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衍一生反秦,不僅是為了和張儀的私仇,更是縱橫家之間的較量'

"

不熟悉戰國時期歷史的人對於公孫衍這個人肯定不是很熟悉。但要是說起張儀、蘇秦,大家肯定會說:“哦,這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嘛!”其實公孫衍是和張儀一樣的縱橫家,而且非常有名。公孫衍是魏國人,在秦國曾經官至大良造,可是隨後卻離開秦國,一生中致力於反秦大業。在秦國執掌軍政大權的公孫衍為什麼會離開秦國,並且一生都反秦呢?這其中究竟有什麼故事?

"

不熟悉戰國時期歷史的人對於公孫衍這個人肯定不是很熟悉。但要是說起張儀、蘇秦,大家肯定會說:“哦,這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嘛!”其實公孫衍是和張儀一樣的縱橫家,而且非常有名。公孫衍是魏國人,在秦國曾經官至大良造,可是隨後卻離開秦國,一生中致力於反秦大業。在秦國執掌軍政大權的公孫衍為什麼會離開秦國,並且一生都反秦呢?這其中究竟有什麼故事?

公孫衍一生反秦,不僅是為了和張儀的私仇,更是縱橫家之間的較量

這就要說到在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張儀這個人了。在人們的認知中和《史記》、《戰國策》的記載中,張儀和蘇秦是一個時代的人,公孫衍和張儀根本不會有交際。但根據考古中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記載,公孫衍和張儀才是一個時代的人,兩人同為當時著名的縱橫家、政敵,也是死對頭。

當年商鞅由於在秦國實行變法,得罪了秦國貴族。等到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上臺後,秦國的貴族誣陷商鞅謀反,商鞅被殺。公孫衍被秦惠文王任命為大良造,繼續商鞅的變法政策。能成為執掌軍政大權的大良造,可見當時秦惠文王對公孫衍使相當信任和重用的。

公孫衍當上大良造以後,也確實為秦國做出了不少貢獻。首先就是積極的謀劃攻打魏國。魏國在和齊國經過馬邑之戰,被齊國全殲了十萬大軍後,已經是元氣大傷,主力盡失。因此在公孫衍的進攻下,缺兵少將的魏國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面對秦國強大的攻勢,為了不至於被秦國滅國,魏國提出了和秦國議和。為了議和,秦國提出了割讓陰晉給秦國的條件。

議和以後,不滿足的秦惠文王命令公孫衍繼續進攻魏國。公孫衍於是再度率軍進攻河西要塞,俘虜魏國主將龍賈,斬首八萬,佔領了河西地區。本來就不是秦國對手的魏國這一下就被秦國給打趴下了。趕緊再次和秦國議和,將秦國佔領的河西地區割讓給秦國。在魏國看來,這河西地區本來就是秦國的,當年吳起打敗秦國的五十萬大軍,佔領了河西地區,如今將河西地區割讓給秦國自己也沒什麼損失。

"

不熟悉戰國時期歷史的人對於公孫衍這個人肯定不是很熟悉。但要是說起張儀、蘇秦,大家肯定會說:“哦,這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嘛!”其實公孫衍是和張儀一樣的縱橫家,而且非常有名。公孫衍是魏國人,在秦國曾經官至大良造,可是隨後卻離開秦國,一生中致力於反秦大業。在秦國執掌軍政大權的公孫衍為什麼會離開秦國,並且一生都反秦呢?這其中究竟有什麼故事?

公孫衍一生反秦,不僅是為了和張儀的私仇,更是縱橫家之間的較量

這就要說到在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張儀這個人了。在人們的認知中和《史記》、《戰國策》的記載中,張儀和蘇秦是一個時代的人,公孫衍和張儀根本不會有交際。但根據考古中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記載,公孫衍和張儀才是一個時代的人,兩人同為當時著名的縱橫家、政敵,也是死對頭。

當年商鞅由於在秦國實行變法,得罪了秦國貴族。等到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上臺後,秦國的貴族誣陷商鞅謀反,商鞅被殺。公孫衍被秦惠文王任命為大良造,繼續商鞅的變法政策。能成為執掌軍政大權的大良造,可見當時秦惠文王對公孫衍使相當信任和重用的。

公孫衍當上大良造以後,也確實為秦國做出了不少貢獻。首先就是積極的謀劃攻打魏國。魏國在和齊國經過馬邑之戰,被齊國全殲了十萬大軍後,已經是元氣大傷,主力盡失。因此在公孫衍的進攻下,缺兵少將的魏國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面對秦國強大的攻勢,為了不至於被秦國滅國,魏國提出了和秦國議和。為了議和,秦國提出了割讓陰晉給秦國的條件。

