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點擊上面藍字“方誌四川”添加關注!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王懷林著《尋找康巴—來自香格里拉故鄉的報告》,2000年10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第2版,2010年4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第3版。經作者授權,“方誌四川”微信公眾號及“四川地方誌”網自4月23日起連載,以饗讀者。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尋找康巴—來自香格里拉故鄉的報告》,2004年8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第2版書影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

重走茶馬路(上)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棕色漢茶壘成牆

高過了東方的山崗

雅州女子的溫柔

比藍藍的江水還長

——藏族古歌

這首優美的民歌,一定是哪位常年穿行於川藏線茶馬古道的藏族小夥唱出的,其濃濃的情意和悠長的思念令人不禁為之動容。雖然今天有許多條航線經過兩個多小時就可到達拉薩,但對想旅遊觀光的人來說,還得從陸路乘車進藏。而如果你想真正認識藏區,聆聽它的久遠足音,你最好能夠沿著茶馬古道的足跡慢慢搜尋……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雅安茶馬古道雕塑群(圖片來自網絡)

今天被學者們確認的從康區進藏的茶馬古道主要有兩條:一條從四川的雅安出發,經康定、昌都、拉薩到尼泊爾、印度;另一條是從雲南的普洱出發,經大理、麗江、中甸、察隅、波密、拉薩、日喀則、江孜、亞東、柏林山口出境,分別到尼泊爾、印度。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你的旅行首先是高原之旅:隨著海拔的升高,空氣愈益稀薄,大氣壓越來越低,組成空氣的各種氣體,如N2—氮,O2—氧的分壓也按比例下降。在海平面,大氣壓為760毫米汞柱,氧分壓為159毫米汞柱,升高到3500米時,大氣壓降為493毫米汞柱,氧分壓為103毫米汞柱,是海平面的65%;升高到5500米,大氣壓降到380毫米汞柱,即海平面的50%,氧分壓也如此。

一位登山家說過:“越向上,人們就會發現,他們不得不以越來越小的力量去對付越來越大的困難”。

你的旅行也是宗教之旅:藏傳佛教的興盛,使西藏有了一個引以自豪的藝術門類:宗教藝術。這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集中體現在寺廟。如寺院格局、殿堂建築、雕樑畫棟、布幔、金屬飾品、雕像、彩繪、壁畫和唐卡等。藝術是心靈真誠的結晶,而西藏宗教藝術,由於大眾化的向佛,使其佛殿藝術幾乎達到一種極致,一種美的極致。

走在茶馬古道上,當朝陽灑向大地,風景如畫的山谷發出耀眼的光芒,一坐坐莊嚴的古剎,鱗次櫛比,氣勢宏偉,猶如瓊樓玉宇落入人間;當你步入這輝煌的迷宮時,一尊尊高大的佛像菩薩,神態各異,形態優美,彷彿教化眾生渡過無邊苦海之艱辛,入極樂世界之樂趣;一幅幅天上、人間、地獄和神、鬼、人的畫面,置善惡於眾目,讓人眼花繚亂;一朵朵五彩繽紛的酥油花,散發出淡淡的清香,令人陶醉,一個個身穿袈裟的僧侶,踏著歷史的煙靄,靜穆成一尊不朽的形象。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在這裡,誰也無法阻止你奔騰的思緒,只有對人生入世與出世的認識,宗教與世俗的理解,才有面對對歷史的沉思和未來的展望。觀光這一切的輝煌,都是你渴望永久的夢幻。

進入藏傳佛教寺廟,你會看到一種舉世罕見的工藝品——酥油花,最初起源於西藏。相傳,公元7世紀,唐朝文成公主進藏與松贊干布聯姻時,從唐都長安帶區了一尊釋迦牟尼像供在大昭寺內。這尊佛像原來沒有冠冕,後來宗喀巴大師學法成功後,便在佛像頭上戴上了蓮花護法冠,佛身上獻上了披肩,佛像前供上一朵酥油花。自此,酥油花就在格魯派寺院中流行起來,以致形成了寺院的一個固定時間、帶有宗教色彩的活動項目。此外還有一說,據《西藏佛教史略》記載,公元822年,唐蕃拉薩會盟,當時會盟的形式承襲了西藏苯教上歃血為盟的方式,但吐蕃會盟的主持人是僧人,按規定,僧人不能殺生,他只好命人用潔白的酥油捏塑出一批豬羊等牲畜供品代替。還有一說是,公元1408年藏曆正月,宗喀巴與西藏其它教派經過8天的辯論而戰勝諸派後,一天晚上夢見釋迦牟尼高大的形象在白花簇擁下,在霞光萬道的雲朵中出現。為了紀念這一夢中奇遇,他請人在一塊寬大的木板上用酥油塑造那一幕壯麗的景象,並捏塑其他酥油供品供奉在甘丹寺內。就題材和內容講,山川人物、花鳥走獸、亭臺樓閣,無所不包。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酥油花(圖片來自網絡)

