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三章 康巴漢子——中國的西部牛仔們(九):朝聖部落——藏族“吉普賽人”的故事

點擊上面藍字“方誌四川”添加關注!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三章 康巴漢子——中國的西部牛仔們(九):朝聖部落——藏族“吉普賽人”的故事

王懷林著《尋找康巴—來自香格里拉故鄉的報告》,2000年10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第2版,2010年4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第3版。經作者授權,“方誌四川”微信公眾號及“四川地方誌”網自4月23日起連載,以饗讀者。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三章 康巴漢子——中國的西部牛仔們(九):朝聖部落——藏族“吉普賽人”的故事

《尋找康巴—來自香格里拉故鄉的報告》,2004年8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第2版書影

康巴漢子——中國的西部牛仔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三章 康巴漢子——中國的西部牛仔們(九):朝聖部落——藏族“吉普賽人”的故事

朝聖部落——藏族“吉普賽人”的故事

我向你走來

捧著一顆真心

我向你走來

沐著一路風塵

啊,真心

啊,風塵

芸芸眾生芸芸心

人人心中有真神

不是真神不顯聖

只怕是半心半意的人……

——藏族歌曲《朝聖的路》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東西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它可以是一種文化,一種境界,也可以是一種感覺。總之,它似乎離我們很遠,有著一種神祕的力量,強烈地誘惑我們,牽引著我們,讓我們追尋著它。

對藏人來說,他們追求宗教的修行和解脫。西藏的宗教,可以說有兩種,一種是僧侶的宗教,一種是百姓的宗教。前者深奧無比,非凡人所能瞭解;而後者則簡單得多,與西藏的自然和日常生活聯繫在一起。其中環境的重壓和恐懼是產生宗教意識的重要來源。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三章 康巴漢子——中國的西部牛仔們(九):朝聖部落——藏族“吉普賽人”的故事

為什麼藏傳佛教能在世界獨樹一幟,為什麼同是從印度傳入的佛教在西藏就變得那麼沉重和森嚴:它的陰森恐怖的法器和儀軌(如用少女腿骨做的法號和用人體器官參與法事活動),令人印象深刻的苦修(如米拉日巴的山洞修行)和將人類潛能推至極限的磕長頭朝聖,以及信教人數的眾多和宗教的無處不在等,為什麼獨獨產生於青藏高原這塊地方?我們不能不從自然環境中去找原因。

大自然在西藏高原顯露出的威力,比在低地平原大得多,而封閉險惡的自然環境顯然不可能產生足夠規模的人類社會,人只能以極小的群體面對浩大狂暴的自然和天地的嚴酷,生存的艱難和人心的寂寞都遠勝其他。在世世代代經歷的靈與肉的磨難面前,深刻的恐懼會毫無阻難地滲透進每個人的靈魂,由恐懼而生敬畏,由敬畏而昇華出神靈鬼怪的圖騰。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三章 康巴漢子——中國的西部牛仔們(九):朝聖部落——藏族“吉普賽人”的故事

藏學家圖齊說:“西藏人生活在一種惶惶不安的焦慮之中,每次身體或心靈的紛亂、每次疾病、每次不安全或危險的處境,都鼓勵他狂熱地追尋這些事件的原因以及避免這一切的辦法。”這種以恐懼為基礎的構造也反映到西藏的世俗生活中,儘管西藏作為佛國慈悲盛行,但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對犯罪的懲罰常常極為殘暴,比如前述赤松德贊為推行的“教法”,誰斜視僧侶竟然要被挖掉眼睛!這與大部分人理解的宗教精神相距甚遠。但是放到這一特殊的地理環境也就不難理解了。

正是出於對恐懼的膜拜與服從,西藏宗教培養了受苦與審美之間的複雜聯繫,把公正、天理與強大,威嚴和恐怖聯繫在一起,延伸到社會生活方面,表現為對專制的服從、對受苦的忍耐、對勝者的尊重和對敵人的殘酷等。而越是自然環境嚴酷和沒有安全感的地方,這種宗教精神就愈其鮮明。

康區的高山深谷、康區離“聖地”拉薩的遙遠使這裡成為源源不斷地產生信徒、並出現也許是藏區最大“朝聖部落”的地方也就不足為奇了。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三章 康巴漢子——中國的西部牛仔們(九):朝聖部落——藏族“吉普賽人”的故事

康巴人是最喜歡朝聖的一群人。據《西藏昌都》編寫組在昌都近年調查:絕大多數信徒希望在一生中至少到拉薩朝佛一次,否則死不瞑目。

在川藏公路沿線,在那荒僻的山間小路上,常年行進著朝聖的人群。他們的人數有多有少,多的浩浩蕩蕩一行車隊,少的一人踽踽而行;他們的交通工具有包車的,有搭便車的,有步行的;更有三三兩兩磕長頭的在山谷間一步一步緩緩前行的——構成了一條奇異的風景線。

