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圖說》-陳氏太極拳理論奠基之作、精讀經典

武術 易經 宇宙 陳鑫 太極網 2017-06-13

陳氏太極拳小架小視頻1分鐘

對於同一事物的認知,所站的角度和高度不同,其結果也是不同的。

哲學是研究整個宇宙發展一般規律的學科,站在哲學的高度,以俯視的角度去看宇宙,混沌未分,為無極。無極蘊藏了宇宙中的一切信息,這一切信息是通過一陰一陽相互作用體現的,所以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理論《周易》中講“一陰一陽之謂道”。正是在一陰一陽相互作用產生的力的作用下,萬事萬物產生了,這萬事萬物就是宇宙演化的第三個層次,也叫三。無數個三就是萬物,正所謂:“道生一(即無極,是對相對靜態宇宙的抽象;太極,是對相對動態宇宙的概括),一生二(即萬物的最高極點太極所蘊涵的陰、陽二極),二生三(陰陽交合生出三,無數個三也就是萬物),三生萬物是玄關,這個‘三’不簡單,是以分仙與凡(最重要的向題就在於‘二’的交合由於環境的不同而產生不同層次的‘三’)。”

《陳氏太極拳圖說》-陳氏太極拳理論奠基之作、精讀經典

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中,陳鑫為什麼在卷首隻畫了兩個圖即“無極圖”和“太極圖”呢?無極圖是“體”,太極圖是“用”;無極圖是相對靜態的宇宙,太極圖是相對動態的宇宙;無極圖蘊涵了宇宙中的一切信息,太極圖是宇宙信息的完整表述,太極拳又是“理根太極”的一種絕妙文化,所以它是小宇宙的人順應大宇宙進行運動的規律性的動態顯示。順應大宇宙,就能夠利用大宇宙的同步信息能量,因而說“太極文化,涵蓋天地,博大精深;太極功夫,威力無窮,高深莫測”。

如果要以《陳氏太極拳圖說》為理論來指導學習太極拳,就必須首先看懂第一頁的兩個圖;同時也說明了太極拳只所以叫“太極拳”的原因;更進一步說明了足以“分仙凡”的“三”是哪個“三”,尤如《陳氏家譜》中所批註的,陳氏太極拳功夫層次可分為拳手、拳師、大家(即高手)以及神手和妙手四層次。而第四層次的神手和妙手就是非凡的“仙”,其中神手側重從“過程”方面看,妙手側重從結果方面看。從“手法”方面剖析,前者的出手是對對方的“克”,後者的出手是對對方的“洩”,“陰陽無偏稱妙手,妙手一著一太極,空空跡化歸烏有。”

《陳氏太極拳圖說》-陳氏太極拳理論奠基之作、精讀經典

插圖

2004年,康戈武先生為《陳氏太極拳圖說》所寫的序首句中講到,“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說》自1933年由開封開明書局出版發行後,引起了武壇廣泛、持久的關注。”足見此書在太極拳界的地位和影響。為了更深刻地認識《陳氏太極拳圖說》這一著作在中華武術界,以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我們有必要簡略地回顧一下太極拳的產生和發展的歷程。

遠古時代,人類在與自然界的鬥爭中產生了拳術。四千多年前,中國進入階級社會後,在人與人的鬥爭中拳術又昇華為武術。在其後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武術在明末,以外家拳和內家拳以及其他武術流派各顯特點而著稱於世。與此同時,指導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周易》理論,也經過兩漢,分為象數派和易理派,至北宋又開始趨二合一,直到明末清初完成了否定之否定的全過程,在此基礎上,出現了以動態、實踐為主要特徵,來知德(1525—1604年)以圖畫形式來展示其理的易學理論,反映小宇宙元炁在人體內的運動規律、經絡學說的最高表現形態、子午流注理論。該理論萌芽於秦漢,產生於宋代,發展於金元,成熟於明代,其典型代表作是明代徐鳳的《鍼灸大全》,以及此後對其針法繼續有所應用和發揮的《鍼灸大成》(楊繼洲,1601年著),與宇宙融為一體的中華養生理論堪稱世界一絕。東漢魏伯陽(生卒年不詳)所撰《周易參同契》以金丹派的面目出現,開創了中華養生理論之先河;公元228年,魏夫人得王褒傳授《黃庭外景經》,魏夫人仙逝後續出《黃庭內景經》。內、外景經合稱《黃庭經》為世人所推崇、稱道。唐、宋時期,金丹派之內丹少陽派盛行於世,繼有南北二宗、東西兩派形成,其內涵豐富博廣;興起於唐、宋之間的內丹另一重要門派乃陳摶(871—989年)所創之文始派。陳摶以漢代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為宗旨,揭示《先天圖》,以明逆則成丹之理,著《指玄篇》等養生文獻,精沉深邃。經籙派和金丹派分別首推上清經系之《黃庭經》和內丹文始派之《指玄篇》,對陳氏太極拳影響至深至廣。