你的旅行還是一次建築藝術之旅。來自與古羌人的那些設計大膽而結構巍峨的石砌建築:宮殿、城堡、寺廟,甚至民居,這種建築的雛形在六世紀時代的附國和東女國就已經出現了,即一些高達9層的防禦塔和住宅,其高度25—30米。這些塔經常是八角樓,近代羌族人和康巴其他地區的建築仍然保留此特點,外形酷似一座堡壘。它對外關閉,向一內庭開放。他們高達三至四層,家畜飼養在最底層,臥室在中間,上部是進行宗教儀軌的地方。

如果你從川藏線到拉薩,你會發現康區的碉房建築和衛藏地區的迥然不同:康區的高達四五層的碉房建築一如它的主人——康巴人一樣的偉岸和沉雄,而一般只有兩層的衛藏民居則簡單和清麗得多。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數千年來的眾多的無名馬幫用自己的腳步、體能,乃至生命開拓了崇山峻嶺中通往西藏的“茶馬古道”,這是一條中國人自己走、自己命名的古道,其險峻艱難程度毫不遜於任何一條進入西藏的路線,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它有落差巨大、氣勢磅礴的大江大河相伴左右,更有高聳入雲的高原雪山橫亙前後,世界上沒有比這海拔更高的古道了。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更為重要的是,茶馬古道所蘊涵著的歷史文化特徵將無庸置疑地成為人類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它獨具的民族文化特色無以倫比,其他進藏路線不外是從其它某個民族地域進入到藏區,民族間的對比和交融相對單一,而茶馬古道則穿越了數個民族地區,在這條線兩側生活著多達十幾個不同民族的人們。不同民族的文化、歷史、宗教以及經濟特色、生活習俗因了這條古道而相互交匯、影響,形成了色彩斑斕的民族文化萬花筒。

古道西風—風雲際會川藏路

川藏線既是茶馬互市的主要渠道,也是過去內地進入西藏的主要通道。它西起成都,途經雅安、瀘定、康定、裡塘、巴塘、昌都而達拉薩。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在上世紀50年代川藏公路尚未修通之時,要穿越橫斷山脈的眾多雪山大河,而運輸工具只有乘馬,趕騾,牛馱和人力的轎子、滑竿,人背肩挑等。渡河靠木船、皮船、竹筏、木橋、溜筒、溜索等,極為艱難。唐朝文成公主從青藏線進藏,路上走了兩年多,清朝以後的歷任駐藏大臣從川藏線進藏,一般也要走3個多月。在清代派出的135名駐藏大臣中,竟有23人因畏路途之難而藉故推脫或死於路途。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川藏線上(圖片來自網絡)

為解決交通的問題,元明在民間茶馬古道的基礎上對道路進行了整修,設置驛站,但僅是騾馬能行的羊腸小道。清代自打箭爐至日喀則止,均設置驛站。每站設有臺丁役馬,傳遞文報。凡有緊急公文者,可日行六百里,12日即可到瀘定,名曰夾板文書。次則滾單文書,挨站記注收發月日時刻,限期到達。光緒後,開始設立郵政,改土歸流以後,各縣都已設立。