議和以後,不滿足的秦惠文王命令公孫衍繼續進攻魏國。公孫衍於是再度率軍進攻河西要塞,俘虜魏國主將龍賈,斬首八萬,佔領了河西地區。本來就不是秦國對手的魏國這一下就被秦國給打趴下了。趕緊再次和秦國議和,將秦國佔領的河西地區割讓給秦國。在魏國看來,這河西地區本來就是秦國的,當年吳起打敗秦國的五十萬大軍,佔領了河西地區,如今將河西地區割讓給秦國自己也沒什麼損失。

公孫衍一生反秦,不僅是為了和張儀的私仇,更是縱橫家之間的較量

於是秦國曾經丟失的河西地區又重新劃入了秦國的版圖,也使秦國打開了進軍中原的門戶。被秦國打怕的魏國為了不使秦國繼續進攻自己,再次遭受損失甚至被滅國,於是派人攜帶重金前往秦國賄賂身為大良造的公孫衍。這公孫衍也是一個貪財的人,面對魏國送來的重金,不僅是眉開眼笑,樂呵呵的笑納了。同時答應魏國,一定會說服秦王不再攻打魏國,畢竟魏國也是自己的家鄉嘛。

就在公孫衍勸說秦惠文王轉移目標,攻打其它地方的時候,公孫衍一生的宿命政敵張儀來到了秦國。張儀瞭解了秦國的情況後,就對秦惠王說:“公孫衍是個見利忘義,顧私利而忘公義的人。”為什麼這樣說呢?張儀告訴秦惠文王,對於當前的秦國來說,四面受敵的魏國是最好的消滅對象,公孫衍不勸說秦王趁機滅了魏國,反而勸說秦王去攻打西面的少數民族,這是在給魏國這個曾經的霸主恢復實力的機會啊。如果魏國趁機恢復了實力,那麼秦國不僅會錯失消滅魏國的機會,反而會被魏國反過來進攻秦國,到那時秦國就難以應付了。

"

不熟悉戰國時期歷史的人對於公孫衍這個人肯定不是很熟悉。但要是說起張儀、蘇秦,大家肯定會說:“哦,這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嘛!”其實公孫衍是和張儀一樣的縱橫家,而且非常有名。公孫衍是魏國人,在秦國曾經官至大良造,可是隨後卻離開秦國,一生中致力於反秦大業。在秦國執掌軍政大權的公孫衍為什麼會離開秦國,並且一生都反秦呢?這其中究竟有什麼故事?

公孫衍一生反秦,不僅是為了和張儀的私仇,更是縱橫家之間的較量

這就要說到在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張儀這個人了。在人們的認知中和《史記》、《戰國策》的記載中,張儀和蘇秦是一個時代的人,公孫衍和張儀根本不會有交際。但根據考古中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記載,公孫衍和張儀才是一個時代的人,兩人同為當時著名的縱橫家、政敵,也是死對頭。

當年商鞅由於在秦國實行變法,得罪了秦國貴族。等到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上臺後,秦國的貴族誣陷商鞅謀反,商鞅被殺。公孫衍被秦惠文王任命為大良造,繼續商鞅的變法政策。能成為執掌軍政大權的大良造,可見當時秦惠文王對公孫衍使相當信任和重用的。

公孫衍當上大良造以後,也確實為秦國做出了不少貢獻。首先就是積極的謀劃攻打魏國。魏國在和齊國經過馬邑之戰,被齊國全殲了十萬大軍後,已經是元氣大傷,主力盡失。因此在公孫衍的進攻下,缺兵少將的魏國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面對秦國強大的攻勢,為了不至於被秦國滅國,魏國提出了和秦國議和。為了議和,秦國提出了割讓陰晉給秦國的條件。

議和以後,不滿足的秦惠文王命令公孫衍繼續進攻魏國。公孫衍於是再度率軍進攻河西要塞,俘虜魏國主將龍賈,斬首八萬,佔領了河西地區。本來就不是秦國對手的魏國這一下就被秦國給打趴下了。趕緊再次和秦國議和,將秦國佔領的河西地區割讓給秦國。在魏國看來,這河西地區本來就是秦國的,當年吳起打敗秦國的五十萬大軍,佔領了河西地區,如今將河西地區割讓給秦國自己也沒什麼損失。

公孫衍一生反秦,不僅是為了和張儀的私仇,更是縱橫家之間的較量

於是秦國曾經丟失的河西地區又重新劃入了秦國的版圖,也使秦國打開了進軍中原的門戶。被秦國打怕的魏國為了不使秦國繼續進攻自己,再次遭受損失甚至被滅國,於是派人攜帶重金前往秦國賄賂身為大良造的公孫衍。這公孫衍也是一個貪財的人,面對魏國送來的重金,不僅是眉開眼笑,樂呵呵的笑納了。同時答應魏國,一定會說服秦王不再攻打魏國,畢竟魏國也是自己的家鄉嘛。