他們的成分和動機也各異:有僧人作為苦行方式修行的,有替親人的病痛消災的,有為自己還願的,有去拉薩朝聖的,甚至也有作為旅行觀光的。有一首詩是這樣描寫那浩浩蕩蕩的朝聖隊伍的:

大人和孩子,滿頭髮辮的姑娘

富麗堂皇的少婦紛紛走出家門

連同那些拄著柺杖的老人

意外的力量使他們神采奕奕

——劉志華《朝聖者的季節》

朝聖隊伍中,最為壯觀的當然是磕長頭了。

磕長頭據說起源於康區。傳說有一位佛教大師,他一生為了苦鑽佛教教義,未能照顧好母親,母親去世後他感到很內疚,因母親在世時沒有報答養育之恩,於是他決定從自家門口揹著母親的遺體前往拉薩朝拜。朝聖路遙遙,他每次把母親的遺體背放在百步之遠,然後回到原處向著母親磕長頭,以此報恩。由於路途遙遠,他用了三年三月又三天的時間才抵達拉薩。——由於該種朝聖方式不僅需要虔誠的信念,還需要堅強的毅力,人們於是認為可以積累更多的功德,從此,藏區出現了康巴話稱為“江恰夏”的磕長頭朝聖方式,並蔓延藏區。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三章 康巴漢子——中國的西部牛仔們(九):朝聖部落——藏族“吉普賽人”的故事

這種磕法準確地講叫三步一身,意指走三步磕一個等身長頭。每天自上路起,只准唸經,不準說話,遇到非講不可的時候,要先念經請求寬恕。途中遇河,要目測河距,涉水而過後補磕。下山時因有慣性,也不能佔便宜,下了山要補磕相應距離。雪山上雪太深實在無法磕頭,要用繩子丈量後補上……

每天的磕頭有一定程序。早飯後步行到昨天結束的地方,合掌誦祈禱經,傍晚結束時,要向東南西北四方磕頭,以拜見此地諸位神靈:向來的方向磕三個頭,以答謝一路神靈與萬物,為我提供必須的水與火;向前方再磕三個頭,告示明天我將打擾的地方神;最後向前方鞠躬三次,不盡的感謝與祝福盡在其中。

但我們相信,康巴人的朝佛並不全是那樣的沉重,特別是在當代,已經賦予更豐富的內容。筆者曾經觀察,在一批朝聖隊伍中,負責後勤供應的往往佔多數,他們在陪伴磕頭夥伴的過程中,有較多的時間來領略山川的壯美和沿途的風物,無疑也帶上旅遊觀光的色彩。即使那些獨自或結伴磕頭而行的,也往往表情輕鬆,慢條斯理,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不時有藏族同胞出於對他們的欽佩,上前發放一些佈施,然後大家就輕鬆地聊上一陣。

我想朝聖部落的源源西行,除了他們的虔誠信仰外,是否還有走出大山的願望和喜歡遷徙的羌人祖先那躁動不安的血液在身上潛滋暗長?

一首藏族古歌將這樣的行為寫得美麗而浪漫,我認為那一定是康巴人的作品:

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體量過來的,

白色的雲彩是我用手指數過來的,

陡峭的山崖我像梯子一樣攀上,

平坦的草原我像讀經書一樣掀過……

康巴藏族作家扎西達娃稱康巴人是西藏的“吉卜賽人”:他們活得自由而又痛苦,瀟灑而又固執,千百年沿襲下來的集體無意識,使得他們在流浪的路上永不停息、苦苦尋找並遊走四方……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三章 康巴漢子——中國的西部牛仔們(九):朝聖部落——藏族“吉普賽人”的故事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三章:康巴漢子——中國的西部牛仔們(一)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三章:康巴漢子——中國的西部牛仔們(二)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三章:康巴漢子——中國的西部牛仔們(三)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三章:康巴漢子——中國的西部牛仔們(四)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三章:康巴漢子——中國的西部牛仔們(五)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三章 康巴漢子——中國的西部牛仔們(六)從卡羅山到江孜——英勇無畏的抗英主力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三章 康巴漢子——中國的西部牛仔們(七):朗色林扎倉——在拉薩的康巴人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三章 康巴漢子——中國的西部牛仔們(八):三巖 ——最後的“帕措”

來源:《尋找康巴》(王懷林著),2000年10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第2版,2010年4月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第3版

作者:王懷林

配圖:方誌四川

方誌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互聯網,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誌四川”,ID:scsdfz。

投稿郵箱:地情文章:[email protected];工作信息:[email protected];《巴蜀史志》雜誌:[email protected]

【方誌四川•文學】王懷林 ‖ 《尋找康巴》第三章 康巴漢子——中國的西部牛仔們(九):朝聖部落——藏族“吉普賽人”的故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