鐵路方面,清末趙爾豐倡議修建川藏鐵路,路線由成都經雅安至康定,西經裡塘、巴塘至拉薩。本擬於川漢鐵路修通之後即行修建,後因辛亥革命,軍閥混戰,致使擱淺。

水路方面,趙爾豐曾令人在石渠建造木筏,運載牛皮,順雅礱江而下直到甘孜,中經五百餘里,僅有一二處尚需起載,正擬炸去江中大石,利用航行,因辛亥革命起遂停。

民國成立時即開始修建川藏公路。四川都督尹昌衡率軍西征,自成都修路至滎經縣之虎骨坪,約長五百餘里,即行終止。三十年代國民黨政府開始修建從康定到成都一段。全路徵用民工不下20萬,疾病或跌打死者1500餘人,1940年勉強通車,由於路基不固,秋冬積雪難以通行,春夏苦於山洪,難以維護,又不得不改道重修。1950年解放軍進軍西藏時,再次啟用十幾萬民工,用四年時間,挖掘2900多萬土石方(相當於挖一條15米寬、3米深,1300里長的運河),架起430座橋樑,修築了3781座涵洞,翻越二郎山、折多山、雀兒山、甲皮拉山等14 座大山,橫跨大渡河、瀾滄江、金沙江、怒江等十多條著名大河,最終建成2416公里長,中途有海拔5000米以上的大雪山14座,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急流咆哮奔騰,流沙、塌方、冰川、泥石流、等特殊地帶,張著陰森森的大嘴像要隨時吞噬一切的川藏公路。修路過程死亡3000多人,平均不到一公里就有一名死者。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川藏公路(圖片來自網絡)

乘車從天府之國的成都出發,向西不過200多公里,川藏線就開始進入青藏高原。

首先經過雅安。雅安過去稱雅州,自古以來就是內地進藏門戶。由於處在青藏高原和成都平原的交匯處,雨量充沛,氣候溼潤,山清水秀。除了姑娘們膚白細膩,溫柔漂亮外(現在仍然有雅安出雅女、雅雨和雅魚的民間說法),由於雅安盛產優質茶,素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的美譽,且口味為藏人所喜愛,至今仍是藏茶的主要輸出地。宋代中央王朝實行茶馬互市,主要就是以雅州的茶換甘青地區的馬,當時主要通過鬆潘交易,後西北戰事頻繁,便慢慢移到今雅安、天全和漢源一帶,明清繼續推進到康定。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雅安蒙頂山茶(圖片來自網絡)

過雅安西行,翻過兩座大山進入藏區:二郎山,亂雲飛,山高路險;雀兒山,銀裝素裹,一片瓊瑤。這兩座山皆因當年築路部隊那一首毫邁的歌《歌唱二郎山》而名聞全國。現在二郎山修建了長達十餘公里的隧道,已使過去令人望而生畏的天塹變通途。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二郎山隧道(圖片來自網絡)

翻過二郎山就是現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它是康區面積僅次於玉樹州,人口居第一的自治州,土地面積15.3平方公里,轄18個縣,人口87.1萬(其中藏族78.4萬人)。民國時為西康省的主要地域,川藏線康區部分的一大半經過這裡,也是在藏區裡受漢族文化影響較大的地區之一。

甘孜,是藏語“白”和“美”的意思。這一名稱清代以後才出現。據說清康熙年間在修甘孜喇嘛寺時,發現地基中心有很大的一塊石頭,潔白而美麗,故寺院建成後稱甘孜寺。以後,寺院的名稱變成地名,進而變成城鎮名、縣名,到1955年又由縣名變成州名。至今在阿壩州的羌族聚居區,仍然有著白石崇拜。說明當地人對白石如此重視,應與其祖先來自羌人及羌人的白石崇拜有關。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甘孜州新都橋秋色(圖片來自網絡)

進藏第一城為過去稱做打箭爐的康定。從歷史上說,康定既不是因為宗教出名也不是因為鍛箭出名,而是因為“茶馬互市”的繁榮而載入史冊。康定在宋代時有無人居住還沒有定論,到了元、明時期,就形成了一個小小的村莊,自清以來,隨著茶馬互市的不斷西移,康定便成了藏區商品交換的集散中心,到了清代中期,賣茶致富者已在康定設莊80家,專門經營邊茶等尚武的行棧“鍋莊”竟達48家;清朝末年,康定貿易每年漢藏成交總額已達1800餘萬兩,主要以川茶為大宗。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當時川藏線的茶馬互市主要有兩條線:第一條是南線,從雅州—裡塘—巴塘—昌都—拉薩,全長5510裡;

