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八 走進丹巴美人谷

點擊上面藍字“方誌四川”添加關注!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八 走進丹巴美人谷

王懷林著《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2006年9月由四川出版集團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經作者授權,“方誌四川”微信公眾號及“四川省情網”自6月22日起連載,以饗讀者。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八 走進丹巴美人谷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2006年9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民族出版社書影

“丹巴,被譽為‘深藏在橫斷山脈中的世外桃源’,是嘉絨藏族風情文化的中心。”

“丹巴為何有如此之多多才多藝的美女,是造物主情有獨鍾,還是遺傳基因特別,抑或是美麗自然風光的孕育?”

“大凡女性中心之民族,男子莫不以雄武自炫於女子。

“不同族群的融合被認為是康巴地區美女如雲的主要原因,這符合生物多樣性以及進化論的基本觀點。”

走進丹巴美人谷

今天,從四川旅遊西環線的南面經雅安、天全、過瀘定沿大渡河谷100餘公里,北面進入,經過締造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大熊貓繁育基地臥龍,翻巴郎山,沿蜀山之後的四姑娘山腳下到小金,過小金不到100公里就是近年聲韻雀起的丹巴了。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八 走進丹巴美人谷

丹巴小景(圖片來自網絡)

早就聽說丹巴是個美人谷,一般多認為是文人附會或媒體炒作。到州里工作併到縣裡考察後,所見所感方知傳言不虛,且有較多新的發現:丹巴不僅國姿天香、健康淳樸的美女甚眾,而且均多才多藝,能歌善舞,她們不僅在省州的諸多選美大賽中攀金摘桂,而且僅有5萬多人的小縣,輸出的以文藝演出為主的打工人員就達2000多人:州歌舞團演員基本由丹巴人組成,宣傳文化系統丹巴人甚多,國內知名的民族歌舞團體,都能見到丹巴美女的身影。

丹巴為何有如此之多多才多藝的美女,是造物主情有獨鍾,還是遺傳基因特別,抑或是美麗自然風光的孕育?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八 走進丹巴美人谷

丹巴美女(圖片來自網絡)

從高空俯瞰丹巴地形,五條山脈群和五條江河呈三百六十度的輻射狀,圍繞丹巴城這個中心形成綠色漩渦,這漩渦彷彿正在飛速旋轉,如一朵盛開的梅花,五條山脈群形成五瓣梅花片,五條河流勾勒出了五瓣梅花的邊。這種奇特的地理構造後面有多少自然奧祕?有人稱這種奇特的地理構造為梅花旋紐狀,花是美和女人的象徵,也許是大自然造就的這朵梅花註定了丹巴要出美人。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八 走進丹巴美人谷

丹巴美人谷之春(圖片來自網絡)

有人說丹巴在唐時是東女國故地,美麗的東女國女王便是丹巴美女,丹巴出美女是因為這裡是美麗女王的故鄉。

也有人稱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滅西夏時,西夏皇室的一部分嬪妃和貴族內流丹巴定居,丹巴美女是西夏皇族的後裔。

有人追尋丹巴美女的色藝俱佳,說從乾隆皇帝徵大小金川后,將該地的藝童帶到京城,其“番子舞”轟動一時,成為皇室表演的壓軸戲;而《清代野史》中絕代佳人阿扣美豔無比,導致清軍名將張廣泗、嶽鍾琪為之爭風吃醋,貽誤戰機,從而輸掉了第一次戰爭,張亦因之被皇帝賜死。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八 走進丹巴美人谷

丹巴美女(圖片來自網絡)