就在公孫衍勸說秦惠文王轉移目標,攻打其它地方的時候,公孫衍一生的宿命政敵張儀來到了秦國。張儀瞭解了秦國的情況後,就對秦惠王說:“公孫衍是個見利忘義,顧私利而忘公義的人。”為什麼這樣說呢?張儀告訴秦惠文王,對於當前的秦國來說,四面受敵的魏國是最好的消滅對象,公孫衍不勸說秦王趁機滅了魏國,反而勸說秦王去攻打西面的少數民族,這是在給魏國這個曾經的霸主恢復實力的機會啊。如果魏國趁機恢復了實力,那麼秦國不僅會錯失消滅魏國的機會,反而會被魏國反過來進攻秦國,到那時秦國就難以應付了。

公孫衍一生反秦,不僅是為了和張儀的私仇,更是縱橫家之間的較量

秦惠文王聽了張儀的話後恍然大悟,也因此對公孫衍產生了不信任。秦惠文王起用了張儀,對於公孫衍卻是漸漸的冷落,不斷的遭到秦惠文王的排斥。公孫衍看到自從張儀來了秦國以後,自己就受到了秦王的冷落和排斥,秦王也不聽從自己的建議了,就知道是張儀在其中搗的鬼。俗話說奪人錢財猶如殺人父母,何況是張儀害的自己失去了權勢呢?備受冷落和排斥的公孫衍因此就恨上了張儀。認為自己失去權勢和秦王的信任都是張儀造成的,就這樣和張儀結下了私仇。

你張儀不是縱橫家嗎?我公孫衍也是縱橫家,你是連橫學派的,我是合縱學派的,那咱們就在這上面見真章,一決勝負。於是,帶著對張儀的仇恨,公孫衍離開了秦國,準備在學說上一展所長,打敗張儀。這樣既能報了自己的私仇,也能證明自己比張儀強。

公孫衍到了魏國以後,成為了魏國的將軍。面對已經是千瘡百孔,國力衰退的魏國,公孫衍知道憑藉魏國是打敗不了秦國的。深諳合縱學說的公孫衍準備拉攏其他國家,聯合出擊取勝。首先公孫衍找到了齊國的田朌,勸說田朌和魏國一起進攻趙國。在公孫衍的勸說下,魏齊聯軍打的趙國大敗。公孫衍的合縱嘗試取得了首次的勝利。

可是這次勝利也引起了秦國的注意。為了防止齊楚魏三國聯合起來進攻秦國,張儀對公孫衍的合縱之策進行了破壞。首先進攻魏國,逼迫魏國依附秦國,接著又派人攜帶重金賄賂齊楚的大臣,拉攏這些在兩國有權勢的大臣,從而成功的瓦解了三國的合縱。

"

不熟悉戰國時期歷史的人對於公孫衍這個人肯定不是很熟悉。但要是說起張儀、蘇秦,大家肯定會說:“哦,這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嘛!”其實公孫衍是和張儀一樣的縱橫家,而且非常有名。公孫衍是魏國人,在秦國曾經官至大良造,可是隨後卻離開秦國,一生中致力於反秦大業。在秦國執掌軍政大權的公孫衍為什麼會離開秦國,並且一生都反秦呢?這其中究竟有什麼故事?

公孫衍一生反秦,不僅是為了和張儀的私仇,更是縱橫家之間的較量

這就要說到在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張儀這個人了。在人們的認知中和《史記》、《戰國策》的記載中,張儀和蘇秦是一個時代的人,公孫衍和張儀根本不會有交際。但根據考古中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記載,公孫衍和張儀才是一個時代的人,兩人同為當時著名的縱橫家、政敵,也是死對頭。

當年商鞅由於在秦國實行變法,得罪了秦國貴族。等到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上臺後,秦國的貴族誣陷商鞅謀反,商鞅被殺。公孫衍被秦惠文王任命為大良造,繼續商鞅的變法政策。能成為執掌軍政大權的大良造,可見當時秦惠文王對公孫衍使相當信任和重用的。

公孫衍當上大良造以後,也確實為秦國做出了不少貢獻。首先就是積極的謀劃攻打魏國。魏國在和齊國經過馬邑之戰,被齊國全殲了十萬大軍後,已經是元氣大傷,主力盡失。因此在公孫衍的進攻下,缺兵少將的魏國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面對秦國強大的攻勢,為了不至於被秦國滅國,魏國提出了和秦國議和。為了議和,秦國提出了割讓陰晉給秦國的條件。

議和以後,不滿足的秦惠文王命令公孫衍繼續進攻魏國。公孫衍於是再度率軍進攻河西要塞,俘虜魏國主將龍賈,斬首八萬,佔領了河西地區。本來就不是秦國對手的魏國這一下就被秦國給打趴下了。趕緊再次和秦國議和,將秦國佔領的河西地區割讓給秦國。在魏國看來,這河西地區本來就是秦國的,當年吳起打敗秦國的五十萬大軍,佔領了河西地區,如今將河西地區割讓給秦國自己也沒什麼損失。