第二條為北線,從雅州到康定—道孚—爐霍—甘孜—玉隆—柯鹿洞—德格—金沙江—昌都與南路會合至拉薩。今天的川藏公路南線318國道,北線317國道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向前延伸的。歷史上進藏探險的外國人多從尼泊爾、印度、葉城進藏,能成功地從川藏線進入的寥寥無幾。但1939年,那位曾參加過巴黎公社起義的法國人大衛·尼爾,曾成功地化裝從滇藏線進入西藏,並因一本《一個巴黎女子的西藏曆險記》蜚聲海外,但這次卻未能如願以償,只能在康定種菜養花十幾年消磨時光。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如果你經過南線入藏,將經過巴塘縣,在近代歷史上,巴塘可是聲名赫赫,知名度極高。由於地形開闊,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加之地處康區的中心和川、滇、藏的結合部,歷來廣受關注。清代時,作為康區四大土司的巴塘土司就產生與此。當時巴塘土司管轄今巴塘、鹽井、雲南維西、中甸、德欽等地,勢力遍及康南。由於自然條件相對優越,近代外國傳教士紛紛到此定居,並以此為據點力圖向西藏發展,清末巴塘成為康區僅次於康定的外國人傳教中心。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巴塘措普溝(圖片來自網絡)

1904年,清駐藏幫辦大臣鳳全赴拉薩經過巴塘,見這裡水草豐美,易於開墾,便在這裡滯留下來,移民開墾,並對喇嘛勢力加以限制。由於鳳全地位顯赫,性情粗暴,對喇嘛和藏族人民的一些傳統習俗不夠尊重,加之拉薩分裂勢力從中作祟,激起當地叛亂,鳳全被殺,於是有了趙爾豐的平叛和由此生髮的對康區影響深遠的改土歸流。趙爾豐是一個不同凡響的人才,他還在任建昌道員時就十分關注康區政局,當時他在上書“平康三策”是就提出在康區直接建政,將康區改為行省的謀略,加上他以後的身體力行為以後西康省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最初他提出的建政省會就是巴塘。在趙爾豐經邊的7年中,巴塘是他的大本營,支持他東征西討,建立了統一康區的功業。按當時統治階級的思維定勢,他曾將巴塘改為巴安府。

在民國軍閥混戰的年代,巴塘為滇系軍閥和川系軍閥多次爭奪。1935年,巴塘人格桑澤仁也加入這一爭奪,他聯合諾那和邦達多吉等人在此打出“西康自治”、“康人治康”的旗號,但終因實力不夠,被劉文輝擠出康區。

如從川藏北線入藏,德格是必經之處,也是康巴人無人不曉之地。清代康區土司,以德格土司的地盤和影響最大。曾轄今德格、鄧柯、石渠、白玉、江達、青海的玉樹等地,管土民7977戶。德格土司因為轄民較廣,自誇“天德格,地德格”,意思是和天地一樣大。由於德格土司自元代崛起一直延續至清末,歷經40多代,對康區中西部和西北部影響深遠,至今德格的服飾、語言、歌舞等仍是康區的主要代表。

路過德格,被稱為藏區三大藏經院之一的馳名中外的德格印經院不可不去。它始建於清雍正7年(1729年),為42世德格土司登巴澤仁所建。登巴澤仁(1678—1739)是一個頗有文化造詣的土司,不但擅長文學,也精通藏醫。他從小受佛教的薰陶,成為一名虔誠的喇嘛教徒。在他執政期間,為宏揚佛法,傳播佛教教義,他從衛藏地區先後請了許多名僧到德格講經傳法,籌建寺院。經院建成後,他先後訓練了四五百名刻字工人,並主持雕刻了103函《甘珠爾》經和209函《丹珠爾》經。以後,經過歷代德格土司的經營,到解放前夕,整個德格印經院已有經版217000多塊,並收集了大量各種流派的藏文經典,為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作出了貢獻。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德格印經院(圖片來自網絡)

再往前走,昌都就遙遙在望了。昌都古稱察木多,得溝通西藏與周邊地區青、甘、川、滇的地利之便,歷來就是康區的政治、宗教、經濟與文化中心。是藏民族起源和藏族悠久歷史文化產生形成的重要地區。由於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也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在民國中央政府無暇西顧時,西藏地方政府與川滇軍閥在這一帶進行了多次爭奪。1950年解放軍進軍西藏,就是在這一帶消滅了藏軍主力,從而促進了西藏和平解放。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西藏昌都(圖片來自網絡)

