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與易經有多大的關係?-太極拳學習應如何看待太極拳的理論

武術 易經 國學 王宗嶽 帥八叔 帥八叔 2017-09-08

對太極拳興趣濃厚的人,對易經的陰陽之理多少都會有些瞭解,太極拳裡的剛柔、開合、上下、虛實等都會用易經陰陽之理解釋,太極拳八勁也與易經八卦相匹配,甚至太極拳八勁也會分四正勁四隅勁,對應八卦之四正卦四隅卦。

太極拳到底與易經有多大的關係呢?以小編之見,有很大的關係,也沒有半點關係。

怎麼會有如此南轅北轍的矛盾呢?

用易經的思維分析,事物總是在天地之間變化發展,不管是盛衰或者強弱,總之是在變化之中,太極拳的發展也是如此。

從明末清初陳王庭總結編納出綿拳(太極拳,太極創拳有爭義,此按鍋家認定的),到清中期王中嶽的《太極拳論》面世前,太極拳只是綿拳,一門在那個時代餬口的技術,傳承於陳家家族內,實與裁縫木匠鐵匠無本質區別,至此綿拳也只是拳,似乎跟易經陰陽關係不大,在此之前太極拳的傳承也以口授與手把手傳授,對於此種拳術的理論文字化總結基本空白狀態,這時候講太極拳跟易經的關係,那就是沒有半點關係。在網絡的世界這當然是句挨磚的話,但是一個對歷史有興趣、有著獨立思考能力的人總是會有自己對歷史時空裡事物的認知方法。將想象回到《太極拳論》未發表還不叫《太極拳論》以前,當太極拳還不叫太極拳,每一個動作的練習目的都還明確時,還是一個需要練出來功夫才能用於謀生的謀生手段時,尤其還只是在家族內部口口傳承時,綿拳(太極拳)其實是不需要那麼多文字的感悟的,後來學習太極拳的人多了,融合自己在武學方面的理解,又尤其是更多的蚊文參與進來後,各種分享太極拳的感悟的人也多了,自然就需要一套基本的理論體系作為支撐了,否則是無法用文字表達的,尤其是想表達出結果同時又不想告訴你怎樣練出結果的方法時。

如今練好太極拳無法不講陰陽,而練好綿拳的功夫是可以不用懂陰陽的。而這只是時間讓空間裡的一切都在變化的結果,這就是歷史,看懂那年就需要站在那年的那個空間用那個時代的思維觀念,而不能只用現在這個時代的思維,還站在今天這個空間。

太極拳不可不講陰陽,但綿拳可以不用陰陽。

(跟據陳王庭創太極拳時吸收了戚繼光收集整理的拳術中30式的29式,而戚繼光整理拳術完全只是為了訓練士兵打殺倭寇用,可不是為了修身養性,由此可知,太極拳首先是作為一種技擊的拳術而存在,其學習過程亦是對勁道與技巧的整合,至少在那個時代看,不會存在要十年不出門了,否則士兵是無法面對你死我活的戰場的。)

但自從王宗嶽《太極拳論》開始流傳於市面後,尤其楊露禪於京城傳綿拳(太極拳)後,綿拳開始在王公貴族或知識份子圈被稱成為太極拳,(至少至解放後陳家溝有些老人依就稱綿拳或者陳溝拳,因為當地有習武風氣,附近鎮村也有習練其他拳術的,且溫縣過了黃河不遠就為少林寺),這時候對於太極拳(綿拳)的各種習練心得理論總結也大量面世,只是當時更多還只是在各家家族內或朋友圈內傳閱。

此時的太極拳與易經則有很大的關係,太極拳的技擊理念與易經的思想體系簡直是完美地切合,用易經的思維體系解釋太極拳的修習之理,也極大地豐富了太極拳的拳理體系,將太極拳的拳理直接提升到了一種哲學思想的高度。

試問還有哪種拳術理論有如太極拳拳理的思想高度?

而之所以分析思考太極拳與易經的關係,還在於學會懂得客觀看待學習太極拳過程中各家各說、各種樣的太極拳理論。

太極拳理論對於學習太極拳的作用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讀而不問不究。

初學太極拳時,按老師要求學好每一招一勢,熟練每一個動作的身法要求,至於拳理,可讀,但得像小學生學論語一般,可熟讀拳論記於心,比如王宗嶽太極拳論,但不必要過問追究其中深義,為什麼呢?

因為每一篇拳理拳論文章都為有著至少較深造詣的太極拳大家對太極拳總結性文字,而非學習過程的步驟介紹,因此對於初學去深究其文字的含義相反可能會迷惑於文字裡。

比如《太極拳論》所說“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人剛我柔” 等,對於初學,剛熟練動作而已,怎麼算無過不及?怎麼隨屈怎麼伸?人剛我要怎麼柔呢?這些都不是初學時能體會得到的。

再舉個例,河豚是一種難得的美味,但如果不懂烹飪則可能引起中毒,如果一位烹飪河豚的大師記述著河豚的肉質如果鮮美,營養多麼豐富,而沒有寫清楚烹飪的過程每一個步驟,如果只是看著大師記述河豚鮮美營養的結果抓了魚就煮,就可能要中毒了,正確是應該學習其烹飪過程然勤加練習後,才能安全地享受鮮美營養的結果了。

因此,此時用一顆純淨的心靜心地按老師要求勤練拳為上,對於拳理拳論可讀卻不問不究。

第二階段,可問而不可究。

通了第一階段太極拳的學習與練習,能體悟到太極勁是怎麼回事了,此時再讀拳理拳論,你自己也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此時對於前輩總結的語言不甚明白之處可問老師瞭解,但卻不需要深究。

問是為了知道自己這麼練的目的與方向,不究則是因為練的時間仍然不夠,積累不夠則是無法體會,過於深究則可能還會被引入歧途。

仍然用《太極拳論》的“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人剛我柔”舉例,學會了手怎麼運行為不過不及,知道了何為屈何為伸,也懂得了則柔,但是太極拳講究的是一個整體,要在丹田的運化之下將下盤的勁道傳到上盤,達到將上下形成一個屈伸與剛柔的整體,而要感悟體會其中則需要更進一層地勤練積累。

所以在此階段,仍然需要有一顆充滿好奇地心積極靜心靜氣地勤練,對於拳理拳論可作進一步瞭解以找到方向,但卻不作深入探究。

第三階段,悟拳且究其理。

經過前兩階段的靜心練習,能體會到太極一動無有不動,行拳連綿不斷,勁氣在行拳過程中充盈體內,此時要再進一步,則需要深究前輩大家們對太極拳的體悟總結了,為什麼前輩們這麼看待?為什麼前輩會有此種感悟?對比自己練拳時的體會感受太極拳的博大精深。

至於由拳悟道從而達到看待世界的思想境界的開闊豁達,由練習太極拳的過程而悟道易經所蘊涵之哲思,也許這才是現今社會下太極拳的神明境界了,太極拳的養身修性效果此時也將達到最大的功效。

搜“帥八叔”,關注“帥八叔”,

相關推薦

推薦中...