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闕之戰背景,戰神白起橫空出世

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在伊闕(洛陽龍門)以十萬秦軍,逐一殲滅韓、魏及周王室共計二十四萬聯軍的一場大戰役。

"

伊闕之戰背景,戰神白起橫空出世

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在伊闕(洛陽龍門)以十萬秦軍,逐一殲滅韓、魏及周王室共計二十四萬聯軍的一場大戰役。

「大秦帝國」之伊闕之戰:白起橫空出世,一戰成名

秦國於公元前330年吞併魏國河西之地,公元前328年吞併魏國上郡。公元前316年,秦上將司馬錯滅蜀,秦國得巴蜀之地,實力大增,頻頻東出進攻韓魏。經過幾十年戰爭,韓魏之地已被秦國蠶食無數。後經伊闕之戰,韓魏精銳盡失,再也無力挑戰秦國。

伊闕之戰(前293年)是秦國東出戰略邁出實質性的第一步,也是先秦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此戰白起橫空出世,但史書對白起在此之前的履歷幾乎沒有任何記載。

"

伊闕之戰背景,戰神白起橫空出世

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在伊闕(洛陽龍門)以十萬秦軍,逐一殲滅韓、魏及周王室共計二十四萬聯軍的一場大戰役。

「大秦帝國」之伊闕之戰:白起橫空出世,一戰成名

秦國於公元前330年吞併魏國河西之地,公元前328年吞併魏國上郡。公元前316年,秦上將司馬錯滅蜀,秦國得巴蜀之地,實力大增,頻頻東出進攻韓魏。經過幾十年戰爭,韓魏之地已被秦國蠶食無數。後經伊闕之戰,韓魏精銳盡失,再也無力挑戰秦國。

伊闕之戰(前293年)是秦國東出戰略邁出實質性的第一步,也是先秦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此戰白起橫空出世,但史書對白起在此之前的履歷幾乎沒有任何記載。

「大秦帝國」之伊闕之戰:白起橫空出世,一戰成名

俯瞰龍門伊闕

白起來自哪裡?魏冉為何力薦白起?

白起(?-前257年)如此歷史大人物,居然不知出生日期。又名公孫起,秦國郿邑(陝西眉縣)人。有人說他是春秋穆公時期秦相蹇叔之子白乙丙(蹇氏,名丙,字白乙,稱白乙丙)的後裔,但無任何史書為據,應為臆測。大多數證據都指向白起的祖先來自楚國,白氏出自春秋時期楚國王族羋姓,始祖為楚平王太子熊建的兒子熊勝,熊勝曾被封於白地(河南息縣),為公爵,世稱白公勝,其子孫以先祖的封邑為姓。

熊建憤恨其父楚平王(熊棄疾)霸佔漂亮兒媳(太子妃是秦女),又被佞臣費無忌陷害說太子造反,楚平王便設法殺了太子和他的老師伍奢,伍奢之子伍子胥逃離楚國。楚平王死後,熊勝得以回到楚國,被封在白地。熊勝不忘父仇,反叛楚國,但不得民心,後被葉公(葉公好龍那位)所殺,葬於荊山。熊勝有五個兒子:乙、丙、已、降、張,除幼子張留在楚國外,其餘四子都逃到了秦國。白起應為其四子後裔,因熊勝為公爵,白起為其後世孫,故又稱“公孫起”。

穰侯魏冉,宣太后(羋月)同母異父之弟,秦昭襄王之舅。羋姓是楚王姓,魏冉亦為楚人,因擁立秦昭王有功,大權獨攬,四任秦相,黨羽眾多,太后寵信。白起祖上亦為楚王子孫,同為楚人且為王姓,自然高看一眼,且有老鄉情誼。雖然史書沒有記載,但可以想象白起在軍中的表現,錐處囊中,出類拔萃,與眾不同,因此得魏冉重視並推薦,也在情理之中。

伊闕之戰實力對比

伊闕伊水有缺,缺為龍門,望之若闕,是為伊闕。傳說伊水在上古時期並沒有東流並洛水入黃河,而是被秦嶺熊耳山餘脈的龍門山阻擋,在龍門山以南的伊水河谷形成湖泊,肆意橫流。大禹治水,挖龍門山缺口,將伊水導入黃河。伊闕險要,兩山對峙,伊水經流,韓魏門戶。韓魏聯軍佔住伊闕要塞,此為天塹,秦軍突破,難於登天。

"

伊闕之戰背景,戰神白起橫空出世

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在伊闕(洛陽龍門)以十萬秦軍,逐一殲滅韓、魏及周王室共計二十四萬聯軍的一場大戰役。