“昌都”的藏語意思為“兩江回合處”,扎曲河和昂曲和在昌都鎮會合,瀾滄江由此發端,向南滾滾流去。

如果說長江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獨有共享的的一條大江的話,瀾滄江則是一條多姿多彩的國際河流。瀾滄江—湄公河流經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六國,全長4880公里,跨越寒帶、溫帶和熱帶氣候區,流域資源豐富,按河長排序為世界第六、東南亞第一。他的功能也是最複雜的:具有航運、內河、界河和國際河流的性質。河的下游是東南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120年,就作為流域各國的文化走廊和天然通道,以及我國西南地區與流域內各國往來的重要橋樑和紐帶。而上游的瀾滄江則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樣,它穿行於橫斷山脈之間,高山深谷,水流湍急,並多石灘,河流經常被籠罩在雲煙霧海之中。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瀾滄江峽谷(圖片來自網絡)

要了解西藏文化,不可不瞭解昌都卡若。在位於昌都鎮東南12公里的瀾滄江邊,有一個藏語意為“城堡”的卡若村,據說元代忽必烈遠征大理國時路過此地,當地人曾築城抵抗。1977年,當時的昌都水泥廠職工在施工時,從地下挖出了一大堆古舊的陶罐和石器,此事立即引起重視。1978年,有關方面組織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證明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年代延續較長,即迄今5000—4000年左右,由於其重要價值,後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卡若遺址的出現,證明了在遠古時期青藏高原即有人類居住,對民族、民俗、自然地理等方面研究意義重大。其細石器帶有明顯的北方草原民族的風格。它的夾沙陶製的小平底器與西南西北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陶器有諸多相似之處,其碉房建築也和康區一帶的建築風格有傳承關係,文化內涵總的屬於黃河流域原始文化,說明當地人可能來源於西北遊牧部落。發掘的穿孔貝原產地在南海,石器製作的器形與中亞、南亞甚至歐洲均有相似之處,說明當時部落之間的交流已經達到很遠的地方,其農業生產的發達和與其他文化的交流眾多也可見當時的氣候較現在為好,橫斷山脈的高度也較現在為低。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卡若遺址(圖片來自網絡)

尤為有趣的是,儘管卡若就在瀾滄江邊,但沒有發現捕魚工具和魚骨,說明當時的人就有食魚禁忌,而並非是因為佛教的原因,因為佛教傳入是距此兩千多年以後了(衛藏地區的食魚禁忌可能也是此處傳過去的,因為同時代的衛藏“曲貢文化”中發現有魚骨)。

距昌都城40公里的朱角拉山位於317國道邊,這裡山清水秀、古木參天,植被極為豐富。國外專家在朱角拉山的半山腰上發現了成片的唐代古柏,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朱角拉山對面,有一個稱為作揖卡的壩子,壩中有強巴林寺第四大活佛加拉的夏季避暑勝地。這裡風景優美,壩子上面是茂密的森林和神山,壩上芳草萋萋,有一小小的喇嘛廟,壩邊是一陡峭的懸崖,下面是流水潺潺的清溪,置身其間,宛若進入仙境。這裡成為昌都人每年耍壩子的理想去處。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朱角拉山(圖片來自網絡)

昌都縣噶瑪區所在地的瓦寨鄉是聞名昌都、青海、川西一帶的匠人之鄉。瓦寨九個村子,各有特色,每個村子成年的男子都有一門手藝,或是畫師,或是金匠、銀匠、銅匠,或是木匠、泥瓦匠。

傳說妙音佛周遊大千世界時,駐足扎曲河對面的這一處勝景之地時,被眼前風光所迷戀,於是化為一座石山,右手託蓮花,蓮花上有一部封面彩繪佛像的經書,經書正對著瓦寨的比如村,從此,比如村的村民聰穎萬分,尤其有藝術天賦,成年男子都畫一手絕妙的唐卡畫。其左手則握有一把寶劍,劍尖斜指瓦寨的雪德村,自那時起,雪德村的村民迷戀上了金銀鐵器,成年男子打得一手好活,金碗銀戒和小巧鑲寶石的藏刀遠近有名。