公孫衍一生反秦,不僅是為了和張儀的私仇,更是縱橫家之間的較量

於是秦國曾經丟失的河西地區又重新劃入了秦國的版圖,也使秦國打開了進軍中原的門戶。被秦國打怕的魏國為了不使秦國繼續進攻自己,再次遭受損失甚至被滅國,於是派人攜帶重金前往秦國賄賂身為大良造的公孫衍。這公孫衍也是一個貪財的人,面對魏國送來的重金,不僅是眉開眼笑,樂呵呵的笑納了。同時答應魏國,一定會說服秦王不再攻打魏國,畢竟魏國也是自己的家鄉嘛。

就在公孫衍勸說秦惠文王轉移目標,攻打其它地方的時候,公孫衍一生的宿命政敵張儀來到了秦國。張儀瞭解了秦國的情況後,就對秦惠王說:“公孫衍是個見利忘義,顧私利而忘公義的人。”為什麼這樣說呢?張儀告訴秦惠文王,對於當前的秦國來說,四面受敵的魏國是最好的消滅對象,公孫衍不勸說秦王趁機滅了魏國,反而勸說秦王去攻打西面的少數民族,這是在給魏國這個曾經的霸主恢復實力的機會啊。如果魏國趁機恢復了實力,那麼秦國不僅會錯失消滅魏國的機會,反而會被魏國反過來進攻秦國,到那時秦國就難以應付了。

公孫衍一生反秦,不僅是為了和張儀的私仇,更是縱橫家之間的較量

秦惠文王聽了張儀的話後恍然大悟,也因此對公孫衍產生了不信任。秦惠文王起用了張儀,對於公孫衍卻是漸漸的冷落,不斷的遭到秦惠文王的排斥。公孫衍看到自從張儀來了秦國以後,自己就受到了秦王的冷落和排斥,秦王也不聽從自己的建議了,就知道是張儀在其中搗的鬼。俗話說奪人錢財猶如殺人父母,何況是張儀害的自己失去了權勢呢?備受冷落和排斥的公孫衍因此就恨上了張儀。認為自己失去權勢和秦王的信任都是張儀造成的,就這樣和張儀結下了私仇。

你張儀不是縱橫家嗎?我公孫衍也是縱橫家,你是連橫學派的,我是合縱學派的,那咱們就在這上面見真章,一決勝負。於是,帶著對張儀的仇恨,公孫衍離開了秦國,準備在學說上一展所長,打敗張儀。這樣既能報了自己的私仇,也能證明自己比張儀強。

公孫衍到了魏國以後,成為了魏國的將軍。面對已經是千瘡百孔,國力衰退的魏國,公孫衍知道憑藉魏國是打敗不了秦國的。深諳合縱學說的公孫衍準備拉攏其他國家,聯合出擊取勝。首先公孫衍找到了齊國的田朌,勸說田朌和魏國一起進攻趙國。在公孫衍的勸說下,魏齊聯軍打的趙國大敗。公孫衍的合縱嘗試取得了首次的勝利。

可是這次勝利也引起了秦國的注意。為了防止齊楚魏三國聯合起來進攻秦國,張儀對公孫衍的合縱之策進行了破壞。首先進攻魏國,逼迫魏國依附秦國,接著又派人攜帶重金賄賂齊楚的大臣,拉攏這些在兩國有權勢的大臣,從而成功的瓦解了三國的合縱。

公孫衍一生反秦,不僅是為了和張儀的私仇,更是縱橫家之間的較量

面對剛有起色的合縱策略就被張儀破壞掉了,公孫衍並不甘心。公孫衍接下來開始拉攏韓、趙、燕、中山這四個諸侯國,發起了歷史上著名的“五王相國”。所謂的"五國相王",就是五國一起互相承認對方稱王。公孫衍之所以發起“五王相國”,就是為了以合縱之策聯合各國來對付秦國。可是令公孫衍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次不僅是秦國反對了,就連齊楚等過都反對了。秦國還沒有動手呢,楚國就向魏國發起了進攻,佔領了魏國8個城邑。這還不算,楚國還打算廢掉魏國的太子,立在楚國的魏公子為太子。

就這樣,在各方的反對和打擊下,公孫衍的合縱之策又一次失敗了。公孫衍的這次失敗,使得魏國的主張合縱的丞相惠施被罷免,公孫衍也只得另想辦法。可是還沒等公孫衍想到辦法,到魏國擔任宰相的張儀卻由於秦國借到韓魏攻打齊國的一次失敗,使得關東諸侯國中合縱的呼聲再一次抬頭。

沒辦法,面對強大的秦國,關東的諸侯國都不是秦國的對手。為了不被秦國威脅或是被滅國,尤其是和秦國接壤的諸侯國都感到了危急,認識到只有聯合起來才能抵抗強大的秦國。於是張儀被從魏國給趕走了,主張合縱的公孫衍受到了各國的支持,當上了魏國的丞相。