《陳氏太極拳圖說》-陳氏太極拳理論奠基之作、精讀經典

插圖

陳氏第九世陳王廷(1600—1680年),既是文庠生,又是武庠生,他以其文武兼備的整體素質之優勢,在家傳108式長拳的基礎上,汲取了數千年中華武術發展的精華,特別是明末清初內、外家拳武學的精華,並以周易和經絡學說以及養生理論為指導,創立了內、外家拳辯證統一的絕世武學——太極拳。主、客觀條件以及理論和實踐等諸多因素,足以證明太極拳誕生具有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姑且不細談陳王廷創立太極拳後向外傳播,漸又形成楊式、武式、吳式、孫式以及和式等諸多流派,就其陳氏太極拳自身來說,又經歷了兩個里程碑式的發展階段,即陳氏十四世陳有本(1780—1858年)將陳王廷創編的原有五套拳、五套錘由博歸約,簡略為一路和二路;與此同時,陳有本與族兄陳長興(1771—1853年)均為陳氏太極拳代表人物。此二人行拳各有特點。陳長興的拳架寬宏舒展,陳有本的拳架精巧緊湊,時人對二人不同風格的拳法分別稱“大圈”和“小圈”,或曰大架和小架。此後各自延續至今,為世人所矚目。陳氏十六世陳鑫繼承了原有太極拳一切理論和實踐成果,在進一步感悟的基礎上,第一次著書立說,對太極拳進行高層次理論概括。

《陳氏太極拳圖說》這一鉅著,不僅是一部武術著作,也是一部集天文、地理、中醫、養生、人文、兵法、體育等多學科的論著,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動態顯現形態的絕妙概括。當今,創於明末清初的河南溫縣陳家溝太極拳已走出國門,遍及世界各地,成為全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陳氏太極拳圖說》-陳氏太極拳理論奠基之作、精讀經典

插圖

由於這部鉅著博大精深,涉及諸多不同領域,讀者不易進入其“神聖的殿堂”,在王躍平女士的提議下,由陳東山、陳曉龍、陳向武再次對《陳氏太極拳圖說》進行了更為詳實的點校和註解。我受陳東山先生委託,對該書卷首“無極圖”“太極圖”從哲理上進行了一定的解釋,對點校版應遵循的原則進行了補充與修正。

1、按原著的易理系統、經絡系統、拳理系統、拳法系統四大部分點校。

5、對標點、斷句、分段、分篇(節)進行校釋(包括書中圖示、圖解及讀者難於理解之處),但儘量與其作者原意貼近。

1、注重對卷首無極圖和太極圖所蘊涵深奧哲理的理解,它是全書的總綱。

2、認真閱讀康戈武先生所作的《三讀〈陳氏太極拳圖說〉》的序中所講到的方法,即第一“以泛讀明其概要”,第二“以精讀取其精髓”,第三“以研讀拓展學問”。

3、瞭解直至熟悉太極拳產生的主、客觀條件,它對閱讀本書有一種只能意會,難以言表的輔助作用。

4、學習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理論,熟悉五行生剋關係,熟悉周易的理論體系。由於太極拳是順應宇宙發展規律的運動,所以它有防病治病的功效。如果懂得“易圖”所蘊涵的天體運轉規律,就能確定何時何地,面向何方行拳,就能使自身某一臟腑與大宇宙的能量發生同步共振,如該臟腑虛弱,就能在相應的時間內得到康復。

5、學習中醫經絡學說、子午流注理論,否則難以理解某一招式的功能和作用。

6、學習《周易參同契》《黃庭經》等古代養生經典著作和現代科學對宇宙從宏觀到微觀認識的新成果,理通則法通,法通則術通,術通則拳之功力可達出神入化的上乘境界。

7、注重實踐,每日拳不離手,是太極拳界以至整個武術界的共識。老師指點,勇於實踐,多做交流,也是讀懂原著的重要方法。

大凡文議,總難免有“一得之功、一孔之見”之偏,故本文缺點以至錯誤肯定不少,更何況拙文以導讀的形式出現,恐有“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之弊,故誠懇希望廣大讀者以至社會關注者不吝賜教!

《陳氏太極拳圖說》-陳氏太極拳理論奠基之作、精讀經典

本書系《武學名家典籍》系列之一。原書《陳氏太極拳圖說》易理深奧,拳法精妙,並配以古樸的示意圖,以描繪動作運行方式,闡釋拳理。惜民國文言難以理解與學練,陳式太極拳嫡宗傳人此次對原著四卷做了全面校注,並闡述了陳氏太極拳的理論基礎、練法用法、發展脈絡。特配備陳氏嫡傳陳向武的分解演練視頻以供習練者參考。

《陳氏太極拳圖說》-陳氏太極拳理論奠基之作、精讀經典

陳鑫

陳鑫(1849—1929),字品三,陳仲甡三子,叔伯排行五,陳氏十六世。前清歲貢生。為近代中國體育史上著名的太極拳理論家。自幼隨父習武,深諳太極武功之精奧,後遵父命從文,文武兼備有成。為闡發陳氏世代相傳之太極拳理,晚年發憤著書。其主要著作有:《陳氏家乘》五卷,《安愚軒詩文集》若干卷,《陳氏太極拳圖說》(原名《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出版時改是名)四卷,《太極拳引蒙入路》一卷及《三三六拳譜》等。其中《陳氏太極拳圖說》為其代表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