫之中又是如何殺出了一條血路。

一、項梁死後,項羽軍權旁落

秦朝末期,陳勝、吳廣起義所引領的起義浪潮一波接一波,而身為楚國名將項燕之後的項梁跟他的侄子項羽,自然也不甘居人後,率八千江東子弟兵起兵反秦。

二人反秦以後,一直順風順水,數破秦軍。陳勝死後,項梁更是推舉楚懷王之孫熊心為楚王,其聲勢更加浩大,儼然成為起義軍之首,一時風頭無二。然而,不斷的勝利卻衝昏了項梁的頭腦,驕傲自滿的情緒不斷侵襲著項梁。正所謂驕兵必敗,項梁也難逃厄運,被章邯所率領的秦軍大破於定陶,慘死於亂軍之中。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項梁死後,項羽、劉邦所率領的軍隊原打算佔領陳留,卻因項梁之死,士兵多有恐懼心理,於是二人只好同另一名楚將呂臣所率軍隊共同返回彭城駐紮。然而,原本牢牢把持軍政大權的項梁一死,項羽不但沒有繼承其叔父所有的權力和地位,相反在楚國的地位卻是急轉直下,很快,連軍事指揮權都被剝奪了。

楚王熊心聽說項梁死後,很快就帶人從盱臺直奔彭城,將項羽和呂臣的軍隊全部收編,由自己親自統率,原本與劉邦各率軍隊的項羽轉眼成為無兵之將,而劉邦則幸運地保有其軍隊的完整性,領碭郡兵、封碭郡長。呂臣與其父呂青也都在楚國官居高位,唯獨項羽遭遇了冷落。

楚兵已破於定陶,懷王恐,從盱臺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史記.項羽本紀》

二、楚國君臣的不信任

項羽的軍權之所以被如此迅速地拿掉,其表面原因是因為項羽過於殘暴。

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坑之,諸所過無不殘滅。——《史記.高祖本紀》

但是其深層次原因則完全不同,一方面是楚王君臣需要對項梁所把持大權進行一種正常的“回收”,另一方面則是他們集體對項羽的不信任。

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剽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史記.高祖本紀》

我們常聽說的,楚王熊心與諸將相約“先入關者王之”的說法,實際上,當時楚懷王說這句話的時候,並沒有多少人主動請纓,諸將皆畏懼秦軍的強大。而真正敢於率軍西取關中的,唯有項羽和劉邦二人而已,但是正如上文所說,楚懷王君臣相對來說更希望選擇劉邦,而不是項羽。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項羽攻秦的理由其實也很充分,就是要為其叔父項梁報仇,一雪前恥。可是楚王手下的諸位老將卻都不同意項羽領兵,他們形容項羽是“為人剽悍猾賊“,所以都建議由“寬大長者”劉邦帶領軍隊,向西略地,同時把陳勝、項梁的遊兵散卒盡皆收至麾下,進武關、攻咸陽、誅暴秦。

所以,我們會看到當時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場景,明明是說楚王與諸將相約“先入關者王之”,但是劉邦的路線是避開秦軍主力,取武關,進咸陽;而項羽的路線卻是北上救趙,再取函谷關,再進咸陽,並且項羽還不是軍中主帥。十足的不平等競爭,這才造成了後來劉邦先入關中,而項羽後入的結果。

三、宋義的不良居心

所以,當“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約定沒過多久,項羽就迎來了一個頂頭上司——宋義。

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諸別將皆屬宋義。——《史記.項羽本紀》

宋義本來是楚國令尹,後在投奔到了項梁的麾下。項梁兵敗之前,宋義便觀察到了項梁驕傲自滿的情緒,便在其出使齊國的途中,將項梁軍必敗的預言告知齊國的使者高陵君顯,並且明言,如果顯是打算見項梁,就應該拖延時間,不必急於一時,否則大禍臨頭。正是因為聽從宋義的建議,顯才躲過一劫。所以當顯後來出使楚國見到楚王的時候,就把宋義對他說的話告訴了楚王,併力薦宋義,說他頗通兵法,可以大用。楚王因此才起用宋義,將其拜為上將軍,領兵救趙,而項羽和范增則分別被封為次將、末將,作為宋義的助手。而他們也迎來了一個嶄新的任務——抗秦救趙。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當時,章邯打敗了項梁的部隊以後,覺得楚國的軍隊已不足為慮,便直取趙國去了。而趙王歇也不敢怠慢,忙以陳餘為大將,率數萬軍隊奮力抵抗。深感自己實力不足的趙王於是數次向楚國求救。然而,當號為卿子冠軍的宋義,率領軍隊行至安陽以後,便安營紮寨,逗留四十六日之久而沒有前進過半步。項羽不解,向宋義提出質疑,宋義竟說:“如今秦趙相爭,如果秦國贏了,我軍可乘其疲敝,攻而克之;如果秦國勝了,我軍剛好一路追擊,可一舉而滅秦。”隨後,宋義又安排他的兒子宋襄去齊國做國相,並親自送至無鹽,並大擺酒筵以待賓客。相反,楚軍士卒卻處在捱餓、受凍之中,苦不堪言。


