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涓敗於孫臏後,卻是《大秦帝國》裡可愛老頭惠施,為魏國報了仇'

"

在剛剛進入戰國的時候,魏國在列國之中保持著絕對的霸權,從親賢愛士的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等在魏國變法開始,一直到魏武侯時期和魏惠王早期,魏國國力始終凌駕於列國之上,東征西討鮮有敗績。尤其是吳起在魏國時,訓練的那一支精銳的重甲步兵魏武卒,更是令天下聞之色變的無敵的存在。然而到了魏惠王時期,由於數次廟堂失算,加上大規模的人才流失,以及三晉內部齟齬,魏國已經走上了下坡之路。而在同一時間,魏惠王的強鄰們楚威王、齊威王、秦孝公等無不在國內勵精圖治,推行變法,漸漸成為了威脅魏國霸權的存在。

"

在剛剛進入戰國的時候,魏國在列國之中保持著絕對的霸權,從親賢愛士的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等在魏國變法開始,一直到魏武侯時期和魏惠王早期,魏國國力始終凌駕於列國之上,東征西討鮮有敗績。尤其是吳起在魏國時,訓練的那一支精銳的重甲步兵魏武卒,更是令天下聞之色變的無敵的存在。然而到了魏惠王時期,由於數次廟堂失算,加上大規模的人才流失,以及三晉內部齟齬,魏國已經走上了下坡之路。而在同一時間,魏惠王的強鄰們楚威王、齊威王、秦孝公等無不在國內勵精圖治,推行變法,漸漸成為了威脅魏國霸權的存在。

龐涓敗於孫臏後,卻是《大秦帝國》裡可愛老頭惠施,為魏國報了仇

公元前354年,魏國攻趙,大軍包圍邯鄲,兩軍相持年餘,齊國應趙國之請,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齊軍用孫臏“圍魏救趙”之計,直撲大梁,擺出一副要攻取魏國新都的架勢,卻在魏軍回師途中的必經之地桂陵設伏。雙方激戰,魏軍戰敗,雖然損失不大,但為武卒不可戰勝的神話破滅,為後來魏國霸權破滅埋下伏筆。公元前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滅韓,大軍一路殺到新鄭城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答應救韓,卻故意拖延出兵日期,待到韓、魏兩敗俱傷之時,又故技重施,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再次運用"圍魏救趙"的戰法,率軍直趨魏都大梁,誘使魏軍回救。之後又用“減灶之計”誘使龐涓輕兵追擊,在馬陵設伏,擊潰魏軍十萬,射殺魏軍主將龐涓,俘虜魏太子申。

"

在剛剛進入戰國的時候,魏國在列國之中保持著絕對的霸權,從親賢愛士的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等在魏國變法開始,一直到魏武侯時期和魏惠王早期,魏國國力始終凌駕於列國之上,東征西討鮮有敗績。尤其是吳起在魏國時,訓練的那一支精銳的重甲步兵魏武卒,更是令天下聞之色變的無敵的存在。然而到了魏惠王時期,由於數次廟堂失算,加上大規模的人才流失,以及三晉內部齟齬,魏國已經走上了下坡之路。而在同一時間,魏惠王的強鄰們楚威王、齊威王、秦孝公等無不在國內勵精圖治,推行變法,漸漸成為了威脅魏國霸權的存在。

龐涓敗於孫臏後,卻是《大秦帝國》裡可愛老頭惠施,為魏國報了仇

公元前354年,魏國攻趙,大軍包圍邯鄲,兩軍相持年餘,齊國應趙國之請,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齊軍用孫臏“圍魏救趙”之計,直撲大梁,擺出一副要攻取魏國新都的架勢,卻在魏軍回師途中的必經之地桂陵設伏。雙方激戰,魏軍戰敗,雖然損失不大,但為武卒不可戰勝的神話破滅,為後來魏國霸權破滅埋下伏筆。公元前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滅韓,大軍一路殺到新鄭城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答應救韓,卻故意拖延出兵日期,待到韓、魏兩敗俱傷之時,又故技重施,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再次運用"圍魏救趙"的戰法,率軍直趨魏都大梁,誘使魏軍回救。之後又用“減灶之計”誘使龐涓輕兵追擊,在馬陵設伏,擊潰魏軍十萬,射殺魏軍主將龐涓,俘虜魏太子申。