也有現實一點的,認為建國後國家從內地調入開發雲母礦和林業職工數萬人,使這一封閉小縣開放較早,遂為此奠定教育文化的基礎……

上述說法均不無道理,但其深層次的原因,仍然是橫斷山走廊地區的文化乃至血緣的衝突與交融。

丹巴境內大小金川河和眾多峽谷溝通了岷江、大渡河和雅礱江三大水系,地處古民族走廊的要衝,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加之海拔較低,氣候溫和,高山峽谷,易守難攻,進入該走廊的古代族群在此的衝突就尤其慘烈。比如丹巴鍋莊迥異其它藏區,有的激昂熱烈,像戰前的動員,還有戰爭色彩十分濃烈的“弓箭舞”,乃戰爭場面的再現;丹巴歌舞主調沉鬱悲壯,像陣亡將士的哀歌;丹巴古碉清代達到過3000多座,幾乎每戶皆有,且種類繁多,也印證著戰事的頻繁和壯烈。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八 走進丹巴美人谷

丹巴古碉(圖片來自網絡)

與此相應,艱辛的環境和頻繁的戰爭也意味著進化的加快和交流的增多,血緣的混合有利於優生,丹巴民居和服飾的眾多色彩和佈局協調焉知又不是因為博採眾家之長?由此不難理解,為何乾隆皇帝舉全國之力,耗銀近一億兩,調兵近30萬人,歷時多年,方取得勝利,攻克這小小的地方居然名列偉大的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之首——可見該地區人們的聰明才智和驍勇善戰!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八 走進丹巴美人谷

丹巴公碉(作者 供圖)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八 走進丹巴美人谷

丹巴母碉(作者 供圖)

《隋書·附國傳》記嘉良夷“人皆輕捷,便於擊劍。漆皮為牟甲,弓長六尺,以竹為弦”。格勒先生說:丹巴縣巴底有一俗稱“弓劍舞”的古老舞蹈,當地又稱生日舞,即生日那天跳這種舞。我們知道藏族是不過生日的,而巴底人卻有生日,便又與漢族的生日相同。巴底藏民的生日一生只過一次,即49歲那年過一次生日,這一天要跳“弓劍舞”。這種被當地稱為生日舞的舞蹈,就我們所去過的藏區極為罕見,當是嘉良夷‘帶甲舞劍’的遺風”。“弓劍舞”在今嘉絨地區作為一種傳統的民族舞蹈仍得以保留。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八 走進丹巴美人谷

弓劍舞(圖片來自網絡)

該地區石棺葬中發現的武器數量較多,武器中又以劍為大宗,這同夷人“人皆輕捷,便於擊劍”的記載相合。史載夷人“貴婦人,黨母族”,在石棺葬中不見婢、妾殉葬墓,也不見夫妻合葬墓,另從隨葬品數量看,男性墓和女性墓無明顯差別,反映男女社會地位大體相等。這與史籍關於夷人中婦女社會地位較高的記載也完全吻合。

《西域記》雲:“人性躁暴”,謂其野蠻好鬥也。大凡女性中心之民族,男子莫不以雄武自炫於女子。好鬥成為常性。今天的康巴漢子仍以勇敢威猛著稱,是否也與這種女國文化的分工和長期薰陶有關呢?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八 走進丹巴美人谷

丹巴男子(作者 供圖)

歷史上有名的平定大小金川戰役,是最大的也是時間最長的一次碉戰。清廷兩次出兵攻打大小金川,戰事長達二十四年。當地土司莎羅奔和他的侄孫素諾木聯合各地方勢力,憑藉險要地形,仰仗高聳雲際的堅固碉林,抗擊清軍,使其累遭重創。“其扼隘處,必有戰碉,瓷以石而竅於牆垣間以治石外擊,旁既無路,進須從槍石中過。故一碉不過數十人,萬夫皆阻。”四川總督阿爾泰以進攻失利而處死,大學士溫福以銳進而戰歿於木果木,全軍皆潰,喪失軍資器械無算。最後定西將軍阿桂率軍,求得大小金川內部的支持,襲取美諾,先安定了小金川,繼取大金川,才取得勝利.阿桂在攻克噶例依的詩詞句中這樣描寫道:“堅碉林立萬重山,破險衝鋒歷盡艱。”整個大小金川戰役,雙方皆圍繞著守碉、攻碉這個核心而鬥智鬥勇,盡力廝殺。乾隆有鑑於此,認為金川“地險碉堅,驟難取勝”。因而參酌清軍入關前與明軍作戰的經驗;組建了一支約二千人的專門攻堅部隊,使之所有歸碉雲梯習登城之技,作為攻打大金川的攻堅部隊。為此,清廷把在大金川戰役中的部分俘虜,押解到北京香山,建築類似大小金川式的石碉.並且教練雲梯隊官兵攻碉戰術。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八 走進丹巴美人谷