可見,宋義不聽從楚王命令(救趙)在前,私通齊國在後,其居心早已不良。要知道,當初項梁所支持的齊王田假正是被現在的齊王田榮所驅逐的,宋義又和田榮關係如此密切,其真實的想法很可能是趁秦趙相爭,一舉佔有趙地而稱王,也未可知。

當然也不排除另一種可能,即楚王私下命令宋義,保存實力要緊,援救趙國只不過是個恍子,以掩諸侯耳目而已。

四、項羽斬宋義、掌軍權

但是,面對如此居心叵測的宋義,不信任自己的君臣,項羽並沒有多少退身之路,長此以往,也不過是逐漸被邊緣化而已。想要奪回主動權,只有先奪取軍中的指揮權,而要奪取指揮權,就要先誅殺宋義。於是,項羽決定鋌而走險,利用朝見宋義的機會,斬殺宋義,並借楚王之名號令全軍,稱“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並派人追殺宋義之子宋襄於齊地,殺之。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看到楚軍將士的表現,項羽明白自己賭對了。當全軍將士聽說宋義被殺之時,並沒有什麼牴觸情緒。其中原因有二,一是宋義違約不救趙,並長期逗留使士卒受苦;二則最初建立楚國,擁立楚王的正是項羽的叔父項梁,有一定的聲望基礎。

可見,項羽此舉雖然冒險,但並非是不義之舉,反而可稱之為誅亂所為。

五、諸侯作壁上觀、楚軍獨力滅秦軍

殺了所謂的卿子冠軍宋義,雖然項羽“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但是卻並沒有得到多少助力。

當時,各國諸侯雖然也都派了不少軍隊,名為發兵救趙,卻大多不敢攻打強大的秦軍,都只想保存自己的實力,而其中也不乏覬覦趙地之人。然而正在此時,趙將陳餘又一次發出了求救信號,於是項羽決定率兵渡河救趙。渡河以後,項羽下令將所有船隻沉沒、做飯的餐具也都毀壞,並只留下三天的口糧,誓與秦軍決一死戰。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雖然各個諸侯都在作壁上觀,但是擁有背水一戰決心的楚軍,卻有一當十之勇,奮勇殺敵,虜獲秦軍副將王離,一舉大破秦軍。得勝後的項羽,發號施令,召各諸侯前來相見,各大小諸侯無不拜服,連仰視都不敢。項羽更是以此一戰,而成為諸侯之上將軍,所有諸侯軍隊皆聽從他的調遣,亦為其後來成為西楚霸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因懾於項羽的威勢,又恐奸相趙高相害,章邯率所部剩餘二十餘萬秦軍,投降項羽。後來,項羽恐怕秦軍與其所率諸侯聯軍矛盾激化,而聽取黥布、蒲將軍之計,將二十餘萬秦軍坑殺,雖消除了風險,卻更加墊定了他凶狠殘暴的惡名。

水言水語

當我們再來複盤鉅鹿之戰時,我們才能更加清楚地看到項羽此戰所承受的重壓有如此之大。

1、軍權旁落;

2、後方君臣的不信任;

3、領軍統帥的不作為;

4、各路諸侯都在看熱鬧;

5、軍力的不對等(數萬對四十餘萬);

6、失敗後難以東山再起的後果。

但是,在如此困難重重的情況下,項羽依然毅然決然地斬宋義、掌楚軍,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大破秦軍。鉅鹿之戰,項羽不僅僅摧毀了秦國的最後有生力量,更是一舉扭轉了項梁死後其個人在楚軍之中的不利地位。破釜沉舟之時,他砸掉的不僅僅是楚國士兵的退路,更是將其個人的希望畢其功於一役。


正是項羽這種豪氣干雲、一往無前的氣勢,使得後世無數人傾倒;也正因為如此,後來垓之下戰,楚霸王自刎於烏江之時,才更加顯得悲壯。雖說“勝者王侯敗者寇”,但是項羽這位最後的失敗者,卻擁有了更勝於劉邦的一眾“粉絲”的擁躉。

鉅鹿之戰,項羽不僅摧毀了大秦帝國的國運,更是逆轉了自己的人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