龐涓敗於孫臏後,卻是《大秦帝國》裡可愛老頭惠施,為魏國報了仇

馬陵之戰,魏國精銳喪失殆盡,軍事實力從根本上被削弱,又被秦國趁機在河西發難,最終一頂王冠跌落在地,魏國在中原稱霸的日子不復存在。魏國四戰之地,且土地肥沃,百姓富庶,很快就成為諸侯眼中的肥肉,從此一蹶不振,最終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對於做慣了霸主的魏惠王來說,馬陵之戰的失敗是他所不能接受的,尤其是敗給了“事小敵毳則偷可用也,事大敵堅則焉渙離耳”的齊國軍隊的手裡,更被他認為是奇恥大辱。因此,在馬陵之戰後,不甘受辱魏惠王的魏惠王便積極謀劃與齊國決戰,奪回失去的霸權,報馬陵之戰的一箭之仇。

"

在剛剛進入戰國的時候,魏國在列國之中保持著絕對的霸權,從親賢愛士的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等在魏國變法開始,一直到魏武侯時期和魏惠王早期,魏國國力始終凌駕於列國之上,東征西討鮮有敗績。尤其是吳起在魏國時,訓練的那一支精銳的重甲步兵魏武卒,更是令天下聞之色變的無敵的存在。然而到了魏惠王時期,由於數次廟堂失算,加上大規模的人才流失,以及三晉內部齟齬,魏國已經走上了下坡之路。而在同一時間,魏惠王的強鄰們楚威王、齊威王、秦孝公等無不在國內勵精圖治,推行變法,漸漸成為了威脅魏國霸權的存在。

龐涓敗於孫臏後,卻是《大秦帝國》裡可愛老頭惠施,為魏國報了仇

公元前354年,魏國攻趙,大軍包圍邯鄲,兩軍相持年餘,齊國應趙國之請,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齊軍用孫臏“圍魏救趙”之計,直撲大梁,擺出一副要攻取魏國新都的架勢,卻在魏軍回師途中的必經之地桂陵設伏。雙方激戰,魏軍戰敗,雖然損失不大,但為武卒不可戰勝的神話破滅,為後來魏國霸權破滅埋下伏筆。公元前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滅韓,大軍一路殺到新鄭城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答應救韓,卻故意拖延出兵日期,待到韓、魏兩敗俱傷之時,又故技重施,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再次運用"圍魏救趙"的戰法,率軍直趨魏都大梁,誘使魏軍回救。之後又用“減灶之計”誘使龐涓輕兵追擊,在馬陵設伏,擊潰魏軍十萬,射殺魏軍主將龐涓,俘虜魏太子申。

龐涓敗於孫臏後,卻是《大秦帝國》裡可愛老頭惠施,為魏國報了仇

馬陵之戰,魏國精銳喪失殆盡,軍事實力從根本上被削弱,又被秦國趁機在河西發難,最終一頂王冠跌落在地,魏國在中原稱霸的日子不復存在。魏國四戰之地,且土地肥沃,百姓富庶,很快就成為諸侯眼中的肥肉,從此一蹶不振,最終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對於做慣了霸主的魏惠王來說,馬陵之戰的失敗是他所不能接受的,尤其是敗給了“事小敵毳則偷可用也,事大敵堅則焉渙離耳”的齊國軍隊的手裡,更被他認為是奇恥大辱。因此,在馬陵之戰後,不甘受辱魏惠王的魏惠王便積極謀劃與齊國決戰,奪回失去的霸權,報馬陵之戰的一箭之仇。

龐涓敗於孫臏後,卻是《大秦帝國》裡可愛老頭惠施,為魏國報了仇

但此時的情況,魏國與齊國搏命,無異於自尋死路,只會使魏國更加衰弱,如果再次失敗,甚至可能面臨被諸侯瓜分的危險,對這一現狀看的最清晰的要說魏國外相,學富五車的名士惠施了。惠施又稱惠子,就是那個經常與莊子鬥嘴,討論“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哲學家。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之縱橫》之中,他被刻畫成了一個到處受氣,為昏庸的大魏王操碎了心的可愛的老頭的形象。惠施是名家思想的鼻祖,但他絕不僅僅是一個哲學家與思想家,他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縱橫家,是合縱抗秦的忠實支持者,也是魏國最犀利的邦交大臣之一。

"

在剛剛進入戰國的時候,魏國在列國之中保持著絕對的霸權,從親賢愛士的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等在魏國變法開始,一直到魏武侯時期和魏惠王早期,魏國國力始終凌駕於列國之上,東征西討鮮有敗績。尤其是吳起在魏國時,訓練的那一支精銳的重甲步兵魏武卒,更是令天下聞之色變的無敵的存在。然而到了魏惠王時期,由於數次廟堂失算,加上大規模的人才流失,以及三晉內部齟齬,魏國已經走上了下坡之路。而在同一時間,魏惠王的強鄰們楚威王、齊威王、秦孝公等無不在國內勵精圖治,推行變法,漸漸成為了威脅魏國霸權的存在。