「大秦帝國」之伊闕之戰:白起橫空出世,一戰成名

秦國於公元前330年吞併魏國河西之地,公元前328年吞併魏國上郡。公元前316年,秦上將司馬錯滅蜀,秦國得巴蜀之地,實力大增,頻頻東出進攻韓魏。經過幾十年戰爭,韓魏之地已被秦國蠶食無數。後經伊闕之戰,韓魏精銳盡失,再也無力挑戰秦國。

伊闕之戰(前293年)是秦國東出戰略邁出實質性的第一步,也是先秦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此戰白起橫空出世,但史書對白起在此之前的履歷幾乎沒有任何記載。

「大秦帝國」之伊闕之戰:白起橫空出世,一戰成名

俯瞰龍門伊闕

白起來自哪裡?魏冉為何力薦白起?

白起(?-前257年)如此歷史大人物,居然不知出生日期。又名公孫起,秦國郿邑(陝西眉縣)人。有人說他是春秋穆公時期秦相蹇叔之子白乙丙(蹇氏,名丙,字白乙,稱白乙丙)的後裔,但無任何史書為據,應為臆測。大多數證據都指向白起的祖先來自楚國,白氏出自春秋時期楚國王族羋姓,始祖為楚平王太子熊建的兒子熊勝,熊勝曾被封於白地(河南息縣),為公爵,世稱白公勝,其子孫以先祖的封邑為姓。

熊建憤恨其父楚平王(熊棄疾)霸佔漂亮兒媳(太子妃是秦女),又被佞臣費無忌陷害說太子造反,楚平王便設法殺了太子和他的老師伍奢,伍奢之子伍子胥逃離楚國。楚平王死後,熊勝得以回到楚國,被封在白地。熊勝不忘父仇,反叛楚國,但不得民心,後被葉公(葉公好龍那位)所殺,葬於荊山。熊勝有五個兒子:乙、丙、已、降、張,除幼子張留在楚國外,其餘四子都逃到了秦國。白起應為其四子後裔,因熊勝為公爵,白起為其後世孫,故又稱“公孫起”。

穰侯魏冉,宣太后(羋月)同母異父之弟,秦昭襄王之舅。羋姓是楚王姓,魏冉亦為楚人,因擁立秦昭王有功,大權獨攬,四任秦相,黨羽眾多,太后寵信。白起祖上亦為楚王子孫,同為楚人且為王姓,自然高看一眼,且有老鄉情誼。雖然史書沒有記載,但可以想象白起在軍中的表現,錐處囊中,出類拔萃,與眾不同,因此得魏冉重視並推薦,也在情理之中。

伊闕之戰實力對比

伊闕伊水有缺,缺為龍門,望之若闕,是為伊闕。傳說伊水在上古時期並沒有東流並洛水入黃河,而是被秦嶺熊耳山餘脈的龍門山阻擋,在龍門山以南的伊水河谷形成湖泊,肆意橫流。大禹治水,挖龍門山缺口,將伊水導入黃河。伊闕險要,兩山對峙,伊水經流,韓魏門戶。韓魏聯軍佔住伊闕要塞,此為天塹,秦軍突破,難於登天。

「大秦帝國」之伊闕之戰:白起橫空出世,一戰成名

秦將白起,初出茅廬,未經大戰,不知深淺。而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成名已久,久經沙場,垂沙之戰,楚國幾亡。秦軍十萬,並非精銳。而魏國武卒不可小視,他們穿重甲,操重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揹負幾十斤的裝備在半天內能急行軍一百里!而韓軍強弩硬劍,裝備精良。以秦軍虎狼之師,與魏、韓單打獨鬥並不吃虧,就怕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一起上,秦軍想要取勝,難上加難。

伊闕之戰(白起不是東出函谷關,而是出武關陷南陽,由南向北攻取洛陽)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白起,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是歲,穰侯相秦,舉任鄙以為漢中守。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起遷為國尉。涉河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明年,白起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

公元前294年,伊闕之戰的前一年,昭襄王派秦國大將向壽為主帥,手下左庶長白起,率領10萬秦軍從藍田大營出發,經商於之地出武關,先攻取韓國南境的宛城(南陽),然後北上300裡攻韓,並於當年拿下洛陽城南的伊川。伊川距離東周王室洛陽僅50裡,周王室和韓國大敵當前,派出使臣,趕往魏都大梁,請求增援。韓魏聯盟,秦國又是韓魏共敵,魏王馬上派公孫喜帶魏軍增援韓國,魏、韓、周王室共計24萬聯軍抵禦秦國。穰侯秦相魏冉力薦白起代替向壽,以左更(軍功爵制第12等爵位)為秦軍統帥,昭襄王無不應允。