成為了丞相的公孫衍各諸侯國,組織起了魏、趙、韓、燕、楚五個國家的兵馬,聯合出兵攻打秦國。可是氣勢洶洶而來的諸侯聯軍在函谷關面前,卻是不堪一擊,被秦軍輕易的給擊敗了。秦國趁勢攻打不肯求和的趙國,齊國也對趙國落井下石。就這樣,轟轟烈烈的五國伐秦以失敗而告終,公孫衍的合縱之策也又一次以失敗而告終。

"

不熟悉戰國時期歷史的人對於公孫衍這個人肯定不是很熟悉。但要是說起張儀、蘇秦,大家肯定會說:“哦,這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嘛!”其實公孫衍是和張儀一樣的縱橫家,而且非常有名。公孫衍是魏國人,在秦國曾經官至大良造,可是隨後卻離開秦國,一生中致力於反秦大業。在秦國執掌軍政大權的公孫衍為什麼會離開秦國,並且一生都反秦呢?這其中究竟有什麼故事?

公孫衍一生反秦,不僅是為了和張儀的私仇,更是縱橫家之間的較量

這就要說到在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張儀這個人了。在人們的認知中和《史記》、《戰國策》的記載中,張儀和蘇秦是一個時代的人,公孫衍和張儀根本不會有交際。但根據考古中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記載,公孫衍和張儀才是一個時代的人,兩人同為當時著名的縱橫家、政敵,也是死對頭。

當年商鞅由於在秦國實行變法,得罪了秦國貴族。等到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上臺後,秦國的貴族誣陷商鞅謀反,商鞅被殺。公孫衍被秦惠文王任命為大良造,繼續商鞅的變法政策。能成為執掌軍政大權的大良造,可見當時秦惠文王對公孫衍使相當信任和重用的。

公孫衍當上大良造以後,也確實為秦國做出了不少貢獻。首先就是積極的謀劃攻打魏國。魏國在和齊國經過馬邑之戰,被齊國全殲了十萬大軍後,已經是元氣大傷,主力盡失。因此在公孫衍的進攻下,缺兵少將的魏國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面對秦國強大的攻勢,為了不至於被秦國滅國,魏國提出了和秦國議和。為了議和,秦國提出了割讓陰晉給秦國的條件。

議和以後,不滿足的秦惠文王命令公孫衍繼續進攻魏國。公孫衍於是再度率軍進攻河西要塞,俘虜魏國主將龍賈,斬首八萬,佔領了河西地區。本來就不是秦國對手的魏國這一下就被秦國給打趴下了。趕緊再次和秦國議和,將秦國佔領的河西地區割讓給秦國。在魏國看來,這河西地區本來就是秦國的,當年吳起打敗秦國的五十萬大軍,佔領了河西地區,如今將河西地區割讓給秦國自己也沒什麼損失。

公孫衍一生反秦,不僅是為了和張儀的私仇,更是縱橫家之間的較量

於是秦國曾經丟失的河西地區又重新劃入了秦國的版圖,也使秦國打開了進軍中原的門戶。被秦國打怕的魏國為了不使秦國繼續進攻自己,再次遭受損失甚至被滅國,於是派人攜帶重金前往秦國賄賂身為大良造的公孫衍。這公孫衍也是一個貪財的人,面對魏國送來的重金,不僅是眉開眼笑,樂呵呵的笑納了。同時答應魏國,一定會說服秦王不再攻打魏國,畢竟魏國也是自己的家鄉嘛。

就在公孫衍勸說秦惠文王轉移目標,攻打其它地方的時候,公孫衍一生的宿命政敵張儀來到了秦國。張儀瞭解了秦國的情況後,就對秦惠王說:“公孫衍是個見利忘義,顧私利而忘公義的人。”為什麼這樣說呢?張儀告訴秦惠文王,對於當前的秦國來說,四面受敵的魏國是最好的消滅對象,公孫衍不勸說秦王趁機滅了魏國,反而勸說秦王去攻打西面的少數民族,這是在給魏國這個曾經的霸主恢復實力的機會啊。如果魏國趁機恢復了實力,那麼秦國不僅會錯失消滅魏國的機會,反而會被魏國反過來進攻秦國,到那時秦國就難以應付了。

公孫衍一生反秦,不僅是為了和張儀的私仇,更是縱橫家之間的較量

秦惠文王聽了張儀的話後恍然大悟,也因此對公孫衍產生了不信任。秦惠文王起用了張儀,對於公孫衍卻是漸漸的冷落,不斷的遭到秦惠文王的排斥。公孫衍看到自從張儀來了秦國以後,自己就受到了秦王的冷落和排斥,秦王也不聽從自己的建議了,就知道是張儀在其中搗的鬼。俗話說奪人錢財猶如殺人父母,何況是張儀害的自己失去了權勢呢?備受冷落和排斥的公孫衍因此就恨上了張儀。認為自己失去權勢和秦王的信任都是張儀造成的,就這樣和張儀結下了私仇。