龐涓敗於孫臏後,卻是《大秦帝國》裡可愛老頭惠施,為魏國報了仇

公元前354年,魏國攻趙,大軍包圍邯鄲,兩軍相持年餘,齊國應趙國之請,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齊軍用孫臏“圍魏救趙”之計,直撲大梁,擺出一副要攻取魏國新都的架勢,卻在魏軍回師途中的必經之地桂陵設伏。雙方激戰,魏軍戰敗,雖然損失不大,但為武卒不可戰勝的神話破滅,為後來魏國霸權破滅埋下伏筆。公元前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滅韓,大軍一路殺到新鄭城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答應救韓,卻故意拖延出兵日期,待到韓、魏兩敗俱傷之時,又故技重施,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田忌為副將,孫臏為軍師,再次運用"圍魏救趙"的戰法,率軍直趨魏都大梁,誘使魏軍回救。之後又用“減灶之計”誘使龐涓輕兵追擊,在馬陵設伏,擊潰魏軍十萬,射殺魏軍主將龐涓,俘虜魏太子申。

龐涓敗於孫臏後,卻是《大秦帝國》裡可愛老頭惠施,為魏國報了仇

馬陵之戰,魏國精銳喪失殆盡,軍事實力從根本上被削弱,又被秦國趁機在河西發難,最終一頂王冠跌落在地,魏國在中原稱霸的日子不復存在。魏國四戰之地,且土地肥沃,百姓富庶,很快就成為諸侯眼中的肥肉,從此一蹶不振,最終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對於做慣了霸主的魏惠王來說,馬陵之戰的失敗是他所不能接受的,尤其是敗給了“事小敵毳則偷可用也,事大敵堅則焉渙離耳”的齊國軍隊的手裡,更被他認為是奇恥大辱。因此,在馬陵之戰後,不甘受辱魏惠王的魏惠王便積極謀劃與齊國決戰,奪回失去的霸權,報馬陵之戰的一箭之仇。

龐涓敗於孫臏後,卻是《大秦帝國》裡可愛老頭惠施,為魏國報了仇

但此時的情況,魏國與齊國搏命,無異於自尋死路,只會使魏國更加衰弱,如果再次失敗,甚至可能面臨被諸侯瓜分的危險,對這一現狀看的最清晰的要說魏國外相,學富五車的名士惠施了。惠施又稱惠子,就是那個經常與莊子鬥嘴,討論“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哲學家。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之縱橫》之中,他被刻畫成了一個到處受氣,為昏庸的大魏王操碎了心的可愛的老頭的形象。惠施是名家思想的鼻祖,但他絕不僅僅是一個哲學家與思想家,他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縱橫家,是合縱抗秦的忠實支持者,也是魏國最犀利的邦交大臣之一。

龐涓敗於孫臏後,卻是《大秦帝國》裡可愛老頭惠施,為魏國報了仇

惠施向魏惠王諫言,馬陵一戰魏國精銳喪盡,魏武卒成軍非數年不可,倉促之間魏國必定難以打敗齊國,魏國不可與齊國再戰。而且,想要找齊國報仇,也並非只有出兵一條路,在自己休養生息的同時,讓別的國家去攻打齊國,對魏國更為有利。想要讓齊國樹敵,就必須讓其樹大招風,給他一頂王冠則是最有效的手段,於是便出現了著名的“徐州相王”事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也承認了魏的王號,史稱“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之後,楚國自楚武王以來作為諸侯國裡唯一稱王者地位喪失,楚威王對此憤怒不已,號稱"寢不寐,食不飽"。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以齊國僭越稱王為名,親率大軍伐齊,與齊將申縛戰於泗水,之後又進圍徐州,大敗申縛,奪取齊國大片土地,將楚國的疆土伸展到江淮地區。齊軍大敗之際,趙國、燕國也趁火打劫,奪取了齊國許多城池。經過惠施的一番操作,魏惠王的王號得到大國的承認,魏國的大敵齊國遭受重創,算是報了馬陵之戰龐涓被殺的一箭之仇。然而遺憾的是,魏國終究是在下坡路上走的太久,魏惠王也非能力挽狂瀾的明主,縱然惠子學富五車,也沒能改變魏國衰落的頹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