公元前293年,雙方對決於伊闕。白起戰術,簡單實用:避實就虛,迷惑對方,逐個擊破!白起先派出一支疑兵,集結於韓營之前,旌旗飄揚,劍拔弩張,殺聲震天,大戰似乎一觸即發,以此牽制韓軍,迷惑魏軍。然而白起帶領秦軍主力,繞到魏軍側翼,發動攻擊,倉促之間,促狹之地,頭尾不顧,大秦銳士對陣魏之武卒,然魏軍匆忙,陷入苦戰,已成驚弓,大勢已去。

韓軍目睹魏軍被秦軍偷襲側翼,軍心不穩,韓軍主帥暴鳶不敢貿然出兵,公孫喜的敗軍潮水般湧向韓軍營寨,韓軍無法阻止潰敗友軍的湧入,追擊魏軍的秦軍隨即與韓軍發生激戰。而留在與韓軍正面對峙的秦軍疑兵也全部出擊,殺向亂作一團的韓魏聯軍,全亂套了。韓魏聯軍一敗塗地,率殘兵棄營逃往新鄭方向。

當時秦國的國策是殲滅山東六國的有生力量,而不僅僅是取得戰爭的勝利。於是白起命令,秦軍脫去鎧甲,手持刀戈,輕裝追擊,秦軍虎狼之師,又是潰敗窮寇,此時不殺更待何時!斬一首進爵一級,斬兩頭進爵兩級。。。在軍功爵的刺激下,可以想象狼性十足的十萬秦軍,是怎樣的一幅景象:赤膊上陣,刀上滴血,滿身血腥,腰間掛滿還在滴血的頭顱,瞪著血紅大眼,瘋狂咆哮,濫砍濫殺,山東六國無法承受如此血腥殺戮,謂之虎狼之師。商鞅的這種建立在個人利益上的軍功爵制,完全把人性中窮凶極惡的一面展現的淋漓盡致。伊闕之戰,秦軍完勝。

"

伊闕之戰背景,戰神白起橫空出世

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在伊闕(洛陽龍門)以十萬秦軍,逐一殲滅韓、魏及周王室共計二十四萬聯軍的一場大戰役。

「大秦帝國」之伊闕之戰:白起橫空出世,一戰成名

秦國於公元前330年吞併魏國河西之地,公元前328年吞併魏國上郡。公元前316年,秦上將司馬錯滅蜀,秦國得巴蜀之地,實力大增,頻頻東出進攻韓魏。經過幾十年戰爭,韓魏之地已被秦國蠶食無數。後經伊闕之戰,韓魏精銳盡失,再也無力挑戰秦國。

伊闕之戰(前293年)是秦國東出戰略邁出實質性的第一步,也是先秦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此戰白起橫空出世,但史書對白起在此之前的履歷幾乎沒有任何記載。

「大秦帝國」之伊闕之戰:白起橫空出世,一戰成名

俯瞰龍門伊闕

白起來自哪裡?魏冉為何力薦白起?

白起(?-前257年)如此歷史大人物,居然不知出生日期。又名公孫起,秦國郿邑(陝西眉縣)人。有人說他是春秋穆公時期秦相蹇叔之子白乙丙(蹇氏,名丙,字白乙,稱白乙丙)的後裔,但無任何史書為據,應為臆測。大多數證據都指向白起的祖先來自楚國,白氏出自春秋時期楚國王族羋姓,始祖為楚平王太子熊建的兒子熊勝,熊勝曾被封於白地(河南息縣),為公爵,世稱白公勝,其子孫以先祖的封邑為姓。

熊建憤恨其父楚平王(熊棄疾)霸佔漂亮兒媳(太子妃是秦女),又被佞臣費無忌陷害說太子造反,楚平王便設法殺了太子和他的老師伍奢,伍奢之子伍子胥逃離楚國。楚平王死後,熊勝得以回到楚國,被封在白地。熊勝不忘父仇,反叛楚國,但不得民心,後被葉公(葉公好龍那位)所殺,葬於荊山。熊勝有五個兒子:乙、丙、已、降、張,除幼子張留在楚國外,其餘四子都逃到了秦國。白起應為其四子後裔,因熊勝為公爵,白起為其後世孫,故又稱“公孫起”。

穰侯魏冉,宣太后(羋月)同母異父之弟,秦昭襄王之舅。羋姓是楚王姓,魏冉亦為楚人,因擁立秦昭王有功,大權獨攬,四任秦相,黨羽眾多,太后寵信。白起祖上亦為楚王子孫,同為楚人且為王姓,自然高看一眼,且有老鄉情誼。雖然史書沒有記載,但可以想象白起在軍中的表現,錐處囊中,出類拔萃,與眾不同,因此得魏冉重視並推薦,也在情理之中。