西藏唐卡畫分為三個畫派:美寧、美薩和噶瑞,噶瑪的唐卡屬噶瑞畫派,其特點是喜歡用色淡雅,線條明晰細膩, 而其他兩派卻講究重色,色塊豔麗,畫面明亮。由於昌都唐卡歷史悠久,藝人眾多,影響深遠,因此有人又稱昌都為“唐卡之鄉”。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川藏南線經過八宿縣時,在縣城以西五公里處巴冬村牧場陡峭的山壁上,有著一處遠古時代的巖畫:整個巖畫在一個巨大的岩石上雕琢而成,既有人物、動物、日、月等單個的圖案,也有張弓射箭、騎馬、騎牛和奔跑的人等組合圖案,反映出人類早期的狩獵生活。但其中一些具佛教思想內容如佛塔等巖畫卻讓人產生困惑——人們都知道佛教傳入青藏高原是在距今1300多年的吐蕃時期,難道佛教的觀念在遠古的時候就已在這塊土地上萌芽?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如今,為了開闢空中航線,使得昌都至邦達機場的道路修通,並由此使川藏線的南線和北線在此接通,但卻使歷史上盛極一時的芒康經察雅至昌都的古道湮沒無聞,其實,這條延續數千年的古道不僅是滇藏茶馬古道的重要一段,還是一條重要的文化長廊呢。

在芒康至察雅的香堆,因其依山傍水,地勢平坦,成為古道上商旅雲集的地方,至今香堆寺香火仍盛,其殿堂的佛像石雕,傳說為文成公主進藏路過察雅時埋下的寶藏,其石質奇特,過去即使達賴、班禪路過此地也須朝拜,至今仍為人所景仰。

在香堆附近的一座陡峭的山頂上,有一座規模較大的尼姑庵,庵裡的女尼以規模較大和教行嚴謹聞名藏區。

在距香堆不遠的仁達,有一片康區最早、最完整和最具特色的吐蕃時期摩崖造像。崖壁中間是大日如來佛,左右有八個弟子,造像下有漢藏文銘文,記載了該造像雕於公元804年,由漢藏工匠共同建造。它從又一個側面反映了漢藏交流歷史的悠久。

出拉薩郊區北去70多公里有個屬噶瑪噶舉派的楚布寺,影響較大,但其祖寺卻在昌都。12世紀初,噶瑪噶舉一世活佛都鬆欽巴在藏東的貝欽山谷建立了噶瑪寺,噶瑪噶舉派也因此得名。四十多年後,一世噶瑪巴去拉薩,在楚布河南岸看到一片樹木茂密的幽靜山谷,於是擇地修行,又建起了成為歷代噶瑪巴駐錫地的楚布寺。現在噶瑪巴已傳至17世。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楚布寺(圖片來自網絡)

噶瑪寺大門兩側還留有泥塑金剛像的殘跡。其大殿為單簷歇山形式,屋面覆蓋琉璃瓦,屋簷正中是藏族工匠設計的獅型屋簷,左邊為漢族工匠建造的龍鬚型屋簷,右邊為納西工匠建造的象鼻型屋簷。其原因為當年一世噶瑪巴建寺時,邀請了內地漢人、當地藏人以及芒康金沙江畔的納西人作工匠,共同修建了這座氣勢不凡的寺廟,寺內最大的銅佛像,是請尼泊爾匠人塑造的,因而噶瑪寺成為多民族工匠的智慧結晶,也是當時多民族和睦相處的一個歷史見證。噶嗎拔希當年從內地帶回的“漢樹”至盡仍枝繁葉茂,一世噶嗎巴都鬆欽巴的靈塔仍完好無損,裡面還有明使臣送來的萬歲牌匾以及貝葉經等鎮寺之寶,都使噶嗎寺散發出名山古剎的巨大魅力。

(未完待續)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四)重走茶馬路(上)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三章 康巴漢子——中國的西部牛仔們(十):邦達昌——康巴商人走四方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三章 康巴漢子——中國的西部牛仔們(十一):康巴人生禮俗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三章 康巴漢子——中國的西部牛仔們(十二):能歌善舞康巴人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一) 恐龍、大腳印和野人之謎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二)在動植物王國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四章 香格里拉——有一個美麗的地方(三)神山聖湖

來源:《尋找康巴》(王懷林著),2000年10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第2版,2010年4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第3版

作者:王懷林

配圖:方誌四川

方誌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互聯網,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誌四川”,ID:scsdfz。

投稿郵箱:地情文章:[email protected];工作信息:[email protected];《巴蜀史志》雜誌:[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