你張儀不是縱橫家嗎?我公孫衍也是縱橫家,你是連橫學派的,我是合縱學派的,那咱們就在這上面見真章,一決勝負。於是,帶著對張儀的仇恨,公孫衍離開了秦國,準備在學說上一展所長,打敗張儀。這樣既能報了自己的私仇,也能證明自己比張儀強。

公孫衍到了魏國以後,成為了魏國的將軍。面對已經是千瘡百孔,國力衰退的魏國,公孫衍知道憑藉魏國是打敗不了秦國的。深諳合縱學說的公孫衍準備拉攏其他國家,聯合出擊取勝。首先公孫衍找到了齊國的田朌,勸說田朌和魏國一起進攻趙國。在公孫衍的勸說下,魏齊聯軍打的趙國大敗。公孫衍的合縱嘗試取得了首次的勝利。

可是這次勝利也引起了秦國的注意。為了防止齊楚魏三國聯合起來進攻秦國,張儀對公孫衍的合縱之策進行了破壞。首先進攻魏國,逼迫魏國依附秦國,接著又派人攜帶重金賄賂齊楚的大臣,拉攏這些在兩國有權勢的大臣,從而成功的瓦解了三國的合縱。

公孫衍一生反秦,不僅是為了和張儀的私仇,更是縱橫家之間的較量

面對剛有起色的合縱策略就被張儀破壞掉了,公孫衍並不甘心。公孫衍接下來開始拉攏韓、趙、燕、中山這四個諸侯國,發起了歷史上著名的“五王相國”。所謂的"五國相王",就是五國一起互相承認對方稱王。公孫衍之所以發起“五王相國”,就是為了以合縱之策聯合各國來對付秦國。可是令公孫衍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次不僅是秦國反對了,就連齊楚等過都反對了。秦國還沒有動手呢,楚國就向魏國發起了進攻,佔領了魏國8個城邑。這還不算,楚國還打算廢掉魏國的太子,立在楚國的魏公子為太子。

就這樣,在各方的反對和打擊下,公孫衍的合縱之策又一次失敗了。公孫衍的這次失敗,使得魏國的主張合縱的丞相惠施被罷免,公孫衍也只得另想辦法。可是還沒等公孫衍想到辦法,到魏國擔任宰相的張儀卻由於秦國借到韓魏攻打齊國的一次失敗,使得關東諸侯國中合縱的呼聲再一次抬頭。

沒辦法,面對強大的秦國,關東的諸侯國都不是秦國的對手。為了不被秦國威脅或是被滅國,尤其是和秦國接壤的諸侯國都感到了危急,認識到只有聯合起來才能抵抗強大的秦國。於是張儀被從魏國給趕走了,主張合縱的公孫衍受到了各國的支持,當上了魏國的丞相。

成為了丞相的公孫衍各諸侯國,組織起了魏、趙、韓、燕、楚五個國家的兵馬,聯合出兵攻打秦國。可是氣勢洶洶而來的諸侯聯軍在函谷關面前,卻是不堪一擊,被秦軍輕易的給擊敗了。秦國趁勢攻打不肯求和的趙國,齊國也對趙國落井下石。就這樣,轟轟烈烈的五國伐秦以失敗而告終,公孫衍的合縱之策也又一次以失敗而告終。

公孫衍一生反秦,不僅是為了和張儀的私仇,更是縱橫家之間的較量

五國合縱攻秦失敗的公司孫言被魏國的田需趁機攻擊,失去了魏王的信任。失去大權的公孫衍對田需搶了自己權利的很是不滿,因此就向魏襄王建議請齊國公子田文接替自己當丞相。就這樣,田文成了魏國的丞相,公孫衍跑到了韓國擔任丞相。這田文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由於田文當了魏國宰相,因此公孫衍的合縱之策受到了齊國丞相田嬰的支持。就這樣,新一輪的合縱抗秦又開始了。

面對新一輪的聯合抗秦,秦國當然不會無動於衷,於是發兵攻打實力最小的韓國。面對秦國對韓國的進攻,除了楚國在韓國的威脅下做出了出兵救韓的姿態,其他盟國竟然無人發兵相救!最終,一年後,韓國大敗,公孫衍逃命。逃回了魏國的公孫衍由於和田需有恩怨,和大臣張壽也有積怨,懷恨在心的田需派人殺了張壽嫁禍給公孫衍,被魏王誤會,UI中被魏王殺害。到此,由於公孫衍的死亡,公孫衍和張儀的私仇和鬥法也徹底的結束了。

"

不熟悉戰國時期歷史的人對於公孫衍這個人肯定不是很熟悉。但要是說起張儀、蘇秦,大家肯定會說:“哦,這不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嘛!”其實公孫衍是和張儀一樣的縱橫家,而且非常有名。公孫衍是魏國人,在秦國曾經官至大良造,可是隨後卻離開秦國,一生中致力於反秦大業。在秦國執掌軍政大權的公孫衍為什麼會離開秦國,並且一生都反秦呢?這其中究竟有什麼故事?