伊闕之戰實力對比

伊闕伊水有缺,缺為龍門,望之若闕,是為伊闕。傳說伊水在上古時期並沒有東流並洛水入黃河,而是被秦嶺熊耳山餘脈的龍門山阻擋,在龍門山以南的伊水河谷形成湖泊,肆意橫流。大禹治水,挖龍門山缺口,將伊水導入黃河。伊闕險要,兩山對峙,伊水經流,韓魏門戶。韓魏聯軍佔住伊闕要塞,此為天塹,秦軍突破,難於登天。

「大秦帝國」之伊闕之戰:白起橫空出世,一戰成名

秦將白起,初出茅廬,未經大戰,不知深淺。而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成名已久,久經沙場,垂沙之戰,楚國幾亡。秦軍十萬,並非精銳。而魏國武卒不可小視,他們穿重甲,操重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揹負幾十斤的裝備在半天內能急行軍一百里!而韓軍強弩硬劍,裝備精良。以秦軍虎狼之師,與魏、韓單打獨鬥並不吃虧,就怕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一起上,秦軍想要取勝,難上加難。

伊闕之戰(白起不是東出函谷關,而是出武關陷南陽,由南向北攻取洛陽)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白起,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是歲,穰侯相秦,舉任鄙以為漢中守。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起遷為國尉。涉河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明年,白起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

公元前294年,伊闕之戰的前一年,昭襄王派秦國大將向壽為主帥,手下左庶長白起,率領10萬秦軍從藍田大營出發,經商於之地出武關,先攻取韓國南境的宛城(南陽),然後北上300裡攻韓,並於當年拿下洛陽城南的伊川。伊川距離東周王室洛陽僅50裡,周王室和韓國大敵當前,派出使臣,趕往魏都大梁,請求增援。韓魏聯盟,秦國又是韓魏共敵,魏王馬上派公孫喜帶魏軍增援韓國,魏、韓、周王室共計24萬聯軍抵禦秦國。穰侯秦相魏冉力薦白起代替向壽,以左更(軍功爵制第12等爵位)為秦軍統帥,昭襄王無不應允。

公元前293年,雙方對決於伊闕。白起戰術,簡單實用:避實就虛,迷惑對方,逐個擊破!白起先派出一支疑兵,集結於韓營之前,旌旗飄揚,劍拔弩張,殺聲震天,大戰似乎一觸即發,以此牽制韓軍,迷惑魏軍。然而白起帶領秦軍主力,繞到魏軍側翼,發動攻擊,倉促之間,促狹之地,頭尾不顧,大秦銳士對陣魏之武卒,然魏軍匆忙,陷入苦戰,已成驚弓,大勢已去。

韓軍目睹魏軍被秦軍偷襲側翼,軍心不穩,韓軍主帥暴鳶不敢貿然出兵,公孫喜的敗軍潮水般湧向韓軍營寨,韓軍無法阻止潰敗友軍的湧入,追擊魏軍的秦軍隨即與韓軍發生激戰。而留在與韓軍正面對峙的秦軍疑兵也全部出擊,殺向亂作一團的韓魏聯軍,全亂套了。韓魏聯軍一敗塗地,率殘兵棄營逃往新鄭方向。

當時秦國的國策是殲滅山東六國的有生力量,而不僅僅是取得戰爭的勝利。於是白起命令,秦軍脫去鎧甲,手持刀戈,輕裝追擊,秦軍虎狼之師,又是潰敗窮寇,此時不殺更待何時!斬一首進爵一級,斬兩頭進爵兩級。。。在軍功爵的刺激下,可以想象狼性十足的十萬秦軍,是怎樣的一幅景象:赤膊上陣,刀上滴血,滿身血腥,腰間掛滿還在滴血的頭顱,瞪著血紅大眼,瘋狂咆哮,濫砍濫殺,山東六國無法承受如此血腥殺戮,謂之虎狼之師。商鞅的這種建立在個人利益上的軍功爵制,完全把人性中窮凶極惡的一面展現的淋漓盡致。伊闕之戰,秦軍完勝。

「大秦帝國」之伊闕之戰:白起橫空出世,一戰成名

伊闕之戰後續

此役韓魏兩國精銳喪失殆盡,被迫獻地求和,韓魏兩國門戶大開。同年(前293年),白起趁機率兵渡過黃河,奪取了安邑(山西夏縣)到翼城汾河平原南部的大片土地。前294年,白起因戰功卓著升任大良造(軍功爵制第十六等爵位)。

伊闕之戰後,前291年-前289年,秦國先後佔領了魏國的軹(濟源)、河雍(孟州)、蒲阪(永濟)、皮氏(河津)、河內郡等大小城池61座,掃平秦軍東進之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