丹巴民居的多彩面容(作者 供圖)

元代蒙古人在這一帶建政,其統治者從血緣到文化都遺存至今,今天丹巴梭坡就是藏語蒙古人的意思,而且還殘留他們的建築和傳說。

自清中葉以來,部分羌族屯練的西遷和改土設屯以來,許多留居屯墾的漢族綠營官兵,招墾的屯民、商人、工匠及其他原因遷徒而來的漢族同本地嘉絨藏族的通婚頻繁;民國以來,特別是紅軍長征時期在丹巴建立革命根據地,組建民族革命武裝,開展土地革命,支援抗日期間,許多流落紅軍戰士留居丹巴與民族的通婚;以及解放後大批進縣工作的漢族幹部和其他民族同本地藏、羌、回等民族之間的通婚,又使現代嘉絨藏族同各民族之間形成了不可分割的血肉聯繫。

大渡河為何叫女王的淚水和汗水?丹巴處在大走廊的交通要衝,民族遷徙和戰爭使得女國的統治者們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和犧牲,失去丈夫的女人們流盡了辛酸的淚水,但也造就了那絕世的古碉;高山峽谷的生存壓力使這裡的人們付出了多少汗水,也造就了男人們如山的體魄和女人健康的腰身。

從體質人類學的角度講,這裡的人們由於有古蜀人和夷人的本底血統加之強悍族群的混血,使得他們不僅有健康的體魄和修長的身材(營盤山石棺墓中的遺骨中,女性身高普遍在170釐米,男子身高在180釐米以上),不僅女人貌美如花,男子偉岸挺拔,而且男子普遍偏於清秀,許多人臉上還帶有迷人的酒窩,難道這也是優勝劣汰和女性為主的審美選擇?

不同族群的融合被認為是康巴地區美女如雲的主要原因,這符合生物多樣性以及進化論的基本觀點。而說到康巴藏區中的丹巴,大部分人認為他們與西夏王朝有關。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打敗了西夏王朝,西夏皇后帶著一些嬪妃逃到了今丹巴一帶,給丹巴注入了高貴與美麗的因子。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東女國——女性文化在丹巴到瀘沽湖的歷史投影》八 走進丹巴美人谷

丹巴美女(圖片來自網絡)

今天丹巴有著五種語言(康巴語、嘉絨語、道孚語、羌語、漢語,而相互交流只能用漢語)。多種語言和習俗並存仍顯示和這種衝突與交融的延續。

這不禁又使人聯想炎黃二帝均出自氐——從遊牧到農耕的漫長歲月伴隨多少艱辛,但卻使先民在進化的道路上一路領先;還有大禹出自自古就是遊牧與農耕文明交匯之處的岷江流域;還有遊牧走廊中心的康區造就出體格剽悍、英武雄壯的康巴漢子……儘管衝突也使得像三星堆這樣的燦爛文明毀於一旦,但總體上說,人類的進步實在是與衝突和交融相生相伴的。

(未完待續)

來源:《尋找東女國》(王懷林著),2006年9月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作者:王懷林

配圖:方誌四川

方誌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互聯網,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誌四川”,ID:scsdfz。

投稿郵箱:地情文章:565066304@qq.com;工作信息:scsdfz@qq.com;《巴蜀史志》雜誌:bsszbjb@163.com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