公孫衍一生反秦,不僅是為了和張儀的私仇,更是縱橫家之間的較量

這就要說到在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張儀這個人了。在人們的認知中和《史記》、《戰國策》的記載中,張儀和蘇秦是一個時代的人,公孫衍和張儀根本不會有交際。但根據考古中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記載,公孫衍和張儀才是一個時代的人,兩人同為當時著名的縱橫家、政敵,也是死對頭。

當年商鞅由於在秦國實行變法,得罪了秦國貴族。等到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上臺後,秦國的貴族誣陷商鞅謀反,商鞅被殺。公孫衍被秦惠文王任命為大良造,繼續商鞅的變法政策。能成為執掌軍政大權的大良造,可見當時秦惠文王對公孫衍使相當信任和重用的。

公孫衍當上大良造以後,也確實為秦國做出了不少貢獻。首先就是積極的謀劃攻打魏國。魏國在和齊國經過馬邑之戰,被齊國全殲了十萬大軍後,已經是元氣大傷,主力盡失。因此在公孫衍的進攻下,缺兵少將的魏國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面對秦國強大的攻勢,為了不至於被秦國滅國,魏國提出了和秦國議和。為了議和,秦國提出了割讓陰晉給秦國的條件。

議和以後,不滿足的秦惠文王命令公孫衍繼續進攻魏國。公孫衍於是再度率軍進攻河西要塞,俘虜魏國主將龍賈,斬首八萬,佔領了河西地區。本來就不是秦國對手的魏國這一下就被秦國給打趴下了。趕緊再次和秦國議和,將秦國佔領的河西地區割讓給秦國。在魏國看來,這河西地區本來就是秦國的,當年吳起打敗秦國的五十萬大軍,佔領了河西地區,如今將河西地區割讓給秦國自己也沒什麼損失。

公孫衍一生反秦,不僅是為了和張儀的私仇,更是縱橫家之間的較量

於是秦國曾經丟失的河西地區又重新劃入了秦國的版圖,也使秦國打開了進軍中原的門戶。被秦國打怕的魏國為了不使秦國繼續進攻自己,再次遭受損失甚至被滅國,於是派人攜帶重金前往秦國賄賂身為大良造的公孫衍。這公孫衍也是一個貪財的人,面對魏國送來的重金,不僅是眉開眼笑,樂呵呵的笑納了。同時答應魏國,一定會說服秦王不再攻打魏國,畢竟魏國也是自己的家鄉嘛。

就在公孫衍勸說秦惠文王轉移目標,攻打其它地方的時候,公孫衍一生的宿命政敵張儀來到了秦國。張儀瞭解了秦國的情況後,就對秦惠王說:“公孫衍是個見利忘義,顧私利而忘公義的人。”為什麼這樣說呢?張儀告訴秦惠文王,對於當前的秦國來說,四面受敵的魏國是最好的消滅對象,公孫衍不勸說秦王趁機滅了魏國,反而勸說秦王去攻打西面的少數民族,這是在給魏國這個曾經的霸主恢復實力的機會啊。如果魏國趁機恢復了實力,那麼秦國不僅會錯失消滅魏國的機會,反而會被魏國反過來進攻秦國,到那時秦國就難以應付了。

公孫衍一生反秦,不僅是為了和張儀的私仇,更是縱橫家之間的較量

秦惠文王聽了張儀的話後恍然大悟,也因此對公孫衍產生了不信任。秦惠文王起用了張儀,對於公孫衍卻是漸漸的冷落,不斷的遭到秦惠文王的排斥。公孫衍看到自從張儀來了秦國以後,自己就受到了秦王的冷落和排斥,秦王也不聽從自己的建議了,就知道是張儀在其中搗的鬼。俗話說奪人錢財猶如殺人父母,何況是張儀害的自己失去了權勢呢?備受冷落和排斥的公孫衍因此就恨上了張儀。認為自己失去權勢和秦王的信任都是張儀造成的,就這樣和張儀結下了私仇。

你張儀不是縱橫家嗎?我公孫衍也是縱橫家,你是連橫學派的,我是合縱學派的,那咱們就在這上面見真章,一決勝負。於是,帶著對張儀的仇恨,公孫衍離開了秦國,準備在學說上一展所長,打敗張儀。這樣既能報了自己的私仇,也能證明自己比張儀強。

公孫衍到了魏國以後,成為了魏國的將軍。面對已經是千瘡百孔,國力衰退的魏國,公孫衍知道憑藉魏國是打敗不了秦國的。深諳合縱學說的公孫衍準備拉攏其他國家,聯合出擊取勝。首先公孫衍找到了齊國的田朌,勸說田朌和魏國一起進攻趙國。在公孫衍的勸說下,魏齊聯軍打的趙國大敗。公孫衍的合縱嘗試取得了首次的勝利。

可是這次勝利也引起了秦國的注意。為了防止齊楚魏三國聯合起來進攻秦國,張儀對公孫衍的合縱之策進行了破壞。首先進攻魏國,逼迫魏國依附秦國,接著又派人攜帶重金賄賂齊楚的大臣,拉攏這些在兩國有權勢的大臣,從而成功的瓦解了三國的合縱。

公孫衍一生反秦,不僅是為了和張儀的私仇,更是縱橫家之間的較量

面對剛有起色的合縱策略就被張儀破壞掉了,公孫衍並不甘心。公孫衍接下來開始拉攏韓、趙、燕、中山這四個諸侯國,發起了歷史上著名的“五王相國”。所謂的"五國相王",就是五國一起互相承認對方稱王。公孫衍之所以發起“五王相國”,就是為了以合縱之策聯合各國來對付秦國。可是令公孫衍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次不僅是秦國反對了,就連齊楚等過都反對了。秦國還沒有動手呢,楚國就向魏國發起了進攻,佔領了魏國8個城邑。這還不算,楚國還打算廢掉魏國的太子,立在楚國的魏公子為太子。

就這樣,在各方的反對和打擊下,公孫衍的合縱之策又一次失敗了。公孫衍的這次失敗,使得魏國的主張合縱的丞相惠施被罷免,公孫衍也只得另想辦法。可是還沒等公孫衍想到辦法,到魏國擔任宰相的張儀卻由於秦國借到韓魏攻打齊國的一次失敗,使得關東諸侯國中合縱的呼聲再一次抬頭。

沒辦法,面對強大的秦國,關東的諸侯國都不是秦國的對手。為了不被秦國威脅或是被滅國,尤其是和秦國接壤的諸侯國都感到了危急,認識到只有聯合起來才能抵抗強大的秦國。於是張儀被從魏國給趕走了,主張合縱的公孫衍受到了各國的支持,當上了魏國的丞相。

成為了丞相的公孫衍各諸侯國,組織起了魏、趙、韓、燕、楚五個國家的兵馬,聯合出兵攻打秦國。可是氣勢洶洶而來的諸侯聯軍在函谷關面前,卻是不堪一擊,被秦軍輕易的給擊敗了。秦國趁勢攻打不肯求和的趙國,齊國也對趙國落井下石。就這樣,轟轟烈烈的五國伐秦以失敗而告終,公孫衍的合縱之策也又一次以失敗而告終。

公孫衍一生反秦,不僅是為了和張儀的私仇,更是縱橫家之間的較量

五國合縱攻秦失敗的公司孫言被魏國的田需趁機攻擊,失去了魏王的信任。失去大權的公孫衍對田需搶了自己權利的很是不滿,因此就向魏襄王建議請齊國公子田文接替自己當丞相。就這樣,田文成了魏國的丞相,公孫衍跑到了韓國擔任丞相。這田文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由於田文當了魏國宰相,因此公孫衍的合縱之策受到了齊國丞相田嬰的支持。就這樣,新一輪的合縱抗秦又開始了。

面對新一輪的聯合抗秦,秦國當然不會無動於衷,於是發兵攻打實力最小的韓國。面對秦國對韓國的進攻,除了楚國在韓國的威脅下做出了出兵救韓的姿態,其他盟國竟然無人發兵相救!最終,一年後,韓國大敗,公孫衍逃命。逃回了魏國的公孫衍由於和田需有恩怨,和大臣張壽也有積怨,懷恨在心的田需派人殺了張壽嫁禍給公孫衍,被魏王誤會,UI中被魏王殺害。到此,由於公孫衍的死亡,公孫衍和張儀的私仇和鬥法也徹底的結束了。

公孫衍一生反秦,不僅是為了和張儀的私仇,更是縱橫家之間的較量

公孫衍之所以會從離開秦國後一直致力於利用合縱之策反秦,張儀害的公孫衍在秦國失去權勢結下的私仇只是一個很小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學說上的爭鬥。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縱橫家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學派。可是俗話說得好,黨內無派,千奇百怪,就是縱橫家學說裡面也是分為連橫和合縱兩個學派的。作為合縱學派的公孫衍肯定想要在學說上戰勝連橫學派的張儀,這才是公孫衍一直致力於合縱攻秦,一生反秦的主要原因。

雖說公孫衍最終失敗了,可是公孫衍作為一代風雲人物,合縱之策的倡始者,其歷史功績還是被後人認可的。正是由於公孫衍開創性的嘗試,才使得戰國後期的歷史更加波瀾壯闊。“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就是後人對公孫衍和張儀兩人的褒獎之語和認可。直到今天,公孫衍所開創的合縱之策還在精妙絕倫的外交大戰仍在繼續上演。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